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初中

时间:2021-07-15 10:29:15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汇编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说课稿初中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汇编7篇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诫子书》,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诫子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阐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学习《诫子书》有利于学生了解修身养德的途径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说学情

  除了充分了解教材,合理把握学情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篇课文所面对的初一学生,他们的言语理解和运用能力发展迅速,具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在课堂中应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主学习、概括文意的能力,并且学生刚刚步入新的校园、新的学习阶段,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深刻内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从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教诲,以及文章中蕴含的哲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将在我的教学中采用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和讨论法。

  阐述了以上教学依据,我将具体论述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本次说课的重点。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刚开始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我将设计诗词导入,把学生带入古诗文学习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对话同学:同学们,你们知道“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诗句描写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吗?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通过名家范读、学生自读并结合书下注释、利用手中的工具书等方式,疏通文意,了解《诫子书》主要内容。

  其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体会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用意,能够说出作者通过家书向儿子传授修身治学的道理。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请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同时提出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生基本能够回答出,本文主要围绕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展开论述。

  2.顺势我会提出第二个问题,“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前一句的关系是?

  这一句紧接着中心论点,学生阅读后可以总结,其阐述了静的价值和作用。

  3.然后,针对文章内容提出第三个问题:后文诸葛亮又从哪些方面教育儿子?明确答案如下:

  正反两个方面。正面论说:学、才、志的关系。学习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因此,志是成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学又要以静为前提。反面论说:从“淫慢”“险躁”两个反面来论述“静”与“俭”的重要性。

  4.接着提问《诫子书》最后一句在议论之中加入抒情,表达了诸葛亮的什么情感?

  明确:教导儿子要珍惜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教诲的殷切之心。

  5.回顾整篇文章,本课最后一个问题是,组织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回答:《诫子书》是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的?这些方面中诸葛亮放在首位的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后明确:修身、治学、惜时等方面。静放在首位,学、才、志均是成才的必要条件,但成才之前先要成人,只有道德品质是高尚的才可能治学成才,否则即便有很高的才学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尊敬的人。

  通过以上环节及问题设置,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四)延伸作业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具有开放性、探究性。一堂好的语文课堂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本身,应当有机拓展,增加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通过多媒体展示关于诸葛亮的背景资料和影视片段,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请学生课下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小结作业

  请学生思考并总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的现实意义以及自己有何影响和借鉴。

  最后,我的作业设计为: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板书应该清晰直观地展现教学重点,便于学生随堂梳理文章内容和课后整理笔记。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2

  各位评委: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学生、教学过程、板书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分析教材

  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人物小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氛围。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握作者塑造的“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提高感悟能力,解读“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独特个性。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透过作品初步了解人物自传的特点

  ⑵感受作品自然平淡而又形象鲜明的语言风格

  ⑶通过诵读,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感知文意

  ⑵反复诵读,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⑶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相关资料,培养探究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1、结合背景、材料,体悟作者情感。

  2、鉴赏文章语言,学习用简明语言展示人物精神品质的写法。

  3、引导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

  第二、分析教法、学法

  (一)教法

  (1)这节课主要采用诵读──探究法,讨论──点拨法。

  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二)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文言的时代距离要求学生读准音,读透意,体味文言的音律美,意韵美,熟读成诵。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第三、分析学生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应注意安排好预习环节,关键是字词的掌握。提前给学生布置好预习题目,要求他们自己利用工具书及资料,解决字词难点。甚至要求学生能够提前背诵课文,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落实。

  第四、教学过程

  (1)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补充相关知识。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外查阅资料的习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展示预习成果,互相补充,使之对作者、背景有较充分的认识,有利于对课文中心的理解。教师可以简要补充,并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检查学生读准音,读顺句,对句读加以点拨,为学生课堂正确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利用多媒体,配音、配画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出韵味,增加课堂吸引力。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字、词、句的含义。为减低难度,可以分段进行。学生课堂讨论,合作探究词句的含义。这是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充分利用小组集体的智慧,相互学习,集中疑点当堂提出,其余小组可以代答,教师只在有代表性的问题上启发或解答,始终使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细心的作风,独立发表见解的胆识。教师对于课堂活动积极的学生要加以肯定,培养他们的信心。

  (3)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基础知识,检查学生掌握情况,作到及时反馈。题目应该眉目清楚,按实词、虚词、特殊用法、句子,分门别类,利于学生掌握。

  (4)教师采用问题引导法,问题设置要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力争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学生讨论,主要利用多媒体出示这几个问题:

  1、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迅速、准确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

  ⑴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采用先叙后议方式结构全文(传文+赞语))

  ⑵文章介绍了五柳先生哪些方面的情况?作者借助哪些语句作勾画?请学生归纳、列表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3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没有按照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介绍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使读者随着作者那赞赏和眷恋的笔触领略了人工营造的优美园林所体现的自然美和人工美。根据教材编辑意图,初中第四册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而作为本单元的重点课文的《苏州园林》,编者把它编排在单元之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为说明文这种体裁学生在初一时就已接触过。(如初中第二册第三单元)所以,对于本文的学习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又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它对本册的第二单元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因此,从教材的编排位置来看,它体现了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教学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作为初二的学生,已完成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衔接与过渡,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正逐渐形成,说明文已学过一个单元,有了一定的说明文语感,同时也初步掌握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如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等,但仍需继续加强巩固提高。

  据此我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整体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C、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

  D、掌握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E、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2、能力目标:

  A、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B、培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赏析品味文章、段落、语句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引导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主要特色,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祖国秀美园林、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B、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难点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它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所以,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叙述。据此,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由于本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同时他是苏州人,对苏州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从他曾说过的“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两句中就可知晓,正因如此,他才写出《苏州园林》这样极富特征而又语言生动的文章。所以我把本文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老师,必须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朗读,所以应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在品味探究中,我准备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懂得学习,懂得发现问题,然后采用“探究学习法”,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并稍加点拨在阅读和仿写中学会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从而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此外,苏州园林之美,闻名全国,誉满世界。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借助课件将一幅幅苏州园林的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直观感,便于理解课文。同时,根据课文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圈点评析,帮助学生找出中心句、说明方法等,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角度地训练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让他们养成合作、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确定以下学法指导:A、预习课文的方法。B、朗读文章的方法。C、质疑的方法。D、赏析品味语言的方法。

  对于本课的教学时数,拟两课时完成。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激趣导入:先让学生与我一齐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背完问:“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色吗?”明确:杭州西湖。然后再饱含激情地说以下的话:同学们,如果有一个地方能囊括天下的美;如果可以在那个地方见到江南大才子文征明的工巧设计;如果这个地方可以融精致优雅、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于一体;如果可以在这里看到奇山异石、深壑邃洞、天然清秀、明净深幽——那么,这个地方会是哪里呢?(稍停顿时一下,让学生猜一猜。)对,一定是苏州园林。

  确实,苏州园林之景,如诗如画,无不令人心向神往。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跟随叶圣陶先生去领略那苏州园林醉人的胜景吧!(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课件一)(这一导语的设计,以优美的语言描绘苏州园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向往之情,从而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走进文章的画面中。)

  2、板书课题、作者,然后让学生介绍所了解的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背景。(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因为初一时已接触过叶圣陶的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那么让学生介绍作者,应不是难事,如忘记,可适当提醒。)

  3、抽查学生掌握生字词情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有助于积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请学生说说学习说明文应从哪几方面入手?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等。

  (二)、自主学习,内容呈现,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以导游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比一比看谁复述得最好,不能复述的地方做上记号,别人复述时注意听。学生复述后,教师应点评,多鼓励,少批评。

  3、朗读课文,注意语感、读书的节奏、感情的抒发。

  (三)合作学习,师生互动:

  1、让学生找出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的句子和各段落的中心句。

  2、请学生将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讨论研析,教师巡视给予点拨引导。

  3、学生画出描写苏州园林美景的语句,共同欣赏。

  (四)探究学习:思考题:

  1、苏州园林给作者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苏州园林有什么整体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苏州园林?

  4、划出3—9自然段的中心句,想想与前文有何密切关联?

  5、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请圈出本文有“图画”之意的词,然后再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归纳板书。1、2、3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很快就能找到所以,尽可能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4题前一问题容易解决,关键是后一问题,先选两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这一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从而掌握本文是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展开的,条理清晰。5题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讨论后再明确。)

  (五)赏析品味语言:

  1、完成练习二,让学生懂得写说明用词既要准确,又要生动。

  2、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六)质疑:

  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题就是要让学生各抒已见,独立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一句中的“蔓延着”与“蔷薇木香”搭配不当。

  (七)小结:

  1、让学生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收获。(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收获,那么他们也就懂得了学有所得的道理。)

  2、教师小结见板书。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晰有序,实在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希望同学们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艺,力求学以致用。(板书的设计意在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再现总分的结构形式。)

  (八)迁移训练: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出示课件四:

  1、仿句训练:“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用一组排比句。

  2、运用你所学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简单介绍你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具,要求说出它的特点。

  (九)作业:课后查找有关中国园林的图片和资料或文章,共同交流欣赏。

  附板书: 苏州园林

  亭台轩榭的布局 (分) (总) (分) 角落的修饰

  假山池沼的配合 图画美 门窗的图案

  花草树木的映衬 (主) (特点)(次) 色调的处理

  近景远景的层次 顺序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猫》的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1.《猫》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现代散文。本单元选入了五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有人类对动物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给人留下深深的思考。

  第一课时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字词教学和对前两只小猫故事的解读,本节课重点剖析第三只小猫带给我们的心灵震颤,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而且能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美和作者细腻的描绘、朴素的文采。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和七年级学生心理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①用心体会第三只小猫带给我的心灵震颤。

  ②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细节刻画的手法。

  ③养成严于律己,公正待人接物的品行。

  3.教情、学情分析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七年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与生活非常接近,这都为本文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多谈自己的看法,这也符合新课改“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要求。为此我采用朗读感悟法、情景设置法,小组组内合作、组间讨论等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课上主要开展好课本剧表演和课堂法庭两个活动,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二、说预习

  预习是学生课堂学习必备前提,是学习能力得到提高的重要途径,是四模块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的课改实践证明缺少了预习环节的课堂注定是低效的。只有进行有效预习才能达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目的,才能真正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当堂达标。结合教学目标,我设计以下预习题目,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给学生。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第三只小猫的故事排练成课本剧。

  2.把三只小猫的故事对比,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的含义。

  为保证预习的成效,我安排20分钟的自习课让学生开展预习,目的是培养预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前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依据学生预习情况适当调整课堂教学环节和重难点。

  三、说课堂

  (一)激情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网络流行的虐猫视频和大街上的流浪猫图片,带动学生入情入境。问,在第三只小猫身上有没有挨打的经历?哪小组能展示下你们排练的课本剧?

  (二)课本剧表演

  通过课本剧表演,真实再现文本内容。

  (三)课堂法庭

  表演完毕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临时组建课堂法庭,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我”“妻”“张婶”“刘嫂”等角色,其余学生组成评审团,针对小猫的死开展法庭举证,找寻小猫死亡的真正原因。活动的开展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我的良心受伤了?”的含义。这里,我还要引导学生抓住“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等重点语句,细细品读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为达到最佳课堂效果,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五段,“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了伤……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是作者的内心独白更是心灵忏悔。在同学们入情之后,请大家小组内自由讨论,谈谈课文告诉我们了什么?

  学生能很容易能得出以下观点:

  无论做什么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也可能有的学生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出作者是对当时社会人生的感触,表现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严于律己的精神和仁爱之心。

  这里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解读,但我也会把我的观点和学生一起分享: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动物、植物都有他生存的权利,人类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比自己弱小的生命,和谐是我们这个星球生存的永久主题。

  四、当堂达标

  此环节是以学习目标为中心、落实“堂堂清”要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外负担、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我设计以下题目要求学生在10分钟内完成,3分钟内检查,2分钟修改。

  1.综合能力检测第一题,完成字词考察。

  2.文中的三只小猫,你最喜欢那一只,简单说明理由。

  3.为第三只小猫写篇悼词,不少于50字。

  在这三个题目中,1题90%的同学能达标。2题只要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即可。3题其实是文本内容的向外拓展,也是表达能力的检测。当我们的学生写出这样的句子:当我举起沉重的木棒砸向你的时候,你没有辩解、没有反抗,便喵呜一声逃到屋瓦上去了。当我知道了真正的凶手时,你却惨死在邻居家的屋脊上。你或许是饿了,或许是冻了,还有可能是委屈和对我们家的恋恋不舍。你受了冤枉却没有辩解也无法辩解,最终死去。我认为是自己把你害死的,这个过失永远无法补救,对不起,小猫,一路走好!

  当我们的学生写出这些句子时,我们能说我们的课堂没有成功吗?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5

  一、说教材

  这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课文首先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灾,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使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当时的重要性;然后写小姑娘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随着一次次让水,水罐也一次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地球上终于有了一股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应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在于,读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说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3、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三、说教学过程

  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

  我是用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来导入的,这样的导入很直接,让学生一下子就能进入到课文内容中来,节省时间为后面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准备。

  对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我是借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主要体现为:

  空水罐——装满水——银水罐——金水罐——七颗钻石——大熊星座

  从“空水罐”到“水罐装满水”: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醒来后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小姑娘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水,虽然又累又渴,但没有舍得喝,急着赶回家去给妈妈喝,被脚底下的小狗绊倒,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这部分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喜出望外”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正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水罐变成银的和变成金的我是放在一起来进行的,原因有三:一是因为课文比较长,如果也象教学第二自然段水罐第一次变化那样详细的话时间来不及;二是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了第二自然段以后,已经知道从什么角度来体会这个变化的原因,因此也没有必要详细说明;其三,是为了突出水罐的第一次变化和最后一次变化,也就是为了突出重点,所以这部分,即三、四自然段就通过让学生通过自己朗读来体会,体会小姑娘不但深爱着自己的母亲,还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动物和水罐的神奇并不在于小姑娘本身,而在于爱心,只要有人献出爱心,水罐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小姑娘强忍住焦渴,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这部分抓住“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水让给过路人是多么美好的行为。在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水罐的最后一次变化。首先,最后一次变化应是在前几次变化的基础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选择有违“爱心”,水罐里都不可能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为帮助理解这次变化的重要性,我结合第一自然段来想象爱心带来的神奇变化: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大地一片焦渴的景象,而现在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人们的心情将会如何?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这篇童话的内涵。

  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在课文教学结束了以后,我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七颗钻石要变成星星呢?因为钻石晶莹剔透,闪烁着美丽的光芒,它可以用来表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在本课中,星星和钻石一样,象征着美好的心灵,象征着爱心。星星永远挂在夜空里,象征着爱心永恒;它光照人间,还表示爱心普照人间。童话故事美丽的结尾寄予了作者美好的愿望。然后出示了“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的句子,这样就让孩子更好的把握和理解“爱心”的主题。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爱心”的故事来谈谈爱心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在说完后我播放了一个以《爱的奉献》为背景音乐的短片,让学生在了解了爱心的神奇力量后感受发生在不久前我们身边的爱心故事,感受爱的伟大力量,让学生带着深深的感触走出教室、走进生活。

  然后再一次出示“愿我们的爱心像星星一样普照人间。”此时,已经不仅仅是大熊星座了,让学生知道所有的星星都爱的使者,所有的人都应该是爱的化身,知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最后布置爱心作业,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始终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感谢别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收获快乐和感动。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加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使长途跋涉的人品味到滋润甘甜。

  爱心是一座连接你我的桥梁,使人们之间的距离缩短。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情感,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引起我们的共鸣。这是一篇选取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的文章,描写细致,中心突出,故事情节紧凑。本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的交往,少年的心灵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许多人却重财轻义,他们也疼爱自己的子女,但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也并不懂得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课文赞美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的心,尊重他们的友谊。

  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亲情,同时更加珍爱友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培养阅读理解、辨别是非的能力。2、提高朗读能力,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3、学会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中所赞美的小朋友之间真诚无私的友情,领悟并倡扬文中所表现的纯洁真诚的人情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三)学生分析

  “代沟”是现代中学生常常感到困惑的话题。“亲情”与“友情”发生矛盾也时有所闻。因此,本文所写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在当今社会日益强调个性张扬的环境里,如何看待亲情与友情,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如教材中的“我”与万芳的友谊、“我”与父母的冲突,确实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学生的感情倾向可能会与教材不一致,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可能会触发学生的另外的感想。教师的眼光不要局限在如何解决教材中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处理这些矛盾的某些必须坚持的原则。而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理念

  该文是一偏反映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内心情感冲突地散文,重要地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去领悟文章中所蕴含地哲理。

  教师要注意使学生地学习方法发生转变,由过去地被动式阅读转变为主动式阅读,力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特别是像〈羚羊木雕〉这样地课文,如果不联系自己地思想实际,很难有大地收获。课堂讨论时,教师不要用唯一答案来限制学生地思考。注意挖掘教材中地人文因素,以次培养学生地健康个性,实现学生知识与人格地同步发展。

  教学思路

  1、朗读与讨论并举,提高学生地阅读能力。具体而言,即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地感情,同时,让学生围绕文章地主旨进行研讨,从中感悟文章地亲情与友情。

  2、阅读与写作并行。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方式表现人物性格地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采用拓展写作地方式,让学生摹仿学习。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构想:设计此环节,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发表自我阅读感受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构想:通过此环节,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四、交流自主合作学习情况

  (一)交流学案上的“我的视角”

  设计构想:通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家庭实际,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至爱亲朋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提高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增强化解矛盾的能力。

  (二)问题探究

  设计构想:体会本文构思的巧妙,学习本文多种描写方法,并用之于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三)拓展延伸

  1、写出至少两则关于友情的名言。

  2、给家人写一封信,委婉地指出他(她)的某个不足的方面。

  3、学习本文人物描写方法,练习写一个片段,要求选择班上某一位同学的某一点进行描写,突出其特点。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7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 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所以我设计让多种艺术形式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启迪思维。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力,引导学生将《小石潭记》改编成一首乐曲、一幅图画、一部风光片以唤起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艺术感知力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课前资料交流法、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尝试用其它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文章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4、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1、 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 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 布置预习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时借助其他艺术手段解读文学作品。

  (一)、走进音乐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调

  1、 聆听文章的配乐朗读,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

  2、 找出文章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3、 为了更好的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老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通过想象音乐的曲调,引入对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经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从而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而资料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4、 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并给予听读要求——将《小石潭记》绘成一幅画。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二)、走进美术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 复习课文翻译。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展示课件中相关的画面,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从而加强学生的艺术直观感受。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并说出原因。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老师相应做出引导总结出文章言简意丰景中含情的语言特色,比喻拟人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汇编7篇】相关文章:

【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模板汇编6篇06-25

【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汇编8篇06-16

【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模板汇编八篇06-15

【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汇编10篇07-19

【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模板7篇06-13

【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合集五篇06-10

【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合集7篇06-07

【精华】说课稿初中模板汇编8篇05-30

【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集锦8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