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手抄报:九一八事变的资料

时间:2023-03-21 18:42:28 手抄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九一八事变手抄报:九一八事变的资料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

九一八事变手抄报:九一八事变的资料

  1931年9月18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其实就是要找任何一个借口,开始侵略中国)日军就以此为借口,开始“名正言顺”“光明正大”地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 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3000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九一八事变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此后,中国国民政府在东北开展地下党务工作并支援、资助东北义勇军的抗敌活动;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九一八事变经过

  柳条湖事件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虎石台守备队第2营第3连离开原驻地虎石台兵营,沿南满铁路向南行进。夜22时20分左右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作为东北军破坏铁路的证据,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守备队。

  爆炸同时,呆在铁路爆破点以北约四公里的文官屯的川岛中队长,立即率兵南下,开始袭击北大营。

  爆炸后,驻扎中方北大营和沈阳城的日军兵分南北两路,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进攻。南军为平田幸弘指挥关东军第2师步兵第2旅第29团,北军为岛本正一指挥的铁路守备队第2营。

  1931年9月18日事变发生当夜,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中将参谋长荣臻根据张学良之命,命令东北军“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次日1931年9月19日张学良在协和医院对天津大公报记者谈话时再度说:“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 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当局在事发后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了不抵抗政策。

  因此1931年9月18日当夜,北大营驻守的东北军第七旅毫无防备,被打得措手不及。而事前张学良曾训令东北军不得抵抗,驻守部队并未做出激烈反击。第七旅三个团中有两个团按指示撤走,只有王铁汉的620团未及时接到撤退命令,被迫自卫抵抗,最后突围撤走。(因为王铁汉的对日抵抗行为,事后蒋中正曾于召见他时称赞道:“我记得你,在沈阳北大营当时情况,你做得很好!” )由于执行张学良不抵抗命令,北大营逾万名守军被只有500多人的日军击溃。

  辽宁、吉林城镇沦陷

  日军在沈阳当独立守备队向北大营进攻的同时,关东军第2师第3旅第29团向奉天城攻击。1931年9月19日凌晨,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下令:辽阳的第2师主力增援对奉天的进攻;独立守备队第3营进攻营口、第4营进攻凤凰城、安东(丹东);第2师第3旅主力、骑兵第2团、独立守备第1营分别进攻长春宽城区、二道沟、南岭等地。至1931年9月19日10时,日军先后攻占奉天、四平、营口、凤凰城、安东等南满铁路、安奉铁路沿线18座城镇。长春地区的东北军自发反击,战至次日,长春陷落。1931年9月21日东北边防军驻吉林省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熙洽率部投敌,日军第2师主力占领吉林。

  黑龙江主要城镇沦陷

  1931年10月1日东北军黑龙江洮南镇守使张海鹏投敌,且奉日军命令派出3个团进攻齐齐哈尔。10月16日在嫩江桥,被黑龙江省防军击退。守军炸毁嫩江铁路桥的第1、第2、第5号桥,以阻止日伪军的进攻。10月26日,关东军第2师第29团占领四洮铁路沿线主要城镇。1931年11月4日,关东军嫩江支队攻击嫩江桥北守军。黑龙江省级政府代主席兼代东北边防军驻江副司令长官马占山指挥3个旅,5个团共1.6万余人进行顽强抵抗,战至11月18日,终因实力不济而弃守省城齐齐哈尔,撤往克山、海伦。1931年11月19日日军攻陷齐齐哈尔。

  锦州、哈尔滨沦陷

  张学良在事件爆发后离开奉天,带领属下转移到锦州。1931年10月8日,关东军派出12架轰炸机空袭锦州。对此,南次郎陆军大臣依然对若槻礼次郎首相声称“由于受到中国军队的防空炮火攻击,才不得已采取自卫行动”,此后关东军发表公开声明,宣称“张学良在锦州集结大量兵力,如果置之不理,恐将对日本权益造成损害。为了尽快解决满蒙问题,关东军有必要驱逐锦州政权。”此后,币原主张的国际协调主义外交政策受到了严重的挫折,日本越来越强硬。

  黑省沦陷后,南京政府觉察日军将进犯锦州,急令中国驻国联代表施肇基于1931年11月25日向国联提出划锦州为中立区的提议。12月2日,国民政府政府就通知英、法、美三国的公使说:它同意把自己的军队撤出锦州和山海关,但是有一个条件,即日本要提出使法、英、美三国满意的保证,即要求三国保证中立区的安全。有了南京政府的表态,张学良急不可待地直接与北平日本公使馆参事就此事进行具体交涉。但这种交涉不仅受到南京方面的反对,而且也无法从日本方面获得妥协的条件,日方坚持东北军必须全数撤出锦州。

  锦州中立案曝光后,遭到各界人士和学生群起反对,国民政府外交部于1931年12月4日被迫急电施肇基声明放弃中立案,同时还表示:日军如进攻锦州,中方将实行自卫。国民政府中央政治会议也已就此作出决议,强调“如日军进攻,应积极抵抗”。

  可对于是否抵抗问题,南京政府与张学良之间明显发生分歧。张明显地倾向于和平方法解决,钟情于“锦州中立化”方案。 1931年11月29日,张学良致蒋中正密电,称“惟个人对此(指中立案)亦颇赞成”,并在与日方代表谈判之同时,开始秘密安排从锦州一线自动撤军。此举引起了南京政府的严重不安。顾维钧于1931年12月3日电文中极力劝阻道:“兄(指张学良)拟将锦州驻军自动撤退,请暂从缓”;后1931年12月5日顾维钧又与宋子文联名致电张学良:“现在如日人进兵锦州,兄为国家计,为兄个人计,自当力排困难,期能防御。”蒋中正亦于1931年12月8日致电张学良:“锦州军队此时勿撤退。”[8] 但张学良12月21日致电第二军司令部:“当最近日本进攻锦州之时,我军驻关外部队理应防范,但若现政府方针未定时,自然不用锦州部队进行防守,因而撤至关内”,“部队驻地为迁安、永平、滦河、昌黎”。1931年12月25日、26日,张学良又致电国民政府,称“锦战一开,华北全局必将同时牵动”,届时日本“以海军威胁我后方,并扰乱平津,使我首尾难顾”,非但锦州不可守,连华北地盘亦不保。因此张学良不顾劝告,一意孤行将军队从锦州撤退。

  而与此同时,1931年12月15日,关东军已经开始进攻锦州。12月7日,日本陆军中央部由日本本土增派混成第8 旅,并从朝鲜调第20师司令部、混成第38旅、重轰炸飞行中队以增援关东军。12月28日,第2师主力渡过辽河进攻锦州;12月30日,混成第39旅进攻打虎山(今大虎山)。

  日军进攻锦州时,国民政府多次电令张学良抵抗,1931年12月25日,令其“积极筹划自卫,以固疆圉”,张不遵令;张学良部队开始从锦州撤退后,12月30日国民政府还急电令其“无论如何,必积极抵抗”,但已经无济于事。1932年1月3日,第20师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占领锦州。而此时驻锦州的东北军第12、第20旅和骑兵第3旅早已奉张学良命撤退至河北滦东地区和热河。在张学良的一再不抵抗下日军兵不血刃占领锦州。

  1932年1月28日关东军第3旅由长春向哈尔滨进军,同时从辽西地区调第2师增援。当时为了转移国际社会对满洲的关注,日本在国际大城市上海挑起事端,引发了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31日,依兰镇守使兼第24 旅旅长李杜率吉林自卫军进行哈尔滨保卫战。激战五天,自卫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撤往宾县。1932年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

  由于张学良一再坚持“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占领。

  “九一八”事变长春抵抗中中国死伤军警名单披露

  长春市亚泰大街和繁荣路交会处附近,有一个不大的陈列馆———长春南大营旧址陈列馆。1931年9月19日,就在这里曾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而同一天在宽城子兵营也发生了一场战斗,成为了 “九一八”事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在前不久,长春学者孙彦平在整理《盛京时报》时,发现据其报道当时被掩埋的中国战死军警人数达171人。

  “九一八”事变中 长春抵抗日军最激烈

  孙彦平,长春市地方志编委会方志馆管理处处长。他手头有几大本厚厚的《盛京时报》影印本,那是研究东北历史最重要的史料之一。就在1931年9月25日的报纸上,有一则新闻:“红卍字会进行救济工作。埋尸六十七救伤兵四十。城内西三道街红卍字会全体会员,为中日冲突,互有死伤,组织救济队编为两组分头出发,前往工作,廿日午前八时……救回伤兵并掩埋尸体,兹将姓名列下:”

  继续翻阅,29日,《救济伤亡士兵续讯,共埋尸一百七十一个》 “(长春)本埠世界红卍字会组织救济队,到二道沟并南岭等驻军所在,实行救济伤亡士兵,于二十一日出发,至二十二日,两天,救济之伤亡者,已详本报,二十三,二十四两日接连出发工作,救济之数死亡者共三十五个,有傅营长梁连长张连长在内,其余有伤者均自动逃散,为数有限,闻稽查处孙仁轩处长受伤在臂。”

  这两则新闻报道的正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一部分。1931年9月19日凌晨,日军偷袭了中国东北军驻长春的两处大营,进而占领整个长春,这是日本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九一八”事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场驻长东北军自发进行的抵抗,虽终失守且付出了远远大于日军的伤亡代价,但资料显示,长春是“九一八”事变中抵抗日军最激烈的城市,连日本人自己的史料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事变后日军撰文叙述偷袭长春两处兵营的战况:“在满洲事变的首次攻击中,战斗最为激烈的是长春附近的南岭及宽城子和北大营。其他在我军的进攻面前,不是未执干戈仓皇溃逃,就是毫无抵抗任凭我军解除武装……”

  据日本人自己统计,在偷袭长春南岭和宽城子两处兵营中,日军死66人,重伤142人;而在沈阳的战斗中,日军仅仅死2人,重伤25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自“九一八”事变时驻沈阳、长春东北军爱国官兵的应战开始。

  宽城子兵营战斗

  日军于凌晨4时30分抵达位于二道沟的宽城子兵营,当时驻扎在宽城子兵营的是铁路护路军步兵23旅663团2营。日军逼近兵营时,营长傅冠军出面交涉被日军打死,全营官兵被迫发起抵抗。上午8时,日军300余人的增援部队赶到,利用猛烈炮火对宽城子兵营守军发动猛烈进攻。至当日11时10分,宽城子兵营官兵在内无火炮支持、外无援兵的情况下,被迫撤退,日军占领宽城子兵营。

  宽城子兵营

  曾经发生过激战的宽城子兵营多数建筑已经不复存在,当初它们是什么样貌呢?长春市政协文史专员王新英介绍说:长春宽城子兵营原是中东铁路沙俄护路军的营房,现存于一匡街附近的沙俄兵营旧址和沙俄将校旧址就曾是宽城子兵营的组成部分。1918年1月,中国军队解除沙俄中东铁路护路军武装之后,陆续接管了铁路沿线各地兵营。中东铁路修筑时,包括护路军兵营在内的建筑多数使用通用定型图纸,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和旧照片了解当时兵营的大致样貌。普通士兵营房为单层建筑,矩形建筑平面、双坡屋顶,使用青砖或红砖砌筑,一些还使用石材贴面。

  南岭兵营战斗

  日军进攻南岭兵营是在晨4时。当时驻扎在南岭兵营的是东北军步兵第25旅50团、炮兵第10团和一个辎重营。东北军发现日军偷袭后曾予以还击,后接到熙洽“急速撤走,不予抵抗”的命令便停止还击,撤出兵营。日军见东北军撤退,便用机枪和火炮轰击南岭大营,致使驻南岭大营的东北军及附近无辜百姓死伤几百人,炮兵团的36门大炮及全部火药粮秣也落入日军之手。

  南岭兵营

  长春南岭兵营,又称南大营,原位于长春市磐石路以南、亚泰大街以西、人民大街以东区域内,曾是长春建营最早、占地最大、驻军数量最多的军事驻军地。长春南大营旧址由北洋军总部规划,建设于1907年。“九一八”事变前,东北边防军炮兵第十团、国民革命军陆军独立炮兵第十九团、国民革命军独立步兵第六七一团等部队驻扎于此。2011年,长春南大营旧址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再现1931年9月19 日东北军官兵长春御敌的英勇事迹。

  掩埋地点没透露

  孙彦平老师介绍,以往,许多叙及“九一八”事变的资料都仅提及中国军队伤亡人数和几个军官的姓名,却鲜见伤亡的一般士兵的名单,长春南大营旧址陈列馆也未见这方面的资料。

  这则报道是长春红卍字会人员在战事后20日至24日,连续几天前往战场救助伤者、掩埋死者时的实际记录(原报道略)。见诸这则报道中被掩埋的中国战死军警人数171人,其中二道沟大营(宽城子兵营)35人,南岭大营136人;被救助的受伤军警人数43人(后又有另则报道为44人)。应该说明,这个人数如果没有遗漏的话,也仅是遗留在战场上的伤亡的东北军的人数,不是这次战事造成的东北军全部伤亡的人数,随军后撤后东北军仍会有伤亡者,这则报道中是不包括的。《长春市志·军事志》载,两大营遭日军偷袭后,南岭大营东北军亡200人,二道沟大营东北军亡70余人。

  报道中的东北军部分伤亡者的名单十分珍贵,特别是那些普通军警,“他们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的第一批抗战者。”

  南大营旧址陈列馆的副馆长王先生说,这份资料他们已经收到,将会做必要补充,但是如果这些伤亡官兵的后代或亲属还在,能为这次战斗提供出他们所知道的更多细节,作为直接证据就更好了。

  而且,当年掩埋遗体的地点没有透露,若有更多资料,能让我们找到这些忠烈的遗骸,意义更加重大。

【九一八事变手抄报:九一八事变的资料】相关文章:

九一八事变手抄报资料09-15

九一八事变资料大全03-07

九一八事变手抄报:九一八事变简介06-26

九一八事变手抄报06-26

九一八事变手抄报图片06-25

九一八事变手抄报内容09-15

九一八事变手抄报图09-15

九一八事变手抄报素材06-25

九一八事变手抄报:勿忘国耻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