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七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届讲授的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各自的优点,指出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并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了它们的省力情况,把滑轮与杠杆联系在一起。最后讲述了能同时应用定滑轮和动滑轮优点的滑轮组。
经过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关键是抓好学生的随堂实验。 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②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②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
③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归纳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
②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③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
根据《滑轮》一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学生实验、放电脑动画、观察、讨论、讲解为主的多边法教学。通过观察、实验和看电脑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后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
①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④巩固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
⑤具体和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分以下几个环节:
1、新课引入:
用课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轮,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观察、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演示定滑 轮、动滑轮的用法,学生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然后此实验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减小动滑轮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让学生把实验结果填到设计好的表 格中。各实验小组分析论证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观察实验和相应的理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 力。
研究滑轮的实质用课件动画说明滑轮是杠杆的变形。然后这样做可以让这个问题更直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学生在练 习本上设计滑轮组,用课件动画给出答案。学生在按照图中的设计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绳子移动距离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关系。然后这个实验有可能出 现偏差,这时可让学生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强化:
①让学生对照本节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节目标设计的练习题。然后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持久性记忆,有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动能和势能》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功》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机械能及其转化》奠定基础。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渡句)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设计教学。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解学生。
二、说学情
本年级的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功》的知识,所以可以通过做功引入能量的概念。本节课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大,本班学生在平时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能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课本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比较容易。
(过渡句)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动能和势能,并且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受哪些因素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物体的动能受哪些因素影响的实验,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实验探究加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加了对物理学科的喜爱。
(过渡句)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我的教学重难点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认识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受哪些因素影响。
【难点】
对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动能越大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过渡句)教师必须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习题法。
(过渡句)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六、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些图片如:湍急的流水能推动水车,拉开的弹弓能将弹丸射出,并指出:流水、弹弓都做了功,便能推动水车,将弹丸射出。这时候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它们都具有能量,而这个能量叫什么?有什么特性?由此引出今天的课题——动能和势能(板书)
【设计意图】我之所以采用这种举生活实例的方法,是因为本节课的知识点都是离生活很近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且能够将例子与本节课知识很好的结合,不显突兀。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首先是第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我会问学生类似导入的问题:草地上运动的足球、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它们身上具有什么能量?我将在学生的答案基础上总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板书)那么动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这就是我要进行下一个知识点讲授——探究物体动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装置上进行两次实验演示:(1)让同一钢球A分别从不同的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钢球运动到水平面的快慢一样吗?哪次木块B被撞得远?(2)改变钢球的质量,让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哪个钢球把木块B撞得更远?
接下来,我会请学生和同桌之间进行5分钟的小组讨论,通过以上两次实验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给我的反馈是: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大。(板书)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初中学生好表达,设置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同时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分析问题的思路,这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时可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讲完动能,自然到了势能的讲解,我是这样操作的:展示打桩机在工作的视频,这个过程中说明高处的重锤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板书)接着介绍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并由学生回答: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板书)
那么接着就要讲另一种势能——弹性势能。我会展示图片:发生形变的网球拍和拉弯的弓,同时提问:它们具有什么能量?根据重力势能的学习和迁移学生回答:弹性势能。(板书)追问:弹性势能受什么因素影响?学生会回答: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板书)
在讲完以上两个知识点后我会说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是常见的两种势能。
新课讲授完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给出四个题目,分别让学生来判断它们都具有什么类型的能量:1、在水平公路上行驶的汽车;2、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吊灯;3、在空中飞行的飞机;4、发生形变的网球拍。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这个题目也能将本节课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将请学生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这样能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和系统化。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请用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最高行驶速度进行限制?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对不同车型设定不一样的最高行驶速度?
七、板书设计
(过渡句)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由易到难的排布,重难点突出,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3
一、教学分析
1、“功”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可以说一切自然现象都与功和能相联系,通过功(特别以后关于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充分揭示了物理学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 作用: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前两节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能量的知识奠定基础。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2、课程标准解读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3、学生认知发展
八年级学生学习的沪科版物理教材,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能够对“力的成效”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为学生构建“功”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3) 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4) 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具有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点
功的概念比较抽象,功=力×距离是物理学中的规定,初学者常感到不好理解,不像有些知识那样可以依靠直观认识为依托,因此教学中充分贴近学生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是本堂教学的关键点,也是重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设计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0块砖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投影图片和课中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什么是功”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介绍物理学中对“功”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谈谈对“功”一词的看法,我从中重点突出“做功”跟“力的成效”的联系。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与观察。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生活实例、课件演示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
首先我引导学生紧抓“力的成效”来认识生活中物体做功的现象,让学生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并举例;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和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从而再以课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力学角度分析出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同时给出实例,让学生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加深学生对做功两必要因素的认识。
在研究功的计算时,由于“功=力×距离”是物理学中的规定,初学者常感到不好理解,因此教学中我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在课堂让学生个别体验,(搬砖头多少和高度的不同)和多媒体分析引导,使学生获得较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力越大,通过的距离越长,做功就越多;顺势引出关于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从而得到机械功的定义: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在引导学生理解W=Fs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识,学习W=Fs并让学生自己得出变形公式,认识功的单位的规定:1J=1N。m 。同时我在课堂中设计了两个练习题,并从题中引入W=Gh这一公式,着重训练学生对公式的运用,巩固学生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由于沪科版新课标八年级物理教材对功的原理没有进行专门介绍,但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是一个很重要的普遍原理。我针对教材特点,认为本节课第二段文字是引入功的原理的教学锲机,引导学生阅读本段内容,重新让学生认识: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即为机械功,同时又通过直接用手做功和用机械做功多少的课件演示,让学生讨论书上FS=Gh所蕴含的意
义,从而得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的结论。
3、课堂小结:
(1)、知识内容小结: 要点由学生共同来总结。
(2)、学习方法小结: 总结如何抓住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板书设计
八、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在新课切入方式上,经过反复研读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和人教版、沪科版新课标教材,觉得沪科版教材对于机械功概念的引入上,很专业地指出了机械功的定义: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即机械功;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却是在有力学基础和能的知识前提下去构建“功”的概念;而“功”是对于目前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而抽象的概念。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如何让学生比较容易形成功的概念,同时又有较大兴趣来投入学习,这是一个难题。于是我借鉴了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的教学思路,紧抓课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功的概念,最后才引导学生认识: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即机械功,同时以文中第二段内容为锲机,简单让学生认识到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电功率》是新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八章第二节内容,是继电流、电阻、电压、电能之后学生学习又一个电学基本概念。本节内容,既是对电能知识学习深化和具体化,又为本章第三节实验"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学习作理论上准备,而且它是生活中用电器铭牌上一个重要指标,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应用,对学生今后体验生活意义重大。本节具有承前启后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部分电学知识,电流和电路,电阻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一些解决电学问题基本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具有一定电学基础,学生感性思维能力较强,同时通过对前面功率学习,也有一定抽象思维能力,但单本节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相对较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电功率定义、公式、单位,会用电功率公式P=w/t进行简单计算,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电功率问题。
2.过程和方法: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关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关心日常生活中各种用电器功率大小,形成节约用电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准备
电风扇(有铭牌),电吹风,学校用电子计时器,空调机铭牌图片、灯泡。
五、教法分析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合作探究,学习新知→例题讲解,巩固体验→学生总结,体验心得→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法、讲解法
学法:观察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本环节教学大约5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电能表转动快慢情况,发现电能表上铝盘转动有时急匆匆,有时慢悠悠。细心同学可能会发现,在使用一只普通灯泡时,铝盘转慢,而使用大功率灯泡时,铝盘转得快!让学生交流,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用演示实验引起学生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铸就良好开端。)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学习新知(本环节教学大约25分钟)
活动一:自主讨论,认识定义
1、通过看课本讨论和引导学生得出电功率定义和公式及单位进率:
板书:电功率是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物理量。
启发:如何来比较不同用电器做功快慢呢?(应引导学生得出:可以让时间相等,看消耗电能多少;或者让其消耗电能相等,看所用时间多少;只要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关键是让学生真正理解使用控制变量法。)
得出:电功率大小等于用电器在1秒时间内所消耗电能。(类比于功率定义)
2、提问:如何计算电功率大小?
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各小组推荐同学回答,由学生导出电功率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
活动二:解决问题。
板书: 消耗功率100W中100就是电功率是100W,它意义是此灯
泡在1s内消耗电能是100J.学生回答25W意义。
谈话:正是因为100W灯泡比25W灯泡在相同时间内消耗电能
多,所以转化为内能(光能)能量也就多,这就是为什么100W灯泡比25W灯泡亮原因。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三:阅读资料,理解概念
让学生看书本上92页小资料,并观察教师带来用电器上铭牌,请
学生读出某个用电器功率,并回答:①各家用电器电功率相同吗?②谁电功率最小?③谁电功率最大?引导出单位 千瓦(KW)指出 1kW=103W
(设计意图:从现象中认识意义,讨论问题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初学者常常会认为电功率大用电器消耗电能一定多,这样设计可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深刻理解电功率概念。并为下面千瓦时学习做铺垫。)
活动四:单位比较,明确概念
<讨论>:(1)功率为1千瓦电热水壶,正常工作1小时,它消耗电
能是多少?
(2)如果P用千瓦作单位,t用小时作单位,则W单位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推导能力,理顺各单位关系,有利于知识掌握。并且明确所求是W电能!)
引导得出:"千瓦时" 来历
活动五:自主学习,教师引导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P.95电功率测量。教师归纳总结
第三环节:典例剖析,归纳总结 (本环节教学大约7分钟) 板书典型例题,学生分析剖析,教师分析讲解并总结。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本环节教学大约3分钟)
在完成第四个环节教学后,本节课新课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学生可以根据小习题练习检查本节课收获,体验学习快乐。之后老师动员学生收集家里电冰箱、 电熨斗、 电视机、 电风扇、 微波炉、 洗衣机等用电器铭牌,解它们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STS活动),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附:板书设计
电功率
1.电功率: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功叫做电功率。
2.计算公式:P=UI P= 导出公式:P=U2/R,P=I2R.
3.功率单位:国际制单位:瓦(W),常用还有千瓦(KW),1KW=103W.
4.电功率表示意义:用来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物理量。
5.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U实
U实>U额时,P实>P额,用电器容易被大电流烧毁
U实=U额时,P实=P额,用电器发挥其额定功率
灯炮亮度由灯泡消耗实际电功率决定,灯泡亮度越大,消耗功率越大。
6.电功率测量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叫,来自……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光的传播》,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下面我就按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设计理念、说学法和教法、说教学过程五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光的直线传播是光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学习光的反射规律反射规律、折射规律都要用到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又能解释影子、日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也是信息传递一章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是反射、折射现象的基础,可以提高同学热情,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学生STS意识。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是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学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和人造光源;
理解光在真空中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探究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4)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三、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设计着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设线性探究模块,努力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进物理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学习。
构建“人文·物理·社会”三维课堂,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说学法、教法
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主要学法: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与此相适应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是发现法。发现法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所提倡的,是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依据教师所提供的器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具体体现在以下的教学环节中。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
通过展示大连的夜景和自然光现象,教师提问:图中的光是从哪来的?引入光源定义: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你知道还有那些物体是光源?就以学生举出的光源为例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分类。
2、经历探究,完成光的传播学习
(1)提出问题:
有关光的知识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这些问题将在我们今后学习中依依解答,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传播的呢?”
(2)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学生可能提出如下几种猜想:直线、曲线、折线、射线。
(3)设计实验,评估优化探究方案
教师给出实验器材:激光笔、大矿泉水瓶、蚊香、加有少量牛奶的水溶液、果冻、带有小孔的硬纸板、蜡烛。学生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方案。
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大家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估,完善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完成实验
(5)分析与论证
小组分别向同学展示光空气、液体、固体光的传播。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从物理走向社会
接着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让学生举例,如影子的形成、日月食、小孔成象等,师生共同进行简单的解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接着向学生提出学习物理的基本思想是注重学以致用,那么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激光准直、枪的瞄准、排队等。如果举手同学不多,就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
4、光的传播速度
生活中还有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电脑展示雷电,提问: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学生回答:光速大于声速。光速多大呢?下面阅读课本内容,自学完成这部分内容。
5、师生小结
首先学生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并给以鼓励。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知识对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又是学习压强、功的基础。“重力”是“力学”中的基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本节课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材处理
在授课中本人认为把“重力的由来”由最后学习内容调整为首先进行学习再学习重力的概念比较符合知识的认知逻辑顺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农场孩子,纯朴上进,通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缺乏一定的探索问题的能力。
根据20xx版物理课程标准对重力学习要求,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2、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
3、认识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牛顿关于“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论思想,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认识并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3、通过“重锤实验”“找重心实验”理解并感受重力的方向与作用点---重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认识“质量”与“重力”关系。
2、通过对重力产生的原因的探究,了解牛顿的贡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的意识,树立探索太空奥秘的理想和信念。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进行重力大小的计算。
难点:重力的方向;重心的含义。 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读书自学和讲解法等,多种方法配合使用,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上教师讲解,将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选择教具依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学用具及设备选取得当有利于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为此,我选择以下的教具及设备:
2、教具:下落物体视频、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重锤线、钩码、三角板、坐标纸、铅笔、细线、橡皮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导学内容:
播放视频: 石往山下滚,水往低处流,雨从空中下落,月球围绕地球转,抛物下落。演示系绳橡皮圆周运动,撒手后运动情况。
问题:以上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万有引力?谁发现万有引
力?什么是重力,用什么表示?物体只要在什么附近就会受到重力?
2、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引发思考;阅读教材,p9导读与p12重力由来,回答问题。
3、设计意图:
从生活情境中寻求规律,形成理论,树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发向科学家学习意识,让学生自然进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寻求规律
1、导学内容:
托起不同的钩码,感受它对手的压力,提出问题,猜想质量与重力之间有何联系?分组实验,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质量与重力之间遵循什么规律,总结结论。设计,填写表格。
以m为横轴,G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点绘图像,计算G/m,小结g=9.8N/kg.总结重力公式。
2、学生活动:
学生感受后回答,质量大的钩码对手的压力越大,说明重力越大。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测力计测量相应钩码重力,利用直尺铅笔描点、作图,分析规律;填入表格并计算比值,总结G = mg 。(一次函数类型)
3、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学会正确的探究规律、方法、步骤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理论来源于实践,规律就在身边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分析归纳,理解应用
1、导学内容:
P11,先阅读后例题解析,分析小结整理过程;重力的方向;解决用什么工具确定竖直向下的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我国与美国重力的方向是同向吗?有何规律?p12,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物体重心在哪里?
2、学生活动:
学生即时解答例题,板书解析;学生阅读重力方向与重心部分内容,回答问题,学生小组讨论重力的方向应用及规律。学生寻找规则物体重心。
3、设计意图:
熟悉公式,规范解题步骤;理解力与重力关系,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课堂训练 巩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确的?
A.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B.篮球拍到地板上有弹起,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C.地球上各地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飞船离开地球很远后,可认为不受地球的重力了。
2、关于物体重心,下述正确的是?
A.物体上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都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
B.一个均匀铁环,它没有重心
C.篮球打足气后,它的重心也在球心处
D.向一个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的重心会越来越高。
3、某同学用弹簧秤称一盒牛奶,示数如图,则这盒牛奶
的质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学的“体重”(质量)为50kg,则他的重力是多少牛顿?当他乘坐飞船,离地球较远时,质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设计意图:检测从基础巩固、能力提高、发展思维三个层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课堂小结 感悟新知
关于重力
(一)重力产生的原因——万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mg,g=10N/kg
(三)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是重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六)课下作业 巩固升华:
p14,动手动脑学物理 1----5.
设计意图:1-3题考查重力公式的应用,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公式、运算过程和结果的规范与准确。4、5题考查学生是否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呈现本节课重点内容,便于学生系统掌握本节知识。
初中物理温度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1节的内容《温度》。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内容有温度的物理意义、温度计的原理、结构、摄氏温度的规定、温度的写法和读法、自然界的一些温度以及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等。本节内容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本节的教学首先是围绕“温度”和“温度计”进行的,它不仅是本章的预备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特别在后面的实验探究以及人们的生活、生产、气象测量中,温度计的使用也将是其中重要的角色。本节课是从物理学的角度使学生认识温度的有关知识。本节内容知识面宽,但难度不大。因此教学方法易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学情分析
学生对温度这个词是非常熟悉的,但对它的含义的理解却不准确。通过教材的开篇的感受温水的感觉以及“想想做做”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对温度的感觉是靠不住的,引导学生关注温度的科学内涵,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自制温度计的过程,让学生领会温度计的测温原理,从而顺利进入温度计的教学过程。
3.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所以准确、易懂、可行、可测的目标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任务,从而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我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了解并记住一些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放在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以及正确读出温度计上的示数,因为平时学生很少接触温度计,有些东西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所以,要把它转换为理性认识,我将主要用小实验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特点及使用方法
5.教学准备
只有准备了充分的教具,才能保证教学以及演示实验的顺利进行,而且实验又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基础。实验能为学生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同时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还是发展学生能力和使学生获得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选择了以下教具:
教师:演示温度计、烧杯(2只,分别装热水、冷水)多媒体设备等
学生:实验用的温度计、烧杯(3只,分别盛热水、温水、冷水)、试管、滴管、烧杯(内盛红墨水)、带细长玻璃管的橡皮塞、透明吸管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结合课标的要求,在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制作和体验,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培养对生活环境温度的感知能力,对摄氏温度的规定只作初步了解,重点锻炼学生的认读能力和温度计的规范使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作用。能做的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做,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来说,不能用教师的一味说教代劳,采用教法:实验、观察、讨论、训练和讲解相结合,启发式综合教法。
学法: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等,依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采用学法:小组讨论学习、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以炙热的钢水和寒冷的雾凇两幅图片,引入温度的概念:是用来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以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引入新课,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到生活当中。随后引导学生做课本第47页图3.1—1“想想做做”,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感觉冷水,热水,温水的感觉,交流论证感觉有时并不可靠。
第二环节: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自制温度计:初二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仍占有一定的地位,部分学生对温度计有一定的认识,但并不全面。因此,学生通过自制温度计,然后把自制温度计先放入热水中,再放入冷水中(最好使用冰水,这样使得效果很明显),让学生观察温度计中的液柱的变化情况。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通过自制温度计演示,让学生体会温度计的测量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三环节: 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1.以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为例(预先将温度计发放下去),观察温度计的基本构造(玻璃外壳,液体,玻璃泡,刻度)。温度计这一小节的内容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看懂,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的内容。
2.通过看桌上的温度计,看书和观看播放的课件,学生互相总结温度计的基本构造、量程、分度值、摄氏温度的读法、如何规定零度和100摄氏度等知识。并通过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加以深化。
3.介绍一些常见的温度。书上给学生准备了常见的一些温度计的资料,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4.分组实验测量冷水和热水的温度,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引导学生先用手估
测一个温度,再实际用温度计测量一下,并比较估测的与实际测量的温度的不同。学生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体会使用温度计的正确方法(四个会:会认、会放、会读、会看)。老师相应地设计一些问题以补充知识点。在此环节,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在使用温度计前要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的方法。再配以多媒体,把常见的错误集中展现,让学生印象深刻。
第四环节:深化理解,延展新知
学生对体温计的使用应该不陌生。为了讲清楚温度计和体温计的区别,可以设计场景,让学生分别用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来测量人的体温。让学生自己发现温度计和体温计的不同,并从中分析出体温计的结构特点。
第五环节: 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采取口头小结的方式总结这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要掌握温度数值的读写及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记忆,我设计了有针对性的`练习题。通过练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七环节: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第1节 温度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摄氏度(℃)
2.摄氏温度?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 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
构造:
会认:量程、分度值、零刻度??3.温度计??会放: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在
液体中,不要接触容器的底或壁?使用方法?
会读:示数稳定,不能离开液体???会看: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工作原理:液体热胀冷缩符号t
?构造特点:缩口4.体温计? ?使用方法:使用前要用力往下甩
四、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使用了指导——探索式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层层创设情境来不断引导学生学习,是教学模式从传统的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教学目标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只
起创设情境、主持,激励和归纳总结的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老师多批评,多指正,谢谢大家!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7
各位领导、专家:你们好!
我是学校的,我在这里介绍的是上学期我在指导学生完成《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一节后的分析。下面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介绍,一个是在学习这一节课前的准备,一个是结合罗庄区初中物理自能高效课堂新授课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进行分解。
课前的准备我主要是考虑了两点,一个是教材的分析,一个是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课讲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沪科版8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内容,本节是五、六两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滑轮组及功等知识的基础,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教材并没有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本节的编写特点是,突出地体现了教与学在方式方法上多样化的基本教育理念。
(1)列举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的一些事例,结合图示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与内容标准
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通过课本图9—1和图9—2展示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器具,让学生 通过视图想想这些器具的使用,从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而建立杠杆的概念,认识力臂的意义,明确这些器具在使用过程中支点、动力臂、阻力臂的位置,最终达到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的目的。
(2)用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与内容标准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课本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交流与合作、评估”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引导学生操作,并得出结论。
总之,本节较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等基本理念。
2、 教学目标
3、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什么是杠杆;了解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归纳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5、教学难点:力臂的确定,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二、学情分析
1. 知识准备
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
2. 学生现状
8年级学生经过半年的物理学习,物理观察、实验探究、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
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学生主动探究,阐述观点、明辨是非,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用具:
1. 学生自带的工具(提前分配):剪刀、开瓶器、木棍等。
2. 分组实验器材(教师准备):核桃夹、杠杆、钩码、铁架台、刻度尺等。
3. 演示实验器材(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初中物理自能高效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1.情景导学
操作要领:
教师用灵活的方式、方法创设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物理情景,例如用小实验、小故事、生活中典型的事例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素材,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营造出与物理知识相关的学习氛围,启动学生思维,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激励他们能主动地提出问题(探究目标),从而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认识过程。
注意事项:
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探究的必要,给学生提供的素材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越密切越容易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就要求此环节中应用的事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符合学生年龄,应该简短且具有吸引力。倘若太长、太复杂,势必会降低学生探究兴趣,浪费学习时间。此环节既可以用在引入课题,也可应用在课堂中每个小问题的引入。
2.自主探究
操作要领:
这是一个自主学习环节,该环节提倡用学案导学的方法,学生依据目标和学习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要扣住教材,阅读课本,查阅资料,动手实验等,并做好自学笔记,发现疑难点做好标记,待小组合作探究时提出解决,要独立完成。导学问题呈现的方式可多样,除学案外,多媒体、黑板、小黑板等都可以。
注意事项:
该环节需要教师将所学的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导学案编写的质量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学案设置的问题要贴合学生思维,有一定的启发性、层次性,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较好的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自主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有所收获,关键是要找出疑难和困惑,教师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便在下面的环节中有的放矢的加以解决。学生的“收获”既包括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收获,还要有过程与方法方面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具备丰富的情感,积极上进的态度和高尚的人生价值观。
3.合作探究
操作要领:
这是一个组内同伴互助、全面实施“兵教兵”、“兵帮兵”、“兵促兵”、“兵制兵”的合作学习环节,学生们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拿不准的问题均可以提交小组研讨。组内研讨有同座位两人的小小组研讨,也有前后左右的大小组研讨,研讨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请求外援,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此时要充分发挥组长或尖子生的强势智慧,让他们当好小老师。在合作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发展创新思维,增强合作意识,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我激励。
注意事项:
这个环节中,人的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成功的关键在于要给尖子生们灌输“教会别人也就是强化自己”的双赢思想;要给暂时不会的学生强化“不完成学习任务誓不罢休”的信心和决心。学生还要做好下一步展示交流的准备。要有目标,有秩序,有方法,避免出现局外人和轴心人现象。
4.展示交流
操作要领:
这是一个各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集中解决学习困难的环节,也是一堂课的重头戏。目的就是通过学生展示,汇报学习成果,暴露学习问题,进一步明确答案、梳理知识、强化重点、规范做题、熟练技能、质疑解难,解决小组研讨不会的问题,并以此满足学生强烈的表现欲,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强化学习动机,树立学习自信,体验学习成功,这也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源泉。这一环节教师不仅要做课堂的主持人、组织者、点拨者、指导者,还要注意该讲的一定要讲。要注重对学生展示的评价,通过语言、掌声、老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促进学生自信心的逐步提高、学习的不断深化、团队精神的不断强化、课堂效益的不断增强。教师要特别注意,展示是小组的展示,个人展示也是代表小组;评价是对小组的整体评价,评价个人也是评价小组。
注意事项:
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进行展示和交流舞台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方法和成果,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这也是多维互动、相互启迪、思维碰撞、成果共享的过程。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展示活动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这一环节的主角是学生,也是一节课的重头戏。这一环节能否进行的彻底、有效,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课前和课中要准备好高质量的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且要做参与者,适时进行引导、调控和激励,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显现学生的“相异构想”。
4.应用提高
操作要领:
这是一个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巩固旧知和能力、生成新知和能力的环节。教师要在课堂研讨的基础上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框架,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对学生进行巩固性训练,进行知识的运用,特别是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社会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达到生活问题物理化,物理问题生活化,从而实现物理课程“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好处,使他们体验学习后获得的成功,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方法和思路及涉及的知识点,掌握学习的方法。
注意事项:
所选练习应紧扣本节知识内容,难度适度,符合临沂市中考要求,最好是选取近几年临沂市中考物理试题及本节与生活结合较紧密的题目。
在这一节中,我在教法与学法上是这样想的:
四、教法与学法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几种杠杆的图示和实例通过积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和态度来观察、感知和探索,主动地学习,大胆地猜想,并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计划)去探究,从而得到杠杆概念及其平衡条件。讲述杠杆、
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内涵,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概念,采用观察法和探究法,之后加以练习巩固。学习杠杆原理时,用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法引导发现规律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总之,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程序:
五、教学程序
1、知识补充
平衡状态,点到线的距离做法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模式中的情景导学环节
想办法敲核桃---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实验探究,认识杠杆------包括了模式中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和应用提高环节,这几个环节并不是一味的一字铺开,而是不断交叉,不断进行学练结合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杠杆(如开瓶器、扳手剪刀、天平、核桃夹等)。
提问:杠杆有什么共同特征?(板书:1.认识杠杆)
学生活动1:实验探究杠杆的共同特征
让学生观察自带的工具(杠杆),并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应用和共同特征。 学生归纳展示杠杆的三个特征:(1)硬棒;(2)转轴;(3)绕轴转动。并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做杠杆。
回答:在现实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杠杆的实例呢?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另一些杠杆(如撬棒、羊角锤、镊子、等)。
练习,加深认识
学生活动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认识杠杆上的几个概念。
杠杆中的概念: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并指导学生画力臂。
课堂练习:找出所给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及阻力臂。
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为了使探究过程有序地进行,可将整个活动划分为如下五个环节:
(1)教师提出问题:
(2)假设与猜想:学生通过讨论提出猜想,分组汇报,教师将它们板书在黑板上。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学生利用所给的实验器材,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分工进行实验操作,设计表格并进行记录。(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出现问题及时指出。)
(5) 分析、判断,讨论交流和评估:通过讨论,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学生汇报实验结果。为了使数据真实有效,教师随机抽出3个小组,每组取出一组数据,填写到实验记录表格中,让学生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依次排除错误的猜想,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6)练习
4、达标检测
5、总结新课,提出问题
6、布置作业,留空提问。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七篇】相关文章: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06-09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模板07-28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06-20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06-07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06-20
关于说课稿初中模板集锦七篇06-19
关于说课稿初中模板汇编七篇06-04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07-06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合7篇06-02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