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1-05-26 18:05:44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合集九篇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

  【重点、难点】

  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 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 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 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好学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

  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下面谈谈授课过程的设计,授课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引入课题>

  我先设计了课堂小实验“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根据实验的现象和结果,由同学

  总结以下几点:(1)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_____(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2)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比食盐的溶解能力______(大、小)。(3)在不同的水温下,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______(能、不能)比较。然后提问“食盐从能溶到不能继续溶解,溶液体现了几种状态?什么样的状态?”“如果要比较多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如还有味精、淀粉等物质)仅用“大”或“小”能否分得清?”

  创设这些情境与问题是为了把同学们引入角色,通过思考及回答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对两

  个联系生活实际似简单又一下说不清的问题,激发了同学产生对知识要求了解的心理需求,这时引入课题《溶解度》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

  <步入重点>

  在老师讲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吗?”解决第一个问题我设计的是在饱和的食盐溶液中加KMnO4晶体。(投影)当同学们看到紫色的KMn04在溶液中扩散的现象时受到启发,领悟到定义中“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是指原溶质,不是指其它溶质)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是指任何溶质)”,对书本上的定义有了完整、精确的理解。

  2、“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在两个培养皿中盛相同体积的水,一个里面加食盐(用药匙大头取),一个里面加熟石灰(用药匙小头取)。(投影)很明显此时溶质取用量不同。搅拌后可见食盐全溶,熟石灰部分溶(饱和)。为了证明食盐溶液未饱和再加食盐少许,搅拌后仍全溶。观察了这组实验,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从实验现象的启迪中逐步对“饱和”和“浓”、“不饱和”与“稀”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了严格的区分,并且进一步认识到,如果这组关系相互成立,必须满足前提与条件。用实验辅助教学后,使这个过去一直用数据来解释的问题变得让人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好学教育:

  这一教学过程是以探索性实验为主要线索,以教师的设疑、演示、点拔和学生的观察、分析、释疑关

  联互动为主要教学手段。因为通过直观的实验增加了同学的兴趣,为启发式教学创设了成功的前提,加上具有坡度的思考性题目与之相结合,诱导和激发了同学思维的积极性。

  <突破难点>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吗?”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

  了学生分组实验:1.饱和食盐水加入一定量的水后,再加少量食盐;2.饱和硝酸钾溶液加热后,再加少量的硝酸钾,再冷却到室温。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很快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而自己总结出的规律比老师讲很多边学生只是机械记忆要强得多。

  在分析溶解度概念时,我展示了一些数据表:

  在20℃时,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NaCl KNO3 KClO3 CaCO3 36 20.9 7.4 0.013

  请同学们从这张表中比较出四种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设问:得出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什么?由于同学们通过对“蔗糖与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

  这一实验的观察与讨论,具备了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立即感悟到是“20℃、100克水、达到饱和”,并且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条件缺一项都使数据没有比较的意义。有了这一层知识铺垫,我让同学们自己归纳总结。在老师的点拔下,他们将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加以梳理,并用较少的文字归纳出要比较精确地讨论溶质的数量问题一定要满足两点:其一是条件:一定温度,100克溶剂;其二是状态:饱和溶液。这时所研究的溶质克数恰好与书本上溶解度概念相吻合,一个不需要生搬硬套的概念在同学们的观察、分析、整理中轻松地建立了。

  <巩固应用>

  按照教育心理学规律,新知识概念建立以后,需要巩固与强化。如何将已经获得的知识在具体间

  题中加以运用,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在本课的最后阶段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很浓的溶液 B.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C.稀溶液 D.不能继续溶解任何其他物 质的溶液;2)为何汗水带有咸味?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凉干后,常出现白色的斑迹,为什么?

  好学教育: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加以说明:25℃时将10克氯化钠溶解在100克水中,故25℃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我及时获得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同学们也学会了从新信息的转换中分析解决新问题,使溶解度章节中重要的知识点落到实处。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设计,我体会到启发—研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当前形势下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一言堂”的被动局面,倡导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身心与智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本课中启发—研究教学模式在实施策略方面始终围绕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到学会从一个现象概括出对一类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无不体现了培养人的思维素质和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2

  盐的性质:

  1.盐溶液与指示剂反应

  2.盐溶液与某些酸溶液的反应

  3.盐溶液与某些碱溶液的反应

  4.盐溶液与某些盐溶液的反应

  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海水制碱》,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海水制碱》这节课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3单元第3节的内容,纯碱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是初中化学遇到的一种重要的盐类物质。本单元以海洋为背景,引领学生认识海洋化学资源,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本节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 “一、氨碱法制纯碱;二、纯碱的性质。”在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一是通过认识氨碱法制纯碱的工艺流程,引导学生从元素守恒的角度思考原料选择的问题,树立元素守恒观;二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纯碱、小苏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体会学习化学的必要性。在第二部分,通过用分类的方法探究纯碱的性质,总结盐类性质的一般规律,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通过复分解反应实质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微观本质上认识和思考宏观的现象和变化,突出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

  二、说学情

  学生的起点知识、能力和思维障碍:(1)学生虽然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但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质量守恒”的层面上,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元素守恒观。(2)学生虽然有了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现象的意识,但是还不能完全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的现象与变化。

  学生在第二单元已经重点学习了酸与碱,但对于盐的认识仅局限于几种具体物质(如接触的氯化钠、硝酸钾、硫酸铜等)的物理性质,而对盐的化学性质知之甚少,更无法根据化学性质推断其用途。本课时在学习了纯碱的制法和用途的基础上,由学生较了解的盐——碳酸钠入手探究盐的化学性质,既点明了个性,又体现了盐的共性,使学生有全面认识。

  三、教学目标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氨碱法制纯碱的原理及纯碱、小苏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纯碱等盐类的性质;

  3.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实验和交流讨论,了解盐类的性质,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学习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进一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初步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微粒观。

  3.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分析数据,并从微观角度理解相关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组实验和交流讨论,体验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纯碱的性质、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难点】

  树立元素守恒观、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增强学生对酸及其性质的理解,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自学法、引导法、实验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多媒体教学法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三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边学习边巩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首先从生活常识激趣导入:做馒头的面团发酸了怎么办?学生回答加食用碱。

  [投影]【食用碱说明书】

  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发酸了的面团加入纯碱后蒸出的馒头既没有酸味又疏松多孔?

  学生思考后踊跃回答,教师引入主题。如果大家想知道猜测的对不对,学完本节课《海水制碱》,我们会对碳酸钠的性质有更多的了解,答案就会揭晓。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常识导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活动一:自主学习氨碱法制纯碱的工艺流程

  通过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氨碱法制纯碱的工艺流程,认识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树立元素守恒观。

  设置问题组:

  1.由NaCl到Na2CO3元素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2.用NaCl制取Na2CO3还需要含有什么元素的物质?

  3.为什么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氨气,后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4.食盐水与氨盐水哪种溶液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

  【交流讨论】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自主学习】纯碱的用途。

  【设计意图】设计问题组,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利用头脑风暴法构建学生思维场。

  活动二:纯碱的性质

  【实验探究纯碱的性质】

  要求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海水制碱

  【教师建构模型】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学习单质气体。通过实验感知来获取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氧气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也是很重要的两类化学反应,这些内容都为以后的化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氧气是学生很熟悉的物质,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以实验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将实验探究与思考交流交替进行,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什么是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实验探究,提高观察与总结能力,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

  文字表达式的书写。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一下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课程开始我会结合生活创设情境: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必需品?为什么?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氧气是一种能够供给呼吸的气体,进而设问氧气还有哪些性质,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通过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确立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学习思路。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氧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空气一节中有关氧气的部分知识,以及对课本的阅读能够得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过从已有知识向未知过渡,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2、氧气的化学性质

  (1)木炭与氧气的反应

  我会做一个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对比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紧接着我会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对于这个现象我会进行讲解,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并板书出木炭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硫与氧气的反应

  我将演示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对比实验现象有何不同。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纯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且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对于这个现象我会讲授硫与氧气生成的刺激性气体是二氧化硫。让学生在黑板上仿照木炭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出硫与氧气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铁丝与氧气的反应

  提出一个问题“非金属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那么金属是否也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观看铁丝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的对比燃烧实验的视频。从视频中能够看出铁丝在空气中加热发红但是没有燃烧,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发出耀眼的白光,并且生成黑色固体。

  对于生成的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我会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书写出文字表达式并且让学生根据视频中的内容解释铁丝呈螺旋状的原因,以及瓶底放少量水的原因。

  设计以上教学过程是为了通过实验以及视频的播放将抽象的原理形象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4)氧气的助燃性

  让学生根据以上三个实验的现象推断氧气还有什么性质。学生根据木炭、硫、铁丝在氧气中反应更加剧烈,说明氧气能够支持燃烧。

  3、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让学生观察对比黑板上的文字表达式,学生能够得出共同点均为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并且都有氧气参与反应,在这里我会给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定义。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请学生来解答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这一反应是否属于化合反应,来检验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氧气的化学性质,来说一说氧气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4

  一、说单元教材地位和作用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空气、氧气和制取氧气。空气和氧气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当前空气污染是全世界的三大问题之一,因此本单元内容是历年中考的重点之一。近年来中考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氧气性质实验、氧气制取的原理和操作为核心,考查观察能力、描述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还联系各地空气污染的问题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并应用

  3、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并通过与许多物质反应认识其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4、了解实验室和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的不同;

  5、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原理、装置、操作、气体收集及方案选择;

  6、认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 &ldqu;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rdqu;实验,学会分析实验结果的误差原因

  2、通过制氧方案的比较、鉴别,学会选择最佳原料、条件、原理、装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空气的污染源、严重危害及防治,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

  2、通过对制取氧气的实验的探究,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三、说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氧气的含量及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催化剂的概念 。

  难点突破: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要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从而理解整个实验的意图原理,并感悟到化学实验要得出正确结论必须注意每一个细节的正确。

  中考考点和题型

  本单元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综合应用题等形式出现,多考察气体的制取及空气污染与防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性质和用途等作为切入点进行考查。

  四、教学方法

  用师生互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回忆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讲授法多媒体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本节内容的连接性、条理性,教学中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导入 用谜语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入课题《我们周围的空气》。

  通过幻灯片展示本单元的考点要求。就这三个考点进行讲解和分析。

  1、以提问的形式简单的复习了空气的组成和氧气含量测定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

  2、通过(伦敦烟雾事件)回顾空气的污染和防止。

  3、通过视频回顾几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写出反应原理,总结出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

  4、回顾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利用沸点不同)。通个视频再现氧气实验室制法启发学生思考,制取步骤、注意事项、引出固固装置和固液装置,通过对氧气收集装置的分析,学会选择收集装置。

  5、巩固练习和中考链接可让学生明白考向,也能让学生提高自信心。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课题1的内容,第十二单元属于《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个一级主题,是个涉及面较广的单元。本单元及本课题不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属于知识的扩展和应用的范畴。课标对这部分内容虽然要求不高,属于了解和知道的层次。但这些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学生已有初中生物的相关知识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识经验,通过前边的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学生也初步具备了与人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理解各种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知道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基本营养素;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了解上述用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以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2、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分析、归纳提高总结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从众多知识中提取有效知识的能力。

  3、进一步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难点】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一下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课程开始,我会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早餐吃了什么?其中有哪些营养物质?从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发对各种营养物质作用的学习,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通过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确立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学习思路。

  环节二:新课讲授

  首先我会出示一张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且介绍人体所需要的六种营养物质分别是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在学生了解这些内容以后分解对其中的一些营养物质进行讲解。

  1、蛋白质

  首先我会提出问题“什么是蛋白质?蛋白质由什么构成?蛋白质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小组讨论总结后回答此问题。接下来出示投影资料:蛋白质和氨基酸,介绍氨基酸的生成,氨基酸与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然后采用实例的方式向同学们讲授血红蛋白、酶等不同蛋白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执行的不同功能。如出示视频讲述氧和血红蛋白在人体中的作用,让学生小组讨论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引导学生学习书中的资料卡片,了解酶在生物体内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酶在生物体内的功能。播放录像讲授吸烟的危害,并及时教育学生青少年一定要远离烟草。最后结合甲醛浸泡食物等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酒精、甲醛、酸碱等使蛋白质的变性的现象,使同学们理解这些物质对生物体产生危害的原因。

  在该环节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呈现图片、视频的方法,将蛋白质抽象的结构和蛋白质的作用直观生动的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建立一种感性认识后,理解蛋白质这种有机化合物在生命体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案例讲解的方法,将枯燥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了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走向化学,意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提高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的积极性。

  (2)糖类、油脂、维生素

  这一部分主要讲解了糖类、油脂、维生素的组成和功能,简单了解水解的产物,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形式,参考教材和学生查阅的资料,针对糖类、油脂、维生素的组成、功能和缺失该营养素的后果展开讨论,在学生充分交流明确各类营养素的基本知识后,我会提出一些应用性的问题,如“淀粉也属于一种糖类,分析馒头为什么越嚼越甜?”等,学生通过思考回忆糖的水解等知识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然后我会出示资料卡片,讲解纤维素、黄曲霉毒素等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是由于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大,但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学生熟悉不同方面的知识,在小组讨论中,不仅能够达到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开拓视野的目的,也能使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倾听的过程中,获得主动表达和被认同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进一步提高学生表达的自信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请学生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分别让同学代表这几种营养物质说出自己的用途,构成和存在于哪些食物中。并且告诉学生不能偏食,不能挑食。通过此游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动手为自己和父母各设计一份食谱。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我的板书直观而简明,请各位老师看我的板书:

  在我的板书上呈现了四种营养物质的存在,功能以及作用,学生能够很容易把握本堂课的重难点和基本知识。

  谢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思想分析:

  1.教材中介绍了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铜三种重要的盐,主要意图是为了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教材还在相应的位置穿插讲授了结晶水、结晶水合物,结晶水合物式量的计算,风化,潮解及碳酸根离子的鉴别等,这些也都是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常识性知识和技能。学习了本节常见的盐,构建并完善了初中阶段关于各类典型化合物知识的结构体系,对常见的酸碱盐有了明确的认识,为第六节具体学习盐的分类,命名,性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有关食盐用途方面,日常生活中的食用和医用生理盐水等都是学生比较熟知的,因此可把重点放在它的工业用途上。通过NaCl的存在,储量,组成成分,都可以说明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用来制造钠和钠的化合物。如NaOH,Na2SO4、Na2CO3,还可以制氯气等。尤其应该着重讲一讲,盐和食盐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盐和食盐一样,是盐就能食用,误将工业盐(如NaNO2)用于烹调,这是很危险的。

  3.教材中出现的Na2CO3的俗名纯碱,但这不属于碱类而属于盐类。纯碱名称的来源是它的水溶液呈碱性,碳酸钠的用途与它具有碱性有关,如制肥皂、洗涤剂以及在纺织工业

  上都是利用它的碱性。在计算Na2CO310H2O式量时,指出“ ”不是数学上的乘号,而是表示碳酸钠晶体是含有一定量结晶水。

  4.教材介绍了硫酸铜在农业生产中的用途很大,学生记忆它的俗名是有实践意义的,它有毒,农业上用作杀菌剂,制波尔多液,教学中可作适当简介。

  5.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个讨论三个实验,增加了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肖像及其杰出贡献的介绍,安排了适当内容及家庭小实验,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学生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能满足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弹性教学的需要,同时,也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教法学法讨论:

  1.为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避免直接给出结论,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获得结论,在获得知识结论的过程中,达到能力素质提高的目的。

  2.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愉悦感。为此,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实物。实验演示等直观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学习过程的新鲜感。注重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注重语言表情和师生间的讨论,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最终达到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悦的目的。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第二课时,通过上节课教学,学生知道了生活中常见的盐及主要用途,了解了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盐的某些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这节课主要探究学习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化学学科自身特点可以看出:复分解反应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它要求学生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条件及酸碱盐的溶解性;学会判断复分解反应类型;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

  本课学习前学生已知道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化合、分解、置换反应,但对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类型不能做出判断,从而产生疑问,因此,本课学习复分解反应,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似曾相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缓解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紧张情绪,使学生保持轻松、良好的心态。而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又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系统性,渗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理念,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复分解反应作为化学用语中的“高层建筑”,既需要前面基础知识:元素符号、化合价及化学式书写等基本化学用语的辅助,也需要酸碱盐溶解性和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支撑。所以,熟练准确的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无论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是今后化学的继续学习,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综合素养也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说目标

  依据课标、教材内容,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复分解反应,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一些常见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2、初步学会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

  2、学会运用分类、比较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出反应规律,形成“复分解反应的概念”,通过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体会“复分解反应的条件”、“酸碱盐的溶解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增强了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灵活应用能力,初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网络,感受到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深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三、说学情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化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化学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要求,本课题的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

  (1)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本课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如:盐的组成特点及常见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溶解性等,学生已经具备。但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反映的情况看,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基础不扎实、知识不系统、应用不灵活,再加上我校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这些因素都直接制约着学生今后化学学习的提高与发展。因此,本课教学,应采取巩固完善、系统提高、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在回忆、比较、归纳等过程中形成有关复分解反应内容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形象感悟和系统归纳是学好本课题的重要方法。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感悟;采用不同的习题练习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发生条件进行巩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归纳与综合应用能力,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系统建构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本课题所需的知识是将已学的内容进行归纳、延伸,所以,对基础知识应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交流回答,并给予相应的肯定评价,提高他们化学学习的自信心;对具有一定综合难度的问题,让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形成善于争鸣的学习氛围,积极引导他们合作交流、合作探究。使各类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图片,引出盐的组成特点及化学性质,分析归纳熟悉的酸与盐、碱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特点,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2、直观形象,突破重难点

  初三的学生,已具有了一些理解感悟能力,为了能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学习器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度。通过flash动画,动态展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相互交换成分”是如何进行的,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两个环节来突破重难点:

  环节一,重点突破: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学生熟练书写常见酸与盐、碱与盐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播放flash动画,动态演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

  环节二,难点突破: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体会归纳出酸与盐、Na2CO3与Ca(OH)2、酸与碱发生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通过合作探究实验:NaOH能与CuSO4或FeCl3 反应、NaCl与AgNO3、Na2SO4与BaCl2都能发生反应,并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有这些已知反应的生成物特点,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播放flash动画,从微观角度形象、动态地演示复分解反应发生所具备的条件,加深学生对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条件的判断,突破教学难点。

  3、归纳总结

  通过书写常见盐的化学方程式与置换反应的特点的比较,总结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类型。

  4、实验探究

  通过CuSO4与NaOH、FeCL3与NaOH、AgNO3与NaCl、Na2SO4与BaCl2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碱与盐、盐与盐发生反应有沉淀生成,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了感性认识,将感性认识转化成理论知识,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必须要“尊重客观事实”、“化学知识以实验为基础”的道理,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认识。

  5、拓展提高

  通过教学设计中的具体练习,在巩固复分解反应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

  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渗透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五、本课教学设计对我的启示

  我认为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但是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也是师生相互教育的过程,更是教师自我教育反省的过程,在此才能发现自己的“弱点”,努力挖掘自己的“亮点”。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3的内容,上承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是化学中定量研究的真正体现和具体应用,也是化学计算的重要组成和基础,并能为后面有关含杂质等计算做好准备,故学好本节内容知识极为重要。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的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本人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①、初步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②、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的质量比,初步理解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具体例题的计算,培养学生进行化学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2)、难点:物质之间量的关系。

  二、说教法

  好 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学习,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因此选择好的教法,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本节课本人所采用的教 法是: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让学生在对例题进行自我解答,经过讨论、对比、辨析、交流和小结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己不知不觉地获取了新的知识和掌握了新的技能,并且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具

  好学教育:

  体的真实情景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用学生竞赛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使学生改变了 “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状态,符合新课改理念和要求,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本节课应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比较、分析、表达、交流、反思等,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参 与意识,又同时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

  1、情境激趣,温故知新。

  (利用多媒体显示“神舟五号”升空场面):“神舟五号”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升空时,若火箭燃料是液氢,助燃剂是液氧,当火箭被点火时会发生什么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说明:用我国发射“神舟五号”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产生自豪感。)

  2、激疑解答,引入新课。

  (师):若你是火箭推进器的设计师,当确定升空的火箭需要液氢100Kg时,你会在火箭助燃剂仓中填充多少千克的液氧来满足这些液氢完全燃烧?并把你们的解题依据、思路、过程等表达出来,是否符合你的思维过程?

  (生):思考、讨论、交流、表达。

  (说明:根据情境素材提出相关问题,能使学生体验到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同时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利用上面化学方程式信息过渡到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顺理成章,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动探究能力。)

  3、阅读比较,自主探究。

  (师):如何完整地表达你的解题过程?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0例题1和例题2,再比较你上面解题的思路、过程跟例题1是否一致?有哪些不足之处?请改正并按例题2的格式书写出来。

  (生):分组讨论,进行交流,并改正解题过程及格式。

  (师):你清楚了解题步骤和要求,是否就能将题目解答正确呢?在书写步骤之前应将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如何做到?

  (生):讨论、回答。

  好学教育:

  (说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会比教师的说教式的教学更加深刻和牢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得更加全面。)

  4、改错辨析,加深认识。

  (师):(多媒体显示):中国登山协会为纪念我国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再次组织攀登珠峰活动,阿旺扎西等一行登山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4.8kg。求:若这些氧气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需多少千克高锰酸钾?

  解:制取4.8kg O2,需要完全分解xkg KMnO4。

  KMnO4=== K2MnO4+MnO2+O2↑

  158 32

  xkg 4.8

  36/xkg=32/4.8

  x=79

  答:需要79kgKMnO4。

  (生):组际竞赛:看谁找得错误多、快、准,更正得快。

  (说明:用竞赛形式改正错误之处,可加强学生对解题过程规范性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增加学习乐趣。)

  5、实践反馈,加强应用。

  (多媒体显示练习):1、登山运动员能用 KMnO4为原料制取氧气吗?请说明理由。

  2、某地工业电解铝厂,利用氧化铝制取单质铝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O3 =

  最多可生产多少吨Al?同时生产多少吨O2?

  (说明: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学于致用,有利与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评价,提高认识。

  请学生谈一谈学完本节课后的收获和启示。

  7、拓展创新,巩固新知。(多媒体显示:)

  (1)、已知Zn、Mg与稀H2SO4 反应化学方程式为:Zn + H2SO4 == ZnSO4 + H2↑、 Mg + H2SO4== MgSO4 + H2↑,相同质量的锌和镁分别与足量的稀H2SO4 ,产生H2 质量比上多少?(有何规律?)

  (2)、饲养观赏鱼,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增进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空运观赏鱼,必须密封,为了解决鱼的吸氧问题,可在水中加入过氧化钙(化学式CaO2),它在水中的反应是:2Ca+2 H2O ==2Ca(OH)2+ O2↑。

  通电= 4Al + 3O2↑,电解10t Al2O3

  好学教育:

  一位养鱼爱好者欲测定所用过的过氧化钙样品中过氧化钙的质量分数,做了如下实验:称取样品2.0g,加到足量的水中,生成了0.224L O2 (密度为1.43g/L)。试计算:①所用样品中过氧化钙的质量。②样品中过氧化钙占样品的质量的百分数(纯度)?

  (说明:加强拓展创新性习题的练习,可使学生开阔眼界,加深对知识的应用和理解,同时可增强学生的 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8、作业布置,自我评价。完成课本P101习题中的练习。

  五、说板书

  本人所设计的板书力求一目了然,重点突出,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记忆,并且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板书设计如下: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步骤: 二、范例:(例题1)

  1、设:(未知量)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 。

  2、写:(化学方程式)2KMnO4== K2MnO4+MnO2+O2↑

  3、标:(质量比、已知量、未知量)316 32

  4、列:(正比式)6g x

  5、解:(求解) 316/ 6 g = 32/x

  6、答:(写答) x = 0.6 g

  答:可得0.6 g氧气。 △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酸的通性》是在学生学习稀硫酸、稀盐酸后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

  1、 了解酸的涵义。

  2、 了解酸的通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 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及其意义。

  ㈡能力目标:

  1、 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情意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一般规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学法设计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

  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演示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

  ㈠总体思路:

  ⑴导入→⑵回忆已学知识→⑶归纳酸的通性→⑷分析变化的本质→⑸酸的通性的本质→⑹酸的涵义→⑺巩固练习及迁移(编有酸与金属不能发生反应的题目)→⑻质疑→⑼金属与酸反应→⑽金属活动性顺序→⑾本质→⑿巩固迁移

  1、 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思想

  本课的总体设计思想是根据基于现代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和记忆基本模式构建的。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学习过程可描述如下: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 学习过程(学习事件)

  ①接受器接受刺激 ①引起注意,确保刺激被接受

  ②通过感觉登记器登记信息 ②告知学习目标,建立适当的预期

  ③选择性知觉信息,以便在STM中储存 ③提示从LTM中提取先前学习的内容

  ④通过复述在STM中保持信息 ④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现材料,确保选择性知觉

  ⑤为在LTM中保存对信息进行意义编码 ⑤以适当的语义编码指导学习

  ⑥将LTM中的信息提取到STM中 ⑥引出反应,包括反应生成

  ⑦反应生成并进入效应器 ⑦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

  ⑧学习结果学习者的环境中 ⑧评估作业,包括提供学习结果反馈机会

  ⑨通过执行策略对过程实行控制 ⑨安排多种练习以帮助将来的提取和迁移

  根据本课实际——教学重点(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安排两次上述的学习过程(学习事件)以此达到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即⑴—⑺为第一次学习过程,重点落实酸的通性;⑺—⑿为第二次学习过程,重点突破金属活动性顺序。

  2、 以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过程为基础的设计思想

  人类认识自然、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是从外现的、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感性认识逐步升华为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理性认识。因此,在设计中要体现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以便使学生感到学得自然、学得轻松。本课总体设计中的“⑵→⑶→⑷⑸⑹”、“⑼→⑽→⑾”均体现了认识规律(即:现象→规律→本质)。同时设计中的“⑵→⑶⑷⑸⑹→⑺”、“⑼→⑽⑾→⑿”也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来自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的思想(即:实践→理论→实践)。

  3、 以整体的连贯性为基础的设计思想

  为了能使整堂课一气呵成,成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体系。首先,将教材中酸的涵义部分移至酸的通性之后,目的是使学习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又使教学内容顺利落实。不把知识强加于学生,让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有效学习中获得知识,而不时接受知识;其次,特意在环节⑺中设计了不能发生的酸和金属的反应,以此顺理成章地将学生思维迁移至研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上来。

【有关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合集九篇】相关文章:

有关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8篇07-11

有关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八篇06-19

有关初中化学说课稿合集10篇07-02

有关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05-24

有关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07-13

关于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05-21

关于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07-18

关于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合集九篇07-13

有关初中化学说课稿4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