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日志:品味学校文化建设

时间:2024-08-06 07:36:35 日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研修日志:品味学校文化建设

  【研修日志】品味学校文化建设

研修日志:品味学校文化建设

  今天很有幸聆听了杨全印博士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讲座,说实话如此系统地全面地认识“学校文化建设”还是第一次。 杨全印博士是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的一名讲师,曾出版《学校文化:课程开发》、《学校文化研究》等数本专著,很年轻。曾在浙江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培训中心港澳台与海外教育研究部主任。主要从事学校文化管理和教师教育研究。

  杨博从“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路”、“认同感的重新确立”三个方面,结合具体的实例系统全面地给我们介绍了学校文化建设概念、意义及做法,使我们对学校文化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今后的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杨博讲,学校之间的差异是氛围的差异。当我们选择了一所学校的时候,实际上也就等于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学校文化就是“我们在这儿做事的方式”。学校文化是学校大多数师生员工已经习惯化了的做事方式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不是不可捉摸的,它是无形的、用手触摸不到,它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杨博讲了与学校文化有关的三个理念:

  一是”由静到动“的。由静态的“文化实体”到动态的“文化活动”。 杨博举了“浙江春晖中学“的例子。这是一所很有文化韵味的学校,是一所创办于民国初期的学校,学校内有个挺大的湖泊叫”白马湖“,湖边杨依依,学校就座落在白马湖畔,依山旁水,风景优美。学校的先老(没有记住名字)的一首泳柳名句,彰显了春晖人的做人风范,成为主旨文化,一脉相传。”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

  二是”由果及因“。杨博举了一所深圳学校的例子。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办一所温暖的学校。温暖是一种状态,所谓温暖学校,就是使人感到温暖的学校。温暖是一个过程,它会在人失意时给予鼓励,在软弱是给予力量,在痛苦是给予安慰,在骄傲时给予提醒,在无助是给予支持——这是关注;完善个性,保护灵性,与人为善,和而不同——这是尊重;考虑别人的感受,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行走——这是理解。

  三是“由表及里”。从校园文化到学校文化,创设一个值得对人讲述的环境,讲述创设背后的想法初衷。“校园”一词中包含的内容更多的是指一种空间场所,体现更多的是一种静态的文化概念,很难表达出人们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应该体现出来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互相适应的动态过程。杨博举了“江苏省南菁(jing)中学”学校文化的例子。南菁中学在异地扩建的过程中,将原学校的大门的牌楼、古井、碑刻均移到新址,学校又把学校的文献资料中历史厚重的部分刻在石碑上,安置在校园的一角成为一景。校园内有十几幅精美的楹联,由于书法艺术的原因,可能有些字学生不认识,学校便又制作了十几幅书签,正面是楹联所在场所的照片,背面是解释。新生到的时候每人发一套,或外来的参观的客人到时也每人发一套,以传播学校文化。

  另外,杨博还强调社团活动应以培养目标为统领。在组织学生德育活动时,不要为活动而活动。他举例讲,云南腾冲有个革命烈士陵园,每年当地学校都组织学生去开展缅怀先烈的活动。有一次他跟着去了,他发现在学生宣誓时,学生的后面有一台摄像机,学生在镜头下的表现和镜头外的表现截然不同,为什么是这样呢?社团活动没有被培养目标统领起来,如果在学生出发前或活动中给孩子们讲一段革命先烈在这块土地上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学生的心态也许就会改变,也许就不会是他所看到的样子了。

  由此我也在想,我们也组织过学生祭扫烈士墓的活动,我们是这样做的吗?当然还有学校开展的其它许多活动,对学生提出的许多要求,比如“四个一点”的要求、我们给学生讲清为什么、之所以如此吗?知情而后行,我们还应刻精细再精细些。

  接下来,杨博讲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路。他从四个方面结合具体的实例做了精彩的论述。

  一是要“挖掘一段师生铭记的学校历史”。“有历史往前看,没历史往后看”是杨博非常精彩的观点。学校有厚重历史的要认真挖掘,编校史、上校史课程。他举了“上海敬业中学”校史课程的实施办法:上好一堂校史课——参观校史陈列室;读好一本校友录——校本教材《海滨邹鲁》;寻觅一位校友足迹——与校友面对面;唱响一曲校园歌——敬业校歌世代相传。没有悠久历史的学校应注意积累或者描绘。他说,有一所学校在学生毕业前让每个孩子都来写“二十年后的我”然后存入学校档案,二十年后对成为某一行业领军人物进行研究,对比二十年前的人生规划,又会怎样呢?

  二是塑造一批师生身边的学校英雄。他说,没有英雄的文化是难以传播的文化,英雄不一定是领袖,但他的行为能够强化学校办学理念的实施。我们学校的“张姣敏班级管理法”、实验中学的“景云现象”,虽说当时提出来时并没有想的那么多,目前来看还真的需要关注这一点。在学生方面,我们做的就更不够了,尤其是我这个当校长的。

  三是坚守一个师生共享的行为准则。杨博讲,文化就是养成习惯,要以活动推动文化。活动的组织要有特定的与学校价值观相联系的目的,比如有相征意义的装饰,精心选择合乎仪式的音乐背景,体现学校价值的解说词。活动成败的关健是看主持者是否说自已相信的话,提供行为准则。

  四是引领一个师生认同的文化网络。制度引领从科学到认同是关健 ,不求文本质量有多高,深入人心是核心。例如,有些学校将校长的联系方式向师生及家长公开,就是给各界一个倾诉的渠道,兼听则明,是制度走向认同的措施。大家知道,我们也是这样做的,今后应坚定地走下去。

  最后,杨博讲学校文化建设,“认同感的重新确立”是关健。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创建一种“共同体”的感觉,就是要让学校师生员工能够形成对学校的认同感,形成“我们感”,将自己归属于学校,自我认定是学校中的一员。只有在这种“我们”意识的推动下,才能风雨同舟。其次就是要让师生走进学校校门的时候能够笑得出,就是要让他们有一种“家”的感觉,就是要将学校建设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杨博精辟的论述,受益匪浅,学习与大师对话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研修日志:品味学校文化建设】相关文章:

研修日志07-18

网络研修日志[精选]07-17

网络研修日志07-16

教育研修日志05-15

英语研修日志06-30

师德研修日志精选06-07

数学研修日志02-04

数学研修日志08-28

数学研修日志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