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支教实践总结报告——走在侗寨,行在苗乡

时间:2024-10-04 10:34:03 社会实践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假期支教实践总结报告——走在侗寨,行在苗乡


那些日子,值得我用一生去怀念。
加入到这个支教团其实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本来打算利用这个暑假去找一份工作锻炼一下自己,同时复习一下功课,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同王邵恒聊天时,他突然说起了这件事。他说他表姐李晓芳去年去支教了,问我想不想去尝试一下。通过了解,我知道那个团队是“香港培才基金会”组织的“流动图书角”支教活动。经过认真考虑之后我决定参加,就算满足一下儿时当老师的梦想吧!说实话,在此之前我脑子里是一片空白,因为我没有参加前期的策划工作。
从长沙到榕江县,约有2000多公里路,我从小到大还没去过那么远的地方!漫长的路程让我感到辛苦,但心中的那份激情、那份火热却一点也没有消减,我也不敢消减,因为我知道,我肩负着沉重的责任!从凯里到榕江,真的让我有走出天外的感觉。那条天路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我们的车曾倾斜到60度,那时我真担心车会翻过去。悬着的心伴随这条坑坑洼洼的路一直到了我们会和的地点——榕江。
在那里的日子,让我体会最深的不是那里的破木屋,也不是那里每年仅有百元的年均收入,而是孩子们知识的匮乏和对知识的渴望,还有就是他们那份感恩的心!回来后,我经常会想起我的那些学生,晚上经常是想着他们入睡的……一个个渴望的眼神在脑海中闪动,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在眼前浮现:李龙龙,吴家猛,潘兴国,张银彩……
经过半个月的艰苦工作,我顺利完成了支教任务,也体会到了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艰难。这半个月来,我深深感受到了山区人民生活的艰苦,也深深感动于山区人民敢于与天斗的精神。虽然已经过了半个月,但支教的点点滴滴都还深刻的印在我的脑中,这将是我一声难忘的记忆。现在把所见、所闻、所思写出来与大家分享,让我们共同认识西部,为西部山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丈平,身无三分银”是贵州流传的一句古话,也是对贵州的形象写照。自然条件很难改变,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部大开发的开展,沿海地区深入对口扶贫帮助,贵州省绝大部分地区已经脱离了贫困,全省城镇居民基本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人无三分银”已经很少有人说了。但贵州省恶劣的自然条件还是限制了许多农村的发展,特别是山区农村的发展,部分贫困地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许多适龄儿童因贫困而辍学在家,无法享受同龄人应有的权利与快乐。少年强则国家强,而高素质的人才来自良好的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希望工程的发展下,很多西部儿童已经可以在希望小学、希望中学完成义务教育,而匮乏的师资成了制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一个来自中部地区的大学生,在贵州,我看到了落后的现状、看到了强烈的求发展的愿望、看到了当地人民的自强不息、更看到了孩子们对知识了渴求……感触着实良深。
感触一:民风纯朴,热情好客。在岑最小学那个山(!)寨以侗族居多,我们刚到就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热情接待,孩子们抢着帮我们搬行李。在之后,一些乡亲们经常送些蔬菜给我们。最让我感动的要数苗朋那个山寨的小孩子们,我们在那里吃的是“百家米”和“百家菜”。由于交通不便,无法带米过去,刚去那里的时候,小朋友们冒雨从家中你一小袋他一小袋的从家中带来大米和自家种的蔬菜。我们看着那满桶的大米和新鲜的蔬菜,不知如何表达心中的情感,有些同去的女生还留下了泪。
半个多月时间慢慢而过,等到汇报演出结束,也就是我们离开苗朋的时候了。
临行,全校学生齐聚到宿舍门口,哭着将我们围住,喊着:“老师,别走!老师,留下来吧!”队员与孩子们哭着唱了一首《送别》作为送别,孩子们还把自己做的贺卡、小溪里捡的石头作为礼物送给我们,哭着、喊着、追着看我们渐行渐远……
感触二:自然条件非常恶劣。这可能是阻碍贵州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可以用以下几个词汇形容贵州的自然环境“山高路险,群山连绵,沟壑纵横”,我执教的是贵州省黔东南,这里的人只能靠山吃山,山上的树木是他们一半的收入来源,由于不合理砍伐,有些山已经秃了,而且有的地方水资源匮乏。我们去过的两所小学——岑最小学和苗朋小学。在岑最还好,寨子前有条河,用水还算方便。但在苗朋,人们要爬几里路去挑水喝。由于土地资源缺乏,在农闲时,山寨里基本见不到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些老弱妇孺在家。在苗朋有些小孩放学还得去上山砍柴。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生存是最主要的事情,而让小孩去读书是在放弃一个劳动力并付出金钱的情况下,来自家长的阻力很大……
感触三:交通非常不便。那里的道路状况非常差,特别是乡村道路,基本上是泥路,雨天湿滑。贵州是个多山省份,汽车要么在山顶跑,要么在山腰跑,经常一整天都跑不了多少路程。真正体会到了“山路十八弯,弯弯扣人弦”的滋味。记得那一次,我们到苗朋小学后面(与我们的住地同属一个镇,只有30多里路),汽车早上出发,翻山越岭,一路颠簸,开了近4个小时才到。听当地人说,要是遇到堵车,可能一天都到不了,甚至晚上要在车山过夜。交通的不便很大程度的限制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上不去,教育也很难跟上,所谓“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是贵州发展的第一瓶颈。
感触四:学校软硬件设施差。在岑最小学,听那里的张老师说,他们学校是前两年由香港培才基金会捐的20多万和寨子里共同集资建起来的,以前的学校只有一栋两层的木楼,下雨天还漏雨,学校里仅有一台电脑。而在苗朋,教学楼是一栋每层三间屋子的两层木楼,听说也用了八万多,老师的办公桌都是非常破旧的。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苗朋小学,全校仅五名老师,每个老师包班上课(一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的所有课程)。岑最好一点,有七个老师,不过也得一个老师教好几门课程。
感触五:学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由于学校离家很远,许多学生经常要爬两三个小时的山路,翻好几座山来学校。在这里的孩子上学用“披星戴月”“跋山涉水”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苗朋不是“完小”,没有六年级。学生上完五年级后,要走十几里路到镇小学度六年级,更不用说度初中了,那要更远。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学校一般中午不休息,但大多数学校没有食堂,所以,学生们只能一天吃两餐。
山区要发展,观念先行尤为重要。在给当地孩子上课的同时,更要让他们了解大山外的世界,要向他们灌输先进的思想观念。对于我们这些只是在当地支教半个月的志愿者来说,这成为了最为紧要的任务。在那段日子里,我给山里的孩子讲了很多城市里的事,也给那里的老师提了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贵州的日子里,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尽全力把不同的东西带给孩子们、带给贵州、带给这美丽又贫瘠的土地。
现在,我虽然离开了那座大山,但每每想起在榕江度过的半个月日子,是令我终身难忘的。那里的山,那里的人,使我永久怀念!
2009年9月20日

假期支教实践总结报告——走在侗寨,行在苗乡

【假期支教实践总结报告——走在侗寨,行在苗乡】相关文章:

暑假支教实践报告11-28

暑期支教实践心得11-07

假期实践报告11-13

支教社会实践报告11-14

希望小学支教实践报告02-20

支教社会实践范文11-24

暑假支教社会实践总结11-08

支教社会实践报告范文11-27

支教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11-22

支教社会实践心得范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