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三字经》

时间:2022-02-10 09:03:23 三字经 我要投稿

读后感《三字经》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后感《三字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后感《三字经》15篇

读后感《三字经》1

  寒假里,爸爸要求我背《三字经》,我背上好多,可是就是不明白什么意思,就去问爸爸。

  爸爸就帮我一句一句的帮助我解释:“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的意思就是: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要我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好坏,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的意思是:教育小孩是很重要的事,要想使我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我们的教育,时时刻刻不能放松。

  听完爸爸的话,我明白了为什么爸爸妈妈每天辛辛苦苦的从农场赶到盐城来帮助我们学习。以后我一定要认真学习,长大了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读后感《三字经》2

  暑假里,我又读起了《三字经》。

  这是一本好书,我读了不止一遍。书中,总有一些哲理让我们终生受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总有一些故事感动我们的心灵---“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总有一些感悟陪伴我们成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总有一些经历让我们心怀感恩---“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每次打开这本书,读到这些故事,总是让我受益匪浅,为我在成长的道路上遮风挡雨。

  三字经,小小的一本书,却又象一个小小的阶梯,带领我拾级而上,通往知识的殿堂,教会我做人的道理!

读后感《三字经》3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三字经》是中华典故,主要是偏重于历史知识、自然知识、生活常识的传授。三字一句,文字浅明,句子短小易懂,每两句押韵,容易念也容易背,可以巩固记忆。

  我认为《三字经》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教”和“学”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讲封建伦常的一些话;第三部分介绍时目、四时、五行、六谷、六畜;第四部分介绍历史;第五部分则说了一大串历史上勤学发奋的人物故事。

  我认为《三字经》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读了《三字经》后,我由“玉不琢,不成器”得知人不经磨练不会成功;由“人不学,不如物”得知一个人不学习,没有知识就连一个物品都比不上;由“古圣贤,尚勤学”得知即使是古代圣人孔子也勤学好问,何况我们呢?由“幼不学,老何为”得知如果青少年不学习,到老就不会有什么出息。

  总之,《三字经》是一本好书,让我受益匪浅。

读后感《三字经》4

  我愿做一只小鸟在书的天空飞翔,我愿做一条可爱的小鱼在书的海洋里遨游,我愿做一只小小的书从在书的世界读全世界的书。这个月我读了国学启蒙的精典《三字经》。

  这本书的外皮是黄色的有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那个男生在读一本书小女生在旁边看着小男生读书在书中有三字经,又有一点故事。

  在这本书中有我最喜欢的一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是《和氏璧》这个故事里讲的:“何氏在上山捡到一块玉石,他献给了当时的国王楚力王,历王没发现这是一块玉,砍断了他一条左脚。他又献给了武王,武王也没发现这是一块玉,砍下了他右脚。后来文王发现这是一块好玉,人们为了纪念他发现这个玉,玉就叫《和氏璧》。《和氏璧》虽然名贵,可不被打磨只是一块石头。这个故事主要讲玉石不被打磨就不能成为一块精品好玉。

  我读了这本书不仅会背三字经,还学会做人的一些道理,大家快来读一读这本书吧!

读后感《三字经》5

  我在假期里读了《三字经》,虽然字数不过上千字,其内容却博大精深,有些句子我能明白,有些道理我却一知半解。

  其中有两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深深地打动了我。东汉时间的黄香,九岁的时候就知道孝顺自己的父亲,天冷的时候用身体帮父亲暖辈子;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谦让,把大的梨给自己的哥哥,而自己挑最小的梨。

  这两个故事教育我们要孝顺长辈、要懂得谦让。想想我以前,都是衣来张口,饭来张口的小王子,所有事情都是爸爸妈妈帮我安排好。我知道了这两个故事后,觉得非常惭愧,决定要向他们学习,不仅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并要孝顺父母。在和同学们一起时,要懂得礼让,互相帮助。

读后感《三字经》6

  《三字经》是关于历史、天文、地理、伦理、教育和道德多方面知识、道理的一本三字一句、琅琅上口的教育类的优品好书。

  《三字经》中每句经典背后,都有一个讲给孩子的故事,或凝练、或哀伤、或生动、或有趣的经典千字书。

  《三字经》中有一些教育人们要好好学习的话语。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说的是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人如果不学习也不会懂得礼仪。做子女的应该从小知道亲近老师和朋友,从他们那里学习礼仪知识。它教育人们应该小时候就知道亲近老师和朋友,从他们那里学习礼仪知识。

  看完了《三字经》,我开始了对知识海洋的攻打。

读后感《三字经》7

  《三字经》是一本很接近生活的书,里面的正文只有1128个字,但内容却非常丰富,我从中也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书中有几句话让我十分爱读,那是孝顺父母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意思是在黄香9岁的时候就已经十分孝顺自己的父母。在冬天天气寒冷她自己先上床把被褥温热,让自己的父亲睡时感到十分温暖。

  我想一个九岁的孩子就如此的孝顺自己的父母,而现在的我们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己的.父母侍候自己都还要厌烦,真觉难堪。自己连一个九岁的小孩子都不如。

  其实孝顺父母的事随处可做,只是你不用心去了解,所以我们要抓住每一件事,使自己变成孝顺父母的好孩子。看着父母欣喜的笑容,我真感谢《三字经》,是它让我长见识,明礼仪,伴我快乐成长。

读后感《三字经》8

  我对《三字经》非常感兴趣,看了一遍又一遍。这本书上讲述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和做人的道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比较通俗地把它理解为:一个人在幼年时期,本性是善良的,虽然人的本性都不坏,可是,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所以,我们不能够轻易地判断一个人是善还是恶。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句话也蕴涵着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会闪耀光芒,而教育的根本,最重要的就是专心,恒心,耐心,以及毅力,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处。

  三字经有数百句,它用文字精辟地概括了做人的道理,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更加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我受益匪浅。

读后感《三字经》9

  刚拿到《新三字经》这本书,我觉得特别有趣。心想这本书写的是什么内容,与《三字经》又有什么不同呢?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来阅读。

  原来,这里讲的是许多学习和做人等许多方面的道理,其中还讲述了许多伟人的事迹。比《三字经》更贴切我们的生活,更通俗易懂。

  例如:“亲养儿,多苦心;报春晖,寸草心。"讲的就是父母养育儿女,非常的辛苦,很不容易。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不足以表达父母养育儿女付出的辛劳。使我感觉到,父母对我们的细心地呵护,用我们对父母的孝敬,是无法报答完的。

  再如:“求学者,贵恒心;磨铁杵,可成针。"在学习生活中的人,贵于坚持努力不懈。如果肯坚持磨“铁杵”,终究有一天会磨成“针”的。这使我懂得了,学习如果一直坚持不懈,方法得当,肯定有一天会成功的,在学习中我也一定要有这样的精神。

  《新三字经》让我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这可真是一本好书呀!

读后感《三字经》10

  在今年的读书节里,我读了《三字经》这本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一开始我是喜欢这句话的字形结构美,后来我又读了读这句话,不理解意思,想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便找来有关书籍深入了解它的意思。原来蔡文姬和谢道韫是我国古代的十大才女,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精于天文和数理,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谢道韫是东晋女诗人,才学过人,甚是聪慧,且勇敢果断,品味高雅。

  我想她们有这么高的成就,能成为古代的十大才女,一定是离不开她们的刻苦学习、钻研。我也要向她们学习,学习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在以后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读后感《三字经》11

  《三字经》的著作年代虽然离我非常遥远,但是直到今天,这本书对我们仍然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这本书用通俗的文字、形象的比喻、对我们讲述了各式各样的道理;他劝导大家,要做一亇诚实的人、健康的人、勤劳的人、有知识的人、品格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品格的人,才是有用的人。

  古今中外,多少英雄人物都具备上述品质。

  当然,让自己造就一亇有用的人,不但要有决心,更重要的是要有恒心。“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义”!

  今天我有这么优越的学习条件,又有这么多的人关心着我,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一定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读后感《三字经》12

  寒假里,我读了《三字经》这本书,《三字经》一共一千多字,每三句为一句,四句为一组,读起来像儿歌一样朗朗上口。书的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历史、天文、地理、道德和民间传说,也是古代儿童的识字课本。

  书里虽然有很多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句子,可是我一边读一边看译文,渐渐的就懂得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

  《三字经》里有这样两句话: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意思是说:人小的时候不好好读书,到了年龄大的时候就不会有所作为。刚刚开采出来的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和打磨,就不可能称为精美的玉器。一个人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不读书,就不会懂得做人的道理。

  从中,我懂得了,只有努力读书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以后才能称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读后感《三字经》13

  我相信《三字经》大家肯定都知道吧!可是你们又真正了解这里面的含义了吗?如果没懂,那就让我给你们讲讲吧!

  你们知道《孟母择邻》的故事吗?”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幼年困住在墓地附近,他就常常模仿那些办丧事的人哭泣。孟母就把家迁到了闹市,孟子便整天模仿着商人吆喝着做买卖。孟母又把家迁到了学堂边,孟子终于看到了礼仪和知识。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有了良好的环境,自身努力也非常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每个小学生犹如一块玉,不经过雕琢,怎么能成大器呢?我们应该刻苦学习,勇攀高峰,长大要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如果你没读过,建议你去读一读,他一定会带给你无穷的收获。

读后感《三字经》14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两句话出自于《三字经》,我反复诵读着这两句话。妈妈笑着说:“你明白它的意思吗?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汉代人孔融四岁就知道要把大的梨让给兄长。这种尊敬兄长、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听了妈妈的话,再读着《三字经》,我感悟越来越深刻,不知不觉书中人的言行举止已刻在我心中了。

  一次,妈妈给我两个梨,让我挑一个吃,另一个给奶奶吃。我想都没想,就把大的那个给奶奶,小的那个留给自己。妈妈笑着抚摸着我的头说:“我家小雨真懂事儿!”我说:“孔融四岁就能让梨,我都九岁了,我觉得孔融比我好,我还要向他学习呢!”妈妈听了,笑得更开心了。

读后感《三字经》15

  寒假,我有幸读了老师推荐的《三字经》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孟母教子》

  孟子长大了,上学了,可她常常逃课,母亲知道了,没骂她,把她的布剪断了。孟子问母亲为什么,母亲告诉他:"学习像织布,不是一天织成的。"小孟子从此努力学习刻苦,专心致志。我觉得,孟母很会教育孟子,同时也教育到了我,让我明白了学习不能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还有一个故事令我佩服

  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壮,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西汉时期,有两个勤奋学习的孩子,叫温舒和公孙弘,都是放羊,牛,鸡,猪的。没书,温舒就用芦苇抄书,公孙弘用竹子削成简抄书。后来当了大官。

  我明白了什么叫环境不好,但他不影响你,但成绩要好,所以,不能把困难当借口。

  老师给我推荐的《三字经》真是无价之宝,我从中获得了许多知识,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读后感《三字经》15篇】相关文章:

最新三字经读后感02-08

《三字经》优秀读后感08-23

《三字经》小学读后感08-03

三字经学生读后感07-29

国学三字经读后感06-17

国学《三字经》读后感06-16

读《三字经》读后感06-15

初中三字经读后感01-04

关于《三字经》的读后感12-08

三字经读后感 (15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