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1-02-26 18:05:12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初中物理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初中物理说课稿四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

  撬动地球的“魔力”——杠杆

  物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应该回归生活。对于孩子们来说,杠杆是一种全新的概念,或许他们会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杠杆,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意识到那就是杠杆的原理,更不用说有关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等专有名词及其关系。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们应该通过实例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探究过程,让他们自己意识到杠杆的这些特点。在学生已经了解却不知如何确切的描述的时候,再由教师进行启迪引导,这样的教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为将物理知识回归生活做铺垫。

  对于杠杆这一课的教学,我的思路如下:

  【一】实例引导(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首先以压杆井为例。因为生活在农村,所有学生都用压杆井抽过水。我会提出问题:压杆井是怎样工作的呢?

  在同学们踊跃描述的时候,我会提示他们思考:

  问题1.在压水的时候,压杆的运动有什么规律?对,有个不动点。这个点支撑着压杆,让它不会下落。能不能给这个点起个名字呢?

  问题2.我们双手拿着压杆的一头,给压杆了一个作用力,如果你是科学家,应该怎么命名?

  问题3.压杆的另一头提着水桶,给了压杆一个阻碍运动的作用力,你认为应该命名为什么?

  同学积极讨论发言后,提出杠杆的概念并引入支点、动力和阻力的概念。(情境再现,既引发了学生对童年美好回忆的向往,又将他们的思维不断的发散。把他们想象成科学家,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探究平衡(物理中的生活常识)

  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生活中的类似压杆井的杠杆应用的实例。在众多的实例中,以跷跷板为模型来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个跷跷板模型和一些砝码。支点可以随意移动。首先让同学们自己探索杠杆的平衡。(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思维的发散能力)只要平衡了,让他们自己研究一下动力和阻力与支点之间的距离关系,大胆猜想结论。然后分小组互相研讨发言,由教师做引导点评。顺势引入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

  学生此时信心十足,感觉问题到这里已经将杠杆的原理弄清楚了。我会顺势引导他们思考:

  问题:动力臂和阻力臂是力到支点的长度还是到支点作用线的距离?

  (在孩子们细心饱满的情况下,他们会更加积极的表现自己的才能,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于是拿出弹簧测力计分发给每个小组。提示他们研究斜拉和直拉所测得的平衡数据的关系,顺理成章的的出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再将杠杆用示意图加以展示,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

  【三】探讨总结

  学生提出在实验操作过程的出现的问题和心中的疑问,全体同学进行答疑。由我做点评和进行具体准确的补充解答。最后对本节的内容作整体的总结。(让学生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不但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还会增强他们学习的凝聚力,积极性更加高涨)

  【四】拓展延伸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够撬动地球!”思考一下,他敢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将他们的思维不断的发散)

  物理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生活,服务生活。通过本节课杠杆的学习,既将杠杆平衡的物理知识形象的呈现出来,而且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压强知识既是对前面所学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整个章节奠定了基础,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本节内容又是初中物理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本身的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改变压强的方法,了解压强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进一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归纳、实验能力;通过对压强概念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比值定义法;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物理学原理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着统领全章的作用)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形成。(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4、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和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最好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让他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学法:根据以上教法以及我班学生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归纳法,比值定义法,数学推理法。

  三、 教学过程

  1.让学生用吸管插入酸奶杯,体验插入的难易程度引入新课;

  2.复习弹力引入压力,详细讲解概念、方向、作用点

  先让学生画压力示意图,再画重力示意图,分析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大小(通过钢尺、砝码实验,让学生明确压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区别),

  通过力的三要素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引出也有作用效果:

  人站在泥潭里,单脚站立和双脚站立,陷入泥潭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三要素完全一致)。

  气球、铅笔实验让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怎样来探究呢?(控制变量)

  演示实验,完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3.为了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压强,让学生明白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学生对所提供的三组情况比较压强大小,从而引出压强定义式;分析单位,得出国际单位帕斯卡,对生活中的报纸对折展开压强的大小进行介绍;

  4.典型例题解题过程学生练习并分析、讲解;

  现实生活中要增大(减小)压力的作用效果,举例(切菜、切肉(磨刀、大刀))

  5.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存在压强的实例(打地基、沙发舒服,沙发变形增大受力面积、注射器),并说出是增大还是减小压强,让学生根据公式分析具体的方法,并把图片拖至各种方法边,一一对应;

  6.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本课成功之处:

  1.充分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做实验,这是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展示了自已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克服了畏难心理,照顾了学生的差异。

  3.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用类比法步步深入,让学生很自然的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从而更好的突破了难点。

  4.在增大和减小压强方法的学习中,从公式、现象出发,并结合实例分析,不仅巩固了压强的知识,还进一步落实了“生活——物理——社会”的教育理念。

  本课需要改进之处:

  1.时间的控制需要加强。

  2.课件做得再灵活简洁一些,可以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所以我会加强课件制作的学习,将多媒体技术更好的应用在物理教学中。

  由于水平有限,可能有些细节把握的还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当然我会继续努力,恳请您的指导!谢谢!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3

  一、教学背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声现象)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者作了一些努力。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声现象是学生刚接触物理并逐步参与系统学习和研究的第一步,因此保护好学生这一宝贵的好奇心和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尤为重要。而这又主要来源于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声音的特性》是第二节,在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道理之后,对身边出奇的声音现象感到惊异的同时,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至关重要。这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小节,也是难点一节。这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认识噪声、听不见的声音从而把握声现象,培养起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有重要意义,并可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产生物理学习的持久动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响度与振幅(距离声源远近)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色与发声体发声情况不同有关。

  2、过程和方法层面:

  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亲历亲为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感受科学探究方法的伟大,并能激发起为科学进步而努力奉献的决心和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响度、音调、音色是理解日常声现象中的重点,更是难点。比较三个特性,我们觉得,声音的响度与音色特点稍许容易接受一点(可能与生活原有的经验知识基础有关),可对于音调及其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困难,可视作一个难点。另外,学生对于声音的响度(大小)与声音的音调(高低)概念也易混淆,这也算作一个难点吧,应重点突破的。同时,难点的还有一点就是概念较多:强弱、大小、响度、振幅、高低、音调、快慢、频率、赫兹等,需要逐步深入。对响度、振幅、音调、频率应重点强调。

  五、教学法选择及其依据:

  本节课准备采用演示实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交流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与声音有关的现象与本质。因为毕竟声现象与生活结合的还是比较紧密而易于建立模型的。学生的理解难度也不是很大,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动感官,对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有帮助的。

  从学生层面来理解,刚接触到的物理现象,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开始的。因此,感性、直接、易于把握便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代言,然而唯一缺失的就是从生活中总结归纳现象的能力,因此,如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或是在引导下科学有序地建构模型,从而掌握新兴知识还是必要的。本课的设计就是注重了这一点的训练。

  六、教学辅助手段

  实物器材:羊皮鼓、二胡、纸屑、钢尺、梳子、扑克牌、A4纸、橡皮筋等。

  多媒体器材:视频、各种课前录制的声音文件、展台等。

  七、教学过程及思路设计:

  (一)、课前活动

  为了能够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活动的目的性和操作熟练程度,为解决重难点服务,设计了三个实验,其中一个为自选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主导思想。

  实验1:选择钢尺或橡皮筋做这样一个实验

  伸出长度

  拨动方式

  振动幅度

  声音强弱(大小)

  等长

  用力拨动

  轻轻拨动

  活动2:撕一张纸,比较快撕、慢撕发出声音高低的不同(注:只要判断出尖细与低沉即可)

  撕的方式

  快速撕动

  缓慢撕动

  声音高低(尖、沉)

  活动3:用硬纸片划动梳出,比较有何不同(类同活动2)

  划的方式

  快划

  慢划

  声音高低

  (二)、课堂实施过程:

  1、温故知新:

  用孔子的话“温故而知新”,引出对前面知识的巩固,此环节中涉及到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固、液体传声的不同。既是对前面的总结,也是为今天的学习做一个知识性的情景渗透,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到声现象中来。

  2、激趣导入:

  世界真的精彩。声现象便是一例,然后用多媒体播放课前采集的各类声音:动物叫声、音乐铃声、烟花绽放、车水马龙等等。让学生辨听并体验不同,接着让学生交流感受,也给学生一个消化吸收的时间,最后请学生代表课堂公开交流心境。为引出探究这些声音的特性打下内部需要的心理基础,这样课题的揭示便显得水到渠成而不费力气。

  3、教学新知:

  (1)理解响度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以教师演示敲鼓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响鼓重槌敲”的道理,进而自然引出“响度”概念。深入一步:“响度与振动振幅有关吗?”同时向学生揭示“振幅”概念。在学生充分讨论并得出初步猜想的前提下提问学生“怎样检查振幅大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法,不失时宜地加以方法的指导——“转换法”,同时用学生的演示实验来结束讨论验证猜想。接下安排了学生的一个活动过程,同时体现课堂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用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检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钢尺、橡皮筋等皆可成为实验的器材。在此活动中仍然遵循“先说方法,再实验,后交流”的思路,体现对方法指导和对实验有效性的调控,在此过程中,也渗透给学生另一种科学方法,即“控制变量法”,如“钢尺伸出长度一定、橡皮筋伸长长度一定等”。这些物理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对于把握实验环节,培养科学思维是有帮助的。

  在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这个问题时,这里还补充了与“距离声源远近”的关系,同样是采用学生身边可信服的理由——“对前排学生说句悄悄话,请后排同学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了声音响度的特性。

  (2)理解音调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音调的特性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教学设计加大了时间分配的额度。首先以汇报划梳齿实验引出声音高低的概念,并指出这就是音调,与刚才的强弱有所不同。

  接着引导学生从声音产生的角度看,“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吗?”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个环节预设了一个视频演示和活动模拟的情节——撕布、撕纸,以帮助学生朝着定向性目标进发,得出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进而指出频率的概念。在教学这个概念时,为避免学生脑海中概念混淆,这里并未花费更多时间,而是一笔带过,听懂就行,以免强调过多适得其反(因为在以往的实际教学案例中就有过这样的教训)。接着以两个视频软件来介绍和表现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不同声音频率音调的高低,让学生辨听并找出规律。然后又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探究如何改变弦乐器的音调——二胡演奏的应用,既轻松了课堂氛围,并渗透以民族自豪感教育,让学生感同身受,更加亲切,得出“长短、粗细、松紧”时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道理。这里同样也渗透了“控制变量法”的思想。然后用介绍人体发声频率的不一样指出男女生声音的不同。这对于学生一般性知识的拓展也是一个途径。为了巩固难点突破的成果,让学生及时对生活中的两个现象进行了判断,即男低音唱,女高音伴,女生小丽和爷爷学唱戏的不同,加强了对音调特性的理解。

  (3)理解音色特征,探究其影响音因素:

  首先让学生欣赏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段音乐的方式,表面上是让学生放松一下,其实是在轻松之余渗透了知识,体现了愉快教学的审美理念。(当然素材是课前老师录制的)引出了音色的概念,并指出(或由学生讨论)由于发声体结构或材料不同造成,同时从“声音是一种波”上理解波形与对应音色的关系,播放一段音乐,示波器显示不同波形,加强对音色特性的感性理解。最后介绍了音色在生活中的应用——音色密码。这一块处理较为简洁,因为学生有“未见其声便知其人”的生活基础做铺垫。

  4、全课小结阶段:

  此环节分两步走,一是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三要素(声音的特性),二是涉及对具体概念,影响因素的讨论。为了全盘把握,用媒体先后展示,形成知识结构模型及框架,便于意义记忆。

  5、课堂巩固:

  以“学以致用”的观点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男女声音的差别,声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听诊器如何增大响度等。

  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吃的更好,本课堂最后设计了一个“延伸学习”环节。即让学生判断生活中的声现象主要由声音的哪个特性所决定的。(烧开水,向水瓶灌水,自制塑料管笛等)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6、板书设计:

  二、声音的特征

  1、响度——振幅 (转换法、控制变量法)

  距离声源的远近

  2、音调——频率 (粗细、长短、松紧)

  3、音色——结构 材料 (波形)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4

  大家好!我是来自谢河镇庙山中心学校的赵国辉,我今天的说课的题目是《功》,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第十一章第一节。

  一、对本节教材的理解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我计划用一课时进行新课教学。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对功的理解,功的计算。在学习第七章《力》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力的知识,本节课是对“力”与”功和能“知识的一个衔接和升华。功和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量”做铺垫,而本节内容又是学习本章知识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含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2、通过讨论,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记住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观察、讲授、讨论和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通过手指顶篮球的这样一个表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并引出本章的知识点《功和机械能》。紧接着问学生成语“事半功倍”“大功告成”中的功是什么意思?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的知识《功》的教学中。

  (二)新课教学

  1、物理学中的功

  (1)用多媒体播放叉车托起物体的过程,介绍力学中的功,并直接给出力学中做功的概念。

  (2)用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让学生加深对力做功的认识,并让学生举些做功的例子,加深对功的理解。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紧接着给出课本中两幅做功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不做功的情况分析

  通过多媒体图片,让学生结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讨论分析得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并总结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再用一个随堂练习采用抢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

  4、功的计算

  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做功的大小与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关系:在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从而得出功的公式、单位。用一道课本上的例题加深对公式、单位的理解和掌握。

  (三)课堂小结:通过小结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课堂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导学案的实施效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五)课后作业:课本64页1、2、3题。

  五、说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心里有很多感受,虽做了一番准备,但上完后感觉并不是很满意,我总结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重难点的把握还不是太好,总觉得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深入。

  2、物理新课程标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多启发提问,多让学生思考,但是总体下来自己说的还是太多,过分的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有那么点的小紧张,但还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

  1.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2.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加强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加深

  对物理知识的领会,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3.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以后还得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在此,我诚心的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的课给予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能更快的成长,谢谢大家!

《【必备】初中物理说课稿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必备】初中物理说课稿四篇】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11-05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模板07-28

《摩擦力》初中物理说课稿08-18

初中物理面试说课稿优秀范文08-03

最新初中物理《功》说课稿范文07-28

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物体的颜色》12-02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06-20

初中物理说课稿《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2-18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07-06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06-20

在线咨询

【必备】初中物理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初中物理说课稿四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

  撬动地球的“魔力”——杠杆

  物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应该回归生活。对于孩子们来说,杠杆是一种全新的概念,或许他们会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杠杆,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意识到那就是杠杆的原理,更不用说有关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等专有名词及其关系。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们应该通过实例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探究过程,让他们自己意识到杠杆的这些特点。在学生已经了解却不知如何确切的描述的时候,再由教师进行启迪引导,这样的教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为将物理知识回归生活做铺垫。

  对于杠杆这一课的教学,我的思路如下:

  【一】实例引导(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首先以压杆井为例。因为生活在农村,所有学生都用压杆井抽过水。我会提出问题:压杆井是怎样工作的呢?

  在同学们踊跃描述的时候,我会提示他们思考:

  问题1.在压水的时候,压杆的运动有什么规律?对,有个不动点。这个点支撑着压杆,让它不会下落。能不能给这个点起个名字呢?

  问题2.我们双手拿着压杆的一头,给压杆了一个作用力,如果你是科学家,应该怎么命名?

  问题3.压杆的另一头提着水桶,给了压杆一个阻碍运动的作用力,你认为应该命名为什么?

  同学积极讨论发言后,提出杠杆的概念并引入支点、动力和阻力的概念。(情境再现,既引发了学生对童年美好回忆的向往,又将他们的思维不断的发散。把他们想象成科学家,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探究平衡(物理中的生活常识)

  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生活中的类似压杆井的杠杆应用的实例。在众多的实例中,以跷跷板为模型来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个跷跷板模型和一些砝码。支点可以随意移动。首先让同学们自己探索杠杆的平衡。(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思维的发散能力)只要平衡了,让他们自己研究一下动力和阻力与支点之间的距离关系,大胆猜想结论。然后分小组互相研讨发言,由教师做引导点评。顺势引入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

  学生此时信心十足,感觉问题到这里已经将杠杆的原理弄清楚了。我会顺势引导他们思考:

  问题:动力臂和阻力臂是力到支点的长度还是到支点作用线的距离?

  (在孩子们细心饱满的情况下,他们会更加积极的表现自己的才能,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于是拿出弹簧测力计分发给每个小组。提示他们研究斜拉和直拉所测得的平衡数据的关系,顺理成章的的出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再将杠杆用示意图加以展示,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

  【三】探讨总结

  学生提出在实验操作过程的出现的问题和心中的疑问,全体同学进行答疑。由我做点评和进行具体准确的补充解答。最后对本节的内容作整体的总结。(让学生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不但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还会增强他们学习的凝聚力,积极性更加高涨)

  【四】拓展延伸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够撬动地球!”思考一下,他敢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将他们的思维不断的发散)

  物理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生活,服务生活。通过本节课杠杆的学习,既将杠杆平衡的物理知识形象的呈现出来,而且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压强知识既是对前面所学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整个章节奠定了基础,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本节内容又是初中物理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本身的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改变压强的方法,了解压强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进一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归纳、实验能力;通过对压强概念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比值定义法;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物理学原理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着统领全章的作用)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形成。(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4、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和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最好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让他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学法:根据以上教法以及我班学生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归纳法,比值定义法,数学推理法。

  三、 教学过程

  1.让学生用吸管插入酸奶杯,体验插入的难易程度引入新课;

  2.复习弹力引入压力,详细讲解概念、方向、作用点

  先让学生画压力示意图,再画重力示意图,分析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大小(通过钢尺、砝码实验,让学生明确压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区别),

  通过力的三要素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引出也有作用效果:

  人站在泥潭里,单脚站立和双脚站立,陷入泥潭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三要素完全一致)。

  气球、铅笔实验让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怎样来探究呢?(控制变量)

  演示实验,完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3.为了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压强,让学生明白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学生对所提供的三组情况比较压强大小,从而引出压强定义式;分析单位,得出国际单位帕斯卡,对生活中的报纸对折展开压强的大小进行介绍;

  4.典型例题解题过程学生练习并分析、讲解;

  现实生活中要增大(减小)压力的作用效果,举例(切菜、切肉(磨刀、大刀))

  5.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存在压强的实例(打地基、沙发舒服,沙发变形增大受力面积、注射器),并说出是增大还是减小压强,让学生根据公式分析具体的方法,并把图片拖至各种方法边,一一对应;

  6.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本课成功之处:

  1.充分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做实验,这是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展示了自已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克服了畏难心理,照顾了学生的差异。

  3.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用类比法步步深入,让学生很自然的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从而更好的突破了难点。

  4.在增大和减小压强方法的学习中,从公式、现象出发,并结合实例分析,不仅巩固了压强的知识,还进一步落实了“生活——物理——社会”的教育理念。

  本课需要改进之处:

  1.时间的控制需要加强。

  2.课件做得再灵活简洁一些,可以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所以我会加强课件制作的学习,将多媒体技术更好的应用在物理教学中。

  由于水平有限,可能有些细节把握的还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当然我会继续努力,恳请您的指导!谢谢!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3

  一、教学背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声现象)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者作了一些努力。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声现象是学生刚接触物理并逐步参与系统学习和研究的第一步,因此保护好学生这一宝贵的好奇心和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尤为重要。而这又主要来源于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声音的特性》是第二节,在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道理之后,对身边出奇的声音现象感到惊异的同时,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至关重要。这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小节,也是难点一节。这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认识噪声、听不见的声音从而把握声现象,培养起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有重要意义,并可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产生物理学习的持久动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响度与振幅(距离声源远近)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色与发声体发声情况不同有关。

  2、过程和方法层面:

  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亲历亲为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感受科学探究方法的伟大,并能激发起为科学进步而努力奉献的决心和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响度、音调、音色是理解日常声现象中的重点,更是难点。比较三个特性,我们觉得,声音的响度与音色特点稍许容易接受一点(可能与生活原有的经验知识基础有关),可对于音调及其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困难,可视作一个难点。另外,学生对于声音的响度(大小)与声音的音调(高低)概念也易混淆,这也算作一个难点吧,应重点突破的。同时,难点的还有一点就是概念较多:强弱、大小、响度、振幅、高低、音调、快慢、频率、赫兹等,需要逐步深入。对响度、振幅、音调、频率应重点强调。

  五、教学法选择及其依据:

  本节课准备采用演示实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交流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与声音有关的现象与本质。因为毕竟声现象与生活结合的还是比较紧密而易于建立模型的。学生的理解难度也不是很大,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动感官,对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有帮助的。

  从学生层面来理解,刚接触到的物理现象,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开始的。因此,感性、直接、易于把握便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代言,然而唯一缺失的就是从生活中总结归纳现象的能力,因此,如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或是在引导下科学有序地建构模型,从而掌握新兴知识还是必要的。本课的设计就是注重了这一点的训练。

  六、教学辅助手段

  实物器材:羊皮鼓、二胡、纸屑、钢尺、梳子、扑克牌、A4纸、橡皮筋等。

  多媒体器材:视频、各种课前录制的声音文件、展台等。

  七、教学过程及思路设计:

  (一)、课前活动

  为了能够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活动的目的性和操作熟练程度,为解决重难点服务,设计了三个实验,其中一个为自选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主导思想。

  实验1:选择钢尺或橡皮筋做这样一个实验

  伸出长度

  拨动方式

  振动幅度

  声音强弱(大小)

  等长

  用力拨动

  轻轻拨动

  活动2:撕一张纸,比较快撕、慢撕发出声音高低的不同(注:只要判断出尖细与低沉即可)

  撕的方式

  快速撕动

  缓慢撕动

  声音高低(尖、沉)

  活动3:用硬纸片划动梳出,比较有何不同(类同活动2)

  划的方式

  快划

  慢划

  声音高低

  (二)、课堂实施过程:

  1、温故知新:

  用孔子的话“温故而知新”,引出对前面知识的巩固,此环节中涉及到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固、液体传声的不同。既是对前面的总结,也是为今天的学习做一个知识性的情景渗透,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到声现象中来。

  2、激趣导入:

  世界真的精彩。声现象便是一例,然后用多媒体播放课前采集的各类声音:动物叫声、音乐铃声、烟花绽放、车水马龙等等。让学生辨听并体验不同,接着让学生交流感受,也给学生一个消化吸收的时间,最后请学生代表课堂公开交流心境。为引出探究这些声音的特性打下内部需要的心理基础,这样课题的揭示便显得水到渠成而不费力气。

  3、教学新知:

  (1)理解响度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以教师演示敲鼓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响鼓重槌敲”的道理,进而自然引出“响度”概念。深入一步:“响度与振动振幅有关吗?”同时向学生揭示“振幅”概念。在学生充分讨论并得出初步猜想的前提下提问学生“怎样检查振幅大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法,不失时宜地加以方法的指导——“转换法”,同时用学生的演示实验来结束讨论验证猜想。接下安排了学生的一个活动过程,同时体现课堂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用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检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钢尺、橡皮筋等皆可成为实验的器材。在此活动中仍然遵循“先说方法,再实验,后交流”的思路,体现对方法指导和对实验有效性的调控,在此过程中,也渗透给学生另一种科学方法,即“控制变量法”,如“钢尺伸出长度一定、橡皮筋伸长长度一定等”。这些物理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对于把握实验环节,培养科学思维是有帮助的。

  在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这个问题时,这里还补充了与“距离声源远近”的关系,同样是采用学生身边可信服的理由——“对前排学生说句悄悄话,请后排同学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了声音响度的特性。

  (2)理解音调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音调的特性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教学设计加大了时间分配的额度。首先以汇报划梳齿实验引出声音高低的概念,并指出这就是音调,与刚才的强弱有所不同。

  接着引导学生从声音产生的角度看,“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吗?”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个环节预设了一个视频演示和活动模拟的情节——撕布、撕纸,以帮助学生朝着定向性目标进发,得出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进而指出频率的概念。在教学这个概念时,为避免学生脑海中概念混淆,这里并未花费更多时间,而是一笔带过,听懂就行,以免强调过多适得其反(因为在以往的实际教学案例中就有过这样的教训)。接着以两个视频软件来介绍和表现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不同声音频率音调的高低,让学生辨听并找出规律。然后又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探究如何改变弦乐器的音调——二胡演奏的应用,既轻松了课堂氛围,并渗透以民族自豪感教育,让学生感同身受,更加亲切,得出“长短、粗细、松紧”时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道理。这里同样也渗透了“控制变量法”的思想。然后用介绍人体发声频率的不一样指出男女生声音的不同。这对于学生一般性知识的拓展也是一个途径。为了巩固难点突破的成果,让学生及时对生活中的两个现象进行了判断,即男低音唱,女高音伴,女生小丽和爷爷学唱戏的不同,加强了对音调特性的理解。

  (3)理解音色特征,探究其影响音因素:

  首先让学生欣赏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段音乐的方式,表面上是让学生放松一下,其实是在轻松之余渗透了知识,体现了愉快教学的审美理念。(当然素材是课前老师录制的)引出了音色的概念,并指出(或由学生讨论)由于发声体结构或材料不同造成,同时从“声音是一种波”上理解波形与对应音色的关系,播放一段音乐,示波器显示不同波形,加强对音色特性的感性理解。最后介绍了音色在生活中的应用——音色密码。这一块处理较为简洁,因为学生有“未见其声便知其人”的生活基础做铺垫。

  4、全课小结阶段:

  此环节分两步走,一是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三要素(声音的特性),二是涉及对具体概念,影响因素的讨论。为了全盘把握,用媒体先后展示,形成知识结构模型及框架,便于意义记忆。

  5、课堂巩固:

  以“学以致用”的观点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男女声音的差别,声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听诊器如何增大响度等。

  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吃的更好,本课堂最后设计了一个“延伸学习”环节。即让学生判断生活中的声现象主要由声音的哪个特性所决定的。(烧开水,向水瓶灌水,自制塑料管笛等)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6、板书设计:

  二、声音的特征

  1、响度——振幅 (转换法、控制变量法)

  距离声源的远近

  2、音调——频率 (粗细、长短、松紧)

  3、音色——结构 材料 (波形)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4

  大家好!我是来自谢河镇庙山中心学校的赵国辉,我今天的说课的题目是《功》,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第十一章第一节。

  一、对本节教材的理解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我计划用一课时进行新课教学。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对功的理解,功的计算。在学习第七章《力》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力的知识,本节课是对“力”与”功和能“知识的一个衔接和升华。功和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量”做铺垫,而本节内容又是学习本章知识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含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2、通过讨论,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记住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观察、讲授、讨论和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通过手指顶篮球的这样一个表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并引出本章的知识点《功和机械能》。紧接着问学生成语“事半功倍”“大功告成”中的功是什么意思?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的知识《功》的教学中。

  (二)新课教学

  1、物理学中的功

  (1)用多媒体播放叉车托起物体的过程,介绍力学中的功,并直接给出力学中做功的概念。

  (2)用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让学生加深对力做功的认识,并让学生举些做功的例子,加深对功的理解。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紧接着给出课本中两幅做功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不做功的情况分析

  通过多媒体图片,让学生结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讨论分析得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并总结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再用一个随堂练习采用抢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

  4、功的计算

  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做功的大小与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关系:在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从而得出功的公式、单位。用一道课本上的例题加深对公式、单位的理解和掌握。

  (三)课堂小结:通过小结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课堂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导学案的实施效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五)课后作业:课本64页1、2、3题。

  五、说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心里有很多感受,虽做了一番准备,但上完后感觉并不是很满意,我总结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重难点的把握还不是太好,总觉得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深入。

  2、物理新课程标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多启发提问,多让学生思考,但是总体下来自己说的还是太多,过分的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有那么点的小紧张,但还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

  1.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2.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加强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加深

  对物理知识的领会,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3.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以后还得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在此,我诚心的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的课给予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能更快的成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