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日记
长征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展现了新的希望,英勇的红军战士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的颂歌,豪迈磅礴,荡气回肠。以下是长征日记范文,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可以帮到各位。
长征日记【一】
3月28日 井冈山 阴有小雨
下午五点三十分到达了井冈山,一路上风景优美。江南的景色第一次进入眼帘,独特的房子在满是黄色油菜花地毯的中间若隐若现,那油菜花散发的香味沁人心脾。井冈山的大雾一团一团的迎面袭来,小雨丝丝,空气十分潮湿。沿着盘山路盘旋而上,车子行走在大雾中,依稀能看出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是毛泽东同志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以其革命历史而名扬天下,成为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但其迷人的自然风光却是我下午才领略到的。刚下过雨,氤氲的水雾弥漫在空气里,让人陶醉。两排整齐而粗壮的大树中间,是一条街道,一边靠山,一边傍着挹翠湖。
由于潮湿,宾馆的地特别滑,我以为是刚洗过,一不注意,摔了一交。狄赫丹老师开玩笑说:“长征还没有开始呢,你就摔交了?”
这次沿着长征路采访,我们三人分工明确,狄赫丹老师负责采访路线和计划的设计以及写稿件,杨军老师负责拍照片、开车,我主要负责拍DV和三个人的杂事。等在宾馆安排好已是晚上8点多了。
吃罢晚饭,站在湖边。凝望湖那边的灯火,我努力想象当年红军在这里的景象……1927年至1930年间,湘赣边界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形势。1928年红军最高指挥部和湘赣边界党、政、军等领导机关先后迁入茨坪。之后,便开始一边打仗,一边搞生产,从那时起,就为以后革命的胜利乃至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长征日记【二】
3月30日 龙市镇 晴
山茫茫,雾朦朦。今天早上,我们一行在井冈山市宣传部萧国祥同志的带领下,驱车前往龙市镇,也就是昔日的宁冈县——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会师的地方。
一路上,大雾。等到下了山,才隐约看到路边一块一块的油菜田地。不时的,有人牵着水牛从田边走过。我心里暗自揣想,今天的龙市镇是什么样子的呢?
龙市镇即原来的宁冈县,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与原井冈山市合并组建新的井冈山市。宁冈县改为龙市镇。
多少年过去了,今天的龙市镇早就不是往日宁冈县小县城的模样了,但是,进入这座充满了现代化气息的镇上,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馆”到“井冈山纪念碑”还有“烈士陵园”,以及那数不清的.以“会师”命名的道路酒馆,让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一股浓烈的红军气息,仿佛70多年前红军根本就没有离开过。镇长林道喜向我们介绍,现如今,全镇已经形成了以盛产芙蓉李、柰李、柑桔等绿色农副产品的农业产业。特别是工业,近几年来,龙市镇全力建设井冈山瓷城。由于思想、措施、服务到位,瓷城建设稳步前进,先后有十多家陶瓷加工企业落户瓷城,主要生产碗、盘、杯等日用瓷,总投资超过了1个亿,日产瓷器100多万件,年产值可达到2个亿。就是这个瓷城,解决了5000多名剩余劳动力和企业下岗工人,切实增加了人们的收入。全镇交通便利,通讯发达,319国道和龙白公路等二级公路穿境而过,电信、电视网络覆盖了全镇。就2004年,龙市镇的人均收入达到了,人们的腰包鼓了起来,盖上了新房,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行走在这个高楼耸立的镇上,不禁感慨万千,是啊,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几代人流血流汗,艰苦奋斗,凭借着当年井冈山的革命精神,硬是把龙市镇变了个样。
长征日记【三】
4月4日 瑞金沙洲坝 晴
今天在瑞金沙洲坝采访的时候,就听说有位毛泽东给取得名字的老人——杨大毛就住在村上,我们便寻路找了去。
初见这位老人,只见他面庞消瘦却很精神,上身穿一件泛灰的旧军装,挽着裤腿,穿一双凉鞋,右手提着锄头,刚从地里回来。不等坐稳,就向我们说起了当年的事,“那是1933年吧,我只有两岁,5月份,毛主席给我起的名字”,提起名字的事儿,老人一脸的自豪,“当时我还不记事,好多都是听上辈们说的。那时侯穷噢,有首歌谣:‘有女莫嫁沙洲坝,无食无衣洗手帕’,说的便是我们这里啊,我母亲就曾经要过三年饭……”
听老人说,那时候人们都很穷,农民耕地少,饭吃不饱,困难的时候,竟然还要吃树皮和糠秕,还没有衣服穿。随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和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的.召开,土地革命不断深入,苏维埃政府领导组织成立了帮工组、耕田队、犁牛合作社等各种互助组织与当地农民一起开垦荒地,种粮食、栽大豆。一时间农民那紧锁的眉头展开了,不再愁没有耕牛,没有劳力了,你帮我,我帮你,家家户户喜气洋洋,互助合作热火朝天。
1933年9月份,当毛泽东看到人们吃的都是池塘水,还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时,便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红井。从此以后,沙洲坝人就告别了肮脏的池塘水,喝上了井水。
说到现在,老人杨大毛指着院里的鸡鸭对我们说:“现在比那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啊,孩子们都有工作,我跟老伴也住在了新村里,喂了鸡还有鸭子,生活蛮好!”。
是啊,走在街上,一排排整齐的住房,大树下玩耍的孩童,还有村庄周围各种工厂等等无不向我们展示着这个红色故都的魅力以及人民的力量。
那村头上的红井,如今已被人们用栅栏围了起来,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井水清澈而沁人心脾,来参观的游客都要尝一尝。睹物思人,伟人亲民爱民的风姿留在了井上,昭泽后人。如今,当地人们也不再去红井挑水喝了,还在周围建起了水产养殖基地和瓶装饮用水厂。可它作为历史的印迹,其精神之作在,将永不改变。我想,这红军走过的地方,停留过的地方,不仅仅是在那里与人们共同劳作、流汗、打敌人、闹革命,更重要的是给人们留下了一粒粒种子,这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养育了今天这片土地上千千万万的儿女们。
长征日记【四】
4月25日 兴安界首 多云
到今日为止,我们出来已有一个月了,三个人都有些想家。在此行之前,我只是能从书本上了解一些有关长征的历史,而今日,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重新走过时,最多的,我感受到的是新奇和惊叹。一处处旧址、博物馆,在向我们展示着历史,让我们这些后人感受到红军长征脚步的艰辛与坚定。
下午到达兴安。红军当年在兴安县界首镇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打了湘江战役。1934年11月,中央红军在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进入广西。蒋介石急调30万人马,在广西境内湘江沿线的.兴安、全州、灌阳一带,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妄图全歼红军于湘江东岸。为突破敌人防线,广大红军指战员血战七天七夜,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最后成功掩护红军主力撤退。湘江一战,有4万多红军牺牲,损伤惨重。
我们把车停在了湘江边上,寻找当年红军渡江的地方。望着那滚滚向前的江水,听着当地同志的讲述,湘江血战的硝烟,又从眼前袅袅飘过……
长征日记【五】
4月29日 龙胜泗水 多云
今天在广西龙胜的泗水乡,初遇瑶民。
我们是为了寻找红军岩而去的。之前,我并不了解瑶族,查过资料才得知:瑶族人因居住、生产方式、服饰等不同而分为红瑶、白瑶、高山瑶、盘瑶等多达20个支系。
早上从广西资源县出发,车子一直行走在大山中间,下午到龙胜泗水红瑶寨。由于历史原因,一直备受种族压迫与排挤的红瑶人大都是居住在高山上,吃水,下山等都比较困难,虽然他们居住生活条件恶劣,但他们自得其乐,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让我们敬仰与羡慕。红瑶人的生活习俗是独特传统的。瑶寨风情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也是当地政府近几年才开发利用。
山下一个旅游服务部的老板告诉了我们上山的路,当他听说我们从山西来,是重走长征路经过这里时,惊讶的张大了嘴,连说了不起,了不起!告别了他,我们沿着由石块砌垒成的小路上山,由于很陡,我们不得不走上几步就歇一歇。狄老师说,真是难以想象,祖祖辈辈的瑶人是如何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这山道上走过来的。
穿过一个由石头做成的寨门,便能望见红瑶寨了。半山中的瑶寨三面是茂密的林木,参天的大树不少;寨前是沿山而筑的窄长的梯田,一层层,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银光;瑶寨由错落有致的吊脚木楼构成。远远望去,犹如一幅浓墨淡描的水彩画!
听说瑶族人热情好客,但不巧,我们来时瑶人下地还没有回家,我们只看到了几个背小孩的'瑶族老人。他们头上包着黑色的头巾,上身是束身宽袖瑶服,以红色为主调,配有各种式样的图案。下穿齐膝、宽松的摆裙,打着绑腿。最引人注意的,还是耳朵上吊着的两制大耳环。由于太重的原因,耳朵都垂了下来,日积月累,中间的针眼也被拉开一个蚕豆大的洞,有的老人不得不再加一跟线拉着耳环。
石头砌成的街道两旁,是木制结构的吊脚楼。一般,楼下养牲畜,二层是厨房、厅堂,三层为睡房。吊楼干爽凉快,设计得合理,近乎完美。后来,我们被一个休息在家的老年人请到了家中。我们试图向他了解一些红瑶人的生活习俗,但因语言不通作罢。只能从他一脸自豪的表情、手势和能听懂的几个字中了解到,这幢吊脚木楼是他新盖的!
告别了瑶族老人,已是夕阳西下时分。下山路上,迎面跑上来一群小孩,看样子是在山下学校读书的学生们。他们的穿着已是汉族服饰,有的穿着运动鞋,也有穿牛仔裤的,书包上画着卡通,相互打闹着跑了过去。
是啊,瑶族人的生活也在变化啊。
【长征日记】相关文章:
我的长征日记03-22
红军长征日记600字07-02
红军长征日记400字07-02
精选长征胜利作文07-12
经典伴我成长征文09-28
传承长征精神征文04-16
伴我成长征文11-05
快乐成长征文01-10
长征团日活动总结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