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对一帮扶民情日记
一对一帮扶工作对于做好扶贫工作很重要,以下是关于一对一帮扶民情日记,欢迎阅读!
一对一帮扶民情日记1
20xx年4月14日 天气:雨
4月12日至13日的两天里,我带着局里帮扶干部第四次来到毛藏乡华山村、毛藏村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对接”行动,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所有帮联干部和他们联系的农户来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共同商定今年及今后八年的帮扶方向和思路。
根据前面我们干部了解到的情况,以及和乡党委、村支部沟通的意见,我们初步提出了几条脱贫思路,包括修建华山村村组乡村道路修建,发展特色养殖业、改善农牧民用电条件、加大劳务输出及劳动技能培训等,一到村上,我们就与乡、村两级干部及部分特困户代表进行了座谈,仔细询问了大家的最迫切的需求,通报了县局“双联富民”工作前期进展情况,并征求大家对我们初步帮扶设想的意见和建议。
华山村党支部王书记听说我们提到村内道路修建时非常激动地说:“我们村四个村民小组,其中两个就没有像样的路,行路难是困扰我们生产生活的最大难题,多少年来都未能得到解决,如今地税局领导提出来要帮助我们办这件大事,我们全村老少真不知道该怎么你们的帮助和关怀。” 我看着他期盼又感激的脸庞,想着有省、市局领导的关怀和支持,立即答应他一定将村上的困难和问题带回去,认真加以研究,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解决。
座谈会后,我们的干部分别深入各自联系农户中,送去准备好的帮扶物品和资金,填写民意调查表,并发放了填写好联系干部姓名、联系方式的“民情连心卡”,方便联系户随时联系。每个联系干部都与各自的`联系户结成了“亲戚”,他们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倾听老百姓心声;在心与心的交融中,感知老百姓的冷暖。
两天的入户结束了,毛藏乡乡亲们的勤劳、善良、朴实让我印象深刻,他们缺技术、少文化、短资金的现状让我感触颇深,他们对改变生活的美好目标和十足信心让我久久感动。这次走访“对接”,我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更加重了,一定要帮他们找出路、想对策、增收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最终奔向美好小康,这是我们帮联单位和干部未来几年必须要做好的一件头等大事。
一对一帮扶民情日记2
结对扶贫,首先在于心连心。党员干部在结对扶贫中,不但要身入,更要心入;不但要身到,更要心到。只有这样,结对户才会把我们当作自己人,才会与我们无话不谈,也才能有的放矢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不然,结对户始终在心理上与我们有距离,有话也不讲,我们就成了“户外人”。比如那位高姓村民,被我反客为主留下后,从一开始很不情愿地坐下、漫不经心地回答我的提问,到逐渐打开话匣子谈自家的情况,再到请求帮助他致富,就很能说明结对扶贫重在交心的道理。
结对扶贫,关键在于解决问题。扶贫人员要“沉”下去,不能做“浮萍”,既不能搞“应付式”,也不能仅是给钱给物的“慰问式”,而是要根据困难户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之需、找到致富之道。对老弱病残人口家庭,帮扶人员要积极协调后方单位和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在生活、医疗、就学等方面给予他们最大限度的帮助。对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要把着力点放在内生式扶贫上,帮助就业无门的贫困人员,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并为他们联系就业岗位;帮助有创业意愿的贫困人员,选准项目,办理手续,联系扶贫贷款等,让他们轻装上阵去创业;帮助“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人员,树立积极进取的志向,重拾对生活的希望。
做好这些工作,要求我们的帮扶人员素质高,见多识广,头脑灵活,自身经济条件好,能够帮助群众找到就业创业的门路,这样,才能有效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而现有挂钩帮扶人员中有很多教师、普通党员、村干部,他们中许多人本身就很困难,自己尚且致富无门,哪有什么能力帮扶他人?如果不是因为全区有2.4万户、7.6万人的脱贫重任,我们也不会安排这类同志承担挂钩帮扶任务。我们对这类同志的要求是,对帮扶对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履行好“调查员”、“信息联络员”的责任,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上报所在单位或区扶贫办,依靠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想到前些天我安排区扶贫办在宿豫政府网开辟 “扶贫帮扶人员必读”,更觉得很有必要做好这件事。就调研中我发现的问题来看,栏目设置还趋于简单,需要进一步充实、优化,使其成为扶贫工作政策解读、信息传递、经验交流的重要平台。
早上起床在房东家周边散步。才六点钟,路上就不断有农用车辆经过,田地里已经有人在干活,不时有过往群众向我打招呼,这让我很欣慰,看得出岔河的村民很勤劳,也说明我们这两天的走访有了效果,仅此点,脱贫奔小康就大有希望。
走访比原定计划提前了半个小时。雨后的道路满是泥泞,领路的村支书李广振提议边远的村庄就不去了,我坚持要他带我去所有没到过的自然村庄、所有还没有走访的贫困户家。一路走下来,大多数被访户对我们很热情,就像家里来了客人一样。但也有少数贫困户有点冷淡,交流不积极、不主动。在一位高姓村民家,女主人接待我们,正当大家在院子里交谈时,回家的男主人进门从前屋推了自行车就往外走,无视院子里访客的存在。遇到这样的尴尬,我并不感到特别意外。“一对一”结对帮扶实行已久,大多数帮扶的同志只是到帮扶对象门上看一看,送点钱物,而没有帮助贫困户想办法,找路子,解决实质性问题。而这还算是不错的了,据我所知,有极少数同志只是到贫困户门上走一下,目的是“交代”帮扶对象:“上面若询问结对情况,就说我来过了”。帮扶对象户对此早就习以为常,对帮扶人员已不抱什么希望,反倒觉得是打扰了他们。
鉴于扶贫结对的现状,这几天,我一直在盘算,我们是不是应该在落实现有扶贫工作方案的基础上,遴选扶得起(有劳动能力、致富志向)的贫困户作为第一批重点扶助对象,安排各级党政领导、区直部门中层干部作为帮扶人,推进“精装版”、“升级版”的扶贫结对工程呢?如果这项工作搞好了,就能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致富。
三天的走访中,遇到好几位孤老。他们缺人照料,却又恋土难移,不愿到镇敬老院生活。他们的境况,令人牵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这类人群将会越来越大,怎么解决好他们的`生活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新课题。记得在浙江招商时,有老板对我谈到过他的善举:他救助了20多个孤老,本不求回报,但有的老人主动立遗嘱把财产赠与他。我认为,这种方式值得借鉴。在政府兜底救助的同时,对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我们可以尝试特殊的结对帮扶办法,动员有实力的爱心人士对它们进行有偿帮扶:帮扶者与这些孤老签订赡养协议,经公证后,帮扶者为孤老提供高于政府标准的救助,或把老人送到区老年公寓供养乃至接到自己家里生活,孤老百年之后,其房产及其他财物由帮扶者继承。这只是我的初步设想,究竟能否行得通、办得好,还要通过实践去检验。
从三天来走访农户掌握的情况看,无论是贫困户,还是一般农户,生产生活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需要提供一定的帮助,这让我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农民要致富,集体是支柱。岔河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主要收入来源是几间门面房及数十亩鱼塘租金,去年全年收入仅6万多一点,村里基本上没有工业项目,对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动能力不强。据我所知,岔河村的情况在全区面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就要求挂钩帮扶单位和挂钩企业加强与村居对接,落实高效农业、村组工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帮扶项目,帮助村居发展集体农场、集体工业,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使之能够有效发挥救助特困户、带领群众富的作用。
三天的驻点调研结束了,但好多扶贫工作才刚刚开始。一定能够做好!我相信自己,也相信宿豫参与脱贫奔小康结对帮扶的所有党员干部!
【一对一帮扶民情日记】相关文章:
帮扶干部民情日记06-06
帮扶村民民情日记05-28
帮扶工作民情日记06-21
扶贫帮扶民情日记06-21
帮扶民情日记大全07-04
帮扶民情日记例文06-22
帮扶扶贫结对民情日记05-28
扶贫帮扶民情日记3则06-20
驻村帮扶的民情日记07-02
走访帮扶户民情日记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