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1-03-05 20:54:51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四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重力》,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重力》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力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谈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物理的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对实验也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很多同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能力不强,需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小组合作来提高学习效率。另外,重力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已经能够定性的认识,但尚不能够科学认知,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通过分析生活及实验现象得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困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会根据G—m图象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能够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生活与物理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以及重心。

  【难点】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五、说教学方法

  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过渡句)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1:新课导入

  我会先通过多媒体播放“苹果落地”、“瀑布”的动画,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同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的产生?学生回答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引出重力,由此导入新课。

  【意图: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课堂,是因为重力现象在生活中较为普遍,从这种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定量研究重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而且能很快进入学习高潮。】

  环节2:新课讲授

  本环节总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讲解重力的概念。由导入中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总结出是因为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的吸引作用,进而可以得出重力的概念,重力用字母G表示。并给学生强调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要受到重力。

  其次探究重力的大小。首先提问学生重力有没有大小,大家是如何感受重力的大小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并交流讨论不难得出重力有大小,且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则重力越大。但这只是定性的理解,此时我会引导学生定量的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结合教材指导学生正确选取器材,设计并进行实验,首先测量出一个钩码所受的重力,记录数据。接着逐次增加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的重力,准确记录数据。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会要求注意小组之间分工合作。之后让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连线,并观察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观察铅垂线的方向与水平桌面和斜面的关系,以此来区分“竖直向下”和“垂直于接触面”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此时教师可以从数学角度强调竖直也是一种垂直,是特殊的垂直情况,是与水平面垂直。

  接下来我会给学生讲解重心以及重力的由来。

  我会先让学生尝试将钢笔或者刻度尺放在手指上并且能让它们静止不动。学生完成小实验之后,我会提问学生是不是随便怎么放都可以做到静止不动。学生会答出只有在某一个固定的位置才可以。于是我在此基础上总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某一个点上,我们把这个点叫做重心。

  我会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重心位置是不是与它的形状以及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学生通过寻找方形薄板以及粗细均匀的直棒的重心的小实验会总结出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最后我会给学生讲解重力的由来。先让学生用细线牵着橡皮做一个“模拟”引力的小实验,然后通过讲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例子使学生明白由于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引力,才会出现多媒体上那些一系列物体在下落的现象。

  【意图:这样设计不仅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个环节中,教师始终扮演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环节3:拓展提升

  在此环节,我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知识,思考如何利用三角尺判断桌面是否水平,还需要哪些物品?应该怎样操作?

  【意图:这样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得以拓展,而且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使得有趣的知识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也做到了活学活用。】

  环节4:小结作业

  对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

  【意图: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让我在第一时间得到教学反馈,及时加以疏导。】

  之后我会留下这样一个作业,课后写一篇“如果没有重力,生活将会怎样”的短文。

  【意图:这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思考,真正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2

  一、教学理念

  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馈,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

  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

  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

  六、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于"声音的传播",过去学生可能想得较少,所以采用先自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

  3、对于"回声问题"学生对现象已经非常熟悉,()关键是对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体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识。

  4、最后要说明的是针对本节课侧重现象的特点,不准备设计独立的评价与练习,而是将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习,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将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了解有关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在体会中华民族古代的灿烂文明同时,进一步将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

  七、教学过程

  1、引入:播放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引出声音的重要。

  2、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3、从声音的产生开始研究:

  活动⑴要求学生用手头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个声音,再研究发声的原因。(学生也可用教师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动⑵学生汇报结果,先演示实验再说结论。

  板书:发声体都在振动

  深入研究:敲响的鼓,用手按住。(现象,结论)

  4、产生的声音怎样到人耳?

  活动⑶学生读教材声音传播部分

  活动⑷学生提问题(其他学生作适当解释)

  媒体:水波传递振动,空气以声波的形式传递振动

  总结:人耳听到的大多数声音多数靠空气传播的

  问:液体和固体可以传声吗?

  活动⑸学生举例

  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板书)解释介质

  问:固、液、气都可以传声有什么不同?

  明确:15℃时空气传声速度340m/s

  气体传声最慢

  问:如果没有介质声音会不会传播?

  实验:真空铃

  5、媒体:回声现象

  媒体动画:展示声音反射的过程。

  通过问题提出听到回声的条件

  问题:船测水深

  6、媒体展示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对其中原因的思考作为课后作业。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 号,我说课的题目《 》,是人教版的 年级物理 册第 章第 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

  ②重点: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4.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

  教师演示用:

  学生每组器材:

  二.说学情

  八年级上册

  初二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八年级下册

  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二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级上册

  初三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初三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九年级下册

  经过之前三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我面对的是农村初中生,相对来说知识面窄,知识信息不丰富,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腾现象及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效果。

  2.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运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程序)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 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 ”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教材有三大特点:

  内容重要、教学要求高、教学容量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4)创新素质培养:培养学生根据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四、教学难点光的反射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镜面反射、漫反射的异同点及应用。

  五、教学用具激光手电筒、白纸板、平面镜、牙签、自 制课件

  六、教材处理

  针对这堂课的要点,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我对概念和规律的引入都由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来完成,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实验探索"的教学方法,在实验设计上有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学生演示实验,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对比实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年龄小,经历探究的次数有限,实验时容易被器材吸引,丢弃探究目的,更谈不上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所以,我巧妙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实实在在地的体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二、新课学习

  三、归纳小结

  四、反馈练习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一、新课导入

  在物理中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如复习导入、小实验导入、物理小故事导入等。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实验现象—问题"导入的方法。我在这一环节设计中,采用了同学们都熟悉的现象。在阳光强烈的时候,调皮的同学会用镜子、表等晃出一个亮斑,这是什么原因呢?结合光沿直线传播引导学生观察光的走向,同学们能够从墙上的光斑发现光的这个特点。从而引出了光的反射。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二、新课学习

  1、从观察中得出概念

  2、从实验中得出规律

  3、从动手中发现问题

  4、从对比中加深印象

  1、从观察中得出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避免了让学生死记概念,从观察现象中得出"一点、二角、三线",更加形象直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学生从被动的学,变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用激光手电筒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点。

  并用课件演示过程。

  2、从实验中得出规律:

  能否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并解决问题,这正是目前探究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是教师习惯于设定程序,让学生去做。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对于"一点、二角、三线"这六个名词进行分析,学生根据数学知识,会想到一些关于面、角联系,学生隐约形成了探究问题的思路。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要想证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需要什么条件,证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需要验证什么物理量。明确探究总思路。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倒主体的位置上,培养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归纳概括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环节。演示同时,可以做出光线与水平面成45°、90°时,让学生观察特殊光线的特点。

  演示三:用激光手电筒对光的反射三个规律进行演示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周密思考,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紧接规律之后设计了反射光路图的画法。通过例题使学生对光的反射定律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给出学生相应的练习,锻炼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学生对于自己所画出来的光路图会有很大成就感,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生练习:(由课件显示)

  3、从动手中发现问题:

  在学习过光的反射定律后,我紧接着提出了如果光线沿着反射光线射入会有什么现象呢?这时,我提出让学生来演示这一过程,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让物理更贴近生活,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类似的现象。如你在一块镜子中看见某同学的眼睛,那么某同学也能看见你的眼睛。同时我还提出有关隐形人这一话题,让学生课后思考是否符合科学道理。

  演示四:光路可逆

  4、从对比中加深印象:

  从这里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在纸板上垂直插入几根牙签引导学生想象平行光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有什么特点?随后将纸板随意弯折,这时同学们会发现法线不在平行,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个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并总结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对生活中的黑板反光、电影屏幕用布而不用玻璃等现象用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进行解释。

  演示五: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

  三、归纳小结:

  通过以上的探究,让学生总结这一节课的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通过学生小结,加强了对规律的理解,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新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培养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一、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又有部分光反回原介质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二、光的反射规律: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四、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光的反射知识与生活及自然现象的密切联系,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光的反射知识解释现象,说明道理,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和器材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充分动手,没有让学生尽可能地提出问题。在以后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在各方面做得更好。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四篇】相关文章: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07-06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合7篇06-02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05-23

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11-05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模板07-28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07-02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集锦五篇05-27

《摩擦力》初中物理说课稿08-18

初中物理面试说课稿优秀范文08-03

最新初中物理《功》说课稿范文07-28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四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重力》,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重力》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力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谈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物理的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对实验也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很多同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能力不强,需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小组合作来提高学习效率。另外,重力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已经能够定性的认识,但尚不能够科学认知,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通过分析生活及实验现象得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困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会根据G—m图象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能够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生活与物理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以及重心。

  【难点】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五、说教学方法

  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过渡句)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1:新课导入

  我会先通过多媒体播放“苹果落地”、“瀑布”的动画,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同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的产生?学生回答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引出重力,由此导入新课。

  【意图: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课堂,是因为重力现象在生活中较为普遍,从这种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定量研究重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而且能很快进入学习高潮。】

  环节2:新课讲授

  本环节总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讲解重力的概念。由导入中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总结出是因为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的吸引作用,进而可以得出重力的概念,重力用字母G表示。并给学生强调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要受到重力。

  其次探究重力的大小。首先提问学生重力有没有大小,大家是如何感受重力的大小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并交流讨论不难得出重力有大小,且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则重力越大。但这只是定性的理解,此时我会引导学生定量的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结合教材指导学生正确选取器材,设计并进行实验,首先测量出一个钩码所受的重力,记录数据。接着逐次增加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的重力,准确记录数据。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会要求注意小组之间分工合作。之后让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连线,并观察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观察铅垂线的方向与水平桌面和斜面的关系,以此来区分“竖直向下”和“垂直于接触面”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此时教师可以从数学角度强调竖直也是一种垂直,是特殊的垂直情况,是与水平面垂直。

  接下来我会给学生讲解重心以及重力的由来。

  我会先让学生尝试将钢笔或者刻度尺放在手指上并且能让它们静止不动。学生完成小实验之后,我会提问学生是不是随便怎么放都可以做到静止不动。学生会答出只有在某一个固定的位置才可以。于是我在此基础上总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某一个点上,我们把这个点叫做重心。

  我会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重心位置是不是与它的形状以及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学生通过寻找方形薄板以及粗细均匀的直棒的重心的小实验会总结出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最后我会给学生讲解重力的由来。先让学生用细线牵着橡皮做一个“模拟”引力的小实验,然后通过讲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例子使学生明白由于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引力,才会出现多媒体上那些一系列物体在下落的现象。

  【意图:这样设计不仅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个环节中,教师始终扮演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环节3:拓展提升

  在此环节,我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知识,思考如何利用三角尺判断桌面是否水平,还需要哪些物品?应该怎样操作?

  【意图:这样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得以拓展,而且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使得有趣的知识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也做到了活学活用。】

  环节4:小结作业

  对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

  【意图: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让我在第一时间得到教学反馈,及时加以疏导。】

  之后我会留下这样一个作业,课后写一篇“如果没有重力,生活将会怎样”的短文。

  【意图:这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思考,真正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2

  一、教学理念

  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馈,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

  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

  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

  六、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于"声音的传播",过去学生可能想得较少,所以采用先自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

  3、对于"回声问题"学生对现象已经非常熟悉,()关键是对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体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识。

  4、最后要说明的是针对本节课侧重现象的特点,不准备设计独立的评价与练习,而是将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习,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将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了解有关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在体会中华民族古代的灿烂文明同时,进一步将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

  七、教学过程

  1、引入:播放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引出声音的重要。

  2、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3、从声音的产生开始研究:

  活动⑴要求学生用手头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个声音,再研究发声的原因。(学生也可用教师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动⑵学生汇报结果,先演示实验再说结论。

  板书:发声体都在振动

  深入研究:敲响的鼓,用手按住。(现象,结论)

  4、产生的声音怎样到人耳?

  活动⑶学生读教材声音传播部分

  活动⑷学生提问题(其他学生作适当解释)

  媒体:水波传递振动,空气以声波的形式传递振动

  总结:人耳听到的大多数声音多数靠空气传播的

  问:液体和固体可以传声吗?

  活动⑸学生举例

  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板书)解释介质

  问:固、液、气都可以传声有什么不同?

  明确:15℃时空气传声速度340m/s

  气体传声最慢

  问:如果没有介质声音会不会传播?

  实验:真空铃

  5、媒体:回声现象

  媒体动画:展示声音反射的过程。

  通过问题提出听到回声的条件

  问题:船测水深

  6、媒体展示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对其中原因的思考作为课后作业。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 号,我说课的题目《 》,是人教版的 年级物理 册第 章第 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

  ②重点: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4.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

  教师演示用:

  学生每组器材:

  二.说学情

  八年级上册

  初二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八年级下册

  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二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级上册

  初三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初三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九年级下册

  经过之前三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我面对的是农村初中生,相对来说知识面窄,知识信息不丰富,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腾现象及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效果。

  2.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运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程序)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 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 ”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教材有三大特点:

  内容重要、教学要求高、教学容量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4)创新素质培养:培养学生根据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四、教学难点光的反射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镜面反射、漫反射的异同点及应用。

  五、教学用具激光手电筒、白纸板、平面镜、牙签、自 制课件

  六、教材处理

  针对这堂课的要点,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我对概念和规律的引入都由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来完成,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实验探索"的教学方法,在实验设计上有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学生演示实验,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对比实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年龄小,经历探究的次数有限,实验时容易被器材吸引,丢弃探究目的,更谈不上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所以,我巧妙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实实在在地的体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二、新课学习

  三、归纳小结

  四、反馈练习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一、新课导入

  在物理中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如复习导入、小实验导入、物理小故事导入等。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实验现象—问题"导入的方法。我在这一环节设计中,采用了同学们都熟悉的现象。在阳光强烈的时候,调皮的同学会用镜子、表等晃出一个亮斑,这是什么原因呢?结合光沿直线传播引导学生观察光的走向,同学们能够从墙上的光斑发现光的这个特点。从而引出了光的反射。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二、新课学习

  1、从观察中得出概念

  2、从实验中得出规律

  3、从动手中发现问题

  4、从对比中加深印象

  1、从观察中得出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避免了让学生死记概念,从观察现象中得出"一点、二角、三线",更加形象直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学生从被动的学,变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用激光手电筒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点。

  并用课件演示过程。

  2、从实验中得出规律:

  能否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并解决问题,这正是目前探究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是教师习惯于设定程序,让学生去做。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对于"一点、二角、三线"这六个名词进行分析,学生根据数学知识,会想到一些关于面、角联系,学生隐约形成了探究问题的思路。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要想证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需要什么条件,证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需要验证什么物理量。明确探究总思路。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倒主体的位置上,培养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归纳概括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环节。演示同时,可以做出光线与水平面成45°、90°时,让学生观察特殊光线的特点。

  演示三:用激光手电筒对光的反射三个规律进行演示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周密思考,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紧接规律之后设计了反射光路图的画法。通过例题使学生对光的反射定律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给出学生相应的练习,锻炼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学生对于自己所画出来的光路图会有很大成就感,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生练习:(由课件显示)

  3、从动手中发现问题:

  在学习过光的反射定律后,我紧接着提出了如果光线沿着反射光线射入会有什么现象呢?这时,我提出让学生来演示这一过程,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让物理更贴近生活,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类似的现象。如你在一块镜子中看见某同学的眼睛,那么某同学也能看见你的眼睛。同时我还提出有关隐形人这一话题,让学生课后思考是否符合科学道理。

  演示四:光路可逆

  4、从对比中加深印象:

  从这里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在纸板上垂直插入几根牙签引导学生想象平行光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有什么特点?随后将纸板随意弯折,这时同学们会发现法线不在平行,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个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并总结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对生活中的黑板反光、电影屏幕用布而不用玻璃等现象用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进行解释。

  演示五: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

  三、归纳小结:

  通过以上的探究,让学生总结这一节课的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通过学生小结,加强了对规律的理解,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新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培养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一、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又有部分光反回原介质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二、光的反射规律: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四、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光的反射知识与生活及自然现象的密切联系,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光的反射知识解释现象,说明道理,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和器材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充分动手,没有让学生尽可能地提出问题。在以后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在各方面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