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1-03-31 11:43:08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汇编六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汇编六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得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得教学内容,“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得一种力,重力得知识对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得学习非常重要,又是学习压强、功得基础。“重力”是“力学”中得基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得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得运动有无影响。本节课由“重力得大小”“重力得方向”“重心”“重力得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得概念和力得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得地位。

  2、教材处理

  在授课中本人认为把“重力得由来”由最后学习内容调整为首先进行学习再学习重力得概念比较符合知识得认知逻辑顺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得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对重力得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得认识基础。农场孩子,纯朴上进,通过半年得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得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得能力。但他们缺乏一定得探索问题得能力。

  根据20xx版物理课程标准对重力学习要求,学生得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得教学目标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万有引力而产生得。

  2、了解重力得作用效果,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

  3、认识重力得方向,理解“重心”得含义。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牛顿关于“地球吸引月球”得理论思想,知道万有引力得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得大小与质量得关系”认识并掌握求重力得公式。

  3、通过“重锤实验”“找重心实验”理解并感受重力得方向与作用点---重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认识“质量”与“重力”关系。

  2、通过对重力产生得原因得探究,了解牛顿得贡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得意识,树立探索太空奥秘得理想和信念。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得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得重点、难点为:

  重点:掌握重力得“三要素”;能进行重力大小得计算。

  难点:重力得方向;重心得含义。 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得实际情况,我采用得教学方法是: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读书自学和讲解法等,多种方法配合使用,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上教师讲解,将达到“教”与“学”得优化组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得教学理念。

  1、选择教具依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得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得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得重要途径。教学用具及设备选取得当有利于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使学生在生动形象得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得关系。还能激发学生们得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得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得目得。

  为此,我选择以下得教具及设备:

  2、教具:下落物体视频、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重锤线、钩码、三角板、坐标纸、铅笔、细线、橡皮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采取循序渐进得教学原则,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导学内容:

  播放视频: 石往山下滚,水往低处流,雨从空中下落,月球围绕地球转,抛物下落。演示系绳橡皮圆周运动,撒手后运动情况。

  问题:以上现象发生得原因是什么?什么是万有引力?谁发现万有引

  力?什么是重力,用什么表示?物体只要在什么附近就会受到重力?

  2、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引发思考;阅读教材,p9导读与p12重力由来,回答问题。

  3、设计意图:

  从生活情境中寻求规律,形成理论,树立探索太空得理想,激发向科学家学习意识,让学生自然进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寻求规律

  1、导学内容:

  托起不同得钩码,感受它对手得压力,提出问题,猜想质量与重力之间有何联系?分组实验,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质量与重力之间遵循什么规律,总结结论。设计,填写表格。

  以m为横轴,G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点绘图像,计算G/m,小结g=9.8N/kg.总结重力公式。

  2、学生活动:

  学生感受后回答,质量大得钩码对手得压力越大,说明重力越大。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测力计测量相应钩码重力,利用直尺铅笔描点、作图,分析规律;填入表格并计算比值,总结G = mg 。(一次函数类型)

  3、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学会正确得探究规律、方法、步骤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理论来源于实践,规律就在身边得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分析归纳,理解应用

  1、导学内容:

  P11,先阅读后例题解析,分析小结整理过程;重力得方向;解决用什么工具确定竖直向下得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我国与美国重力得方向是同向吗?有何规律?p12,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物体重心在哪里?

  2、学生活动:

  学生即时解答例题,板书解析;学生阅读重力方向与重心部分内容,回答问题,学生小组讨论重力得方向应用及规律。学生寻找规则物体重心。

  3、设计意图:

  熟悉公式,规范解题步骤;理解力与重力关系,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课堂训练 巩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确得?

  A.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得结果

  B.篮球拍到地板上有弹起,是重力作用得结果

  C.地球上各地得重力方向都是相同得,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飞船离开地球很远后,可认为不受地球得重力了。

  2、关于物体重心,下述正确得是?

  A.物体上各部分受到得重力,都作用在物体得重心上

  B.一个均匀铁环,它没有重心

  C.篮球打足气后,它得重心也在球心处

  D.向一个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得重心会越来越高。

  3、某同学用弹簧秤称一盒牛奶,示数如图,则这盒牛奶

  得质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学得“体重”(质量)为50kg,则他得重力是多少牛顿?当他乘坐飞船,离地球较远时,质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设计意图:检测从基础巩固、能力提高、发展思维三个层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使不同层次得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得快乐。

  (五)课堂小结 感悟新知

  关于重力

  (一)重力产生得原因——万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mg,g=10N/kg

  (三)重力得方向和作用点: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是重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得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得理解又可以在学生得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得整体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形成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六)课下作业 巩固升华:

  p14,动手动脑学物理 1----5.

  设计意图:1-3题考查重力公式得应用,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公式、运算过程和结果得规范与准确。4、5题考查学生是否知道重力得方向总是竖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呈现本节课重点内容,便于学生系统掌握本节知识。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 号,我说课的题目《 》,是人教版的 年级物理 册第 章第 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

  ②重点: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4.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

  教师演示用:

  学生每组器材:

  二.说学情

  八年级上册

  初二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八年级下册

  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二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级上册

  初三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初三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九年级下册

  经过之前三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我面对的是农村初中生,相对来说知识面窄,知识信息不丰富,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腾现象及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效果。

  2.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运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程序)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 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 ”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地位及作用、编写特点和意图)

  本节内容由怎样认识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四部分内容构成,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

  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压强、浮力、机械效率的基础。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的描述和运动的快慢,教材这样安排也有利于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材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认识过程,体现了现代生活与力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本节教材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比如人推车、双手拉弹簧、推门、提水桶、人拉车等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说学情分析

  1.认知水平。学生在生活中对力已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能列举出生活中与力有关的例子,对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习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初二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能通过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这一概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能正确写出力的符号和单位。

  2.能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四、说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

  突破措施:一是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压弯锯条、拉长弹簧、用磁铁吸引钢珠、手捏橡皮泥等,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二是用课件出示大量的实际案例,强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五、说教法与学法

  1.实验探究:充分体现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上,让学生在推、拉、提、压的动手体验中思考,获取知识。

  2.学案导学:精心设计导学案,明确学习指令,整过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知识点。精选学习问题,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

  3.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加强合作交流,把问题更多的放在小组内得以解决。老师的作用就是提出问题、观察、倾听、点拨。

  (4.多媒体辅助: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直观、便捷的作用。)

  六、说教学流程

  1.课题导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学生思考,搜集有关力的一些说法,由此引出,我们今天要学习物理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力”)

  2.要点探究:四个要点

  要点一:力的概念

  首先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根据下列现象:人推车、拉长弹簧、推土机推土、用水桶提水等,归纳总结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一般能总结出产生“力”有以下共性:①有两个物体;②有动词。告诉学生,物理中常把生活中所说的推、拉、提、压等概括为“作用”,这样,我们可以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针对以上力的概念,老师引导学生且强调:①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②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注意:这里的板书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板书,仅凭学生头脑中有关力的事例,是很难得出力的概念的。

  要点二:力的作用效果

  设计两个学生实验: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拉长压短弹簧,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跟踪练习:请列举生活中力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的实例。

  接下来,让学生在小组内参照课本第三页图7.1——2有关说明,完成实验,

  归纳概括实验结果的共性特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里,要让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包括哪些方面,再做一个跟踪练习:请列举生活中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实例。

  要点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首先提出问题: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结合演示:用力拉弹簧、打台球,由此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系。

  老师可以继续演示推门,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系。但这个实验不能让每个学生体验,所以,可以给学生提供核桃钳子,让学生在扳手不同位置使力,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对光线的认识,迁移到力的示意图的学习。达到会运用抽象的科学方法描述力。明确画法,规范作图,使学生达到能识图,会画图。对具体步骤和画法要提出较规范的要求。在老师示范的基础上,完成课本第5页画力的示意图2、3题。

  要点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完成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内容,是促进学生对力的概念形成整体认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

  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完成用手拍桌子,用左手拍右手,用手提凳子等体验,感受手对其他物体施力的同时,手也受到力的作用。

  进一步完成图7.1—5实验,总结实验结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并利用整理、归纳的方法较清晰的反映各实例的共同特征,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分析、归纳的难度,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整体认识。

  另外,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需要巩固。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利用这一认识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火箭升空、游泳等现象。

  3.梳理反思:给学生3分钟时间,梳理反思刚才学习内容,补充修改导学案,构建知识网络。

  4.达标检测:根据学习目标,设计3个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出示答案,学生小组互批。

  5.课后延伸:

  布置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和动手实践的课程理念。

  七、说板书设计

  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电功率

  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第二,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电功率计算;

  第三,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电功率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学习了电功之后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电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掌握。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电功率的研究为了解用电器的性能和安全用电、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等知识奠定了基础。电功率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能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

  用电器上的铭牌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

  2、通过实验探究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电功率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正确建立电功率概念,并会用电功率公式进行简单的分析与计算;正确理解“额定功率”,会区分“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同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电功率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

  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动手实验,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视频、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边讲边练及时巩固。通过动手

  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教室电能表的'转盘,有时慢悠悠,有时急匆匆,这是为什么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在只开三盏电棒时电能表指示灯1分钟闪动的次数和教室所有电棒都开时电能表指示灯1分钟闪动的次数。

  教师提出问题:两次的“次数 ”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可以回答出:不同,这说明电流做功快慢不同。依次引入新课。这里渗透了比较的科学方法并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目标导学:

  一、出示目标,学生阅读:

  1.知道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能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4.通过实验体会用电器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学生阅读“目标”后,不仅明白了本节课要解决哪些问题,同时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出示提纲,学生结合提纲独立自学课本72---73页内容。

  (一)、电功率基础知识: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理意义: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_____________ 的物理量。

  3、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

  4、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换算:1kW = ________W ; 1w = _______= _________。

  (二)、电功率计算:

  家用普通手电筒的电压是3V,电流是50mA,它的电功率是多少?

  (三)、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额定电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额定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电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灯泡上标有“PZ220----60”字样,其中220表示_____;60表示_______。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1、学生在黑板上展示;

  2、学生用红色粉笔圈出展示的错误并改正;

  3、教师点评。

  在这里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展示空间”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归纳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看似平淡,实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质疑释难:

  1、教师提出问题: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发光的亮度是一样的吗?其电功率是不变的吗?

  2、学生观看视频材料。

  3、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桌上的实验器材做实验,体会小灯泡发光亮度与功率的关系。

  4、用电器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关系(在学生观看视频材料和进行实验的基础上,自己完成):

  U实= U额 P额___P实 灯泡发光_____

  U实> U额 P额___P实 灯泡发光_____

  U实

  这是本节课的高潮所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先让同学们观看一段灯泡亮度与灯泡电功率关系的“视频”,初步体会灯泡亮度与功率的关系。然后再让同学们动手“分组实验”再次感性体会灯泡亮度与功率的关系,既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四)拓展延伸: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组实验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用电器正常工作的条件应是什么?.用电器的工作情况是什么决定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对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能正确使用用电

  器做出了科学指导。

  电功率知识的综合性强,根据用电器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求电阻、在给出实际电压(或实际电流)的基础上求实际功率、在已知电功和电功率基础上求通电时间等都是在考查同学们在解决物理实际问题时能否“依靠公式”展开思维。所以,我以课本例题为依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明用一个标有“PZ220---1100”字样的电炉烧水。若此时家中的实际电压为200V。这个电炉的电阻是多少?此时该电炉的电功率是多少?

  1.8KWh电能可以供它正常工作多长时间?

  (五)反馈检测:

  1、电流在___________________叫电功率,它是反映电流做功_________的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_________。

  2、关于电功和电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流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 B、电流做同样多的功,用的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C、电流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D、在相同时间内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通过学生对这两道题的训练,可以看出学生对电功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教师的教学做到心中有数。

  3、小明利用电能表和秒表测量某用电器的电功率,当电路中只有这个用电器工作时,测得15min内消耗的电能为0.3kWh,则这个由电器可能是( )

  A、电视机 B、白炽灯

  C、电冰箱 D、空调器

  这道题的设计既考查了同学们对电功率公式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体现了“物理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新课程理念。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电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电功率计算,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用电器工作情况与其电功率的关系。本节课我是按我校“五步导学”的模式设计的。这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以及物理课堂应以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为目的”的新课程理念。从教学流程看,本节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被充分调动。尤其是在体会用电器工作情况与电功率关系时,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课堂出现了一个高潮。但是,由于本节课容量大,教师留给学生的时间略显得不足。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专家:你们好!

  我是学校的,我在这里介绍的是上学期我在指导学生完成《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一节后的分析。下面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介绍,一个是在学习这一节课前的准备,一个是结合罗庄区初中物理自能高效课堂新授课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进行分解。

  课前的准备我主要是考虑了两点,一个是教材的分析,一个是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课讲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沪科版8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内容,本节是五、六两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滑轮组及功等知识的基础,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教材并没有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本节的编写特点是,突出地体现了教与学在方式方法上多样化的基本教育理念。

  (1)列举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的一些事例,结合图示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与内容标准

  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通过课本图9—1和图9—2展示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器具,让学生 通过视图想想这些器具的使用,从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而建立杠杆的概念,认识力臂的意义,明确这些器具在使用过程中支点、动力臂、阻力臂的位置,最终达到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的目的。

  (2)用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与内容标准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课本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交流与合作、评估”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引导学生操作,并得出结论。

  总之,本节较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等基本理念。

  2、 教学目标

  3、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什么是杠杆;了解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归纳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5、教学难点:力臂的确定,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二、学情分析

  1. 知识准备

  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

  2. 学生现状

  8年级学生经过半年的物理学习,物理观察、实验探究、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

  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学生主动探究,阐述观点、明辨是非,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用具:

  1. 学生自带的工具(提前分配):剪刀、开瓶器、木棍等。

  2. 分组实验器材(教师准备):核桃夹、杠杆、钩码、铁架台、刻度尺等。

  3. 演示实验器材(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初中物理自能高效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1.情景导学

  操作要领:

  教师用灵活的方式、方法创设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物理情景,例如用小实验、小故事、生活中典型的事例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素材,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营造出与物理知识相关的学习氛围,启动学生思维,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激励他们能主动地提出问题(探究目标),从而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认识过程。

  注意事项:

  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探究的必要,给学生提供的素材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越密切越容易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就要求此环节中应用的事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符合学生年龄,应该简短且具有吸引力。倘若太长、太复杂,势必会降低学生探究兴趣,浪费学习时间。此环节既可以用在引入课题,也可应用在课堂中每个小问题的引入。

  2.自主探究

  操作要领:

  这是一个自主学习环节,该环节提倡用学案导学的方法,学生依据目标和学习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要扣住教材,阅读课本,查阅资料,动手实验等,并做好自学笔记,发现疑难点做好标记,待小组合作探究时提出解决,要独立完成。导学问题呈现的方式可多样,除学案外,多媒体、黑板、小黑板等都可以。

  注意事项:

  该环节需要教师将所学的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导学案编写的质量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学案设置的问题要贴合学生思维,有一定的启发性、层次性,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较好的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自主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有所收获,关键是要找出疑难和困惑,教师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便在下面的环节中有的放矢的加以解决。学生的“收获”既包括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收获,还要有过程与方法方面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具备丰富的情感,积极上进的态度和高尚的人生价值观。

  3.合作探究

  操作要领:

  这是一个组内同伴互助、全面实施“兵教兵”、“兵帮兵”、“兵促兵”、“兵制兵”的合作学习环节,学生们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拿不准的问题均可以提交小组研讨。组内研讨有同座位两人的小小组研讨,也有前后左右的大小组研讨,研讨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请求外援,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此时要充分发挥组长或尖子生的强势智慧,让他们当好小老师。在合作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发展创新思维,增强合作意识,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我激励。

  注意事项:

  这个环节中,人的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成功的关键在于要给尖子生们灌输“教会别人也就是强化自己”的双赢思想;要给暂时不会的学生强化“不完成学习任务誓不罢休”的信心和决心。学生还要做好下一步展示交流的准备。要有目标,有秩序,有方法,避免出现局外人和轴心人现象。

  4.展示交流

  操作要领:

  这是一个各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集中解决学习困难的环节,也是一堂课的重头戏。目的就是通过学生展示,汇报学习成果,暴露学习问题,进一步明确答案、梳理知识、强化重点、规范做题、熟练技能、质疑解难,解决小组研讨不会的问题,并以此满足学生强烈的表现欲,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强化学习动机,树立学习自信,体验学习成功,这也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源泉。这一环节教师不仅要做课堂的主持人、组织者、点拨者、指导者,还要注意该讲的一定要讲。要注重对学生展示的评价,通过语言、掌声、老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促进学生自信心的逐步提高、学习的不断深化、团队精神的不断强化、课堂效益的不断增强。教师要特别注意,展示是小组的展示,个人展示也是代表小组;评价是对小组的整体评价,评价个人也是评价小组。

  注意事项:

  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进行展示和交流舞台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方法和成果,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这也是多维互动、相互启迪、思维碰撞、成果共享的过程。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展示活动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这一环节的主角是学生,也是一节课的重头戏。这一环节能否进行的彻底、有效,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课前和课中要准备好高质量的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且要做参与者,适时进行引导、调控和激励,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显现学生的“相异构想”。

  4.应用提高

  操作要领:

  这是一个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巩固旧知和能力、生成新知和能力的环节。教师要在课堂研讨的基础上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框架,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对学生进行巩固性训练,进行知识的运用,特别是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社会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达到生活问题物理化,物理问题生活化,从而实现物理课程“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好处,使他们体验学习后获得的成功,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方法和思路及涉及的知识点,掌握学习的方法。

  注意事项:

  所选练习应紧扣本节知识内容,难度适度,符合临沂市中考要求,最好是选取近几年临沂市中考物理试题及本节与生活结合较紧密的题目。

  在这一节中,我在教法与学法上是这样想的:

  四、教法与学法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几种杠杆的图示和实例通过积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和态度来观察、感知和探索,主动地学习,大胆地猜想,并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计划)去探究,从而得到杠杆概念及其平衡条件。讲述杠杆、

  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内涵,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概念,采用观察法和探究法,之后加以练习巩固。学习杠杆原理时,用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法引导发现规律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总之,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程序:

  五、教学程序

  1、知识补充

  平衡状态,点到线的距离做法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模式中的情景导学环节

  想办法敲核桃---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实验探究,认识杠杆------包括了模式中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和应用提高环节,这几个环节并不是一味的一字铺开,而是不断交叉,不断进行学练结合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杠杆(如开瓶器、扳手剪刀、天平、核桃夹等)。

  提问:杠杆有什么共同特征?(板书:1.认识杠杆)

  学生活动1:实验探究杠杆的共同特征

  让学生观察自带的工具(杠杆),并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应用和共同特征。 学生归纳展示杠杆的三个特征:(1)硬棒;(2)转轴;(3)绕轴转动。并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做杠杆。

  回答:在现实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杠杆的实例呢?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另一些杠杆(如撬棒、羊角锤、镊子、等)。

  练习,加深认识

  学生活动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认识杠杆上的几个概念。

  杠杆中的概念: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并指导学生画力臂。

  课堂练习:找出所给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及阻力臂。

  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为了使探究过程有序地进行,可将整个活动划分为如下五个环节:

  (1)教师提出问题:

  (2)假设与猜想:学生通过讨论提出猜想,分组汇报,教师将它们板书在黑板上。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学生利用所给的实验器材,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分工进行实验操作,设计表格并进行记录。(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出现问题及时指出。)

  (5) 分析、判断,讨论交流和评估:通过讨论,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学生汇报实验结果。为了使数据真实有效,教师随机抽出3个小组,每组取出一组数据,填写到实验记录表格中,让学生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依次排除错误的猜想,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6)练习

  4、达标检测

  5、总结新课,提出问题

  6、布置作业,留空提问。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6

  一、说教学观

  由于本节课是基于活动教学观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简单介绍一下活动教学观。活动教学观以“以活动促发展”为教学的指导思想,认为“活动”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特殊的活动过程,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构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对知识、技能、策略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活动教学观是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观。活动教学观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突出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发现的学习,强调学生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和系统化。

  在活动教学观的指导下,通过对教材以及学生分析,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进而组织教学活动,具体的教学过程分为:创设问题情境、组织问题解决、引导知识整理、指导练习应用、提供反馈评价。首先,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分析。

  二、说教材分析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一共由三章组成,即: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三章又分为水溶液,弱电解质的电离 盐类的水解,沉淀溶解平衡,离子反应四节内容,而处于第二节第二大块的盐类的水解知识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因为盐类水解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等知识更深的理解,同时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行为进一步认识。并且盐类水解是继弱酸、弱碱及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还可以进一步指导高三有关电解和物质的检测等知识的学习。

  三、说学生分析

  结合之前所学的化学平衡的原理,化学平衡的移动,水的电离平衡以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等知识,学生具备了分析溶液中各种离子水解平衡的能力。另外,学生经过高中两年的化学学习,其独立学习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理性认识能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知识与技能:

  a.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能判断各类盐的水溶液的酸碱性,会解释盐类物质的水溶液显酸性或显碱性的原因

  b.初步掌握盐类水解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2.过程与方法:

  a. 通过参与实验探究,学会控制变量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b. 通过师生交流讨论,学会分析和归纳,体验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实验,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b.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酸碱中和反应和盐类水解反应

  五、说教学过程

  1. 首先呈现问题: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盐溶液呢?是否一定显中性?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带着因疑惑引发的激情和想要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参与课堂活动。

  2. 紧接着,进行分组实验。当学生们发现实验结果与其想象的盐溶液的酸碱性不同时,就引起了认知冲突,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并让学生获得盐的水溶液不一定显中性的感性认识。

  3. 在实验之后,自然会得出三个问题:为什么有的盐溶液会显酸性或碱性?盐溶液显酸、碱性有何规律?我们如何表示盐溶液显酸碱性的过程?而这正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整个教学环节一,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预期,明确任务。

  4. 接下来进行教学环节二,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向水中加入醋酸钠固体,溶液中会发生哪些变化?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溶液中,水可以电离出……醋酸钠可以电离出……再依据碰撞理论,学生可以顺利想到溶液中将形成弱电解质CH3COOH,再考虑到CH3COOH的生成使溶液中C(H+)减少,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致使溶液中C(OH-)>C(H+),于是溶液显碱性。

  5. 在问题2解决后,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氯化铵、氯化钠固体加入水中后,溶液所发生的变化。由于在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与合作分析出醋酸钠溶液显碱性的原因之后,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分析盐类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的能力。此时问题3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促进新知识的掌握。

  6. 经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对盐类水解有了自己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尝试给出盐类水解的定义。再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盐类水解的本质。

  7. 然后提出问题4盐类水解有何规律?学生根据盐类水解的定义和本质,再回扣分组实验的结果,总结出盐类水解的规律,即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强显谁性。

  8. 接着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方程式来表示盐的水解,以及多元弱酸的盐和多元弱碱的盐如何书写其水解方程式?

  9.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盐加入水中有些会水解而有些不会。此时,应该趁热打铁,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和系统化。加深学生对盐类水解的本质、定义以及水解方程式书写的印象。该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实现知识的整合与建构。

  10.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静态的知识结构是否转化为动态的程序性知识,并形成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活动经验结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通过练习获得有关知识理解的反馈信息,促进知识的迁移,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为此,我精选了尝试性练习和创新应用性练习两种类型的习题。尝试性练习帮助学生知识再现,创新应用性练习帮助学生将不同的知识技能结构进行重新组块。

  11. 通过课下对作业的批改和与学生的交流讨论,了解学生对该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提供反馈和评价。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12. 再根据提供的反馈评价对教学设计进行改组优化。

  13.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汇编六篇】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汇编五篇05-25

初中物理面试说课稿优秀范文08-03

最新初中物理《功》说课稿范文07-28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06-11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06-20

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物体的颜色》12-02

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11-05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模板07-28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06-20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