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集合8篇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压强知识既是对前面所学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整个章节奠定了基础,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本节内容又是初中物理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本身的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改变压强的方法,了解压强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进一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归纳、实验能力;通过对压强概念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比值定义法;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物理学原理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着统领全章的作用)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形成。(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4、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和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最好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让他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学法:根据以上教法以及我班学生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归纳法,比值定义法,数学推理法。
三、 教学过程
1.让学生用吸管插入酸奶杯,体验插入的难易程度引入新课;
2.复习弹力引入压力,详细讲解概念、方向、作用点
先让学生画压力示意图,再画重力示意图,分析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大小(通过钢尺、砝码实验,让学生明确压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区别),
通过力的三要素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引出也有作用效果:
人站在泥潭里,单脚站立和双脚站立,陷入泥潭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三要素完全一致)。
气球、铅笔实验让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怎样来探究呢?(控制变量)
演示实验,完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3.为了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压强,让学生明白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学生对所提供的三组情况比较压强大小,从而引出压强定义式;分析单位,得出国际单位帕斯卡,对生活中的报纸对折展开压强的大小进行介绍;
4.典型例题解题过程学生练习并分析、讲解;
现实生活中要增大(减小)压力的作用效果,举例(切菜、切肉(磨刀、大刀))
5.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存在压强的实例(打地基、沙发舒服,沙发变形增大受力面积、注射器),并说出是增大还是减小压强,让学生根据公式分析具体的方法,并把图片拖至各种方法边,一一对应;
6.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本课成功之处:
1.充分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做实验,这是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展示了自已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克服了畏难心理,照顾了学生的差异。
3.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用类比法步步深入,让学生很自然的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从而更好的突破了难点。
4.在增大和减小压强方法的学习中,从公式、现象出发,并结合实例分析,不仅巩固了压强的知识,还进一步落实了“生活——物理——社会”的教育理念。
本课需要改进之处:
1.时间的控制需要加强。
2.课件做得再灵活简洁一些,可以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所以我会加强课件制作的学习,将多媒体技术更好的应用在物理教学中。
由于水平有限,可能有些细节把握的还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当然我会继续努力,恳请您的指导!谢谢!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声的利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声现象的第五节.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在声现象的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好这节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物理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
学生分析
物理是八年级新开设的课程,学生对它充满了好奇、有新鲜感.声的利用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 但缺乏一定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也缺乏对声现象的尖端应用技术的了解.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竞赛、分组讨论、观看动画等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和创新了解声可传递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通过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通过声的利用和危害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教学思路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将课堂进行了活动化、实践化
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教法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
考虑到我校八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擂台赛式的游戏活动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实践的愿望.
﹙二﹚自主探究和创新
在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中,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法,并且要求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开展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竞赛抢答法、分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创新法、总结反思法。
教学程序分析
引入新课
(3分钟)
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由学生与老师一起欣赏动画《蝙蝠与声呐系统》,自然将课题导向“声的利用”【提问】物理知识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你对声的利用知道多少?
新课教学
(35分钟)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声的利用”(20分钟)
新课教学中注重了课堂的活动化、实践化.学生自由组成四个大组,比赛内容是“声的利用”.分必答题和抢答题.用"正"在黑板上累计得分,获奖组奖励小红旗.
⑴必答题 在规定的时间内每组说出一个声的利用的事例,允许讨论,不准重复,其他组参与评判.举出一个正确事例得100分,错误不得分,超过时间(30秒)不得分.教师对学生所举事例作出中肯的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归类.
⑵.抢答题 ①教师演示演示水波能传递能量的实验:用木棍划水面,看到水中花瓣上下起伏,并用实物投影仪投影.
②学生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可进行小组讨论,正确完成的加200分.③学生进行实验的创新,换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实验器材验证声可传递能量.说出创新实验的每组加200分.
﹙二﹚播放《声的利用》课件(10分钟)
在课件中补充一些利用声的科技成果.丰富学生的视野.指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噪声一向为人们所厌恶,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利用噪声造福人类.超声波和次声波对人类有利用的一面,但也有危害的一面.
﹙三﹚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 (5分钟)
要求学生利用声的知识进行发明创造,提出有实用价值的发明的小组加上300分
利用雄蚊的声音来驱赶咬人的雌蚊
利用猫的叫声来赶走老鼠
归纳小结与评估(3分钟)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并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巩固反馈(4分钟)
1.课本P30,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2.选用课时优化设计,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既可以使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板书设计
五、声的利用
1.声能传递信息
2.声能传递能量
自我评价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所增加.例如增加了对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创新,声的利用小发明,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补充了一些声的利用在科技中的新成果,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通过增加对噪声的应用,超声波和次声波危害的教学,培养了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㈠运用擂台赛式游戏活动
通过游戏活动,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游戏活动,不知不觉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收集资料,上台发言,甚至只是听同学的辩论,也可以领略到物理知识的“神奇”,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热爱物理.并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把学生分组进行擂台赛,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㈡组织学生探究并进行实验创新
在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中,学生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并且要求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采用其它的器材来完成.开展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既可以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还可以当一回"科学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科学探索并不神秘,激发其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乐趣.
㈢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调的模式,效果非常好.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声、光、电等各种信息,使得课堂变得绚丽多彩,大大优化了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环境变得丰富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合谐的教学情境,学习兴趣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第二,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电功率计算;
第三,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电功率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学习了电功之后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电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掌握。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电功率的研究为了解用电器的性能和安全用电、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等知识奠定了基础。电功率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能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用电器上的铭牌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
2、通过实验探究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电功率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正确建立电功率概念,并会用电功率公式进行简单的分析与计算;正确理解“额定功率”,会区分“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同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电功率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动手实验,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视频、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边讲边练及时巩固。通过动手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教室电能表的转盘,有时慢悠悠,有时急匆匆,这是为什么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在只开三盏电棒时电能表指示灯1分钟闪动的次数和教室所有电棒都开时电能表指示灯1分钟闪动的次数。
教师提出问题:两次的“次数 ”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可以回答出:不同,这说明电流做功快慢不同。依次引入新课。这里渗透了比较的科学方法并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目标导学:
一、出示目标,学生阅读:
1.知道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能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4.通过实验体会用电器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学生阅读“目标”后,不仅明白了本节课要解决哪些问题,同时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出示提纲,学生结合提纲独立自学课本72---73页内容。
(一)、电功率基础知识: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理意义: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_____________ 的物理量。
3、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
4、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换算:1kW = ________W ; 1w = _______= _________。
(二)、电功率计算:
家用普通手电筒的电压是3V,电流是50mA,它的电功率是多少?
(三)、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额定电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额定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电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灯泡上标有“PZ220----60”字样,其中220表示_____;60表示_______。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1、学生在黑板上展示;
2、学生用红色粉笔圈出展示的错误并改正;
3、教师点评。
在这里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展示空间”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归纳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看似平淡,实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质疑释难:
1、教师提出问题: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发光的亮度是一样的吗?其电功率是不变的吗?
2、学生观看视频材料。
3、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桌上的实验器材做实验,体会小灯泡发光亮度与功率的关系。
4、用电器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关系(在学生观看视频材料和进行实验的基础上,自己完成):
U实= U额 P额___P实 灯泡发光_____
U实> U额 P额___P实 灯泡发光_____
U实
这是本节课的高潮所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先让同学们观看一段灯泡亮度与灯泡电功率关系的“视频”,初步体会灯泡亮度与功率的关系。然后再让同学们动手“分组实验”再次感性体会灯泡亮度与功率的关系,既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四)拓展延伸: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组实验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用电器正常工作的条件应是什么?.用电器的工作情况是什么决定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对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能正确使用用电器做出了科学指导。
电功率知识的综合性强,根据用电器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求电阻、在给出实际电压(或实际电流)的基础上求实际功率、在已知电功和电功率基础上求通电时间等都是在考查同学们在解决物理实际问题时能否“依靠公式”展开思维。所以,我以课本例题为依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明用一个标有“PZ220---1100”字样的电炉烧水。若此时家中的实际电压为200V。这个电炉的电阻是多少?此时该电炉的电功率是多少?
1.8KWh电能可以供它正常工作多长时间?
(五)反馈检测:
1、电流在___________________叫电功率,它是反映电流做功_________的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
位是_________。
2、关于电功和电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流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 B、电流做同样多的功,用的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C、电流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D、在相同时间内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通过学生对这两道题的训练,可以看出学生对电功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教师的教学做到心中有数。
3、小明利用电能表和秒表测量某用电器的电功率,当电路中只有这个用电器工作时,测得15min内消耗的电能为0.3kWh,则这个由电器可能是( )
A、电视机 B、白炽灯
C、电冰箱 D、空调器
这道题的设计既考查了同学们对电功率公式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体现了“物理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新课程理念。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电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电功率计算,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用电器工作情况与其电功率的关系。本节课我是按我校“五步导学”的模式设计的。这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以及物理课堂应以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为目的”的新课程理念。从教学流程看,本节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被充分调动。尤其是在体会用电器工作情况与电功率关系时,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课堂出现了一个高潮。但是,由于
本节课容量大,教师留给学生的时间略显得不足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功》,《功》是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的内容。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和体会: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会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这节课是在前两节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另外教材中的情景图片,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的亲切感和兴趣,体现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这节课需要用1课时来完成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⑵知道功的公式,会对有关功的问题进行行简单的计算。
⑶知道功的单位(J),了解1J的功大约有多大。
2、过程与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分析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⑵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会判断物体有没有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历史,进一步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步形成献身科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功的计算是即将学习的功率、机械效率的基础,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把利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作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学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我把判断一个力有没有做功作为本节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 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实物进行探究活动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初中物理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讲练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5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惯性现象》是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六节《惯性 惯性定律》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节的学习为后面学习惯性定律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虽然内容相对简单,但对于惯性定律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中,通过有趣的惯性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并培养学生有重点地观察实验现象,和准确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的能力。在对惯性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和解释时,纠正学生对惯性概念可能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加强学生使用物理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而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难点在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实验与讨论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从而达到会用惯性概念解释现象的目的。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为上这节课作铺垫,我提前一周让学生以惯性为题出了一期黑板报,使学生对惯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起到预习的效果,在接受这节课的知识时不会感觉太过生硬。在惯性概念和对惯性现象的解释方法的得出中,采用了学生自主分析、讨论、归纳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欧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欧姆定律"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电流、电压、电阻与电压和电压的关系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适合于学生探究学习,同时也适合让学生阅读自学。
2、说教材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识能力,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体会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增强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阻和电压的关系,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实验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一年多来的实施新课程的经验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几方面:一是大胆设计了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高法、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和反应关系,而是个人借助某种"认知桥梁"或者"同化和异化"不断组织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重视学情,突出自主学习。本届初二学生一年半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会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课通过阅读三道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小?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 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本节课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探究发现
提出问题:
师: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还知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能不能计算通过它的电流呢?
2、猜想或假设
允许同桌进行讨论。请学生发言,老师给予肯定、鼓励、引导,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筛选,如:
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乘等于第三个?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除等于第三个。
3、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桌上摆着的器材:定值电阻若干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开头、导线若干。让学生根据以下电路图进行实验:在电路中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电流I,研究电流I与电阻R和电压U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4、进行实验
按图连接电路,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电阻R/Ω 电压U/V 电流I/A
1
2
3
4
5
6
换接另一个电阻,再次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5、分析和论证
结论: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6、评估与交流
迁移拓展
例题分析:我们已经,试电笔内必须有一支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教师启发指导:
要求学生读题;
让学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4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学的。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密度社会生活》,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学生通过学习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为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功能。
二、学情分析:
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从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上来看,虽然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名称,但在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适时分析。
三、设计理念:
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强了科学性。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和教师一道积极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给获取成功的同学以祝贺,给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指引,给失去信心的同学以支援。
教师深挖本节课所能体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这节实验活动课的内容就是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常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利用这些“难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其自发学习、自主探究、自行获解,实验中发挥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信心,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取知识。
四、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都是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与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组间合作与汇报交流来实现。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完成本节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得出每一个问题的初步结论,并总结出每个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学习:学生组内合作与集体合作是这一节课呈现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智慧,积思广仪、众志成城。合作学习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影响与渗透。
4、学法指导
在进行课程探究前,针对学习未知的方法、没有接触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给予适量的方法提示;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鼓励实验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明显的思路和操作错误及时指导;在课题探究结束后,和学生一起对实验中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五、实验前的准备
教师根据实验可能用的器材进行相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并与实验管理员协调好,上课时一同协助提供学生所需器材。对实验室中没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准备,如大塑料可乐瓶、铅球、保鲜膜、油漆、木锯、废旧的课桌、台秤等。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课连着下午第四节的活动课进行两节课较好。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习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
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 ρ=m/v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 m 和V 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师:我们还学习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平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
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
师:课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每个实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用
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究,然后向同学们进行陈述报告。
(二) 课题选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师依据学情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划分,每组大约十二三个人,全班共划分为四个小组,然
后采用抽签的形式进行探究课题的选择。然后小组内进行课题的研讨并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观察,并
适当的进行指导。
探究课题:
1、铅球是铅做的吗?
2、测砖的密度
3、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4、测量方糖的密度
(三)实验探究和汇报
各组制定完毕探究方案之后,根据方案进行相应的器材选择,完毕之后,按顺序各小组进行
实验方案的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
第一组:铅球是铅做的吗?
学生甲:我们从器材桌上选择了一个铅球,上面标的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
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
学生乙:(板书)m=2.9kg。
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
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
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行操作。
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达到标记,记下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 V水= V铅球 = 0.38L
学生甲:根据 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铅=11.3g/cm3。
学生乙:(板书)ρ球<ρ铅
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平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
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
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平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
学生乙:(板书) m=60.5g 。
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
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
V水 ,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 20cm3 V =60cm3
V砖 = V -V水= 60cm3- 20cm3= 40cm3
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
(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
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
层油漆或包一层保鲜膜的方法。
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
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
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
以方糖的个数n,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
(板书)
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
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 V糖水=20ml V=25ml
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
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用天平测小木块的质量m2
学生乙:(板书)m1=15kg m2=28g
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
学生乙:(操作并计算) V1= 40cm3 V2= 80cm3
V样本= V2- V1= 40cm3
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
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
示数V2。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5.木块的体积V=V3-V2。
(四)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今天我很受感动,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当然大家在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做得更好。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8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本课内容线索依然禀承了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的现象。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质。
4、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二、说教具
教师:多媒体
三、说学生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四、说学法
实验探究式
五、说教法
为了实现“以物理教学目标为中心,目标导学为核心,反馈矫正为手段,自主能力发展为主旨,先学后教为方法”的教育指导思想,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纲要导学,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其结构为:
新课导入→确定目标→课内导学→尝试诊测→课内探究→达标测评
六、教学过程
具体步骤
1、引入新课
先回顾前面学习的物态变化,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
(1)、展示学习目标
(2)、展示自学向导,学生自学
(3)、小测验,学生自学反馈
(4)、新课讲解
A、认识概念
第一步:探究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第二步:学生得出结论,从而认识升华和凝华及其条件。
B、学会分析
第一步:展示烧黑的灯泡,让学生思考原因。
第二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物态分析。
第三步:得出原因。
C、几种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和凝固
第一步:展示现象,学生分析
第二步:教师点评,介绍人工降雨(干冰的利用是一个常见的知识考点,所以特别在此提出来)。
D、归纳小结
第一步:学生完成93页想想议议
第二步:展示物态变化关系图,理清关系。
(5)、达标训练----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对本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将在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3、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1、2题
第一条作业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解决刚开始未解答的问题。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动脑学物理3题
第二条作业是为了促进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七、结束语
总之,本节课以认识和分析升华与凝华现象为重点,也是难点。以此为中心,再结合学生易错处给予有意识的突击强化,促使目标得以实现。
这就是我对这堂课的构想,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1、概念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热
2、现象
初态——————→末态 物态变化
A
B
C
D
3、六种物态变化
附:达标训练
1. 说说下列各现象中物质状态的变化并说明吸放热情况。
A. 碘变成紫色的气体B. 卫生球变小了C. 霜的形成D. 雾、露的形成E.水结冰
F.夏天衣服被晒干G.冰化成水H.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I.冬天玻璃窗内表面结一层冰花
2.仔细观察下列图形并做出解释
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它是将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压缩、冷却而成的,温度可达78.5℃,如果将它放在空气中,会长出如图的冰状胡须。
3.思考题:
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试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集合8篇】相关文章: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07-02
初中物理面试说课稿优秀范文08-03
最新初中物理《功》说课稿范文07-28
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物体的颜色》12-02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合7篇06-02
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11-05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模板07-28
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汇编五篇05-25
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05-22
《摩擦力》初中物理说课稿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