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集锦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或者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铁器的广泛应用的意义);通过"立木为信"、"舌战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后自己却被秦国以‘谋反罪’车裂而死,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进行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资料的查找、筛选、归类和分析、讨论、比较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技术都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也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从而也加深对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认识。
通过对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学习,倡导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强调只要利用得当,就可以化害为利,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等环保意识。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初中学生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难。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而且,厦门市区的中学生普遍能够熟练使用网络来搜集和整理资料,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这样便于老师提前布置课前预习。
2.不利因素:
七年级学生经过只有一个月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但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轻本质等特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应该"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再者,贞观之治上承文景之治、开皇之治,下接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学好本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封建社会盛世这个专题知识,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 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说教法
历史知识的掌握离不开教师的教授,所以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还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练习法等。
▲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能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因为初一学生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采用故事引入法导课。选用"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 的故事导入。该故事紧扣本课内容,可以实现有效导入,同时因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附故事: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坏事。人,有好人坏人,任用好人,则国家安泰,任用了坏人国家就要大乱;朝中大臣之间有爱有憎。往往对他爱的人,只看见长处,对他憎的人却只能看见短处,这是不正确的。应当是:能看见所爱的人的短处,看到所憎人的长处。如果这样,就能去掉真正的坏人,任用好人,天下就兴旺了。"唐太宗看了这段话以后,非常感动,他对大臣们说:"今后,我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事,你们把魏征的语言写在笏上,看到我有错时,随时给我提出来,帮助我改正。"
然后通过设计过渡语: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内容。来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1、通过设计问题:① 隋朝是怎样灭亡的?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目的内容,找出答案。让学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教师板书概括)
2、让学生发问,师解疑释难。
(二)、"贞观之治"(重点)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的理念。我按照"明晰概念――了解表现――探析成因"这样的脉络予以教学该目内容。
先用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过程,前车之鉴,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然后联系借助教材第九页第一段的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现。
而在探析"贞观之治"的原因时,我拟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合作,并在教师的引领下,概括出5点原因,并板书出来。此后,教师可以以史为鉴,联系时政(点到为止)继这个环节结束后,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让学生认识到治世局面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让学生知道,这也是"贞观之治"得以形成除开明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完成了该目教学任务后,我选取《课课精练》(练习册)和近些年的中考习题中的一些对应题目及时巩固知识,提高效果。同时,也可借助习题弥补完善本课教学,对题目的解答,关注层次教学,因材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有意让差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三)、教学"女皇武则天"
(1)放映《大明宫词》有武则天登基场面的电视剧片段,让学生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同时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印象中的武则天。教师加以点评,让学生知道"尽管武则天是一个争议很多,众说纷纭的历史人物。她专断、刚烈、爱才、狠心、毒辣等,但她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哪些?"由此要求学生让阅读教材后归纳,得出答案。而后教师进一步引用郭沫若对武则天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句话的意思是她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弘扬了贞观之治。她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女皇帝,女政治家。)来论证。
(2)同步巩固:当场完成《课课精练》中的适应题和摘录的中考相关考题予以巩固训练
(四)、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引用范文澜先生的话"唐朝只有两个半明君"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半明君是谁,并说出理由。这样处理,既可以复习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正确认识,也为下课教学设置了悬念。
三、全课总结 用歌谣进行总结:
(一)
唐太宗 李世民,隋亡教训记在心, 轻徭簿赋重生产, 君臣廉洁又勤政,
"房谋杜断"重贤能,虚心纳谏用魏征,政治清明国强盛, "贞观之治"真繁荣。
(二)
唐朝有个武则天, 后宫之中掌大权, 晚年称帝国号周, 唯一女皇她为先,
弘扬"贞观"有政绩, 引出"盛世"到开元。
四、课外作业: 设计一张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布置下一课的预习提纲。
▲说板书设计:
一、隋亡唐兴
1.隋炀帝的暴政 2.李渊建唐代隋(618年) 3.李世民登基(626年)
二、"贞观之治"
(一)"贞观之治"的局面形成
(二)"贞观之治"的原因:
1.以隋为鉴,以民为本 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勤于政事,善于纳谏 4.精兵简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三、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历史《洋务运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课介绍的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盈,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隆盛时代。可是到近代,却饱受屈辱,在屈辱中的清统治阶级为了拯救没落的封建统治而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持续了几十年,它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使中国由经济变革发展到改变封建统治的政治变革。因此洋务运动在近代化的历程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本章知识点包括:洋务派的产生;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3、教学目标
⑴识记和理解
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目的,记住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姓名和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了解洋务运动的内容,掌握洋务运动中兴办的主要企业,说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⑵能力与方法
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其目的,培养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关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通过组织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论的能力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敏捷答辩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洋务运动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走向中国、中国开始融入世界的近代化进程,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意识;评价、辩论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科学价值观念、人文价值观念和人类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吸取洋务运动留下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4、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派创办的军用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难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二、教法设计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采用创设情景法,直观演示法、整体教学法,诱思导学法等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法、发现法、历史联系法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深化对教材的整体认识,把握洋务运动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洋务运动的巨大历史作用,并提倡学生与教师互动,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学而思,思而疑,疑后悟”的目的。
四、教学流程
1、设计理念
鉴于对《新课标》的理解,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我在教学中精选了教学内容,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通过历史学习,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2、教学过程
在整个新课教学中,我以“自主学习、实践、创新”为主线,对本课教学环节作如下构想和设计:
[引入新课]
在新课的引入中,我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先创设一个重回洋务运动的历史现场,新颖别致的动画片不但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针对这个动画片我巧妙设问:“片中的曾国藩是什么时代的伟人?与他同一时代的人物还有那些?”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指出:“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清朝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在屈辱中掀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洋务运动”自然导入了本课主题。
[新课讲授]
1)洋务派的产生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思维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本章内容的第一个子目的学习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标的理念,我先采用情景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给学生放一段录象,然后根据录象内容和教材的'内容,设计出如下问题:结合课本知识谈谈洋务派是在什么形势下产生的?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那些?他们推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你会怎样做?通过情境再现,学生从历史场景中吸取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发挥想像,畅所欲言,既能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又能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一则材料“购买外洋器物,……尤其属名正言顺……可以剿发捻,勤远略”来总结洋务运动的原因和目的。进一步指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统治阶级内部才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始创办军事工业。自然过渡到第二个子目录——洋务运动的内容。
2)洋务运动的内容
在第二个子目录的教学中,主要是讲述洋务运动中产生的企业,我根据课标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采用有利于加强学生记忆的直观演示法。首先向学生一一展示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和创立者,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记忆。在学生认识了洋务派的军事工业后,我设计了问题“洋务派前期创办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军事工业,说明了洋务派是以什么为旗号?”在学生回答后,教师
进一步指出,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这些军事工业都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的窘况。然后我根据这个窘况提问:假如你是洋务派大员,你打算怎样解决这种问题?过渡到洋务运动第二阶段的内容。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展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和创建的海军图片。要求学生从所给的信息中,归纳总结出洋务运动不同时期的不同内容,并探索不同时期的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最后指出洋务派在后期创办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民用工业说明洋务派的旗号发生了变化:由“自强”发展为“自强和求富”并存。
3)洋务运动的影响
对于洋务运动的影响,我采取情景教学法、诱思导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三种教学法并用的方式来处理。首先我通过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的录象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从中获取有关洋务运动的影响的历史信息。然后我通过设计问题:“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假如你是一个资本家,面对洋务企业的刺激,你会采取什么行动?你采取的行动会有什么作用?”一步步诱导和启发学生深入理解洋务运动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关信息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我们应从这场运动中吸取什么教训?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意识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科学价值观念、人文价值观念及人类价值观念。
[小结]
深入学习后,为了体现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我安排了回顾全文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将教学回到整体,师生根据整课板书总结全文,构筑本课的主体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
[知识巩固与思维拓展]
为拓展思维,学以致用,在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之后,我再提出两个探究性课题,要求学生讨论“。
1、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你对这种看法有什么评价?
2、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正在大力引进外资和向西方学习,请结合洋务运动的影响,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议。”学生的思维碰撞,相互启发,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4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新的大一统》。这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的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6—1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教材分析】
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特别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西汉王朝通过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推行儒学教育、与匈奴和亲等措施,加强对整个国家的控制。与一统有关的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修建道路等活动,不仅加强了西汉王朝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联系,还大大开拓了西汉疆土,出现了当时大一统的局面。
2.能力目标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内容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史实多,那么我就侧重讲“汉武帝的大一统”。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够形成我国第一个鼎盛时代?主要是因为汉初的统治者实施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汉武帝运用自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长处与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所以这个内容便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观点。
【 教学方法分析】
(一)教法策略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且达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创设情景,引导探究,采用谈话法、讲解法、讨论法等力图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的能力。并在一系列的教法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将本属于学生的课堂交还到他们手中。
(二)学法指导及教学手段
通过情境创设,以剧本研讨会的形式展开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结合史实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利用投影仪展示与本课有关图片内容,用直观的画面吸引学生的眼球。
〔说明〕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创设一个趣味性、自主性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和老师充分互动并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思考。培养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发展。
【教学过程】
(一)这节课设计的理论依据:
1.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关注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建课堂生态平衡,优化课堂和谐、共存与发展的状态,促使课堂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有效发挥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活力。
3.将“教教材”的观念转化为“用教材教”。将教材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的辅助性工具去对待,打破将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原始理念,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结合生活对教材进行联想和补充,拓宽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教学实施过程
1、导入(2分钟)
情景创设: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大家都很喜欢吧,今天这节课他要来跟同学们开个电影研讨会。(展示张艺谋导演图片并配文:听说我们同学对西汉的历史非常熟悉,所以特邀我们同学参加《击胡》剧组担任历史顾问,希望能为我们剧本创作提供宝贵建议。今天这个研讨会的重要议程就是研究汉朝是怎样击败强大的匈奴并成为大一统的大帝国。)请同学们2分钟快速浏览历史材料(课本P83—87; 图册P29)。过后,我们将对剧本进行研讨。
〔说明〕本课的导入使用的是情境导入法。这样导入使学生能很快的进入本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从心理上对本课形成一种期待,从而以饱满的精神进入对本课的学习。
2、新课(35分钟)
剧本研讨开始,《击胡》第一幕:初战匈奴,请同学们谈一谈:
汉朝初战匈奴的结果怎么样?(生答:失利了。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大军围困,七天七夜才得以解围。)
初战失利的原因探究?(生答: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
为什么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呢?(生答:刚刚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长期的战争使农业荒废经济衰退。)
战事失利后对匈奴的政策?效果如何?(生答:和亲政策,北部边疆暂时安宁。)
《击胡》第二幕:励精图治,假如你是汉初的大臣,会向汉帝推荐哪些治国之良策?(课文中,或你认为可行的方法)
(学生根据教师投影图片和教材文字介绍,指出汉初的休养生息制度及文帝景帝的措施)
文帝、景帝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出现了太平盛世的景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带来的经济繁荣,为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出示剧情:公元前140年,16岁的汉武帝刘彻登基大汉帝国宝座,雄心勃勃,准备一展雄才大略 。一天,汉武帝从河间王刘德处返回,他的心情如何?会担心什么问题会威胁到他的统治?(生答:心情不好,担心诸侯王的势力会威胁到他的统治。)
大臣主父偃会如何向汉武帝出谋划策? (生答:颁布“推恩令”)
图示王国问题由来及推恩令示意。
〔说明〕学生直接从教材字面中理解“推恩令”比较抽象,不易懂,教师用图示法适当解释,让学生更加清楚明了。
除推恩令削分封外,政治上还有什么措施来加强皇帝的权威?(生答:加强监察制度,对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进行监督。)
出示剧情:
汉武帝:最近比较烦,学派太多,思想太杂乱,唧唧歪歪的,吵得我心神不宁啊!
董仲舒:把那些家伙都赶走就清净了。
诸子百家思想参考:民为贵君为轻、孝敬父母、忠君爱国、君权神授、淡薄名利、平等博爱、反对战争。
董仲舒会向武帝推荐哪几项思想?
后人对这一措施颇有争议,课本84页中的两个观点你会赞同哪个?
〔说明〕这一剧情安排意在让学生认识董仲舒为什么要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及这一思想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
《击胡》第三幕:再战匈奴,汉立七十年后,大汉帝国完成了政权、思想上大一统,而七十年的发展,积蓄了巨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对匈奴反戈一击的时机已经成熟。一场对匈奴暴风骤雨、雷霆万钧的打击即将揭开序幕。刘彻收到重要线报:西域大月氏与匈奴有仇,想招聘西域之旅大汉使节前往大月氏游说共同夹击匈奴。
请问西域在哪里?是谁作为使节前往西域?最终的结果如何?你是后世的史官,该如何记载张骞通西域的功劳?
〔说明〕这些问题安排意在让学生认识张骞通西域的目的以及最终起到的作用。能对张骞的历史功绩进行概括总结,并体会出优秀人物的人格品质。
汉武帝再战匈奴的战况如何?(生答: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汉武帝以后,汉朝对匈奴的政策怎样?起到什么作用?(生答:和亲、互市,中原先进技术传到游牧地区,草原的牛马大量输入中原,促进了中原地区交通运输和农耕的发展。)
汉匈恩仇录的后事如何?昭君出塞的故事反映了什么?(生答:后来匈奴分裂,其中一部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昭君出塞反映了汉与匈奴合为一家。)
3、总结(3分钟)
研讨总结:汉朝是怎样击败强大的匈奴并成为大一统的大帝国
〔说明〕新课内容学完,学生还应从整体上认识并归纳出汉朝新的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师提示学生从经济、政治、思想、军事方面归纳分析。
大汉帝国的治国策略可以对当今国家、社会方面能起到哪些借鉴?(比如,为什么我国当前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
当时的历史人物有哪些优秀品质对我们个人学习生活方面有指导榜样的作用?(比如,汉武帝、王昭君、张骞等人物)
〔说明〕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就是借鉴经验教训以及从历史优秀人物中吸取优秀的品质。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就是对本节课所学历史知识的进一步深化认识,以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法国大革命》一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法国大革命》一课是课标川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近代史》第一学习主题“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的第4课。法国大革命是继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后一次比较彻 底的革命,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它不仅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而且动摇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为以后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在世界历史中有重要 意义。
(二)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
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其中前三项目标将在本节课完成。
依据课标,本课教材安排了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和共和国的诞生、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三个子目的内容。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法国大革命发展的时序性,又体现了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知道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了解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通过理解《人权宣言》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合作学习,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拿破仑主要活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感知、理解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归纳的方法;在解读《人权宣言》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赏析教材插图的过程中,学习以图证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人民参与和推动革命的史实,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通过对拿破仑对外战争史实的分析,认识到侵略战争最终必然失败,树立“热爱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思想。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影响;拿破仑主要活动及其评价。
依据: 《人权宣言》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阶段性成果和纲领性文件,也是引导法国走向近代社会的指针,具有世界性的反封建意义。拿破仑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评价拿破仑 的重要载体,正确把握有利于主题活动的开展,拿破仑的内外政策深刻影响着法国和欧洲历史的发展,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将“《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影响;拿破仑主要活动及其评价”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难点:拿破仑主要活动及评价。
依据: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具有双重性,拿破仑称帝、实行军事独裁等活动容易导致学生对其进行全面否定,需要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拿破仑的活动进行正确分析和评价。
因此将此既作为教学重点,又作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九年级的学生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逐步形成;且学生已经学过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有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解析史料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为学习本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观察法等
(三)学法
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为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我习惯于在备课前做好学情调查。这课的调查让我明确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存在的疑惑。根据调查结果,我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导”师:引导学生明确重点、指导历史探究方法、培养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教学(38分钟)
导入
我抓住学生兴趣点,播放电影《博物馆奇妙夜Ⅱ》中关于拿破仑和三大恶魔的搞笑对话片断,激发学生兴趣,在开心、轻松的氛围中提问:“历史上的拿破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结合教材结构清晰的特点,为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我把本课设计成“法国大革命展”,将各子目教学内容融入每个展厅。我就是学生参观的导游。
第一展厅:攻占巴士底狱
——情境再现,夯实基础(6分钟)
首先进入在第一展厅里。通过观看视频,我带领学生一起感受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的排山倒海的冲击。并在播放结束后回答问题,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
再针对两个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一 是“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通过视频,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在此 基础上,让学生回顾英、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比较得出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加深学生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认 识。
二 是“攻占巴士底狱”。我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设问:“巴黎人民为什么攻占巴士底狱?”,让学生带着疑问自主学习相关内容。从而得出攻占巴士底狱的原因是:巴 士底狱是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说明人民在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 唯物史观。
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革命的序幕,然后我将带领学生进入第二展厅,亲身体验更加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
第二展厅:《人权宣言》和共和国的诞生
——分析史料,突出重点。(12分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就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授之以渔。
因此,这一展厅我设计了“我是小小史学家”和“图说历史”两个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人权宣言》的内容、影响,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相关史实。
第 一板块:“我是小小史学家”。我精选《人权宣言》中的核心内容作为材料,并就此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学生结合问题,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分析教材内容,再进行合 作探究,并开展“比比看,谁的研究成果最优秀”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小小史学家”。掌握《人权宣言》是资产阶级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反封建的积极作用,它所 倡导的“自由、平等”主要保障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阶级局限性。在这个过程中,以设问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以合作学习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 围,以相互交流的形式激发出思想的火花。
再与学生一起总结史料分析的基本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第 二板块:“图说历史”。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因此,我充分利用教材 特色——插图和辅栏,设计“图说历史”环节。让学生图文结合的讲述共和国诞生等基础知识,理解法国革命在不断深入发展,得出法国大革命是一次比较彻底的资 产阶级革命。
最后,教师设问:“雅各宾派政权被颠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落下了帷幕,法国形势急剧动荡,历史将给谁机会?”我带领学生进入第三展厅,体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起和衰亡。
第三展厅: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
——合作探究,突破难点(12分钟)
“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改变了法国历史,震荡了欧洲,引 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针对这个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合作探究拿破仑主要活动的“三步曲”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互帮互学为 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实现新课标倡导的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 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
具体展开教学模式如下:
第一步,序曲: 梳理知识,把握基础,知道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为了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我采用了“知识马赛克”的图表教学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填充内容,知道拿破仑的主要活动的具体内容,为第二、三步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第二步,主旋律:解析知识,分组探究,分析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为了让学生对拿破仑主要活动的作用作出正确的分析,我提供了三个中心议题,学生用不同方式展开分析研究:
雾月政变:学生通过短剧表演的形式展现当时法国的内忧外患,揭示拿破仑上台的必然性。
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对外战争: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合作探究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对外战争的作用,展开讨论,我深入两个组适时的进行正确引导,并最终推选发言人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阐述小组观点,老师根据发言情况做及时补充。从而明确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和对外战争都具有两面性。
第三步,高潮: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评价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通 过第二步的合作探究,学生对拿破仑的主要活动的有了正确的认识,突破“评价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这个难点就水到渠成了。我针对初中学生认知水平,提示学生评 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方法:不能脱离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让学生自由发言,展开评价。教师总结提炼,强调拿破仑 战争的两个阶段和后期侵略战争与第一帝国灭亡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思想。如果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对拿破仑个人评价的辩 论,我将及时引导学生课后在更详实的资料搜集基础上将辩论热情释放在教材后面的“主题活动”课中去。
留言厅——畅所欲言,心得疑问
“ 心得与疑问”是课标川教版教材极富特色栏目,它有利于学生及时抒发自己学习感想,记录自己学习的疑问,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 及时的反思。在本课教学中我将“心得与疑问”设计为“留言厅”,让学生在《英雄交响曲》的背景音乐中先写下自己的学习本课的心得和还存在的疑惑,然后让学 生畅所欲言,相互交流,教师加以引导、点拨和评价,以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知识小结
在完成参观后,用课堂问答的方式总结全课知识,以提纲形式展示,便于学生掌握。
(三)作业布置:(2分钟)
根据本节课教学情况和学生掌握的实际,进行作业布置。
课堂完成“学习测评”的选择题,及时巩固基础知识。
“学习测评”第二题,有一定综合性,考察了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比较归纳能力,课堂完成时间不够,留到课后合作完成。
四、板书设计
本课我通过PPT设计提纲式板书,利用黑板书写副板书,伴随教学进度呈现。这样既使知识结构比较清晰,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
以 上就是我对《法国大革命》的说课设计。在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和深刻领会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我结合川教版教材灵活、内容丰富的特点,把握学生兴趣所在,充分发 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把学生活动和教材知识融为一体,力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这一课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为主的一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当然,加之本人水平有限,在讲述过程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6
一、说教学理念与目标
(一)有关教学理念结合
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力求用新课程理念来统领全课,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努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整合历史资料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评价中,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有关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将目标指向学生发展的方向,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结合本课的内容和授课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课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点: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中,要求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关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并处理展示的过程,学习从多种途径获取历史资料并分析、整合历史信息的方法,并初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课堂进程中自始至终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说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有关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中国古代史内容。即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主题下的第四课,在学习了本单元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背景下,迎来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本课将在了解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的基础上,学习张骞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是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各族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各民族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秦汉大一统文明,从而加深对本单元主题的深入理解,并为学习下一单元奠定基础。从长远的角度看,这节课对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掌握学法,对学习整个中国古代史乃至世界历史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本课的教学地位重要、意义重大。
(二)有关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因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从学生角度出发,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刚刚接触历史课,对于类似的探究性问题的学习一方面不是很感兴趣,另一方面自身的分析、总结能力有限,所以,更应该在此方面加强锻炼。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张骞出使西域。首先,西域的一部分地区现已属于国外,另一部分属于我国西北地区,学生的地理概念陌生,而且,地名多且生疏,读音书写难度大。同时,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初一学生分析、总结时也不容易把握准确。所以,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本课难点。
(三)有关教学安排
为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新课标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即: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大汉天子》中与匈奴战争的片段,并提问质疑,导入新课。用视频片段导入
,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团结协作探求新知”。课前将学生分组并布置每组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查阅有关本课的各方面资料。在第一目“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的学习中,由各组派代表讲述查找到的相关历史故事。在学习“张骞通西域”这一目中,由学生依据地图,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并组织学生表演历史剧《西域归来》,从而加深对张骞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精神的认识并帮助分析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丝绸之路”这一目主要通过描绘路线图、展示收集到的西域物品及讨论丝绸之路的作用等活动来完成学习。这一环节的教学也突显了以活动为中心,围绕活动开展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突破了重、难点内容。三、“智力闯关小结反馈”,本环节将本课的一些基础知识制作成竞赛题的形式,进行小组抢答、竞赛,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做一评价。四、“深度迁移拓展升华”,最后将本课主题与现今社会相连,让学生充当小导游,带领大家重走丝绸之路,了解今天丝绸之路上的风貌,从而达到知识内化、感受深化,能力强化。本课各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并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了历史。
三、说教法、学法指导
(一)有关教法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导而不牵”、“活而有序”等教学思想。教学中体现了由重“教”到重“学”,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结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初一学生的特点,采取探究式教学法以及历史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动中成长的理念,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有关学法指导
本节课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不仅学会而且会学。针对初一学生重形象思维、知识体系松散和求知欲强等身心特征,结合本课的重点、难点,这节课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几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在本课中我力求教会学生以下方法:
1、分组合作法:按小组合理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培养协作精神,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学习,增进友谊,同时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收集、整理资料:课前将学生合理分组,布置本组要收集的资料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查找、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整合,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成果展示法: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果,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有关教学媒体
这节课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其中有电视剧的视频片段、有动画的历史地图及历史图片等资料,其目的在于将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与本课教学内容相结合,且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乐于学习。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帮助学生学习较复杂的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路线图。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采用了提纲式板书,以本课讲授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线索,体现了本课的知识结构,板书层次分明,内容系统,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评价
新课程评价应该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评价的消极应付者,而应该是主动参与者。课堂上多边互动的评价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并能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共同作用下前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多元化评价方法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师教学情况。在课堂训练中,学生完成的任务是具有基础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的。在体现任务的基础性、开放性时,主要采用自评、互评;体现综合性、探究性时则以师评为主。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中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平等的交流。在评价时,我注意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还通过“学生历史学习观察检测表”(见附表),了解学生在课前及课堂上如何参与活动,在小组讨论中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自始至终我尊重学生理解和体验的差异,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有效地控制课堂评价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与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促进每个学生的协调发展。
同时,对于教师自身的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等情况的观察,获取反馈信息,迅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战后初期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表明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所取代。美苏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剑拨弩张,形成“冷战”局面。但这种冷战的格局并不符合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两大阵营的存在也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很快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化,是新旧历史阶段交替的一个过渡环节,因此,本课具有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
(2)了解铁幕演说和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苏对峙局面形成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世界近代史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梳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及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两极格局,初步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世界和平的可贵。
(三)教学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难点:两极格局的认识与评价。
二、说学情
本课的“冷战”和两极格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密切,较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要借助文字材料、历史图片,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冷战”、两极格局和“热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我主要采用谈话法、阅读指导法、问题导学法和直观演示法等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做到在思中学,在学中思。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
四、说学法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课程标准,我通过上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提问的这个环节,使得新课与旧知识很好的衔接,便于学生形成整体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根据学案预习,并且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本内容。
三、合作交流,拓展升华
本课书共有三个子目,根据我的教学对象及新课标要求,我自主设置四个步骤来完成主体部分的教学。
步骤一:“冷战”兴起的原因。
在讲这一目时,我先用幻灯片展示出美苏两国战后的发展情况,由此得出,美国已经成为世界霸主,而苏联成为其称霸的主要障碍,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主要凸显双方在意识形态的分歧。
针对矛盾,美国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对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即冷战。
引导学生分析“冷战”的含义与实质。并让学生探究冷战的原因。
步骤二:“冷战”的形成过程。
在讲这一目时,我用谈话法和阅读指导法的方式让学生阅读相关课文,让学生了解美苏对抗的相关史实。学生自己总结出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峙的表现,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一过程的了解。
“冷战”的形成过程阅读性较强,知识点比较明确,而且美苏两大阵营之间遏制与反遏制、对抗与反对抗的线索也比较清晰,属于学生了解识记的层次。所以把“冷战”的形成过程通过幻灯片的形式播放出来,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展开自主学习,从而理清“冷战”形成的基本步骤。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步骤三:局部“热战”
“冷战”时期的“热战”是以美国参与发动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最为典型。我首先向学生展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的两幅图,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借此来反映出“热战”的实质(是“冷战”的延续)和影响,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阅读历史图片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步骤四:拓展升华,设疑培优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有何影响,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把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来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归纳能力。
四、前后贯通,课堂小结
通过让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得出:不应该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不同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和平相处,理性、宽容和智慧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最后引导学生以史为鉴:遏制和对抗没有出路,和平、合作才能共赢!
五、学以致用,当堂检测 【见学案】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8
一、背景说明:
“岳飞抗金“是旧教材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十五章 第一节《南宋与金的对峙》中的一个子目。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把引导学生感受岳飞尽忠报国的爱国情感和评价岳飞作为了重点,为了突出这个重点,我对本目进行了如下的设计:首先强调指出南宋最著名的抗金英雄是岳飞,学生介绍岳飞生平,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归纳岳飞的抗金事迹,如“郾城大捷”、“精忠报国”、“十二道金牌”、“莫须有”等,结合岳飞的抗金事迹,关注岳飞的命运,组织学生分析宋高宗杀害岳飞的原因,以及导致岳飞悲剧命运的深刻历史原因,最后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岳飞。
在七(2)班授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岳飞的兴趣非常浓厚,完全超过了我在其他班级中所遇到的情况。我刚提到岳飞的名字,马上就有同学说,他死的太窝囊了,真不值!看到学生的情绪如此激动,我忽然想到岳飞作为爱国主义精神的象征,对于初中学生的教育意义由此切入,不是一个很好的视角吗?于是我立刻布置了一个题目:岳飞为什么会死?我打破了教材的顺序,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我首先把岳飞命运的终结方式呈现给大家——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宋高宗和秦桧加害,并指出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他的抗金事迹世代传颂,直到今天,提到岳飞这个名字总会让中华儿女心中的爱国激情荡漾。其次,我又以该题目作为线索,充分利用课文,挖掘教学资源,设计了一系列层层推进的问题,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二、过程描写(“岳飞抗金”片断):
1、我首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形容岳家军的语言,利用这些语言分析岳飞的抗金表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说明岳飞领导有方,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成为抗金斗争的主力军。
2、其次,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岳飞讲过的两句话,分析岳飞心理的变化,教师提出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分析、讨论解决问题,体验岳飞的尽忠报国的爱国情感。学生们很容易便从教材中找到了这两句话:“大家努力杀敌,等到收复失地后,再与各位痛饮庆祝胜利!”;“十年之功,废于一旦”。问题:功指什么功?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归纳岳飞抗金的主要事迹,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不仅使南宋的同志得以稳定,还重创进军主力,夺回许多失地。为什么岳飞认为“十年之功“会“废于一旦”?请学生讲述十二道金牌的史实,引导学生分析,十二道金牌的含义,并思考:“宋高宗为什么连发十二道金牌,目的何在?岳飞有没有退兵,为什么会退兵,为什么在收到十二道金牌后岳飞才退兵?为了帮助学生思考,便于解决这个问题,我请学生做了一次假设:“假设你是此时的岳飞,你该怎么办?”有的学生非常干脆,说我就不退兵,看他们能怎么样?反正我手中有兵权。他的话一出,立刻得到了一部分男同学的支持,可也引起了一些同学的反对。反对方说岳飞根本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他是个忠臣。经过几轮的舌枪唇战,反对方的支持者越来越多。激烈的争辩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宋高宗和秦桧的阴谋,此时的岳飞已经因为战功显赫而遭到同僚的嫉妒,同时也成为宋高宗和秦桧他们谋求偏安的障碍。而一方面他痛恨宋高宗和秦桧的阴谋使得痛失抗金的大好形势,使得多年抗金的成果毁于一旦,前功尽弃;另一方面身为南宋的官员和一名忠君的爱国将领,又不得不听从皇帝的命令。岳飞在内心十分矛盾和痛苦的情况之下,不得不退兵。他的退兵,是无奈的退兵,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退兵。
3、再次,组织学生对“岳飞为什么会死,你怎么看待岳飞和岳飞的死?”的问题进行讨论?问题一提出,教室便象炸了锅一样,因岳飞遇害而情绪低沉的学生再次七嘴八舌的发表个人的看法,有的说宋高宗和秦桧太无耻,有的说岳飞的死太不值。大家对岳飞的遇害非常不满,既对宋高宗和秦桧的卑劣行径表示不耻,又为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扼腕叹息。我在这时及时介入,指出每一位历史人物的行为都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具有历史局限性。在对岳飞进行评价时,一定要放在当时大的历史背景之中去理解,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超越历史,超越当时的社会现实。岳飞抗金虽然代表了当时反抗女真贵族暴政的南北人民的利益,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宋高宗和秦桧只求求和偏安,岳飞已经成为他们求和道路上的强大阻力。
4、最后,师生齐读岳飞的《满江红》,再次体会岳飞尽忠报国的爱国情感。
三、说课反思: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岳飞是一面爱国主义的象征,为世代景仰;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岳飞又是一座精忠报国的丰碑,被四海传颂。尘封的往事虽然如过眼云烟般逝去,但岳飞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却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这段历史深深吸引了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既对岳飞英勇的抗金事迹而透露出敬重、崇拜的心理,同时更为他的报国之志无法实现,最后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的命运而扼腕叹息。经过重新设计和改动,从总体效果上看“岳飞抗金”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很不错的。在相对有限的时间里,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了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大胆发言,激烈争辩,使得岳飞的形象越来越清晰,通过对岳飞命运的关注,深切地感受和体会岳飞的爱国情感,对岳飞这个历史人物能有比较恰当的评价。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收获:
1、在授课过程中,能够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对教学设计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变动,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体现了二期课改的新理念,从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上做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2、以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主导教学内容的线索,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层层推进的问题设置,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由于岳飞抗金阻止了金兵南下,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定,受到人民的崇敬;而宋高宗和秦桧却残害忠良,谋己私利,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岳飞的命运是时代的悲剧。尤其是“假设你是此时的岳飞,你该怎么办?”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到了顶点,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设想,课堂上出现了第一个争论的高潮。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岳飞为什么会死,你怎么看待岳飞和岳飞的死?”将教学活动推向了第二个高潮。学生的情绪通过讨论再次得到了释放,毫不掩饰对南宋政府统治者的鄙夷和对抗金英雄、尽忠报国的岳飞由衷的赞赏,以及对岳飞悲剧命运的惋惜,此时,教师及时介入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
4、最后以师生齐读岳飞的《满江红》的方式,再次感受作者对抗金大好局面及抗金形势未来发展的乐观展望,体验岳飞准备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学生们在声情激越,气势磅礴的韵律美中感受岳飞扫荡敌寇、还我河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学生的情感因岳飞的爱国感情而升华、激荡,在朗朗的颂读声中爱国的主题在学生的心中,慢慢浸润,徐徐升华。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9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课内容。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再者,贞观之治上承文景之治、开皇之治,下接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学好本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封建社会盛世这个专题知识,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 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说教法:
历史知识的掌握离不开教师的教授,所以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还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练习法等。
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能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因为初一学生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采用故事引入法导课。选用“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的故事导入。该故事紧扣本课内容,可以实现有效导入,同时因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然后通过设计过渡语: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内容。来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略讲)唐朝的建立
通过设计问题:① 隋朝是怎样灭亡的?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目的内容,找出答案。让学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教师板书概括)
(二)、(重点讲)“贞观之治”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的理念。我按照“明晰概念――了解表现――探析成因”这样的脉络予以教学该目内容。
先用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过程,前车之鉴,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然后借助教材第九页第一段的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现。
而在探析“贞观之治”的原因时,我拟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合作,并在教师的引领下,概括出5点原因,并板书出来:
1.以隋为鉴,以民为本
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勤于政事,善于纳谏
4.精兵简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接着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让学生认识到治世局面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让学生知道,这也是“贞观之治”得以形成除开明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完成了该目教学任务后,我选取《同步导学》(练习册)及时巩固知识,提高效果。同时,也可借助习题弥补完善本课教学,对题目的解答,关注层次教学,因材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有意让差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三)、教学“女皇武则天”
(1)展示女皇武则天的图片,让学生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同时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印象中的武则天。教师加以点评,让学生知道“尽管武则天是一个争议很多,众说纷纭的历史人物。她专断、刚烈、爱才、狠心、毒辣等,但她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哪些?”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得出答案。
(2)同步巩固:完成《同步导学》中的习题予以巩固训练
(四)、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政权,开辟了唐朝的盛世基业,但政变中他杀父拭兄,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他呢?
武则天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无字碑,她希望后人为她书写功过,如果要你书写,你打算怎样写呢?
设计意图:这样处理,既可以复习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正确认识,也为下一课教学设置了悬念。
三、全课总结
用歌谣进行总结:(一) 唐太宗 李世民,隋亡教训记在心,轻徭簿赋重生产,君臣廉洁又勤政,“房谋杜断”重贤能,虚心纳谏用魏征,政治清明国强盛, “贞观之治”真繁荣。
(二) 唐朝有个武则天, 后宫之中掌大权,晚年称帝国号周,唯一女皇她为先,弘扬“贞观”有政绩,引出“盛世”到开元。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便于记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到知识。
四、作业布置:完成同步导学的习题。
目的: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
一、隋亡唐兴
1.隋炀帝的暴政 2.李渊建唐代隋(618年) 3.李世民登基(626年)都成:长安
二、“贞观之治”
(一)“贞观之治”的局面形成
(二)“贞观之治”的原因:
1.以隋为鉴,以民为本
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勤于政事,善于纳谏
4.精兵简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三、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六、说教学效果预测
通过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分布实施,我还课堂于学生,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相信预期的目标将会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将会在和谐的氛围中充分的活动起来,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从而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但在教学中可能会有一些想不到的问题生成,我会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解决。
【关于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集锦9篇】相关文章:
关于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集锦5篇06-25
关于初中历史说课稿集锦五篇07-05
关于初中历史说课稿集锦六篇05-28
关于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05-31
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集锦6篇07-06
关于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06-11
关于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合集7篇05-21
关于初中历史说课稿六篇06-14
关于初中历史说课稿5篇06-11
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八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