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实习报告

时间:2023-01-29 05:27:25 实习报告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南方日报实习报告

  实习时与同学同住的过程中,有了很多不快乐,却因为这些不快乐更加教会了我要宽于待人,学会包容和理解。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南方日报优秀实习生实习报告”,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借鉴。

南方日报实习报告

  主要实习事迹:

  ● 在四个月的实习时间里,在《南方日报》上共发表13篇文章,共计25785字,涉及突发、时政、专题报道等多种题材。

  ● 参与多次调查报道,深入了解了调查报道的制作流程,积累了丰富的调查经验。《购物卡:禁令下的“商业宠儿”?》影响深远。

  ● 参与多次内参工作,在采写深度上有很大提高。《深圳清理流浪人员内幕调查》挖掘有关部门失职背后的社会制度不健全是根源。

  回顾实习就如回望一段已经烙上成长印迹的人生经历。那段时间发生不少事情,因工作带来的思想碰撞、人际相处里学到的经验教训,社会现实的真切等等,都不可逆转地在发酵并影响我今后的生活。

  我的实习,看得见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篇稿件,看不见的却是我走了大半个广东省,我看见了真实的底层,所经历和体会到的绝不仅仅是那些个印好的铅字。

  ● 工作总结

  《南方日报》的地方新闻中心便是我四个月实习时间所在的部门。这里没有专线、没有跑调查的机动,但是却什么线都跑,深度调查也做,涉及整个广东省范围的“地方”,并且《南方日报》的内参就是由这个部门负责。带我的项仙君老师第一天就提醒我,这里比较“闲”。等熟悉后发现,这里的闲是因为版面等原因发稿不多,但是它不闲的一面就能让人见识不少。

  我们的工作主要是根据网上找到的或报料平台上提供的某地方的新闻线索,有价值的话,我们就下地方实地采访。所以借着实习的机会,我随老师走了很多地方,粤东粤西的不少县、镇我都去过了,感受了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更体会到基层的生活是那样的真实。四个月里,我见过了只因150元钱被同学脱衣殴打的少女,被野蛮村民敲诈得气病的老板娘,看起来可怜却讲假话的病妇人,认真研究法律为儿子讨公道的老教授,担心生意没法做的市场小业主,害怕被抓而四处躲避的村民线人,讲话理直气壮的骗子公司老总,摆架子让我们走“程序”的官员,为村里做好事却被村民殴打的热心人……原来这才是真实的社会百态,什么人都有。

  除了采访,我们有时也做专题或深度调查。在我实习期间就做过关于购物卡、陪护问题、深圳流浪人员这三个大型调查。除了要搜集大量的现成资料了解背景,便是到一线进行大量的采访。为了了解购物卡我跑遍了广州市几大出名的商场,大了近百个咨询电话;了解陪护也是把几大医院都走遍了,吃了各种闭门羹,甚至去地方采访时也不忘抽时间去当地医院一看,就像做社会调查一样,力图在区县、城市之间找到异同,找出问题的答案;而为了此奥查深圳流浪者如何被抓了又放,我们驱车跟在整个深圳市跟踪、暗访,去追问不同部门负责人以求找到真相。

  而没有采访任务的闲暇之时,就在办公室里做一些杂活儿:帮忙检查内参的排版、查资料、拆读者来信、以及其他的行政工作。

  到结束我所发的稿件仍在十篇左右。其实一路来写过挺多稿,发不了就当自己练笔了。项老师告诉我,导语是新闻最精华的地方,也是最考功力的难点,他毫不客气地指出我的导语还欠火候,“总是很平淡”。他常逼我在短时间内完成稿子,这样才能集中精力把采访到的新鲜材料都恰当地运用到稿子中。所以这次实习,调查稿、小消息、社会类、庭审类、对话,多种文体我都有过尝试,也算是很丰富的练习。

  实习令我收获最大的是各种经历。为了采访,我好多次搜资料都坚持在百度、谷歌翻到五六十页;连着十几个电话打以不同方式问百货公司购物卡的信息;抓紧下班时间赶去商场实地观察;编各种临时想出来的借口和人套近乎;扮不了公司秘书就是扮公司老总的女儿;以学生身份假装去应聘询问公务员的事;偷查停车场的车牌,并趁进入调查对象办公室后成功偷拿他的名片;顶着大太阳为找目的地差点在城中村里迷路;也吃过多次闭门羹,被人当球踢……

  实习到最后一个月,因为老师家里有急事6月初就赶回老家去了,于是剩下的一个月里,我完全就是自己出去跑采访、自己写稿再传稿,也在最后一段时间得到了更大的锻炼。那段时间里去单独听了一次庭审、进行了多次电话采访,跑了几个地方去调查。因庭审不能记录,而没有法律经验的我,必须打起二十倍的精神去记过程中的关键词;采访一个石场的事因为我不能单独出差,只能给各方当事人打电话,还必须根据不同时间事情进展的变化而修改稿件。这才是最完整的一段时间体会到采访的整个过程,体会到真正是一个记者将会独自面对什么。

  ■ 经历与体悟

  ◆ 第一稿被封杀

  我的第一篇稿件是关于珠海北京某大学分校区里发生的抢劫事件,学生在搏斗中被刺死。而根本原因是学校的安全隐患存在已久:整个小区没有围栏,就隔了稀疏的小树林直接就与外界的马路相连;学校里路灯坏了不少、监视器没安到位也坏了不少。作为我第一篇正式采访可以成稿的稿子,我写得十分投入,改了又改,可是最终因为该校高层认识报社的领导,一通电话之后,我们的稿子就被压了下来不能见报。

  当晚老师给我短信,说让我见笑了,看见了新闻的不高尚,看见了新闻背后的荒谬和无奈。我只能回复他,我明白被封杀的现实,只是没想到这么点大的事也至于,确实可笑。

  我不觉得新闻高尚,更不觉得新闻从业者高尚。以前看一些书,听一些名记的传奇,觉得新闻很了不起,影响力大。可是逃避很久,这才慢慢接触到的社会,愈发让我感到,所谓道义、高尚都很虚无。

  我的确震撼,看看手上一些爆料信就能感受到底层有多少艰难挣扎的人民,感到作为普通一员的卑微。他们的诉求多少是被知晓了的,多少是被解决了的?很少很少。你该责怪什么?上级不作为,还是自己点背呢?社会的畸变已然存在,我也相信它总会有一天变好,可是这个希望不过是隧洞中透来的星光,出口有多么远,大家都知道。

  我的确迷茫,每当我们玩乐得很惬意、吃喝得很潇洒,年轻人投入在时尚潮流、中年人应对着各自的家庭事务时,突然事件发生,不论大或小,这些人 新闻工作者们 绝大多数还是尽职投入到岗位上,报道苦难,挖掘真相,之后再回归生活,继续之前的种种。在报道中,总会见到很多正直的身影,正义的声音,呼吁什么、要求什么。可是转身,你会在生活中见到不按规矩只按人情办事的他们,看到拿新闻事件开玩笑的他们,发现对自己所呼吁之理之作为漠视的他们。难道是人格分裂吗?生活和新闻截然不同,追求和工作不尽一样。我知道在一个个现场有对不挖出真相决不罢休的良知记者,在每一个精心写出的文字背后有真情投入的优秀记者,可是回到生活,他们自己遗忘得很快很多,我们也遗忘得更快更多。

  议程设置,把关人,垃圾桶里的新闻,也只有真的参与新闻的制作了才真能体会这些是什么。

  ● 第一次被投诉被公关

  在完成关于购物卡的调查后,报道见报当日居然接到报道中我提到的一个单位的投诉,说报道失实,而且还是直接跟报社领导反映的。要知道,这是老师放手完全是让我自己独自完成的调查啊!当老师把一切消息转给我的时候,我还在外面医院吃闭门羹,这个消息着实让我吓了一跳。不过我有来关于这个单位的报道的依据,当然我以客户名义跟人家经理套话的过程没有录音,但是我有那个人的电话。

  赶回报社找出今天的报纸仔细看了不下五遍,要是里面提到的每一个单位都来这么一次我真不知道怎么应对,就这么一个我都感到很不适应。不过我从网上找出所有我采用的关于这个单位的信息,加重并打印出来之后我就淡定了——我干嘛要紧张——我又没瞎编乱造,况且我又没说负面的话,他们官网的信息怎么说我就怎么引,他们的业务员传达出的信息足以支撑我文章想表达的观点。也就是与他们公司有关的报道都是有根据的,这样想来还能晚上约吃饭,不外乎就是公关了。我把资料都打印出来了,大不了饭局上给他们看吧。我老师远在外地安慰我,怕啥,等他飞回来就去赴会,项家难道还怕鸿门宴吗?

  没想到后来的饭局就是企业面对负面报道典型的公关了,甚至出动了总裁助理。其实我并没针对任何一个被我在文中提到名字的企业单位,有些被点名的单位甚至还被编辑认为有广告之嫌。当我解释了我们报道的核心是针对购物卡灰色利益链,与腐败、偷逃税务有关的事情后,对方表示了理解。他们还询问如何通过媒体挽回自己的形象,因为他们公司恰好就是在业内口碑很专业,可是普通的人并不了解。

  没想到经过这次不打不相识之后,我们也算在电子金融行业多了一位朋友。通过他们了解到了很多并不是我老师专业领域的信息。记者结交朋友也是这个行业的趣味所在。

  ● 重新感受新闻传媒

  有时想想,做新闻真不能图一时痛快,觉得这故事很疯狂或者怎样。其实很多事很多人,希望得到媒体的帮助。不过这也矛盾,媒体不是救助机构,也不是能随便被人当枪使的,不是什么都要指望媒体的。媒体其实应该很普通,就该专业本分地做好提供资讯的服务,监督社会运行,而其他事交给其他部门处理,这样社会运转才健康。可现实却是,我们都病态了,要治好不知得等多久多久。

  做新闻就是要和时间赛跑,跑不快就只能体会输家的无力感。我和老师自己找的料,大白天杀人案,挺猛的料了,还是我们亲自接的爆料电话,却仅仅因为没有车可以去,晚上便得知机动部抢先去了,第二天兄弟报纸就登出来了,而我们只能放弃。新闻一旦丧失了时效性就是废物。

  而另一重无力感就是我们能做的并不多。有时当我们风尘仆仆找到地方的村镇去采访,看见那些村民特别质朴的脸,一个劲说谢谢要请吃饭,可我们时间有限只能匆匆听他们讲,奔去现场看,甚至还有其他村的村民听说我们是省里下来的,便如同见到救星了赶来讲关于他们的冤苦之事。

  报料信件一沓一沓的,常常在信末看见一片片村民的红指印,他们只能郑重按上自己的指印表示对这封信的期望——媒体对于底层的普通人来说力量有多大,有人把它当做伸冤求救的最后稻草。可是信里多少内容是相似的,不同的地方每天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可是发生多了就没有了新闻性了。一些对于个人而言是大事的事,放在大环境里也变成微不足道,不够吸引人,不足以成为新闻。

  新闻也是有气候性的,要做好新闻也需要像预报员一样能够预测。而带我的项老师显然已经非常具有新闻的敏锐度。好几次对于新闻的构想都比全国大规模同类报道要超前。比如我们对于购物卡专题的调查,当时仅仅是他在加油之后加油站工作人员提议他办卡,他便想到有很多类型的卡已经充斥我们的生活,并且国外也有报道指出我们的购物卡有新流通货币甚至第二人民币的趋势。其实这类报道过去几年已经数不胜数了,可是当时恰好有个契机,便是央行对于电子流通方面即将发放牌照。而在我们做了专题不久,《人民日报》也做了同质的专题。而当出现了新一轮食品安全危机之后,项老师当即决定关注水果,其中的催熟剂等添加剂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虽然最后这个专题被搁置了,但是随后就见到全国范围内对水果添加剂的报道。

  ● 新闻的力量 对制度改造 采访后的反思

  当新闻一旦形成便具有极大的力量,记录了昨天却能影响今天改变明天。记得当时在深圳同老师一起顶着烈日跟随抓流浪人员的执法车到处走,实地去到救助站看他们如何在送来人之后立即就把人放走的捉放曹游戏。之前我就觉得是这些部门在玩忽职守,可是随着多个部门采访下来,我才意识到根源不是这么简单。

  说起新闻的力量,极具代表的便是当年的孙志刚事件有关,使得收容所制度被废除。可是当我自己参与流浪者被驱赶的采访中,我不由得反思,当年点燃一把火,令全国的媒体参与起来揭露收容所里面的黑幕,最终使得这一制度被废除。我并不是想否定这一成就,我想这也是我国法治进程的一大进步。

  可让我感到冲击甚至不安的就是新闻所能掀起狂潮的那种力量,来得太猛烈,消褪得也猛烈。曾经媒体的力量参与使得一个制度废除了,可是是否当初就太过于沉浸在那次参与的力量胜利中,而忘了媒体监督的力量应该是细水长流,这样才有滴水石穿,直击根本的力量。

  多少时刻,我们就是痛快地“破”了,却没有来得及好好“立”。在我的采访中,很显然失去了收容制度可是我国的救助站制度又还没有跟上。因为人权所以要制定自愿原则,并一定要以此为上,可是这样的条例就让救助站在收到明明是会需要帮助、甚至就是会对社会治安形成一定威胁的流浪人群,只有一个选择——放人。

  整个事情让我在行文中去追问制度,我头一次也这么迫切渴望改革,头一次这么清楚感受到新闻所具备的力量,我想去利用它!只是因为大运会的临近,这篇稿子最终成为了一则内参稿。

  ● 实习 与人打交道的练兵场

  办公室的放姐告诉我,“年轻就不要怕吃亏,什么都应该干,这样才能学得更多”。所以就算是留在办公室打杂也是实习里欢快的插曲。折纸塞信封的流水线小妹、能搬传真机的大力士姑娘、帮人打字的速记员、到处拿东西送东西的速递……老师们夸我较多的,是说我“很醒目”,指我眼尖手快,可以比较周到地想事情,尤其是一些细节,所以她们也放心让我去做一些事。做自己不曾做过的事,我就又多了解一件事,不管这事和新闻有没有关系,对我也是种乐趣。所以有老师开玩笑对我说,“你的心理承受能力真强,办公室某老师性格这么强烈,你都能和她相处得这么好”。

  除了与社会中的人如何打交道,与同学怎么相处才是整个实习给我影响最大的事情,教我直感叹,与人相处是最不容易的一门课程。实习时与同学同住的过程中,有了很多不快乐,却因为这些不快乐更加教会了我要宽于待人,学会包容和理解。要知道我们身在社会中就绝不会是只顾自己的一个人。

  我不想太功利地看待实习,反而种种第一线的体验带给我很多反思,真实的新闻业是如何,应该怎样在社会中做人,只有这些从实习中得到的体会能让我在以后走得更远。

【南方日报实习报告】相关文章:

实习报告审计实习报告09-27

实习报告:沃尔玛实习报告08-19

期货实习报告实习报告03-30

kfc实习报告范文实习报告05-15

外科实习报告实习报告范文07-12

学生的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模板10-01

波兰IAESTE实习报告实习报告07-08

实习报告精选06-15

实习的报告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