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新闻专业类实习周记
新闻专业类的同学通过实习周记的编写,能及时找出自己工作的不足,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新闻专业类实习周记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欢迎浏览。
第一篇:新闻专业类实习周记
如果说速度就是新闻的生命,那么速记无疑就是健康生命的维生素。如果说要我证明的话,我现在只能想出两个论点:1、好记性不如烂笔头,2、细节决定成败。
我发现,一般的事件,采访完之后,留在脑中的信息会急减少,时间越长所能记得的就越少,如果当场没有能够快速用笔记下来的话,后果就很严重了。另外,不能依赖录音,这是我第一次整理录音后的感受,整理稿子依赖于录音的话,我第一次的下场就是一个字不动地打下来,耗时长不说还说不清,记者的评语是“这怎么就成了名词解释了”。还是要靠当场用笔记下来。记得有一次报社做了一个网络直播,我得工作是在一旁把记者与嘉宾半小时的对话记录下来。开始,我认为,这很简单啊,没有比采访更简单的了。还蛮不以为然的认为记者在直播前叮嘱我一边听一边用笔记下来:都有录音了还用得着用笔记吗?结果我错了,大错特错。那次,我花了4个多钟头才把这半小时的录音整理下来,而且是在不需要对谈话做修改的基础上。真的不需要修改吗?当然不是!谈话不等于写文章,总不能把那些口水话都写进去把?而且,这些嘉宾都是第一次上镜头做直播,一个是说话小心,再者很多话模棱两可,涉及一些专业的术语又讲的飞快,如果当时不考虑这些预期的麻烦并飞快地用笔记下来的话,靠录音是要吃瘪的。后来一个同学介绍了他的.办法,就是听一遍,然后凭着这点大致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笔录整理稿子。
第二点,我认为也是更重要的,细节。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只一点,就决定了细节的重要性。对于我这种菜鸟,如果不靠笔把尽可能多的细节记下来的话,在整理稿件时只会捉襟见肘。更何况,摆不出事实,怎么称之为新闻?我可不敢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当场用笔记下来,好多报社记者工作了十多年了在采访时都不会自负甩掉笔和纸,更何况一个入门级菜鸟?事实上,很多时候,采访时对事件有了大致了解,甚至腹稿也打好了,但是整理起来时,仍旧得依靠一个个白纸黑字的细节。即使记忆力再好也还得和笔录对照一下才行,这可不能拿来开玩笑。
但是,在速记上,有经验的记者就真的是道高一丈了。速记,不仅讲的是速度,更加讲究质量。往往一个很小的采访,我会记下密密麻麻的5页纸,看看记者那比我的还小的本子上却希希松松地记下不满1页,而且还想教师黑板上老师的板书一样有条有理。反观自己的,事后来看,不仅很多字连自己都不认识,而且杂乱无章,反受其乱。报社记者们采访完后立即都形成了条理清晰的腹稿(从他/她们指点我这篇稿要从哪些方面来整理可推断出是这样的),或许跟他们的速记功底密切相关。
第二篇:新闻专业类实习周记
早上赶到电视台已经是8点半了,领我们进去的主编先是给我们介绍了生活频道的大概情况。生活频道有六个栏目,分别是《一帮到底》、《生活帮》、《做客》、《八点听书》、《新闻快线》、《就你不知道》。除了就你不知道是周播节目以外其它栏目都是日播。前一天晚上我就在网上大概了解了下生活频道各个栏目的信息。之前在公共频道《新故事客栈》实习过,《新故事客栈》每天播出的主要是一些汇编故事,我对那种每天窝在办公室的工作方式很是反感。所以我就一颗心坚定要去《生活帮》跑新闻。年轻人,总想多出去跑跑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追求新鲜感。当主编询问我们都打算去哪个栏目实习的时候我毫不犹豫选择了《生活帮》,之后几天工作也的'确证实了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第一天我就跟随师傅出去跑新闻。师傅是一个对工作充满激情,对任何事情都一丝不苟严格要求自己的一个人。我亲切的称呼师傅为勇哥。在我印象中,勇哥永远都是用小跑代替走路,以至于每次我跟着勇哥都很吃力。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勇哥这样做是抓紧时间赶新闻做片子。
生活帮给我们实习生感觉就是压力很大,在这里,师傅会很快教会我们最基本简单的工作并把这些工作放给我们。例如敲唱词。记得勇哥跟我说过,每一个实习生的第一个工作任务就是帮助师傅把做好的片子唱词并高质量的敲出来。第一次敲唱词的时候由于不熟悉操作方式很是吃力,尤其是遇到很难听懂的方言同期声要来回听很多遍才能敲出来。可慢慢发现,自己敲唱词的速度越来越快,快捷键也越来越熟悉,再难听懂的同期声也不是问题了。我想啊,这或许就是熟能生巧吧。
类似于敲唱词这样的简单工作还有很多,例如上载、送配音、剪同期、举话筒、发关键图、打印。可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在整个工作流程中缺一不可,少了其中任何一项这个片子都无法完成。我抱着工作当中无小事的态度去努力完成这些一个个看似简单的小事情。我心想,我要一步步的脚踏实地向前走,去学会更多的小工作,以至于有一天我能够把所有这些小工作串联起来,做出属于自己的片子。
第三篇:新闻专业类实习周记
在电视台新闻部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就快结束了,可以用八个字总结这段难得的实习经历:时间虽短,收获不少。
回顾走过的点点滴滴,实习即难忘又充实。短短的一个月实习,让我从一个从未接触过新闻采编的普通人到切身处地的了解到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艰辛,让我对新闻工作者有了新的认识。这不仅增长了我的社会阅历,拓宽了我的新闻实践面,在提高我的新闻采编能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电视新闻的采写和制作。
“北漂”生活是艰苦的,又是充实的,这段异乡“充电”的经历成为四名学生心中难忘的回忆。这一次的实习让她们对电台这种相对来说比较陌生的新闻媒体产生了新的认识,拓宽了她们的新闻实践面,在提高了大家的新闻采编能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电台节目的采写和制作。
八个字——时间虽短,收获不少。
第四篇:新闻专业类实习周记
来到鸿运,开始的心情是忐忑的。对于一个陌生的环境,该怎么去融入,该怎么去适应?可是,相处下来,发现这完全不是问题。因为这是一支有着朝气和活力的年轻团队。年龄也相差不了多少,该活泼的时候很疯狂,该严肃的时候很认真,这就是他们的风格。
一个月的时间很短,但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很愉快。每一次面对早起,面对那段要走的长长的路,面对拥挤的公交车,这些总是让我身心疲惫。可是一到公司,愉悦轻松的气氛总是让心情从多云硬是转成了大晴天。所以,在舒适的办公环境中,一天总是悄悄地就过去了。转眼,时间已经过了一个月。
公司最有特色的就是午餐时间。一大群人围着桌子吃饭,很有那种大家庭的感觉。时不时来点小笑话,开个小玩笑,但笑过之后别忘了夹菜,否则稍不留神,眼前就只剩空盘子了。虽说有点夸张,但是年轻的一代是不拘小节的,自然对于自己喜欢的就竭尽全力去得到,这也是一种个性。
实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既能把理论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又能从实践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来到鸿运,一开始 左老师就问了,你来这里想学到什么?可我不知道该怎么来回答。见状,老师语重心长的说道:“知道自己想学什么,才能跟对自己的老师,才能有确定的方向,学习需要的东西。否则,盲目的在公司里,只能是混混就过了。”这是老师给我上的第一课。
于是,我确定了几个学习目标:
1.学习文案策划,文字编辑,锻炼自己的文字功底。其实对于学习新闻专业的人来说,不管以后从事那个行业,最终别人还是会把你当新闻人来看,考验的也就是文字功底强不强。这一点很确定,因此,来到鸿运,首先就是要锻炼好我的文字功底。
2.学习如何为人处事,体验职场生活。在每一个新的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人际关系,如何和身边的人相处,如何维系自己的人际关系。这里的学问很多,也很重要。鸿运给我的印象就是,大家就是一个团队。正如鸿运语录说的:我们要打造的是一个英雄般的团队,而不是团队中的英雄。
3.学习如何思考,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在工作中,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学习,这就考验着工作的能力。
4.学习一些设计软件,例如PS等软件。虽然在学校有过接触,有过初步的学习,但没有应用到实践中,学习的也是一些皮毛的东西。在鸿运,有优秀的平面设计师,还有号称“PS神”的熊哥,他们的技术是值得学习的。
给自己确定目标之后,就知道自己到底该往哪个方向走。在工作中学习文案策划;在相处中学习为人处事;在开会中学习如何进行思考;在培训课上学习平面设计。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月,要学的东西很多,但是有了学习目标,学习起来也变得更加的顺利。
对于实习生,公司总是很照顾。“来了就要让我们的实习生学到东西,不能一个月过去了,让他们空手而回。”彭总这样对公司的人说,“每一个职员都是他们的老师,必须要做好表率。”这句话让我觉得,作为实习生还是很受上级领到重视的,心里很是高兴。彭总还亲自给我们上培训课,教授PS软件的操作和一些平面设计方面的知识。
第五篇:新闻专业类实习周记
这周老师休假,所以我的任务也相对减轻了一些,但是我还是坚持每天来报社,每天阅读报纸,每天了解新闻信息。因为有些东西,是需要长期的坚持与积累才能慢慢产生敏感度与潜力点的。
周二的时候,我在报社浏览新闻。偶然间听到相邻办公桌的薛老师对着电话说道: “我们报社是采编分离的,您这种软文性质的广告我们是不做的。”“我们是不收钱的,我同事也没有人会收这种钱的。”类似的话语,我也在其他记者打电话的时候听到过。记者收红包的潜规则大伙儿都懂,但是该收的不该收的,老师们身体力行地教导着我们。昨天听到在武汉实习的'同学跟我抱怨,带她的实习老师对她爱搭不理,采访也不带上她,最多只是让她找找资料、听听录音,感觉学到的东西不多。相比之下,我觉得自己幸运多了,老师基本上所有的采访都会带上我,而且在采访之前会跟我讲解可能问到的问题、可能遇到的状况,提醒我注意记录的细节,采访后还会告诉我这次采访的重点以及写稿的方式及风格。每次出去都让我觉得收获很大,很激动。
第六篇:新闻专业类实习周记
老师讲过,好的新闻写作要求巧妙运用动词,而不是形容词。直到真正开始写作,我才明白用好动词是多么不容易,或者说,直到需要用动词我才知道自己的词汇量是多么的匮乏。
记得我在报社第一篇见稿的文章是以人物为中心写一名商人的致富之路。稿子除了刚开始写有点奇怪以外——记者告诉我以商人为第一人称来写——就没什么特别的了,而且采访对象的述说脉络也很清晰,所以写下来也没什么障碍。正因为这样,我就把标题留在了最后。故事本身没什么出彩的,事件本身也不是什么开天辟地的事,那么一个漂亮的标题将会使文章本身出彩,否则即便原本有意思的文章都很难被人注意。后来,我想了很久还是没办法整出一个所谓漂亮的标题,最后就随便拟了个“***的致富之路”的标题。见报后的文章标题则是“***:在**里嗅商机”。单单一个“嗅”字就把一个失意的创业人成功走上致富路的`巧妙体现了出来。
那次之后,我开始发现,很多标题看起来拟的很漂亮,甚至好一些都是用最简单的动词来组合的,但是就是这么简单的标题,其实并不简单。即便那些动词我都知道,不像很多成语、典故,或者印象模糊、张冠李戴,或者根本就闻所未闻,动词很多都是知道的,不经意间也能说出来的,但是就是需要用的时候却吐不出一个词来,最需要的恰好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刚开始,我专找新闻标题醒目的动词来抄。抄了30多个后,觉得这似乎不是办法,就停止了。以前老师讲如何写新闻小标题时,用了一个词——拎。动词不也是拎出来的吗?我认为,关键不是用了什么一句话、一个标题用了什么动词,而是拎出来的那个过程,如果我学不会在构思文章时去思考如何选择恰如其分的动词,那么即便抄上一万个词、一万遍词,也不能在实际写作中做得最好,那样的结果最多可能也就是在写的时候脑袋会有很多动词,随便都能选上一个但绝不会是最好的那个。拎,或许是一种语感。
于是,我开始再看一遍《老人与海》。以前看,只是看故事。说实话,要不是这篇小说短我还真看不下去。海明威那种写作方式尚不是我能忍受的。我可以用两天时间看完《达芬奇密码》,而且是在高三复习最紧张的时候,并且能牢牢地记住故事很多细节甚至在最后一部分几乎猜中了答案。但是,看《老人与海》非常吃力,很想跳过去,就像看新闻报道时不停地跳过那些数字、人物名字,直接看标题和首末两句话。所以直到看到最后几页我才知道原来圣地亚哥是在同鲨鱼搏斗而不是潜水艇。但是,就是这么一篇简短的小说,我却不能将之复述出来,哪怕让我只用几百字概括。海明威那种写作方式是我太不习惯的了,我能记住的只有两句话——“一个人只能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来,把我害死,我不在乎谁害死谁”。我不能记得海明威写的这部小说,里面很多优美的词、句,或许当时我能看见,但是过后就如云烟消散,那么,这只说明了一个问题:级别太低。后来有次和几个同来实习的中文系同学谈到这这部小说,她们也称看不懂、看不下去。
或许,哪天我能看懂《老人与海》了,才能真正写好稿子了。
【新闻专业类实习周记】相关文章:
新闻实习周记7篇03-15
新闻类实习报告08-01
国庆新闻周记02-24
酒店专业实习周记09-23
模具专业实习周记11-07
园林专业实习周记03-30
数学专业实习周记09-25
数控专业实习周记10-04
物流专业实习周记11-25
专业毕业实习周记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