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1-04-23 18:06:44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5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

  初中物理教科版说课稿:《滑轮》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通报版教材第一册第十一章第四节《滑轮》。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届讲授的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各自的优点,指出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并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了它们的省力情况,把滑轮与杠杆联系在一起。最后讲述了能同时应用定滑轮和动滑轮优点的滑轮组。

  经过对孩子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据孩子的特点和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关键是抓好孩子的随堂实验。 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②能分辨定滑轮与动滑轮,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②培养孩子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

  ③培养孩子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归纳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对孩子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

  ②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

  ③培养孩子乐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

  根据《滑轮》一课的特点和孩子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孩子实验、放电脑动画、观察、讨论、讲解为主的多边法教学。通过观察、实验和看电脑动画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

  ①以孩子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④巩固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

  ⑤具体和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分以下几个环节:

  1、新课引入:

  用课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轮,激发孩子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观察、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演示定滑 轮、动滑轮的用法,孩子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此实验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减小动滑轮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让孩子把实验结果填到设计好的表 格中。各实验小组分析论证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观察实验和相应的理论分析,培养孩子运用物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 力。

  研究滑轮的实质用课件动画说明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这样做可以让这个问题更直观,使孩子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接着提出 问题:有没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后孩子思考并讨论得出结果,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来。然后用课件提出如何连接滑轮组,让

  孩子在练 习本上设计滑轮组,用课件动画给出答案。孩子在按照图中的设计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绳子移动距离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关系。这个实验有可能出 现偏差,这时可让孩子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培养孩子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强化:

  ①让孩子对照本节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孩子总结归纳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节目标设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孩子对知识形成持久性记忆,有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孩子的内在能力,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下面我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过渡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实验与实例的作用,借助他们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对浮力的认识结合了前面所学的液体压强、压力,为后面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制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浮力及浮力的测量方法---称重法;使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去认识现象,发现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

  难点: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设疑,引导

  学法:观察、小组讨论、实验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列举实例,引入课题

  课件投影:水里游泳情景、海上轮船、热气球等图片

  利用学生所熟知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进行

  1、浮力概念的建立

  (1)让学生充分感受浮力的存在

  在盛水的水桶中放一个球,找一名学生按球,谈感受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列举生活中、身边的实例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浮力的存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的思想。

  (2)称重法测浮力

  ?(教师设疑)同学们知道那么多关于浮力的例子,那么像铝块石块这样的物体在水中受不受浮力呢,如何来验证?

  ?学生小组讨论并说说自己的验证方案

  ?根据学生说出的方案,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为学生准备的实验仪器有弹簧测力计、石块、杯子、水)

  在学生说和做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弹簧测力计挂着石块放入水中时示数比在空气中是减小的,那减小的那部分就是浮力,指出这种方法即称重法测浮力,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在液体中受浮力,且浮力的大小为F浮=G-F′

  ④对于浮力的方向,可让学生回答。一般学生会说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这时可采用用手托一托和出示图片让学生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3)关于气体对物体有浮力的验证,我是这样设计的:

  学生小组讨论:杠杆不平衡的原因

  教师讲解课本中物体在气体中受到浮力的实验。

  通过以上的实验,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强调浮力的方向和称重法测浮力。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浮力及称重法测浮力,并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实验、动手探究及团结合作的能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演示实验)把乒乓球放在一个去掉底的、不盖盖子的瓶子中,向瓶中倒水,球会受到浮力而浮起来吗?将瓶子盖上盖子,球会怎么样?为什么?

  (2) 在进行实验时引导学生猜想,仔细观察,对比两次实验操作的不同之处。

  (3)对于该实验不需要学生做出准确的解释,只要意识到不盖盖子时球的下表面没有液体即可。

  这一步的设计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注意观察,积极动脑思考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为讲解浮力的产生原因打下基础。

  (4)教师从理论上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并用桥墩的例子加强学生对浮力产生原因的了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四)反馈和巩固:课堂检测

  五、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一二题

  (2)拓展延伸:由本节课我们 知道了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上-F下,你能从中发现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吗?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3

  各位评位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平面镜》。《平面镜》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单元。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四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生活中比较常见。平面镜在本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光的直线传播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铺垫。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可以说,平面镜在光现象这一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WK %vr"Cy

  2、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象与虚象之间的区别,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4;8"d3A

  (2)能力目标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学习通过观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搜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并初步养成甄别假设、调整探究计划的意识。 #e4Vr_f

  (3)德育和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欲望。 ++)]1t|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对虚象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动中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平面镜中像的位置

  4、教材处理

  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学生对“虚象”和“虚象的位置”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难,所以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的方法;对于平面镜成像的次要特点采取“全放”的方法)

  5、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成相等的物体(替身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 _

  (1)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2)引导发现法(学生实验时,教师在教室内走动,引导学生完成实验);

  (3)演示法(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在讲台上再完成一遍);

  (4)实验法。

  2、教学手段——板书、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

  三、学法

  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两人一组,相互配合)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1、提出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这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放在抽屉里]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棋子。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通过翔实的例子来证实有真实存在的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会聚而成的呢?(设疑,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 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

  好![激疑] 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我们拉开抽屉,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棋子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

  Α、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Β、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打开抽屉中纸盒看看里面有什么器材。[抽屉纸盒里藏有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

  ——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表现出了异常喜悦的成就感。

  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等大。

  4、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如图3,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1)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2)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三、课堂

  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四、布置作业:

  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4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得温度值。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2.了解体温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过程与方法

  养成使用仪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习惯,体验学会使用一种新仪器的愉悦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重点难点

  1.重点 温度计的使用。

  2.难点 温度计的使用。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温度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热现象是指与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我们生活中都用哪些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学生思考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形容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这样是否就能准确区分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学生议论。

  教师讲述:这样的形容非常的粗糙。如: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认同所研究的问题)。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用温度的数值比较准确区分物体冷热程度。

  【新课教学】

  一、温度与温度计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在生活与生产中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单位。

  在科学研究中使用热力学温度,有关热力学的温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加油站”的内容。

  2.单位:

  ①常用单位:摄氏度(℃)

  ②SI单位:开尔文(K)

  3.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T=273+t

  教师讲述:温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如:地球平均气温的升高使人们看到环境的污染导致“温室效应”;“SARS”传播期间,发病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体温升高;许多食品、药品的保鲜、保质都要在一定的冷藏、冷冻温度范围内;气温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科学研究的许多都要在一定温度环境下进行……因此,我们需要了解有关温度和温度测量的知识。

  教师讲述:自然界中的物体,温度高低相差很悬殊。请大家读出图各种物体温度值,要求大家能说出生活中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并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说明:引导学生参与探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讲述: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的感觉。现在请同学们来做个实验探究。三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指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

  说明:一名同学上前面来操作,同学们认真观察,比较两手指的感觉,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述: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判断就必须进行测量,要进行测量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二、测量工具──温度计

  教师讲述: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使用温度计测量过温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些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常用温度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表)实物挂图让学生观察,并让用手捏住温度计使它升温,放手使之降温,引导同学们思考温度计的原理。

  提问:温度计中液体上升和下降跟温度的变化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后并回答,老师给予适当的点评和引导。

  学生意见统一后,教师予以概括总结并用板书。

  1.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根据( )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提问:前面我们已经观察过温度计的实物和挂图,都知道温度计上都标有刻度,你们知道温度计是怎样刻度的吗?

  (引导学生找到温度计刻度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的启发: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多少?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多少?

  学生讨论后回答。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100℃。

  讲述:摄氏温度就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1℃如何刻度呢?

  学生思考,讨论,形成正确的观点后汇报,在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教师板书

  2.摄氏温度的规定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温度计是常用的温度计,分别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表。

  教师让学生再仔细看一看桌上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的量程有何不同,想想温度计中的液体有何不同。

  (提示:常用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应处于液态,才能正常使用。根据用途不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的量程不同。参考值:实验室用的温度计:-20℃~110C;寒暑表:-20℃~50℃;体温计:35℃~42℃;固态汞熔点:-39℃;液态汞沸点:357℃;固态煤油熔点:低于-30℃;液态煤油沸点:150℃;固态酒精熔点:-117℃;液态酒精沸点:78℃。)

  ※工作液体的选择原则:一是液体存在的温度范围要宽,即凝固点要低,沸点要高;二是液体的膨胀系数要大;三是液体要纯净,不沾污玻璃,不侵润玻璃。

  3.常用温度计的种类:

  (1)实验室温度计

  (2)寒暑表

  (3)体温表

  ①特殊结构:缩口

  教师讲述体温计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得非常细的缩口,测体温时水银膨胀能通过缩口回升到上面玻璃管里,读体温计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缩口处断开,仍然指示原来的温度。所以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还能表示人体的温度。要使已经升上去的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可以拿着体温计上端用力向下甩(不是体温计的普通温度计不能甩)。

  ②液体—水银 量程:35℃~42℃ 分度值:0.1℃

  体温度计的使用规则:

  ①不能用常用温度计直接测量火焰的温度,原因之一是火焰的温度超过了常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另外火焰还可能使玻璃熔化或使温度计中的液体沸腾;

  ②寒暑表的测量范围的上限不会超过50℃,而沸腾的水面上,水蒸气的温度会达到近100℃,所以不能用寒暑表测量沸水及沸水面上的温度;

  ③测量液体温度时,如果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放在液体的中间部分,而是靠在了容器的侧壁,而侧壁因液体与外界发生热传递,其温度会低于或高于液体平均温度,使测量不准确。容器的底部也会因为加热,温度高于中间部位的液体温度。所以,应该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液体的`中间部位进行测量。

  请同学们在综合第十一章有关温度计使用注意事项,总结如何正确使用常用温度计。教师予以适当的指导。

  说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正确的予以肯定。

  学生意见统一后,教师予以概括总结并用投影出示。(小黑板展示)

  4.液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使用温度计前:①选择量程合格的温度计,若待测温度高于温度计的最高温度,温度计会胀破;若待测温度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则测不出温度值。②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测量时能准确读数。③确定零刻线。

  (2)使用温度计时:①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②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待测液体中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否则示数会降低。同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若斜视会产生误差。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学的。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密度社会生活》,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学生通过学习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为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功能。

  二、学情分析:

  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从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上来看,虽然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名称,但在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适时分析。

  三、设计理念:

  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强了科学性。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和教师一道积极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给获取成功的同学以祝贺,给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指引,给失去信心的同学以支援。

  教师深挖本节课所能体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这节实验活动课的内容就是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常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利用这些“难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其自发学习、自主探究、自行获解,实验中发挥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信心,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取知识。

  四、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都是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与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组间合作与汇报交流来实现。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完成本节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得出每一个问题的初步结论,并总结出每个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学习:学生组内合作与集体合作是这一节课呈现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智慧,积思广仪、众志成城。合作学习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影响与渗透。

  4、学法指导

  在进行课程探究前,针对学习未知的方法、没有接触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给予适量的方法提示;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鼓励实验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明显的思路和操作错误及时指导;在课题探究结束后,和学生一起对实验中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五、实验前的准备

  教师根据实验可能用的器材进行相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并与实验管理员协调好,上课时一同协助提供学生所需器材。对实验室中没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准备,如大塑料可乐瓶、铅球、保鲜膜、油漆、木锯、废旧的课桌、台秤等。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课连着下午第四节的活动课进行两节课较好。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习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

  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 ρ=m/v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 m 和V 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师:我们还学习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平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

  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

  师:课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每个实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用

  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究,然后向同学们进行陈述报告。

  (二) 课题选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师依据学情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划分,每组大约十二三个人,全班共划分为四个小组,然

  后采用抽签的形式进行探究课题的选择。然后小组内进行课题的研讨并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观察,并

  适当的进行指导。

  探究课题:

  1、铅球是铅做的吗?

  2、测砖的密度

  3、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4、测量方糖的密度

  (三)实验探究和汇报

  各组制定完毕探究方案之后,根据方案进行相应的器材选择,完毕之后,按顺序各小组进行

  实验方案的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

  第一组:铅球是铅做的吗?

  学生甲:我们从器材桌上选择了一个铅球,上面标的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

  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

  学生乙:(板书)m=2.9kg。

  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

  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

  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行操作。

  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达到标记,记下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 V水= V铅球 = 0.38L

  学生甲:根据 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铅=11.3g/cm3。

  学生乙:(板书)ρ球<ρ铅

  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平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

  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

  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平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

  学生乙:(板书) m=60.5g 。

  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

  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

  V水 ,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 20cm3 V =60cm3

  V砖 = V -V水= 60cm3- 20cm3= 40cm3

  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

  (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

  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

  层油漆或包一层保鲜膜的方法。

  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

  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

  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

  以方糖的个数n,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

  (板书)

  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

  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 V糖水=20ml V=25ml

  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

  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用天平测小木块的质量m2

  学生乙:(板书)m1=15kg m2=28g

  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

  学生乙:(操作并计算) V1= 40cm3 V2= 80cm3

  V样本= V2- V1= 40cm3

  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

  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

  示数V2。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5.木块的体积V=V3-V2。

  (四)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今天我很受感动,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当然大家在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做得更好。

【实用的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5篇】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物体的颜色》12-02

初中物理面试说课稿优秀范文08-03

最新初中物理《功》说课稿范文07-28

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11-05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模板07-28

实用的初中物理说课稿锦集十篇06-05

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汇编五篇05-25

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05-22

《摩擦力》初中物理说课稿08-18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