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走访留守老人的民情日记
3月7日,我和工作组中一名组员,随四井村村支部书记,走访四井五组的几户留守户。在一阵犬吠声中,我们随该村万书记走进了村民高兆银的家。进去后,我们询问了他家的生产生活、子女就业及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情况:今年63岁的高作银,家有5口人。儿子媳妇随荆门桥梁建筑公司在福建打工,纯收入在一万元以上。年过六旬的高兆银夫妇,在家耕种14亩水田和3亩多旱田,带着上幼儿园的孙子一起生活。由于子女在外打工有一份不错的收入,二老也很勤劳,农田收成不错,经济条件较好。在谈到生产生活面临的困难时,老人给出了许多的建议。高兆银认为四井村现在要重点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农田水利问题。说起往昔的四井村,老人自豪溢于言表:四井是水利条件很好的村,五组又是四井村水利条件最好的,全是漳河灌溉用水,水源足,直接放到田间地头。说到今天,几声叹惜:如今是计划用水,有偿用水,用水要出钱,关键是有时有钱也买不到水。漳河的水只有当别处大量放水时,四井才能跟着买一点,而且战线长,水渠不畅,水难流到四井。五组的当家大堰——四井凼,现在无水可抽了。天干时节,大家都用潜水泵抢着抽水,抽水里程好几百米,设备难架。我们年老体弱,根本抢不了,等设备架好了,水没了,干着急。
当我们问及老人有没有放弃种田的打算时,老人告诉我们:现在党的政策好,种田不交税,还有补贴,田不种放弃了可惜。种吧,面临着很多困难,一是劳动强度大,子女又不在家,体力活难以承受。人老了,对农业机械玩不转,只能老办法种。二是成本高,利润低。化肥、种子什么都涨价,粮价波动又大,辛辛苦苦收了点粮食,卖不到好价钱。去年收的粮食1.1元一斤卖的,别人卖1.3元,相比之下亏多了。
随后我们走访了陈文学、陈广州、陈广泉、朱先民等几户,其基本情况与高作银相同,都是子女在外地打工,年过六旬的老人在家种地带孙子。由于自然条件和家庭结构相似,都面临着相同的困难。
几户留守老人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劳动强度大,也没有什么新技术,只能从事传统的种植。若能在农村发展农业合作社,或建立土地流转机制,或许能解决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结果。面对农村青壮打工去,留下老与少的情境,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解决留守老人的后顾之忧。
【走访留守老人的民情日记】相关文章:
民情日记走访08-24
走访村民的民情日记06-27
走访农户的民情日记06-28
入户走访民情日记07-02
精选走访慰问民情日记07-04
走访慰问民情日记07-05
走访村民民情日记07-05
走访农户民情日记07-05
走访群众的民情日记08-26
社区民情日记走访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