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1-05-02 14:19:32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教材有三大特点:

  内容重要、教学要求高、教学容量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4)创新素质培养:培养学生根据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四、教学难点光的反射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镜面反射、漫反射的异同点及应用。

  五、教学用具激光手电筒、白纸板、平面镜、牙签、自 制课件

  六、教材处理

  针对这堂课的要点,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我对概念和规律的引入都由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来完成,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实验探索"的教学方法,在实验设计上有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学生演示实验,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对比实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年龄小,经历探究的次数有限,实验时容易被器材吸引,丢弃探究目的,更谈不上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所以,我巧妙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实实在在地的体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二、新课学习

  三、归纳小结

  四、反馈练习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一、新课导入

  在物理中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如复习导入、小实验导入、物理小故事导入等。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实验现象—问题"导入的方法。我在这一环节设计中,采用了同学们都熟悉的现象。在阳光强烈的时候,调皮的同学会用镜子、表等晃出一个亮斑,这是什么原因呢?结合光沿直线传播引导学生观察光的走向,同学们能够从墙上的光斑发现光的这个特点。从而引出了光的反射。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二、新课学习

  1、从观察中得出概念

  2、从实验中得出规律

  3、从动手中发现问题

  4、从对比中加深印象

  1、从观察中得出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避免了让学生死记概念,从观察现象中得出"一点、二角、三线",更加形象直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学生从被动的学,变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用激光手电筒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点。

  并用课件演示过程。

  2、从实验中得出规律:

  能否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并解决问题,这正是目前探究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是教师习惯于设定程序,让学生去做。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对于"一点、二角、三线"这六个名词进行分析,学生根据数学知识,会想到一些关于面、角联系,学生隐约形成了探究问题的思路。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要想证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需要什么条件,证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需要验证什么物理量。明确探究总思路。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倒主体的位置上,培养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归纳概括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环节。演示同时,可以做出光线与水平面成45°、90°时,让学生观察特殊光线的特点。

  演示三:用激光手电筒对光的反射三个规律进行演示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周密思考,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紧接规律之后设计了反射光路图的画法。通过例题使学生对光的反射定律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给出学生相应的练习,锻炼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学生对于自己所画出来的光路图会有很大成就感,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生练习:(由课件显示)

  3、从动手中发现问题:

  在学习过光的反射定律后,我紧接着提出了如果光线沿着反射光线射入会有什么现象呢?这时,我提出让学生来演示这一过程,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让物理更贴近生活,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类似的现象。如你在一块镜子中看见某同学的眼睛,那么某同学也能看见你的眼睛。同时我还提出有关隐形人这一话题,让学生课后思考是否符合科学道理。

  演示四:光路可逆

  4、从对比中加深印象:

  从这里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在纸板上垂直插入几根牙签引导学生想象平行光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有什么特点?随后将纸板随意弯折,这时同学们会发现法线不在平行,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个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并总结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对生活中的黑板反光、电影屏幕用布而不用玻璃等现象用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进行解释。

  演示五: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

  三、归纳小结:

  通过以上的探究,让学生总结这一节课的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通过学生小结,加强了对规律的理解,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新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培养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一、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又有部分光反回原介质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二、光的反射规律: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四、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光的反射知识与生活及自然现象的密切联系,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光的反射知识解释现象,说明道理,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和器材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充分动手,没有让学生尽可能地提出问题。在以后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在各方面做得更好。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通报版教材第一册第十一章第四节《滑轮》。说课的过程包括: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三、说教学过程,四、说作业,五、说板书五部分。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届讲授的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各自的优点,指出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并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了它们的省力情况,把滑轮与杠杆联系在一起。最后讲述了能同时应用定滑轮和动滑轮优点的滑轮组。

  经过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关键是抓好学生的随堂实验。

  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②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②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

  ③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归纳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

  ②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③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

  根据《滑轮》一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学生实验、放电脑动画、观察、讨论、讲解为主的多边法教学。通过观察、实验和看电脑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

  ①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④巩固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

  ⑤具体和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分以下几个环节:

  1、新课引入:

  用课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轮,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观察、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演示定滑轮、动滑轮的用法,学生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此实验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减小动滑轮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让学生把实验结果填到设计好的表格中。各实验小组分析论证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观察实验和相应的理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研究滑轮的实质用课件动画说明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这样做可以让这个问题更直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接着提出问题:有没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后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结果,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来。然后用课件提出如何连接滑轮组,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设计滑轮组,用课件动画给出答案。学生在按照图中的设计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绳子移动距离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关系。这个实验有可能出现偏差,这时可让学生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强化:

  ①让学生对照本节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节目标设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持久性记忆,有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作业

  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本节布置作业如下:

  课本第190页练习三1、2、3。

  五、说板书

  本节板书设计如下: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教材通报板

  第一册 第十一章 第四节

  《滑轮》

  说课设计

  1、定滑轮:

  ①定义:滑轮位置固定不变;

  ②作用:改变用力方向,不省力

  ③实质:等臂杠杆。

  2、动滑轮:

  ①定义:滑轮位置随物体变化;

  ②作用:省一半力,不改变用力方向

  ③实质:动力臂时阻力臂2倍的杠杆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②作用:即可省力又可改变用力方向

  ③规律:使用滑轮组时,重物由几股绳子承担,匀速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几分之一,绳端移动的距离就是重物上升距离的几倍。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动能和势能》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功》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机械能及其转化》奠定基础。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渡句)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设计教学。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解学生。

  二、说学情

  本年级的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功》的知识,所以可以通过做功引入能量的概念。本节课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大,本班学生在平时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能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课本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比较容易。

  (过渡句)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动能和势能,并且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受哪些因素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物体的动能受哪些因素影响的实验,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实验探究加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加了对物理学科的喜爱。

  (过渡句)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我的教学重难点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认识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受哪些因素影响。

  【难点】

  对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动能越大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过渡句)教师必须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习题法。

  (过渡句)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六、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些图片如:湍急的流水能推动水车,拉开的弹弓能将弹丸射出,并指出:流水、弹弓都做了功,便能推动水车,将弹丸射出。这时候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它们都具有能量,而这个能量叫什么?有什么特性?由此引出今天的课题——动能和势能(板书)

  【设计意图】我之所以采用这种举生活实例的方法,是因为本节课的知识点都是离生活很近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且能够将例子与本节课知识很好的结合,不显突兀。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首先是第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我会问学生类似导入的问题:草地上运动的足球、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它们身上具有什么能量?我将在学生的答案基础上总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板书)那么动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这就是我要进行下一个知识点讲授——探究物体动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装置上进行两次实验演示:(1)让同一钢球A分别从不同的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钢球运动到水平面的快慢一样吗?哪次木块B被撞得远?(2)改变钢球的质量,让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哪个钢球把木块B撞得更远?

  接下来,我会请学生和同桌之间进行5分钟的小组讨论,通过以上两次实验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给我的反馈是: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大。(板书)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初中学生好表达,设置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同时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分析问题的思路,这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时可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讲完动能,自然到了势能的讲解,我是这样操作的:展示打桩机在工作的视频,这个过程中说明高处的重锤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板书)接着介绍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并由学生回答: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板书)

  那么接着就要讲另一种势能——弹性势能。我会展示图片:发生形变的网球拍和拉弯的弓,同时提问:它们具有什么能量?根据重力势能的学习和迁移学生回答:弹性势能。(板书)追问:弹性势能受什么因素影响?学生会回答: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板书)

  在讲完以上两个知识点后我会说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是常见的两种势能。

  新课讲授完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给出四个题目,分别让学生来判断它们都具有什么类型的能量:1、在水平公路上行驶的汽车;2、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吊灯;3、在空中飞行的飞机;4、发生形变的网球拍。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这个题目也能将本节课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将请学生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这样能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和系统化。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请用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最高行驶速度进行限制?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对不同车型设定不一样的最高行驶速度?

  七、板书设计

  (过渡句)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由易到难的排布,重难点突出,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认知目标:知道摩擦力的种类,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难点:摩擦产生的原因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讲,这在初中还是适当的。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

  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三)关于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我打算请学生上讲台来完成书本上138页的“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

  一个学生上台实验过程中,其它学生仔细观察,如发现台上学生操作有误,即可举手取而代之。这样做有几点好处:

  其一、台上学生得到了动手的机会;

  其二、台下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也由于有了驱动力,就不仅仅只是看“热闹”,而转为聚精会神看“门道”了,这样即使他们没有上台,但对这个实验也绝对印象深刻;

  其三、实验是同学动手做的,而不是老师包办的,故而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

  其四、实验装置只须一套,对实验器材简陋的部分学校,这个方案应该是可取的。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起着从旁引导的作用。一开始提出问题:如果要测一个力,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测什么力的?(拉力);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这时再让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的这一实验,然后再点一位同学上台操作实验。完成书本138至139的实验后,再让同学开动脑筋想想:如果想通过实验知道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谁大谁小,可以怎样来设计一个实验,谁想到谁就上台来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第三个环节是“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我打算由身边事例进而总结得出理论。

  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用滚动代替滑动;(4)使接触面脱离。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五)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1.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双手为什么先要擦上镁粉?而当他想要做回环动作时,双手又不能抓得太紧,为什么?

  2.某乡亲想清除黄豆中的砂粒,他把黄豆放在倾斜的桌面上,黄豆就顺着斜面滚下桌面,而砂粒都留在桌面上,这主要是由于

  A.砂粒比黄豆密度大B.砂粒比黄豆体积小C.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大D.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小

  3.一辆重100牛顿的小车,使它沿水平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需用推力10牛顿,这小车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

  4.下列事例各是哪种类型的摩擦:

  用黑板擦擦黑板时的摩擦

  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

  行驶中的汽车轮子与地面的摩擦

  (六)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小文章,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5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惯性现象》是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六节《惯性 惯性定律》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节的学习为后面学习惯性定律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虽然内容相对简单,但对于惯性定律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中,通过有趣的惯性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并培养学生有重点地观察实验现象,和准确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的能力。在对惯性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和解释时,纠正学生对惯性概念可能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加强学生使用物理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而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难点在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实验与讨论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从而达到会用惯性概念解释现象的目的。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为上这节课作铺垫,我提前一周让学生以惯性为题出了一期黑板报,使学生对惯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起到预习的效果,在接受这节课的知识时不会感觉太过生硬。在惯性概念和对惯性现象的解释方法的得出中,采用了学生自主分析、讨论、归纳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欧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欧姆定律”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电流、电压、电阻与电压和电压的关系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适合于学生探究学习,同时也适合让学生阅读自

  学。

  2、说教材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识能力,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体会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增强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阻和电压的关系,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实验研究中的地位和

  作用。

  教学重点: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一年多来的实施新课程的经验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几方面:一是大胆设计了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高法、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

  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和反应关系,而是个人借助某种“认知桥梁”或者“同化和异化”不断组织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重视学情,突出自主学习。本届初二学生一年半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会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课通过阅读三道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

  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

  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小?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 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本节课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

  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探究发现 提出问题:

  师: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还知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能不能计算通过它的电流呢?

  2、猜想或假设

  允许同桌进行讨论。请学生发言,老师给予肯定、鼓励、引导,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筛选,如:

  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乘等于第三个?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除等于第三个。

  3、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桌上摆着的器材:定值电阻若干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开头、导线若干。让学生根据以下电路图进行实验:在电路中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电流I,研究电流I与电阻R和

  电压U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4、进行实验

  按图连接电路,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电阻R/Ω 电压U/V 电流I/A123456

  换接另一个电阻,再次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5、分析和论证

  结论: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6、评估与交流

  迁移拓展

  例题分析:我们已经,试电笔内必须有一支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教师启发指导:

  要求学生读题;

  让学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4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我是南三德威中学物理教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节 浮力(P176~P178),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程序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工具

  1、学生器材:

  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实验器材:一个烧杯、一个弹簧称、一块石头、一根细线、适量水,物理教案《《浮力》说课稿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2、演示器材:

  一个小铁钉、一个木块、一个乒乓球、一个空心金属球

  五、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 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 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板书设计:

  第一节:浮力

  1、 什么是浮力

  2、物体的浮沉(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悬浮:F浮=G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3、浮力产生的原因

  5、布置作业:P178 1、2、3、4、5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本节课研究磁现象。在同学们认识磁场后,下一步自然应使学生了解磁场的性质及对磁场获得感性认识,而教材在介绍完磁场后接着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磁感应强度,为此将教材第三节的内容提上来先行介绍。通过演示实验、巧设问题、归纳总结,使同学们掌握磁场的图示方法和右手定则。

  因本版教材的设计原因,教学过程中要对概念做出明确的定义。

  根据如上分析,可确定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磁性。

  2、知道磁磁场的来源。

  3、知道磁场是有方向的,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4、知道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会用右手定则。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磁铁吸引不同材质的硬币,演示奥斯特实验,回顾指南针,使同学们对磁性有感性认识,进而了解磁场的来源。

  2、介绍奥斯特,使同学们认识到实验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3、观察小磁针在不同位置时N极指向,展示磁传感器示数的正负使同学们认识到磁场具有方向性。

  4、磁场对电流、电流对电流的作用等演示实验。

  5、观察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归纳总结其规律,并且体会引入磁感线这一形象化工具的作用,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磁场来源的了解,使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介绍斯特金的成就及橡树岭国家实验室1.5万吨白银所制电磁铁,使同学们了解人类可以利用所学知识改造自然。

  3、 回顾磁场性质的研究过程,体会科学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4、 介绍哥伦布比沈括晚400多年发现并利用地球周围的磁场,介绍阿尔法磁谱仪中由中科院制造的永磁体,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

  2.难点:安培定则涉及的空间思维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本节课采用演示实验和协作实验,巧设物理情景、适当时机巧妙设问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邀请部分学生协助老师做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再通过随堂检测,进行巩固。

  学法:

  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及设想

  ⑴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3分钟)

  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1、电荷间的作用力是不是需要相互接触?

  2、电荷间是如何产生作用力的?

  3、电场的基本性质及如何形象地表示电场?

  4、电场线的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⑵ 新课教学

  1、什么是磁性:(3分钟)

  演示实验1:磁铁吸引硬币。(展示磁铁不同位置吸引硬币时硬币奔向磁铁的快慢)

  演示实验2:磁铁能使小磁针转动。(展示不同位置处小磁针转动的方向和快慢)

  (针对以下实验现象提问)

  利用PPT文件展示问题。

  【问题】磁铁为什么能吸引五角硬币而不能吸引壹角硬币?

  【学生答】 五角硬币是铁质的壹角硬币不是铁质的。

  【问题】磁铁吸引铁质硬币是不是需要与硬币直接接触?磁铁使小磁针转动时需要不需要与小磁针直接接触?

  【学生答】 不需要直接接触。

  【问题】根据实验现象,不同位置处小磁针(硬币)受力是否相同?什么地方大?

  【学生答】不同,在磁铁一端时大。

  【问题】磁铁与直接接触的硬币(小磁针)之间是通过什么发生相互作用的?

  【学生答】 磁场。

  【实验现象】

  1、能够吸引铁质的五角硬币而不能吸引铝质的壹角硬币,对铁质硬币,在磁铁的不

  同位置处硬币奔向磁铁的速度不同。

  2、磁铁随小磁针转动,磁铁放置方式不同,小磁针转动方向不同,快慢不同。

  定义: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磁性最强的地方称为磁极。

  2、磁场的定义:(4分钟)

  电荷的周围存在电场,电荷间通过电场产生相互作用,那么,磁体和电流的周围是不是也存在磁场呢?磁体间、电流和磁体间则通过磁场产生相互作用。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说明电和磁是相互联系的。既然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对磁体会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磁体对电流会产生力的作用吗?电流与电流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3:通电导线与磁体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提醒同学们注意通电导线的放置方式) 演示实验4: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醒同学们注意电流的方向)

  (针对以下实验现象提问)

  利用PPT展示问题

  【问题】通过上述实验表明,除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电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相互作用?同向电流之间如何作用?异向电流之间又如何作用?

  【学生答】 也存在相互作用,同向电流之间相吸引,异向电流之间相排斥。

  【问题】电场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能不能类比出磁场的基本性质?

  【学生答】电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实验现象】

  1、通电导线也能使小磁针转动。

  2、同向电流相吸,异向电流相斥

  结论:磁体与磁体间、电流与磁体间、电流与电流间均有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来传递的,所以电流具有磁效应。

  请同学们类比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得出结论:

  所有的与磁现象有关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定义:磁体或电流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能够传递在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电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特殊的物质叫磁场。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极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3、磁场的(3分钟)

  通过演示实验1与演示实验3与指南针请同学们总结磁场的

  利用PPT展示问题

  【问题】磁场的来源有哪些?

  磁铁并不是磁场的唯一来源,电流也能产生磁场,地球周围也存在磁场。

  介绍:斯特金、阿尔法磁谱仪、1.5万吨白银磁铁。

  4、磁场的方向(4分钟)

  演示实验5:小磁针在不同位置时小磁针北极的指向(请同学们注意小磁针两极的颜色) 演示实验6:磁传感器在磁场中不同位置的示数(请同学们注意磁传感器示数的正负) (针对以下实验现象提问)

  利用PPT展示问题

  【问题】 小磁针在磁场内不同位置时N极指向是否相同?

  【学生答】不相同

  【问题】磁传感器的示数有正有负,正负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正负表示方向

  【问题】请同学们类比电场方向的规定,试给磁场的方向做出规定。

  【学生答】将小磁针的北极指向定为当前位置处磁场的方向。

  实验现象:

  ①小磁针在磁场中不同位置静止时北极(N极)所指的方向不同。

  ②磁传感器在磁场的不同位置示数有正有负。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类比电场方向的确定

  结论:

  1、磁场有方向。

  2、通常将小磁针在磁场中北极(N极)受力的方向作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5、图示磁场(20分钟)

  邀请同学们协助完成以下展示实验,并提醒同学们注意空间结构

  演示实验7:条形磁铁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演示实验8:U形磁铁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下面两个演示实验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电流方向,并注意观察通电螺线管的内部

  演示实验9:通电直导线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演示实验10:单匝线圈周围小磁针分布情况

  演示实验11:通电螺线管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演示12:展示地球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介绍哥伦布比沈括晚400多年利用地磁场) 针对实验现象提问

  通过PPT展示问题:

  【问题】 通过以上几种磁场周围的小磁针分布情况,你认为磁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还是杂乱无章?

  【问题】小磁针在什么地方分布比较密集?什么地方比较稀疏?

  【问题】我们实际在处理磁场问题时,不能总是靠小磁针来表述磁场,请同学们想出一个办法来形象化地表述磁场,该用什么办法呢?

  【问题】既然同学们想到了用磁感线来表示磁场,那么,磁场较强的地方和较弱的地方,磁感线应具备什么特征呢?

  【问题】既然小磁针的N极指向有一定规律,那么同学们所画的磁感线是否也应该表述出来这个规律呢?应如何表述呢?

  【问题】既然同学们提到画有方向的曲线,那方向应该如何表示磁场的方向呢?

  【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小磁针形成的曲线是否有相交的地方?是否中断?

  【问题】请同学们观察磁感线在磁铁外部始于何处止于何处,内部呢?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规律,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来帮助你掌握通电导线周围磁场的分布规律。

  【问题】如何用右手定则判定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呢?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通电直导线磁场的判断方法,归纳出一种判断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判断方法。

  实验现象:

  小磁针均按一定规律分布呈现线状。

  请同学们回忆电场线的表述,并类比电场线设计如何表述磁场。

  磁感线:磁感线是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感线的特点:

  磁感线的密疏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较密的地方磁场较强,磁感线较疏的地方较弱。 磁感线不能相交,不能相切,也不能中断。

  磁场中的任何一条磁感线都是闭合曲线,在磁体外部由N极到S极,磁体内部由S极到N极。

  磁感线是为了形象地研究磁场而人为假想的曲线,并不是客观存在于磁场中的真实曲线 电流的方向和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可用右手定则来判定。

  四、课堂小结(3分钟)

  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及同学们的归纳总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磁性是指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体的性质。

  2、磁铁和电流均能产生磁场,地球周围也存在磁场。

  3、磁场具有方向性,规定小磁针N极受力方向为该位置处的磁场方向。

  4、可以用磁感线来形象的表示磁场,磁感线是闭合的曲线,在磁铁外部始于N极止于S极,内部始于S极止于N极。

  5、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图。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9

  20xx中考物理考纲中列出了初中阶段的14个基本实验中电学实验7个:连接串联和并联电路、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测量、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电动机的原理、如何产生感应电流。要求:能说明其实验原理、所需要的主要实验器材;均在实验室动手做过;能规范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理解基本的实验步骤,以及如何得出正确的结论等。

  而现状是:九年级学生对电学实验比较“怵”。所以有必要安排一节专题复习课。

  一、本专题考查特点

  根据对近几年来的中考物理试题分析,实验探究题始终是中考中必考的一个题型,这也正体现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实验探究能力的掌握要求。实验题考查题不仅突出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考查,同时还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对学生分析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几年来我市中考实验探究题的分值都在20分左右,本专题主要考查以下四种类型:

  1.基本实验的考查

  通过例题来体现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及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2. 电路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如电压表没示数:电压表以外发生断路或电压表以内发生短路;电流表没示数:电流表以外发生断路或电流表被短路。

  3. 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总结规律

  重点培养学生物理研究方法及分析论证的能力。

  4. 根据要求设计实验

  重点对测量性与探究性两类实验进行复习。包括源于课本和课外内容的探究实验。

  近年来中考实验探究命题改变了过去重结论轻过程的考查状况,已把重点转移到了对探究实验过程的考查上,把考查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评估的能力等作为考查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生在本专题上的现状及对策

  在所有的考查题型当中,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源于课本的测量性、观察性和探究性实验,大多数学生会做,不容易丢分;但课本实验的变形题、创新类的探究题,相对考查难度较大,这也是考生最易失分,失分最多的题型。

  针对学生以上现状,采取的对策有:

  搜集考查内容,全面复习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对比复习,找出异同;理论复习与刚结束的实验操作相结合

  1、搜集考查内容,全面复习

  深入研究今年中考物理说明中12个主题考点要求,找出源于课本的实验探究的考查内容,全面归纳所考查的探究性和测量性实验的主要步骤,全面温故所考查实验探究的七大环节。今年本专题考查内容围绕7个考纲规定的基本实验,补充了2个实验。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对经常考的电阻和电功率的测量重点复习,对探究性实验的七个环节,特别是研究方法及分析论证等环节,力争突破难点。

  3、对比复习,找出异同

  教材的很多实验的知识点是互相联系的,往往被融合到一起考查到。比如 “伏安法测电阻”、“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两实验设计,实验电路图等大致相同,但两个实验的原理不一样,实验中的操作环节与要求是有所不同的,要区别对待。

  4、理论复习与结束的实验操作相结合

  将物理中考的实验探究内容,与实验操作考试相结合进行复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各个实验探究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三、教学方法:讨论交流、讲授。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复习计划

  1.时间安排

  1课时

  2.复习方法

  在第一轮全面复习课本物理知识,包括实验内容后,进行第二轮专题复习,在实验与探究专题复习方面:

  重点针对近几年安徽中考的实验与探究题精选择8个实验探究题,围绕考纲,进行逐个分析,让学生领会这类题的特点,并掌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

《精选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精选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模板07-28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07-06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06-07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05-23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06-20

精选说课稿初中模板汇总5篇07-02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06-20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合7篇06-02

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11-05

精选初中物理说课稿集锦十篇05-24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精选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教材有三大特点:

  内容重要、教学要求高、教学容量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4)创新素质培养:培养学生根据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四、教学难点光的反射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镜面反射、漫反射的异同点及应用。

  五、教学用具激光手电筒、白纸板、平面镜、牙签、自 制课件

  六、教材处理

  针对这堂课的要点,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我对概念和规律的引入都由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来完成,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实验探索"的教学方法,在实验设计上有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学生演示实验,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对比实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年龄小,经历探究的次数有限,实验时容易被器材吸引,丢弃探究目的,更谈不上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所以,我巧妙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实实在在地的体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二、新课学习

  三、归纳小结

  四、反馈练习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一、新课导入

  在物理中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如复习导入、小实验导入、物理小故事导入等。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实验现象—问题"导入的方法。我在这一环节设计中,采用了同学们都熟悉的现象。在阳光强烈的时候,调皮的同学会用镜子、表等晃出一个亮斑,这是什么原因呢?结合光沿直线传播引导学生观察光的走向,同学们能够从墙上的光斑发现光的这个特点。从而引出了光的反射。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二、新课学习

  1、从观察中得出概念

  2、从实验中得出规律

  3、从动手中发现问题

  4、从对比中加深印象

  1、从观察中得出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避免了让学生死记概念,从观察现象中得出"一点、二角、三线",更加形象直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学生从被动的学,变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用激光手电筒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点。

  并用课件演示过程。

  2、从实验中得出规律:

  能否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并解决问题,这正是目前探究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是教师习惯于设定程序,让学生去做。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对于"一点、二角、三线"这六个名词进行分析,学生根据数学知识,会想到一些关于面、角联系,学生隐约形成了探究问题的思路。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要想证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需要什么条件,证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需要验证什么物理量。明确探究总思路。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倒主体的位置上,培养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归纳概括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环节。演示同时,可以做出光线与水平面成45°、90°时,让学生观察特殊光线的特点。

  演示三:用激光手电筒对光的反射三个规律进行演示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周密思考,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紧接规律之后设计了反射光路图的画法。通过例题使学生对光的反射定律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给出学生相应的练习,锻炼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学生对于自己所画出来的光路图会有很大成就感,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生练习:(由课件显示)

  3、从动手中发现问题:

  在学习过光的反射定律后,我紧接着提出了如果光线沿着反射光线射入会有什么现象呢?这时,我提出让学生来演示这一过程,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让物理更贴近生活,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类似的现象。如你在一块镜子中看见某同学的眼睛,那么某同学也能看见你的眼睛。同时我还提出有关隐形人这一话题,让学生课后思考是否符合科学道理。

  演示四:光路可逆

  4、从对比中加深印象:

  从这里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在纸板上垂直插入几根牙签引导学生想象平行光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有什么特点?随后将纸板随意弯折,这时同学们会发现法线不在平行,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个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并总结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对生活中的黑板反光、电影屏幕用布而不用玻璃等现象用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进行解释。

  演示五: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

  三、归纳小结:

  通过以上的探究,让学生总结这一节课的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通过学生小结,加强了对规律的理解,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新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培养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一、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又有部分光反回原介质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二、光的反射规律: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四、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光的反射知识与生活及自然现象的密切联系,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光的反射知识解释现象,说明道理,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和器材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充分动手,没有让学生尽可能地提出问题。在以后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在各方面做得更好。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通报版教材第一册第十一章第四节《滑轮》。说课的过程包括: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三、说教学过程,四、说作业,五、说板书五部分。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届讲授的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各自的优点,指出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并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了它们的省力情况,把滑轮与杠杆联系在一起。最后讲述了能同时应用定滑轮和动滑轮优点的滑轮组。

  经过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关键是抓好学生的随堂实验。

  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②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②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

  ③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归纳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

  ②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③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

  根据《滑轮》一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学生实验、放电脑动画、观察、讨论、讲解为主的多边法教学。通过观察、实验和看电脑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

  ①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④巩固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

  ⑤具体和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分以下几个环节:

  1、新课引入:

  用课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轮,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观察、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演示定滑轮、动滑轮的用法,学生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此实验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减小动滑轮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让学生把实验结果填到设计好的表格中。各实验小组分析论证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观察实验和相应的理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研究滑轮的实质用课件动画说明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这样做可以让这个问题更直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接着提出问题:有没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后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结果,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来。然后用课件提出如何连接滑轮组,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设计滑轮组,用课件动画给出答案。学生在按照图中的设计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绳子移动距离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关系。这个实验有可能出现偏差,这时可让学生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强化:

  ①让学生对照本节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节目标设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持久性记忆,有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作业

  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本节布置作业如下:

  课本第190页练习三1、2、3。

  五、说板书

  本节板书设计如下: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教材通报板

  第一册 第十一章 第四节

  《滑轮》

  说课设计

  1、定滑轮:

  ①定义:滑轮位置固定不变;

  ②作用:改变用力方向,不省力

  ③实质:等臂杠杆。

  2、动滑轮:

  ①定义:滑轮位置随物体变化;

  ②作用:省一半力,不改变用力方向

  ③实质:动力臂时阻力臂2倍的杠杆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②作用:即可省力又可改变用力方向

  ③规律:使用滑轮组时,重物由几股绳子承担,匀速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几分之一,绳端移动的距离就是重物上升距离的几倍。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动能和势能》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功》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机械能及其转化》奠定基础。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渡句)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设计教学。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解学生。

  二、说学情

  本年级的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功》的知识,所以可以通过做功引入能量的概念。本节课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大,本班学生在平时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能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课本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比较容易。

  (过渡句)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动能和势能,并且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受哪些因素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物体的动能受哪些因素影响的实验,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实验探究加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加了对物理学科的喜爱。

  (过渡句)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我的教学重难点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认识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受哪些因素影响。

  【难点】

  对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动能越大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过渡句)教师必须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习题法。

  (过渡句)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六、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些图片如:湍急的流水能推动水车,拉开的弹弓能将弹丸射出,并指出:流水、弹弓都做了功,便能推动水车,将弹丸射出。这时候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它们都具有能量,而这个能量叫什么?有什么特性?由此引出今天的课题——动能和势能(板书)

  【设计意图】我之所以采用这种举生活实例的方法,是因为本节课的知识点都是离生活很近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且能够将例子与本节课知识很好的结合,不显突兀。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首先是第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我会问学生类似导入的问题:草地上运动的足球、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它们身上具有什么能量?我将在学生的答案基础上总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板书)那么动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这就是我要进行下一个知识点讲授——探究物体动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装置上进行两次实验演示:(1)让同一钢球A分别从不同的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钢球运动到水平面的快慢一样吗?哪次木块B被撞得远?(2)改变钢球的质量,让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哪个钢球把木块B撞得更远?

  接下来,我会请学生和同桌之间进行5分钟的小组讨论,通过以上两次实验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给我的反馈是: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大。(板书)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初中学生好表达,设置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同时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分析问题的思路,这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时可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讲完动能,自然到了势能的讲解,我是这样操作的:展示打桩机在工作的视频,这个过程中说明高处的重锤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板书)接着介绍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并由学生回答: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板书)

  那么接着就要讲另一种势能——弹性势能。我会展示图片:发生形变的网球拍和拉弯的弓,同时提问:它们具有什么能量?根据重力势能的学习和迁移学生回答:弹性势能。(板书)追问:弹性势能受什么因素影响?学生会回答: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板书)

  在讲完以上两个知识点后我会说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是常见的两种势能。

  新课讲授完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给出四个题目,分别让学生来判断它们都具有什么类型的能量:1、在水平公路上行驶的汽车;2、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吊灯;3、在空中飞行的飞机;4、发生形变的网球拍。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这个题目也能将本节课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将请学生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这样能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和系统化。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请用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最高行驶速度进行限制?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对不同车型设定不一样的最高行驶速度?

  七、板书设计

  (过渡句)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由易到难的排布,重难点突出,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认知目标:知道摩擦力的种类,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难点:摩擦产生的原因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讲,这在初中还是适当的。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

  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三)关于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我打算请学生上讲台来完成书本上138页的“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

  一个学生上台实验过程中,其它学生仔细观察,如发现台上学生操作有误,即可举手取而代之。这样做有几点好处:

  其一、台上学生得到了动手的机会;

  其二、台下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也由于有了驱动力,就不仅仅只是看“热闹”,而转为聚精会神看“门道”了,这样即使他们没有上台,但对这个实验也绝对印象深刻;

  其三、实验是同学动手做的,而不是老师包办的,故而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

  其四、实验装置只须一套,对实验器材简陋的部分学校,这个方案应该是可取的。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起着从旁引导的作用。一开始提出问题:如果要测一个力,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测什么力的?(拉力);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这时再让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的这一实验,然后再点一位同学上台操作实验。完成书本138至139的实验后,再让同学开动脑筋想想:如果想通过实验知道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谁大谁小,可以怎样来设计一个实验,谁想到谁就上台来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第三个环节是“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我打算由身边事例进而总结得出理论。

  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用滚动代替滑动;(4)使接触面脱离。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五)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1.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双手为什么先要擦上镁粉?而当他想要做回环动作时,双手又不能抓得太紧,为什么?

  2.某乡亲想清除黄豆中的砂粒,他把黄豆放在倾斜的桌面上,黄豆就顺着斜面滚下桌面,而砂粒都留在桌面上,这主要是由于

  A.砂粒比黄豆密度大B.砂粒比黄豆体积小C.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大D.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小

  3.一辆重100牛顿的小车,使它沿水平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需用推力10牛顿,这小车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

  4.下列事例各是哪种类型的摩擦:

  用黑板擦擦黑板时的摩擦

  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

  行驶中的汽车轮子与地面的摩擦

  (六)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小文章,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5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惯性现象》是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六节《惯性 惯性定律》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节的学习为后面学习惯性定律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虽然内容相对简单,但对于惯性定律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中,通过有趣的惯性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并培养学生有重点地观察实验现象,和准确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的能力。在对惯性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和解释时,纠正学生对惯性概念可能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加强学生使用物理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而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难点在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实验与讨论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从而达到会用惯性概念解释现象的目的。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为上这节课作铺垫,我提前一周让学生以惯性为题出了一期黑板报,使学生对惯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起到预习的效果,在接受这节课的知识时不会感觉太过生硬。在惯性概念和对惯性现象的解释方法的得出中,采用了学生自主分析、讨论、归纳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欧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欧姆定律”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电流、电压、电阻与电压和电压的关系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适合于学生探究学习,同时也适合让学生阅读自

  学。

  2、说教材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识能力,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体会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增强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阻和电压的关系,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实验研究中的地位和

  作用。

  教学重点: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一年多来的实施新课程的经验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几方面:一是大胆设计了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高法、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

  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和反应关系,而是个人借助某种“认知桥梁”或者“同化和异化”不断组织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重视学情,突出自主学习。本届初二学生一年半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会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课通过阅读三道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

  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

  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小?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 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本节课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

  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探究发现 提出问题:

  师: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还知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能不能计算通过它的电流呢?

  2、猜想或假设

  允许同桌进行讨论。请学生发言,老师给予肯定、鼓励、引导,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筛选,如:

  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乘等于第三个?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除等于第三个。

  3、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桌上摆着的器材:定值电阻若干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开头、导线若干。让学生根据以下电路图进行实验:在电路中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电流I,研究电流I与电阻R和

  电压U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4、进行实验

  按图连接电路,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电阻R/Ω 电压U/V 电流I/A123456

  换接另一个电阻,再次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5、分析和论证

  结论: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6、评估与交流

  迁移拓展

  例题分析:我们已经,试电笔内必须有一支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教师启发指导:

  要求学生读题;

  让学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4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我是南三德威中学物理教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节 浮力(P176~P178),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程序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工具

  1、学生器材:

  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实验器材:一个烧杯、一个弹簧称、一块石头、一根细线、适量水,物理教案《《浮力》说课稿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2、演示器材:

  一个小铁钉、一个木块、一个乒乓球、一个空心金属球

  五、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 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 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板书设计:

  第一节:浮力

  1、 什么是浮力

  2、物体的浮沉(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悬浮:F浮=G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3、浮力产生的原因

  5、布置作业:P178 1、2、3、4、5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本节课研究磁现象。在同学们认识磁场后,下一步自然应使学生了解磁场的性质及对磁场获得感性认识,而教材在介绍完磁场后接着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磁感应强度,为此将教材第三节的内容提上来先行介绍。通过演示实验、巧设问题、归纳总结,使同学们掌握磁场的图示方法和右手定则。

  因本版教材的设计原因,教学过程中要对概念做出明确的定义。

  根据如上分析,可确定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磁性。

  2、知道磁磁场的来源。

  3、知道磁场是有方向的,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4、知道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会用右手定则。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磁铁吸引不同材质的硬币,演示奥斯特实验,回顾指南针,使同学们对磁性有感性认识,进而了解磁场的来源。

  2、介绍奥斯特,使同学们认识到实验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3、观察小磁针在不同位置时N极指向,展示磁传感器示数的正负使同学们认识到磁场具有方向性。

  4、磁场对电流、电流对电流的作用等演示实验。

  5、观察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归纳总结其规律,并且体会引入磁感线这一形象化工具的作用,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磁场来源的了解,使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介绍斯特金的成就及橡树岭国家实验室1.5万吨白银所制电磁铁,使同学们了解人类可以利用所学知识改造自然。

  3、 回顾磁场性质的研究过程,体会科学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4、 介绍哥伦布比沈括晚400多年发现并利用地球周围的磁场,介绍阿尔法磁谱仪中由中科院制造的永磁体,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

  2.难点:安培定则涉及的空间思维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本节课采用演示实验和协作实验,巧设物理情景、适当时机巧妙设问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邀请部分学生协助老师做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再通过随堂检测,进行巩固。

  学法:

  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及设想

  ⑴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3分钟)

  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1、电荷间的作用力是不是需要相互接触?

  2、电荷间是如何产生作用力的?

  3、电场的基本性质及如何形象地表示电场?

  4、电场线的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⑵ 新课教学

  1、什么是磁性:(3分钟)

  演示实验1:磁铁吸引硬币。(展示磁铁不同位置吸引硬币时硬币奔向磁铁的快慢)

  演示实验2:磁铁能使小磁针转动。(展示不同位置处小磁针转动的方向和快慢)

  (针对以下实验现象提问)

  利用PPT文件展示问题。

  【问题】磁铁为什么能吸引五角硬币而不能吸引壹角硬币?

  【学生答】 五角硬币是铁质的壹角硬币不是铁质的。

  【问题】磁铁吸引铁质硬币是不是需要与硬币直接接触?磁铁使小磁针转动时需要不需要与小磁针直接接触?

  【学生答】 不需要直接接触。

  【问题】根据实验现象,不同位置处小磁针(硬币)受力是否相同?什么地方大?

  【学生答】不同,在磁铁一端时大。

  【问题】磁铁与直接接触的硬币(小磁针)之间是通过什么发生相互作用的?

  【学生答】 磁场。

  【实验现象】

  1、能够吸引铁质的五角硬币而不能吸引铝质的壹角硬币,对铁质硬币,在磁铁的不

  同位置处硬币奔向磁铁的速度不同。

  2、磁铁随小磁针转动,磁铁放置方式不同,小磁针转动方向不同,快慢不同。

  定义: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磁性最强的地方称为磁极。

  2、磁场的定义:(4分钟)

  电荷的周围存在电场,电荷间通过电场产生相互作用,那么,磁体和电流的周围是不是也存在磁场呢?磁体间、电流和磁体间则通过磁场产生相互作用。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说明电和磁是相互联系的。既然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对磁体会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磁体对电流会产生力的作用吗?电流与电流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3:通电导线与磁体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提醒同学们注意通电导线的放置方式) 演示实验4: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醒同学们注意电流的方向)

  (针对以下实验现象提问)

  利用PPT展示问题

  【问题】通过上述实验表明,除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电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相互作用?同向电流之间如何作用?异向电流之间又如何作用?

  【学生答】 也存在相互作用,同向电流之间相吸引,异向电流之间相排斥。

  【问题】电场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能不能类比出磁场的基本性质?

  【学生答】电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实验现象】

  1、通电导线也能使小磁针转动。

  2、同向电流相吸,异向电流相斥

  结论:磁体与磁体间、电流与磁体间、电流与电流间均有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来传递的,所以电流具有磁效应。

  请同学们类比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得出结论:

  所有的与磁现象有关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定义:磁体或电流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能够传递在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电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特殊的物质叫磁场。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极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3、磁场的(3分钟)

  通过演示实验1与演示实验3与指南针请同学们总结磁场的

  利用PPT展示问题

  【问题】磁场的来源有哪些?

  磁铁并不是磁场的唯一来源,电流也能产生磁场,地球周围也存在磁场。

  介绍:斯特金、阿尔法磁谱仪、1.5万吨白银磁铁。

  4、磁场的方向(4分钟)

  演示实验5:小磁针在不同位置时小磁针北极的指向(请同学们注意小磁针两极的颜色) 演示实验6:磁传感器在磁场中不同位置的示数(请同学们注意磁传感器示数的正负) (针对以下实验现象提问)

  利用PPT展示问题

  【问题】 小磁针在磁场内不同位置时N极指向是否相同?

  【学生答】不相同

  【问题】磁传感器的示数有正有负,正负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正负表示方向

  【问题】请同学们类比电场方向的规定,试给磁场的方向做出规定。

  【学生答】将小磁针的北极指向定为当前位置处磁场的方向。

  实验现象:

  ①小磁针在磁场中不同位置静止时北极(N极)所指的方向不同。

  ②磁传感器在磁场的不同位置示数有正有负。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类比电场方向的确定

  结论:

  1、磁场有方向。

  2、通常将小磁针在磁场中北极(N极)受力的方向作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5、图示磁场(20分钟)

  邀请同学们协助完成以下展示实验,并提醒同学们注意空间结构

  演示实验7:条形磁铁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演示实验8:U形磁铁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下面两个演示实验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电流方向,并注意观察通电螺线管的内部

  演示实验9:通电直导线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演示实验10:单匝线圈周围小磁针分布情况

  演示实验11:通电螺线管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演示12:展示地球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介绍哥伦布比沈括晚400多年利用地磁场) 针对实验现象提问

  通过PPT展示问题:

  【问题】 通过以上几种磁场周围的小磁针分布情况,你认为磁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还是杂乱无章?

  【问题】小磁针在什么地方分布比较密集?什么地方比较稀疏?

  【问题】我们实际在处理磁场问题时,不能总是靠小磁针来表述磁场,请同学们想出一个办法来形象化地表述磁场,该用什么办法呢?

  【问题】既然同学们想到了用磁感线来表示磁场,那么,磁场较强的地方和较弱的地方,磁感线应具备什么特征呢?

  【问题】既然小磁针的N极指向有一定规律,那么同学们所画的磁感线是否也应该表述出来这个规律呢?应如何表述呢?

  【问题】既然同学们提到画有方向的曲线,那方向应该如何表示磁场的方向呢?

  【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小磁针形成的曲线是否有相交的地方?是否中断?

  【问题】请同学们观察磁感线在磁铁外部始于何处止于何处,内部呢?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规律,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来帮助你掌握通电导线周围磁场的分布规律。

  【问题】如何用右手定则判定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呢?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通电直导线磁场的判断方法,归纳出一种判断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判断方法。

  实验现象:

  小磁针均按一定规律分布呈现线状。

  请同学们回忆电场线的表述,并类比电场线设计如何表述磁场。

  磁感线:磁感线是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感线的特点:

  磁感线的密疏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较密的地方磁场较强,磁感线较疏的地方较弱。 磁感线不能相交,不能相切,也不能中断。

  磁场中的任何一条磁感线都是闭合曲线,在磁体外部由N极到S极,磁体内部由S极到N极。

  磁感线是为了形象地研究磁场而人为假想的曲线,并不是客观存在于磁场中的真实曲线 电流的方向和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可用右手定则来判定。

  四、课堂小结(3分钟)

  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及同学们的归纳总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磁性是指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体的性质。

  2、磁铁和电流均能产生磁场,地球周围也存在磁场。

  3、磁场具有方向性,规定小磁针N极受力方向为该位置处的磁场方向。

  4、可以用磁感线来形象的表示磁场,磁感线是闭合的曲线,在磁铁外部始于N极止于S极,内部始于S极止于N极。

  5、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图。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9

  20xx中考物理考纲中列出了初中阶段的14个基本实验中电学实验7个:连接串联和并联电路、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测量、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电动机的原理、如何产生感应电流。要求:能说明其实验原理、所需要的主要实验器材;均在实验室动手做过;能规范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理解基本的实验步骤,以及如何得出正确的结论等。

  而现状是:九年级学生对电学实验比较“怵”。所以有必要安排一节专题复习课。

  一、本专题考查特点

  根据对近几年来的中考物理试题分析,实验探究题始终是中考中必考的一个题型,这也正体现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实验探究能力的掌握要求。实验题考查题不仅突出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考查,同时还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对学生分析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几年来我市中考实验探究题的分值都在20分左右,本专题主要考查以下四种类型:

  1.基本实验的考查

  通过例题来体现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及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2. 电路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如电压表没示数:电压表以外发生断路或电压表以内发生短路;电流表没示数:电流表以外发生断路或电流表被短路。

  3. 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总结规律

  重点培养学生物理研究方法及分析论证的能力。

  4. 根据要求设计实验

  重点对测量性与探究性两类实验进行复习。包括源于课本和课外内容的探究实验。

  近年来中考实验探究命题改变了过去重结论轻过程的考查状况,已把重点转移到了对探究实验过程的考查上,把考查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评估的能力等作为考查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生在本专题上的现状及对策

  在所有的考查题型当中,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源于课本的测量性、观察性和探究性实验,大多数学生会做,不容易丢分;但课本实验的变形题、创新类的探究题,相对考查难度较大,这也是考生最易失分,失分最多的题型。

  针对学生以上现状,采取的对策有:

  搜集考查内容,全面复习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对比复习,找出异同;理论复习与刚结束的实验操作相结合

  1、搜集考查内容,全面复习

  深入研究今年中考物理说明中12个主题考点要求,找出源于课本的实验探究的考查内容,全面归纳所考查的探究性和测量性实验的主要步骤,全面温故所考查实验探究的七大环节。今年本专题考查内容围绕7个考纲规定的基本实验,补充了2个实验。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对经常考的电阻和电功率的测量重点复习,对探究性实验的七个环节,特别是研究方法及分析论证等环节,力争突破难点。

  3、对比复习,找出异同

  教材的很多实验的知识点是互相联系的,往往被融合到一起考查到。比如 “伏安法测电阻”、“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两实验设计,实验电路图等大致相同,但两个实验的原理不一样,实验中的操作环节与要求是有所不同的,要区别对待。

  4、理论复习与结束的实验操作相结合

  将物理中考的实验探究内容,与实验操作考试相结合进行复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各个实验探究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三、教学方法:讨论交流、讲授。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复习计划

  1.时间安排

  1课时

  2.复习方法

  在第一轮全面复习课本物理知识,包括实验内容后,进行第二轮专题复习,在实验与探究专题复习方面:

  重点针对近几年安徽中考的实验与探究题精选择8个实验探究题,围绕考纲,进行逐个分析,让学生领会这类题的特点,并掌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