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阅读心得体会(8篇)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字经》阅读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字经》阅读心得体会1
在我呀呀学语时,妈妈只要一有空就在我身边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并没要求我也跟着背,后来听得多了,我也就慢慢会背了。从一开始只能背‘人之初,性本善’到‘教五子,名俱扬’,再到‘弟于长,宜先知’,再后来我就和妈妈配合背,有的时候是一起背,有的时候是接背,我背前面她背后面,一句接一句,我越来越喜欢《三字经》了。
上学之后,我对《三字经》才有真正的理解,而且发现《三字经》对我帮助很大。从‘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为何’这句话中我知道了;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即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它告诉了我趁年少时用功学习,这样长大才不会后悔。这使我想起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也一直把它牢记在心。当我学习想偷懒时,我的脑海里总是会出现这句话,它激励着我好好学习。
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中我知道了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雕刻玉器一样,只有刻苦磨练才可以成大器。以前我的学习总是很肤浅,一知半解,学完《三字经》之后,我认识到学习中即要一心一意,还要懂得深钻细学,养成自觉认真的好习惯,会让我受益无穷。
中国的国学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三字经》阅读心得体会2
听我爷爷说,我的太爷爷的那个年代私塾先生都很有文化。太爷爷那个年代还没有我,所以他们不能教我读书认字,可是生活在现在的社会我也可以做像他们那样的有文化人,那就是我也要读很多书。
这天我翻开一本叫《三字经》的书,里面每句话都是三个字的短句,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以前我都是在电视上听到过,今天我也读了这本书,很有用,里面有很多为人的道理,还有历史故事,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就是讲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还有“融四岁,能让梨”就是说孔融让梨的故事。里面还有很多关于要我们好好读书的话,爸爸要我向里面的人学习,这样以后才有出息,爸爸还说:“玉不琢,不成器”、这也是《三字经》里面的句子,真是太有用了,看到这本书我真的很高兴,我在里面学到太多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比我弟弟看那些动画片的书更有好处,我要好好的读这本书,等以后我会了也要跟爸爸一样教教我弟弟读《三字经》这本好书,让他也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
爷爷说以前这本书是教学生的。大家都很喜欢《三字经》,我也很喜欢这本书。
我还要继续努力看这本书,要读会,因为里面有好多字我还不认识呢。也有很多话我看不懂,要爸爸和妈妈告诉我才知道,我要自己读会这本书,就不会占有爸爸妈妈的时间也不会影响他们的工作了。
《三字经》阅读心得体会3
对“三字经”最早的记忆,停留在小时候父亲的口头禅“人之初,性本善”上。那会少读私塾的父亲只提到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其他的就不得而知了。后来上学,在学校里学习过许多“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文,感觉很枯燥。虽然也能从中收获一些做人的道理,但在浅薄见识的制约下,很难体会到古文学习的深远意义和其中乐趣。
我读“三字经”时,是在为人母亲自觉父母学习是硬道理为教儿子知书明理才跑到书店看到了各种各样版本的“三字经” 。静下心来字斟句酌时,才禁不住为中国古代的语言而赞叹——
《三字经》确实是一本“千古奇书” 。()只用了一千多字就概括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教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和经典传说故事,广泛生动又言简意核。
"三字经'开篇首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蕴意深刻,发人深思。孩子天性都很好,关键在于父母和老师怎么引导。“昔孟母,择邻处”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曾经看过一个博友的文章“春来草自青” 。他说“春”是学生的身心和学习成绩;春,则是家长和老师们给孩子酿造的宽松、温馨、和谐、宜人的心理环境。”自古就有“龙生龙,凤生凤”的说法,其实说的就是培育孩子的环境。“苟不教,性乃迁”如果孩子生下来父母给不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他本来是“善”的性也就“迁”走了,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固有的一种思维和生活方式了。
“首孝悌,次见闻。”写出了要孝敬父母。这是做人之本。要孝敬父母,自己就要刻苦学习,从尊敬身边的朋友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友善对待他人,不计较个人得失,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和欢迎。“知某数,识某文”写出了要能文能武,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每一个小学生,犹如一块璞玉,玉不啄,怎成器?我们应该立鸿鹄之志,刻苦学习,长大要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真是一部"袖珍百科全书”,可谓字字珠玑,蕴义深刻,早读早获益!
《三字经》阅读心得体会4
在暑假里,我做了一件错事,妈妈就让我看《三字经》,让我懂得更多的道理,不再做愚蠢的事情。一开始,我就想:“看这本书有什么用呀?能让我学到什么呀?”看了之后,我真的学到的了许多道理。比如: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句话。意思是: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呢?从那以后,我就发奋起来,对自己说:“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做个没用的人。”还有这句: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意思是: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所以,我就又对自己说:“一定要勤劳,让自己活得更加真实。不要浪费时间,否则,就会后悔,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吃的。”
它虽然短小的篇幅,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它深深地吸引我,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不论是在道德、历史、地理……文化上内外都会受益非浅。每看一篇,我都会被陶醉在经文的韵律和生动的故事中。
记得这个学期离中断考试的前一天,我刚做完功课,便想出去玩了。后来脑子里突然想到了一句话就是: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这句话的意思不就是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吗?我立刻又拿起书认真地读起来了。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让我得到了许多的道理。让我们继承这些美德,发扬它吧!
《三字经》阅读心得体会5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国庆节放假期间,妈妈把在我小时候给我买的《三字经》拿了出来,让我又重新读了一遍。在没上学之前,有很多地方我都读不明白,现在我是四年级的小学生了,又经过爸爸的讲解,我懂得了很多知识和道理。三字经的每一个字,都在讲述着一个个人生哲理。比如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就是:即使是宝石,美玉,如果不经过玉工的打磨雕琢,就不可能变成精美的工艺品。一个人如果不努力读书学习,就不可能变成精美的工艺品。一个人如果不努力读书学习,就不会懂得礼仪。不能浪费光阴,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的意思,就是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来。“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就是:小孩子不努力学习,这是很不妥当。如果幼年不好好读书学习,那么到老的时候还能有什么作为呢?所以我们现在要勤奋好学,读书必须懂得“学则智,不学则愚,有不满则进步”这些道理都是通过求知无坦途,学问无捷径而得来的。
还有一段关于古人刻苦学习方面的内容:“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
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忧苦卓”。这四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汉朝的路温舒把借来的书抄写在用蒲草编的席子上。公孙弘削竹片用来抄书,他们都没钱买书,可是仍不忘要勤勉自学。孙晋怕晚上读书打瞌睡把头发系在房梁上。苏秦学习困倦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他们都没有老师,但都能自觉学习,晋朝的车胤晚上用捉来的萤火虫当作灯看书。孙康依靠雪的反光看书,他们虽然贫困,却没有因为点不起灯而停下学习;汉朝的朱买臣,隋朝的李密,他们尽管身体很劳累,却不放弃学习。读完后,我非常感动,古人没有我们现在这样优越的条件,有美丽宽敞的校园,坐在明亮的教室,有辛勤的老师教导我们,书本都是崭新的,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了漂亮的书包、文具。这么好的条件下,我们没有刻苦、努力的学习,就辜负了父母,老师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实现自觉的理想,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认真读书,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
《三字经》阅读心得体会6
暑假开始了,在完成作业之后我就可以安安静静地阅读喜欢的书籍了。这几天我又重读了《三字经》。小时候只是觉得《三字经》读起来特别顺口,现在重读才知道每段话都蕴含着不同的典故与道理。
我在《三字经》中最喜欢的一句就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句话大致是讲述汉朝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人,9岁就知道孝敬父母,冬天给父亲暖被。这句话是教导我们在生活中要尊敬、孝顺长辈。在家中,长辈总是最呵护我们的,给予我们关爱并教导我们,为了能让我们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早出晚归辛勤工作。我们在他们的关爱中一天天快乐成长,身体更加健壮,但是他们却在一天天地老去。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更加听话,学习上主动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生活上更要为他们出一份力,分担家务;在爸爸妈妈疲惫的时候给他们捶捶背;犯错了要主动承认错误,不要让他们因为我们的任性和小脾气而生气或伤心。
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像《三字经》中提到的那样,在家孝敬长辈,做一个有孝心、有爱心的人!
《三字经》阅读心得体会7
星期六,我做完作业,觉得实在很无聊。就拿起妈妈刚给我买的《三字经》,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三字经》是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它教育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勤奋好学,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幼年住在墓地附近,他就模仿那些办丧事的人哭泣。孟母把家迁到闹市,他便模仿商人吆喝做买卖。孟母又把家迁到学堂附近,他就到学堂学习知识和文化礼仪。由此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多么的重要啊!
虽然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如果自己不刻苦学习,那也是没用的.。这让我想起《三字经》中的”子不学,断机杼“ 。这句话讲的就是孟子有一次不好好学习,孟母很生气的割断了正在织布的纱线,以此来告诫孟子不要自弃其功,半途而废。只有坚持不懈,经年累月,不懈努力,才能有进步,有成就。
由此,我又想起了宋代方仲永的故事。方仲永在小时候,他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可以称得上是个天才,四五岁的时候他就能写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不让方仲永学习,整天游逛自夸,自以为是。从此方仲永也就由一个非常有天赋的天才变成了一个平常的凡人。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我们从这本书上能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我为中华民族能流传下这样的书而自豪!
《三字经》阅读心得体会8
今天看了一本书,名字叫“三字经” 。同学们你们对三字经应该都很熟悉了吧!今天我就给你们朗诵一段吧。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同学们就让我给你们讲讲它的故事:孟子的家以前住在一座山下,因为人们总是把坟埋在山下做丧事,所以孟子也模仿上坟人做丧事。然后孟母把家搬到镇上,可是邻居是一位屠夫。那屠夫是个卖肉的,孟子又跟着学起卖肉来。孟母想了想又把家搬到学校附近,孟子这才跟着学生们学起读书来。有一天,孟子从学校逃学回到家,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拿起了剪刀把机子上的线剪断了,以此来教育孟子。
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是不是觉得孟子这么做是不对的。以前有的家里因为太穷没有钱上学,那些人其实都非常想上学。后来,经过无数次的努力终于变成了有用的人。我们现在有那么好的生活环境,有的同学还不愿意图书。我们现在就应该好好读书,认真读书,将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它的故事是说: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代子孙,东汉时的文学家。他有兄弟七人,当他四岁的时候,懂得谦让之礼。一天别人给他家送来了一筐梨,孔融很自觉的把大的放到一边,挑了个小的自己吃,把大的留给哥哥们吃。大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哥哥们比我大,应该吃大的,而我是弟弟,应该吃小的。”大人们又接着问:“你还有一个小弟弟,他比你小,那你不是应该吃大的吗?”他说:“我比他大,更应该让着他。”
同学们,我们都应该像孔融学习,把好的、大的让给比我们大的哥哥姐姐们。这样我们才是懂事的好孩子。
【《三字经》阅读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
小学生三字经阅读心得体会范文07-30
《三字经》阅读答案3篇07-27
《三字经》心得体会08-18
【精】读三字经心得体会11-23
读三字经心得体会【热】10-18
【热】读三字经心得体会10-18
背影阅读心得体会01-18
三字经读书心得体会6篇11-23
三字经心得体会(集锦15篇)10-15
三字经心得体会(合集15篇)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