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1-05-05 15:08:11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声的利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声现象的第五节.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在声现象的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好这节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物理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

  学生分析

  物理是八年级新开设的课程,学生对它充满了好奇、有新鲜感.声的利用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 但缺乏一定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也缺乏对声现象的尖端应用技术的了解.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竞赛、分组讨论、观看动画等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和创新了解声可传递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通过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通过声的利用和危害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教学思路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将课堂进行了活动化、实践化

  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教法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

  考虑到我校八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擂台赛式的游戏活动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实践的愿望.

  ﹙二﹚自主探究和创新

  在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中,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法,并且要求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开展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竞赛抢答法、分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创新法、总结反思法。

  教学程序分析

  引入新课

  (3分钟)

  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由学生与老师一起欣赏动画《蝙蝠与声呐系统》,自然将课题导向“声的利用”【提问】物理知识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你对声的利用知道多少?

  新课教学

  (35分钟)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声的利用”(20分钟)

  新课教学中注重了课堂的活动化、实践化.学生自由组成四个大组,比赛内容是“声的利用”.分必答题和抢答题.用"正"在黑板上累计得分,获奖组奖励小红旗.

  ⑴必答题 在规定的时间内每组说出一个声的利用的事例,允许讨论,不准重复,其他组参与评判.举出一个正确事例得100分,错误不得分,超过时间(30秒)不得分.教师对学生所举事例作出中肯的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归类.

  ⑵.抢答题 ①教师演示演示水波能传递能量的实验:用木棍划水面,看到水中花瓣上下起伏,并用实物投影仪投影.

  ②学生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可进行小组讨论,正确完成的加200分.③学生进行实验的创新,换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实验器材验证声可传递能量.说出创新实验的每组加200分.

  ﹙二﹚播放《声的利用》课件(10分钟)

  在课件中补充一些利用声的科技成果.丰富学生的视野.指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噪声一向为人们所厌恶,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利用噪声造福人类.超声波和次声波对人类有利用的一面,但也有危害的一面.

  ﹙三﹚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 (5分钟)

  要求学生利用声的知识进行发明创造,提出有实用价值的发明的小组加上300分

  利用雄蚊的声音来驱赶咬人的雌蚊

  利用猫的叫声来赶走老鼠

  归纳小结与评估(3分钟)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并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巩固反馈(4分钟)

  1.课本P30,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2.选用课时优化设计,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既可以使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板书设计

  五、声的利用

  1.声能传递信息

  2.声能传递能量

  自我评价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所增加.例如增加了对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创新,声的利用小发明,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补充了一些声的利用在科技中的新成果,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通过增加对噪声的应用,超声波和次声波危害的教学,培养了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㈠运用擂台赛式游戏活动

  通过游戏活动,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游戏活动,不知不觉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收集资料,上台发言,甚至只是听同学的辩论,也可以领略到物理知识的“神奇”,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热爱物理.并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把学生分组进行擂台赛,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㈡组织学生探究并进行实验创新

  在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中,学生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并且要求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采用其它的器材来完成.开展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既可以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还可以当一回"科学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科学探索并不神秘,激发其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乐趣.

  ㈢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调的模式,效果非常好.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声、光、电等各种信息,使得课堂变得绚丽多彩,大大优化了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环境变得丰富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合谐的教学情境,学习兴趣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专家:你们好!

  我是学校的,我在这里介绍的是上学期我在指导学生完成《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一节后的分析。下面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介绍,一个是在学习这一节课前的准备,一个是结合罗庄区初中物理自能高效课堂新授课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进行分解。

  课前的准备我主要是考虑了两点,一个是教材的分析,一个是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课讲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沪科版8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内容,本节是五、六两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滑轮组及功等知识的基础,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教材并没有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本节的编写特点是,突出地体现了教与学在方式方法上多样化的基本教育理念。

  (1)列举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的一些事例,结合图示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与内容标准

  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通过课本图9—1和图9—2展示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器具,让学生 通过视图想想这些器具的使用,从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而建立杠杆的概念,认识力臂的意义,明确这些器具在使用过程中支点、动力臂、阻力臂的位置,最终达到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的目的。

  (2)用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与内容标准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课本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交流与合作、评估”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引导学生操作,并得出结论。

  总之,本节较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等基本理念。

  2、 教学目标

  3、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什么是杠杆;了解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归纳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5、教学难点:力臂的确定,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二、学情分析

  1. 知识准备

  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

  2. 学生现状

  8年级学生经过半年的物理学习,物理观察、实验探究、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

  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学生主动探究,阐述观点、明辨是非,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用具:

  1. 学生自带的工具(提前分配):剪刀、开瓶器、木棍等。

  2. 分组实验器材(教师准备):核桃夹、杠杆、钩码、铁架台、刻度尺等。

  3. 演示实验器材(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初中物理自能高效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1.情景导学

  操作要领:

  教师用灵活的方式、方法创设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物理情景,例如用小实验、小故事、生活中典型的事例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素材,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营造出与物理知识相关的学习氛围,启动学生思维,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激励他们能主动地提出问题(探究目标),从而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认识过程。

  注意事项:

  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探究的必要,给学生提供的素材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越密切越容易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就要求此环节中应用的事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符合学生年龄,应该简短且具有吸引力。倘若太长、太复杂,势必会降低学生探究兴趣,浪费学习时间。此环节既可以用在引入课题,也可应用在课堂中每个小问题的引入。

  2.自主探究

  操作要领:

  这是一个自主学习环节,该环节提倡用学案导学的方法,学生依据目标和学习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要扣住教材,阅读课本,查阅资料,动手实验等,并做好自学笔记,发现疑难点做好标记,待小组合作探究时提出解决,要独立完成。导学问题呈现的方式可多样,除学案外,多媒体、黑板、小黑板等都可以。

  注意事项:

  该环节需要教师将所学的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导学案编写的质量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学案设置的问题要贴合学生思维,有一定的启发性、层次性,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较好的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自主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有所收获,关键是要找出疑难和困惑,教师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便在下面的环节中有的放矢的加以解决。学生的“收获”既包括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收获,还要有过程与方法方面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具备丰富的情感,积极上进的态度和高尚的人生价值观。

  3.合作探究

  操作要领:

  这是一个组内同伴互助、全面实施“兵教兵”、“兵帮兵”、“兵促兵”、“兵制兵”的合作学习环节,学生们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拿不准的问题均可以提交小组研讨。组内研讨有同座位两人的小小组研讨,也有前后左右的大小组研讨,研讨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请求外援,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此时要充分发挥组长或尖子生的强势智慧,让他们当好小老师。在合作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发展创新思维,增强合作意识,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我激励。

  注意事项:

  这个环节中,人的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成功的关键在于要给尖子生们灌输“教会别人也就是强化自己”的双赢思想;要给暂时不会的学生强化“不完成学习任务誓不罢休”的信心和决心。学生还要做好下一步展示交流的准备。要有目标,有秩序,有方法,避免出现局外人和轴心人现象。

  4.展示交流

  操作要领:

  这是一个各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集中解决学习困难的环节,也是一堂课的重头戏。目的就是通过学生展示,汇报学习成果,暴露学习问题,进一步明确答案、梳理知识、强化重点、规范做题、熟练技能、质疑解难,解决小组研讨不会的问题,并以此满足学生强烈的表现欲,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强化学习动机,树立学习自信,体验学习成功,这也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源泉。这一环节教师不仅要做课堂的主持人、组织者、点拨者、指导者,还要注意该讲的一定要讲。要注重对学生展示的评价,通过语言、掌声、老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促进学生自信心的逐步提高、学习的不断深化、团队精神的不断强化、课堂效益的不断增强。教师要特别注意,展示是小组的'展示,个人展示也是代表小组;评价是对小组的整体评价,评价个人也是评价小组。

  注意事项:

  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进行展示和交流舞台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方法和成果,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这也是多维互动、相互启迪、思维碰撞、成果共享的过程。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展示活动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这一环节的主角是学生,也是一节课的重头戏。这一环节能否进行的彻底、有效,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课前和课中要准备好高质量的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且要做参与者,适时进行引导、调控和激励,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显现学生的“相异构想”。

  4.应用提高

  操作要领:

  这是一个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巩固旧知和能力、生成新知和能力的环节。教师要在课堂研讨的基础上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框架,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对学生进行巩固性训练,进行知识的运用,特别是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社会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达到生活问题物理化,物理问题生活化,从而实现物理课程“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好处,使他们体验学习后获得的成功,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方法和思路及涉及的知识点,掌握学习的方法。

  注意事项:

  所选练习应紧扣本节知识内容,难度适度,符合临沂市中考要求,最好是选取近几年临沂市中考物理试题及本节与生活结合较紧密的题目。

  在这一节中,我在教法与学法上是这样想的:

  四、教法与学法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几种杠杆的图示和实例通过积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和态度来观察、感知和探索,主动地学习,大胆地猜想,并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计划)去探究,从而得到杠杆概念及其平衡条件。讲述杠杆、

  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内涵,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概念,采用观察法和探究法,之后加以练习巩固。学习杠杆原理时,用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法引导发现规律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总之,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程序:

  五、教学程序

  1、知识补充

  平衡状态,点到线的距离做法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模式中的情景导学环节

  想办法敲核桃---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实验探究,认识杠杆------包括了模式中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和应用提高环节,这几个环节并不是一味的一字铺开,而是不断交叉,不断进行学练结合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杠杆(如开瓶器、扳手剪刀、天平、核桃夹等)。

  提问:杠杆有什么共同特征?(板书:1.认识杠杆)

  学生活动1:实验探究杠杆的共同特征

  让学生观察自带的工具(杠杆),并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应用和共同特征。 学生归纳展示杠杆的三个特征:(1)硬棒;(2)转轴;(3)绕轴转动。并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做杠杆。

  回答:在现实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杠杆的实例呢?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另一些杠杆(如撬棒、羊角锤、镊子、等)。

  练习,加深认识

  学生活动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认识杠杆上的几个概念。

  杠杆中的概念: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并指导学生画力臂。

  课堂练习:找出所给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及阻力臂。

  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为了使探究过程有序地进行,可将整个活动划分为如下五个环节:

  (1)教师提出问题:

  (2)假设与猜想:学生通过讨论提出猜想,分组汇报,教师将它们板书在黑板上。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学生利用所给的实验器材,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分工进行实验操作,设计表格并进行记录。(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出现问题及时指出。)

  (5) 分析、判断,讨论交流和评估:通过讨论,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学生汇报实验结果。为了使数据真实有效,教师随机抽出3个小组,每组取出一组数据,填写到实验记录表格中,让学生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依次排除错误的猜想,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6)练习

  4、达标检测

  5、总结新课,提出问题

  6、布置作业,留空提问。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有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的力将为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演于实验(或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

  ②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平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设计

  1、观看录像片段:

  ①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②匀速步行的学生。③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④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⑤矗立在地面上的高楼。⑥奔腾骏马的雕像。

  2、教师提出问题:

  ①上述物体分别处于什么状态?

  ②由学生分析出它们处于:

  a、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静止状态。

  ③教师直接给出平衡状态的概念,

  板书: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

  平衡的物体所受的力叫做平衡力。

  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这种情况叫做二力平衡。

  3、教师提出问题: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什么条件下才能使物体平衡呢?

  4、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①展示实验器材

  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记录

  a、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的物钩码,塑料板是否静止,板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用激光笔沿线的方向照射)方向有什么特点?

  b、把纸板扭转一下(用小钩勾住一小孔)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板是否静止?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用激光笔沿线的方向照射)

  c、换用不同位置进行以上实验

  d、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等的钩码,板是否静止。

  e、在纸板上任选其他两上孔系线重复上述实验。

  5、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

  注意提醒学生研究二力平衡的前提条件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根据力的合成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问学生),学生答:(为零)。

  最后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向,且作用;在一同直线上,即合力为零。

  6、生活中二力平衡的例子很多

  ①静止的砝码。②二人推门,二人拉门。③塔吊匀速吊起工件。④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⑤水上漂浮的船只。⑥匀速拉动的木块。⑦悬空的陀螺。⑧悬空静止的磁环。

  7、分析开始录像片段的6种情况,二力平衡在其中的利用,找学生分别进行分析。

  8、想想议议:

  ①为什么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②在甲乙两人拔河比赛的过程中,甲给乙的拉力为F1,乙给甲的拉力为F2,已知F1=F2,那么,这两个力属于平衡力吗?为什么?

  二、小结

  三、课堂练习

  四、布置作业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4

  我说课的内容是《杠杆》,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四节。下面我分西部分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讲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三物理课本第十三章内容,教材第12章分别各用一节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是本章第二部分的主体内容。杠杆平衡条件是贯穿于全章的主线,起到统领全章的作用。本章内容与下章知识联系密切,学好本章知识就能为下章知识奠定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初中学生已初步形成的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他们厌倦了教师的单独说教 ,希望教师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物理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初步理解力臂的感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和杠杆的一些应用。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

  三、教学重点、难点

  杠杆平衡的条件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本章其他几节所述物理规律的理论依据,应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杠杆及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和画法应是本节课的难点。

  第二部分 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直观教学、示范画图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准确把握杠杆及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归纳出利用杠杆知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探究式教学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得以更好的实现。

  第三部分 教学程序设计

  ⒈创设情景,引入问题

  教师通过让学生捏粉笔头的比赛,提出疑问,引出要研究的问题——杠杆。并由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和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物理问题:杠杆是什么?由简单到复杂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个过程,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⒉研究发现,展示新知

  结合教材中的几种杠杆示意图,板书撬棒撬石头、跷跷板的杠杆示意图,引导学生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归纳出杠杆的概念。这种发现学习法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有助于保护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在学生掌握了杠杆的概念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熟悉的杠杆。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认知食物的能力。

  要进一步了解杠杆,提出要掌握杠杆的几个概念,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支点、动力、阻力、动力作用线、阻力作用线、动力臂及阻力臂。对于动力臂及阻力臂作图,学生比较难于理解,需要反复地讲解和强调,因为在初中教学中已经学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那么从这里入手,讲解作图过程,

  在过渡到力臂的画法中来,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⒊探究活动 增强体验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要认真引导学生分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在试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F 与 的乘积和F 与 的乘积相等、相差很小、相差较大,教师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处理,根据所处理的数据讨论、总结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F × =F × 。

  ⒋拓展分析 发散思维

  从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看出,影响杠杆平衡的不只是力,也不只是力臂,而是力和力臂的乘积。力再大,力臂若为零,则对杠杆的平衡不起任何影响。

  最后让学生通过画出杠杆的示意图,明白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优缺点,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应用它们解决简单问题,增强解题能力。

  第四部分 反思与小结

  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要点进行回顾,加以总结,训练学生归纳物理知识的能力。

  布置作业使学生更好的巩固掌握本节课内容,为下节课深入认识大好基础,作业包括了本节课所有的内容,有利于加强巩固。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

  杠 杆

  一、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⒈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一般用O表示。

  ⒉动力:是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字母F 表示。

  ⒊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里,一般用字母F 表示。

  ⒋动力作用线:过动力作用点沿动力方向所画的一条直线。

  ⒌阻力作用线:过阻力作用点沿阻力方向所画的一条直线。

  ⒍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字母 表示。

  ⒎阻力臂:从纸雕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字母 表示。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 =F

  三、杠杆的应用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功的定义,二是功的计算。功在初中物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三大主题之一,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内容的基础,而且是为以后学习“能量”做好了铺垫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 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含义和单位。

  3. 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四、适合的教学对象:

  上课没有听讲的学生,物理零基础 并且对物理没有兴趣的学生,或者可以作为预习课来讲。

  本班学生反应较快,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具体的动态实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活动2【讲授】新课

  一、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含义

  课件展示:(1)叉车把货物举起;(2)小孩拉动小狗;(3)锤子把钉子敲击进入木块中。

  教师提问:(1)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2)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是否移动了距离?(3)物体移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4)物体所受的力对物体的移动是否有贡献?逐个实例进行分析。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学生总结: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结合以上三个实例,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出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以下情况是否做功?

  课件展示:

  A 组:1、运动员用力将杠铃向上举起的过程,举力是否做功?

  2、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水平前进,牵引力是否对汽车做功?

  B 组:1. 人用力推一辆陷在雪地里的汽车但没推动,人对汽车是否做功?

  2. 人搬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搬动,人对石头是否做功?

  C 组:1、物体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直线滑行是否有力做功?

  2、运动员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10米远的过程, 运动员是否对球做功?

  D 组:人搬着物体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的支持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通过上面的几组例子你能总结出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吗?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教师总结:(1)有力无距离(s=0,劳而无功) ; (2)有距离无力(F=0,不劳无功) ;(3)力和通过的距离方向相垂直(距离不在力的方向上) 。

  课件展示:下列情况中,人有没有对皮箱做功:

  (1)人用力提地上的皮箱,但没有提起;

  (2)人再一次用力把箱子提起 ;

  (3)人用力提着皮箱在原地不动;

  (4)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走了50米;

  (5)人提着箱子站在水平匀速行使的汽车上;

  (6)人提着皮箱在电梯中上升。

  学生思考回答。

  二、功的计算

  教师引导: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力有大小之分,距离有长短之别,功如何计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总结出功的计算方法。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表达式:W=Fs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W ──功──焦耳(J )

  F ──力──牛顿(N )

  S ──距离──米(m )

  1焦=1牛. 米(1J=1N.m)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方向是水平的,马的拉力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因此马的拉力对物体做功。计算功的大小时应该利用拉力大小800N 与水平运动的距离3000m 。

  学生活动,课件展示课堂习题。

  1、某同学要把重为60N 的水桶缓慢匀速的提起0.5m 的高度, 他需要做多少功?

  2、重为10N 的物体沿着长为2m ,高为1m 的光滑斜面自顶端滑下,求重力做功。

  3. 张明用50N 的水平推力在冰上推动重100N 的箱子,前进了10米,撤去推力后,箱子又继续前进了2m ,他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 ,他又做了多少功?

  学生思考计算,教师巡查点拨。

  五、教学反思

  本节只有两个考点,即力有没有做功,和功的计算。该节是本章以后的基础所以一定要事后进行加强训练,以增强提高和理解。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6

  我说课的内容是《杠杆》,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八年级物理第12章第1 节。下面我分六部分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最后一章,涉及前面所学的力和功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一方面,要从力的角度认识简单机械;另一方面‘还要从功的角度认识简单机械。

  《杠杆》是十二章第一节内容。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即便是在科学知识的考察中,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因此在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社会。这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观念。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幻灯片,了解杠杆的作用。通过探究,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

  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力臂的画法,用实验让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主要运用的教学法,包括发现法、讲练法、探究、合作等。并采用多媒体互动教学,教师将下载相关素材、选择合适的练习题制作成幻灯片,以备教学使用。

  第四部分:学情分析

  思维分析 :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些探究过程,可以说对于实验探究学

  生们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但初二的学生思路不够宽阔,对于一些问题还不能深入考虑。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知识储备 : 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概念和规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第五部分 教法学法

  物理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转变学生物理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辅以多媒体手段,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在课堂结构上,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 ①创设情境—引入杠杆②解剖杠杆—展现新知③变式训练—巩固新知④课堂实验—得出结论⑤交流讨论—自主探究五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第六部分:教学程序设计

  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分五个环节:

  ⑴.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通过两个跨越历史长河的机械变迁,向学生展示机械历史发展的历程,反应人类对机械的不断探索,这对于杠杆概念的引入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重要意义。

  ⑵.解剖杠杆—展现新知

  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如………..为学生创设一个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这些工具的共同特征,即杠杆的本质特征。

  这个教学片段从一些较复杂的实例中抽象出杠杆的物理模型,这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领悟物理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图片来认识杠杆。如古埃及人在修建金字塔的时候,他们就利用杠杆来搬动巨大的石块。通过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跷跷板、船浆、抽水机、撬棒等提出物理问题:杠杆是什么?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直接告诉同学:他们都是杠杆,让同学们观察并讨论它们在工作中的特点,教师与对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归纳出杠杆的概念。这种发现学习法, 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有助于保护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在同学掌

  握了杠杆的概念后,进入问题教学。要进一步了解杠杆,提出要掌握杠杆的五要素。让学生仔细观察撬棒撬石头的事例。介绍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力臂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这个例子很简单,但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我觉得应该充分运用这个例子,教会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借此让学生掌握杠杆的五要素。

  (3)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学生练习,教师监控,予于指导。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通过练习1:撬棒撬石头的杠杆五要素图。练习2:跷跷板的示意图。

  (4)课堂实验 增强体验

  用秤杆称说称平了,过渡到杠杆的平衡。

  以上两个教学片段的设置是为下面的学生分组实验做好铺垫。这类认识上的问题,仅靠讲解很难达到要求,需要提供适当的实践体验机会。

  为了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动力与动力臂的长短可能有关,动力臂越长动力好像越小等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学生获得的实验数据得出二者是反比例关系,等等。这样就会使学生的猜想符合逻辑、有理、有据,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维习惯。

  本环节是教学的难点,会用到本节课一半的时间。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究活动。问题: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老师正确引导,让学生猜想到可能与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有关。接下来让学生设计并完成实验探究活动:杠杆的平衡条件

  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杠杆没调平衡?始终让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力臂与刻度尺并不完全重合?不管学生出现了哪些问题,教师应该合理引导、指导,对于没有设计完成实验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就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教师监控部分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对数据加减乘除,找规律。最后归纳结论:F1×L1=F2×L2。

  (5)接下来是交流讨论,讨论实验时的两个问题。

  最后,总结反思 提高认识

  本节课过程过于平淡,学生的实验速度缓慢,导致时间不够,本来让学生找规律的,结

  果老师匆匆忙忙的找出规律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交流与讨论的两个问题只好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 号,我说课的题目《 》,是人教版的 年级物理 册第 章第 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

  ②重点: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4.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

  教师演示用:

  学生每组器材:

  二.说学情

  八年级上册

  初二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八年级下册

  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二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级上册

  初三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初三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九年级下册

  经过之前三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我面对的是农村初中生,相对来说知识面窄,知识信息不丰富,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腾现象及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效果。

  2.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运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程序)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 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 ”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8

  一、设计理念:

  《透镜》一节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难点: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复杂的物理实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四、方法运用:整节课运用实验——分析、归纳,实验——分析、归纳——设置疑问——猜想——实验——分析论证这些探究方法。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实验法、观察法、分析归纳法、比较法等学习方法

  五、教具:眼镜、凸透镜、凹透镜、纸、笔、支架盒、平行光源、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引课:教师:南极大陆冰天雪地,四季如冬,在有阳光充足的时候,小企鹅们经常会躲到一些特殊形状的大冰柱后面来取暖,为什么这样就不会冷呢?同学们要想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章第一节《透镜》。近视眼镜、远视眼镜(花镜)就是生活中常见的透镜。

  2.新授内容:

  (1)教师:近视眼镜、远视眼镜(花镜)就是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我看到很多同学跟老师一样都戴近视眼镜,大家互相观察一下近视眼镜、桌上放的花镜,它形状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师:用我们物理上的话来说——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中间厚、边缘薄。学生分组实验,师:下面大家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师给的两个透镜,它们形状上有什么特点呢?生:~~~~~~,师:透镜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光学仪器都用到透镜,你们知道这些光学仪器的名称么?生:~~~~~。

  (2)师:我们离不开透镜,透镜也离不开我们。下面我们来看片段演示:了解主光轴(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课件)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正常眼睛的同学戴一下近视眼镜,近视眼睛戴一下远视眼镜。生:谈谈感受?师:刚才的游戏说明透镜对光有作用,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

  (3)师:组织学生分组做实验:分别让平行主光轴的光入射到凸透镜、凹透镜上,观察折射光线的路径,最后用笔画出入射、折射光线的路径(教师强调该实验中的现象就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透镜是薄透镜,发生两次折射看作是一次折射)。生:分析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课件》。师:在该实验中,我们发现平行主光轴的入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都经过主光轴上一点,该点叫凸透镜的焦点(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平行主光轴的入射光线被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延长线都经过主光轴上一点,该点叫凹透镜的焦点(f),该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课件》

  (4)师: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在刚才的实验中,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有没有什么特点呢?生:~~~~~~~~~~。师:这样我们就得到关于透镜的

  第一条特殊光线:入射光线平行主光轴,折射光线过焦点。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在三条很有特点的入射光线中,其中有一条入射光线比其它两条入射光线更有特点?这条更有特点的入射光线还有一个相当明显的特点?并且通过透镜后其传播方向?生:~~~~。师: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探究问题:凡是通过光心的入射光线,其传播方向都不变?生:猜想。(课件)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问题。

  (5)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又得到

  第二条特殊光线:入射光线过光心,传播方向不变。(课件)

  师:我们都知道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也就是说如果入射光线逆着反射折射光线射入界面上,那么折射光线将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根据这个道理我们能不能提出另一个探究问题?生:如果入射光线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到透镜上,折射光线是否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生:猜想

  (6)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师:我们来观察一下入射光下,折射光线有什么特点?生:~~~~~~,我们又通过实验得到一条关于透镜的

  第三条特殊光线:入射光线过焦点,折射光线平行主光轴。(课件)

  3.练习:课件

  4.小结:学生小结,教师最后强调。(板书)(课件)

  5.作业:老师建议大家回去做一做课后的《动手电脑学物理》以及咱们定的《导航》。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通报版教材第一册第十一章第四节《滑轮》。说课的过程包括: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三、说教学过程,四、说作业,五、说板书五部分。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届讲授的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各自的优点,指出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并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了它们的省力情况,把滑轮与杠杆联系在一起。最后讲述了能同时应用定滑轮和动滑轮优点的滑轮组。

  经过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关键是抓好学生的随堂实验。

  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②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②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

  ③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归纳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

  ②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③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

  根据《滑轮》一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学生实验、放电脑动画、观察、讨论、讲解为主的多边法教学。通过观察、实验和看电脑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

  ①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④巩固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

  ⑤具体和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分以下几个环节:

  1、新课引入:

  用课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轮,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观察、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演示定滑轮、动滑轮的用法,学生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此实验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减小动滑轮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让学生把实验结果填到设计好的表格中。各实验小组分析论证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观察实验和相应的理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研究滑轮的实质用课件动画说明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这样做可以让这个问题更直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接着提出问题:有没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后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结果,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来。然后用课件提出如何连接滑轮组,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设计滑轮组,用课件动画给出答案。学生在按照图中的设计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绳子移动距离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关系。这个实验有可能出现偏差,这时可让学生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强化:

  ①让学生对照本节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节目标设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持久性记忆,有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作业

  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本节布置作业如下:

  课本第190页练习三1、2、3。

  五、说板书

  本节板书设计如下: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教材通报板

  第一册 第十一章 第四节

  《滑轮》

  说课设计

  1、定滑轮:

  ①定义:滑轮位置固定不变;

  ②作用:改变用力方向,不省力

  ③实质:等臂杠杆。

  2、动滑轮:

  ①定义:滑轮位置随物体变化;

  ②作用:省一半力,不改变用力方向

  ③实质:动力臂时阻力臂2倍的杠杆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②作用:即可省力又可改变用力方向

  ③规律:使用滑轮组时,重物由几股绳子承担,匀速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几分之一,绳端移动的距离就是重物上升距离的几倍。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模板07-28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07-06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06-07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05-23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06-20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06-20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合7篇06-02

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11-05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06-11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