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初中

时间:2021-07-28 10:27:13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初中范文集合七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初中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初中范文集合七篇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1

  一、说教学设计意图

  首先由学生尝试举出实际生活中某两个量出租反比例关系的例子,自然地引入利用所学的反比例函数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课上引用一个用“杠杆规律”的实际问题,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了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定律”中力与力臂两个量的反比关系,将他们运用到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热情。也培养他们科学探索精神。

  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他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有理有据地引学生通过反比例函数模型实现这一目的。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转化思想,逐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函数模型没有变,但两个量的角色发生变化,体会变与不变的思想。通过这种方法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打好基础。

  通过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星海湖水利工程为实际问题创设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运用和理解,更深层次形成反比例函数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创造展示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最后,通过小结,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系统化。

  二、说内容

  本章的反比例函数的内容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是在已经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再一次进入函数范畴。反比例函数是基本的函数之一,本章共分为两节,第17-2节的内容是如何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或如何用反比例函数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现象。本节课主要涉及在使用杠杆时,如果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则动力是动力臂的反比例函数。

  三、说目标

  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杠杆原理”等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关系的探究,使学生能够从函数的观点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运用反比例函数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把实际问题利用反比例函数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

  四、说教法

  本节课是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的学习,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且精心引导学生通过反比例函数模型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在这引导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老师是如何将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的。

  五、说学情

  从学生初步接触函数所蕴含的“变化与对应”思想,至今已经半年有余,学生对与函数相关的概念不可避免会有些遗忘,再加上我们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外来务工子女,好的习惯没有养成,所以基础知识差。特别是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在进行活动中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六、说教学安排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目的老师提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请学生帮助解决,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二、分析解决问题 目的与学生共同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变量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

  活动三、从函数的观点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杠杆规律”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活动四、巩固练习 目的通过课堂练习,提高学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活动五、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目的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体会利用函数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2

  【教材分析】

  垂线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垂线的概念、性质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材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掌握垂直的定义,垂线的画法与性质。

  数学思考:探索垂线的性质,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并通过“做数学”,让学生对猜想进行检验,作出正确判断。

  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的合作意识和习惯。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趣味,获得发现的喜悦。

  鼓励学生感想敢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垂直概念的建立、垂线的画法与性质。

  教学难点:

  用数学语言描述垂直的定义以及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感到数学枯燥,学习兴趣不高。所以这节课利用普通的多媒体教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实例的展示及动画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图形中蕴含的垂线特征,使知识的生成过程更直观更形象。对学生的认知、理解以及教学重难点突破起到了关键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把整堂课分为课题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创新四个环节,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为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设立了预习导航,准备了大量有关本节课的学习资料,并鼓励学生自己到网上查阅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课题导入

  课题导入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熟悉的马路、篱笆、小棒等实物形象,并提出问题:仔细观察各组图形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感到数学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2、合作探究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质疑、学会发现。合作探究分为垂直的定义、课堂练习、试试身手、垂线性质、你来当老师、走进生活五个小版块。其中,垂线的定义鼓励学生自己概括,并积极与大家交流。课堂练习梯度明显,答案灵活,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试试身手”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发现,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很容易发现垂线的性质。“你来当老师”、“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给学生一份自信,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质疑、学会发现。“走进生活”借助多媒体把学生的生活体验真实的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有用的数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本节课还有什么问题、新发现。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锻炼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语言概括能力。

  4、探究创新:“创新园”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课后去思考、去动手制作、去创新发现。既能激发学生课后去学习、去探索的欲望,又能让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的道理。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创新意识。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3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方根”是省编教材初中数学第三册第十章“实数”的第一节内容。由于实际计算中需要引入无理数,使数的范围从有理数扩充到了实数,完成了初中阶段数的扩展。运算方面,在乘方的基础上以引入了开方运算,使代数运算得以完善。因此,本节课是今后学习根式运算、方程、函数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2、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和大纲确定)

  ⑴、使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了解平方与开平方的关系。

  ⑵、学会平方根的表示法和求非负数的平方根。

  ⑶、通过上述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第一”的观点;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重点:平方根的概念。

  难点:平方根的概念和表示。

  关键:求平方根(即开平方)运算要靠它的逆运算平方来进行。

  二、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边启发、边分析、层层设疑、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同时,利用媒体形象直观地展示引例、例题及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活跃课堂气氛,增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协作学习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出示引例1:(投影片显示)

  一艘轮船由A码头出发,朝正东方向行驶3千米至C处,然后朝正北方向行驶2千米至B处,问A、B相距多少千米?

  2、提出问题:⑴已知一个数要求这个数的平方,该如何求?

  ⑵已知一个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又该如何求?

  ⑶符合这样条件的数有几个?该如何表示? (依据己有的知识经验估计学生会回答------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的平方。)

  思考,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

  复习己学知识

  复习乘方运算法则。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诱发学生寻找解题途径。

  交流对话

  探索新知 引例2:(投影片显示)

  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4cm2,求它的边长。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

  强调指出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边长的值。

  总结:

  已知某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用式子来表示就应是:已知x2=a,求x的值。这和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求一个已知数的平方正好相反。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就须在数学上引进一个新的概念――平方根。

  引导学生举例。

  简要介绍数的产生与发展。 思考、发现:

  逆用乘方运算。深入探究,如设一边长为xcm,依题意有x2=4,∵22=4,(-2)2=4

  ∴满足x2=4的x的值可以是2,也可以是-2,但正方形的边长不能是负数,∴x=2即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2cm。

  归纳总结得出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二次方根)。

  理解并会表示平方根

  举例。

  了解 培养学生用逆向思维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中蕴涵着的一些相互联系的量(面积与边长),再通过设未知数,从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与乘方运算问题,体验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

  使学生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巩固平方根概念

  突出教学重点

  向学生渗透“实践第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课堂练习

  比较探究

  归纳总结 教材第87页练习,个别口答。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比较探究,寻找规律,得出法则(用投影片显示)。

  强调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决不能丢掉任何一个。若丢掉了一个,都是错误的。

  平方根的表示法。(强调,特别注意的是 ≠± ,其中a是非负数。)

  开平方的定义。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就是开平方运算,要靠它的逆运算平方运算来进行。 独立思考完成。

  共同校对,矫正。

  得出法则:一个正数有正、负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共同校对,矫正,使语言精练准确。

  理解,掌握。 使学生及时巩固用平方根的概念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让学生明确平方与开平方是互为逆运算关系。

  例题分析

  反馈调控

  形成能力 出示例一:下列各数有没有平方根?若有,求出它的平方根;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⑴36 ⑵ 0.16 ⑶ (-4)2 ⑷ -32 ⑸ 0 ⑹ ⑺ -|a|-4 ⑻ 2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⑴、要判断一个数有没有平方根,就要看它是不是负数,若是负数就没有平方根,不是负数就有平方根。⑵求平方根时,要注意利用平方根的定义来求。

  板书解题过程:……

  指出:在解具体问题时,要灵活运用法则;带分数开平方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结合平方根的概念与法则,探索思路方法,口述解题思路。

  掌握解题过程的书写格式。 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领会解决问题的思路。

  渗透比较思想,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梳理概括

  形成结构 师生一起讨论得出(投影片显示):1、一个正数有正、负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2、正数a的平方根的表示方法为± 。

  3、带分数开平方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师生一起讨论得出

  突破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应用新知

  体验成功 出示练习(投影片显示):

  1、判断正误,并且改错:(用投影片显示题目)

  ⑴100的平方根是10

  ⑵非负数一定有平方根

  ⑶9 的平方根是±3

  ⑷2的平方根是±

  2、教材第89页练习2、3、4

  巡视、小组辅导

  选取小组代表回答,给予积极的评价,并强调注意点: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决不能丢掉任何一个。若丢掉了一个,都是错误的。②正确表示平方根。

  ③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适用的'方法。

  小组讨论,互相质疑,校对,矫正。共同完成。

  书写练习4的解题过程。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使学生及时巩固用平方根的定义和法则解决问题的方法,规范解题格式。同时使学生注意解题的关键。

  问题迁移 出示练习(投影片显示)

  1、什么数的平方根是它的本身?

  2、求下列各式中x的值:

  ⑴ x2=25 ⑵ 2x2-32=0

  ⑶ 4(x+2)2-81=0

  (这里估计学生会联想到引例2解决过类问题)巡视、小组辅导。

  投影有代表性的学生的解答过程,给予积极的评价。 阅读题目

  先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发现,质疑,达成共识。

  书写解题过程。

  使学生再深入探索平方根的定义与法则,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发散思维和合作精神。

  规范书写解题过程。

  知识整理

  形成系统 提问:

  ① 这节课学习了用什么知识解决哪类问题?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

  ③并学到了哪些思考问题的方法?④介绍开方最早见于我国的《九章算术》,比国外早一千多年。

  出示“想一想”: ( )2 = ? (- )2 =?

  (从知识、能力等方面)对所学内容加以概括,相互讨论,回答,补充,共同整理。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知识系统,为今后继续学习实数性质的应用打下基础。

  爱国主义教育。

  加深学生对平方根概念及其表示法的理解。

  布置作业 巩固提高 ⑴完成作业本上的题目。

  ⑵兴趣题:已知某数的平方根是x+2和3x-14,求这个数。 课后结合自身水平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

  ⑴基础一般的学生完成作业本。

  ⑵基础稍好的学生完成作业本和兴趣题。 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但考虑学生基础的差异性,故进行分层次要求。

  板书设计

  10.1平方根

  投影学生练习

  …… 例一:

  解:(板演详细解题过程)…… 平方根概念:……开平方概念:…… 法则:……

  设计说明:

  ㈠、指导思想:

  依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及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遵循现代教学思想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注意数学思想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使学生体验数学的“实践第一”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㈡、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使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了解平方与开平方的关系;理解并学会平方根的概念和表示。),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㈢、关于教法和学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实例和生活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让学生在乘方运算及其逆运算及平方根性质法则的比较中主动发现问题;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在练习训练中提高解题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同时,采用媒体辅助教学,增大教学密度,更好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㈣、关于教学程序的设计

  在教学程序设计上,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突出以下几个注重:

  ①注重目标控制,面向全体学生,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

  ②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③注重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协作,共同提高。

  ④注重知能统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4

  一、教材分析

  同底数幂的乘法这节课要求学生推导出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理解和掌握性质的特点,熟练运用运算性质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改变以往单纯的模仿与记忆的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通过练习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和整式的加减之后,为了学习整式的乘法而学习的关于幂的一个基本性质,又是幂的三个性质中最基本的一个性质,学好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对其他两个性质以及整式乘法和除法的学习能形成正迁移。

  因此,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既是有理数幂的乘法的推广, 又是整式乘法和除法的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本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同知识技能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2。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

  1。在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时,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通过"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推导和应用,使学生领会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

  (三),情感价值

  体味科学的思想方法,接受数学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教学手段:为了使性质的推导过程更形象和清晰,所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三、教学方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要让学生经历探索性质的过程,因此,在性质的推导过程,采用让学生尝试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再通过交流, 讨论,发现性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对于推导出的性质及其语言叙述,则可以一种较轻松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方式指导他们理解记忆,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学生讨论与教师的讲授相结合。而在整个教学中,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学法指导

  教学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本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多合作,大胆猜,会验证" 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及通过动手实践,理解记忆和强化训练的学法掌握本节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运用多媒体投影引例,引导学生观察由问题而得到式子特点:105×107=

  二。探索交流 发现新知

  (一),提出新任务:

  思考:an 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其中a,n,an分 别叫做什么

  问题:1。25表示什么

  2。10×10×10×10×10 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思考:1式子103×102的意义是什么

  2这个式子中的两个因式有何特点

  3。a3×a2=

  过程中注意了解学生对幂的意义的理解程度,要求学生说明每一步的理由。

  思考: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各题左右两边,底数,指数 有什么关系

  103 ×102 = 10( ) 23 ×22 = 2( ) a3× a2 = a( )

  (二),提高任务难度:

  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前后底数和指数的关系,并鼓励其运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猜想:am · an= (当m,n都是正整数)

  (三),提出挑战:能否用一个比较简洁的式子概括出你所发现的规律

  (四),提出更高挑战:要求学生从幂的意义这个角度加以解释,说明,验证它的正确性。

  然后要求学生按步骤独立思考和探索:

  1。比一比:识记运算性质

  2。回想一下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用这个办法能否持久 你能否提出一个更有建设性的改进措施

  猜想:am · an= (当m,n都是正整数)

  对运算性质的剖析 条件:

  ①乘法

  ②同底数幂

  结果:

  ①底数不变

  ②指数相加 (目的是为了化解难点)

  3。再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性质的特点和语言 叙述,有目的地提取记忆。

  4。提问:"你认为这个性质的应用,应特别注意什么 "

  (五),应用练习 促进深化

  1。计算:(1)107 ×104 ; (2)(—x)2 · (—x)5 。

  2。计算:(1)23×24×25 (2)y · y2 · y3

  你能回答开始提出问题吗 105×107等于多少呢

  练习设计:

  巩固练习:

  1计算:(抢答)

  2计算:

  3。下面的计算对不对 如果不对,怎样改正

  变式训练:填空:

  思考题 :

  1。计算:

  2。填空:

  五、提炼小结 完善结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收获与体会,成功与失败。

  六、布置作业 延伸学习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5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初一年级第一章第五节作如下的设计。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有理数的乘方是初一年级上学期第一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从教材编排的结构上看,共需要4个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 的,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又是后继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铺路架桥的作用。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和转化的数学思想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的初步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广的过程,从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3)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归纳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体会与他人合作 交流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方法。

  4、教学难点:

  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的理解。

  二、说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实践探究式。

  三、说学法

  根据初一学生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课堂上采取由浅入深的启发诱导,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让学生一步一步的跟着动脑、动手、动口,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方式由“学会”变为“会学”。

  四、说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目的之一是使课堂生动、形象又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之二是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实数、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高元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此外,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它学科有重要意义。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已有的知识经验,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主要体现在:

  知识与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会根据具体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建模的分析、思考过程,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做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要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而概念的教学又要从大量的实例出发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鉴于学生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较弱,因此把由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方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

  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法教学。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数学模型-----概念归纳”的模式。但是由于学生将实践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的能力有限,所以,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与演示,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方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建模,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因为数学来源与生活,所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通过微机演示课本中的实例,并应用微机对其进行分析,充分显示微机演示中的生动性、灵活性,把图形的静变成动,增强直观性;同时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抽象能力。情景分析中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但所列的方程不是以前学过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

  2、 启发探究,获取新知

  通过上述情景分析,让学生小组合作,列出方程。英国一位著名的数学教育心理学家曾 说:概念的教学要从大量实例出发,通过实例帮助完成定义,而不是教定义。因此,我在课本的基础上,又补充2个实例,而且,补充的例题所列出的方程正好是一个一次项为0,一个常数项为0 的特殊一元二次方程,这为后面概括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作准备。在学生列出方程后,对所列方程进行整理,并引导学生分析所列方程的特征,同时与一元一次方程相比较,找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并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来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由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所以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自我尝试、自我分析、自我修正、自我反思,让学生真正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内涵:(1)是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因为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化为 “ax+b=c(a≠0)”的形式,由此类比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0)”;并由一元一次方程项及系数的概念联想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的概念。

  3、 练习反馈,应用拓展

  在这个环节,我遵循巩固与发展想结合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竞赛活动的方式对本课知识进行巩固。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对概念进行变式应用,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小结归纳,上升理性

  引导学生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学习过程中用了哪些数学方法?

  (3)确定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时要注意什么?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5、 作业布置

  考虑带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不尽相同,因此,我分层次布置作业,以便同时兼顾到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四、教学评价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而且注重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板书设计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7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轴对称图形》这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在编排上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指导同学们感知图形的轴对称现象,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对称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同学们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

  教材从同学们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同学们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进而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为同学们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先通过天安门、飞机、奖杯的实物图让同学们观察、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接下来教材将这几样物品抽象为平面图形,引导同学们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材还在图中出现了“对称轴”这一名词,但没有给“对称轴”下定义或作出描述,只是让同学们有所认识。

  第二道例题则让同学们利用刚掌握的轴对称图形的初步知识,“做”出轴对称图形。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同学们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锻炼同学们的实践能力。

  “想想做做”中,通过一系列的习题,加深同学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其中第3题在方格纸上提供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要求画出它的另一半,使同学们有机会再一次在操作中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想想做做”后面,还安排了“你知道吗”,介绍自然界中一些对称现象以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对称的建筑,以进一步拓展同学们的知识视野,帮助同学们体会“对称”的科学与美学价值。

  学情分析

  轴对称现象是同学们新接触的一个知识点,这种现象广泛蕴涵在大自然中,学习这部分的知识,要求同学们具备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同学们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自主探求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理解对称轴的含义,感受数学的美。

  2.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同学们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培养观察、操作、表达、思维能力与探索意识,发挥同学们的想像力、创造力,激发同学们的审美观点,培养同学们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同学们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鼓励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同学们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辨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二.说教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在数学教学中,从生活中同学们感兴趣的物体出发,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同学们,让同学们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同学们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同时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这节课准备采用观察发现,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发现的方法,培养同学们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同学们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本课从具体的同学们感兴趣的物体中,让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提高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我先从孩子们感兴趣的玩导入,在教师与同学们共同玩的过程中拉近我和同学们的距离,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这节课的一开始,我先通过剪出一个“爱心”图,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并且也能比较自然地揭示这节课的课题。

  接下来,出示例题中的图片,让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并且自己动手折一折,来发现这些物体是对称的,揭示出“完全重合”这样一个概念,使同学们初步感知到平面图形的对称性,随后,让同学们继续动手折纸,进一步揭示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让同学们初步了解对称轴。

  然后给出一些同学们知道的几何图形和其他图形,即课本中的“试一试”,同样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设计,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同学们的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发散思维,同时一定难度的图形判断,让同学们在跳一跳的前提下才摘到他要的果实,激发同学们爱动脑筋,勇于探索。

  同学们学习完了“试一试”,此时同学们对轴对称图形已经有了不少的认识,这时,就需要一些习题和游戏来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我安排了“找一找”、“做一做”、“猜一猜”三个环节,“找一找”就是课本中的“想想做做”第一题、第五题和第六题,主要是让同学们来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两道题主要是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的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能准确地判断出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做一做”就是课本中的例题2,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来制作出轴对称图形,给了同学们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数学的亲切感,也有利于培养同学们对美的感受能力。“猜一猜” 是在给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的基础上,让同学们猜出这个图形的形状。在这一题上是由简到难,层层递进。这既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又能使同学们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的认识。

  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欣赏图片,情感体验”的环节,用课件展示出一系列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让同学们充分地享受这些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感受美、欣赏美。在这节课的最后,我用一个轴对称的汉字——“美”来进行总结,并将课题补充完整,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全课设计,力求做到符合同学们的认知特点,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同学们始终处于好奇、好学的学习情绪中,让每一位同学们都学有所得,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初中范文集合七篇】相关文章: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初中范文集合六篇07-21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初中范文集合八篇07-21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初中范文汇总七篇07-22

有关数学说课稿初中范文集合七篇07-21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初中合集七篇07-18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初中集合五篇07-16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初中集合5篇07-11

实用的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集合七篇07-27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初中范文集合十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