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1-03-05 09:52:03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说课稿汇编九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物理说课稿汇编九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下面我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过渡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实验与实例的作用,借助他们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对浮力的认识结合了前面所学的液体压强、压力,为后面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制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浮力及浮力的测量方法---称重法;使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去认识现象,发现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

  难点: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设疑,引导

  学法:观察、小组讨论、实验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列举实例,引入课题

  课件投影:水里游泳情景、海上轮船、热气球等图片

  利用学生所熟知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进行

  1、浮力概念的建立

  (1)让学生充分感受浮力的存在

  在盛水的水桶中放一个球,找一名学生按球,谈感受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列举生活中、身边的实例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浮力的存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的思想。

  (2)称重法测浮力

  ?(教师设疑)同学们知道那么多关于浮力的例子,那么像铝块石块这样的物体在水中受不受浮力呢,如何来验证?

  ?学生小组讨论并说说自己的验证方案

  ?根据学生说出的方案,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为学生准备的实验仪器有弹簧测力计、石块、杯子、水)

  在学生说和做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弹簧测力计挂着石块放入水中时示数比在空气中是减小的,那减小的那部分就是浮力,指出这种方法即称重法测浮力,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在液体中受浮力,且浮力的大小为F浮=G-F′

  ④对于浮力的方向,可让学生回答。一般学生会说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这时可采用用手托一托和出示图片让学生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3)关于气体对物体有浮力的验证,我是这样设计的:

  学生小组讨论:杠杆不平衡的原因

  教师讲解课本中物体在气体中受到浮力的实验。

  通过以上的实验,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强调浮力的方向和称重法测浮力。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浮力及称重法测浮力,并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实验、动手探究及团结合作的能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演示实验)把乒乓球放在一个去掉底的、不盖盖子的瓶子中,向瓶中倒水,球会受到浮力而浮起来吗?将瓶子盖上盖子,球会怎么样?为什么?

  (2) 在进行实验时引导学生猜想,仔细观察,对比两次实验操作的不同之处。

  (3)对于该实验不需要学生做出准确的解释,只要意识到不盖盖子时球的下表面没有液体即可。

  这一步的设计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注意观察,积极动脑思考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为讲解浮力的产生原因打下基础。

  (4)教师从理论上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并用桥墩的例子加强学生对浮力产生原因的了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四)反馈和巩固:课堂检测

  五、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一二题

  (2)拓展延伸:由本节课我们 知道了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上-F下,你能从中发现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吗?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质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并且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技能要求,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们实验的能力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们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质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改变

  (3)了解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地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学生们的认知规律。

  (三)重点和难点

  质量知识是今后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比较复杂,生活中不为学生们所熟悉,因此我确定了以下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的概念和属性,托盘天平的使用

  2、教学难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们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们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法分析

  为突出重点,本课以引导性提问发现法为主线,以提问拓展学生们思维,用引导让学生们逐渐靠近问题实质,结合比较法,最终让学生们自己发现并得出结论;为突破难点,采用多媒体演示法,以生动的感观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用实验探究法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用反馈练习法检验所学知识及巩固所学内容。

  四、学法分析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和开拓型的人才,所以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能让学生们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们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我的上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分类比较导入新课 讨论交流激发兴趣 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巧记妙学掌握重点 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分类比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学生们活动,将课件上出示的图片:铁锤,小木块,铁钉,桌子等物体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从而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结论;接着引导学生们比较铁钉和铁锤、小木块和桌子同类物质所含的物质多少不一样,引出质量的概念。

  2、讨论交流激发兴趣

  小组讨论说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质量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阅读书本109页的小资料,让学生们观察分析“大象质量是成人质量的多少倍?”

  随后小组交流:

  1、一张邮票的质量为50

  2、一枚硬币的质量为10

  3、一个中学生们的质量大约是

  4、一头大象的质量约5

  使学生们对质量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从而构建具体的质量量级观念。

  3、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为了攻破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天平,说出天平的结构名称及作用;

  (通过学生们观察讨论学习天平的结构,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

  (2)学生们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讨论天平的使用方法;

  (讨论天平使用时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们,体现学生们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教师总结天平使用的步骤:放、拨、调、测、读、收。

  (引领学生们进行实验操作测量身边一些小物体的质量,并通过讨论、交流和协作,使学生们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重点。)

  4、巧记妙学掌握重点

  通过顺口溜,帮助学生们记忆

  先把天平放水平,后将游码左移“0”

  再调螺母反指针,左放物体右放砝

  读准质量收完备,三点注意要记清

  5、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例1:(1) 对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天平进行调节;先将游码放在标尺 的 刻度线处。当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铜块的质量是 。若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调节。(2) 用调节好的天平称铜块的质量:把铜块放在天平的 盘内。

  例2: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物体应放在天平_________盘,测得盛有水的烧杯的质量如图所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________g.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在今天我要说的是_________版_____年级物理_____(上或下)册第_____章第_____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

  先说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节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_______________课(概念课、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__________知识,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初步学会运用_____知识解决_____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能力。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为本节课的知识点)

  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对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通过学习什么知识,培养学生的什么意识和品质等)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1.对于教法的选择:

  教法一: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学生的分组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再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法二:为贯彻生本教育,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实际,本节课准备采取启发诱导、点拨释疑、合作学习,兵教兵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的兵帮兵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2分钟)

  为了顺利得出本节_____________概念(或规律),同时让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采用类比法设计复习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压强、功率的引入要类比速度)

  为更好的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导入本节新课时,采取故事导入(或生活现象导入或演示实验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现象是……或演示实验是……)

  2.任务驱动、自主预习及展示(5分钟)

  学生阅读课本px页~py页,独立完成下发的学案上的自主预习题。为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自学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已确定的目标,本节课设计的预习题如下:

  相关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间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问题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节的预习题可设计为: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与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物体_______在液体中,或_______在液面上。2、一个 50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g=10N/kg)3、采用_______的办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现代化得轮船,也保持着这种古老的办法。4、排水量是1000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所装的货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_______N.船从河水中驶入海水中,它受到的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它排开水的体积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潜水艇靠改变_______实现上浮和下沉的?6、气球和飞艇能漂浮在空中,气球和飞艇里充的是_______。)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教师采取投影学生学案、学生补充完善学案的方式顺利完成此环节。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钟)

  同学们针对学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分小组先讨论解决后再上黑板分别进行板演,为展示交流做准备。然后本小组讲解,其余小组聆听并发现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注意归纳思路、渗透学科理念。

  本环节设计的合作探究题和处理的方法为:

  (以《浮力》一节为例:

  问题(一):把体积相等、质量不等的三个小球a、b、c放入同种液体中,静止后的位置如图所示,它们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a、Fb、Fc,则这三个力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的密度最大。

  问题(二):将同一铁块分别放入水和水银中,比较铁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银中受到的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C.在两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不知道铁块形状,无法确定

  问题(一):学生自学时,能够判断出三个球受到浮力大小关系,而在解决三个球的密度问题时,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

  教师点拨:根据前面学过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关系,在这里三个球的密度没法比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们都在同一种液体中,只是处于不同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试着与液体的密度相联系,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即物体的重力和液体的浮力的关系入手,进而找到密度的关系。

  问题(二):学生的在分析物体在液体中最终所处的状态时,根据生活中的木块、铁块、水的关系,进而去理解其他的物体,找不到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

  关于教师点拨:在这个问题中,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入手,当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时,这时物体就处于静止的状态,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平衡时,物体将处于运动的状态,向力大的那个方向运动。在这里我们只要比较物体受到的浮力和物体重力的大小关系(或实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大小关系),就可以判断出物体将处于的状态。

  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其中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也有机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构建体系时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后,教师投影答案,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通过兵教兵和师教兵的方式解决。

  6.学后反思(3分钟)

  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和本节的目标,在学案上自己构建本节的知识树。

  四、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给学生展示用的,所以教师的板书内容不宜过多,基本包括标题和简单的知识树即可,并告诉评委这样设计的道理:以生为本,凸显学生学的地位等等)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中的内容。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知识点之后,通过各种各样的声音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并通过实验得出响度与振幅、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通过生活实例指出声音的音色;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并为后面认识噪声的防治、超声与次声奠定基础。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习两种基本探究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在新课程标准对于《声音的特性》一节的要求是: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运用。

  二、说学情

  物理是八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学生对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及好奇心;学生前面通过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学习,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学生的脑海中对于生活中的声音的现象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这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影响;然而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以及在对声音的特性的认识上,学生会由于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错误认识,如声音的高低与响度混淆,不能很好地区分,从而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通过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认识音调与响度的区别,并进行易错巩固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作用及地位的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目的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学习物理知识,并通过实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身体会获得物理知识的过程,激发物理的学习兴趣,并在这过程只学会观察,归纳、总结。

  知识与技能方面: 了解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两个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直观方面: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觉得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声音的响度及音色要较容易接受一些。而对于音调的理解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除此之外由于生活中有时所说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容易与声音的高低(音调)混淆,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响度及其影响因素,音调及其影响因素;难点是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五、说教法

  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法以学生为本,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演示实验、实验探究、讲解点拨、归纳总结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同时利用多媒体与常规教学相整合,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得到科学知识。因为声音因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相关有助于学习,鼓励学生多动手实验,学会观察、总结,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六、说学法

  本节课采用了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等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即: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基本运用。还应该开始让学生接触“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因为要从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七、说教具准备

  钢尺、鼓、纸屑、梳子、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对于教学过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新课导入”、“探究新知”“课堂小结和巩固”、“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儿歌“小白兔乖乖”动漫视频,并提出问题:小白兔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性来判断兔妈妈和大灰狼的声音的?从而引入这节课的课题《声音的特性》。(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熟悉的故事儿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并为声音的特性(音色)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响度与振幅

  学生活动:轻轻拍手两下和用力拍手两下,感知听到的声音的强弱不同,进而引入“响度”的概念。

  教师演示:击鼓,引导学生思考“响鼓需要重锤敲”的道理,深入提问“响度与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后学生开始讨论得出自己的猜想的情况下问学生“怎样观察鼓面的振动幅度的大小”从而进行“转换法”这一科学探究方法指导的同时用实验现象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学生动手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用刻度尺探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实验情况,发现问题后趁机引入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如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一定。学生继续实验,交流讨论归纳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在此安排一个演示实验和一个学生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提出问题:声音的响度除了与振动的幅度有关以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举例说明。学生思考并举例,通过分析例子得出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与声音的分散程度有关”。例:在教学过程中,站在前排减小说话的声音,前排同学听得到说话的内容,而后排同学却听不到;听诊器。

  2.音调与频率

  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合唱社要排练合唱,需要有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声音的什么特性?从而引出“音调”的概念。

  学生利用自己的梳头发的梳子和刻度尺做实验:用同样的力将刻度尺在梳齿上分别快速的划过和慢慢划过,比较声音的该地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判断出声音的尖细与低沉即可)并观察梳齿振动的快慢;交流讨论然后归纳总结出结论: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在讲到振动快慢的时候简单介绍频率。最后介绍古代打击乐器——编钟。(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感受声音的高低,将其与声音的响度区分开来,而介绍编钟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下古时对于声音音调的应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及时对生活中的几个现象进行判断:

  ①“男低音高声唱歌,女高音低声伴唱”,“窃窃私语”,“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分别描述的是声音的什么特性。

  ②老牛叫的声音和蚊子发出的声音相比,谁的响度大,水的音调高。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区分音调与响度)

  3.了解音色

  开始播放音频:学生欣赏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音乐,然后提出问题: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性判断出各种不同的乐器的?引入音色的概念,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发声体的材料或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设计的意图:让学生在学习中放松一下,并在轻松的氛围下获得新知。)

  学生回答新课导入环节的问题,将学得的新知识“学以致用”,且起到前后呼应的一个作用。

  (三)课堂小结和巩固

  本环节分主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三要素(声音的特性),二是学生理解具体概念,并讨论影响因素。为了全盘把握,可以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形成知识结构模型及框架,便于理解记忆。

  最后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声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对“ 向水瓶灌水”的感受等,从而实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并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

  (四)作业设计

  制作橡皮筋吉他,并完成课本43页迷你实验室。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习用具帮助学习理解声音的音调,并在过程中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板书设计

  由于有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所以采用的是纲要式板书,目的是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的基本学习内容,也可以在课堂小结环节给与提醒。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1、响度——振幅 (转换法、控制变量法)、距离声源的远近

  2、音调——频率

  3、音色——结构 材料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教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_________版_____年级物理_____(上或下)册第_____章第_____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

  首先说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同学在学习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_______________课(概念课、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同学学习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同学掌握__________知识,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初步学会运用_____知识解决_____问题的方法,培养同学的__________能力。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同学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为本节课的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同学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培养同学哪些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对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通过学习什么知识,培养同学的什么意识和品质等)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同学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同学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限于同学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

  教法一: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同学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同学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同学的学习主动性;由同学的分组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再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同学的创造性。

  教法二:为贯彻生本教育,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实际,本节课准备采取启发诱导、点拨释疑、合作学习,兵教兵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同学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的兵帮兵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同学的主体地位,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2分钟)

  为了顺利得出本节_____________概念(或规律),同时让同学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采用类比法设计复习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压强、功率的引入要类比速度)

  为更好的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导入本节新课时,采取故事导入(或生活现象导入或演示实验导入)的方式,让同学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同学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现象是……或演示实验是……)

  2.任务驱动、自主预习及展示(5分钟)

  同学阅读课本px页~py页,独立完成下发的学案上的自主预习题。为最大限度的培养同学最基本的自学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已确定的目标,本节课设计的预习题如下:

  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节的预习题可设计为: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与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物体_______在液体中,或_______在液面上。2、一个 50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g=10N/kg)3、采用_______的办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现代化得轮船,也保持着这种古老的办法。4、排水量是1000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所装的`货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_______N.船从河水中驶入海水中,它受到的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它排开水的体积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潜水艇靠改变_______实现上浮和下沉的?6、气球和飞艇能漂浮在空中,气球和飞艇里充的是_______。)

  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教师采取投影同学学案、同学补充完善学案的方式顺利完成此环节。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钟)

  同学们针对学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分小组先讨论解决后再上黑板分别进行板演,为展示交流做准备。然后本小组讲解,其余小组聆听并发现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注意归纳思路、渗透学科理念。

  本环节设计的合作探究题和处理的方法为:

  (以《浮力》一节为例:

  问题(一):把体积相等、质量不等的三个小球a、b、c放入同种液体中,静止后的位置如图所示,它们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a、Fb、Fc,则这三个力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的密度最大。

  问题(二):将同一铁块分别放入水和水银中,比较铁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银中受到的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C.在两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不知道铁块形状,无法确定

  问题(一):同学自学时,能够判断出三个球受到浮力大小关系,而在解决三个球的密度问题时,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

  教师点拨:根据前面学过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关系,在这里三个球的密度没法比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们都在同一种液体中,只是处于不同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试着与液体的密度相联系,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即物体的重力和液体的浮力的关系入手,进而找到密度的关系。

  问题(二):同学的在分析物体在液体中最终所处的状态时,根据生活中的木块、铁块、水的关系,进而去理解其他的物体,找不到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

  教师点拨:在这个问题中,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入手,当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时,这时物体就处于静止的状态,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平衡时,物体将处于运动的状态,向力大的那个方向运动。在这里我们只要比较物体受到的浮力和物体重力的大小关系(或实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大小关系),就可以判断出物体将处于的状态。

  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同学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同学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也有机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构建体系时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10分钟)

  同学独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后,教师投影答案,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通过兵教兵和师教兵的方式解决。

  6.学后反思(3分钟)

  同学针对所学内容和本节的目标,在学案上自己构建本节的知识树。

  四、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给同学展示用的,所以教师的板书内容不宜过多,基本包括标题和简单的知识树即可,并告诉评委这样设计的道理:以生为本,凸显同学学的地位等等)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届讲授的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各自的优点,指出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并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了它们的省力情况,把滑轮与杠杆联系在一起。最后讲述了能同时应用定滑轮和动滑轮优点的滑轮组。

  经过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关键是抓好学生的随堂实验。 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②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②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

  ③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归纳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

  ②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③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

  根据《滑轮》一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学生实验、放电脑动画、观察、讨论、讲解为主的多边法教学。通过观察、实验和看电脑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

  ①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④巩固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

  ⑤具体和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分以下几个环节:

  1、新课引入:

  用课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轮,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观察、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演示定滑 轮、动滑轮的用法,学生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此实验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减小动滑轮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让学生把实验结果填到设计好的表 格中。各实验小组分析论证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观察实验和相应的理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研究滑轮的实质用课件动画说明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这样做可以让这个问题更直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接着提出 问题:有没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后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结果,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来。然后用课件提出如何连接滑轮组。

  学生在练本上设计滑轮组,用课件动画给出答案。学生在按照图中的设计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绳子移动距离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关系。这个实验有可能出 现偏差,这时可让学生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强化:

  ①让学生对照本节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节目标设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持久性记忆,有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7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本课内容线索依然禀承了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的现象。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质。

  4、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二、说教具

  教师:多媒体

  三、说学生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四、说学法

  实验探究式

  五、说教法

  为了实现“以物理教学目标为中心,目标导学为核心,反馈矫正为手段,自主能力发展为主旨,先学后教为方法”的教育指导思想,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纲要导学,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其结构为:

  新课导入→确定目标→课内导学→尝试诊测→课内探究→达标测评

  六、教学过程

  具体步骤

  1、引入新课

  先回顾前面学习的物态变化,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

  (1)、展示学习目标

  (2)、展示自学向导,学生自学

  (3)、小测验,学生自学反馈

  (4)、新课讲解

  A、认识概念

  第一步:探究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第二步:学生得出结论,从而认识升华和凝华及其条件。

  B、学会分析

  第一步:展示烧黑的灯泡,让学生思考原因。

  第二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物态分析。

  第三步:得出原因。

  C、几种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和凝固

  第一步:展示现象,学生分析

  第二步:教师点评,介绍人工降雨(干冰的利用是一个常见的知识考点,所以特别在此提出来)。

  D、归纳小结

  第一步:学生完成93页想想议议

  第二步:展示物态变化关系图,理清关系。

  (5)、达标训练----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对本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将在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3、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1、2题

  第一条作业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解决刚开始未解答的问题。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动脑学物理3题

  第二条作业是为了促进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七、结束语

  总之,本节课以认识和分析升华与凝华现象为重点,也是难点。以此为中心,再结合学生易错处给予有意识的突击强化,促使目标得以实现。

  这就是我对这堂课的构想,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1、概念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热

  2、现象

  初态——————→末态 物态变化

  A

  B

  C

  D

  3、六种物态变化

  附:达标训练

  1. 说说下列各现象中物质状态的变化并说明吸放热情况。

  A. 碘变成紫色的气体B. 卫生球变小了C. 霜的形成D. 雾、露的形成E.水结冰

  F.夏天衣服被晒干G.冰化成水H.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I.冬天玻璃窗内表面结一层冰花

  2.仔细观察下列图形并做出解释

  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它是将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压缩、冷却而成的,温度可达78.5℃,如果将它放在空气中,会长出如图的冰状胡须。

  3.思考题:

  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试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压强知识既是对前面所学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整个章节奠定了基础,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本节内容又是初中物理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本身的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改变压强的方法,了解压强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进一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归纳、实验能力;通过对压强概念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比值定义法;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物理学原理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着统领全章的作用)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形成。(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4、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和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最好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让他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学法:根据以上教法以及我班学生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归纳法,比值定义法,数学推理法。

  三、 教学过程

  1.让学生用吸管插入酸奶杯,体验插入的难易程度引入新课;

  2.复习弹力引入压力,详细讲解概念、方向、作用点

  先让学生画压力示意图,再画重力示意图,分析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大小(通过钢尺、砝码实验,让学生明确压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区别),

  通过力的三要素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引出也有作用效果:

  人站在泥潭里,单脚站立和双脚站立,陷入泥潭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三要素完全一致)。

  气球、铅笔实验让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怎样来探究呢?(控制变量)

  演示实验,完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3.为了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压强,让学生明白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学生对所提供的三组情况比较压强大小,从而引出压强定义式;分析单位,得出国际单位帕斯卡,对生活中的报纸对折展开压强的大小进行介绍;

  4.典型例题解题过程学生练习并分析、讲解;

  现实生活中要增大(减小)压力的作用效果,举例(切菜、切肉(磨刀、大刀))

  5.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存在压强的实例(打地基、沙发舒服,沙发变形增大受力面积、注射器),并说出是增大还是减小压强,让学生根据公式分析具体的方法,并把图片拖至各种方法边,一一对应;

  6.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本课成功之处:

  1.充分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做实验,这是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展示了自已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克服了畏难心理,照顾了学生的差异。

  3.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用类比法步步深入,让学生很自然的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从而更好的突破了难点。

  4.在增大和减小压强方法的学习中,从公式、现象出发,并结合实例分析,不仅巩固了压强的知识,还进一步落实了“生活——物理——社会”的教育理念。

  本课需要改进之处:

  1.时间的控制需要加强。

  2.课件做得再灵活简洁一些,可以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所以我会加强课件制作的学习,将多媒体技术更好的应用在物理教学中。

  由于水平有限,可能有些细节把握的还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当然我会继续努力,恳请您的指导!谢谢!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9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声的利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声现象的第五节.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在声现象的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好这节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物理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

  学生分析

  物理是八年级新开设的课程,学生对它充满了好奇、有新鲜感.声的利用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 但缺乏一定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也缺乏对声现象的尖端应用技术的了解.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竞赛、分组讨论、观看动画等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和创新了解声可传递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通过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通过声的利用和危害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教学思路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将课堂进行了活动化、实践化

  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教法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

  考虑到我校八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擂台赛式的游戏活动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实践的愿望.

  ﹙二﹚自主探究和创新

  在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中,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法,并且要求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开展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竞赛抢答法、分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创新法、总结反思法。

  教学程序分析

  引入新课

  (3分钟)

  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由学生与老师一起欣赏动画《蝙蝠与声呐系统》,自然将课题导向“声的利用”【提问】物理知识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你对声的利用知道多少?

  新课教学

  (35分钟)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声的利用”(20分钟)

  新课教学中注重了课堂的活动化、实践化.学生自由组成四个大组,比赛内容是“声的利用”.分必答题和抢答题.用"正"在黑板上累计得分,获奖组奖励小红旗.

  ⑴必答题 在规定的时间内每组说出一个声的利用的事例,允许讨论,不准重复,其他组参与评判.举出一个正确事例得100分,错误不得分,超过时间(30秒)不得分.教师对学生所举事例作出中肯的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归类.

  ⑵.抢答题 ①教师演示演示水波能传递能量的实验:用木棍划水面,看到水中花瓣上下起伏,并用实物投影仪投影.

  ②学生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可进行小组讨论,正确完成的加200分.③学生进行实验的创新,换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实验器材验证声可传递能量.说出创新实验的每组加200分.

  ﹙二﹚播放《声的利用》课件(10分钟)

  在课件中补充一些利用声的科技成果.丰富学生的视野.指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噪声一向为人们所厌恶,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利用噪声造福人类.超声波和次声波对人类有利用的一面,但也有危害的一面.

  ﹙三﹚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 (5分钟)

  要求学生利用声的知识进行发明创造,提出有实用价值的发明的小组加上300分

  利用雄蚊的声音来驱赶咬人的雌蚊

  利用猫的叫声来赶走老鼠

  归纳小结与评估(3分钟)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并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巩固反馈(4分钟)

  1.课本P30,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2.选用课时优化设计,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既可以使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板书设计

  五、声的利用

  1.声能传递信息

  2.声能传递能量

  自我评价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所增加.例如增加了对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创新,声的利用小发明,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补充了一些声的利用在科技中的新成果,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通过增加对噪声的应用,超声波和次声波危害的教学,培养了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㈠运用擂台赛式游戏活动

  通过游戏活动,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游戏活动,不知不觉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收集资料,上台发言,甚至只是听同学的辩论,也可以领略到物理知识的“神奇”,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热爱物理.并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把学生分组进行擂台赛,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㈡组织学生探究并进行实验创新

  在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中,学生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并且要求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采用其它的器材来完成.开展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既可以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还可以当一回"科学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科学探索并不神秘,激发其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乐趣.

  ㈢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调的模式,效果非常好.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声、光、电等各种信息,使得课堂变得绚丽多彩,大大优化了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环境变得丰富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合谐的教学情境,学习兴趣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初中物理说课稿汇编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初中物理说课稿汇编九篇】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06-20

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汇编五篇05-25

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11-05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模板07-28

《摩擦力》初中物理说课稿08-18

初中物理面试说课稿优秀范文08-03

最新初中物理《功》说课稿范文07-28

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物体的颜色》12-02

初中物理说课稿《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2-18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07-06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初中物理说课稿汇编九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物理说课稿汇编九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下面我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过渡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实验与实例的作用,借助他们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对浮力的认识结合了前面所学的液体压强、压力,为后面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制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浮力及浮力的测量方法---称重法;使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去认识现象,发现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

  难点: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设疑,引导

  学法:观察、小组讨论、实验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列举实例,引入课题

  课件投影:水里游泳情景、海上轮船、热气球等图片

  利用学生所熟知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进行

  1、浮力概念的建立

  (1)让学生充分感受浮力的存在

  在盛水的水桶中放一个球,找一名学生按球,谈感受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列举生活中、身边的实例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浮力的存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的思想。

  (2)称重法测浮力

  ?(教师设疑)同学们知道那么多关于浮力的例子,那么像铝块石块这样的物体在水中受不受浮力呢,如何来验证?

  ?学生小组讨论并说说自己的验证方案

  ?根据学生说出的方案,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为学生准备的实验仪器有弹簧测力计、石块、杯子、水)

  在学生说和做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弹簧测力计挂着石块放入水中时示数比在空气中是减小的,那减小的那部分就是浮力,指出这种方法即称重法测浮力,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在液体中受浮力,且浮力的大小为F浮=G-F′

  ④对于浮力的方向,可让学生回答。一般学生会说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这时可采用用手托一托和出示图片让学生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3)关于气体对物体有浮力的验证,我是这样设计的:

  学生小组讨论:杠杆不平衡的原因

  教师讲解课本中物体在气体中受到浮力的实验。

  通过以上的实验,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强调浮力的方向和称重法测浮力。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浮力及称重法测浮力,并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实验、动手探究及团结合作的能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演示实验)把乒乓球放在一个去掉底的、不盖盖子的瓶子中,向瓶中倒水,球会受到浮力而浮起来吗?将瓶子盖上盖子,球会怎么样?为什么?

  (2) 在进行实验时引导学生猜想,仔细观察,对比两次实验操作的不同之处。

  (3)对于该实验不需要学生做出准确的解释,只要意识到不盖盖子时球的下表面没有液体即可。

  这一步的设计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注意观察,积极动脑思考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为讲解浮力的产生原因打下基础。

  (4)教师从理论上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并用桥墩的例子加强学生对浮力产生原因的了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四)反馈和巩固:课堂检测

  五、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一二题

  (2)拓展延伸:由本节课我们 知道了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上-F下,你能从中发现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吗?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质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并且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技能要求,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们实验的能力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们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质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改变

  (3)了解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地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学生们的认知规律。

  (三)重点和难点

  质量知识是今后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比较复杂,生活中不为学生们所熟悉,因此我确定了以下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的概念和属性,托盘天平的使用

  2、教学难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们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们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法分析

  为突出重点,本课以引导性提问发现法为主线,以提问拓展学生们思维,用引导让学生们逐渐靠近问题实质,结合比较法,最终让学生们自己发现并得出结论;为突破难点,采用多媒体演示法,以生动的感观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用实验探究法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用反馈练习法检验所学知识及巩固所学内容。

  四、学法分析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和开拓型的人才,所以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能让学生们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们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我的上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分类比较导入新课 讨论交流激发兴趣 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巧记妙学掌握重点 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分类比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学生们活动,将课件上出示的图片:铁锤,小木块,铁钉,桌子等物体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从而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结论;接着引导学生们比较铁钉和铁锤、小木块和桌子同类物质所含的物质多少不一样,引出质量的概念。

  2、讨论交流激发兴趣

  小组讨论说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质量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阅读书本109页的小资料,让学生们观察分析“大象质量是成人质量的多少倍?”

  随后小组交流:

  1、一张邮票的质量为50

  2、一枚硬币的质量为10

  3、一个中学生们的质量大约是

  4、一头大象的质量约5

  使学生们对质量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从而构建具体的质量量级观念。

  3、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为了攻破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天平,说出天平的结构名称及作用;

  (通过学生们观察讨论学习天平的结构,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

  (2)学生们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讨论天平的使用方法;

  (讨论天平使用时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们,体现学生们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教师总结天平使用的步骤:放、拨、调、测、读、收。

  (引领学生们进行实验操作测量身边一些小物体的质量,并通过讨论、交流和协作,使学生们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重点。)

  4、巧记妙学掌握重点

  通过顺口溜,帮助学生们记忆

  先把天平放水平,后将游码左移“0”

  再调螺母反指针,左放物体右放砝

  读准质量收完备,三点注意要记清

  5、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例1:(1) 对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天平进行调节;先将游码放在标尺 的 刻度线处。当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铜块的质量是 。若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调节。(2) 用调节好的天平称铜块的质量:把铜块放在天平的 盘内。

  例2: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物体应放在天平_________盘,测得盛有水的烧杯的质量如图所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________g.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在今天我要说的是_________版_____年级物理_____(上或下)册第_____章第_____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

  先说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节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_______________课(概念课、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__________知识,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初步学会运用_____知识解决_____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能力。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为本节课的知识点)

  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对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通过学习什么知识,培养学生的什么意识和品质等)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1.对于教法的选择:

  教法一: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学生的分组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再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法二:为贯彻生本教育,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实际,本节课准备采取启发诱导、点拨释疑、合作学习,兵教兵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的兵帮兵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2分钟)

  为了顺利得出本节_____________概念(或规律),同时让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采用类比法设计复习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压强、功率的引入要类比速度)

  为更好的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导入本节新课时,采取故事导入(或生活现象导入或演示实验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现象是……或演示实验是……)

  2.任务驱动、自主预习及展示(5分钟)

  学生阅读课本px页~py页,独立完成下发的学案上的自主预习题。为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自学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已确定的目标,本节课设计的预习题如下:

  相关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间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问题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节的预习题可设计为: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与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物体_______在液体中,或_______在液面上。2、一个 50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g=10N/kg)3、采用_______的办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现代化得轮船,也保持着这种古老的办法。4、排水量是1000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所装的货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_______N.船从河水中驶入海水中,它受到的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它排开水的体积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潜水艇靠改变_______实现上浮和下沉的?6、气球和飞艇能漂浮在空中,气球和飞艇里充的是_______。)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教师采取投影学生学案、学生补充完善学案的方式顺利完成此环节。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钟)

  同学们针对学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分小组先讨论解决后再上黑板分别进行板演,为展示交流做准备。然后本小组讲解,其余小组聆听并发现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注意归纳思路、渗透学科理念。

  本环节设计的合作探究题和处理的方法为:

  (以《浮力》一节为例:

  问题(一):把体积相等、质量不等的三个小球a、b、c放入同种液体中,静止后的位置如图所示,它们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a、Fb、Fc,则这三个力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的密度最大。

  问题(二):将同一铁块分别放入水和水银中,比较铁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银中受到的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C.在两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不知道铁块形状,无法确定

  问题(一):学生自学时,能够判断出三个球受到浮力大小关系,而在解决三个球的密度问题时,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

  教师点拨:根据前面学过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关系,在这里三个球的密度没法比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们都在同一种液体中,只是处于不同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试着与液体的密度相联系,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即物体的重力和液体的浮力的关系入手,进而找到密度的关系。

  问题(二):学生的在分析物体在液体中最终所处的状态时,根据生活中的木块、铁块、水的关系,进而去理解其他的物体,找不到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

  关于教师点拨:在这个问题中,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入手,当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时,这时物体就处于静止的状态,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平衡时,物体将处于运动的状态,向力大的那个方向运动。在这里我们只要比较物体受到的浮力和物体重力的大小关系(或实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大小关系),就可以判断出物体将处于的状态。

  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其中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也有机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构建体系时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后,教师投影答案,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通过兵教兵和师教兵的方式解决。

  6.学后反思(3分钟)

  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和本节的目标,在学案上自己构建本节的知识树。

  四、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给学生展示用的,所以教师的板书内容不宜过多,基本包括标题和简单的知识树即可,并告诉评委这样设计的道理:以生为本,凸显学生学的地位等等)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中的内容。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知识点之后,通过各种各样的声音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并通过实验得出响度与振幅、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通过生活实例指出声音的音色;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并为后面认识噪声的防治、超声与次声奠定基础。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习两种基本探究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在新课程标准对于《声音的特性》一节的要求是: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运用。

  二、说学情

  物理是八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学生对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及好奇心;学生前面通过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学习,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学生的脑海中对于生活中的声音的现象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这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影响;然而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以及在对声音的特性的认识上,学生会由于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错误认识,如声音的高低与响度混淆,不能很好地区分,从而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通过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认识音调与响度的区别,并进行易错巩固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作用及地位的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目的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学习物理知识,并通过实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身体会获得物理知识的过程,激发物理的学习兴趣,并在这过程只学会观察,归纳、总结。

  知识与技能方面: 了解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两个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直观方面: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觉得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声音的响度及音色要较容易接受一些。而对于音调的理解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除此之外由于生活中有时所说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容易与声音的高低(音调)混淆,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响度及其影响因素,音调及其影响因素;难点是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五、说教法

  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法以学生为本,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演示实验、实验探究、讲解点拨、归纳总结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同时利用多媒体与常规教学相整合,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得到科学知识。因为声音因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相关有助于学习,鼓励学生多动手实验,学会观察、总结,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六、说学法

  本节课采用了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等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即: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基本运用。还应该开始让学生接触“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因为要从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七、说教具准备

  钢尺、鼓、纸屑、梳子、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对于教学过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新课导入”、“探究新知”“课堂小结和巩固”、“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儿歌“小白兔乖乖”动漫视频,并提出问题:小白兔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性来判断兔妈妈和大灰狼的声音的?从而引入这节课的课题《声音的特性》。(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熟悉的故事儿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并为声音的特性(音色)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响度与振幅

  学生活动:轻轻拍手两下和用力拍手两下,感知听到的声音的强弱不同,进而引入“响度”的概念。

  教师演示:击鼓,引导学生思考“响鼓需要重锤敲”的道理,深入提问“响度与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后学生开始讨论得出自己的猜想的情况下问学生“怎样观察鼓面的振动幅度的大小”从而进行“转换法”这一科学探究方法指导的同时用实验现象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学生动手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用刻度尺探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实验情况,发现问题后趁机引入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如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一定。学生继续实验,交流讨论归纳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在此安排一个演示实验和一个学生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提出问题:声音的响度除了与振动的幅度有关以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举例说明。学生思考并举例,通过分析例子得出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与声音的分散程度有关”。例:在教学过程中,站在前排减小说话的声音,前排同学听得到说话的内容,而后排同学却听不到;听诊器。

  2.音调与频率

  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合唱社要排练合唱,需要有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声音的什么特性?从而引出“音调”的概念。

  学生利用自己的梳头发的梳子和刻度尺做实验:用同样的力将刻度尺在梳齿上分别快速的划过和慢慢划过,比较声音的该地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判断出声音的尖细与低沉即可)并观察梳齿振动的快慢;交流讨论然后归纳总结出结论: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在讲到振动快慢的时候简单介绍频率。最后介绍古代打击乐器——编钟。(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感受声音的高低,将其与声音的响度区分开来,而介绍编钟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下古时对于声音音调的应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及时对生活中的几个现象进行判断:

  ①“男低音高声唱歌,女高音低声伴唱”,“窃窃私语”,“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分别描述的是声音的什么特性。

  ②老牛叫的声音和蚊子发出的声音相比,谁的响度大,水的音调高。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区分音调与响度)

  3.了解音色

  开始播放音频:学生欣赏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音乐,然后提出问题: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性判断出各种不同的乐器的?引入音色的概念,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发声体的材料或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设计的意图:让学生在学习中放松一下,并在轻松的氛围下获得新知。)

  学生回答新课导入环节的问题,将学得的新知识“学以致用”,且起到前后呼应的一个作用。

  (三)课堂小结和巩固

  本环节分主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三要素(声音的特性),二是学生理解具体概念,并讨论影响因素。为了全盘把握,可以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形成知识结构模型及框架,便于理解记忆。

  最后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声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对“ 向水瓶灌水”的感受等,从而实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并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

  (四)作业设计

  制作橡皮筋吉他,并完成课本43页迷你实验室。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习用具帮助学习理解声音的音调,并在过程中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板书设计

  由于有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所以采用的是纲要式板书,目的是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的基本学习内容,也可以在课堂小结环节给与提醒。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1、响度——振幅 (转换法、控制变量法)、距离声源的远近

  2、音调——频率

  3、音色——结构 材料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教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_________版_____年级物理_____(上或下)册第_____章第_____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

  首先说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同学在学习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_______________课(概念课、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同学学习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同学掌握__________知识,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初步学会运用_____知识解决_____问题的方法,培养同学的__________能力。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同学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为本节课的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同学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培养同学哪些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对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通过学习什么知识,培养同学的什么意识和品质等)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同学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同学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限于同学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

  教法一: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同学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同学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同学的学习主动性;由同学的分组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再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同学的创造性。

  教法二:为贯彻生本教育,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实际,本节课准备采取启发诱导、点拨释疑、合作学习,兵教兵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同学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的兵帮兵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同学的主体地位,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2分钟)

  为了顺利得出本节_____________概念(或规律),同时让同学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采用类比法设计复习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压强、功率的引入要类比速度)

  为更好的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导入本节新课时,采取故事导入(或生活现象导入或演示实验导入)的方式,让同学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同学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现象是……或演示实验是……)

  2.任务驱动、自主预习及展示(5分钟)

  同学阅读课本px页~py页,独立完成下发的学案上的自主预习题。为最大限度的培养同学最基本的自学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已确定的目标,本节课设计的预习题如下:

  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节的预习题可设计为: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与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物体_______在液体中,或_______在液面上。2、一个 50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g=10N/kg)3、采用_______的办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现代化得轮船,也保持着这种古老的办法。4、排水量是1000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所装的`货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_______N.船从河水中驶入海水中,它受到的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它排开水的体积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潜水艇靠改变_______实现上浮和下沉的?6、气球和飞艇能漂浮在空中,气球和飞艇里充的是_______。)

  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教师采取投影同学学案、同学补充完善学案的方式顺利完成此环节。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钟)

  同学们针对学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分小组先讨论解决后再上黑板分别进行板演,为展示交流做准备。然后本小组讲解,其余小组聆听并发现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注意归纳思路、渗透学科理念。

  本环节设计的合作探究题和处理的方法为:

  (以《浮力》一节为例:

  问题(一):把体积相等、质量不等的三个小球a、b、c放入同种液体中,静止后的位置如图所示,它们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a、Fb、Fc,则这三个力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的密度最大。

  问题(二):将同一铁块分别放入水和水银中,比较铁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银中受到的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C.在两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不知道铁块形状,无法确定

  问题(一):同学自学时,能够判断出三个球受到浮力大小关系,而在解决三个球的密度问题时,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

  教师点拨:根据前面学过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关系,在这里三个球的密度没法比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们都在同一种液体中,只是处于不同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试着与液体的密度相联系,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即物体的重力和液体的浮力的关系入手,进而找到密度的关系。

  问题(二):同学的在分析物体在液体中最终所处的状态时,根据生活中的木块、铁块、水的关系,进而去理解其他的物体,找不到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

  教师点拨:在这个问题中,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入手,当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时,这时物体就处于静止的状态,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平衡时,物体将处于运动的状态,向力大的那个方向运动。在这里我们只要比较物体受到的浮力和物体重力的大小关系(或实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大小关系),就可以判断出物体将处于的状态。

  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同学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同学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也有机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构建体系时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10分钟)

  同学独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后,教师投影答案,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通过兵教兵和师教兵的方式解决。

  6.学后反思(3分钟)

  同学针对所学内容和本节的目标,在学案上自己构建本节的知识树。

  四、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给同学展示用的,所以教师的板书内容不宜过多,基本包括标题和简单的知识树即可,并告诉评委这样设计的道理:以生为本,凸显同学学的地位等等)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届讲授的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各自的优点,指出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并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了它们的省力情况,把滑轮与杠杆联系在一起。最后讲述了能同时应用定滑轮和动滑轮优点的滑轮组。

  经过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关键是抓好学生的随堂实验。 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②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②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

  ③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归纳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

  ②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③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

  根据《滑轮》一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学生实验、放电脑动画、观察、讨论、讲解为主的多边法教学。通过观察、实验和看电脑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

  ①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④巩固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

  ⑤具体和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分以下几个环节:

  1、新课引入:

  用课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轮,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观察、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演示定滑 轮、动滑轮的用法,学生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此实验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减小动滑轮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让学生把实验结果填到设计好的表 格中。各实验小组分析论证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观察实验和相应的理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研究滑轮的实质用课件动画说明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这样做可以让这个问题更直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接着提出 问题:有没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后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结果,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来。然后用课件提出如何连接滑轮组。

  学生在练本上设计滑轮组,用课件动画给出答案。学生在按照图中的设计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绳子移动距离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关系。这个实验有可能出 现偏差,这时可让学生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强化:

  ①让学生对照本节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节目标设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持久性记忆,有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7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本课内容线索依然禀承了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的现象。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质。

  4、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二、说教具

  教师:多媒体

  三、说学生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四、说学法

  实验探究式

  五、说教法

  为了实现“以物理教学目标为中心,目标导学为核心,反馈矫正为手段,自主能力发展为主旨,先学后教为方法”的教育指导思想,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纲要导学,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其结构为:

  新课导入→确定目标→课内导学→尝试诊测→课内探究→达标测评

  六、教学过程

  具体步骤

  1、引入新课

  先回顾前面学习的物态变化,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

  (1)、展示学习目标

  (2)、展示自学向导,学生自学

  (3)、小测验,学生自学反馈

  (4)、新课讲解

  A、认识概念

  第一步:探究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第二步:学生得出结论,从而认识升华和凝华及其条件。

  B、学会分析

  第一步:展示烧黑的灯泡,让学生思考原因。

  第二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物态分析。

  第三步:得出原因。

  C、几种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和凝固

  第一步:展示现象,学生分析

  第二步:教师点评,介绍人工降雨(干冰的利用是一个常见的知识考点,所以特别在此提出来)。

  D、归纳小结

  第一步:学生完成93页想想议议

  第二步:展示物态变化关系图,理清关系。

  (5)、达标训练----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对本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将在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3、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1、2题

  第一条作业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解决刚开始未解答的问题。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动脑学物理3题

  第二条作业是为了促进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七、结束语

  总之,本节课以认识和分析升华与凝华现象为重点,也是难点。以此为中心,再结合学生易错处给予有意识的突击强化,促使目标得以实现。

  这就是我对这堂课的构想,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1、概念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热

  2、现象

  初态——————→末态 物态变化

  A

  B

  C

  D

  3、六种物态变化

  附:达标训练

  1. 说说下列各现象中物质状态的变化并说明吸放热情况。

  A. 碘变成紫色的气体B. 卫生球变小了C. 霜的形成D. 雾、露的形成E.水结冰

  F.夏天衣服被晒干G.冰化成水H.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I.冬天玻璃窗内表面结一层冰花

  2.仔细观察下列图形并做出解释

  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它是将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压缩、冷却而成的,温度可达78.5℃,如果将它放在空气中,会长出如图的冰状胡须。

  3.思考题:

  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试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压强知识既是对前面所学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整个章节奠定了基础,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本节内容又是初中物理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本身的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改变压强的方法,了解压强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进一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归纳、实验能力;通过对压强概念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比值定义法;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物理学原理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着统领全章的作用)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形成。(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4、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和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最好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让他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学法:根据以上教法以及我班学生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归纳法,比值定义法,数学推理法。

  三、 教学过程

  1.让学生用吸管插入酸奶杯,体验插入的难易程度引入新课;

  2.复习弹力引入压力,详细讲解概念、方向、作用点

  先让学生画压力示意图,再画重力示意图,分析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大小(通过钢尺、砝码实验,让学生明确压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区别),

  通过力的三要素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引出也有作用效果:

  人站在泥潭里,单脚站立和双脚站立,陷入泥潭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三要素完全一致)。

  气球、铅笔实验让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怎样来探究呢?(控制变量)

  演示实验,完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3.为了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压强,让学生明白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学生对所提供的三组情况比较压强大小,从而引出压强定义式;分析单位,得出国际单位帕斯卡,对生活中的报纸对折展开压强的大小进行介绍;

  4.典型例题解题过程学生练习并分析、讲解;

  现实生活中要增大(减小)压力的作用效果,举例(切菜、切肉(磨刀、大刀))

  5.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存在压强的实例(打地基、沙发舒服,沙发变形增大受力面积、注射器),并说出是增大还是减小压强,让学生根据公式分析具体的方法,并把图片拖至各种方法边,一一对应;

  6.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本课成功之处:

  1.充分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做实验,这是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展示了自已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克服了畏难心理,照顾了学生的差异。

  3.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用类比法步步深入,让学生很自然的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从而更好的突破了难点。

  4.在增大和减小压强方法的学习中,从公式、现象出发,并结合实例分析,不仅巩固了压强的知识,还进一步落实了“生活——物理——社会”的教育理念。

  本课需要改进之处:

  1.时间的控制需要加强。

  2.课件做得再灵活简洁一些,可以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所以我会加强课件制作的学习,将多媒体技术更好的应用在物理教学中。

  由于水平有限,可能有些细节把握的还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当然我会继续努力,恳请您的指导!谢谢!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9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声的利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声现象的第五节.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在声现象的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好这节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物理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

  学生分析

  物理是八年级新开设的课程,学生对它充满了好奇、有新鲜感.声的利用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 但缺乏一定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也缺乏对声现象的尖端应用技术的了解.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竞赛、分组讨论、观看动画等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和创新了解声可传递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通过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通过声的利用和危害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教学思路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将课堂进行了活动化、实践化

  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教法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

  考虑到我校八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擂台赛式的游戏活动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实践的愿望.

  ﹙二﹚自主探究和创新

  在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中,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法,并且要求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开展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竞赛抢答法、分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创新法、总结反思法。

  教学程序分析

  引入新课

  (3分钟)

  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由学生与老师一起欣赏动画《蝙蝠与声呐系统》,自然将课题导向“声的利用”【提问】物理知识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你对声的利用知道多少?

  新课教学

  (35分钟)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声的利用”(20分钟)

  新课教学中注重了课堂的活动化、实践化.学生自由组成四个大组,比赛内容是“声的利用”.分必答题和抢答题.用"正"在黑板上累计得分,获奖组奖励小红旗.

  ⑴必答题 在规定的时间内每组说出一个声的利用的事例,允许讨论,不准重复,其他组参与评判.举出一个正确事例得100分,错误不得分,超过时间(30秒)不得分.教师对学生所举事例作出中肯的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归类.

  ⑵.抢答题 ①教师演示演示水波能传递能量的实验:用木棍划水面,看到水中花瓣上下起伏,并用实物投影仪投影.

  ②学生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可进行小组讨论,正确完成的加200分.③学生进行实验的创新,换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实验器材验证声可传递能量.说出创新实验的每组加200分.

  ﹙二﹚播放《声的利用》课件(10分钟)

  在课件中补充一些利用声的科技成果.丰富学生的视野.指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噪声一向为人们所厌恶,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利用噪声造福人类.超声波和次声波对人类有利用的一面,但也有危害的一面.

  ﹙三﹚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 (5分钟)

  要求学生利用声的知识进行发明创造,提出有实用价值的发明的小组加上300分

  利用雄蚊的声音来驱赶咬人的雌蚊

  利用猫的叫声来赶走老鼠

  归纳小结与评估(3分钟)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并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巩固反馈(4分钟)

  1.课本P30,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2.选用课时优化设计,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既可以使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板书设计

  五、声的利用

  1.声能传递信息

  2.声能传递能量

  自我评价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所增加.例如增加了对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创新,声的利用小发明,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补充了一些声的利用在科技中的新成果,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通过增加对噪声的应用,超声波和次声波危害的教学,培养了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㈠运用擂台赛式游戏活动

  通过游戏活动,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游戏活动,不知不觉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收集资料,上台发言,甚至只是听同学的辩论,也可以领略到物理知识的“神奇”,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热爱物理.并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把学生分组进行擂台赛,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㈡组织学生探究并进行实验创新

  在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中,学生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并且要求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采用其它的器材来完成.开展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既可以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还可以当一回"科学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科学探索并不神秘,激发其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乐趣.

  ㈢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调的模式,效果非常好.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声、光、电等各种信息,使得课堂变得绚丽多彩,大大优化了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环境变得丰富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合谐的教学情境,学习兴趣将得到极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