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传统文化的手抄报

时间:2023-05-15 10:40:10 蔼媚 清明手抄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清明传统文化的手抄报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不少的手抄报吧,借助手抄报可以培养我们动手、动脑的习惯。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手抄报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明传统文化的手抄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传统文化的手抄报

  清明传统文化的手抄报1

  三月的清明,江南总是在纷飞的雨里,草在枯黄里露出浅浅的绿意,更让人觉得这个时节的委顿。野外祭祖的人们,用刀断去坟头枯萎的草木,摆上几碟粗陋或者精致的祭品,放一挂或长或短的鞭炮,看着鞭炮的烟尘飞入四野的雨雾中,心绪便也就凄凉如这旷野里漫漫的风。

  还是去年清明的前夕,偶然的缘故,回到家中,路上却遇见我七十多岁的叔公,他对我说道:“你回来的正好,就是清明了,随我挂青去吧!”

  过得两天,就到了清明。那天稀稀落落的下着雨,我们便在漫着雨气的山林里不停的走着,寻找着祖辈的安息之所,清整着他们的坟茔,在坟前摆上一碟碟的祭品,用就近砍下的细竹竿穿上一张张的纸钱插在坟头,再放上一挂鞭炮,默默的鞠躬和祷告。我跟着他很谨慎小心的做着这些事情,偶尔动作大了一点他就会提醒我——“他们在看着我们呢!”

  就这样,我一边很仔细的忙活这些事情,一边听他说祖辈们生前的那些故事,所有的事情做完后,我便引燃鞭炮的火线,看着那咝咝作响的火星极为迅速的游走,然后是轰然的爆响,山谷里空洞的回音和远方鞭炮声一起在这弥漫的云烟里来回波荡。我的记忆,却在这些声音里风一般的穿行着时光,回到往昔的岁月里去。

  我不由想起我的爷爷来。我最后一次看见他,是在他的床上,几个年老的阿婆,帮他擦洗着身体—一他躺在他那张睡了一辈子的床上,再也没有起来。

  时至今日,我的记忆,仍然在静默的时候,或者是午夜的梦里,无数次的穿过幽暗的时间的长廊,回到那个夜晚。我似乎仍然坐在那门槛上,抓着一个堂姐的手,看着那几个阿婆忙碌着,而他微微仰着头,舒展着身体躺在那里。那时或许有风,或许没有,屋内的灯似乎却是缓缓摇摆着的,淡黄的灯光柔和的泻下来,照在他裸裎的躯体上。那一刻的他,在我的印象里,比任何时候都要宁静安详。我无数次的去回想那天自己的感受,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做悲伤,只是茫然的看着,心中一点的惊慌,也是因为看见别人的哭泣。而以后的岁月里,当我懂得越来越多时,每当想起那些过往的事情,想起那些死去的亲人,心中便涌起一种难言的情绪来。

  那次回来的途中,叔公不时的回过头去看看,然后对我说,“要记得他们在哪里啊,以后我们不在了,你们就得自己来找了!”我想起我们经过的那累累的坟茔,其中有一些上面已经满是老鼠洞和狐坑,甚至都塌陷了下去,那些,应该都是无主的荒坟罢。可是,如果一代代的往上追溯,那么多我们没有拜祭过的祖辈,他们,现在又在哪里呢?

  也许,所有的记忆,总是要被淡忘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记得更久一些。

  清明传统文化的手抄报2

  插柳,作为清明节重要的文化符号,历经唐宋元明清,似乎一直没再衰微。这与寒食习俗截然相反。

  在南宋的京城,清明时节,屋檐插柳已蔚然成风。

  当时,家家都到西湖边上折柳,甚至把湖边柳树都糟蹋得不成样子了。故有诗人感叹:“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

  柳树属于杨柳科,泛指其中柳属、钻天柳属的500多种植物。柳树也有性别,可分为“柳男”与“柳女”;柳花花序由若干朵小花组成,被称为|荑花序。

  柔荑,在古时常被比作女子的手,赞其温软、细滑。《诗经硕人》中描述道:“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美目盼兮!”

  借柔荑喻柳树之花,可见古人对柳之爱。

  每一朵柔荑小花发育成熟后,花内的小蒴果逐渐裂开,带着种子的白色柳絮,便漫天起舞。

  柳是我国的原生树种,另外,它也是我国被记述的人工栽培最早的植物之一,甲骨文中就已有“柳”字。

  古人为什么选择清明时节折柳枝插于门上呢?后人对此解释不一,分歧颇多。

  萧放博士有自己的见解。他以为,古人选择柳枝避邪,主要因为柳树是春季应时佳木,得春气之先。在四野一片苍茫之际,柳树最先吐出新绿。所以杨柳常常被用来作为春天的标志。

  而另一种说法似乎更具说服力,也颇有实用意义。据载,有的地方在清明时插柳条于屋檐,是用来预报天气。而这样的说法正契合了古谚“柳条青,雨;柳条干,晴了天”之说。

  更有意思的是,柳叶也不输给柳条。夏秋时节,柳叶会在阴雨天前变白,客串一把“天气预报员”。

  传统节日清明“属”阳历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起源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节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做“寒食”迎清明

  风俗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都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清明诗句

  1、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2、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3、啼红正恨清明雨。——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4、赏芳时节清明日,清明把酒释别愁。——《清明祭诗》

  5、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吴文英《点绛唇·时霎清明》

  6、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温庭筠《清明日》

  7、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出处: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8、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9、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10、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____李冠《蝶恋花·春暮》

  11、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曹组《忆少年·年时酒伴》

  12、绿柳朱轮走钿车。——出自于: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13、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

  14、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出自于:孟浩然《清明即事》

【清明传统文化的手抄报】相关文章:

清明节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03-31

清明的手抄报08-31

传统文化手抄报06-28

清明手抄报资料:清明柳06-21

清明手抄报内容清明很静06-25

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07-01

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06-29

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07-02

走进清明手抄报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