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察日记

时间:2020-11-24 08:47:23 著名日记 我要投稿

历史考察日记

  为了获取某项科研任务的科学数据或证据,根据一定的科学标准,亲自进行考察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写成文章,就是历史考察日记。以下是为你精心准备的历史考察日记,敬请期待!

历史考察日记

  历史考察日记【一】

  一、简单介绍

  陕西省西安市是举世闻名的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古称“长安”,十三朝古都,周,秦,汉,唐等朝都定都于此,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在中国近代发展中也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直至今天西安仍是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西安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于了解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次西安考察之行,我们一路参观游历了:昭陵、碑林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西岳华山、华清池、骊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大雁塔北广场。西安之行是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至今仍记忆犹新。

  二、考察实录

  4月3日中午我们从曲靖出发,坐火车到达昆明,随后转乘昆明直达西安的火车,4月5日早晨6点到达西安。在乘车到宾馆这段时间我们看到了悠远厚重的古城墙,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及防御思想。我们在宾馆休息了一天,4月6日正式开始西安之行。

  (一) 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陕西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位于西安市文昌门内三学街15号,原为陕西省博物馆,建于1944年,它是在具有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它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成为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馆区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11个展室,有7座碑室、8座碑廊、8座碑亭,加上石刻艺术室和4座文物陈列,陈列面积达到4900平米。

  我们看到了《开成石经》,还有许多书法名碑,如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欧阳询《黄甫诞碑》、柳公权《玄秘塔碑》,颜真卿《颜家庙碑》等。我们欣赏到了宋至清代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的诗文书迹,以及明清时期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碑石。还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种线刻画,其中宋刻《唐太极宫残图》,清刻《关中八景》等,对研究古代建筑和旅游胜迹都有参考价值。另外西汉至唐代的圆雕、浮雕、线刻等石刻艺术品60余种,碑林博物馆把散存在陕西各地的大型石刻都集中于此。

  我们在碑林博物馆欣赏到了古代石刻艺术精品,可谓是大饱眼福。

  (二)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位于咸阳礼泉县东北45华里的九宗山主峰,因山为陵。 李世民是唐代第二个皇帝,也是唐王朝的开国之君。他的陵墓是唐代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从公元636年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公元743年,昭陵陵园持续建设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陵园占地面积三十万亩,陵园内有187 座皇亲国戚和文臣武将的陪葬墓 。昭陵陵园是一座丰富的文物宝库。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十四座陪葬墓,其中长乐公主、韦妃、燕妃墓等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壁画和文物精品。昭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陵博物馆展示了昭陵碑林和陪葬墓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

  在昭陵,我们看到了许多唐代石刻以及壁画,感受到了唐朝宫廷生活气息。

  (三)半坡遗址博物馆

  半坡已遗址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该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半坡村北,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7年在半坡遗址上建成,包括半坡遗址和展览室两部分组成,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具有原始村落风格的大门装饰,鱼池中耸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的石雕以及遗址大厅正面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半坡遗址”四个大字,都为半坡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平添了一种情趣,使人们产生一种回归自然、回归历史、回归艺术的真情实感,此情此景,使我们流连忘返。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座比较完整,比较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的村落遗址,半坡遗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女分葬的集体墓地、各种生产及生活用品等遗迹遗物,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先民生产与生活情况。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在这里,我们既看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纯朴,也寻觅到了中华先祖艰辛的足迹。

  (四)西岳华山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以东120公里历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华阴市境内,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依秦岭,也是秦岭的一部分。华山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的,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还有云台 、玉女二峰相辅于侧,36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给人以仙境美感。华山的著名景区多达210余处,有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绝崖上凿出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等,其中华岳仙掌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此外华山还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

  我们登上了华山北峰,华山秀丽风光尽收眼底,由于时间问题我们未

  能登上其他四峰,但我们看到了华山的险峻及美景,可以说是不虚此行。 (五)华清池

  华清池,亦名华清宫,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北临渭水,是以温泉汤池著称的中国古代离宫,周、秦、汉、隋、唐历代统治者,都视这块风水宝地为他们游宴享乐的行官别苑,或砌石起宇,兴建骊山汤,或周筑罗城,大兴温泉宫。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汉、北魏、北周、隋代亦建汤池。公元644年唐太宗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公元747年改名华清宫。历史文献及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华清池具有6000年温泉利用史和3000年的皇家园林建筑史。主要有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西安事变旧址、九龙湖与芙蓉湖风景区、唐梨园遗址博物馆,有飞霜殿、昭阳殿、长生殿、环园和禹王殿等标志性建筑群。下面就几处主要建筑做简单介绍。

  1.华清池大门上方有郭沫若书写的“华清池”匾额。进了大门就见两株高大的雪松昂然挺立,两座宫殿式建筑的浴池左右对称,往后是新浴池,由新浴池往右行,穿过龙墙便是九龙湖,湖东岸是宜春殿,北岸是飞霜殿为主体建筑,沉香殿和宜春殿东西相对,西岸是九曲回廊。由北向南过龙石舫,再经晨旭亭、九龙桥、晚霞亭,就到了唐“贵妃池”建筑群。

  2.五间厅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厅房,因由五个单间厅房相连而名五间厅,五间厅建于清朝末年。1936年10月、12月,蒋介石两次入陕,以华清池为“行辕”,下榻五间厅,在此发生了著名的“西安事变”。五间厅的玻璃窗、墙壁上,迄今还保留有西安事变兵谏发生激战时的弹痕,各房间办公室用的桌子、椅子、床、沙发、电话等,均按原貌复制摆放。

  3.厅相邻的桐荫轩,也叫三间厅,始建于1900年,曾为达官显贵游览下榻之所。1936年日晨,兵谏发生,蒋介石侍卫冲出门外,凭借院内的建筑物拼命抵抗。至今三间厅的墙壁上、玻璃上仍然保留多处弹痕。

  4.以梨园为代表的唐代音乐舞蹈艺术是我国古代歌舞艺术上的鼎盛阶段。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演绎了千年传诵的爱情故事,使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成为他们爱情的见证。唐玄宗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皇家音乐艺术学校――梨园,把梨园作为音乐、舞蹈、戏剧活动的中心,且以教习和演奏法曲为重点,并结合诸多音乐名师和舞蹈家,它也因此被尊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鼻祖。

  在华清池内,我们体会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也邻略到张学良与杨虎城两位将军的爱国情怀。

  (六)骊山

  骊山,是秦岭北侧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20余公里,最高海拔1256米,远望山势如同一匹骏马,故名骊山。骊山温泉喷涌,风景秀丽多姿,自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成为帝王游乐宝地。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游览胜地,曾

  营建过许多离宫别墅。这里有被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晚照”;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纪念西安事变的兵谏亭;纪念女娲补天的老母殿等。

  到骊山半山腰“斑虎石”处,便可以看见兵谏亭,是为纪念西安事变而建。往西直上山峰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侧,整个华清池近在眼前,一目了然。再往前便到西绣岭第三峰上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为骊山著名道教官观。由老君殿转往东,就到西绣岭第二峰上的“老母殿”。此殿是为历史传说中的女蜗而建的。再往东便到西绣岭第一峰上的烽火台。历史上“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在骊山,我们邻略到了“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晚照”,也窥见了中国当时历史事件发生的基本状况。

  (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临潼县,是秦始皇嬴政的陵墓。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陵园从秦始皇即位到去世修建时间达37年之久。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秦兵马俑坑发现于1974年,位于秦始皇帝陵以东1.5公里处。 经考古工作者连续多年大规模钻探及研究考证,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帝之陵园中一处大型从葬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一、二、三号三个坑。

  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一号坑最大,在这个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是一个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一号坑是一个1000年前的古代大军阵,他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雄伟,势不可挡。

  二号坑在一号坑北侧,平面略呈曲尺形,1976年发现,位于一号坑北侧约20米处,是秦俑坑中的精华,二号坑的发现揭开了古代军阵之谜。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东边突出部分由持弓驽的跪式和立式驽兵俑组成;第二部分即俑坑南半部由驷马战车组成车兵方阵;第三部分即俑坑中部车徒结合,由车、步、骑兵俑混合编制组成长方阵;第四部分即俑坑北半部由众多骑兵组成的长方阵。四个方阵有机组合,由战车、骑兵、驽兵混合编组,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严整有序,无懈可击。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北,成凹字形,武士俑按夹道的环卫队形排列,象征古代的军幕,是军阵的指挥系统。高级军吏俑,车士俑,立射俑,跪射俑,军吏俑,骑兵俑,武士俑,御手俑。秦陵两乘大型彩绘铜车,制作工艺精细,造型逼真,是我国出土文物中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经修复后于1983年10月1日对外展出。两乘车都是四马单辕。制作工艺精细,造型逼真,是我国出土文物中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兵马俑在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这批兵马俑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秦兵马俑

  为研究秦代军事、文化和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兵马俑是我国古代的艺术宝库,是秦代写实艺术的完美体现,形体高大,比例匀称,形象生动,神态逼真,可谓千人千面,栩栩如生。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它堪称是一颗异彩独放的明珠,因为它拥有一支二千多年前秦帝国的雄兵——一个由7000多件兵马俑组成的气势磅礴的地下军阵而令全球瞩目,举世震惊。兵马俑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八)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馆舍布局呈“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结构特点。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以及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堪称陕西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陕西历史博物馆共分为七个部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第一展馆包括第一部分《人猿揖别》,距今115万年前的先民遗存。第二部分《凤鸣岐山》,西周王都的丰富遗迹,第三部分《东方帝国》,秦帝国以兵马俑为代表的文物;第二展馆包括第四部分《大汉雄风》,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典型汉代文物,第五部分《冲突融合》,陕西民族大融合、佛教东渐丰富的文化遗存及宗教文物;第三展馆:第六部分《盛唐气象》,中国古代鼎盛时期隋唐时代典型遗存,第七部分《告别帝都》,展示唐以后作为西北区域中心的陕西。整个博物馆参观下来,文化多的让人应接不暇,是展现古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最佳场所!

  (九)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大雁塔北广场规模宏大,主题景观为水景喷泉,整个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轴三等分,中央为主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南端设置有观景平台。音乐喷泉位于广场中轴线上,围绕喷泉有还不少细致的小景观,如北广场入口处的大唐盛世书卷铜雕,其后的万佛灯塔和大唐文化柱,旁边的大唐精英人物雕塑群,还有地面铺装的地景浮雕,具有中国美术特色的“诗书画印”雕塑等,甚至灯箱、石栏等建筑上都题有著名诗篇。我们在大雁塔留下了欢乐的足迹。

  4月9日,我们结束了此次行程,4月10日踏上返回云南的火车,4月12日到达曲靖。虽然西安之行行程匆匆,但是依然让我们领略到了十三朝古都的风采。总之西安之行让我感受到了关中与西南地区的差异,也让我领略到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广博,此次行程一让我对历史有更多的了解,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行程。

  历史考察日记【二】

  瑞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地处瑞金盆地,四面环山,与福建相邻。那里山清水秀,一条绵江河穿过这个小县城,把瑞金县城分成两半。从烈士园的那个龙珠塔我们可以看到对面山顶那三个连成一线的塔,景色很优美。因为时间急迫,我们只有四个小时的时间呆在瑞金,在这四个小时内我们要去沙洲坝革命旧址、红色历史博物馆还有叶坪革命旧址。 先来说一下沙洲坝革命旧址吧。沙洲坝革命旧址群位于江西瑞金城西北5公里的沙洲坝镇境内。1933年4月至1934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机关从叶坪搬迁至沙洲坝,这里成为临时中央政府机关的第二个驻地和党中央机关所在地。这里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长会旧址、中共中央局旧址、少共中央局、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旧址、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粮食人民委员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财政人民委员长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审计人民委员长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人民委员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旧址等址四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二十多个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旧址等。我在想当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房子供共产党建立各种部门,一问,原来这些密集的房屋都是一些地主和村民的房子与宗祠。对了,还有那口毛泽东带领村民一起挖的井,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话。尽管沙洲坝我去过多次了,可是每一次去都有不同的`体会,每一次去,那种缅怀革命先烈的感受就更深一层。虽然说那些墙都是重新粉刷过的,很多物品和景物都不再是从前那样,历史已经成为历史,物是人非,但是我们要寻找的东西依然还存在,那种革命精神,那种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勇于奋斗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与红井最近的一处旧址是毛主席的故居。这是个相对独立的小院,据说1933年4月至1934年7月,毛泽东在此办公和居住。其间,写下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怎样分析农村阶级》、《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以及《新的形势与任务》、《乡苏维埃怎样进行工作》、《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光辉著作。小院的墙外是一丛繁茂的古樟树,可以想见毛主席在树下纳凉、沉思、与相亲们拉家常的情景……

  离开了沙洲坝,我们一行人到了红色历史博物馆,在那两层楼的宽大博物馆前面我们照了第一张集体照,而我们身后的那几个“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的几个大字却深深的印在每个人的心里。  博物馆位于瑞金城西苏维埃纪念园内,占地面积45288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1010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4800平方米,馆名由江泽民同志题写。基本陈列为《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分六大部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军民浴血奋战,进行反“围剿”斗争,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第一个全国性的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艰难历程,以及治国安邦、最终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实践和取得的辉煌成就。陈列展出了大量文物资料和照片,其中珍贵文物300多件,采用油画、场景、多媒体、幻影成像、超现实仿真雕像等先进的展陈手段,再现了那一段血与火的辉煌历史,内容丰富,生动形象。而博物馆是一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和观光游览的理想场所。 下午我们来到了叶坪革命旧址群,上面我们说到因为在 1933年一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由上海迁至瑞金,在瑞金东边5公里的沙洲坝驻扎。所以同年四月,叶坪的中共苏区中央局也迁至沙州坝,然后两局合并为中共中央局。走进叶坪,你会发现叶坪的各部门之

  间相对分散,不像沙洲坝的各部门之间那样紧密相连,同时在这个小小的地域内,就存在的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各种部门,俨然一个小国家。还有那些建筑,那些建筑的构造特点都呈现一个特点,那就是一所房子里有很多扇门,并且房间与房间之间是相连的,这又有助于当时的疏散和逃离。想想当时的生活条件和状况,一定是步步惊心,每天都要担心敌人会不会打过来的日子·····要启程的时候我们在一苏大的门口留了影,以此来纪念我们的这次瑞金考察。虽有失望,但是还是有收获,走到大门口的时候,我回头望了往后面春意盎然的景色,我想以前那些革命先烈的生活环境一定没有这么优美,这么鸟语花香。而现在政府有钱了,花大把大把的金钱来修缮这里的革命基地,是真的为了教育还是为了挣钱,又可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呢?

  历史考察日记【三】

  在这次时间短暂的考察过程中,我们先后游览了西安、咸阳、临潼等地的部分景点,我们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启迪了我们的心灵,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一、中华民族的缩影地——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俗话说:“30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万年看西安。”如果不到西安,我们似乎只是对于这句话一笑了之,但只有到了西安之后,我们才会明白这句话原来是十分正确的。

  西安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历史上十三朝的古都。进入西安市内,四处弥漫着的古典文化的气息使人有一种仿佛回到了古代的那种感觉,这种感觉即使在同为古都的北京是不能让人感受得到的。我们是在23号的晚上到达西安的。从火车站出来即是西安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古城墙。坐在旅行社的大巴车上,夜晚的黑暗并不能掩饰住古城西安的风韵,现代的科技更是展示出西安这座古城不一样的柔情。我们都沉醉了,沉醉在这美丽的夜景中。

  24号正式开始了我们的西安考察之旅。我们的第一站就是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位于陕西西安的一座国家级综合性历史类大型博物馆。筹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开放。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其丰富的文物藏品成为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殿堂,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它一个仿古的建筑,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馆舍由一组“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风格建筑群组成。馆舍布局呈“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结构特点。把唐代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功能相结合,融中国古代宫殿与庭院建筑风格于一体。馆区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 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

  众所周知,西安地区地处关中平原,四面有山有水,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好地方。因此,我们民族的祖先就定居于此,生息繁衍。中国历史上强盛的周、秦、汉、唐等王朝曾在陕西西安附近建都。因此,它拥有丰富的宝藏馆藏文物达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 博物馆一共分为四个展馆。一二三展馆外加一个唐朝壁画馆。分为史前;周;秦;汉;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部分。但我个人觉得最精彩的还是第一展馆。

  第一展馆位于第一层。主要是先秦和秦一代的文物,其中西周和秦一代的文物占了很大一部分。先秦的文物中只要还是以陶器为主,这是当时老祖先生活的一种写照。当然,还有一些铜器,但是所占的份额并不十分突出。夏商西周的文物中主要是以青铜器皿为主,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今天的人们要称夏商西周时期为青铜时代了。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皿十分众多,让人眼花缭乱。各种样式的钟鼎,造型精美的酒具,保存完好的刀剑武器??

  第一展馆的宝贝看得人眼花缭乱,无论是各种造型精美的青铜器,还是略显粗糙的陶器,都让我们这些现代子孙深深的折服于老祖先的聪明才智。伴随着讲解员的讲解,我们重点看了看一些重要的文物,但我个人认为,每一件文物都是无价之宝,它都是经过千年岁月的打磨才熬到今天的。

  第二层主要是秦以后的历史文物。它们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广,具有深刻的研究和观赏价值。千姿百态的汉代陶俑已经明显反映出与秦代完全不同的风貌,而汉唐时代的陶俑有大相径庭。还值得一提就是汉、唐金银器和唐墓壁画,我们只是走马观花似的欣赏了它们的美,至于更深层次的内涵,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解读。以至于我们在离开的时候,依然十分遗憾。

  参观完了陕西省博物馆之后,我们就驱车赶到了大雁塔广场欣赏了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随着音乐渐渐响起,喷泉也自由舒展开自己妙曼的舞姿。在一段段优美的旋律之下,我们彻底放松了自己的心情。吃过午饭,我们来到了今天的最后一站——钟楼鼓楼广场。我们在此尽情的观赏美丽的风景,体验不同的民俗,想把西安的大气尽收入心底。

  二、寻觅地下雄风——帝王陵寝

  25号的我们开始正式踏上前往咸阳的道路。咸阳离西安大概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的第一站就是著名的茂陵。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兴平市城东北南位乡茂陵村,因而得名。它历时53年修建而成。茂陵封土为覆斗形,现存残高46.5米,墓冢底部基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边长约420米。至今东、西、北三面的土阙犹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我们参观的茂陵博物馆是建在茂陵东侧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的祁连山墓冢前。因为国家政策的保护,我们参观的只是被开发的霍去病的墓。站在霍去病墓的最顶端的亭子,我们所能看到的一直是茂陵的封土堆。

  茂陵博物馆建馆27年间,动员当地群众交献文物和广泛征集茂陵文物达4000余件,其中不乏国宝文物,如错金银铜犀尊、玉雕铺首、鎏金马、鎏金银竹节熏炉等。特别是鎏金马,通体用黄金打造而成,天衣无缝,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技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艺术瑰宝。

  墓前列有著名的‘马踏匈奴’等石刻,颇具有观赏价值。而在霍去病墓的西侧则有众多是国家级石刻,其价值不言而喻。

  离开了茂陵,我们下一站就是举世闻名的乾陵。乾陵为什么会闻名海外呢?主要是因为它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的梁山上,因而得名。它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历时23年才基本完工。乾陵气势雄伟壮观。据导游说陵区是仿京师长安城建制。

  从乾陵头道门踏上坡路,高低落差为80多米。一直上去便到了“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

  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在往上即是无头的石雕像,据说这是仿照当时来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节雕刻的,一共有61尊。但因为后世各种原因才使得它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纵观整个乾陵,最使人熟知的就是那块碑石——无字碑。因为《述圣记碑》是为高宗皇帝歌功颂德的,所以没有什么大的价值,反而是什么也没有刻的《无字碑》却成为后世之人津津乐道的谈资。

  历经千年风霜洗礼的乾陵虽然残破,但依然掩盖不了其宏伟大气的容颜。零星的几点建筑似乎正在诉说着大唐曾经的辉煌。曾经的无字碑,而今已经镌字满。是非功过,又有谁能够说的清楚呢?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死后也不过只是一抔黄土,而留在世上的巨大陵寝到底暗示着是谁的伟大?

  离开乾陵之后,我们马不停蹄的赶到了汉阳陵。汉阳陵,又称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汉阳陵帝陵封土高约31米,陵底边长160米,顶部东西54米,南北55米,陵园为正方形,边长4l0米,四边中央各有一门,均距帝陵封土110米。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28年。现已建成汉阳陵博物馆,是一座巧妙融合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历史文化与园林景观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参观汉阳陵最大的价值就是我们可以直接的深入到墓室里面去参观,近距离的感受和体验当时的发掘场景和历史原貌。汉阳陵出土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即是汉俑。他们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约60厘米高,赤身裸体且没有双臂。据研究,这些陶俑在刚刚完工时都身着各色美丽的服饰,胳膊为木制,插入陶俑肩部的圆孔,以便木胳膊可以灵活转动,但经过千年的风霜之后,衣服与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裸露而残缺的身躯。兵马俑的队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匀称,但也有一些颧骨突起,面貌奇异,可能是当时的异民族兵员。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正反映了“文景之治”中安详的社会氛围。

  三、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秦陵兵马俑

  26号开始了我们的临潼之行,也是最后一天的行程,也可以说是最有价值的一次考察。上午我们就早早的来到了举世闻名的秦陵兵马俑。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营建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 秦始皇陵兵马俑。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开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现如今,我们大家经常所见的基本上都是一号坑,它是现在所发现的三个坑里面最大的一个坑。其中所发现的秦俑也是最多的。这个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先锋。据统计,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俑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销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

  个个手执3米左右长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间隔在11条东西向的过洞里,排成38路纵队。南北两侧和两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为卫队,以防侧尾受袭。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轰动全球的奇迹。

  二号坑面积约6000平方米,由车兵、步兵和骑兵组成曲尺形军阵。它分为四个部分。但是二号坑基本上没有被怎样发掘,据说主要还是我们当前的技术还没有达到保护这些兵俑的程度。因为在这些兵俑出土之前,它们身上是带有各种颜色的,但是因为一接触到空气,它们身上的彩绘图案就会立即脱落,而我们现在还没有技术对其进行保护,所以我们考古工作者干脆不对其进行发掘。通过现在技术对二号坑进行探测,考古工作者发现二号坑的四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密切联系,集各军兵种于一个阵列中,是一个混合型的军阵。对此,考古工作者有一个比较乐观的估计,预计在二号坑中可出土各种武士俑1300余件,战车89乘,车马356匹,鞍马100余件。这还是相当丰富的。

  三号坑则是被发掘的秦军的指挥中心。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呈“凸”字形状。出土战车一乘,马俑四件,武士俑68件。坑内陶俑以夹道式排列,它是秦军阵的指挥中心。相较于一号和二号坑,三号坑实在是太小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坑,却向世人真实展示出了当时横扫六国的秦军的指挥机构是一个什么样子。

  其实在秦陵兵马俑博物馆之中,有一个很多人都容易忽略掉的四号坑。四号坑位于三号坑的后面,相当的小,而且它的顶棚只稍稍高于地面几厘米,目的就是在于防止雨水流入四号坑内。据导游介绍,四号坑只是发掘了一点点而已,而发掘的一点地方没有挖到任何东西,所以考古工作者最后放弃了发掘。这是因为这个四号坑在秦始皇死后依然没有修好,而这个时候农民起义已经达到咸阳附近了,当时的秦朝统治者秦二世只得将修建陵墓的这些人全都征发到部队之中以对付起义军。而对于刚刚挖好的四号坑只能在没有任何陪葬品的情况下匆匆掩埋掉。这就是现如今为什么四号坑里面什么也没有的原因。

  谈到秦陵兵马俑,我们似乎鲁克就会想到秦始皇这个人,而那些曾经为秦始皇陵墓修建做出牺牲的劳动人民谁又还会记得呢?这似乎就是的悖论。我们承认历史是人民大众所创造的,但是名留史册的往往是那些大人物,而我们的劳苦大众又去了什么地方?

  据史料记载,在修建秦始皇陵的时候,每年全国役使的劳力差不多有70万人,这在我们今天拥有近15亿人口的中国来说似乎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只有2000万人口的秦朝来说是不是这份劳役过分沉重了呢?当然,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参观完了秦陵兵马俑之后,我们又参观了骊山和华清池。我们为骊山的风景所沉醉,也为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所哀婉。参观完了之后,也就宣告着我们这次西安考察之行圆满结束了,时间也许短暂,但其中的收获却是值得我们一生回味的。

  历史考察日记【四】

  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平定陈朝后推行州县制度,设立端州。北宋时期,宋徽宗赵佶14岁时被封为“端王”,以端州为封地。政和三年(1113年)改端州为兴庆府,重和元年(1118年)定名肇庆府。宋徽宗用瘦金书亲笔题写“肇庆府”3字为匾额。“肇庆”一名便由此而来。明清期间肇庆曾作为两广总督府驻地达百余年,在广东省内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1988年,国务院设肇庆为地级市,端州区则成为肇庆市政府所在地,亦是现今肇庆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一、岭南佛教名刹——梅庵

  本次考察之旅第一站是肇庆城西的梅庵。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六祖慧能路经端州时曾在此地以杖凿井,插梅为记。后来智远和尚为纪念六祖慧能于此地建庵,取名“梅庵”。庵内拥有全省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的大雄宝殿,保留了宋朝建筑风格,在建筑史上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作为具有千年历史的岭南佛教名刹,梅庵在明清两朝直至现代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建修复工程,庵内廊柱上刻有如“省城永泰寺弟子宝超敬奉”、“佛山陈总聚酒房敬奉廊柱二对”、“道光廿一年岁次辛丑孟冬吉旦”等字刻。庵内亦有如《重修梅庵碑记》、《梅庵置香灯田碑记》等碑刻,可见梅庵在岭南佛教历史上的地位及当时社会各界的重视。大殿外的“六祖井”,据传是六祖慧能生性喜梅,于城西岗上种植梅树同时以锡杖凿井,使梅树常得滋润。现今梅庵已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端州八景”之一(“梅庵香雪”),香火鼎盛。

  二、石桥亭

  第二站是位于正西路的石桥亭。石桥亭现被定为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由肇庆广善堂所建。小亭坐北向南,由四角亭和小室组成。小亭原为施茶之所,曾是城西过往行人饮茶和休憩乘凉的场所,当时亦有读报、民乐演奏、说书等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见证了当时的市政建设和民众生活。亭内还有当时公告建筑石桥亭的《高要县政府布告》碑刻,亦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现今仍有不少老人坐在亭里休息聊天,由于旁边是公交车站,天气炎热,不少等车的人们亦在亭里乘凉。

  三、翕庐——“天章表里,风采名楼”

  翕庐,又称“绿瓦桁”,位于正西路45号,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翕庐始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坐南向北,由主楼、东西两附楼、后花园和围墙组成,具有中西合璧式风格,在当时翕庐规模庞大、装修豪华,是肇庆城西门一带的标志建筑。翕庐曾为民国时期余骏谋及其胞弟著名将领余汉谋的故居,新中国初期曾是西江地委机关的办公驻地。现在得到修复活化,成为肇庆市图书馆翕庐分馆。可惜参观当天图书馆没有开放,本人不能入内一探究竟。但是从外观看来亦可感受到其历史韵味与文化魅力。

  四、城中“红楼”——丽谯楼

  丽谯楼,又名“红楼”,坐落于城中路175号,位于古城墙之内,正面匾额刻有“古端名郡”四字。两旁有对联“星岩朗曜光山海,砚渚清风播古今”。当年宋徽宗赵佶亲笔题书将兴庆府改为“肇庆府”,丽谯楼则是当时专门供奉此书的楼宇。明英宗年间重修府楼,引“丽谯春晚”之意,改府楼为“丽谯楼”。明末清初,永历政权定都肇庆,永历帝朱由榔将丽谯楼改为行宫,改名“永明宫”,并在楼上举行登基大典。如今丽谯楼得到政府重修保护,已经被评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五、“披云鹤唳”——披云楼

  披云楼,坐落于肇庆古城墙西北角上,是一座高三层的木质结构楼宇,登楼眺望,周边景色尽收眼底。古时披云楼旁树木丛生,有鹳鹤栖息,因此“披云鹤唳”声名远扬,也是古端州八景之一。古时披云楼下有端溪书院(今肇庆中学),曾是岭南学术研究中心,学者云集。如今的学校内还保留一条石板古道。现时披云楼上一遍为“岭表南来第一州”匾额,另一边则为清同治年间长白瑞麟所书“披云楼”匾额,楼宇及其所在的一段北城墙合名“宋城揽古”,成为端州八景之一。

  六、肇庆古城墙

  现今的肇庆古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皇佑五年(1053年)平定侬智高动乱后建起土城墙,政和三年(1113年)在郡守郑敦义主持下建起砖城。进入近代,古城墙曾在1922年第二次粤桂战争期间遭遇拆除危机,最后仍在李济深的授意下停止拆除城墙。虽然如今由于交通和城市规划需要,城墙大部分城门等部分被拆除并修建马路,但其主体及城周基本保持完整,也是广东省唯一主体及城周基本完整的宋城墙,在全国也是十分罕见的。如今古城墙已成为许多市民与游客参观游览的著名古迹,更是凸显肇庆历史文化魅力的标志。

  七、宝月湖

  宝月湖曾是著名的端州八景中的“宝月荷香”,位于肇庆古城墙以北的宝月台,宝月湖位于**,湖上遍植荷花。宋时任端州知郡事的包拯在宝月台建立星岩书院(今肇庆市十六小),书院曾被评为“广东四大书院”之一。后来有华侨在原址重建魁星楼,1935年余汉谋改建楼宇,并捐献古籍,更名为“汉谋图书馆”。楼宇依湖而立,环境清幽。参观考察期间正值附近小学放学时间,路口人声喧杂,穿过放学的人群,眼前一片开阔,湖面满是碧绿的荷叶。正值盛夏,荷花或绚烂绽放,或含苞待放。周围顿时一片宁静,更显清幽。如今汉谋图书馆已是文化展览馆,旁边还有端州图书馆、艺术中心等颇具历史特色的建筑。

  八、阅江楼

  行程第二天,本人参观了阅江楼。阅江楼位于江滨东路,现为肇庆市博物馆,亦是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从鹄奔亭到石头庵,从崧台书院到东隅学社,再到阅江楼,历经沧桑,但历史韵味仍在。楼宇建于明宣德年间,清顺治时期改建为两层楼房,上面悬挂着两广总督劳崇光所书“阅江楼”木匾,还有朱德所题“独立团团部旧址”匾额。这里历史上是军机重地,永历帝曾于此检阅水师,清朝中法战争时曾用作指挥所,近代更是叶挺独立团的诞生地。登楼远眺,既可见南岸山上的文明塔,亦可见到西江之上船来船往。

  九、崇禧塔

  由阅江楼向东,可见高耸的崇禧塔。明朝时,当时西江水患严重,肇庆知府王泮便决定建塔,祈求镇住“祸龙”,稳固江堤,遂建起九层高的崇禧塔。塔内还有八层暗层,每一层都画有四面壁画,壁画人物应是神灵。每层塔的檐角吊有风铃,风吹之时便发出响声。塔旁还有为纪念知府王泮所建的王泮生祠和纪念治水的景福围纪念亭。除此以外,当年利玛窦便在崇禧塔旁建起中国内陆第一间教堂——仙花寺,可惜现在已经消失。

  完成了崇禧塔的参观,本次考察之旅也告一段落了。从这些极具代表性的名胜古迹中可以深切感受到肇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魅力,亦获取到更多以前从未听过的地方史知识,还初步了解到这些名胜古迹的历史保护和活化状况。希望以后本人能有更多机会继续了解这座极富历史内涵的城市。纸上得来终觉浅,很多东西是需要我们实地观察和欣赏才会有更多的收获。而肇庆,正是一座值得我漫步欣赏、细细品味的城市。

【历史考察日记】相关文章:

考察日记05-16

乡村考察日记04-26

财政支出理论的历史考察10-15

农村民情考察日记09-02

关于农村民情考察日记10-28

质量技监局考察民情日记11-06

历史教学应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逆向考察论文08-10

人生价值经济功能的历史考察与当代特征10-03

人生价值经济功能的历史考察与当代特征论文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