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1-03-04 09:29:21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说课稿锦集十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物理说课稿锦集十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惯性现象》是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六节《惯性 惯性定律》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节的学习为后面学习惯性定律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虽然内容相对简单,但对于惯性定律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中,通过有趣的惯性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并培养学生有重点地观察实验现象,和准确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的能力。在对惯性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和解释时,纠正学生对惯性概念可能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加强学生使用物理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而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难点在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实验与讨论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从而达到会用惯性概念解释现象的目的。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为上这节课作铺垫,我提前一周让学生以惯性为题出了一期黑板报,使学生对惯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起到预习的效果,在接受这节课的知识时不会感觉太过生硬。在惯性概念和对惯性现象的解释方法的得出中,采用了学生自主分析、讨论、归纳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2

  大家好!我是来自谢河镇庙山中心学校的赵国辉,我今天的说课的题目是《功》,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第十一章第一节。

  一、对本节教材的理解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我计划用一课时进行新课教学。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对功的理解,功的计算。在学习第七章《力》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力的知识,本节课是对“力”与”功和能“知识的一个衔接和升华。功和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量”做铺垫,而本节内容又是学习本章知识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含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2、通过讨论,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记住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观察、讲授、讨论和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通过手指顶篮球的这样一个表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并引出本章的知识点《功和机械能》。紧接着问学生成语“事半功倍”“大功告成”中的功是什么意思?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的知识《功》的教学中。

  (二)新课教学

  1、物理学中的功

  (1)用多媒体播放叉车托起物体的过程,介绍力学中的功,并直接给出力学中做功的概念。

  (2)用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让学生加深对力做功的认识,并让学生举些做功的例子,加深对功的理解。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紧接着给出课本中两幅做功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不做功的情况分析

  通过多媒体图片,让学生结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讨论分析得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并总结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再用一个随堂练习采用抢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

  4、功的计算

  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做功的大小与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关系:在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从而得出功的公式、单位。用一道课本上的例题加深对公式、单位的理解和掌握。

  (三)课堂小结:通过小结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课堂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导学案的实施效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五)课后作业:课本64页1、2、3题。

  五、说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心里有很多感受,虽做了一番准备,但上完后感觉并不是很满意,我总结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重难点的把握还不是太好,总觉得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深入。

  2、物理新课程标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多启发提问,多让学生思考,但是总体下来自己说的还是太多,过分的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有那么点的小紧张,但还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

  1.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2.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加强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加深

  对物理知识的领会,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3.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以后还得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在此,我诚心的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的课给予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能更快的成长,谢谢大家!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电流和电路》。

  一. 教材分析

  《电流和电路》是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是学好电学的基础,贯穿整个初中电学的教学,从前后联系来看,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电荷的知识后,可以更好的理解本节课内容,而在本节课里学生要知道电流的形成和方向规定,电路的构成,能规范地画出电路图和识别电路的三种状态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为后面的电学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 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学生对“电”并不陌生,有一些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但由于电是摸不着,看不到的,所以学生对“电”还是感到非常神秘,这为教师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前提;同时九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观察、实验、分析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为本节课的探究实验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学生还没有真正地连接过电路,再加上年龄小,抽象思维较差,所以,在连接电路、理解电流的形成上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使用多媒体来辅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电流的形成、电流方向的规定,能说出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2)能记住并会画一些常用的电路元件的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3)能辨别通路、短路和开路(断路),并能说出短路的危害

  2.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让学生从现象中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电路连接、画电路图等基本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通过对电池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的意识。

  四. 重难点分析

  重点: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为知道电流的形成和电流的方向规定。 难点: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和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 五.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电的世界里,也许你会感到它很神秘,为什么录音机通电就能播放音乐,冰箱通电就能工作,这些看似复杂的东西实际都是由最简单的元件组合而成,让我们走进这个电的世界,利用我们手中的器材,怎么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激发学生兴趣)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二)围绕目标,展开探究

  实验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由于学生首次连接电路,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

  (1)任何时候都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

  (2)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要断开。在学生动手连接电路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教科书中的实验警示,并对他们示范,老师再一次提醒如果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此时通过导线的电流会很大,会将电源烧坏。在学生做实验时,要有科学的实验习惯,必须有正确的实验操作,先结合实验的进程,规范实验操作,(利用教师给出的一些器材即两节电池、一个开关、一个小灯泡和一些导线来连接电路,小灯泡亮)

  实验结束后让完成“灯泡亮”的学生展示电路,利用学生展示的电路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电流的定义、电流方向的规定,以及在电路中电源外部的电流方向。(在归纳过程中并运用多媒体展示导体中电荷的定向移动来辅助学生的理解)

  然后,教师设问:“刚才连接的电路中有哪些元件?在教师引导下,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认识电路的组成及电路元件的作用。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容易分析归纳电路的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以及导线。并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生活中的各种电源、用电器、开关,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根据平时的观察,列举知道的用电器、电源、开关、导线,并说出它们的作用。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接着用多媒体展示电饭锅内部的复杂电路,引出画电路图的必要性。(从日常生活的现象入手,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由于学生首次学习画电路图,所以对学生要求规范十分重要。进行规范的画图示范,结合元件符号的特点,针对学生容易马虎的地方,提出画好元件符号的要求。规范画电路图的电路图的要求,并结合同学们的实验,让同学们把实物连接电路画成电路图,学生经过训练,认识电路、连接电路和画电路图的能力会有较快的提高,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最后,教师再次设问:“在刚才的实验中,有的小组的同学满怀信心地连接了电路,并与电路图相符,应该是正确的,可是闭合开关后却发现用电器不工作,原因何在?”从而引出电路中的断路(开路)、通路、短路三种状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向学生介绍短路带来的危害,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讲完如何画电路图和电路的三种状态后都设置相关练习题,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一些练习,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以知识树的形式进行课堂小结既可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回顾、梳理,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体系。

  (五)布置作业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在今天我要说的是_________版_____年级物理_____(上或下)册第_____章第_____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

  先说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节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_______________课(概念课、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__________知识,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初步学会运用_____知识解决_____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能力。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为本节课的知识点)

  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对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通过学习什么知识,培养学生的什么意识和品质等)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1.对于教法的选择:

  教法一: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学生的分组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再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法二:为贯彻生本教育,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实际,本节课准备采取启发诱导、点拨释疑、合作学习,兵教兵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的兵帮兵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2分钟)

  为了顺利得出本节_____________概念(或规律),同时让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采用类比法设计复习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压强、功率的引入要类比速度)

  为更好的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导入本节新课时,采取故事导入(或生活现象导入或演示实验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现象是……或演示实验是……)

  2.任务驱动、自主预习及展示(5分钟)

  学生阅读课本px页~py页,独立完成下发的学案上的自主预习题。为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自学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已确定的目标,本节课设计的预习题如下:

  相关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间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问题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节的预习题可设计为: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与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物体_______在液体中,或_______在液面上。2、一个 50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g=10N/kg)3、采用_______的办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现代化得轮船,也保持着这种古老的办法。4、排水量是1000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所装的货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_______N.船从河水中驶入海水中,它受到的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它排开水的体积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潜水艇靠改变_______实现上浮和下沉的?6、气球和飞艇能漂浮在空中,气球和飞艇里充的是_______。)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教师采取投影学生学案、学生补充完善学案的方式顺利完成此环节。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钟)

  同学们针对学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分小组先讨论解决后再上黑板分别进行板演,为展示交流做准备。然后本小组讲解,其余小组聆听并发现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注意归纳思路、渗透学科理念。

  本环节设计的合作探究题和处理的方法为:

  (以《浮力》一节为例:

  问题(一):把体积相等、质量不等的三个小球a、b、c放入同种液体中,静止后的位置如图所示,它们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a、Fb、Fc,则这三个力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的密度最大。

  问题(二):将同一铁块分别放入水和水银中,比较铁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银中受到的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C.在两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不知道铁块形状,无法确定

  问题(一):学生自学时,能够判断出三个球受到浮力大小关系,而在解决三个球的密度问题时,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

  教师点拨:根据前面学过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关系,在这里三个球的密度没法比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们都在同一种液体中,只是处于不同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试着与液体的密度相联系,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即物体的重力和液体的浮力的关系入手,进而找到密度的关系。

  问题(二):学生的在分析物体在液体中最终所处的状态时,根据生活中的木块、铁块、水的关系,进而去理解其他的物体,找不到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

  关于教师点拨:在这个问题中,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入手,当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时,这时物体就处于静止的状态,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平衡时,物体将处于运动的状态,向力大的那个方向运动。在这里我们只要比较物体受到的浮力和物体重力的大小关系(或实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大小关系),就可以判断出物体将处于的状态。

  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其中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也有机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构建体系时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后,教师投影答案,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通过兵教兵和师教兵的方式解决。

  6.学后反思(3分钟)

  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和本节的目标,在学案上自己构建本节的知识树。

  四、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给学生展示用的,所以教师的板书内容不宜过多,基本包括标题和简单的知识树即可,并告诉评委这样设计的道理:以生为本,凸显学生学的地位等等)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内容是《杠杆》,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四节。下面我分西部分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讲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三物理课本第十三章内容,教材第12章分别各用一节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是本章第二部分的主体内容。杠杆平衡条件是贯穿于全章的主线,起到统领全章的作用。本章内容与下章知识联系密切,学好本章知识就能为下章知识奠定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初中学生已初步形成的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他们厌倦了教师的单独说教 ,希望教师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物理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初步理解力臂的感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和杠杆的一些应用。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

  三、教学重点、难点

  杠杆平衡的条件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本章其他几节所述物理规律的理论依据,应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杠杆及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和画法应是本节课的难点。

  第二部分 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直观教学、示范画图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准确把握杠杆及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归纳出利用杠杆知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探究式教学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得以更好的实现。

  第三部分 教学程序设计

  ⒈创设情景,引入问题

  教师通过让学生捏粉笔头的比赛,提出疑问,引出要研究的问题——杠杆。并由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和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物理问题:杠杆是什么?由简单到复杂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个过程,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⒉研究发现,展示新知

  结合教材中的几种杠杆示意图,板书撬棒撬石头、跷跷板的杠杆示意图,引导学生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归纳出杠杆的概念。这种发现学习法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有助于保护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在学生掌握了杠杆的概念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熟悉的杠杆。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认知食物的能力。

  要进一步了解杠杆,提出要掌握杠杆的几个概念,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支点、动力、阻力、动力作用线、阻力作用线、动力臂及阻力臂。对于动力臂及阻力臂作图,学生比较难于理解,需要反复地讲解和强调,因为在初中教学中已经学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那么从这里入手,讲解作图过程,

  在过渡到力臂的画法中来,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⒊探究活动 增强体验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要认真引导学生分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在试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F 与 的乘积和F 与 的乘积相等、相差很小、相差较大,教师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处理,根据所处理的数据讨论、总结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F × =F × 。

  ⒋拓展分析 发散思维

  从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看出,影响杠杆平衡的不只是力,也不只是力臂,而是力和力臂的乘积。力再大,力臂若为零,则对杠杆的平衡不起任何影响。

  最后让学生通过画出杠杆的示意图,明白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优缺点,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应用它们解决简单问题,增强解题能力。

  第四部分 反思与小结

  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要点进行回顾,加以总结,训练学生归纳物理知识的能力。

  布置作业使学生更好的巩固掌握本节课内容,为下节课深入认识大好基础,作业包括了本节课所有的内容,有利于加强巩固。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

  杠 杆

  一、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⒈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一般用O表示。

  ⒉动力:是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字母F 表示。

  ⒊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里,一般用字母F 表示。

  ⒋动力作用线:过动力作用点沿动力方向所画的一条直线。

  ⒌阻力作用线:过阻力作用点沿阻力方向所画的一条直线。

  ⒍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字母 表示。

  ⒎阻力臂:从纸雕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字母 表示。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 =F

  三、杠杆的应用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

  (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

  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

  4.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

  补充录像资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安全带的演示实验

  录像:排球击球动作要快、铸铁打磨时速度要快;篮球接球手臂后缩、跳高运动员落地垫厚垫子、体操运动员落地都要屈膝图片:"勇气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过程的一组图片,易碎品运输过程。

  三、教学方法

  应用实验导入法、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来探究动量定理。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模型共同探究;定性和定量应用动量定理。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

  为了保证建筑工人高空作业时人身安全,我们选用什么样的安全带比较好。结实的钢绳还是结实的弹性绳?

  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从高空坠落分别系弹性绳和无弹性绳的对比演示实验(要挑选软度合适的橡皮泥做实验)

  (两次物体都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两次绳长相同)

  实验现象:用弹性绳的那次橡皮泥完好无损,另一次橡皮泥被铁丝切成两半,断面非常整齐,学生尝试解释现象。 第二环节:建立模型推导动量定理此时,学生有了对力、时间、动量、冲量的初步感性认识,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提高到理性认识。

  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物体的运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物体自由下落同样的高度,获得同样的动量,第二阶段,经过一定的时间动量减为零讨论第二阶段过程中,力的冲量和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结论:动量变化相同时,时间长,力小推广,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杯子落到水泥地上碎,落到地毯上就不碎;从高处落地都要屈膝;跳远前要松沙坑……

  这些说明动量和冲量之间一定是有联系的,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么?

  设一个物体以速度v1在光滑水平地面上运动,在同方向水平恒力F作用下,经过时间t,速度变为v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t=mv2-mv1.

  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还成立吗?

  利用传感力和速度传感器当场测数据,让小车在光滑水平轨道上向固定的力传感器运动,测出小车撞击传感过程中小车受到外力-时间图像,速度传感器测出次过程中的速度-时间图像。

  分析数据发现:碰撞过程中外力的总冲量与碰撞前后动量的变化几乎一样。

  所以,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也成立。

  第三环节:定性应用

  为了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中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研究方法。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技术联系起来。首先围绕定理Ft=△P分情况进行讨论。 我们经常用鸡蛋碰石头来形容自不量力,你有没有办法让鸡蛋不碎吗?

  演示实验:瓦碎蛋全(也可以放录像)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动量变化相同时,时间短,力大;时间长,力小。

  铁锤钉钉子,冲床冲压钢板

  第四环节:定量应用

  例:一高空作业的工人体重600N,系一条长为L=5m的安全带,若工人不慎跌跌落时安全带的缓冲时间t=1s,则安全带的受的冲力是多大?(g取10m/s2)

  【分析与解答】依题意作图,如图所示,人跌落时为自由下落,设刚要拉紧安全带时的速度为v1,则v12=2gL,即v1=

  经缓冲时间t=1s后速度变为0,取向下为正方向,对人由动量定理知,人受两个力作用,即拉力厂和重力mg,所以 (mg-F)t=0- mv1,将数值代人得:F=(600 600)N=1200N

  所以,人给安全带的冲力F ′为1200N,方向竖直向下。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电功率》是新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八章第二节内容,是继电流、电阻、电压、电能之后学生学习又一个电学基本概念。本节内容,既是对电能知识学习深化和具体化,又为本章第三节实验"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学习作理论上准备,而且它是生活中用电器铭牌上一个重要指标,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应用,对学生今后体验生活意义重大。本节具有承前启后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部分电学知识,电流和电路,电阻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一些解决电学问题基本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具有一定电学基础,学生感性思维能力较强,同时通过对前面功率学习,也有一定抽象思维能力,但单本节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相对较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电功率定义、公式、单位,会用电功率公式P=w/t进行简单计算,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电功率问题。

  2.过程和方法: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关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关心日常生活中各种用电器功率大小,形成节约用电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准备

  电风扇(有铭牌),电吹风,学校用电子计时器,空调机铭牌图片、灯泡。

  五、教法分析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合作探究,学习新知→例题讲解,巩固体验→学生总结,体验心得→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法、讲解法

  学法:观察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本环节教学大约5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电能表转动快慢情况,发现电能表上铝盘转动有时急匆匆,有时慢悠悠。细心同学可能会发现,在使用一只普通灯泡时,铝盘转慢,而使用大功率灯泡时,铝盘转得快!让学生交流,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用演示实验引起学生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铸就良好开端。)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学习新知(本环节教学大约25分钟)

  活动一:自主讨论,认识定义

  1、通过看课本讨论和引导学生得出电功率定义和公式及单位进率:

  板书:电功率是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物理量。

  启发:如何来比较不同用电器做功快慢呢?(应引导学生得出:可以让时间相等,看消耗电能多少;或者让其消耗电能相等,看所用时间多少;只要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关键是让学生真正理解使用控制变量法。)

  得出:电功率大小等于用电器在1秒时间内所消耗电能。(类比于功率定义)

  2、提问:如何计算电功率大小?

  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各小组推荐同学回答,由学生导出电功率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

  活动二:解决问题。

  板书: 消耗功率100W中100就是电功率是100W,它意义是此灯

  泡在1s内消耗电能是100J.学生回答25W意义。

  谈话:正是因为100W灯泡比25W灯泡在相同时间内消耗电能

  多,所以转化为内能(光能)能量也就多,这就是为什么100W灯泡比25W灯泡亮原因。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三:阅读资料,理解概念

  让学生看书本上92页小资料,并观察教师带来用电器上铭牌,请

  学生读出某个用电器功率,并回答:①各家用电器电功率相同吗?②谁电功率最小?③谁电功率最大?引导出单位 千瓦(KW)指出 1kW=103W

  (设计意图:从现象中认识意义,讨论问题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初学者常常会认为电功率大用电器消耗电能一定多,这样设计可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深刻理解电功率概念。并为下面千瓦时学习做铺垫。)

  活动四:单位比较,明确概念

  <讨论>:(1)功率为1千瓦电热水壶,正常工作1小时,它消耗电

  能是多少?

  (2)如果P用千瓦作单位,t用小时作单位,则W单位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推导能力,理顺各单位关系,有利于知识掌握。并且明确所求是W电能!)

  引导得出:"千瓦时" 来历

  活动五:自主学习,教师引导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P.95电功率测量。教师归纳总结

  第三环节:典例剖析,归纳总结 (本环节教学大约7分钟) 板书典型例题,学生分析剖析,教师分析讲解并总结。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本环节教学大约3分钟)

  在完成第四个环节教学后,本节课新课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学生可以根据小习题练习检查本节课收获,体验学习快乐。之后老师动员学生收集家里电冰箱、 电熨斗、 电视机、 电风扇、 微波炉、 洗衣机等用电器铭牌,解它们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STS活动),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附:板书设计

  电功率

  1.电功率: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功叫做电功率。

  2.计算公式:P=UI P= 导出公式:P=U2/R,P=I2R.

  3.功率单位:国际制单位:瓦(W),常用还有千瓦(KW),1KW=103W.

  4.电功率表示意义:用来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物理量。

  5.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U实

  U实>U额时,P实>P额,用电器容易被大电流烧毁

  U实=U额时,P实=P额,用电器发挥其额定功率

  灯炮亮度由灯泡消耗实际电功率决定,灯泡亮度越大,消耗功率越大。

  6.电功率测量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学生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感知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课上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和学习它们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因此本节课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

  (二)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分析、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掌握照相机成相的原理,通过实验演示,了解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照相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参与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对照相机成像原理的理解,从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由于凸透镜成实像、虚像特征的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因此,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凸透镜成像特征的理解以及凸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说学情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此前已经对物理的声、光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简单地接触了透镜的一些知识,但对于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本节课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三、说教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采取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讨论法、分析法,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节课内容的分析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及知识掌握情况,从导入、新授、练习、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轻松导入,激发兴趣

  在新授课程之前,用轻松的聊天方式,导入本节课的知识。向学生提一个调查,哪些学生有摄影爱好?哪些学生擅长摄影?喜欢摄影的学生知道照相机为什么能照相吗?它是靠什么原理来记录美好瞬间的呢?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照相机,可以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谈话中来,并通过这样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新授课程中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观察分析,动手验证

  向学生出示一款真实的相机,并让大家观察,相机都由哪几部分组成?并让学生猜想照相机照相的原理。我会先给予学生适当地提醒,照相机前面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学生先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再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探讨,试着去作出远处物体在照相机中成像的光路图,根据学生的所得出的结论,给予适当地补充,师生再共同全方面的总结照相机的照相原理。

  通过这样的设计,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感受得出最后结论的喜悦。增加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满足感。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带领大家共同动手制作模型照相机。让学生在硬纸板做两个粗细相差很少的纸筒,使一个筒能够套入另一个,在一个纸筒的一端嵌入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半透明纸或塑料薄膜。学生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在半透明纸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经过自己思考、自己操作得到的.结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掌握,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照相机原理的理解,并通过自己所做的模型照相机,真切地感受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的热情。

  2. 实验演示,深入探讨

  在学生还沉浸在对照相机成像原理的喜悦之中时,将投影仪展示给大家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让学生带着“像是倒立还是正立?是缩小还是放大?”这样的疑问观察教师的演示。教师进行演示: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调节,在天花板上可以得到像。让学生思考如何能将天花板的像,能在前方屏幕上成像呢?如果大家有办法做到,那是什么原理呢?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得出利用平面镜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从而在前方屏幕上成像。并让学生通过实践、尝试放置带有F字样的投影片,使之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F”。同时师生共同讨论、动手画出投影仪成像的平面图。

  3. 手脑并用,引出概念

  向学生出示放大镜,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上的字,让学生思考,放大镜是什么透镜?描述通过放大镜观察的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学生根据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可以很容易地解决问题。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放大镜和照相机、投影仪所成的像,有什么差别?”经过师生共同交流,引出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通过观察、分析这些应用透镜的实物,可以加强学生对凸透镜的理解,并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各自所成像的观察,使学生养成对比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巩固新知,发散思维

  根据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先设置了一些基础填空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对比进行理解。之后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所看到的露珠使叶脉变粗的原因。经过这样的有层次的习题设置,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应用透镜知识解释更多生活中的现象。

  (四)分析归纳,总结重点

  让学生自己来讲述本节课收获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小结,教师给予及时地补充。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五)课后思考,拓展应用

  让学生搜集生活中使用透镜的实例,并思考透镜都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通过这样开放性问题,使学生没有以往做题的压力感,更有兴趣地投入到搜集资料、积极思考当中。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9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本课内容线索依然禀承了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的现象。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质。

  4、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二、说教具

  教师:多媒体

  三、说学生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四、说学法

  实验探究式

  五、说教法

  为了实现“以物理教学目标为中心,目标导学为核心,反馈矫正为手段,自主能力发展为主旨,先学后教为方法”的教育指导思想,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纲要导学,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其结构为:

  新课导入→确定目标→课内导学→尝试诊测→课内探究→达标测评

  六、教学过程

  具体步骤

  1、引入新课

  先回顾前面学习的物态变化,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

  (1)、展示学习目标

  (2)、展示自学向导,学生自学

  (3)、小测验,学生自学反馈

  (4)、新课讲解

  A、认识概念

  第一步:探究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第二步:学生得出结论,从而认识升华和凝华及其条件。

  B、学会分析

  第一步:展示烧黑的灯泡,让学生思考原因。

  第二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物态分析。

  第三步:得出原因。

  C、几种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和凝固

  第一步:展示现象,学生分析

  第二步:教师点评,介绍人工降雨(干冰的利用是一个常见的知识考点,所以特别在此提出来)。

  D、归纳小结

  第一步:学生完成93页想想议议

  第二步:展示物态变化关系图,理清关系。

  (5)、达标训练----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对本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将在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3、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1、2题

  第一条作业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解决刚开始未解答的问题。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动脑学物理3题

  第二条作业是为了促进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七、结束语

  总之,本节课以认识和分析升华与凝华现象为重点,也是难点。以此为中心,再结合学生易错处给予有意识的突击强化,促使目标得以实现。

  这就是我对这堂课的构想,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1、概念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热

  2、现象

  初态——————→末态 物态变化

  A

  B

  C

  D

  3、六种物态变化

  附:达标训练

  1. 说说下列各现象中物质状态的变化并说明吸放热情况。

  A. 碘变成紫色的气体B. 卫生球变小了C. 霜的形成D. 雾、露的形成E.水结冰

  F.夏天衣服被晒干G.冰化成水H.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I.冬天玻璃窗内表面结一层冰花

  2.仔细观察下列图形并做出解释

  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它是将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压缩、冷却而成的,温度可达78.5℃,如果将它放在空气中,会长出如图的冰状胡须。

  3.思考题:

  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试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0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叫,来自……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光的传播》,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下面我就按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设计理念、说学法和教法、说教学过程五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光的直线传播是光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学习光的反射规律反射规律、折射规律都要用到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又能解释影子、日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也是信息传递一章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是反射、折射现象的基础,可以提高同学热情,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学生STS意识。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是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学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和人造光源;

  理解光在真空中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探究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4)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三、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设计着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设线性探究模块,努力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进物理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学习。

  构建“人文·物理·社会”三维课堂,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说学法、教法

  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主要学法: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与此相适应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是发现法。发现法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所提倡的,是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依据教师所提供的器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具体体现在以下的教学环节中。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

  通过展示大连的夜景和自然光现象,教师提问:图中的光是从哪来的?引入光源定义: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你知道还有那些物体是光源?就以学生举出的光源为例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分类。

  2、经历探究,完成光的传播学习

  (1)提出问题:

  有关光的知识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这些问题将在我们今后学习中依依解答,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传播的呢?”

  (2)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学生可能提出如下几种猜想:直线、曲线、折线、射线。

  (3)设计实验,评估优化探究方案

  教师给出实验器材:激光笔、大矿泉水瓶、蚊香、加有少量牛奶的水溶液、果冻、带有小孔的硬纸板、蜡烛。学生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方案。

  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大家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估,完善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完成实验

  (5)分析与论证

  小组分别向同学展示光空气、液体、固体光的传播。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从物理走向社会

  接着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让学生举例,如影子的形成、日月食、小孔成象等,师生共同进行简单的解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接着向学生提出学习物理的基本思想是注重学以致用,那么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激光准直、枪的瞄准、排队等。如果举手同学不多,就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

  4、光的传播速度

  生活中还有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电脑展示雷电,提问: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学生回答:光速大于声速。光速多大呢?下面阅读课本内容,自学完成这部分内容。

  5、师生小结

  首先学生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并给以鼓励。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初中物理说课稿锦集十篇】相关文章:

精选初中物理说课稿锦集十篇05-24

实用的初中物理说课稿锦集十篇06-05

精选初中物理说课稿集锦十篇05-24

初中历史说课稿锦集十篇06-05

关于语文说课稿初中锦集十篇07-19

有关语文说课稿初中锦集十篇07-18

关于初中历史说课稿锦集十篇07-06

【推荐】语文说课稿初中锦集十篇06-12

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11-05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模板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