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

时间:2020-11-16 16:11:51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模板九篇

  篇一: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模板九篇

  《浮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孙江苏,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浮力》。是选自教育部审定2012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章第一节“浮力”的内容,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的生活经历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科学课和社会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认识特点,现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三.说学情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说学法教法 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全国高效课堂巨浪的推动下,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图片,生活实例和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现象及规律。 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教学中多启发学生思考,运用式教学,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篇二:初中物理九年级(人教版)《浮力》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五节 “浮力”(P93~P97)。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策略、教法、学法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浮力的大小;(旧教材有浮力产生的原因,新教材没有)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浮力,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去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研究问题方法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科学态度的培养。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内容要求,浮力和浮力大小是本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浮力的大小是难点,同时学生的探究实验过程也是知识难点和组织难点。

  二、说教学策略

  教学中我是以兴趣为切入点,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新课引入——讲授新课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演示实验: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4.5-1-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让他们去体验浮力。

  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

  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同时,老师先来演示“浮力大小”的试验(不说出具体的大小,只演示过程和方法)。浮力有大小。浮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实验:

  学生先进行猜想,再实验。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得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侵入液体的多少有关系。教师只是做指导,不过多讲解,让学生自己体验。

  4.交流讨论。学生小组讨论: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学生交流:你们小组得出的结论试什么?

  综合学生的意见和结论,老师小结“阿基米德原理”。

  5.、小结:总结本节知识要点。对同学们的表现要进行具体的鼓励性评价。

  6.、布置作业:作业分三种形式和层次:(课堂练习)P97 1、2、3,(作业)4、5,(拓展练习)6

  7、板书设计: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了学生发展),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知道),以及本节课的内容(难易)。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并辅助于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让学生自己来体验浮力。从实验数据自己总结出浮力大小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学生学法

  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与之相对应的学法。为了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主要运用“观察法”和“探究法”进行学习,并附之于讨论法,交流法。

  1、演示器材:(教师)(略说)

  一个烧杯、一个弹簧称、一块石头、一根细线、适量水。

  2、学生器材:(学生分小组试验探究)(略说)

  *木块(或橡皮泥、易折金属片等)、铁钉(或其它重物)、水、容器。(学生体验浮力)*每个小组配:一个烧杯、一个弹簧称、一块石头、一根细线。(学生探究浮力大小)

  谢谢各位老师!

  篇三: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说课稿-《浮力》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

  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

  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 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

  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板书设计 :

  第一节:浮力

  1、 什么是浮力

  2、物体的浮沉(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悬浮:F浮=G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3、浮力产生的原因

  5、布置作业:1、2、3、4、5

  篇四: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

  《浮力》教学现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10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浮力》。是选自教育部审定2012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章第一节“浮力”的内容,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的生活经历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科学课和社会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认识特点,现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三.说学情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说学法教法 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全国高效课堂巨浪的推动下,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图片,生活实例和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现象及规律。 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

  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教学中多启发学生思考,运用式教学,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篇五: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

  《浮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浮力》。是选自教育部审定2012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章第一节“浮力”的内容,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的生活经历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科学课和社会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认识特点,现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三.说学情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说学法教法 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全国高效课堂巨浪的推动下,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图片,生活实例和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现象及规律。 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教学中多启发学生思考,运用式教学,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篇六: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浮力”,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说学法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正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说教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做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我说课的内容完毕。谢谢大家!

  篇七:《浮力》说课稿

  浮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叫陈训毅,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我说课的题目是《浮力》,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四章第五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过程、教法与学法以及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展开本次说课,其中,将教学过程和教法与学法综述为设计思想。

  首先是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过质量、密度、力、二力平衡、液体内部压强的基础上研究浮力的。《浮力》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对浮力的研究为浮力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内容较抽象,综合性强。本节含三个知识板块即认识浮力、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课时安排为1课时。

  其次是学生分析。从学生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思维方式正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从学习障碍上来看,一方面由于前概念会干扰学生的认识,另一方面,本节内容较为抽象,不便于理解,所以要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和多媒体,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习理解和掌握。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如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②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③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②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②体会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

  ③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 阿基米德原理。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由三个部分组成:新课的引入、新课的教学、总结和布置作业。

  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新课的引入。在新课的引入上,我没有选择课本上的提问引课,而是选择了创设情境和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创设情景,并用实验模型进行模拟,同时通过实验进行分析,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到出现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为后一部分的教学奠定基础。

  实验结束后,请学生举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放在水中会浮在水面,哪些物

  体放在水中会沉在水底,说明生活中的浮力随处可见,引领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新课的引入后,就进入了新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部分:认识浮力、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

  第一部分,认识浮力。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浮力的方向是什么?接着,由教师完成以下的演示实验,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由学生讨论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得出浮力的方向。接下来,请学生思考如何测量浮力的大小。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完成课本94页“想想做做”中的第三个实验,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实验结束之后,各小组学生派代表交流实验现象,紧接着启发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来得出浮力的测量方法。

  第二部分,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老师让学生猜想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能够回答出多种因素。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由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实验,利用控制变量法来验证其中的某一个猜想,在探究实验过程中,由各个小组讨论之后,简明扼要地写出实验步骤,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确定实验方案,并进行探究实验。这里是学生能够想到的比较好的实验方案。最后得出的结论即为:浮力与排开水的体积和浸入液体的密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课本上的探究内容为探究阿基米德原理,而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了多个因素对浮力大小的影响,使学生真正抓住阿基米德原理的实质,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通过探究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一门学科。

  第三部分,阿基米德原理。由以上的探究性实验,总结出相关规律,直接介绍阿基米德原理,接着就给学生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让学生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接着让学生再次思考在引课时所提出的问题: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最后是总结和布置作业。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行从知识和方法上进行总结。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学习物理方法的培养,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作业的布置上,考虑到个体差异,我分别设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而选做题则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和STS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为下节课做准备。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简明清晰地展现了本堂课的重点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本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并与课件形成了很好的互补。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篇八:浮力说课稿

  《浮力》复习课说课稿

  本节说课内容: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的五、六两节

  本节课我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教学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浮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属重点部分。是在学习力、二力平衡和液体内部压强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前面力学知识的综合,因此对综合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本部分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与旧教学大纲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教学内容的需要,我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2、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进一步认识浮力,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浮力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标察分析,了解浮力的产生,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浮力的应用

  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4、教学增加内容

  大多数教学辅导书都把浮力产生的原因设为了教学重点,同学们对此有很大的求知欲。 所以本节课我增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这一问题,从而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5、教具: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细线、水、大烧杯、食盐、鸡蛋、金属块

  二、学情分析

  任教班级属重点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且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多媒体与学生实验的作用,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把浮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总结和概括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能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说学法

  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设

  计如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2分钟)

  利用多媒体创设“死海不死”的故事情节引入新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学生熟悉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望,从而引入复习课。

  2、讲授新课

  采用教师设疑,学生探究的方法(20分钟)

  (1)浮力概念(3分钟)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浮力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提出问题:我们知道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呢?针对学生思维障碍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思维。学生讨论方案,自己设计实验,学生到讲台上演示实验。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得出称重法测浮力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验过程中复习了浮力的概念,突出了教学重点。

  (2)探究浮力的大小(8分钟)

  为了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用多媒体回放用溢水杯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简单回顾阿基米德原理。然后提出问题:如何用一弹簧测力计、一细线和一杯清水验证金牌是否是纯金的?学生分组探究,设计实验方案,体现了探究意识,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复习了实验,又突破了难点。此题要注意顺序的先后。

  (3)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7分钟)

  鸡蛋在水中下沉,向水中撒盐后又能浮在水面,这是为什么?通过设疑,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此处用到了力、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

  (4)浮力的应用(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钢铁的密度比水大,为什么钢铁制造的轮船会漂浮在水面上呢?设置这一问题,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密度计及其原理。这样就把这个教学重点和难点都解决了。

  (5)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5分钟)

  让学生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压力差求浮力的方法。

  (6)浮力知识小结(5分钟)

  同桌互相提问,查漏补缺。全班同学交流,总结主要知识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了学生。体现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再利用多媒体展示浮力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浮力知识系统化。

  3、对知识进行巩固提高(10分钟)

  为了提高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实际应用的能力,我设计了四道练习题:一道是体现运用原理、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利用浮力进行计算,第二道是学科间综合的,体现物理和化学的联系; 第三道是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第四道是自主探究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1、浮力的概念

  2、浮力的计算

  称重法:F浮=G物-F

  压力差法: F浮=F'-F

  排液法:F浮=G排=液gV排

  平衡法:F浮=G物

  3、物体的浮沉条件:

  从力的角度: 从密度角度:

  上浮F浮>G物 物<液

  悬浮F浮=G物 物=液

  下沉F浮

  漂浮F浮=G物 物<液

  4、浮力的应用:

  轮船

  潜水艇

  气球和飞艇

  密度计

  七、说教学评估: 本节课内容多,概念性强,学生复习时,有一定的难度。复习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积极参与探究,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阿基米德原理是一条重要规律,虽然实验简单,但对初中生的思维难度较大,复习演示,对提高潜能生、优秀生都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浸入”、“露出”、“上浮””“漂浮”等词的认识模糊,我通过习题澄清认识,释疑解惑。课堂上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以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

  附练习题:

  1、在弹簧秤下挂一实心物体,弹簧秤的示数是F,若把物体浸没在水中,静止后弹簧秤的示数是F/5,求物体的密度是多少?

  2、在一盛有氢氧化钡溶液的烧杯中漂浮着一个小木块。小心的向烧杯中滴加与氢氧化钡溶液密度相同的稀硫酸溶液,有何现象发生?

  3、小刚不小心将乒乓球掉进老鼠洞里,请你想个办法帮他把乒乓球取出来。

  4、请利用废旧饮料瓶或易拉罐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说明方法和结论。

  篇九:初三物理浮力说课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初三物理浮力说课教案

  一、 教材分析

  1、 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

  浮力是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内容的研究是学生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感性知识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为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而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因此本节知识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

  2、 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本节教材以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为主线,并结合一些生动形象的实验将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测量等知识逐层展开,最后通过探究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体现了物理学科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 3、 学情分析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在此过程中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班上多数学生上进心很强,在学习本节知识以前对压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对浮力的感性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而且缺乏一定探究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的这些特征,我在教学中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借助简单而生动的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4、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以及针对初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生对浮力知识在理性上认识不足的现实,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技能:

  1认识浮力及其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

  2理论实践”的探究过程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

  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协作精神。 ○

  5、 重点和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于通过探究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需要综合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此对学生的分析概括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所以这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 说教法

  为了实现“以物理教学目标为中心,目标导学为核心,反馈矫正为手段,自主能力发展为主旨,先学后教为方法”的教育指导思想,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纲要导学,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通

  过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其结构为: 新课导入确定目标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三、 说学法

  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把书本上的知识直接教给学生的教师,不是优秀教师,甚至不是合格的教师。根据物理学科的实验型特征及学生的发展情况,确定本节学生的学法为“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课教学程序设计如图:

  说明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乒乓球在水中缓慢上浮,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上升的原因,引入课题 1、演示实验○2、展示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课

  课题1:浮力概念的建立(分三步) 第一步:

  2:演示实验○金属块在水中下沉,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判定浸在水中的金属块是否受到浮力?

  学生讨论方案,教师演示托力的测量法,引导学生类比得出测浮力方案。 3:用弹簧秤分别测出金属浸在水中、煤油中的浮力。 第二步:演示实验○

  第三步:归纳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指明“浸在”的涵义及浮力的方向、浮力的单位。 (展示随堂练习一) 课题2:浮力产生的原因: 3:演示实验○(乒乓球略大于瓶口)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在水中时所受水的压力,并结合多媒体展示立方体在水中的受力状况。从而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向上-F向下(展示随堂练习二) 课题3:阿基米德原理(分四步)

  第一步:学生实验:“按易拉罐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浮力的变化)

  第二步:学生根据称量法测浮力的演示,猜测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用尝试性实验排除无关因素。(引导学生提出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第三步:学生根据所作的猜测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对课本上探究实验的处理:由于学校条件所限,没有溢水杯,而课本插图上的方法也有一定的不足,因此我对探究实验作了如下一些处理: 1、 用废弃的饮料瓶自制溢水杯,减小实验误差;

  2、 用薄塑料袋代替小桶(自重远小于弹簧秤的感量),简化实验过程以减小实验误差,强

  化F浮与G排液的大小比较。

  3、 另外,除了课本中的实验器材外,我还为学生准备大量筒、天平等其他器材,使他们能

  根据自己的独特的实验方案选择器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步:学生对探究实验结论进行交流,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多媒体演示)学生根据原理讨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展示随堂练习三)

  三、小结:对学习目标进行反馈,让学生畅谈学习感受

  四、展示随堂练习四:STS题目,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体会到从书本走向社会的乐趣。

  五、教学评估: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对浮力知识错误的感性认识,如:认为浮力与浸入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物体的质量等因素有关,这也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一大障碍,因此在组

  织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组使用尝试性实验排除无关因素,并且在随堂练习中加入相关题目,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最后通过对学习目标的反馈进一步强化认识。 六、结束语:

  总之,抓住F浮=G排液这个关键点设计课堂教学,针对学生易出现的思维障碍“对症下药”有意识地运用科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发现新知,尝试创新,发展实践能力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所在。

  这些,仅供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设计:

  五 浮力

  一、浮力

  1、 方向:竖直向上 2、 浮力的测量:F浮=G-F

  3、 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向上-F向下 二、阿基米德原理: 1、 内容

  2、 公式:F浮=G排=液×g×V排 附:

  随堂练习一:把一物体在空气中称时,其重力为5N,将其放入水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则其所受浮力为__N。

  随堂练习二:某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下表面所受压力为20N,上表面所受压力为15N,则它所受浮力为多少N?

  随堂练习三:一个实心铜球的质量为8.9kg,把它全部浸入水中,排开水的体积为___ ,排开水的质量为___ ,铜球受到的浮力为___。

  随堂练习四:如果你是一个船舶设计师,怎样用有限的材料制造装载量最大的船?说明理由?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模板九篇】相关文章:

浮力教学初中物理论文07-28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模板07-28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06-20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合7篇06-02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05-23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07-06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06-20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06-07

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11-05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