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蹲点日记

时间:2022-11-29 20:25:05 著名日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走基层蹲点日记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才知道百姓心中有多少期盼”。

走基层蹲点日记

  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

  4月18日,周五,多云

  乡村的晨曦真的很美,一大早,育新村远山坡上已有人影晃动,原来是一对夫妻上山给树苗剪杈来了。他们承包的这片荒山及山下的水塘有200亩,从2003年开始承包30年,为修整荒山已经投入了20多万元。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建一个滴灌引水设施,这样就不用每天拉水上山了……

  和他们交谈,让我深深感到,农民再生产资金不足是制约其扩大生产规模、加快致富的一个关键性因素。王明玉书记在义县调研时强调,“我们要认识到惠农政策决不能停,要给农民多办事,即使见不着财税,但能够赢得民心。给农民多办事,让他们富裕起来,将会促进消费、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在农业工作方面,我们要抓龙头产业,坚持搞设施农业。 ”这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

  蹲点的这些天,我常常想,我们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我也在反思,当官为了什么?能为百姓做些什么?能为后人留下什么?虽然自己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是我决心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为百姓奔走呼吁,尽一份绵薄之力。

  蹲点锻炼触动我的心

  4月19日,周六,多云

  进入蹲点村后,我立即调整定位,迅速进入工作状态。这10多天,我先后走访了20户农民,在田间地头和住宿点接触农民30多名,还与乡镇干部谈话,与北马村支书、村主任谈心。

  北马村农民总体上思想向上,生产生活状况良好,种地有积极性,养殖业有计划,人均收入超万元,对因市场变化带来的各种风险有一定的承受能力,有困难找市场的思维模式已确立。这为我做好今后的工作注入了强大信心。

  与乡亲们谈心交流时,我发现,他们对党的为民惠民方针政策特别关注,也关心市委、市政府服务民生的理念以及当前重大民生项目。我适时参加了村委会的日常工作,给乡亲们提提醒儿、出出主意。前天,讨论即将改造的村委会工程时,村里各个工程队要竞争,我建议不发承包,采取材料实报实销、劳动记工时发放的办法,避免邻里产生矛盾,还能节约工程费用。村里采纳了我的建议。

  从进村开始,我就告诫自己,一定严格遵守组织纪律,绝不给乡亲们添乱,要同吃、同住、同劳动,与乡亲们同一标准。我还看到了发生在乡亲们当中的鲜活的事,比如大家对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信任,基层干部为了解决群众矛盾,情愿自己受委屈等等,这些都触动了我的心。

  乡亲们渴望我们下乡来

  4月20日,周日,晴

  今天是到四方台子村的第11天,我每天都很兴奋。“走进基层、走近群众”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让我受教育、学真知、长才干。

  四方台子村是水库移民村,村民们离开土地,来到城乡接合部落户,开启新生活。村里大多是老年人,年轻人外出打工,孩子们上学,我很乐意和留守老人聊天。大家说,中央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好,城里干部来蹲点了,咱百姓看得见人、说得上话,心里舒坦。

  说心里话,我有些惭愧,我是做妇女工作的,有时也深入农村妇代会搞调研,但大多数情况下,没有这样近距离地和老百姓说说话。现在才知道,乡亲们是多么渴望、多么欢迎我们来到他们中间,听听他们的酸甜苦辣!

  今天我特别开心。前几天共走访了20多户人家,大家反映交通不太方便,有些妇女的妇科病很重。前天晚上我和解放军205医院妇产科的苏主任联系,希望他们尽快上门来给村民做个体检。今天医生们来给乡亲们检查了,大家这个乐啊!乡亲们满足的眼神既让我高兴,也让我心酸。以后即使我回去了,类似这样的活动也要常给乡亲们搭桥梁。

  “接地气的新闻有影响力”

  在宁夏海原县龙池村清真寺,阿訇李贵宝有个习惯——在每周五的主麻日宣讲上,将看到的好新闻读给信教群众。最近,李贵宝这个做法从每周变成了每天。他告诉记者,原因是“报纸上写老百姓的事情多了,老百姓原汁原味的话多了”。

  各地基层群众反映,近期报纸版面、电视新闻变得更吸引人了。四川资阳市乐至县市民唐勐说,《四川日报》开设的“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栏目,让人有种如沐清风的感觉。文章生动鲜活,一口气读完很畅快,希望报社多发些这类反映民情民意的稿子,“接地气的新闻才有影响力”。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沙新说:“这次活动叫‘走基层’,而不是‘下基层’,从‘下’到‘走’,一字之差可以体会到要新闻从业者改变凌驾于群众之上不良风气的决心,体现了‘我是谁’这一深刻的思想内涵。”

  文汇报青年记者徐晶卉为了写《蹲点日记·洪庙村见闻》一文,到上海市郊的洪庙村住了一星期。她说:“之前也跑过农村,然而总是上午去,转一下,下午就回报社写稿。其实,真正走到田间地头,走进村委会的办公室,走在农村夜晚的街头巷尾,我发现农民有很多心事愿和我分享。”

  银川晚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于小龙说,“走转改”活动直面新闻界跑会议、编材料、不深入基层、文风格式化等普遍性问题。报社上上下下再次深切地意识到,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一线,用群众的思维、群众的语言、群众的视角采写报道,新闻的亲和力、贴近性才能充分体现,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才能提高。

  “新闻报道帮我们解决了实际问题”

  胥炳杰是宁夏西吉县夏寨村一位普通的农村电影放映员,一年有168个夜晚独自走漆黑的山路为农民放映电影。几名记者与他一起乘坐农用三轮车走夜路。他深有感触地说:“放了这么多年电影,头一回有人陪着。有这么多人关心我放电影,我愿意干一辈子!”

  “走转改”活动中产生的很多报道,反映的都是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和心声,拉近了媒体和群众的距离。

  “我只是一个普通工人,没想到记者们跟着我从下午忙到凌晨,甚至跟到高炉前采访拍摄,令人感动。”首钢炉前工王天明说,记者的报道是首钢曹妃甸工人真实生活的写照,写出了他们想表达又表达不出的心里话。

  深入基层的新闻报道还提高了服务群众的能力。北京延庆绿富隆蔬菜公司经理张会臣说,以前农民进城卖菜难,担心没人买。现在经过媒体帮忙,老百姓排队买菜,公司的蔬菜销售不愁了,可以专心种菜,让市民吃得放心,吃得实惠。

  “‘走转改’活动,从根本上说是解决新闻战线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的问题。”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余长久说,只有让更多记者深入基层,新闻工作才有源头活水,只有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新闻工作的标尺,才能写出精品力作。

  宁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蔡永贵认为,在当前黄金发展与矛盾凸显交织的社会转型期,新闻战线“走转改”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反映民意诉求,使主流媒体更好地承担起引导群众理性表达和理顺社会不良情绪的职责。

  “走转改”贵在持之以恒

  一些基层群众、新闻工作者和专家学者认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不能仅仅作为“一次性”活动看待,今后要坚持下来,延续下去。

  新闻理论工作者、上海《新闻记者》前主编吕怡然说,“走转改”绝非权宜之计,亦非短促突击,在突出强调、大力倡导之后,重在信念坚定,贵在持之以恒,使之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副所长李未柠建议,“走转改”活动建立了一种长效机制来激励记者的积极性,保障成效固化。例如在各类新闻奖评比中,向来自基层的新闻作品和文风清新的短新闻倾斜。“这样才能出现更多打动人心的好作品,传统媒体才能更好地引导舆论。”

  于小龙认为,将“走转改”引向深入,不仅要鼓励、督促所有新闻工作者多走基层,还需要解决一些长期以来影响新闻生动、鲜活的体制机制性问题,敢于根治新闻界的老毛病,敢于啃业内的“硬骨头”,使新闻战线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长春市民杨大宇说,到基层去是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一把钥匙。不仅是新闻单位,其他所有单位、所有党员干部都应该这样,切实避免作风飘浮、脱离群众,真正做到把身子沉下去,把民情、实情、真情找出来,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扎扎实实践行执政为民理念。

【走基层蹲点日记】相关文章:

走基层民情日记精选06-01

走基层民情日记06-22

走基层的民情日记01-28

干部走基层民情日记06-18

走基层的民情日记范文06-01

乡镇走基层的民情日记06-30

走基层民情日记范文06-01

蹲点民情日记06-30

驻村干部走基层日记03-10

村干部走基层民情日记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