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化学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点击鼠标)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点击鼠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实验2—2]至[实验2—5]
多媒体课件:(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首先以儿童游戏的形式开场。[谜语]:(点击鼠标)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设问:“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二)层层深入、讲述新课
因为氧气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我调整了课本顺序,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说说氧气有那些用途?学生展开讨论,
得出结论:(点击鼠标)
一、氧气的用途
如果学生说不全我将采用以下两种补救方式:
1、阅读课文,及18页图示。
2、课后在网上、课外书籍上查资料或与父母交谈
这样有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参透“知识的获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这种观念。让学生多关注平日司空见惯的事物,因为生活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然后我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点击鼠标)(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无色、无味的气体)(2)[教师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水中有氧气)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氧气不易溶解于水)(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动画(点击鼠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点击鼠标)
物理性质1、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183c液态氧—218c固态氧
(无色)(淡蓝色)(淡蓝色雪花状)
初中化学说课稿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化学实验探究的意义。
2、学习化学实验探究的方法。
3、学会常见探究题型的解题方法、技巧。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主动研究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观察、猜想、类比的能力。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整合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体会探究的过程,感受探究带来的乐趣。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3、使学生体验到化学实验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教学准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观察、分析、讨论、归纳、联系生活、活动实践教学设备多媒体、大屏幕投影。仪器药品集气瓶、玻璃片、试管、饮料瓶、胶头滴管、玻璃管、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熟鸡蛋等课前准备做PPT课件、查找网上资料、准备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设计
从学习方法、中考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引出课题。
[引言]化学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我们的课本里及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都出现了涉及到化学实验探究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以化学实验探究为主题进行复习,希望对同学们解决此类问题能有所帮助。总结归纳化学实验探究题的类型。
[讲解]一、化学实验探究题的类型:
(一)假设验证类型探究题;
(二)处理、分析得出结果型探究题;
(三)新情景型探究题;
(四)计划方法类型探究题。投影例1
[启发]启发学生根据金属的性质和题目中有关信息提出假设。
[讲解]二、题型分析、解法指导:
(一)假设验证类型
[提问]本题你想提出什么假设?
归纳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假设,确定假设方案。学生读题思考;
提出假设:金属活动性锌>铬>铜;……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小结]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最常用的方法,而在设计对比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实验设计条件的公平性,以增强实验的可信度。用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酸,所用金属的体积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探究实验:学生分组操作;一组学生上台演示。适时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思考得出结论。叙述现象;得出结论;在黑板上写出铬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思]
引导学生归纳在这个实验中运用了哪些知识解决了问题?
活泼金属可以与酸反应;通过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一步探究]
你还能够设计出与上述原理不相同的实验进行探究吗?例如,利用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题型一小结]
如何假设?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做出科学、合理的假设。为求证假设,查阅资料,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假设得以验证。思考
总结投影例2
[问题引入](二)处理、分析得出结果型
读题时思考本题要解决哪些问题?
通过思考找出本题要解决的问题是CO2是否确实与NaOH发生了反应探究实验辅助学生实验;
指出本题涉及到学科间综合的知识。
学生完成实验:1、塑料瓶变瘪;2、瓶吞鸡蛋。
描述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
[问题质疑]有同学提出上述现象不足以证明问题,为什么?
引导学生全面的考虑问题,分析提出质疑的原因,并继续设计化学实验探究方案。学生讨论、交流找出上一实验不足以证明问题的原因,设计新的探究实验。探究实验辅助学生实验;
点评时指出学生是用对比实验解决的问题学生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
由此证明学生所设计实验的科学性、合理性深入探究
能否设计与上述实验原理不同的探究实验?
学生演示将CO2吹入NaOH溶液中,然后滴加盐酸。
[探究小结]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找到了新的探究方法,涌现出更多的探究实验方案。
学生在黑板上写化学方程式。
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出了更多方案。例如,在上述实验中还可滴加氯化钙溶液,或氢氧化钡溶液等。学习反思
[题型二小结]从此题的探究过程中,你得到哪些了启示?
对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既可以通过改进实验装置,创设新情景来观察到明显的反应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又可以从检验生成物的存在来判断反应的发生。
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对探究结果进行可靠性评价,使已有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升,使探究结果更加可信。学生反思后总结出对比法是进行探究实验的重要方法;
考虑问题要全面,注意观察和对比实验现象;联系实际,加深了对NaOH需要密闭保存原因的理解。投影例3
(三)新情景条件下探究型题
根据滴水生火的新情景设疑、提问。
引导学生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猜测。
学生猜想是O2、……[引导思考]
质疑探究引导学生运用题目所给信息,结合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水和过氧化钠反应为什么不可能产生碳酸根呢?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学生讨论得出:
(1)中气体为氧气;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可以解释产生现象
(2)的原因。并设计实验验证。
[题型三小结]解决这类问题要将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出现的新材料、新能源、新成果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联系、对比。此类题起点高,落点低,虽然情景新,但考点却不难。明确了新情景探究题的特点,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考方法。投影例4
(四)计划方法类型探究题
[讲解]怎样确定课题?
(1)从社会、生活、科学研究等方面提炼出来;
(2)从课本的知识点确定;
(3)从题目设置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形成问题,选择有研究价值的、新颖的、感兴趣的问题。学生从所给的课题中选择课题。投影出实例[讲述]根据课题的特点选择调查法或实验法等研究方式,并列出研究步骤,依据研究步骤进行实验或调查,最后以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形成成果,以利于交流。学生学习体会此类题型的研究过程。课堂小结
投影:
化学实验探究的八要素通过今天的探究活动,培养和发展了同学们进行化学实验探究的思维。依照探究的八个要素,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紧扣课本知识,勤于动手、动脑,就一定能使同学们的化学实验探究能力不断提高。总结课堂所学,归纳方法技巧,回味探究过程,提升探究能力。板书设计化学实验探究
(一)假设验证类型探究题;
(二)处理、分析得出结果型探究题;
(三)新情景型探究题;
(四)计划方法类型探究题。
教学反思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有些学生提出的假设及验证方案出乎我的意料,但又非常合理。我感到,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确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也获得了成就感,更加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化学的热情。
但作为一节教学示范课,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的地方: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偏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加以克服和改进。文章来源
初中化学说课稿3
如何通过试卷评析课使教师对学生前一阶段学习的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教师能反躬自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查缺补漏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教材、试题、多媒体等);利用好生成性教育资源(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问题等),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等、让整个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我的试卷评析课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励志
设计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我对考试的成绩做总的介绍(包括试卷的难易程度、学生错误情况的简单分析以及和其它班优秀率、平均分、高分率的对比。)
设计理念: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原因有二:1、我认为教师自己应该对所教班级的成绩在年级乃至全市的位次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近阶段学习情况。只有这样做,教师才能在后续教学中做到运筹帷幄,正确地帮助、指导学生的学习;2、使学生了解自己在班级、年级、全市的位次,从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骄不躁、不气不馁,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第二环节:爱的互动
得满分的学生、进步的学生以及在解题中间发现试卷有错误的学生、答案有创意的学生颁奖。
每次考试过后,我都用自己的钱去买一些他们喜欢的小礼物,如:文件夹、笔、钥匙链、千纸鹤、鲜花等,还有连同我的拥抱和祝福……一枝玫瑰花、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热情的拥抱常常让学生激动不已。在爱与爱的互动中,我与学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学生绽开的笑验上,从全班同学专注的神情中,从他们眼中闪动的泪花里,我分明的看到了爱的动力,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感动是互动的,它所产生的情感力量是巨大的,这种教育效果是空洞的说教所达不到的。
设计理念: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求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师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最终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个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智慧,也就是对人的理解。教材是“物化”的东西,我们教师应该是“人师”而不是“经师”。教师要知道生个学生都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不是共性的。应该了解你的学生在这一年龄段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生理特征,他或是她最需要什么。
设计感悟:我之所以这样做,因为,我认为,对教育而言,爱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当你找学生谈话时,你那爱的目光,会使他放弃戒备心理,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当学生课堂上因紧张回答不出时,你的爱对他是一种激励;当学生因犯错误而惴惴不安、手足无措时,你的爱对他来说是一种谅解;当学做了有益的事情;你的爱对他来说是一种最好的奖赏;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你的爱会给他增加信心和力量。爱,是照耀幼苗的一缕阳光,是滋润学生心田的一泓甘泉。
记的有人说过: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当我向学生播洒爱的时候,我也得到他们对我爱的回报。学生和我彼此都沐浴在爱的春、夏、秋、冬,伴随他们的成长,我快乐且幸福的生活着……
第三环节:体验学习
设计内容:改变原来由教师一人独霸课堂的局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对于失分率比较高的题,
(1)释疑:让学生自己说出错误的原因,为什么错?是不会、没有审清题、还是笔下误等等;
(2)质疑:接下来对自己的错误有没有怀疑,对正确答案是否理解;
(3)答疑:如若自己无法解决就求助其他学生来解释回答;
(4)评价:让全班同学来评价答疑同学的对错或是优劣。对于一些特殊的题,即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仍然得不出结论的,再由我引导他们找到答案。对于失分率低的题,采用下课单独解决的方法,从而照顾了大多数同学,又可以提高效率。如:在一次评析涉及温室效应的题目时,学生们各抒己见,从温室效应的成因、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如何进行解决,到引发二氧化碳是滞是造成温室效应的唯一气体,还有哪些环境问题我们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等等。使学生享受到了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得到了尊重。
设计理念:我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因为: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有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事物,而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另外,这一环节的设计还借鉴了“洋思教学模式”中的“先学后教”。逐步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设计感悟:通过这一环节的实践,学生经历了“体验性学习”,他们不仅用自己的脑子不想,而且要用耳朵听,用嘴说,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长的需要。
第四环节:悟学
设计内容:根据自己的考试情况写出心得体会。
设计理念:我认为教师需要“悟道”,学生应该学会“悟学”。在现代社会,一个人要想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那么就必须成为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勇于探索的实践者、不断总结的反思者(反思者最可怕)。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逐步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另外,通过写心得体会也锻炼了他们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使我更多的了解学生,便于下一步进行教育教学。
初中化学说课稿4
开场白: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初中化学组三号考生,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自己看时间和效率适当加)
铁树老师面试辅导
一、说教材
本节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第一课时。本课题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溶液是一种常见的混合体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初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学习的关于纯净物、混合物的分类,也为认识溶液打好了理论基础。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
(2)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用途;
(3)认识乳浊液,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主要通过情景导入法、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及参与度,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溶液的形成。
而在学法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溶液的性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任选其一)
导入案例一:用投影展示几种溶液,分别是:红色的眼药水,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淡黄色的橙汁,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无色的氯化钠溶液,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学生有趣的观察并回答。紧接着投影展示大海的图片,提问:海水是纯净物海水混合物?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海水和这五种液体都是溶液并板书课题。
导入案例二:(【引入】展示修车工人用洗涤剂、汽油洗手,学生感冒,医生给学生输液的小情景,当中的洗涤剂、汽油、输液用药水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那么什么是溶液?溶液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生活实际引入,以激起学生探究欲,及掌握更多知识的积极性(板书课题:溶液的形成)
(二)新课讲授
【探究活动一】
在探究活动一中,我将于学生合作进行食盐、蔗糖、硝酸铵、氢氧化钠固体物质溶解于水的操作实验,学生进行实验现象观察并进行记录。
我将让学生思考:
1、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吗?
2、为什么这几种物质最终会消失在水中?(并在此再次进行观察食盐溶解的过程。)
在我的提示下,经过小组讨论,总结:构成食盐的微粒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扩散到水分子中去,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溶液。
在此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全面观察实验能力,提升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渗透说明物质在溶液中是以分子或者离子形式存在。
通过实验获得四种溶液,让学生根据实验探究并思考:
1.它们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如果从小烧杯取出部分蔗糖溶液,与原来的溶液相比,它们的甜度、浓度、密度是否一样?
3.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了固体?
经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溶液的概念: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而我特别强调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解释均一性、稳定性)(板书)
在此并通过课件展示几个判断题让学生练习,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以下判断题目可以不用说,优秀教师选拔或者职称需要体现: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溶液。
3、溶液一定是液体。4、把实验溶液倒掉一半后,原溶液变稀了。)
在讲解溶液概念及特征基础上,提问:蔗糖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其中哪种物质被溶解了?
经过讨论总结: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板书】
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物质的物质
m(溶液)=m(溶剂)+ m(溶质)
V(溶液)≠ V(溶剂)+ V(溶质)(语音强调)
此环节通过对概念的分析对比,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实验中总结出概念,便于理解。
在此提出这样的疑问: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
进入探究活动二,乙醇溶于水
此实验不需要详细解释
药品:酒精、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显色)
仪器:试管。
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记录现象,总结得到:溶质不只是固体,液体也可作为溶质。并进一步强调: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并进一步追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我通过举例说明---气体也可以做溶质,例如碳酸饮料中溶质为二氧化碳气体等。
通过以上实验并总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时,量少的是溶质,量多的是溶剂,但如果有水,不管水多还是水少,水是溶剂。
(用水作溶剂的溶液,叫做水溶液,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水溶液。)
我在此呈现练习进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此内容可以省却,职称类、优秀教师选拔适当加入)
氯化钠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硝酸钾溶液、碘酒、稀硫酸、稀盐酸、石灰水、75%的医用酒精、95ml酒精和5ml水、95ml汽油和5ml植物油。
通过及时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并在练习中寻找存在问题解决问题。
在此全面总结:
1、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2、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3、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4、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
我与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内容整理归纳,便于学生的有效记忆。
在此基础上,通过展示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应用,从生活、医药、工业、农业等方面并总结溶液的用途:
①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速率较快
②对动植物生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养料的吸收、O2和CO2在血液中的循环。
③医疗上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
通过提问:餐具上的油污是如何清洗的?通过学生小组进行水和植物油,水、植物油和洗涤剂的混合,进行震荡并观察前、后、静置、倒掉液体后的试管是否干净的现象。思考:所得的混合物是否稳定、均一?是不是溶液?
得到乳浊液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在此进行思考:水、植物油和洗涤剂混合起来,振荡前分层,振荡后形成均一的泡沫,静置后泡沫仍均匀,不分层。倒掉液体后试管较干净。为什么呢?
通过讨论总结得到:洗涤剂的分子结构中有亲水基(喜欢与水在一起的一端)和亲油基(喜欢与油在一起),当它接触油脂时,亲油基就会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这些小油滴不会聚集起来,又能随水流走。化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板书)
在此让学生思考:
1、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
(①用洗衣粉洗衣服。②洗发水洗头。③用洗洁精洗餐效果较好。)
2、洗涤剂和汽油除去油污的原理有什么不同?(汽油去污利用的是溶解原理;洗涤剂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溶解和乳化的区别,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知识的运用能力。
在探究活动四中,通过向装有泥沙的试管中倒入10毫升水,震荡观察现象:浑浊,静止一段时间后分层。从而引入悬浊液认识: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常见的悬浊液:泥水、淀粉水的混合物、钡餐等。
(三)巩固小结
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溶液的特征、形成过程、乳化现象等,我将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进一步强调。
(四)作业布置
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我布置的作业是: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请同学们围绕洗涤用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调查与研究,写成小论文的形式。
六、板书设计
(一)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m(溶液)=m(溶剂)+ m(溶质)
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二)乳化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
初中化学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离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的第四单元课题三。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为学生后面学习酸碱盐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从而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能力。
(2)学习方法与过程:学习“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能在特定情景下,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唤起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初步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
(2)教学难点:离子的表示。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和学会离子的符号表示。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想象能力的发展。
二、教法与学法:
1、学生情况分析
初三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在课堂上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设置了许多活动:比如,“我会答、“我会写”、“讨论与交流”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2、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教育理念及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我对本节课的教学采取了如下方法:利用课件优势,充分展示NaCl的形成过程,从而了解离子的形成,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学法指导
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本课题介绍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由于本课题的知识形成较抽象,所以在教学中,一是成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学;二是通过“创设情景、探究新知”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4、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微观粒子生动形象地显现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微观想象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通过以下五个教学步骤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一)知识回顾、情境引入
1、知识回顾:“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的重点。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我在教学中先通过复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展示课件,抽生回答。)使学生意识到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然后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而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也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那么,当他们得失电子后,结果会怎样呢?本节课我们就以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为例来探究离子的形成。
2、创设情景:当钠原子和氯原子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它们是如何得失电子的?氯化钠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切入,形成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3、讨论交流:全班分为八个小组,短暂讨论交流。(这一环节充分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避免了教师的“填鸭式”教学。)
4、漫画导入:投影教材第79页插图4—10和钠原子与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最外层电子数目,从微观上分析得失电子趋势。
(设计目的:充分利用漫画效果,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分析氯原子和钠原子得失电子的趋势,使学生在有趣、轻松的氛围中接受难懂的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引导观察、启发探究
环节1、离子的定义:动画展示钠原子、氯原子得失电子后的结构示意图,并提问:钠原子和氯原子得失电子后带电荷吗?学生经历观察并发现它们都带电荷,从而很自然地引出离子的定义。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启发分析和诱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使定义的引出水到渠成。)
环节2、离子的分类:在学生已经得出钠离子和氯离子都带电荷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带电荷有什么不同。交流发现:钠离子带正电荷而氯离子带负电荷,从而得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概念。
(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抽象的分类思想,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环节3、离子的表示:通过分析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而形成,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离子符号的书写就是在原子的基础上标明所带电荷。这样可以轻松突破离子符号的书写这一难点,也为介绍离子符号的意义作好铺垫。当然离子符号的书写还要结合后面的化合价反复训练才能落实。
环节4、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整合学科之间的知识,提出问题:带异种
电荷的两种微粒之间会产生什么作用力?展示NaCl的形成课件,使学生认识到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始终都处于“创造性”积极思维中,强化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联想整合、形成体系
1、展示课件原子和离子的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然后教师评价归纳。(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分析、归纳、表达的能力。)
2、到现在为止,物质构成的奥秘已初步形成体系。结合问题:“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此时提出问题,学生有话可说。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和归纳,让知识更加系统,有利于学生很快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含义;同时也使学生对化学学习,尤其是微观领域的学习产生了渴望之情。)
(四)学用结合、展示个性
1、我会答: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带上(正)电荷,成为(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后,就带上(负)电荷,成为(阴)离子。当阳离子和阴离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合物时,整个化合物就(不显)电性。
2、我会写:写出下列离子符号: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
(设计目的:第1题,主要是对离子的形成进行检测,第2题,熟悉离子符号的书写。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奖励的形式是发放“小礼包”,“小礼包”内写着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当堂打开“小礼包”宣读知识点,给学生一点点神秘,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既是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对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了检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了教学高潮。)
(五)小结交流、布置作业
1、小结交流:我把这个环节设计为(1)过程小结、(2)知识小结两个步骤,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小结本节课的知识。
2、布置作业:完成基础训练
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原则,以“情境教学、问题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师生的双边情感交流,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微观思想方法的建立,学习心理、品质的优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板书设计
离子
一、离子的形成
二、离子和原子的关系
1、离子的定义
2、离子的分类
三、构成物质的微粒
3、离子的表示方法和符号的意义
4、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初中化学说课稿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叫张锋旺,来自尉氏县南曹乡中心学校。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课程标准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六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溶解度。下面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的设计。
一、教材内容:
溶解度在整个第六章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在学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之后,来探讨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解性的大小,起到呈上,又为下节学习结晶做好铺垫。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学生学起来不会感到吃力,还是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同时,在利用数据研究问题的同时,使学生从中能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学习和研究问题。
结合新课标、本节课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
3、知道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溶解度概念的探究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对溶解度曲线图绘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图的应用;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的概念。
二、学情与学法分析:
经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掌握饱和溶液、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习溶解度知识难度不大。但是初中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教法与学生的实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交流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此做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即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目标导学法、引导启示法、归纳总结法进行教学。
1、目标导学法: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欲望,并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2、引导启发法: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发现归纳,使学生领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
3、归纳总结法:对于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图应用,可以通过阅读、学生间交流讨论,总结。此过程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课时我首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谁能说出二者的转换方法?”学生七嘴八舌的抢着回答。问:“实验证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那些?”学生会说与溶质、溶剂有关,还跟温度有关(打开课件)问:“怎样来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强弱呢?大家不妨讨论一下。”引导学生:物质溶解性是难于直接测定的,能否用一个可测的物理量来表示一种很难测定的物质的性质?用溶解“最大量”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就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办法。这个溶解“最大量”就是这节我们学习的溶解度。接着展示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探讨何为溶解度。
(二)、讲授新课
1、固体物质溶解度:
播放课件:展示三张图片,图片1质量相同的溶剂,一个温度为10℃,一个温度为40℃,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Cl和KNO3。问:能不能比较它们的溶解性大小?学生:不能。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得出:应该在同一温度下。图片2温度相同,质量不同的溶剂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Cl和KNO3。问:能不能比较它们的溶解性大小?学生:不能。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得出:应该在一定溶剂中。图片3溶剂质量相同,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Cl和KNO3。问:能不能比较它们的溶解性大小?学生:不能。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得出:应该达到饱和状态。得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应定温度、定溶剂的量,定状态。学生阅读教材168页内容,(播放课件打出溶解度的定义)注重指出“三个条件”。问:你能理解这样规定的意义吗?学生思考讨论会得出:只有做出以上规定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才有意义。
学生讨论:20℃时KNO3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在20C时,该物质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31、6克。或说:在20C时,该物质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1、6克。
(播放课件)让学生简单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为了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我设计了下面的练习。
反馈练习:
1、某物质在20℃时溶解度为21、5g,其含义是什么?
2、我来当法官:
(1)、在20℃时100g水中溶解了23gNaCl则NaCl在20℃时的溶解度为23g;
(2)、在20℃100溶液中含有溶质23g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3g;
(3)、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g则NaCl的溶解度为36、5g;
(4)、在20℃时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g则NaCl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5g。
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总结(1)(2)(3)句的错误之处。对表现好的小组大家鼓
掌激励。
问:“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怎样表示这种变化关系,最直观、形象,又便于应用呢?”学生思考引出溶解度曲线图。
2、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图:
我们用纵坐标表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画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请同学们认真观看:通过绘制观察NaCl溶解度曲线,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播放课件)学生自己领悟绘制的方法。“学生自己阅读教材169页6——10表格KNO3的溶解度并将图6——15完成,看谁做得又对又好,小组内展评。”
让学生阅读教材169页图16、17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学生相互交流总结出曲线所表示的信息。
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及意义:
(播放课件)请同学们看图a 、b点表示的含义,学生讨论得出:曲线上的点即a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为饱和溶液;b点(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为了增强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然后播放课件中的两题学生交流讨论当堂完成。教师巡视点评。
3、气体物质溶解度:
介绍气体溶解度的概念,(播放课件)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着重指出它们是体积关系没有单位。然后说:大家想一想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的含义是什么?学生会立即回答:在0℃,氧气压强为101kPa时,1体积水最多能溶解0、 049体积氧气。追问:生活中有这些现象,打开可乐饮料瓶盖会冒泡;喝过可乐后会打嗝。谁能解释是什么原因?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气体溶解度的特点:当温度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压强的减少而减少;当压强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少,随温度降低而增大。然后学生小组抢答:1:打开健力宝瓶盖时我们为何会看到有气体冒出?
2:给水加热时我们为何可以看到水中出现气泡?
4、留下问题:
能否将溶解的溶质从溶液中取出来?怎样将溶质从溶液中取出来?这是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结晶。
(三)、(由学生自己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疑惑?
为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又设计了三个达标测试。目的检测学生对溶解度曲线图的应用。由学生同时动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而后统一答案。
(四)、达标测试:
1、(20xx)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中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
问题:
(1)t1℃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g。
(2)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3℃,A溶液的溶质
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假设升温过程中水的质量没有变化)。
2、(20xx)右图是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3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g。
(2)50℃时,将40g该物质加入到l00g水中,搅拌后得到的
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水,饮料大多数是碳酸饮料,其中溶有二氧化碳气体,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有关。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有关。
(五)、作业:教材170页观察与思考,173页4题、5题。
五、板书设计:
溶解度
1、固体物质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注意:条件:一定温度。
标准:100克溶剂
状态:饱和状态
2、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1)、绘制方法;(2)、曲线图表示的意义。
3、气体物质溶解度:
影响因素:当温度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压强减小而减小。当压强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温度降低而增大。
这是我设计的板书,这样设计条理清晰,简单明了,能突出要点,便于学生记忆。这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初中化学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而且,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再到看图片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时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1、收集有关材料,对有关知识有初步了解。
2、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
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
总的来说,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可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并以仿照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2、让学生事先收集资料和图片,并根据收集的资料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让学生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照片、漫画、短文等资料,完成有关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绘制图表。
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
2、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讨论与思考下列问题
(1)、该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中的水足量,请问水会充满整个集气瓶吗?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如果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面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不会,因为空气中含有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存在。
第二个问题的结果: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5、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7、作业:完成课本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1空气
初中化学说课稿8
一、说单元教材地位和作用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空气、氧气和制取氧气。空气和氧气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当前空气污染是全世界的三大问题之一,因此本单元内容是历年中考的重点之一。近年来中考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氧气性质实验、氧气制取的原理和操作为核心,考查观察能力、描述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还联系各地空气污染的问题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并应用
3、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并通过与许多物质反应认识其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4、了解实验室和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的不同;
5、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原理、装置、操作、气体收集及方案选择;
6、认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 &ldqu;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rdqu;实验,学会分析实验结果的误差原因
2、通过制氧方案的比较、鉴别,学会选择最佳原料、条件、原理、装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空气的污染源、严重危害及防治,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
2、通过对制取氧气的实验的探究,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三、说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氧气的含量及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催化剂的概念 。
难点突破: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要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从而理解整个实验的意图原理,并感悟到化学实验要得出正确结论必须注意每一个细节的正确。
中考考点和题型
本单元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综合应用题等形式出现,多考察气体的制取及空气污染与防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性质和用途等作为切入点进行考查。
四、教学方法
用师生互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回忆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讲授法多媒体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本节内容的连接性、条理性,教学中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导入 用谜语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入课题《我们周围的空气》。
通过幻灯片展示本单元的考点要求。就这三个考点进行讲解和分析。
1、以提问的形式简单的复习了空气的组成和氧气含量测定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
2、通过(伦敦烟雾事件)回顾空气的污染和防止。
3、通过视频回顾几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写出反应原理,总结出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
4、回顾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利用沸点不同)。通个视频再现氧气实验室制法启发学生思考,制取步骤、注意事项、引出固固装置和固液装置,通过对氧气收集装置的分析,学会选择收集装置。
5、巩固练习和中考链接可让学生明白考向,也能让学生提高自信心。
初中化学说课稿9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针对本次说课,我将遵循新课程标准理念,辅于教育教学有关知识为指导,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等七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章课题二。本节课主要包括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探究,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以及氧气的制取,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将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之后学习其它的相关实验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经验。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但是这些能力都不够完善,因此我会在课堂中充分结合他们的优势,不断的引导,让学生能参与到我的课堂之中。
(过渡:基于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能说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能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
2.通过合作探究,总结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实验的一般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体会实验与化学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过渡:教学是生命相遇、心灵相会的过程。本课的教学方法预设如下:)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牢牢的吸引学生。采取复习导入的形式回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式,进一步提问实验室中二氧化碳又该如何制取。引起学生思考,引入新课《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这一部分我会请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备原理以及相关化学方程式该的书写。
首先,提问制取气体的实验仪器选择需要考虑哪些因素?预设学生能回答出从发生装置考虑有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从收集装置考虑有生成气体的密度和是否与水反应以及是否溶于水。
然后,我会组织学生针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进行小组讨论装置的选用。引导学生分别从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以及气体产物的密度和是否溶于水以及与水反应等方面进行对比,最终参考氧气的制取装置,给出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反应装置是固体与液体的不加热反应装置;收集装置是瓶口向上排空气法。
设置合理的小组讨论,既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又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紧接着,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多种实验仪器,让学生讨论优缺点,最后选择最佳的实验装置。
最后,对于二氧化碳检验过程,学生能根据二氧化碳性质总结出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至于检验是否盛满,学生可以得出观察集气瓶口燃着的木条是否熄灭来验满。
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建立宏观的表象,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知识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从而突破重难点。
在本课的巩固与拓展环节,组织小组讨论根据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制取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小结:为了了解每个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采取随机提问的方式进行总结。
作业:课后查询资料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制取二氧化碳,可以选取哪些实验仪器。
开放性的小结和作业可以检验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七、板书设计
最后介绍一下我的板书设计,采取提纲式的板书,本着直观、简洁、清晰、明了原则。
初中化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七章溶液第2节《物质溶解的量》的第二课时,包括固体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不可缺少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是同学们经常接触的一类成分比较复杂的化学物质,也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在上册化学就经常遇到澄清石灰水、稀硫酸、稀盐酸等。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没有从化学角度去研究。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酸、碱、盐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是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很好素材,用讨论交流的方法去认识溶解度,享受互助的乐趣,来达到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精神。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建立、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及应用;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二、说教法
授课采用设疑、分组讨论、启发、讲授、归纳、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在“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感性认识,把教与学统一起来。同时在教学中不断地设疑,提问,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以讨论交流的方法来理解溶解度,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此外,其他各种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将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学法指导
在“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指导下,引导学生学习,要让学生明白:
1、在理解溶解度时,只有在一定的温度下、100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才能确定溶解度。
2、某些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
3、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关系
4、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四、教学设计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根据以“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为知识线索,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复习引入
复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冲一些溶液,例如糖水、盐水、葡萄糖等,那大家有没有想过,到底是糖溶得多点?还是盐溶得多点?如何进行比较?这样设置问题让学生感觉惊愕、意想不到,就会积极的思考由此产生了学习动机。
2、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根据各自经验和知识不同,得出比较条件。
3、练习巩固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4、分析比较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再通过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得出,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不同,由此引出不同温度下,同一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5、读图分析
通过溶解度曲线图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再对溶解度曲线进行分
析了解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关系
6、迁移与应用
通过设计一些练习使学生真正会利用溶解度曲线
7、自学
列出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学,再利用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巩固所学知识,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总结自己的收获。
8、布置作业
让学生通过作业,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中,也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本节课的知识能得到延续、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新课内容真正被学生所接受。
初中化学说课稿11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今天的课题进行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分析。首先我来谈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而二氧化碳又是本单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节课则在本书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制取某种气体时,对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形成的最好范例,上好本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提升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实验探究能力,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初步具备。此时,正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良好时机。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初三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配合教学大纲,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试剂和方法;
(2)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
(3)掌握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4)练习药品取用、装置气密性检验和排气法集气等实验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
(1)经过整个探究过程,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意义;
(2)经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会拟定简单的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能灵活运用现有仪器自主设计实验装置;
(4)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反思,熟悉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求实、合作、创新的学习品质;
(2)通过最终成功的操控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操作,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的快乐感,并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物质的性质、制法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出色的完成一系列探究试验。
2、教学难点:通过探究试验归纳、总结,正确的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实验装置。
当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的提问,适当的引导、指导,恰到好处的点拨,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点。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教学宗旨,也是建构主义教学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正是围绕这个主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将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法分析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教师根据目标提问,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教学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去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间不断的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竞赛教学法:
根据初中生集体荣誉感强,好胜心强的特点,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在竞赛中,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应用。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使用,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五、学法指导
1、探究学习:
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何不能使用其它药品,通过研究发生装置,选择其它仪器制取二氧化碳,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2、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探究实验,归纳总结:为什么稀硫酸和浓盐酸不能代替稀盐酸?碳酸钠不能代替大理石?等等。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
利用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4、归纳学习:
边实验边记录边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并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来谈一下教学过程这一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围绕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这一主线展开,具体分为五个步骤:
六、教学过程
1、悬疑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句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这节课,我先给学生讲了两个小故事:很早以前,在西德的一个州,有一片奇异的泽地:每当猎人牵着狗通过的时候,猎人安然无恙,狗却死了。当时那里人们都传说这泽地上有魔鬼,它最嗜好吃狗。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山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传说洞中有一个屠狗妖,人进入洞中安然无恙,狗却死亡。
这两个故事情节中的悬疑色彩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然后提问:大家知道这妖怪是什么吗?大家想不想抓住这妖怪呢?从而引出课题——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2、温故
课上展示一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信息:三种方法、两套装置;检密、验满、检验、收集均有回顾,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事实,获取二氧化碳的相关信息,进而为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做好知识准备。这一环节其实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环节,在复习回顾了制氧气的信息后,对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装置和检密、验满、检验、收集的方法进行提问,让学生类比分析,为以下探究打好基础。
3、体验
内容一: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我给出浓盐酸、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碳酸钙等药品和试管若干,并提出让学生从价格便宜、反应速度适中、利于收集、气体纯净、操作简便等方面去选择原料,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讨论、探究、找出自己认为理想的原料,这样设计既让学生认识到对比观察的科学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学生获取新知的体验学习。找到了理想的原料后,就要选择适宜的装置。
内容二: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1)给定仪器,学生自我设计实验装置
我将几套常用的制取二氧化碳装置图用幻灯片投影,并让学生回顾利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装置,然后按指定的图示进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设计。并进行检密、验满、检验、收集操作。然后小组间再进行交流讨论,互动学习,总结评价各自装置的优缺点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对实验操作和仪器的选择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下面自选仪器组装实验创设了良好的铺垫。
(2)自选仪器,自主设计新方案
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从仪器库中选择仪器,并通过查阅书籍、资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设计更多的方案,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淋漓尽致的自由挥洒。这个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3)展示分享:
让每一小组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让各小组间交流各自的实验状况,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反思本组设计的缺陷,最后选出最佳设计,并由设计者发言与大家共同分享设计成果,使同学们彼此间互通有无,激发共鸣,共同提升。极少数学生选择了单孔塞,多数学生选择了双孔塞配合长颈漏斗,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了有孔塑料板,弹簧夹。
(4)归纳总结
在课堂气氛高涨的时候及时提问:实验制取二氧化碳在选择仪器时需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例如大的方面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细小方面要考虑节约药品和对反应的控制等。)从而引导学生回归主题,及时的把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收获汇总、凝炼、升华。刚才我提到主线,悬疑和温故体现的是提问和分问,体验这个环节则体现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下面我来谈一下应用结论。
4、收获
请用你认为最适宜的药品,最理想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并用最合理的方法,最快捷的方式去收集、验满、检验。因为有了前面的探究,学生们很快的完成了布置的任务,此刻我及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表扬他们认真参与、大胆操作、积极探究的良好品质,鼓励他们再接再励,再创佳绩,让学生在激励声中爬的更高,走得更远。
5、延伸
(1)、从现实生活中找一些实验替代品,自己动手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完成制取二氧化碳的家庭小实验,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类比,让学生找到规律,指导探究其他气体的制取,从而锻炼学生对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提升对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的把握。
七、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
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二、装置的确定
1、发生装置:固体、液体不加热型
2、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三、检验和验满
1、检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2、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熄灭则已满。
四、延伸:
实验室制取气体
原料:价格便宜、速度适中、利于收集、气体纯净、操作简便
装置:取决于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
分层练习: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和提升
今天这节课我始终贯穿着提——分——实——分——应这一探究主线,着力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和学法和谐统一,传授知识和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和智育的和谐统一。
初中化学说课稿12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体系上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个课题是继上一单元里所学的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并与元素符号、化学式构成了九年级化学三个重要的化学用语。它在本单元中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进行化学计算的“中介”,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也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和保证,更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有力武器。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工具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游戏与练习,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巩固和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探索化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以及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教学关键是创设恰当的情景,组织好活动与探究,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教法分析】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结合教材,考虑到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如化学式写错、没配平、未标条件、箭头使用不当或遗漏等)。本节课主要采用以学生的活动探究为主线,结合使用谈话法,归纳分析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想一想,猜一猜,试一试,练一练,议一议,做一做”的教学流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新知识,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
【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教师的职责,是培养能力的关键。本节课我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分
析,培养其自主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样做增加了学生参与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程序】
第一步:想一想(温故导新)
(多媒体显示)
1、煤饼燃烧后剩下的煤渣的质量与煤饼相比有什么变化?此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你能用化学方程式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吗?
2、P2+02 点燃 P202 这个式子能不能称为化学方程式?怎样才能使它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呢?
[设计意图]:通过想一想,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授知识做好铺垫。通过想一想,把问题做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激情,从而引出——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猜一猜(观察猜想)
(多媒体显示)1、广告:“水变汽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同学们,假如你是老板,你是否加盟呢?请谈一谈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思考,得出一个化学反应不是随随便便发生的,而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绝对不能凭空想象。
(多媒体显示)2、教材P93图片
猜一猜:①第一幅图片揭示的一个化学反应是什么?左右平衡了吗?
②第二幅图片左右平衡了吗?用一个什么化学方程式把它表示出来?
③第二幅图片中的平衡,是怎样从第一幅图中的不平衡变化来的?
[设计意图]:从图片形象直观地告诉学生,H2和0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如何配平的?让学生既懂得了配平的原理——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又很轻松地接触到本节课的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为下一步突破教学难点埋下伏笔。
第三步:试一试(自主探究)
1、你们看到过“找错误”这样的电视节目吗?现在我们也来试试,有人说,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这样的
P+02—P02
请同学们指出这个化学方程式的错误有哪些?
(学生思考回答:生成物可能不对,没有反应条件,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上述的化学方程式应该怎样改正?写出化学方程有哪些步骤?
(先让学生们热烈讨论,找错误,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步骤。) 4P+502 点燃 2P205
第一步:将磷、氧气的化学式写在左边。P202的化学式写在右边。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画一条短线。
第二步:配平:因为左边有两个氧原子,右边有四个氧原子,两数的最小公倍数10,所以在氧气前面配上5,在P205前面配上2。式子右边的磷原子个数是4,左边磷原子个数是1,因此要在P的前面配上4(适时点拨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第三步: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把短线改成等号。
3、化学反应的信息是否都反应在化学方程式中了呢?
演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的实验,有气体生成。
4、能不能在化学方程式中表示出这一信息?
(能,在氧气下的化学式后面用向上的箭头表示。)
演示: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有沉淀产生。怎样在化学方程式中表示这一信息?
(在氢氧化铜的化学式后边加一个向下的箭头。)
5、是不是见气体和固体就不加箭头呢?请你们看书自找答案。
[设计意图]:强化理解、巩固练习。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索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使学生在尝试中知道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步:练一练(讲练结合)
(多媒体显示)
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如不正确,为什么?
①Fe+02点燃 Fe02 ②Fe+02 点燃 Fe304
2、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铝在氧气中燃烧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水通电分解
(4)一氧化碳(C0)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独立完成,教师来回查看。帮助学生指点、纠正。反馈学生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还存在什么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本节重点。
第五步:议一议(小结提高)
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是什么?
2、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什么?
(多媒体显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口诀
1、写 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2、配 写好化学式,记得要配平。
3、注 短线改引号,条件要著明。
气体和沉淀,箭头要分明。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师生共同小结。让学生体会要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六步:做一做(课节巩固)
1、游戏。将学生分成六组,每组领取一块小黑板和一个塑料盒子,盒子里有各种有磁性的卡片,包括字母、数字、符号等。每个盒子里卡片都能在小黑板上拼成一个完整的化学方程式。1~4组盒子里有干扰卡片,5~6组提供反应的文字表达式。1~4组分别拼出了硫、铝、铁、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5~6组拼出锌与稀盐酸反应,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用游戏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纸笔练习,让学生锻炼眼、手、脑的协调能力,将理论学习知识搭上趣味,愉悦、竞争的载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2、教材P99:1题、3题、4题。
3、根据信息写化学方程式
(1)汽车尾气中含有C0、N0等有害气体,可在用铂、钯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一种气体和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一种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在宇宙飞船的火箭推进器中,常装有液态肼(用N2H4表示)和液态双氧水(H202),它们混合时发生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学生的做。反馈学生存在的问,下次上课时予以纠正。布置相应的针对性训练题。
初中化学说课稿13
一. 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需要科学方法测定空气组成成分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1. 目标确立:
⑴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⑵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⑶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关心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⑷在分析空气组成的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2. 重点及难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突出重点方法: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对空气进行重新认识,通过学习和讨论较为理性、科学地整理自己对空气的理解,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突破难点方法:给学生讲清该实验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要领。最后再把学生的思维扩出去:你还能设计哪些实验来证明这一问题?(可留作课外作业,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启发式,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及科学探究,自学等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根据化学教材学科的特点,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以实验为基础,理论为线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边实验,边讨论,边比较,进行探究性学习,突出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同时发展学生的智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 学习方法
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初三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不是很强,为了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本节课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亲密合作,讨论交流为主旨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了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成为了课堂小主人。
四.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按照我校“师导生探”的教学模式可归纳为: 激发情趣,出示目标---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重点)---实验探究---活动天地(自学)---当堂训练。
1. 激发情趣、出示目标: 课件出示①②③④
导入新课:上课开始,教师富有激情地表白:空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一切生命就不符存在。那么:(课件出示)
(1) 你知道空气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 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
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学生积极回答对空气的认识。(课件出示——空气成分)
意图:给学生一个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认识能力。
3. 在认识空气成分的基础上,将问题引向深入:
同学们都知道氧气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测定空气的中氧气的含量呢?同学们感兴趣吗?好!今天就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请你设计实验进行证明。
4. 在教师的点拨下,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思路。同时需要学生明白:(课件出示)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引 导思路:
a.如何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掉而又不产生新的气体?
b.如何测得消耗掉氧气的体积?
(3)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4)讨论与交流,得出结论。
重点讨论:同学们实验结果差别较大,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教师总结。
(课外研究性学习:你还能设计出什么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意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实验探究能力,真切体会到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教师小结空气的成分,并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学生以具体的例子为感知对象,形成对混合物、纯净物的认识。
意图:巩固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6。自学“空气是一种重要资源”知道拉瓦锡首先得出“空气是氧气组成的结论”。 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7.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学生自学,明确日报内容,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8。探究实验:空气质量的差别。
学会采集气体样品方法,学会如何验证二氧化碳。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意图:锻炼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深切的真实感受。
9. 当堂练习. 意图:巩固所学重点知识。
初中化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第二章第二节,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是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内容——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通过看图认识氧气的用途开始,到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的气味,再到观察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从本节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说: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二、说教法
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认为要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氧气的用途和物理性质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碳、硫、铁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碳单质以及酸、碱、盐等具体物
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⒈讨论激趣,明确目标,引入新课,了解用途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新课引入:
问题:我们生存所必须的气体是什么?同学们请想一想氧气除了可供给我们呼吸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它还有哪些应用?同学们可将事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
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结合课本上的插图,学生们已经集中了注意力,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也对课外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
⒉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⑴请学生自主学习课本34页内容—————————氧气的物理性质。提出问题:书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质,有哪几点你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或事实来证明?
⑵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如何闻氧气的气味。
⑶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研究的。
这样经过自主学习、讨论证明、观察实验等方法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⒊实验探究,掌握化学性质
⑴问题1: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大家肯定在想了,氧气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⑵问题2: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这些实验?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什么?
⑶以木炭为例通过观察实验完成下表第一栏:表一、物质和氧气反应(课本35页)
同时连续完成硫燃烧实验和铁丝燃烧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一的剩余部分,教师进行指导。
⑷最后要向学生说明铁丝与氧气反应的集气瓶内事先装少量水或细沙的原因。
经过实验探究,学生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⑸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和助燃性。
⒋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
⑴教师讲述:为了更好地系统地学习一类知识,我们常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对化学反应,我们常根据不同化学反应的共同特征,归纳为多种反应类型。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几个化学反应,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⑵教师陈述: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
⑶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不至于把两者混淆,用多媒体设计成答题小游戏来完成以下练习:
指出下列文字所表示的化学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
⑷问题:今天学习的氧气的性质和它的用途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本节课的小结,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知识,使学生得到意义上的构建。
⒋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⑴必做题:课后练习4、5题。
⑵探究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氧气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没有涉及到,请大家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氧气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准备一份发言稿。
其中探究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会观察。
五、说板书设计
除了用多媒体逐条展示,完成表格一(见上)以外,再在黑板上列出重点知识,以利于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加深记忆。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⑴一般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⑵密度略大于空气。
⑶不易溶于水
⑷有三态变化
二、化学性质:
⑴助燃性
⑵氧化性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点燃硫+氧气???二氧化硫
点燃碳+氧气???二氧化硫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点燃铁+氧气???二氧化硫
三、氧气的用途
制取氧气
初中化学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老君台中学的罗卫东,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粤教版化学第五章第二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研究》。
课前准备
1、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由感性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本节课我将主要采取自学引导法和学案导学法,尽管学生平常做实验的机会不多,但通过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我相信学生完全能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既是对氧气实验室制法的复习巩固,又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考虑如何选择药品、设计发生装置和收集常见气体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
②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探索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
②让学生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科学合作的品质。
②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①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②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
难点:探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5、教学器材
本节课要用到的教学器材如大屏幕所示,增加了课本上没有涉及到的一些化学仪器和药品,希望通过四个小组间的对比实验,使学生对本节课药品的选择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四个教学环节进行:
1、自学探讨阶段
首先,由非常可乐饮料振荡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引入新课——然后展示教学目标,接下来我提出本节课总的自学提纲: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是什么?让学生自学课文,并完成学案导学的《第一部分基础自学题》。大约8分钟后,我让学生进行自学讨论总结,通过与氧气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的选择对比,基本确定了本节课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发生装置。
2、实验探讨阶段
本阶段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时间大约10分钟。
首先,教师利用简易装置做演示实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并进行检验和验满,让学生基本掌握实验步骤。
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第一组用浓盐酸和石灰石进行反应;第二组用稀盐酸和石灰石进行反应;第三组用稀硫酸和石灰石进行反应;第四组用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进行反应;要求每组同学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其中小组长做好实验现象的记录。
教师在实验中要巡视并进行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探讨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制取二氧化碳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它一般需要六个步骤,而原料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不是随意选择的。这也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以此达到了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第一次突破。
3、释疑探讨阶段
本阶段是实验探讨阶段的进一步深化过程,分四个探究活动进行,大约需10分钟。学生分组实验活动进行大约10分钟后,然后教师组织四个小组逐个汇报实验现象,紧接着让学生按照学案导学的(第二部分疑难探讨题)部分进行独立思考后再讨论(投影):
(1)能否用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
(2)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反应行不行?
(3)能否用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及时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认真填写实验报告,确定好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应该用稀盐酸和石灰石。
在确定好制取二氧化碳原料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学生看投影进行分组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要求四个小组利用事先准备好的针管、滴瓶、滴管和饮料瓶等制一个简单的发生装置。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实验过程,每组由一位同学讲解并展示制作成果。接下来,组织学生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最后,根据物质的性质确定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在这个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每一步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尝试用低成本的方法来获取科学知识,以此深化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第二次突破。
4、综合探讨阶段
本阶段也是总结阶段,大约需10分钟。
首先组织学生回顾小结,以便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
接下来组织学生解决学案导学的《第三部分综合探讨题》,我设计了二个问题:
(1)实验室选择气体发生装置的依据是什么?
(2)实验室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依据是什么?这也是对自学阶段我提出的自学提纲(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是什么?)教学难点的分步解答,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至此,本节课首尾呼应,教学重点和难点已全部解决,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品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板书设计
大约5分钟
拓展应用
你吃过醋蛋(皮蛋或软蛋)吗,你会检验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吗?请同学们利用本节知识做一做并写出检验鸡蛋壳主要成分的探究报告。
教学反思
一、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实验器材的改进
三、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与改进
【初中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的说课稿11-17
初中化学空气说课稿11-11
人教版初中化学的说课稿12-02
初中化学说课稿04-29
初中化学《离子》说课稿11-19
初中化学《空气》说课稿12-04
初中化学说课稿06-28
初中化学《原子》说课稿08-18
初中化学空气说课稿设计10-24
初中化学《酸碱盐》说课稿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