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雕刻大师李福生人物事迹
李福生1946年出生,河北宛西平县人。1965年毕业于福州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师从著名寿山石雕大师陈敬祥先生,擅长高浮雕。在继承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借鉴雕塑、绘画及装饰的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传统模式,自成一格。作品多次在国家、省级等各类评比中获金奖、银奖等。
代表作有《中国成语典故》、《清明上河图》、《千里走单骑》、《月圆良宵》等。2000年寿山石雕作品作品 《中国成语典故》荣获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宝玉石协会印石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寿山石艺术研究会会员。现任福建省工艺美术总公司工艺美术师。
认识李福生的人都知道他平日不太爱说话,大部分时间都是埋头搞创作。但一谈到寿山石,他立马兴趣盎然精神振奋。
李福生说,寿山石雕刻手法主要为圆、薄、厚、镂、钮5种,但是要想在寿山石雕刻艺术创作上更能体现全方位艺术效果,必须通过苦练基本功把各种技法集于一身。同时,还要经常研读书法、篆刻、诗词、绘画、雕塑、音乐等,汲取其精华并运用于石雕艺术创作中。
雕刻过程中还要因石而异、因题材而异、因石材的色彩内在变化而变化,随石材突然出现的石色加以变化和发挥。他个人比较喜欢高浮雕法,因为高浮雕在寿山石的应用中最能较好地表现寿山石的色彩又不浪费石材。同时,通过这种手法更能体现原石本身的肌理质感,展现寿山石自然的色泽美感。
在其得意之作《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幅作品用的是寿山柳岭山老岭青石,石质白中带青,青中见黄,红白二色相间。李福生通过大胆的设想,精心的构思,将原石的天然红色巧妙地运用于远山的背景轮廓,将青红相间石面作为作品主体,采用高浮雕、圆雕、薄意等表现技法,把繁杂的`人群、流动的物体处理得井然有序、繁而不杂、多而不乱,使作品繁中见易,密中见疏,青红相映,妙趣横生。精雕细琢之下,翻滚的激流、拼搏的船夫、赶驴的少年,以及开道的仆人和叫卖的小商贩跃然石上。虹桥飞架河水奔流,桥上人如穿梭车马攒动,桥下船夫挥篙逆流而上,把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这一幅古朴的著名民俗画卷立体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给人以美好的遐想。作品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上荣获银奖。
为了创新,李福生常常夜不能寐。特别是在构思创作《三国演义》系列作品时,初始过于追求一次到位,见到原石就想着如何跟《三国》故事联系起来,结果花费了时间和精力,效果却不明显,感觉特别痛苦。后来,他重新研读《三国演义》,领悟故事情节,创作的思路在研读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开拓。以“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隆中对”“草船借箭”“千里走单骑”等5件作品组成的《三国演义》系列就是在重新研读《三国演义》后产生的创作思路,而石材的形状、色质又给创作题材和表现故事情节带来丰富的构想。
其中“千里走单骑”石材为杜陵石,红、黄、白三色相间且杂有砂层及砂格,李福生通过精巧构思,把大片白色透明的部分渲染成厚重的积雪,深红石层刻画成危崖峭岩,粗硬的砂层、砂格巧妙地掩于雪下,掩盖了疵痕,而把人物、车马等都放在黄色块面下,仿佛给迢迢千里旅途蒙上了漫漫沙尘。通过妙用石色及石质,使之各得其所,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生动再现了当年关云长顶霜雪踏冰河,忠肝义胆,跋涉千里护兄嫂的感人一幕。
从1994起,李福生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他先后创作了《三国演义》《李白诗歌》《中国成语故事》等数个富含历史文化内涵的系列组件,先是《三国演义》系列中的“千里走单骑”在福建“如意杯”上勇夺第一,紧接着以“伏虎罗汉”“画龙点睛”“老子出关”“李奇斩蛇”“伯乐相马”“龙女牧羊”“二郎天犬”“放豕待时”等8个历史典故组成的《中国成语故事》石雕组件,以及以牛郎、织女故事为题材的《鹊桥会》等作品连续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及工艺美术精品展”等国家级大赛上获金奖。这些系列组件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作品框架局限,通过全新组合来诠释寿山石生命文化,通过系列题材来诉说历史故事。
40多年来的创作实践,李福生从点点滴滴做起,脚踏实地,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在实践中总结提高,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创作之路。
【玉石雕刻大师李福生人物事迹】相关文章:
简析雕刻艺术改变玉石价值论文10-02
李守洪排名大师是什么11-12
不惑之年创业成就玉石王后女性创业事迹12-04
李功福:烤猪蹄也可以做到估值一亿09-25
玉石买卖合同4篇01-11
越剧大师王文娟11-06
关于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教年轻人如何创业11-29
表演大师励志故事12-08
宁夏大学生村官张万福同志个人事迹简介03-14
张铁军成功创业上海建玉石皇宫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