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教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_________版_____年级物理_____(上或下)册第_____章第_____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
首先说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同学在学习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_______________课(概念课、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同学学习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同学掌握__________知识,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初步学会运用_____知识解决_____问题的方法,培养同学的__________能力。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同学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为本节课的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同学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培养同学哪些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对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通过学习什么知识,培养同学的什么意识和品质等)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同学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同学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限于同学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
教法一: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同学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同学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同学的学习主动性;由同学的分组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再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同学的创造性。
教法二:为贯彻生本教育,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实际,本节课准备采取启发诱导、点拨释疑、合作学习,兵教兵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同学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的兵帮兵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同学的主体地位,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2分钟)
为了顺利得出本节_____________概念(或规律),同时让同学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采用类比法设计复习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压强、功率的引入要类比速度)
为更好的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导入本节新课时,采取故事导入(或生活现象导入或演示实验导入)的方式,让同学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同学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现象是……或演示实验是……)
2.任务驱动、自主预习及展示(5分钟)
同学阅读课本px页~py页,独立完成下发的学案上的自主预习题。为最大限度的培养同学最基本的自学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已确定的目标,本节课设计的预习题如下:
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节的预习题可设计为: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与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物体_______在液体中,或_______在液面上。2、一个 50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g=10N/kg)3、采用_______的办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现代化得轮船,也保持着这种古老的办法。4、排水量是1000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所装的货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_______N.船从河水中驶入海水中,它受到的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它排开水的体积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潜水艇靠改变_______实现上浮和下沉的?6、气球和飞艇能漂浮在空中,气球和飞艇里充的是_______。)
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教师采取投影同学学案、同学补充完善学案的方式顺利完成此环节。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钟)
同学们针对学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分小组先讨论解决后再上黑板分别进行板演,为展示交流做准备。然后本小组讲解,其余小组聆听并发现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注意归纳思路、渗透学科理念。
本环节设计的合作探究题和处理的方法为:
(以《浮力》一节为例:
问题(一):把体积相等、质量不等的三个小球a、b、c放入同种液体中,静止后的位置如图所示,它们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a、Fb、Fc,则这三个力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的密度最大。
问题(二):将同一铁块分别放入水和水银中,比较铁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银中受到的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C.在两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不知道铁块形状,无法确定
问题(一):同学自学时,能够判断出三个球受到浮力大小关系,而在解决三个球的密度问题时,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
教师点拨:根据前面学过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关系,在这里三个球的密度没法比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们都在同一种液体中,只是处于不同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试着与液体的密度相联系,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即物体的重力和液体的浮力的关系入手,进而找到密度的关系。
问题(二):同学的在分析物体在液体中最终所处的状态时,根据生活中的木块、铁块、水的关系,进而去理解其他的物体,找不到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
教师点拨:在这个问题中,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入手,当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时,这时物体就处于静止的状态,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平衡时,物体将处于运动的状态,向力大的那个方向运动。在这里我们只要比较物体受到的浮力和物体重力的大小关系(或实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大小关系),就可以判断出物体将处于的状态。
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同学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同学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也有机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构建体系时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10分钟)
同学独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后,教师投影答案,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通过兵教兵和师教兵的方式解决。
6.学后反思(3分钟)
同学针对所学内容和本节的目标,在学案上自己构建本节的知识树。
四、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给同学展示用的,所以教师的板书内容不宜过多,基本包括标题和简单的知识树即可,并告诉评委这样设计的道理:以生为本,凸显同学学的地位等等)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知识对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又是学习压强、功的基础。“重力”是“力学”中的基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本节课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材处理
在授课中本人认为把“重力的由来”由最后学习内容调整为首先进行学习再学习重力的概念比较符合知识的认知逻辑顺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农场孩子,纯朴上进,通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缺乏一定的探索问题的能力。
根据20xx版物理课程标准对重力学习要求,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2、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
3、认识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牛顿关于“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论思想,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认识并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3、通过“重锤实验”“找重心实验”理解并感受重力的方向与作用点---重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认识“质量”与“重力”关系。
2、通过对重力产生的原因的探究,了解牛顿的贡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的意识,树立探索太空奥秘的理想和信念。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进行重力大小的计算。
难点:重力的方向;重心的含义。 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读书自学和讲解法等,多种方法配合使用,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上教师讲解,将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选择教具依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学用具及设备选取得当有利于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为此,我选择以下的教具及设备:
2、教具:下落物体视频、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重锤线、钩码、三角板、坐标纸、铅笔、细线、橡皮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导学内容:
播放视频: 石往山下滚,水往低处流,雨从空中下落,月球围绕地球转,抛物下落。演示系绳橡皮圆周运动,撒手后运动情况。
问题:以上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万有引力?谁发现万有引
力?什么是重力,用什么表示?物体只要在什么附近就会受到重力?
2、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引发思考;阅读教材,p9导读与p12重力由来,回答问题。
3、设计意图:
从生活情境中寻求规律,形成理论,树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发向科学家学习意识,让学生自然进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寻求规律
1、导学内容:
托起不同的钩码,感受它对手的压力,提出问题,猜想质量与重力之间有何联系?分组实验,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质量与重力之间遵循什么规律,总结结论。设计,填写表格。
以m为横轴,G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点绘图像,计算G/m,小结g=9.8N/kg.总结重力公式。
2、学生活动:
学生感受后回答,质量大的钩码对手的压力越大,说明重力越大。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测力计测量相应钩码重力,利用直尺铅笔描点、作图,分析规律;填入表格并计算比值,总结G = mg 。(一次函数类型)
3、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学会正确的探究规律、方法、步骤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理论来源于实践,规律就在身边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分析归纳,理解应用
1、导学内容:
P11,先阅读后例题解析,分析小结整理过程;重力的方向;解决用什么工具确定竖直向下的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我国与美国重力的方向是同向吗?有何规律?p12,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物体重心在哪里?
2、学生活动:
学生即时解答例题,板书解析;学生阅读重力方向与重心部分内容,回答问题,学生小组讨论重力的方向应用及规律。学生寻找规则物体重心。
3、设计意图:
熟悉公式,规范解题步骤;理解力与重力关系,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课堂训练 巩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确的?
A.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B.篮球拍到地板上有弹起,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C.地球上各地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飞船离开地球很远后,可认为不受地球的重力了。
2、关于物体重心,下述正确的是?
A.物体上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都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
B.一个均匀铁环,它没有重心
C.篮球打足气后,它的重心也在球心处
D.向一个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的重心会越来越高。
3、某同学用弹簧秤称一盒牛奶,示数如图,则这盒牛奶
的质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学的“体重”(质量)为50kg,则他的重力是多少牛顿?当他乘坐飞船,离地球较远时,质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设计意图:检测从基础巩固、能力提高、发展思维三个层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课堂小结 感悟新知
关于重力
(一)重力产生的原因——万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mg,g=10N/kg
(三)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是重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六)课下作业 巩固升华:
p14,动手动脑学物理 1----5.
设计意图:1-3题考查重力公式的应用,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公式、运算过程和结果的规范与准确。4、5题考查学生是否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呈现本节课重点内容,便于学生系统掌握本节知识。
初中物理温度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1节的内容《温度》。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内容有温度的物理意义、温度计的原理、结构、摄氏温度的规定、温度的写法和读法、自然界的一些温度以及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等。本节内容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本节的教学首先是围绕“温度”和“温度计”进行的,它不仅是本章的预备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特别在后面的实验探究以及人们的生活、生产、气象测量中,温度计的使用也将是其中重要的角色。本节课是从物理学的角度使学生认识温度的有关知识。本节内容知识面宽,但难度不大。因此教学方法易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学情分析
学生对温度这个词是非常熟悉的,但对它的含义的理解却不准确。通过教材的开篇的感受温水的感觉以及“想想做做”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对温度的感觉是靠不住的,引导学生关注温度的科学内涵,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自制温度计的过程,让学生领会温度计的测温原理,从而顺利进入温度计的教学过程。
3.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所以准确、易懂、可行、可测的目标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任务,从而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我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了解并记住一些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放在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以及正确读出温度计上的示数,因为平时学生很少接触温度计,有些东西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所以,要把它转换为理性认识,我将主要用小实验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特点及使用方法
5.教学准备
只有准备了充分的教具,才能保证教学以及演示实验的顺利进行,而且实验又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基础。实验能为学生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同时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还是发展学生能力和使学生获得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选择了以下教具:
教师:演示温度计、烧杯(2只,分别装热水、冷水)多媒体设备等
学生:实验用的温度计、烧杯(3只,分别盛热水、温水、冷水)、试管、滴管、烧杯(内盛红墨水)、带细长玻璃管的橡皮塞、透明吸管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结合课标的要求,在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制作和体验,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培养对生活环境温度的感知能力,对摄氏温度的规定只作初步了解,重点锻炼学生的认读能力和温度计的规范使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作用。能做的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做,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来说,不能用教师的一味说教代劳,采用教法:实验、观察、讨论、训练和讲解相结合,启发式综合教法。
学法: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等,依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采用学法:小组讨论学习、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以炙热的钢水和寒冷的雾凇两幅图片,引入温度的概念:是用来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以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引入新课,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到生活当中。随后引导学生做课本第47页图3.1—1“想想做做”,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感觉冷水,热水,温水的感觉,交流论证感觉有时并不可靠。
第二环节: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自制温度计:初二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仍占有一定的地位,部分学生对温度计有一定的认识,但并不全面。因此,学生通过自制温度计,然后把自制温度计先放入热水中,再放入冷水中(最好使用冰水,这样使得效果很明显),让学生观察温度计中的液柱的变化情况。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通过自制温度计演示,让学生体会温度计的测量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三环节: 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1.以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为例(预先将温度计发放下去),观察温度计的基本构造(玻璃外壳,液体,玻璃泡,刻度)。温度计这一小节的内容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看懂,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的内容。
2.通过看桌上的温度计,看书和观看播放的课件,学生互相总结温度计的基本构造、量程、分度值、摄氏温度的读法、如何规定零度和100摄氏度等知识。并通过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加以深化。
3.介绍一些常见的温度。书上给学生准备了常见的一些温度计的资料,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4.分组实验测量冷水和热水的温度,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引导学生先用手估
测一个温度,再实际用温度计测量一下,并比较估测的与实际测量的温度的不同。学生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体会使用温度计的正确方法(四个会:会认、会放、会读、会看)。老师相应地设计一些问题以补充知识点。在此环节,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在使用温度计前要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的方法。再配以多媒体,把常见的错误集中展现,让学生印象深刻。
第四环节:深化理解,延展新知
学生对体温计的使用应该不陌生。为了讲清楚温度计和体温计的区别,可以设计场景,让学生分别用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来测量人的体温。让学生自己发现温度计和体温计的不同,并从中分析出体温计的结构特点。
第五环节: 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采取口头小结的方式总结这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要掌握温度数值的读写及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记忆,我设计了有针对性的练习题。通过练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七环节: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第1节 温度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摄氏度(℃)
2.摄氏温度?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 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
构造:
会认:量程、分度值、零刻度??3.温度计??会放: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在
液体中,不要接触容器的底或壁?使用方法?
会读:示数稳定,不能离开液体???会看: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工作原理:液体热胀冷缩符号t
?构造特点:缩口4.体温计? ?使用方法:使用前要用力往下甩
四、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使用了指导——探索式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层层创设情境来不断引导学生学习,是教学模式从传统的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教学目标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只
起创设情境、主持,激励和归纳总结的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老师多批评,多指正,谢谢大家!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3
我说课的内容是《杠杆》,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四节。下面我分西部分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讲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三物理课本第十三章内容,教材第12章分别各用一节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是本章第二部分的主体内容。杠杆平衡条件是贯穿于全章的主线,起到统领全章的作用。本章内容与下章知识联系密切,学好本章知识就能为下章知识奠定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初中学生已初步形成的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他们厌倦了教师的单独说教 ,希望教师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物理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初步理解力臂的感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和杠杆的一些应用。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
三、教学重点、难点
杠杆平衡的条件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本章其他几节所述物理规律的理论依据,应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杠杆及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和画法应是本节课的难点。
第二部分 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直观教学、示范画图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准确把握杠杆及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归纳出利用杠杆知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探究式教学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得以更好的实现。
第三部分 教学程序设计
⒈创设情景,引入问题
教师通过让学生捏粉笔头的比赛,提出疑问,引出要研究的问题——杠杆。并由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和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物理问题:杠杆是什么?由简单到复杂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个过程,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⒉研究发现,展示新知
结合教材中的几种杠杆示意图,板书撬棒撬石头、跷跷板的杠杆示意图,引导学生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归纳出杠杆的概念。这种发现学习法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有助于保护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在学生掌握了杠杆的概念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熟悉的杠杆。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认知食物的能力。
要进一步了解杠杆,提出要掌握杠杆的几个概念,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支点、动力、阻力、动力作用线、阻力作用线、动力臂及阻力臂。对于动力臂及阻力臂作图,学生比较难于理解,需要反复地讲解和强调,因为在初中教学中已经学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那么从这里入手,讲解作图过程,
在过渡到力臂的画法中来,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⒊探究活动 增强体验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要认真引导学生分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在试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F 与 的乘积和F 与 的乘积相等、相差很小、相差较大,教师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处理,根据所处理的数据讨论、总结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F × =F × 。
⒋拓展分析 发散思维
从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看出,影响杠杆平衡的不只是力,也不只是力臂,而是力和力臂的乘积。力再大,力臂若为零,则对杠杆的平衡不起任何影响。
最后让学生通过画出杠杆的示意图,明白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优缺点,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应用它们解决简单问题,增强解题能力。
第四部分 反思与小结
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要点进行回顾,加以总结,训练学生归纳物理知识的能力。
布置作业使学生更好的巩固掌握本节课内容,为下节课深入认识大好基础,作业包括了本节课所有的内容,有利于加强巩固。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
杠 杆
一、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⒈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一般用O表示。
⒉动力:是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字母F 表示。
⒊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里,一般用字母F 表示。
⒋动力作用线:过动力作用点沿动力方向所画的一条直线。
⒌阻力作用线:过阻力作用点沿阻力方向所画的一条直线。
⒍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字母 表示。
⒎阻力臂:从纸雕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字母 表示。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 =F
三、杠杆的应用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重力》,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重力》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力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谈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物理的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对实验也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很多同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能力不强,需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小组合作来提高学习效率。另外,重力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已经能够定性的认识,但尚不能够科学认知,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通过分析生活及实验现象得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困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会根据G—m图象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能够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生活与物理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以及重心。
【难点】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五、说教学方法
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过渡句)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1:新课导入
我会先通过多媒体播放“苹果落地”、“瀑布”的动画,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同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的产生?学生回答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引出重力,由此导入新课。
【意图: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课堂,是因为重力现象在生活中较为普遍,从这种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定量研究重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而且能很快进入学习高潮。】
环节2:新课讲授
本环节总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讲解重力的概念。由导入中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总结出是因为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的吸引作用,进而可以得出重力的概念,重力用字母G表示。并给学生强调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要受到重力。
其次探究重力的大小。首先提问学生重力有没有大小,大家是如何感受重力的大小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并交流讨论不难得出重力有大小,且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则重力越大。但这只是定性的理解,此时我会引导学生定量的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结合教材指导学生正确选取器材,设计并进行实验,首先测量出一个钩码所受的重力,记录数据。接着逐次增加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的重力,准确记录数据。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会要求注意小组之间分工合作。之后让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连线,并观察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观察铅垂线的方向与水平桌面和斜面的关系,以此来区分“竖直向下”和“垂直于接触面”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此时教师可以从数学角度强调竖直也是一种垂直,是特殊的垂直情况,是与水平面垂直。
接下来我会给学生讲解重心以及重力的由来。
我会先让学生尝试将钢笔或者刻度尺放在手指上并且能让它们静止不动。学生完成小实验之后,我会提问学生是不是随便怎么放都可以做到静止不动。学生会答出只有在某一个固定的位置才可以。于是我在此基础上总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某一个点上,我们把这个点叫做重心。
我会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重心位置是不是与它的形状以及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学生通过寻找方形薄板以及粗细均匀的直棒的重心的小实验会总结出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最后我会给学生讲解重力的由来。先让学生用细线牵着橡皮做一个“模拟”引力的小实验,然后通过讲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例子使学生明白由于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引力,才会出现多媒体上那些一系列物体在下落的现象。
【意图:这样设计不仅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个环节中,教师始终扮演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环节3:拓展提升
在此环节,我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知识,思考如何利用三角尺判断桌面是否水平,还需要哪些物品?应该怎样操作?
【意图:这样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得以拓展,而且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使得有趣的知识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也做到了活学活用。】
环节4:小结作业
对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
【意图: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让我在第一时间得到教学反馈,及时加以疏导。】
之后我会留下这样一个作业,课后写一篇“如果没有重力,生活将会怎样”的短文。
【意图:这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思考,真正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密度这一节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密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体会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不等,表明物质在这方面的性质上存在差异。然后,让学生进行“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的探究。利用探究结果让学生思考,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也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性质。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2.难点:密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边讨论、边实验探究、边归纳总结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准备:天平和砝码三套、边长为1CM的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10m3、20m3、30m3的正方体木块。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从生活经验上对知识有一定的感知,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但对密度的相关知识非常的陌生。本节课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法、学法
教法:实验法、讲解法等
学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等
(四)教学过程程设计
第一环节:引入,提出问题
问题: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它们的质量相同吗?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天平和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并告诉学生三种物体的边长分别为2CM。请三个组的学生利用天平称出三种物质的质量。另外三个组的学生根据边长计算出这三个物体的体积。
2、引导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
3、再出示体积为10m3、20m3、30m3的正方体木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质量也会增加到原来的2倍吗?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吗?
(1)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2)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步骤。
(3)实验验证:请各个组的学生合作实验进行探究,实验中同学们要认真观察思考,及时提出实验中不足和需要注意事项,并根据实验数据,在教材坐标图上描点。
(4) 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学生自行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同种物
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
第三环节:学习新知
1、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这个比值的不同就是每一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我们用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
2、教师引导学生从运用比值定义法推导出密度的定义。再根据密度的定义引导得出密度公式:=m/v 及引导学生写出变形公式:m=v 和v=m/
3、引导学生学习符号的意义及单位。单位换算:1g/m3=1×103Kg/m3
4、让学生自己在密度表中找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比如:冰、蜡、铜、铁、煤油、酒精、水等物质的密度。并根据密度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比如水的密度1.0×103Kg/m3的意义是:1m3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在说意义时着重强调:“某种物质”和“质量的单位”,学生很容易把后面的质量单位说成密度单位。并要求学生牢记水的密度,在做题时作为已知条件应用。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1、在实验探究时大家应该注意什么?
2、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巩固练习
1.根据密度公式=m/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密度跟质量m成正比
b.密度m跟体积m成反比
c.密度既跟质量成正比,又跟体积成反比
d.密度大小只由物质本身决定,跟体积、质量大小无关
2.表中记录的内容是一位同学学习密度概念时做的实验记录,请你根据表格中记录的内容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铁块1 铁块2 铝块1 铝块2
m/g 79 158 27 54
v/cm3 10 20 10 20
m/v(g/cm3)7.9 7.9 2.7 2.7
(1)铁和铝两种不同物质的相同点_______;不同点_______________。
(2)铁的密度________,铝的密度_____________。
(3)根据这个实验结果,请你分析并回答:为什么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或属性不同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说法不一,这是为什么?人教版教材说是“特性”,而北师大教材说是“属性’,类似情况还有。作为编写物理教材的权威部门,对基本概念、名词、术语等应该统一。以免给物理基础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上带来不便。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
(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 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 ②重点: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4.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教师演示用: 学生每组器材:
二.说学情
八年级上册
初三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八年级下册
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级上册
初四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初四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三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初四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九年级下册
经过之前三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四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我面对的是农村初中生,相对来说知识面窄,知识信息不丰富,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腾现象及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效果。
2.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运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程序)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 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 ”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有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的力将为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演于实验(或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
②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平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设计
1、观看录像片段:
①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②匀速步行的学生。③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④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⑤矗立在地面上的高楼。⑥奔腾骏马的雕像。
2、教师提出问题:
①上述物体分别处于什么状态?
②由学生分析出它们处于:
a、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静止状态。
③教师直接给出平衡状态的概念,
板书: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
平衡的物体所受的力叫做平衡力。
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这种情况叫做二力平衡。
3、教师提出问题: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什么条件下才能使物体平衡呢?
4、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①展示实验器材
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记录
a、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的物钩码,塑料板是否静止,板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用激光笔沿线的方向照射)方向有什么特点?
b、把纸板扭转一下(用小钩勾住一小孔)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板是否静止?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用激光笔沿线的方向照射)
c、换用不同位置进行以上实验
d、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等的钩码,板是否静止。
e、在纸板上任选其他两上孔系线重复上述实验。
5、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
注意提醒学生研究二力平衡的前提条件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根据力的合成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问学生),学生答:(为零)。
最后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向,且作用;在一同直线上,即合力为零。
6、生活中二力平衡的例子很多
①静止的砝码。②二人推门,二人拉门。③塔吊匀速吊起工件。④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⑤水上漂浮的船只。⑥匀速拉动的木块。⑦悬空的陀螺。⑧悬空静止的磁环。
7、分析开始录像片段的6种情况,二力平衡在其中的利用,找学生分别进行分析。
8、想想议议:
①为什么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②在甲乙两人拔河比赛的过程中,甲给乙的拉力为F1,乙给甲的拉力为F2,已知F1=F2,那么,这两个力属于平衡力吗?为什么?
二、小结
三、课堂练习
四、布置作业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相关文章: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07-06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05-23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模板07-28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06-07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合7篇06-02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06-20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06-20
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11-05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06-11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