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村支书民情日记
村支书的民情日记该如何写呢?下面为各位提供村支书民情日记,以供赏析和参考借鉴!
村支书民情日记一
20xx年秋,组织委派我到宝丰镇任扶贫片长、石?村任第一书记。
带着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盼,本人踌躇满志地驮着铺盖卷儿住进了联系村,按照组织要求,信息到一线去采集,呼声到一线去倾听,问题到一线去发现,作风到一线去检验,事业在一线去创造,我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扶贫工作中,今摘录几篇民情日记与大家分享。
又见炊烟。
(20xx年11月10日星期二)一大早我在驻点村搭伙农户家吃了一碗面条,便和村书记一起入户走访。
正值秋天,乡村略显萧索,下乡走访倒是好时节,到农户家主人不用生火取暖,也不用扇风纳凉,从村委会出发,十多分钟翻过一座小山,便来到小地名叫李四弯的4组,在入口处向前一望,全组有五六十户人家,房屋全坐落在如倒“U”形的山弯中,姓李的大约有四十多户,故称“李四弯”。
正是做早饭时间,山弯中炊烟袅袅,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想起邓丽君演唱的《又见炊烟》:“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那场面有诗情,也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但让我想到这里的村民都还是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瞬间有些心思重重和沉甸甸的感觉,也想起于谦“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深林”的诗句,但愿扶贫干部都能以此诗共勉。
又见油灯。
(20xx年4月5日星期二)上午九点多钟,我和村干部在养殖大户陈三山的放养场了解养殖情况,该户放养了20多头牛,200多只羊,1000多只鸡,在当地是个致富带头人,自己买有一辆三轮车,可给牲口拉些草料,山场比较大,完全可以满足牲口的喂养,正在与养殖户交谈时,有村民打来电话:“ 请干部迅速到岳家坪院子来,不搞快点儿有可能要出人命”。
接到电话我与村干部就从山上往出事地点跑,十几分钟赶到事发地,发现院子大岸边砍倒了一棵碗口粗的树,一老人坐在即将要掉向岸下的树上,岸有十几米高,有一村民还蹬着一棵树全力拉住坐在树上的人。
问明缘由,乃是坐在树上的人认为,砍树的人没有经过他同意就砍自家树,不给说法就与树一同掉下石岸相威胁,僵持不下,有村民怕出事报告给村干部。
救人要紧,保证给他个满意解决,树上的人才下来,因为是个老人,我便送他回家,顺便到他家看看,走进屋里,房顶破了个洞,能从堂屋直接看到天空,地上有个破盆,估计是下雨接漏水用的`,用一贫如洗形容毫不为过,走进里屋,有一个破灶,被烟熏的四周黢黑,还有一个板凳支着几块木板子一头,另一头用土坯垫着,算是个床,墙上挂着两个煤油灯,通过了解老人长期独自在家,有一个孩子因家里穷,多年没回过家了,当时村里通电因交不上入户费,就没能用上电,每年家里除开吃盐要用钱,买两斤柴油照明外就没其它开销,我不禁问道:“两斤柴油够用吗”?回答是:“还用不完,天黑就睡了,天亮就起床下地了”。
又问道:“想通上电吗?”“他说不想,这样怪省钱,通电还麻烦” !其实,我想主人是用不起电,他没有经济来源,自己解决温饱都很吃力,看着他的生活状况,心里有一种莫名的酸楚,自己也是农村出来的,那种窘境和无奈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得深刻!好在该户被评为易地搬迁户,建房、通水、通电他自己不用操心了,想到此处,由衷的为贫困户感谢我党的英明和精准扶贫的好政策!也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想法强烈共鸣! 又蹲茅房。
(20xx年6月7日星期二)早晨六点多钟,接到水务局干部电话,他们七点钟从县城出发到驻点村勘测安全饮水工程取水点,我和村上干部八点钟便到勘测点等待,客人没到之前,我便在附近走访几户,走访过程中有些内急,屋场边有茅房一座,别致的有些像艺术品——顶尖底圆像个圆锥体,外围用麦草编织,内墙用树干和竹片固定,走进茅房,需要低着头佝偻着身子,粪池就是个泥坑,搭脚的地方使用几根花栗树棒子横断在坑沿上,踩上去有些如履薄冰的感觉,情急的时候顾不上那么多,蹲下便发现头顶上有飞沫直往下飘,眯着眼观察是蜂子啃咬茅房顶上的树散落的树沫,周围夜蚊子对来人围攻偷袭,让人防不胜防,此种环境不宜久留,便仓促了事,冲出茅房长出一口气,这种情境我小时候经历过,20多年没遇到过这样的茅房和感受,我是偶尔经历一次,而住在此地的群众常年如此生活,我再次深刻认识到“精准扶贫”一定要精准的现实意义及深远意义,也感受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我们肩上的责任。
我相信,随着扶贫工作纵深推进,我们的乡村定会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作为党员干部,无论居于何职,都要经常深入基层走访群众了解民情,都要经常想一想在我们手上干成了哪些实事,是不是做到了恪尽职守,怎么才能不辜负组织和人民寄予的厚望。
我想,只要我们对事业负责、对群众负责,做到“身”入基层,“心”入百姓,就一定能够在服务百姓上做出成绩,在发展富民上做出贡献。
村支书民情日记二
“美珍,你儿子今年几岁了?最近情况怎么样?”见到独山港镇运港村党总支书记倪连根时,他正在村里低保户张美珍家了解相关情况,并不时地在自己的老式手机里记录着什么。
像这样骑着半旧自行车、带上一部老手机,到农户家里串门、聊天、拉家常已是倪连根扎根基层多年来的常态。
“倪书记经常下村庄、进农家,与村民们都很熟,是一个很受村民们爱戴的人。”与倪连根共事过的村干部无一不作如此评价。
倪连根对基层割舍不断的情感源于28年前的4月1日,那天,他正式来到村里工作。
这么多年走过来,倪连根坦言,自己面对的“诱惑”不少。
“1993年有个亲戚办了工厂想让我过去管理,待遇肯定比在村委会好,但是想了想自己还是喜欢为村民做事就婉言拒绝了。
这些年,也有人找上门来让我合伙做生意,我也没有去。”倪连根坚信,一心不能两用,还是扎扎实实做好村里的事。
倪连根是个有心人。
除了办公桌上的“常思民苦以自俭,常思民忧以自健,常思民喜以自励”格言外,他书橱里整齐摆放的百余本日记本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自从参加工作开始,倪连根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
“不管是参加村、镇会议或下组了解群众信息,还是修桥铺路、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只要是有关我们运港村的,我都会详细地记录下来。”倪连根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日记能够帮助自己及时知民情、解民忧。”倪连根坦言,当初只是为了便于记事,后来他的“烂笔头”还真帮了村民不少忙。
他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年冬天,机动田普遍开展调整工作,当时4组一户农户家的弄堂由于涉及到一部分集体土地而与隔壁人家闹起了纠纷。
原本是五六年前的事情,幸亏当时倪连根留了个心眼,将集体土地怎样划分和使用的约定记录了下来,才免于矛盾继续激化。
这100多本“民情日记”记录了运港村近30年的发展,还有一本便民电话簿则成了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连心桥”。
2007年,为更好地方便村民、服务村民,倪连根创新性地发动各组组长向全村村民收集电话号码,印制“运港村电话号码簿”。
“由于当时部分村民还有隐私顾虑,只印制了80页的电话号码簿,但发下去之后,大家叫好声一片。
”倪连根说,自那以后,村干部接到村民打来的电话多了,村民之间的交流多了,村干部要联系村民也方便了。
截至目前,倪连根已搜集了全村16个组661户农户的电话,他自己个人的手机里也储存了1400多个村民的电话号码。
村民们都说:“在倪书记的脑子里,有一张‘地形图’,牢记着每家每户的详细地址,还有一张‘ 民生图’,需要为村民解决的事务从来不曾落下。
”在他的带领下,该村先后荣获嘉兴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嘉兴市平安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村支书民情日记三
今年三月,因工作调整,单位安排我接替李刚平同志担任秦古镇竖旗村第一书记。
接过这沉甸甸的担子,我既感到荣幸,又压力重重。
感到荣幸的是组织信任,给予重托;感到压力是作为一名普通干部,我深怕自己能力不足,难以胜任。
刚到联系村的那段时间,正值2015年隆冬时节,工作队租住在一栋土坯民房里,主人长期在外务工,房子阴暗潮湿,两名队员挤一张床,没有热水,洗菜洗澡都成问题,条件很是艰苦。
好在单位主要领导到实地考察后,决定把村上老供销社的房屋租下来,又出钱予以维修,作为工作队驻地。
于2016年春节后,我们正式入住,单位又为我们配齐了各种办公和生活用品,工作队总算稳定下来。
面对联系的竖旗村,是秦古镇位置最边远、条件最艰苦的行政村,山大人稀、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
加上村干部相对年轻,工作经验不足,班子战斗力、凝聚力相对较弱,同时由于项目争取渠道狭窄,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后劲不足。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意识到必须要不怕吃苦、主动作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做出表率,带领村两委会一班人解放思想、干事创业。
在与村干部不断的接触当中,我逐渐发现,我们的村干部并非没有事业心,不想为老百姓办实事好事,而是他们真的很迷茫、很无助。
村集体没有收入,没有资金,心里想做的,无能为力;他们没有多少人脉关系,不知道从哪些渠道争取项目;他们长期生活在偏僻的山村,眼界不够开阔,思想不够解放,遇到事总是犹豫彷徨。
“与他们的交谈中,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没有钱,没有项目,没为老百姓干到实事,我们就没有威信,没有威信老百姓就不会支持你,老百姓不支持你你更做不成事,如此恶性循环。”言语之中满是无奈。
是的,村上穷,没有钱,没有项目,多年以来,没有为老百姓干一件修路架桥、通水改电之类的惠及民生的好事,导致群众怨气大、对村干部不理解不支持。
很多次开群众会我就发现,群众参会积极性不高,到会的稀稀拉拉,人员不齐,到会的寥寥几人,也总在下面不停地抱怨:“光开会有啥用,实事一件都不做”。
有的老党员面带愠色,直截了当地当面批评村干部不作为,不知道争取,没为老百姓办事。
每次开会,村干部在上面讲,下面都是嘘声一片,纷纷起哄。
看到这种情况,我很着急,一心想着怎么帮他们做点事,一方面为群众谋点福利,另一方面也帮助村干部提高威信和凝聚力。
独山、竖旗两村交界处的晾旗沟,是一条小河沟,通村公路依山就势,连续过沟三次,以前架设的是一根30公分的涵管,排洪能力差,随便发生一点山洪,大水就涌上路面,一百多米的路段全都淹在水下,人车无法通行,而且滋生青苔,经常导致过往车辆侧翻,安全隐患极大。
去年,工作队积极向单位汇报,得到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明确表态给予资金支持。
但因为种种原因,一拖半年未能启动建设,村干部也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了解到这一情况,我迅速向工作队汇报,得到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
随后,通过不断对村干部施压,督促他们向政府分管领导及主要领导汇报,邀请他们实地勘探,随即就选定了施工老板,签订了施工合同。
终于在5月9日,晾旗沟漫水桥工程得以正式开工。
施工过程中,我每天奔走在施工现场,同时不断对村干部施压,强调这是竖旗村近年来第一个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村干部必须全过程参与、明确专人监管。
6月中旬,三座(处)漫水桥全面完工,彻底打通了村民出行的肠梗阻,消除了安全隐患,百姓交口称赞,村干部威信得到了提升。
仅仅做这一件事还远远不够,不足以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不足以打通发展瓶颈,更不足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竖旗村整村出列。
接下来, 我将尽全力争取上级政府和部门支持,力争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全力争取通村道路、土地整理、人畜饮水、电力、移动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下半年,重点做好竖旗至擂鼓镇田垭村的3.3公里断头路硬化工程,做好协调和质量监管工作,确保年底前竣工。
二、通过实施生态扶贫搬迁,带领村干部做好竖旗村集中安置点场坪建设,做好23户57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彻底改善贫困户住房条件。
三、引导贫困户发展畜禽养殖,发展养猪32头、牛18头,羊30只,鸡800只。
同时做好现有300亩核桃的管护,增强发展后劲,帮助贫困户拓宽增收渠道。
四、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争取在阳坡土地整理项目实施以后,适时发展特色景观苗木种植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接下来,我将尽职尽责,再鼓干劲,团结带领村委会一班人,通过干事创业锤炼作风、提高能力,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竖旗村整村出列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晴下午三点,烈日当空,酷暑难耐。
我和村书记田升刚来到贫困户刘美明家,目的有两个:一是上次来他家发现他家的电灯因为线路老化接触不良,时亮时灭,上午我从县城给他带了电线、灯泡、闸盒、空开,准备给他彻底改造线路;二是再做做他的工作,尽量动员他去集中安置点住集中统建房。
刘美明,男,61岁,竖旗村三组人,是一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退伍老兵,患有癫痫病,随时随地都可能发作,户籍人口他和老伴两人,老伴胡凤英长期在十堰带孙子,家里常年就他一人在家;儿子刘君在十堰租房居住,长期外出务工。
纳为贫困户以后,包保干部吴为民多次上门走访,看到刘美明没有被子,吴为民组织单位干部为他捐献棉衣棉被;没有电用,又自掏腰包为他接通电源。
尽管干部这样掏心挖肺地帮他,但他个性倔强,认准的事谁也不买账。
这次县里出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以后,村上考虑到他的房子已成危房,把他申报为易地搬迁户,拟安置到集中安置点。
按他的条件,可以直接拎包入住 50平米的新房子,但他并不领情,经工作队和镇村干部多次做工作,他还是坚持要在原地分散安置。
刘美明住在竖旗至竹溪田垭的土路外面,多年来因资金问题这条路一直没硬化,路面到处被车子轧得千沟万壑,交通出行极为不便;他住的房子因为地基走动,四处开裂,已成危房。
我们去的时候,老刘正端着一碗饭坐在门槛上,饭菜很简单,土豆片,白米饭,饭菜糊头巴脑的`,让我们看着很心酸。
还没等我们开口,他话已经上前:“你们来叫我搬迁的吧?我是死也不会去的,我这就最好,我就住这。”田书记说:“我们今天是专门来给你换线路的。”看我们这么说,刘美明高兴地把我们迎进门。
房子很破旧,电线也破破烂烂,蜘蛛网样的,手一摸满手都是油烟和灰尘。
我们马上开始工作,先三两下把旧线路拆下来。
然后开始走线,安装灯头、闸盒。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紧张工作,期间多次给农电员打电话咨询,我们两个外行终于安装好了三个房间的电灯。
看到每个房间都亮起明亮的灯光,刘美明笑得合不拢嘴。
“我们选的集中安置点环境好,交通便利,人口集中,国家把房子建好免费送给你,这么好的事,别人抢都抢不到,你为啥还不愿去呀?”趁着他高兴,我这样问他。
“我这样的人也不去凑那个热闹,我也不占国家的便宜,我住这就怪好的。”没想到他倒一是一二是二,各是各的事,分得一清二楚。
见他这样,我们也就不再多说,心想着联系他老伴和儿子,叫他们劝劝老刘。
晚上回去联系刘美明的老伴和儿子,两人说法如出一辙:老刘一向性格古怪,脾气倔强,哪个跟他都说不成话,他的事都是他自己说了算,你们就由着他吧。
无奈之下,经过商量,我们决定还是尊重他的意愿,尽量争取分散安置,在原地给他建安置房。
工作中,我们经常要面对这样顽固倔强的贫困户,尽管感到可恨可恼,但作为扶贫干部,我们对他们不能不管不顾,还必须尽最大努力、想尽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这才是精准扶贫的要义之所在。
【村支书民情日记】相关文章:
社区民情日记02-06
双联民情日记10-25
网格员的民情日记03-08
社区民情日记(精选10篇)02-10
干部民情日记20篇04-21
民情日记(通用19篇)09-03
社区民情日记(精选11篇)02-26
网格员入户民情日记09-16
双联民情日记四篇02-14
精选双联民情日记4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