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种植能手先进事迹材料(精选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很是熟悉吧,事迹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事迹到底怎么拟定才正确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种植能手先进事迹材料(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种植能手先进事迹材料1
如果站在你的面前,你看不出他与别的农民有任何不同,实在是再普通不过了,他身材瘦小,皮肤黝黑,不善言谈,甚至有点木讷。但在县乡以及附近地区,他却是个名副其实的能人。与他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脱贫致富点子多、帮助别人心肠热的人。在乡,有很多人曾经得到过他的帮助,也有很多人经他带动脱了贫。
“我要让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
文化程度不高。由于家庭贫困,刚读完初中就辍学了,但辍学没有挡住他继续学习的脚步,贫穷没有压倒他不断进取的志向。他利用进城、串门、走亲戚等一切机会,搜集借阅书报资料,刻苦学习农业科技,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党的农村政策。他没有资金,要发展,只能靠一身力气,在自己的承包地里想办法。9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在全县推广地膜洋芋覆盖技术,组织了大量干部进村入户进行推广。当时,大多数群众对这项农业增产技术还持怀疑态度,抵触情绪很大,但他却主动试种了3亩,因为通过平时的学习他知道,地膜覆盖是一项成熟的农业增产技术,特别适用于高寒阴湿地区。果然,到了收获的季节,他覆盖地膜的洋芋产量大大高于其他群众土法种植的,给周围的群众上了生动的一课,当年他将自己吃不完的部分卖掉,增加了经济收入。第二年,大部分群众看到了好处,都开始接受地膜覆盖技术。随着地膜覆盖面积增大,洋芋产量出现了大幅度提高,引起了洋芋价格下滑。由于增加了投入,价格却下降了,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看到这种情况,又在改进种植技术上打起了主意。他想,如果利用地膜的保温作用,把种植时间提前一些,那么新洋芋的上市时间也可以提前,利用干部群众喜欢尝新物的习俗,应该能卖个好价钱。于是,他购买了早熟洋芋品种,提前半个月开始播种。别的.群众看了后,都问:“你这么做,能行吗?”他说:“我要让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想做个试验。”经过精心管理,当年他的洋芋提前上市,受到了、卓尼干部群众的欢迎。由于产品口感好,上市早,价格也比往年高,他的收入提高了20%。在他的带动下,种植地膜洋芋增产增收的群众越来越多,现在,洋芋成了一个品牌,销售范围扩大到了全州大部分县市,而他也实现了发挥土地最大效益的愿望。
“带动大家共同致富才是我最大的心愿”
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手里逐渐积累了几千元的资金。从开始,他又动起了农产品经营的脑子。在经营项目的选择上,他考虑了很多。自己资金少,只能从本小利微的项目做起,而自己熟悉农业,搞农产品加工风险不大。于是,他作了大量市场调查,发现在当时的市场,从外地运销的食用油不符合当地群众的口味,而且质量也不高,甚至还有假冒伪劣产品,群众很不接受,有一部分干部职工托人从农村购买农民自己食用的菜籽油,根据调查结果,最后,他选择了菜籽油加工销售。他从当地群众中收购油菜籽,采用土法加工榨制,生产出了品质好、无污染的产品,打出了“绿色”牌。由于他的产品质量好,价格公道,还能送货上门,很快打开了销路,受到了、卓尼两县干部群众和餐饮业经营者的欢迎,一时产品供不应求,而且还有大量的预定,清油的牌子又打成功了。看到本地清油这么受欢迎,
他就动员本村的其他群众一起干,增加收入。村民安元来、常祥娃等在他的带动下,发展迅速,几年来,已经脱贫致富过上了好日子。
在加工销售菜籽油的过程中,又发现了一个粮食收购市场。当地农民要出售家中的余粮,有三种选择,要么自己运到县城去出售,要么售给上门收购的小商小贩,要么以物易物,直接换成了生活日用品。这几种交易方式都对农民不利,使群众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卖不上好价钱,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使当地群众少受损失,增加收入,他于在乡政府驻地上寨村开了一家“益农粮店”,给群众承诺收购价始终高于县城粮食市场价格,目的就是要让农民受益。三年来,仅粮食让利一项,他就为当地群众增加收入2万多元。现在,当地群众有余粮,都愿意出售给他,连附近乡镇的群众也吸引过来了。“益农粮店”还担负着三农服务点的任务,为群众提供农药、化肥、良种等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
对他的做法,乡亲邻居有不少人想不通,认为他傻。但大多数群众都对他赞誉有加,认为他才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是大家做人的榜样。面对大家的赞誉,他却说:“我靠党的好政策走上了富裕路,现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带动一方乡亲是我的职责”。
“挣钱干什么?做些好事我心里舒坦!”
生活改善以后,始终没有忘记父老乡亲,一直在默默地关心和帮助别人。每到春季,他拉运群众急需的化肥等农资产品,以保本的价格向群众出售,每到冬季来临,他就拉运取暖用煤,以低于市场价格销售,对一时没有现金的群众,他
就欠账销售,而且从不主动讨要,保证群众的生产生活所需,几年来,困难群众的欠款累计达到了1万多元。
他不仅关心群众的物质生活,而且对群众的文化生活也积极参与。村里举办篮球邀请赛,他主动出资500元。在比赛期间,他还为本队的队员准备了大量的食品饮料等,全力支持球队的比赛。为了扩大活动的影响,专程从新城请来了摄影人员,对比赛的实况进行了拍摄宣传。通过举办比赛,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了全村群众的团结。
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正在青海务工的他却心系灾区,通过手机短信与乡党委书记马清泉取得联系后,委托妻子把1000元现金捐到了乡政府。从青海务工回来后,他又缴纳特殊党费200元。他常说:“过去我家里穷,生活困难,受过不少人的无私帮助,现在生活好了,我也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别人。挣钱干什么?做些好事我心里舒坦!”
“党给了我幸福的生活,我要一辈子跟党走”
由于经常务工做生意,他的眼界更加开阔了,思想上有了很大进步。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过上幸福的生活,全凭党的富民政策好。因此,他一直在努力学习党的理论,增强致富本领,希望通过不懈努力,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党作更多的工作,为群众更好的服务。7月,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理论,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自己。当他在青海久治收到乡党委发来的全县农牧村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学习宣传资料后,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就提前结束了工作,于5月21日返回村里参加学习。利用10天时间,系统的学习了乡党委提供的学习材料和影像资料,按照要求补写了学习笔记,撰写了题为《理想是不灭的灵魂,信念是行动的指南》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他看清了达赖集团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险恶用心,更加明确的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藏区人民幸福的生活。他在心得体会里这样写道:“是党给了我幸福的生活,我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一辈子跟党走,决不动摇。”
种植能手先进事迹材料2
梁振龙,今年47岁,是南岔林业局有限责任公司岩石林场分公司一名普普通通的党员,他勤劳朴实、敢于实践、强抓机遇、模范带头,充分利用自身特长及专业优势,多年来,致力于推动种植结构调整,在发展职工自营经济三次创业的浪潮中努力摸索,率先发展,成为北药种植致富的领路人,被评为2019年度伊春市总工会劳动模范。
2000年,在南岔林业局扶持职工发展自营经济政策的鼓舞下,梁振龙把目光转向了北药种植,先后种植过穿地龙、平贝等北药品种。但由于信息、市场等因素,不但没有赚到钱,还赔了本,浪费了土地。2006年,偶然的一次机会,一位中药收购商来岩石所收购中药材,其中一种叫返魂草的药材让他产生了极大兴趣,当时的市场收购价格是3块钱一斤。当地林下有野生的返魂草资源,但储量很小,职工采集时对植被的破坏又很大。梁振龙心想,返魂草收购价格高,如果能搞人工种植,那将是一个好的致富门路,秋后,他到山里采集了一些野生的种籽进行了两亩的试种,但第二年春天来临时,情况与他期盼的大相径庭,幼苗参差不齐,发芽率只有20%左右,这次尝试又给他泼了一身冷水。
性格倔强的他,骨子里流淌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不甘心失败,暗暗下着决心,一定要在哪跌倒,在哪爬起来。于是开始想方设法寻求答案。
为了深入了解相关知识,他购买了电脑,学会了通过互联网搜索信息。他在网上了解到,吉林四平益民制药厂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返魂草收购厂家,并且当地有很多成功种植的示范户,于是他专程赶到吉林取经,通过实地考察和学习,使他详细了解了选种、催芽、选择地块、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等方面的种植知识,为返魂草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7年,他从吉林带回来优良品种,试种了25亩返魂草,针对出芽率低的问题,他采取营养杯育苗的方式,使出芽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了90%;为了让有限的土地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栽种时,他采取小垄并大垄的方式,使产量提高了30%;为了提高绿原酸含量,他还把土壤带到药厂进行化验,深翻土地,改良土壤;遇到病虫害等问题时,他就通过互联网向专家请教,通过不懈的努力,使他逐步掌握了种植返魂草的技术,当年亩产收入达到了2000元,是种植大豆收益的6.5倍。截止到2020年,他的返魂草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50亩,年纯收入达40多万元,成为了当地林业职工中少有的致富能手。
经济上富不算富,精神上富才是真的富。他时刻谨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让自己切实发挥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致富后的他,没有忘记帮助过他的亲朋好友,也没有忘记单位对他的帮助与扶持。在带动职工群众种植的'同时,通过提供务工机会,为不能出门打工的农户增加劳务收入。他不计报酬,主动为职工群众传经送宝。日常生活中,梁振龙还是个非常热心的人,为解决分公司职工看病不方便问题,他当起了林场分公司的卫生员,谁有个头疼脑热找到他,他都义不容辞的帮助。2020年,疫情防控工作中,梁振龙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每天坚守在疫情防控监督岗,为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就这样,他成为一名带动产业发展,服务群众致富的先锋党员。
2007年,梁振龙组织成立了返魂草种植协会,10多名职工集资入股,大家相互学习经验,使产业走上了规模化发展道路。2012年,通过协会让岩石林场分公司返魂草种植面积达到了1300亩,种植户16户,年产值300多万元。现如今,在成功经验的示范带动下,返魂草种植业不仅在各林场分公司、村屯普遍铺开,还在外市、县、区(局)辐射,形成了一定规模,大家都在积极发展返魂草种植。梁振龙坚信,生活从来不会对任何一个人关上成功的大门,只要勤奋,就能把握住成功的钥匙,创造一份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梁振龙通过自己的勤奋和拼搏,探索开拓出了一条中药材种植产业之路,他积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引领作用,带动周边职工群众踏上了脱贫致富路,辛勤的努力和耕耘获得了回报,梁振龙多次被南岔林业局公司评为职工自营经济致富能手。
眼下,他又瞄上了种植甜叶菊、防风、沙参等北药种植。热心的老梁正利用这段黄金时节,在他的100亩“试验田”里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开拓者、领路人。
种植能手先进事迹材料3
一头利落的短发,身穿牛仔裤,脚蹬板鞋,初见刘芳,这位朴素的80后女孩正在基地处理蚯蚓粪便。两年前,山东淄博的刘芳创办了临淄区皇城镇瓦力蚯蚓养殖有限公司,如今不但自己发家致了富,更是帮助当地不少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
因花结缘蚯蚓收获意外惊喜
刘芳大学毕业后,一直和丈夫在宁夏做煤炭生意。直到2010年,煤炭行业寒潮来袭,无奈之下,刘芳和她丈夫选择回老家创业。
从宁夏回到淄博,已经31岁的刘芳有一年多的时间处于低谷期。“那段时间一直在寻找接下来的创业项目,但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刘芳介绍,她老公喜欢养花,有段时间从花卉市场买回的花,养一段时间泥土就会出现问题,即使浇水也无法解决。后来从网上查询到蚯蚓粪可以解决这一难题,试验过后,效果果然出奇的好,这萌发了刘芳要养殖蚯蚓帮助更多喜爱养花人士的想法。
“起初,我们从渔具店买了200条蚯蚓,回家养在盒子里,没想到成功了,还繁殖了很多。”刘芳说,对于蚯蚓养殖,他们完全凭自学、查阅资料并进行创新改良。2012年春天,刘芳看着自己养的蚯蚓繁殖的越来越多,她和老公在户外找到养殖基地,开始了一亩三分地的创业之路。
蚯蚓变有机肥开启创业之旅
两个大学生就这样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一边学、一边尝试。刘芳一边介绍,一边拿出一包用蚯蚓粪便加工生产的生物有机肥给记者看。“后来我们发现蚯蚓除了可以用于改善土壤之外,蚯蚓粪可以用来做有机肥,蚯蚓本身可以处理厨余垃圾、用作科研,还可以直接送往制药厂提炼药物中所需要的成分。蚯蚓的成活期一般在两年,到时间后,这些蚯蚓还可以用作饲料。”刘芳说,越接触越发现蚯蚓浑身都是宝。
发现商机后,刘芳和她老公开始研究生产有机肥。第一批有机肥生产出来后,刘芳拿着它来到了山东农科院,请那里的研究人员对有机肥成分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各项指标都非常好。“我们的第一个客户,是农科院教授介绍的,我们用最低的价格给他们提供有机肥。客户反应用有机肥种植出的农作物结出的.果实口感确实更好。”刘芳说,这增加了他们的信心,真正开启了蚯蚓有机肥事业。
干事业扶贫一样都不少
2014年,刘芳将一亩三分地搬到皇城镇,蚯蚓养殖基地规模扩大到400多亩。目前,刘芳和她的团队经过对蚯蚓粪便的深加工,研究出一种黄腐酸水溶菌肥,刘芳介绍在二期生产厂房建成之后,年产量可达到10万方蚯蚓粪生物有机肥。
如今,在刘芳的带领下,公司发展越来越好,产品供不应求。公司不断发展的同时,刘芳心系贫困乡亲的生活状况。今年,她与皇城镇10户贫困户签订帮扶计划。对有劳动力的,为其提供就业机会,进入公司工作,每月按时发放工资,无劳动力的则每月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带动增收脱贫。
今年70岁的张国忠是皇城镇北洋村人。年轻时候的张国忠因家境贫寒未娶上媳妇,靠打点零工勉强维持生活。如今身体状况欠佳,已无法外出打工,刘芳了解情况后,安排张国忠在基地修剪树木枝条。“我主要的工作就是打理基地种植花草,一点也不累,每天还能拿到60元的工资。”张国忠说,到公司以后不但可以赚够每天的生活费,更重要的是有伴聊天说话,再也不孤独了。
种植能手先进事迹材料4
巩春芝,1980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山东日照莒县夏庄镇中马坡村人,莒县夏庄春园青茶厂总经理、春园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建厂之初,新婚一年多的丈夫因车祸丧生,肇事司机逃逸在外,留给巩春芝的是丈夫生前十多万的债务。人死债不死,巩春芝信守承诺,替夫还债,用柔弱的双肩担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经过几年努力,她不仅把欠款还清,而且将茶厂发展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加工车间,并且在11月1日注册了“莒州春园青茶”商标,成立了春园茶叶专业合作社。
俗话说,人生的幸福总是相似的,但是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幸。面对不幸,每个人的表现也迥乎不同,坚强的.人选择担当,懦弱的人选择逃避,人生也会因此而不同。
巩春芝,这位80后媳妇,在结婚不久,丈夫这个家庭顶梁柱便因车祸突然去世,这该是多么大的人生打击。面对丈夫生前欠下的十多万元债务,看着尚处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孩子,目睹一夜间白了头发的父母、公婆,可想而知,巩春芝当时的人生该是多么的难以抉择。
灾难能将人击垮,也能将人磨练得更加坚强、坚韧!面对困难,巩春芝没有选择逃避,她勇敢地挑起了这副家庭重担:抚养孩子、侍奉公婆,归还丈夫欠下的欠款。这种选择虽然艰难,巩春芝却做得义无反顾,虽然她文化程度不高,却坚信“人死债不死”这个基本道理。诚信,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品德,犹如种子播撒在了她的骨子里。也正是因为这种诚信的品德,才撑起了她的责任担当,也才让她从苦难中慢慢爬起来,再次开始了她艰难的创业历程。
可喜的是,在社会、家庭的帮助下,她的茶厂很快有了起色,她不仅信守承诺偿还了丈夫生前欠的债务,还致富不忘众乡亲,成立了春园青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4个村的165户农民增收致富。此外,她还用自己的浓浓爱心,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用点点滴滴回报社会。从巩春芝身上,我们读出了中华民族传统女性面对困难时的勇于担当,面对债务时的千金一诺,面对困难群众时的大爱满怀,在她的身上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在熠熠发光。
艰苦创业信守承诺,换得茶韵飘香。巩春芝以茶为业,以茶为友,在无形中也具备了茶的独特品格。品茶,不仅让她自己品味人生、品读生活,懂得了人生的道理,还给周围的人们带去提神清心的精神功效。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巩春芝的诚实品格、善人义举,不正像一壶清茶,在香味四溢的茶香中,熏陶了他人,鼓励着全社会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愿巩春芝这样的好人再多一些,给我们的社会提神醒脑,愿文明的春风再播撒,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感动和亮色。
种植能手先进事迹材料5
卢发应,贵州省关岭县断桥镇戈尧村巧水组村民,现年42岁、被当地群众评为“种植致富能手”工作中,他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活中,他乐于助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是新时代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勤学苦干,成就致富梦梦想,如何启程?一个农民的'梦想,又如何实现?
卢发应给了我们一个最生动、最完美的回答。过去,群众依靠传统种地方式种植油菜和玉米,不少投入也不少流汗,由于地处贵州山区、受土地资源限制、增产少也不增收,难以发家致富。赶上外出务工潮流,同同乡一起外出打工,辛苦一月也就3000多元收入,扣除租房、生活开支等、一月也不到2000元、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菜市场买菜,看到提子售卖。居然一斤要15元、很是吃惊,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回厂里后通过上网等渠道、一亩葡萄、提子产量在2000斤、扣除管理不善、受病虫害等、亩产也在1800斤左右,安市场价15元/斤、一亩也有27000元、除去人工、投资等、一亩也有15000元、既然别人都能做,自己为什么不可以,2012年底、卢发应决定回乡创业、种植葡萄、在年末、就完成土地租赁40余亩、心想这次要做次大的。大干一场、然而,作为创业者的通病,创业初期对种植技术。种植投入成本估计不足、造成葡萄种植资金周转不灵、连群众地租都难以维系、种植技术缺乏、葡萄病虫害严重,卢发应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时间不等人啊、多年打工收入10来万元眼看血本无归。卢发应确实着急上火、找到村里、看能不能给其出过主意,结合国家创业贷款政策扶持、资金总算有了着落、但技术呢?咋办、得、一事不烦二主、当年结合对口帮扶断桥镇安顺职院,报名了种植技术培训班。这看的真不如干的、通过学习、自身钻研、同行交流、如今其种植技术也小有成就。在国家工商小微企业政策支持下,葡萄产业种植是越做越大,现今种植面积也达60余亩。亩产1800斤、平均价格8元/斤、毛利润在86万元、
卢发应同志严格按照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秉承“带头致富,带领集体共同致富”的理念,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种植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考虑到提子种植前景不太乐观、他又将其目光投入到枇杷种植产业上。到目前为止、也邀请农户组团进行枇杷种植、邀请枇杷种植技术人员到村进行枇杷种植指导、预测种植面积300余亩、创收120万元、户均增收2万,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切实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当提起卢发应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
【种植能手先进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技能能手先进事迹材料11-11
创业能手先进事迹材料11-13
邮政营销能手先进事迹材料09-26
岗位能手先进事迹材料范文01-15
业务能手先进事迹材料(精选8篇)12-05
群众工作能手先进事迹材料12-07
创业能手先进事迹材料3篇11-14
农村种植致富能手事迹材料范文(通用6篇)10-11
岗位能手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3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