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创新体会
“实践创新能力”是近年来教育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实践能力决定了创新能力,增强实践能力是提高认识能力、激发和促进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
大学生实践创新体会
实践创新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能力与素质、创新与创造、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多个概念在新时期高等教育理论上的重构,从而具有新的内涵。其构成要素包含实践创新品质、实践创新技能和实践创新环境三个部分。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无论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本科教育,还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教育,均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或实践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改革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强化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着力点。研究者或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指出培养的价值和意义,或从实验实践教学的角度探讨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但对“实践创新能力”的整体概念缺少深入分析和明确界定。分析研究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与结构,是探索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构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形成和凝炼人才培养特色的前提和理论依据。
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
我们从能力与素质、创新与创造、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词义分析入手,结合高等教育理论,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加以剖析。
(一)能力与素质
什么是能力?朱作仁主编的《教育辞典》把能力定义为“顺利完成某种任务或活动所必需的内在条件的综合,是影响活动效果的基本因素。任何一种单一的能力都不足以使某种活动顺利地进行,都需要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刘合群在《职业教育学》一书中认为“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心理特征,是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形成的,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对能力的界定,无论是广义性的描述,还是某种领域内的特指,其基本要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能力的个体性。即能力通常是针对人的个体而言。
(2)能力的目的性。即能力以完成某种任务或活动为目的,这种任务或活动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胜任与迁移。
(3)能力的基础性。即能力的形成以相应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包括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广义上是指人对事物的认识。
(4)能力的综合性。即能力是内在心理特征与外在本领的综合,是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
“能力”与“素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能力与素质的联系在于,二者都是在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而发展的。它们的区别在于,素质是能力的基础,“素质的特点是‘内凝’,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非对象化的结晶,而能力是‘外显’,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对象化的呈现。” 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素质的高低,在一定条件下素质可以向能力转化。但应注意的是,素质高不一定能力就强,某一方面能力强也不意味着综合素质就高,“一种能力可以在多种素质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素质也可以形成多种能力。”
(二)创新与创造
“创新”概念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他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他的创新理论的一些重要思想,在后来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很大影响。如今,创新已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含义。一般认为,“创新”是指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是对旧事物的否定、淘汰和取代,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具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和改变三层含义。
“创造”不同于“创新”,它是人类借助灵感、有意识的探索世界、并获得新价值成果的行为活动,这种新价值成果可以是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或新方法,也可以是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创造强调“从无到有”,强调结果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是创新的某种社会实现。而“创新是新设想(或新概念)发展到实际和成功应用的阶段”,是“创造的过程和目的性结果,侧重宏观影响的结果。”正如史蒂夫乔布斯“创造”了“苹果”,而将其从单一的个人电脑Apple,成功扩展到数字音乐播放器iPod、智能手机iPhone、平板电脑iPad等多个产品和领域,创造了改变人们生活、影响世界的奇迹,这就是创新。
(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应用发明成果开展变革活动的能力,这个变革活动是指包括从产生新思想到产生新事物再到将新事物推向社会使社会受益的系列变革活动。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各种实践活动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能力的基础性决定了创新能力的形成取决于人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而“一切新认识都起源于实践活动,实践是主体和客体联系的通道,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客体引入主体认识领域,并在再实践中加以进一步认识。实践发展到什么程度,认识也相应发展到什么程度。”实践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又取决于人的实践能力。广义的实践能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心理学将实践能力定义为“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从教育学上讲,实践能力就是学生个体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实践是过程,创新是目标,而认识是基础、是联系实践与创新的纽带。实践能力决定了创新能力,增强实践能力是提高认识能力、激发和促进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
“实践创新能力”是近年来教育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有学者认为实践创新能力属实践能力范畴,实践能力的结构变迁表现为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其中实践创新能力是实践能力达到高级阶段的集中表现,是“大学生运用已经积累的丰富知识,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研究,在头脑中形成独创性的思维,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我们认为,实践创新能力既不是实践能力或创新能力中的“分支”,也不是两者含义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独立的、具有特定内容的新概念,是能力与素质、创新与创造、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多个概念在新时期高等教育理论上的重构。其一,实践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对已有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形成实践创新能力的基础。其二,实践创新能力的形成以特定环境下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强调过程性。其三,实践创新能力是个体从实践能力发展到创新能力的过渡和准备,其标志是可创造新价值成果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在短暂的大学学习期间,这种特征更多的表现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中的实践创新能力就是指大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通过一定条件下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形成的有可能创造新价值成果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是大学生最终形成创新能力的心理和行为准备。
在实践体验中激发创新意识
徐汇区青少年光启创新基地社会科学组坚持“以实践带动创新”的活动宗旨,在夏令营活动中,依托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为学员提供体验和思考的机会,帮助学员在活动中实现思想、方法、结论的创新提高。
夏令营活动在小小咖啡师的体验中拉开帷幕,在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下,学员们深入了解了咖啡的历史、文化及常识,并动手制作了自己的创意咖啡饮品;同时,活动还加入了茶文化的体验内容,从中国的“禅茶一味”,到日本的“一期一会”,学员们赞叹茶文化的深邃,在随后的泡茶、品茶体验中更是兴致勃勃。在接下来的医疗服务实践体验活动中,学员们了解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学习了紧急医疗救护的常识,并怀着浓厚的兴趣动手制作了护手霜、中药香囊,现场演练了紧急医疗救护的操作方法,中医文化、当代社会公民素养等问题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夏令营活动还为学员安排了关于社会慈善问题的专题交流,在“慈善在上海——慈善法实施倒计时50天”主题活动中,学员们积极践行社会慈善意识,参与了会前交流的志愿服务工作,并在专题交流中近距离接触到了各个社会机构和层级的慈善名人,了解了慈善事业尤其是上海慈善事业的实施情况,对于扶贫、济困、助老、助残等社会问题感触良多。在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的体验基础上,社会科学组的指导老师帮助学员梳理创新思路,规范研究方法,以“怎样做好一项研究”的专题学习为内容,从社会科学的通识教育到学员课题的个别辅导,引导学员在思想上进行尝试和创新。
在实践体验与总结思考相结合的夏令营活动中,社会科学组学员打开了创新的思维,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了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收获了快乐与成长。
【大学生实践创新体会】相关文章:
团员评议+大学生实践创新体会08-23
2017大学生实践创新体会心得08-17
2017实习实践创新体会08-05
创新实践报告心得体会05-27
团员实践创新体会200字08-08
2017实践创新体会200字09-27
创新实践报告10-09
2017研究生实践创新体会06-19
团员评议表实践创新体会(精选5篇)06-23
2017团员教育评议实践创新体会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