《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

时间:2024-06-07 11:16:48 人生感悟 我要投稿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1

  叔本华和庄子有些类似,都是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财富。有人说,叔本华是悲观主义哲学家,但他的悲观多来自于对世界更理性的审视,他用他的痛苦经历去凝结智慧。

  很多时候,在人群中,我们都不确信自己拥有什么突出的才能,因而会试图为自己添加各种标签,但当我们远离人群,安静下来的时候,才能够确信自我的存在,能够真正通过自我思考获取成长。这或许就是叔本华选择孤独的收获,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容易看明白自己。

  书中花了很大篇幅描述幸福。人一旦有了欲望,为了实现这个欲望,一直就会迫使理性为自己进行策划,于是,人的全部身心也陷入了“痛苦”之中。什么叫“幸福”?叔本华认为,人的欲望被满足的那一个刹那就是幸福。如果第一个欲望得到了满足,而第二个欲望还没被设想出来,那时人就陷入了无聊的状态之中。一旦这个人的'第二个欲望产生出来,他就重新陷入了精神的痛苦之中,他的理性又忙于为实现他的第二个欲望而筹划。所以,叔本华说,人生就像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

  “人的最大成功在于内心的宁静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叔本华对于人自身幸福的论述更加的的精准。他说,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成功和幸福,研究的人太多,说法也很多,但是这几句话,简明扼要的表明了幸福的属性,幸福无关乎他人和财富,仅仅关乎自身。

  叔本华在书中一直贯穿着这样一种信念:“持续投入到高级乐趣中,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种谆谆教诲激发着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设立目标,不断朝着目标而奋进,为目标奋斗的路不是成功的手段,而是幸福的目的。但结果总会与目标不同,我们或许会超越期待,或许找到了另外的好处,又或者我们抛却了目标的表面现象,收获了教训和营养。

  叔本华这本书意义,也许就在于帮助我们去思考和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从来就不是公平的,以前不是,将来也不会是,但比起外在的固有差异,叔本华更进一步赤裸裸地表达了每个人内在的差异决定了所能体会的乐趣和精神境界的不同,以及在这样的残酷世界里,我们必须遵循自己个性的方向,成为我们自己,才能获得幸福。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2

  这是一本阐述什么是幸福的书,叔本华认为,幸福来自于我们本身的内在因素,财富地位等外在因素并不是影响幸福的根本原因。一个人之所以渴望财富,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他内心需求所至,外在只是间接影响。

  对于一件同样的事情,一个肤浅的笨蛋可能觉得只是小事,不足为奇,但一个有思想的人也许就能看的这件事的意义所在。

  歌德的这句话也是一个真理——大众,不分贵贱,却总是承认:众生能够得到的最大的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如果是这样,那我大抵上是一个不幸的人,因为我的个性实在不大好。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孤独,要么庸俗。”这句也不是第一次听到了,是来源于叔本华么?诚然,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看起来总是孤独的'。但生活中能称的上伟大的人毕竟是少数,然而有思想的人还是多的。比如一些阅历丰富的驴友,他们大多喜欢交朋友,与人分享故事,但我们并不能就说他们是平庸的。我们不必成为伟人,只要不是庸人便可。

  有一种人,他们的精神力量并不突出,但又超出了泛泛之辈。当这一类人无法获得外在的快乐的时候,便会学习一门技术或是其他学科,但他们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对除此之外的任何事失去兴趣,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他们的重心部分地存在于自身。而只有具有最高等的精神禀赋的“天才”,才会全身心地进入这样的状态。让我思考一下,我学习艺术是因为缺乏了外在的快乐么?显然不是,只是因为真心喜欢才去学习的,但的确无法全身心投入其中。这段很有意思。

  “头脑聪明对于一个人的幸福是主要的”和“要过最轻松的生活莫过于头脑简单”,如何理解这两个矛盾的命题?

  穷人与富人:穷人比起富人更容易挥霍金钱,更守不住钱财,但同时也更能够忍受贫穷,懂得为人处世的艺术。请不要再抱怨你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家庭。

  虚荣和骄傲的差别:骄傲就是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价值,虚荣则是尽力让别人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价值。虚荣使人健谈,骄傲却使人沉默。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也是虚荣的一种,事实上别人的看法对我们幸福的影响只是间接的,尤其是当我们认识到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面,都是些肤浅的思想和渺小的念头的时候。虽然这是一个许多人都知道的道理,但要真正做到无视他人的看法,那需要多么淡然的心境,就让我们继续磨练吧。

  传达所见较之于传达所想要难得多,因此阿斯姆斯说:一个人去旅行就能讲故事,但是当我们与这些人深入交往以后,往往又得到另一个结论——到海外旅行的人只是变换气候而已,他们并不曾改变思想意识(贺拉斯)。大概是说,他们只是找到了表面的资料,或许还对资料做了一些组合,但本质上他们并没有开发新资料。所以读万卷书应该在走万里路之前,而在行万里路的时候,别忘了思考。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3

  带着敬畏的心真正意义的读完了第一本所谓的人生哲学书。叔本华的名字在上一本哲学的慰藉中被提到了,在那本书中提及叔本华是因为他对爱情的解读,而这本书提到了一个人一生的一切所需要经历的事情。

  快乐,幸福,痛苦,无聊,爱情,欲望,

  回忆,委屈,愤怒,正义,勇敢……各种各样宝贵的人生经历,无需夸大也不应掩饰,乐观正面的分析后,再经历或者面对,人就变得更加坦然而无所畏惧了。这就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所在

  当然叔本华也指出了什么是对的',追求精神和健康层面的满足要远高于满足自身原始需要(沉迷于肉体刺激),同时对于身外之物名誉,声望,财富也做出了注解。这些也是属于低一级别的欲望满足。

  当然作者最后在谈论青年与老年的区别时也提到了当老年丧尸体力后,也就失去了赚钱的能力,这个时候面临贫困则是十分痛苦的事情。同时作者对老年的生活也做出了正面的肯定,因为欲望的消失,人们可以在年老的时候变得更加深刻,透彻有智慧并且更快乐,这刷新了我所理解的对老年生活的认识。

  最后,用简介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不沉溺在世俗的事务中,不沉浸在感官的享受中,不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对情和爱没有过分的渴求,如此,你便可以得到自由。”

  希望每一位看过本书的人都能够得到精神层面的自由,这也是最最宝贵的。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4

  《人生智慧管理》一书中,告诉我们生活中用多角度思维的重要性。我想,如何将这一概念运用在工作中,同样会产生释疑解惑、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效果。

  在基层工作多年,我有一种感悟。如果你把工作当作一个成长跳板,你的工作热情不会超过3年,因为多数人很难在3年内成功跳槽;如果把工作当作一份谋生的职业,你的工作积极性不超过5年,因为你的收入始终无法跑赢你的支出;如果你把工作当作个人升迁、平步青云的平台,你的拼搏精神很难持续10年,因为多数人受制度的束缚,要么遇到了职业的“天花板”,要么在“独木桥”上被挤了下去。如果你的初心基于此,结果往往是走不远、即使走得远,也走的.非常累。

  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把工作当作一种兴趣和乐趣,就像喜欢唱歌、运动、逛街等爱好一样,要我工作变为我要工作,被动工作变为主动工作;因为我喜欢、所以我在辛苦劳作中感受快乐;因为我爱好,所以在无数付出后不图回报;因为我愿意,所以我对成功失败无怨无悔;角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我们唯有保持这样的初心,方能在自己的工作生涯中,始终敬畏工作、珍惜工作、喜欢工作、享受工作。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5

  自己总是抱怨命运不济,并未从自身找根源,没有想过怎么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改变自己,通过自身的努力,进而实现目标。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无奈”的随遇而安,这就是与别人的差别,并扩大为差距,抱负不见得是功名利禄,但最起码看住“饭碗”,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能力,正所谓“口有余粮心不慌”。

  懂积累,善于沉淀。古话说“艺不压身”,只有多学习,勤学习,方能水到渠成。从本职工作业务学起,清楚业务内容,业务流程,业务政策,达到业务精通。学习别人的处理事的方法和诀窍,结合实际,敢于面对问题,逐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多看一些书,来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分析问题由浅入深,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不断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这样的长期积累和沉淀,才能进一步增加底蕴。

  借平台,善于思考。岗位就是平台,岗位没有轻重、主次,别人优秀源于思考,在于爱岗,敢于担当。要经常结合岗位思考和分析工作,应经常思考工作应怎么干?自己在工作中存在问题?以后应如何改进?不断修正缺陷和问题,不断促进工作。不要轻言放弃,没有岗位就体现不出自己的价值。工作中没有小舞台,只缺好演员,人生大舞台需要靠自编自演,既需好剧本也需好演员。

  有情商,善协调。一个人不可能孤立的.存在,无论在家庭还是单位都由一定的成员组成。也许自己情商不高,甚至有些低,不会圆滑变通,但自己要真诚。也许无特殊环境,但自己要努力。要用诚心打动他人,用尊重赢得他人,放下没必要的姿态与别人多沟通、勤商量、多交流,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和建议,把工作弄清、弄通弄透,切实找到做好工作的方法和路径,为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6

  叔本华讲荣誉,提醒我,不要太在意他人的想法。那不过是存在于他人的脑海里,并不会对我自身产生多大的影响。而且他人的想法不总是对的。我们应当尽量控制我们脆弱的自尊心。

  喜欢叔本华对骄傲和虚荣的分析对比。骄傲是我们内心的确信,而虚荣是建立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上的。骄傲是因为我们自己有能力也有信心,而虚荣只会让我们渐渐失去自我。

  叔本华说,民族自豪感是最廉价的骄傲。我不认可这个观点。不是最廉价,而是最普遍。有民族自豪感的人,并不一定在其他方面不值得骄傲。为自己的民族骄傲,应该算是一种对国家的认可,而非对自己的自信。

  地位

  地位和名誉的区别在哪呢?叔本华说地位不过是提供一种虚假的价值。但当这种虚假的价值成为大众普遍认可的代表性事物,我们处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又不得不去承认地位的重要性。地位可以维稳,它可能会附带金钱,表明社会对一个人的认可。即使它可能只是一个职称,一张凭证。但是受到社会认可,我们也会因此获得许多好处。

  叔本华说,外在的良心就是名誉,内在的名誉就是良心。这句话有点绕,却也很有道理。名誉是我们所呈现出来的,而真正想要获得名誉,需要有良好的品格,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当然,不纯粹是道德的影响。

  人要取得社会的信任,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评价。良好的评价取决于我们的人格。名誉和声望又有所不同。声望需要争取,而名誉只需要保持。它不需要我们做多大的努力。

  追求

  我们现在一直在讲追求,但追求何种事物会影响到我们的幸福感。如果我们一直去追求那些我们不可能达到的事物,我们会容易感到挫败而感到无价值。追求简单的关系在这个社会显得有些困难,但如果有丰富的内在,简单的关系反而会使我们感到舒畅,因为人不用一直去考虑他人的想法,而是专心为自己而活,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丰富内在

  叔本华这一章讲的很好,提了很多人生的建议。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尽量去寻找那些可以和我们心灵契合的`人,无聊的聚会可以少去,因为那不会让我们成长,那只是会让我们妥协,成为和每个人一样的人。事实上,人应该是要为自己而活的。如果一个人有丰富的内在,他就不必一直去社交,逃避自我的反省。

  丰富的内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想想人这一生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努力去过好这一生。首先是要关注当下,对当下发生的事情不要过于纠结,要努力去发掘生命中的快乐小事,因为我们很容易忽略那些可以让我们快乐的事情。对于不开心的事情,在我们预见范围之外的,我们就告诉自己,那是命运安排的必然事件,如果是自己造成的,就要及时反思。这虽然听起来很佛学,但是能让自己心境平静下来就挺好。对于未来,我们要订立目标,但因为未来离我们太远了,可能会有点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不用太纠结,顺其自然就好。

  人生就像一本书,需要丰富的内容+注释

  喜欢叔本华对人生的比喻,他把人生比做一本书,首先是要有丰富的内容,其次要结合这些内容做充分的注释,也就是复盘。我想象以后我回顾这一生,或者写自传的时候,我的人生应该是立体的丰富的,而不是想一想觉得索然无味。努力往丰富的人生走吧!要看我对丰富的定义是什么,它至少不应该把社交当目标。

  独立思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很多人,likeme,喜欢观望而不会思考,这简直致命。我们可以看别人的缺点,来对照我们自身,努力不成为那样的人。对别人的缺点不必指责,反正会有人告诉他的,我说了反而会让人不开心,我负责说好话夸赞人就OK了。同时要避免炫耀,人真的会很烦这种。

  身体健康是资本,时间是借贷主

  我们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包括饮食,睡眠,运动等等。叔本华说,时间就是借贷主,挺有道理。一开始我们透支使用,熬夜等等,很容易很招来不可逆转的后果。我想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抛弃熬夜的坏习惯,就把时间想象成借贷主。作为一个好孩子,怎么可以借贷呢?你还不起啊!

  这一章讲了人的一生该如何度过。分析了人生各个阶段的人的特点。童年时期,我们更多的是认知,去发现这个社会。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塑造价值观的最关键时候。青年时期,我们看大量小说,以为生活就是书中的样子,还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毒打,以为只要努力,经过痛苦就能迎来光明。成年后,在经历过大起大落后,我们才知道童话就是骗小孩子的。我们一辈子追求财富,等到老去才终于发现一切都是虚空。

  至少在现在看来,叔本华的描述很符合我现在的状态。但人身处于怎样的阶段,就勇敢去尝试。正当少年,就应该努力去探索。最近一直在想,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好好活真的很重要啊!我不希望最后回顾这一生,想起来都是碌碌无为。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7

  《人生的智慧》这本书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出发,以一种大众世俗的角度去思考人生,提出一些耐人寻味的见解。作为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的叔本华在德国哲学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这本书给迷茫者另一种思考人生的方式,告诉我们做一个智慧的人。

  这次太仓市侨联组织读书活动,并赠送了此书。我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真是敬佩不已。一本书或者一堂课只要有一句话能触动我们,那就是一本好书、一堂好课了。如果把一次触动比喻为一朵浪花,那么,在读这本书时,你会觉得波涛汹涌,浪花翻滚!在阅读前,下了很大决心,要求自己一定要沉下心来仔细领悟,因为总认为和哲学相关的书籍都是深奥、晦涩难懂。但当我翻开书时,吃了一惊,它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且翻译本的文笔优美,引人入胜。里面很多观点并不新颖,但却分析透彻,且加以佐证,有理有据,使人觉得言之有理,绝无空洞乏味之感。

  前言里,介绍叔本华时,提到他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从小就性格孤僻,孤傲敏感且喜怒无常”,此书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来了。但这样也会觉得叔本华也和我们常人一个样,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总的来说,本书内容还算正面、积极向上,读完后可以提升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唤醒藏在我们内心的那份激情!“人们在世间有何种感受,主要在于人以什么方式来看自己所处的世界”。

  中国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逛街、参观,但每个人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提醒我们要注意学习,不断提升、拓展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当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要轻易地以自己的看法去判断对错,而应该顺藤摸瓜,找到产生这个观点的“方式”,以此提高自己;另外,要尊重别人的意见,错和对都不是绝对的,做到“合而不同”。

  “人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格”,这是亚里斯多德的名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由此可见,人格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意义非凡!从小的方面来说,人格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事业。中国命相学上有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真是有它的道理!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人的人格好坏决定了他对社会是贡献还是损害,而人格不会因为财富、学识、能力的多寡强弱而改变,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那么他拥有的能力越强,只会增加对社会的威胁,因此,科学是把双刃剑,关键就看它掌握在谁的手里,所以我们常强调做事先要学会做人。这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反派,他们拥有超人的能力,却不造福人类,反而杀人如麻、贻害江湖,结果弄得天怒人怨,人人得而诛之。如果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健全他们的人格,金庸笔下的变态杀手、江湖怪人就会大大减少。中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做得工作很少,并不怎么关心孩子心理的成长、人格的培养,而把精力放在了其他方面。和亲朋好友聊天时,一旦提及他们的'小孩,我都不会问学习怎么样,也不关心他是否爱学习,是否中途辍学,因为在这百花齐放的社会,在学校读书并不是唯一通向成功的路径。相反,我往往会问他懂事不,是不是经常思考,有没有考虑过人生,有没有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而并不是一时冲动,“读书明理”才是关键所在。

  “人生的幸福与悲苦,关键不在于遭遇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自身的感受是什么样”。“我们更容易抵御来自外界的苦难,但却很难承受自身性格缺陷所带来的痛苦”。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苦中作乐的感人故事,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看,当我们面对苦难、挫折时,应该坦然、乐观面对,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缺一不可,这些我们都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它们的态度。人最大敌人其实就是自己,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足,勇于战胜自己。一个人幸不幸福,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要求多少,知足就会常乐,叔本华也开出了幸福良方:“心地善良,思维敏锐,乐观进取,爽朗大方,体格强健这些人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美好的品德才是获取幸福的第一要素”。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8

  文章《人生智慧管理》内容丰富,全方位阐述了如何对待人生、怎样渡过人生的智慧,读后受益匪浅。要想有一个充实而美好的人生,重要的是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那么我们该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呢?首先我们要认真学习,把握自我。要想提高个人的修养,我们就得用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只有掌握了文化知识,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懂得美丑,才能把握正确的.自我。第二,我们要做到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其实,礼貌也是提高个人修养道德的重要标志。要想提高个人的修养,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在与他人相处中,礼让在先,相互理解,做事不要斤斤计较。第三,为人要诚实守信,做事勤奋节俭,无论是在学习当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心须养成勤奋好学,积极进取,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第四,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在生活或学习当中,遇到不懂的事情我们不要急躁行事,而是要虚心向人请教,做出了成绩我们不要过于骄傲,而是要更谦虚地向别人学习。只有这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才会真正地得到提高和完善。

  人生的道路既短暂又漫长,既有欢乐幸福又有沟沟坎坎,面对我们的人生,应做到‘四知四自’,即知彼已、知荣辱、知得失、知进退;坚持自省自明、自严自律,努力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不越轨迹。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9

  现在迷迷糊糊,接下来的内容大体也是迷迷糊糊的。昨天又遇上了很久没有失的眠,从10点多躺在床上一直到凌晨两点多,一直很清醒,越来越清醒,太晚了,也不敢给狐朋狗友打电话,这个过程呢是这样的:床头床尾朝向换了几次,眼罩戴了摘、摘了戴,听书软件打开、关、又打开。越是逼着自己睡觉,嗨(第二声儿,感受一下,哈哈),越是睡不着。我就突然感慨:人要是矫情起来,真是十头牛都拉不动。

  于是,不破不立,凌晨3点,把灯打开,把读了一半的.这本书读完了。怎么形容贴切呢,这本书是我计划每月持续读书的绊脚石,是昨天失眠夜里的小伙伴,更是催眠“迷糊”的加速剂。

  站在中立的读者角度讲,首先,因为是老外的内容翻译过来的,所以读起来是真拗口,如果不动脑子想一下,或者三五下,是反应不过来的,所以其实很多时候,我觉得我是没脑子的。其次,虽然脑子有限,但是也是稍微看懂了那么一丢丢,很多哲理说的犀利却真有道理。再有,这本书推荐给真心喜欢哲学或者研究生活意义的人,如果没有耐心,建议直接去各种途径找大哲学家叔本华经典语录。最后,我可终于看完了,可以进行下一本了,强迫症对不起我,我对得起强迫症。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10

  为什么明明过了一生,老了却觉得如昙花一现?叔本华终于解答了我的疑问。

  我们青年时期,困扰我们的不幸福是对于幸福的追求。我们坚持认为,可以在生活中寻觅到幸福,我们通过诗歌、小说来提升期望,可现实就是我们的希望持续不断地落空,而我们的不满情绪由此产生。如果能在这时及时得到教诲,就可以在这世界尽情收获。

  在青年时代感受到喜悦之情和拥有生活的勇气,部分原因是我们正走着上坡路,没有看见死亡。因为死亡在山的另一边。当走过了山顶,才真正跟死亡打了照面。青年是诗歌,老年是哲学,前者以生活为前景,后者的前景是死亡。老年才能看到生活的整体。

  如果人的前半生特征是对幸福苦苦追求而又无法满足,那么,后半生就成了对遭遇不幸的害怕和忧虑。因为到了后半生会认识到:幸福是虚幻,苦难才是真实。因此我们努力争取的只是一种无痛苦和不受烦扰的状态,而不是快感。一个成熟的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所能获得的,就是摆脱偏见;开始以朴素的眼光看待事物,客观对待他们。

  为什么人到了老年,在回顾一生的时候,会觉得人生如此短暂?如同昙花一现。因为对生活的回忆不多,所有无关紧要和不愉快的事情都从我们记忆中筛漏掉了。有时候回忆一幕往事,仿佛发生在昨天,因为我们无法生动回想过去发生这一幕往事距今为止的.这段间隔时间发生了什么,对大部分事件只保留在抽象中的大概认识,而不是直观认识。

  在童年时期,新奇感把一切事物纳入我们的意识,每一天都是冗长的;我们在外出旅行时也是,似乎在外面的一个月比在家几个月都长。作文年轻的时候是充满意识的活着,老了后生活的意识越发减弱,并不会留下什么印象。就好比一件艺术品看上千遍后的感觉。

  确实,人活到了高龄,精神力就开始衰退,但如果一个人原先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他就有绰绰有余的精神力抵御无聊。通过经验、认识、实践和反思,对事物有精确的见解和敏锐的判断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补偿,消灭无聊。贫穷是老年的一大不幸,因为金钱是失去了的体力的替代品。能够有金钱和健康的老年生活,就是最大的幸运。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11

  拜读完《人生智慧管理》这本心灵鸡汤,我所思考的是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从六个方面入手实现:

  其一:我们自身必须具有优秀的潜能,一个好的因,方能结出好的果,打铁还需自身硬,有本事走遍天下,无能耐寸步难行。我们只有加强学习文化和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努力掌握科学的方法和过硬的本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合理的发展方向,才能为进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二:正确认识自己,要有好的心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切忌自高自大,目空一切。

  其三:要有恒心和定力,力戒浮躁浅薄,欲战胜困难首先要战胜自己。

  其四:学会跟随,学会聆听,尊重他人,谦虚谨慎,先当学生,后当先生。

  其五:具有一定的自我掌控能力,头脑清楚,意志坚定,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其六:欲成大器,必能吃苦,不能吃苦,难成大器;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人生的价值不是单纯的自我满足和自我享受,它有着更高的意义,更丰富的内涵。它是爱,是奉献,是责任,是寒冬的一盆火,是黑夜的一盏灯,是炎炎烈日下的一片绿荫。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12

  独处,是一种修行。半年前,因为偶然原因,我开始戒酒。

  从此,约酒的电话曾直线下降之势,一个月后基本清零。每晚看到同事们下班签到后的匆忙背影,多少会有一点空荡;每天清晨听到大家畅聊小聚之欢、小酌之兴,又平生了几许落寞。但是当自己偶尔重新置身于酒场席间,听听骰子的声音、看看走圈的霸气、劝劝贪杯的酒友、送送喝多的亲朋,整个过程虽然觥筹交错、人声鼎沸,但自己总能感觉到寂寥与空白,不禁自问,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因此,我想将戒酒坚持下去,不为别的,只为喜欢上了那份独处的感觉。

  面对下班后空荡荡的办公室,整理一下当日工作清单,在总结得失间定格今天;看见工作笔记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满满的收获感不断积聚;独自走在昏黄的路灯下,任凭车流滚滚、人影倏闪,自己坚定地用双脚丈量着回家的`路程。周末,在一首老歌单曲反复中荡涤心灵、在一杯清茶浓香中明目凝神、在一本好书中品味人生、在一场赛事直播中留住青春、在一番大汗淋漓的运动中突破自我……

  这些独处的瞬间,用半年多的时间串联起来,让我重新认识到,原来人生还可以这样演绎、原来独处可以如此恬静、原来修行如此简单……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13

  我很庆幸能够在徘徊在痛苦与无聊时读到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这本书,这给我这段生活带来了无穷的慰藉,叔本华认为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但人们总在它们之间摇来摆去——脱离了痛苦,便开始无聊;不无聊时,多半痛苦着,程度轻重而已。

  “世界上,除了极少数的特例外,我们的选择实际上只有两个,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与别人交流是无聊的,特别是这个人与你的差别很大的时候,开口不是众所周知的真确就是无穷无尽的日常。这点在多人的交流中更加明显,越多人参与的团体,它的内部就越无趣,越枯燥。但一个人也是痛苦的,生理的社交动机在不断的抓挠你的内心,所处环境的对象越少,越能感受到孤独的痛苦。无论如何,都让人难以持久的生活地的心如意,最终都只能在学习和读书,当时间和注意力被这些极度耗费精力的行动中消磨殆尽,才能得到最后的放松。于是,某种程度上说理想的幸福是伴随着孤独的。

  把部分的孤独带进社会人群中去,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这样,他就要学会不要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想法马上告诉别人;另外,对他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他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他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 孤独并不是一种被主流声音肯定的行为,我们更倡导与他人交流,于是我常常在不想找人交流和不想孤独中徘徊。这样的徘徊的折中,便是叔本华所说的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的孤独,很遗憾,时至今日我很少能做到这个恰当的度。我认为我更多的时候会感到孤独而不是无聊,在没有足够动机的时候,我宁可在孤独中度过。而这份孤独才是促使我不断去寻求更多替代社交的物品的动机。我才有机会接触这些心理学,哲学的论述。

  叔本华的论述给了我足够的代入感,让我沉迷其中,但随着读书的深入,一些问题也愈发凸显。人生的幸福是否真的需要孤独呢?

  我并不喜欢这样的观点,动机理论认为交流的动机是人生来具有的,是人在自我实现的路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偶然的孤独是我们所排斥的.,不是因为我们都是没有思想的“庸人”,而是我们生而如此。在人本主义的观点中,人生的幸福,是可以在需求的满足中,一步步地得到,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孤独的地位,也许我们可以从外表认为部分自我实现者在某些时候是孤独的,但他本人却不可能是这样想的。一个人感到孤独的最好解决方式,还是找个朋友聊聊天,而不是自我慰藉。

  尽管我很感谢这本书给我无趣的生活带来了几道明光,但我想我要暂时告别这本书了,不希望有朝一日的重逢。 书籍《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书评2 《人生的智慧》内容简介:叔本华哲学思想被认为是柏拉图的观念论康德的认识论、吠陀的泛神论及厌世观四者的融合。其中讨论的话题众多,内容朴素深刻,十九世纪末的很多大思想者,大都从中汲取了营养,尤其是尼采,对叔本华的理论一直情有独钟。更有好事者认为,尼采某种程度上是继承了叔本华的衣钵,虽然二者哲学的最终结果不一样,但都是唯意志论的大哲人,都认为意志才是世界的本质。同时,叔本华的生存空虚学说也奠定了其悲观主义哲学的基础。 《人生的智慧》一书取自《附录和补遗》,它其实是独立成书的。这本书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在这本书里他尽量从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这本书尤其适合大众阅读。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14

  花了一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现在欣赏到大师级的文字、音乐,常常由衷的发出敬佩的感受。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

  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举个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一个无法忍受,无法从独处中获得快乐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贫乏的,是这世上大多数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开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会好好享受独处的好处。

  哲学家,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是人类思想文明的开拓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远远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不被当时所理解,但最终真理就是真理,即使过了几百年,也会被重新认定;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在当代就被大家赞扬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会被遗忘。因为天才就是引领人类的火把和旗帜,他们永远前行在大多数人的前面!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15

  历时半个月读完这本书,时间跨度有点大导致前面看过的内容忘了不少,暂且把记得的做个记录备忘,也算不上书评,以自己粗浅的理解总结概括一下大概,旨在方便日后回顾的时候有大致的脉络可循。

  第一部分中叔本华对一个人的生存状态一分为三:

  一是人的自身,也就是智力,道德品格,气质,健康等一类的内在个性

  二是人的财产,亦即所有的身外之物,包括钱财,地位,荣誉等

  三是人所展现的表像,即来自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第二部分是他提出的一些建议和格言,又分为“一、我们应如何对待自己;二、我们应如何对待他人;三对命运和世事发展应保持的态度”

  最后一部分总结了人生的三个阶段,童年,青年和老年。

  我所记得的大概:

  1、只要能规避来自精神上和身体上的痛苦,一个人就可以称得上是幸福的,而对金钱名誉地位甚至快乐的追求是虚妄愚蠢的行为,内心的平和能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益处。

  2、别人的看法对我们来说毫无价值。

  3、不要试图去说服或改变他人,因为本性难移

  4、要么孤独,要么庸俗,社交大多无质量。

  5、不要对生活和他人有太多期待,要避免成为意欲的奴隶。

  6、感官上的欢娱是飘忽的肥皂泡,稍纵即逝。

  7、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和灾难要有防范意识。

  8、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尽人事,听天命。

  书中某些观点令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我以为我能百分之百接受叔本华哲学,却也在阅读过程中有过多次质疑,特别是看到他对追求快乐和订下愿望的.否定,人是否真的需要那么深刻?乌合之众是否真就如他说的一文不值?为什么是规避灾难而不是主动追求幸福?抑或是我现在还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去验证他的人生哲学,又或者是我根本没get到他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日后重读罢。不过,毕竟没有普世的规律和指引可以教会每个人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个体情况千差万别,意图将他人的人生智慧全盘照抄,任由脑子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本就是为自己的懒于思考找借口而已。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12-31

人生智慧的语录07-08

智慧人生语录12-22

人生智慧语录05-07

人生智慧语句10-21

人生智慧读后感02-14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02-04

智慧人生读后感12-09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02-04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