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4-09-03 11:04:37 王娟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初中生物说课稿(通用2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生物说课稿(通用20篇)

  初中生物说课稿 1

  一、说教材:分四个方面

  (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本章教材的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开始的,是在学生学习了植物和动物以及生态系统的组成之后进行的教学,为后面真菌的学习作了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内容

  虽然学生对某些细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细菌的繁殖、结构特点、营养方式的知识,缺乏认识,难以理解。因此,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的,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启发他们进入微观的环境中去。教材在本节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脉络安排内容,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自己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基础知识,发展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学习本节课是为后面讨论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铺垫的作用。

  (三)再是课程标准: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而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是生物科学的最终目标,《细菌》是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下的第八个一级主题生物多样性的内容,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在二级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中,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最后是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以上内容,把课程目标转化为课时目标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尝试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难点: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二、说学生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植物、动物、细胞结构和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因此,展示一些常见的细菌图片,制作多媒体动画效果,让他们对细菌有一个感性认识。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性原则,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挑战,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描述现象,表达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直观教学、比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实施这节课的教学;制作多媒体,插入相关图片、动画演示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

  四、说学法:

  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出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从而归纳知识要点,得出结论,突破重难点。

  五、说教法过程及策略

  (一)新课导入: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问:在你吃饭前,妈妈总是先让你洗手去,这是为什么呢?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通过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提出问题“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你了解细菌吗?”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在学生自学期间,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大概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细菌的发现:从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问:细菌从哪里的啊?是谁先发现了它们?(列文虎克、巴斯德)巴斯德是怎样从实验中总结细菌是本来就存在的呢?(鹅颈瓶实验),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通过交流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由于细菌个体微小,只有用高倍镜或电镜才能看到。所以,在这里设计用多媒体展示电镜下三种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类总结,再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具体举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接下来提出三个问题,首先提出“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上呈现细菌结构模式图,让学生一一指认对应的结构名称,以加深学生对细菌结构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表达能力,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最终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第二个问题是“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点?”在这部分把三种细胞的结构图放在一张幻灯片中让学生们比较,并培养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比较讨论也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推理的能力,又突破了本节难点。

  3、细菌的生殖:这里除了呈现细菌分裂生殖的电镜照片,还插入了细菌的生殖过程的视频,并在这部分设计完成书中的技能训练,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解决了本节的难点,让他们知道细菌生殖速度之快,从而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使学生对细菌生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接着再介绍芽孢的形成,强调芽孢是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然后讨论:为什么细菌的分布十分广泛?学生讨论完后教师总结:

  (1)进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

  (2)能形成休眠体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且还能四处飘散,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

  (3)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极易被各种媒介携带,之后再设计学以致用—走进生活这个环节,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三个问题,用细菌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起到检测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是否达成的作用。

  (1)自然界中,为什么不会有大量的动植物遗体堆积?

  (2)为什么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3)外科医生在手术前,都要对手术器械进行消毒,是以杀死细菌为标准进行消毒的吗?

  (三)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学生积极参与归纳、总结,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接着进行练习巩固,检测基础知识学习情况,最后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致用,体现生物学价值。

  六、说板书设计

  1、细菌的发现

  荷兰人—列文虎克—显微镜

  法国人—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2、细菌的形态结构

  (1)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2)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

  (3)营养方式:异养

  3、细菌的生殖

  方式: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初中生物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生物的生殖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生殖方式既体现了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又展现了不同生物类群在连续性方面所表现的发展和进化。本节讲述的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一类动物,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并重点突出了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体现了教材中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思路。

  二、说学情

  从知识角度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之前生物学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生物知识,他们对宏观生物学更感兴趣。本节课主要以生活中常见的蝶、蛾、蝗虫为例介绍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学生对此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不系统、不准确。从经验认知角度分析,本年龄段的学生生活经验比较丰富,接触过不同种类的昆虫,对此也很好奇,这就为本课内容的讲授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举例说出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的异同点;关注昆虫在自然界及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观察活动,培养比较、分析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树立爱护动物、保护生物的意识;通过家蚕、蝴蝶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渗透德育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本章的教学重点是描述家蚕、蝗虫的生殖与发育过程。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昆虫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对其特点要分类准确地描述,比较困难。所以昆虫变态发育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我将采用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授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去主动探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提问学生“春天花丛中飞舞的蝴蝶是从什么变化而来的”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已经知道美丽的蝴蝶是由毛毛虫发育来的。教师接着提出问题:丑陋的毛毛虫是怎么变成美丽的蝴蝶的?此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兴趣。

  2、新课展开

  首先询问学生有没有养过家蚕,并在多媒体上展示养蚕缫丝以及丝绸之路的图片,请学生思考小小的家蚕和我们国家有哪些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观察图片和很容易得出家蚕可以吐丝,我们的祖先利用家蚕吐的丝纺织出美丽的丝绸,并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亚、欧洲各国,不仅促进了贸易的发展,而且传播了中国优秀的文化。

  接下来继续在大屏幕上展示家蚕生殖发育各阶段的形态图,并向学生提问:家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这么重要,那么家蚕的生殖方式是什么?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边观察边讨论。学生可以从雌雄蚕蛾交尾的图片得出家蚕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随后小组内对家蚕各时期发育的图片进行排序,尝试总结家蚕的一生要经历的时期。我会请几位不同的学生回答,之后给出明确的答案:家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描述一下家蚕不同时期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特点。最后请学生阅读课本上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明确哪些昆虫和家蚕一样属于完全变态。

  下面我会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昆虫的生殖、发育方式都和家蚕一样?并在多媒体上展示蝗虫生殖和发育各阶段的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刚才学习家蚕生殖、发育的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弄明白下面几个问题:蝗虫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生殖?蝗虫的发育过程有什么特点?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还有哪些?学生结合多媒体上的,可以从课本上很容易地得出答案。

  为了能够更清晰地比较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我在多媒体上回播放一张家蚕和蝗虫生殖、发育的对比表格,并请学生根据自己刚才所学内容填写。

  在上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展示了家蚕、蝗虫生殖、发育的图片,学生在直观、活跃的课堂当中学习知识、提升兴趣。最后的表格比较,学生回忆课堂内容,分条填写,知识要点清晰突出,便于掌握。

  3、小结作业

  下课之前请不同学生回顾总结本课所学内容,我在必要的时候做出纠正并给予补充。并告诉学生努力的重要性:即使你是毛毛虫,只要努力,终有一天会破茧成蝶,走向成功。下课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饲养家蚕,详细记录各个时期的特点。

  七、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教材的知识点,我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直观系统地展示了昆虫生殖发育的不同方式,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说课稿 3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析法、综合法教学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挂图教学过程: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

  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给与鼓励。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

  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自己回答。学生边看图边回答。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保证气体畅通?

  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鼻内部有什么结构特点?

  3、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4、北欧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棒。课堂练习:

  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A口腔

  B咽

  C喉

  D食道

  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

  A有“C”形的软骨支架

  B肌肉较松弛

  C气管比较硬

  D周围有肌肉牵拉

  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①声带

  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

  ③鼻黏膜

  ④会厌软骨

  ⑤鼻毛

  ⑥嗅细胞

  A③⑤⑥、B①②④、C②③⑤、D①④⑤

  4.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引起剧烈咳嗽

  A软腭

  B会厌软骨

  C气管

  D食道

  5.平常所说得痰来自()

  A鼻

  B咽

  C喉

  D气管支气管

  6.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较大

  C使鼻腔较长

  D使鼻毛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学的路上遇到沙尘暴,小英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没有带,请问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比较,结果为()

  A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一样清洁

  B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清洁

  C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粉尘多

  D无法确定谁肺部的气体清洁

  8.呼吸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

  作业:书46页练习题1、3。

  初中生物说课稿 4

  一、说课程标准:

  本节课是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下的二级主题: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节是在学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基础上设置的,旨在让学生在学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等问题后,认识昆虫的主要特点(生物习性、形态结构)、昆虫与人类生存及整个生物圈的和谐发展的关系,从而了解在生活中如何利用有益昆虫,控制、消灭有害昆虫虫,并学会自主探究、应用创新,形成生态观念、和谐意识。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

  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选出本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根据学习主题创设适合目标达成的学习环境,从而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教学的三维目标

  ①以家蚕为例,通过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②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及特点,认识动物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和谐意识和生态观念。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

  四、教学的重、难点分析、

  ①重点: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及特点。

  ②难点:变态发育的概念、过程及分类。

  五、说教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思想。”我大胆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利用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的教学理念。

  六、丰富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情境

  (一)故事导入,为新知识学习“抛锚”目的:(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个研究昆虫发育历程与真实相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

  《毛毛虫的靴子》:故事大概:森林里有一个蜘蛛鞋匠,会用豆壳、树叶等为动物们做各种好看的靴子,毛毛虫也想做一双,蜘蛛考虑到天气快要变冷了,就给她做棉鞋,可是毛毛虫的脚太多了,等那么多的鞋子做好之后,已经是冬天了,蜘蛛找不到毛毛虫,就把他的靴子挂在树枝上。第二年春天,在一个茧子里出来一只美丽的蝴蝶,她看见很多漂亮的用树叶做的靴子挂在树枝,就把刚生的“蛋”放在里面,过了几天,孵出了很多毛毛虫宝宝。

  (二)提出问题,突破难重点

  达成:分组自主探究:让学生分成几个组进行联系实际、阅读课文、对观察、思考进行分析、讨论题。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发表组内的学习认识。教师在过程中引导、评价。

  目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引导攻破重点、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合作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程:

  (1)提出思考题:

  ①靴子做好了,毛毛虫去哪儿?(蛹)

  ②春天,从茧壳里出来的蝴蝶是谁?(成虫)

  ③蝴蝶的宝宝是谁?(卵)

  ④蝴蝶为什么不认识它定做的靴子?(完全变态发育)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思考讨论练习题

  (创设认知冲突,促进知识同化)

  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在看动画的基础上,参照课本内容,做观察与思考中的图片排序。

  让学生在找出图片正确顺序的基础上,联系看到的童话故事,进行比较思维。

  学生经过思考、比较后不难发现童话中毛毛虫的经历就是课本的插图,也就自然归纳出昆虫生活史

  总结四个阶段:卵(蝴蝶的孩子)—幼虫(毛毛虫)—蛹(渡过不良环境)—成虫(蝴蝶)

  (2)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蝴蝶不认识她自己定制的靴子?

  学生通过看书、讨论和查阅相关资料理解是“形成结构和生活习性显著不同”,由此理解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的科学概念:,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发育过程中有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的显著不同,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初中生物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是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第二节。前面一节学习了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制造来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绿色植物如何利用有机物。这两节知识是连贯的,顺接起来也非常自然。内容上本节主要阐明了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新课标中,它属于理解层次。贯穿教材里有三个演示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知识结构上分析有三个方面内容:

  一)有机物对生物体的作用;

  二)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三)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目标设定

  依据新课标,紧扣单元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三方面:

  1、知识目标: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出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强化技能训练,发展推理能力。落实动手实验并进行实验现象的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和人类的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课型模式是探究式教学。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并能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和人类的重要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首先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推测: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应该能够答出有机物的用途,这时我会顺着学生的思路,设置思维的障碍: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有机物可用来构建植物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请学生一起总结。至于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部分内容,则是由学生讨论交流,并上台演示实验,在演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采用探究式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疑,探究,交流,总结,实现教学目标。

  我将教材中的三个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实验,分小组自学加讨论,研究实验原理,分析实验现象,选拔学生上讲台实际操作,其他学生观察,组内讨论,得出结论。把以教师为主导的演示实验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实验,教师只是个引导组织者。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课件,采用启发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分步演示的过程,总结出呼吸作用的公式并推论到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的对于生物圈子的重要意义。

  学法指导。在学生已初步了解观察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观察要有一定的目的,观察时要伴随思考。给学生质疑。我们在实验中采用的是萌发的种子作为实验素材,提出可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导大家讨论,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在小组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发扬团队精神,引导学生善于合作,从他人的身上学到长处,交流方法。在学完呼吸作用后,立即列表比较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让学生体会二者的分别,也让他们看到比较法简洁实用的优势。在技能训练中,让学生认识到推理的方法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之一等等。其实,学法的指导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

  本节课的课堂上我设计的是利用12分种的时间来完成课后练习和伴随的习题,在这当中,有问题随时提问,讨论,交流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达到当堂知识当堂消化,努力不留死角。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将指导学生课外实践,给家中的植物松土,并请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动手能力给予评价。

  初中生物说课稿 6

  一、教材分析

  在本节中有一个“膝跳反射”的实验和“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通过膝跳反射可引出反射的定义和反射弧的组成。“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不需要任何复杂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只是需要二至三人一组,相互配合来完成,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充满情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本节课的内容都是以生活事例来引出相关知识的。而且这些事例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们容易理解。本节课以课标为依据减少了一些名词术语。例举了“望梅止渴”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这些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浅入深的将知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认知规律。我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出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能够举例说出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3、简单说出反射弧的构成。

  (二)技能性目标:本节课推出了一个实验和一个探究活动,这更加丰富了课堂内容。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还能加强多种能力的培养。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来理解知识,更体现了素质教育。因此,确定能力目标如下:

  1、模仿教师的演示,学习膝跳反射实验的方法。

  2、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3、通过小组学习,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归纳整理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于我校教学条件有限,通过学习、做实验和参与探究活动,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确定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描述出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难点:识别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教材教法:教师采用学导式教学方法,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学习。

  三、教学预设

  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教材内容的容量和参考书的要求,我将本课课时预定为2课时。现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和活动预设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紧扣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主题。

  以小实验活动进入新课。

  在讲解新课之前让学生配合教师完成一个小实验:一名学生被蒙住眼睛,教师用一个牙签刺其手指,其他学生观察该学生做出的`反应。只是该名学生感受到了,为了让其他学生也亲身经历、亲自去感受,我又让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去完成一个小活动——打手板:甲学生去打乙学生的手掌,乙学生迅速躲避。每位学生进行十次,看看谁被打到的次数是最少的。

  学生做完小活动之后,给学生设立一个问题:这两个活动是在人体什么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又继续设疑:该系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调节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利用计算机展示出本课的课题“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很自然的引出新课。

  由亲身感受实验和对事例的分析,总结出反射的概念。师说“面对课题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反射!什么是反射呀?先不急于知道,我们再来做一个小实验。该实验是医学上常用来了解人体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情况的,这就是——膝跳反射”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出“膝跳反射”的实验要求、步骤及注意事项,并请一位学生配合教师进行演示。由两名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去进行该实验。实验后请学生分别来谈谈感受,并继续又举出排尿反射和课上的缩手反射,请学生们以前后两人为一个讨论小组进行分析:这几个活动都称之为“反射”,那么反射是由人体的哪个系统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什么特点的反应活动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尝试着自己来总结、归纳出反射的定义,最后由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出反射的定义,这样使得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

  (二)融会贯通,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事例,突破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中的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理念,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或合作学习总结归纳出相应的知识点,并且能够学以致用。如果学到了一些知识,而不能将它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我想这应该是教育的一个遗憾。通过学习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整理归纳的能力。

  运用反射的概念来解释一些人的活动,从而说出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既然我们现在知道了反射的定义,那么谁还能举出其它反射的例子呢?并说明为什么这些事例是属于反射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这样不但是学以致用,而且还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分析事例,找出本质上的区别,识别出哪些是简单的反射,哪些是复杂的反射,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对方才大家所举出的例子,我们来分析以下,看哪些是人类生来就会的、比较简单的反射活动呢?哪些又是人类经过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起来形成的比较复杂的反射呢?”教师和学生一同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又能举出其它反射的例子。

  (三)学科整合、寓教于乐,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体现学科整合的教育机制,使活跃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在前面所举出的例子都是人类的一些反射的例子,那么动物是否也具有反射活动呢?请举例说明!”学生举例后,教师设问“人和动物都具有反射活动,哪些反射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呢?”进而引出“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这一知识点,对于该知识点除了教材中的“望梅止渴”的成语典故,教师又用计算机展示出“画饼充饥”和“杯弓蛇影”成语典故的例子,让学生来进行翻译和分析。又加进了“听口令,做相反动作”的小游戏。

  (四)以问题的形式,为下一课留下伏笔,设置铺垫。

  “方才我们在做听口令的游戏的时候,有的同学做的快一些,有的同学慢一些,有的做得正确,有的做得有些失误,你们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呢?”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后,教师“有的同学说到反应速度的问题了,那么我们就来做一个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大家在课下阅读104页的探究活动方案,复习一下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是什么?你能否将书中的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这一部分填完整,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计划呢?如果有的同学认为你的小组还有其它较好可行的方法也能“测定反应速度”的快慢,请你写出你的探究计划,在下一节课我们进行交流后并去实施。”

  (五)表达交流,畅谈心得

  “在本节课中我们做了许多活动,通过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

  初中生物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㈠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

  ⑵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㈢教学重点

  1.以鱼为例,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

  2.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鱼的呼吸器官。

  3.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㈣教学难点

  1.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

  2.运用以学知识,通过对“鱼类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观察与探究,阐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本节的教法我选用了创设情境法,活动探究法,问题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法,对比法。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我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小组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有关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动物的影象资料,有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有活蹦乱跳的各种动物,还有飞翔在空中的小鸟……

  问题:如果按照生活环境分,我们可以如何划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以“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来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征。

  播放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的视频资料来整体感知鱼的特点。

  ⑴、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

  ⑵、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⑶、都说鱼儿离不开水,那么离开水会怎样?水到底给了鱼什么呢?

  ⑷、鱼的种类多吗?四大家鱼是哪些?中华鲟有哪些特点?

  隐含知识:

  1.海洋鱼类:表明鱼的种类很多(多样性)

  2.淡水鱼类:暗示我国的特有物种(独特性)

  3.要求:保护环境以及它们生存的水生环境.

  [讲授新课]

  一、观察鱼的形态结构

  观察方法:由整体到局部,由单一变量到若干变量。

  观察外形:分析这些特征对鱼类适应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再观察局部:鱼在游泳时每一种鳍是如何运动的,思考它们对鱼的运动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并观察鱼在完成某一种运动时,各种鳍是如何配合的?

  一个理念:结构决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鱼鳍:与鱼的运动有关,帮助鱼在水中游泳。

  3.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探究】鱼鳍的作用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讨论交流

  1.提出问题

  鱼的尾鳍有什么作用?(强调单一变量)

  2.作出假设

  假设鱼的尾鳍可以是鱼前进的动力,可以决定方向

  3.制定计划

  方法选用:选用直接剪掉尾鳍法,现象比较直观

  直接观察法:各种鳍在一起相互协调合作,因此直接观察很难得出结论。

  模拟法:是科学探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采用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

  局限性:1.气球容易漏气,而且水不容易灌进去,很难扎紧。

  2.游动时,现象不明显。

  当用手按住鱼前部时,鱼的前进不明显;当不按头部时,鱼头就翘起来,感觉没有方向感。

  这个实验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一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初中生物说课稿 8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第一单元第二章中的一个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本节内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宏观角度进行学习,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通过对各种各样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生态系统的认识,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要求: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种类及特点。

  2、能力要求:能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2、难点:考虑到初一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位在“学生能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说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在此理论知道下,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生态系统景观的资料以及美国科学家进行生物圈II号实验的影象资料。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让他们充分展示课下在网络上获得的知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展示两则对比材料,让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知识得到升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始终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通过学生对各种影象资料、图片的观看、讨论、分析、交流,培养他们通过分析资料、图片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提问“什么叫生态系统?并举一两个生态系统的例子。”学生回答后,教师顺便导入新课:地球的表面有海洋也有陆地,有冰冷的`南极和北极,也有炎热的赤道和沙漠地区,可见各地气候差异很大,生物种类也不尽相同,因此生物圈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二)导学达标

  1、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反映生态系统景观的短片。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呈现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恰当的解说,感人的音响,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兴奋,能激发兴趣,因此,我先提出问题:短片中介绍了哪几种生态系统?它们各自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让学生带者问题观看短片,然后,分别针对各个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和作用进行提问,请同学举手回答,教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达到本节课的知识要求。

  2、资料分析、讨论和交流

  我针对初中学生爱表现自己、自我意识强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课堂小组竞赛的手段,调节、控制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稳而不死,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因此我:

  (1)请同学阅读书P30资料。

  (2)小组讨论:河流生态系统与哪些生态系统有关联?

  (3)进行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的讨论结果,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相互补充,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实,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生态系统有着方方面面的联系。

  3、学生阅读分析

  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学科的思考方式。在新教材中,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大有裨益。为了达到本节课的能力目标,我请学生阅读P31“DDT在生物圈中的流动”这段文字,并结合插图进行分析,教师加以适当引导,新教材尤其重视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以图释文,在图像中收集相关重要信息等等。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最后大部分同学都能阐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4、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突出本课重点。

  (共分四步进行)

  (1)观看“生物圈Ⅱ号实验”短片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增强求知欲,形成深刻的记忆,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再次利用教学资源,播放“生物圈Ⅱ号实验”短片。使学生意识到: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这时我提出疑问:可是,生活中,我们常可见到或听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例子。

  (2)学生展示课下收集的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学生不再只从教师的讲解中获取知识,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无比丰富的知识。我就根据适当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课下在网络上获得的知识。本节课我就请同学代表利用多媒体展示展示课下从网络上收集的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或图片,使学生看到,我国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非常严重,致使生态失去平衡,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恶劣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这些状况不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将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建设。同学们分析后意识到: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从而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3)教师展示对比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知识得到升华

  对比材料一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已达80%,远远高于我国(不足30%)但日本人从不肆意过渡采伐林木,日本没有制造一次性筷子的工厂,使用的全部有国外进口,其中57%来自中国、印度、越南。

  我国的夜市、餐馆中,一次性筷子随处可见,我国乱砍滥伐的恶事件屡屡暴光却屡禁不止。

  对比材料二

  在几年前,日本人就防患于未然,义务到我国甘肃毛乌素去植树造林,防风固沙,防止沙漠蔓延殃及到日本。

  我国把3月12日定为植树造林日,每年3月12日,我国政府不惜动用车辆兴师动众去植树造林,年年植树,却不见植树的地方绿树成荫。

  教师向学生表明:日本人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不可取,但他们这种环保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4)根据上述对比材料,展开小组讨论

  让同学们马上展开讨论:作为中学生,为了保护地球,爱护环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通过这些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知识得到升华,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再次突出本节课重点。

  (三)认定目标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讲内容,使学生明白本课的三个目标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四)达标测评

  反馈练习,训练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综合能力。

  (五)布置作业

  做练习册,并以“从我做起,如何做一名环保小卫士”为题写一篇400字短文。

  初中生物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要求学生理解(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原理的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先让学生仔细体验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使学生感觉到呼吸的存在。这只是一个粗略地认识。通过对胸围差的测量和计算进入科学的认识。学生通过切实的测量和计算,完善学生的对呼吸运动使胸廓容积变化的认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胸廓的变化,而不是“听”到胸廓容积的如何变化。对于呼吸运动的完成,通过演示肋间肌收缩与肋骨、胸骨位置变化的实验、模拟膈肌运动的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对于气体为什么能进出肺,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了气体交换后,是经过血液循环的运输而到达组织细胞的,血液成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可以加深对第四章中有关血液循环,以及动脉血和静脉血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记忆方式还是以形象记忆为主,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一定的生活经验,均可成为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同时,由于七年级学生自我总结能力还不强,学习方法和知识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因此教师也要在课堂要多加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感知呼吸时胸廓容积的变化;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胸廓容积变化与气体进出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

  2.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外界气体如何进出肺,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排出。

  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五、说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法、合作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师:“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通过层层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进行积极的思考。同时也很好的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二)新课教学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初步感知:多媒体展示肺结构、亲身体验呼气、吸气胸廓变化

  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位置结构图,说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细心地体会一下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及肋骨如何运动,在此基础上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当深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这样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整体感知肺的结构,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胸部两侧呼吸的变化,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此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过渡)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

  (2)科学感知:测量胸围差,探求呼气、吸气时胸廓容积的变化。

  学生阅读有关的课文后,一组同学上讲台给全班同学进行科学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过程,然后组织每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胸围差,教师从旁提示、指导。通过示范,保证测量的科学、规范性。同时,作为教师也适时的进行引导,从旁协助,最终保证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学生实验:测量胸围差,用数据证明胸廓容积的变化

  测量方法:三人一组(男女分开)、设计表格,做好记录。为了数据准确,应测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后计算胸围差。

  组织学生讨论:

  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原因是什么?

  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

  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我们的胸围差(不)明显。同学间的胸围有差异,这与年龄、性别以及是否经常锻炼有关。胸围差并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隔肌的收缩和舒张也会影响胸廓的容积。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探求新知,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勤于思考,科学探求的习惯,从而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深入理解分析:演示实验及多媒体展示

  教师演示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学生讨论:小气球代表什么?(肺)橡皮膜代表什么?(膈肌)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当橡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思考谈论,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所学知识,借助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更高的学习知识,理解知识。

  然后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膈肌的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并进行讨论:

  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

  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互相补充后做答当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呼气时正好相反。通过观看多媒体的演示,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后期学生的讨论总结,可以很好的锻炼他们的合作意识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4)总结提升,课外运用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缩小,气体入肺;呼气时正好相反。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师生的归纳概括,一方面将知识进行了一个很好的整合,形成系统性并融入学生已有认知,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师提问题,学生讨论: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以此,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及学以致用,进而提高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三)总结归纳

  师生共同回忆一下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知识的系统化学习。

  (四)拓展思考、布置作业

  学生思考: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

  长期端坐在办公室的"白领阶层",习惯于"短暂呼吸"。因为他们长期正襟危坐,胸腔受到压迫,吸入的新鲜空气尚未深入肺叶下端时,便匆匆地呼气了,严重影响了其健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以及课下查阅资料,是否给他们以一定的建议。

  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主预习下节课内容,为下节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提建议的方式,再次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欲望,让他们感受到知识可以学以致用,给人类带来的帮助。

  初中生物说课稿 10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一课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

  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

  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

  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

  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

  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

  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

  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

  1、有做事的过程;

  2、有明确的目标;

  3、有明确的结果;

  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

  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

  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

  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

  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

  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初中生物说课稿 11

  一、说教材

  如果把设计一堂课比作一次美味佳肴,那么教材就是材料之源,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它有深刻的理解,接下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冀少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血液的组成和功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血型和血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有清晰明了的掌握,下面我来谈谈我所面对的学生情况。

  我所面临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阅历浅,但是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直观的教学方式。他们在生活中难免会有磕碰,对血液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具体的构成和功能知之甚少,因此本节课我会尽量多采用多媒体演示,多用直观的方式展开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以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识别血细胞的种类及其主要功能。

  2.通过对红细胞颜色和形状的分析,总结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体会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血液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难点:形成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本节课重难点。

  本节课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法、问答法、讲授法展开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这样一个视频:因为意外事故失血过多造成生命垂危的病人,通过及时输血转危为安。之后提问:为什么通过输血就能够恢复?学生可能回答血液对人非常重要。我会继续追问:为什么血液对于人体这么重要?血液有哪些重要的功能?引入课题——《血液》。

  在导入环节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想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生物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新课教学

  1.血液的成分

  首先我会展示抗凝剂的血液分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血液分层示意图中,大体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示意图中,能找到几种细胞?通过这样一系列引导性提问帮助学生熟悉血液的组成成分。

  之后由我总结血液的组成,并详细介绍血细胞的构成和血浆的主要成分。

  接着我会提问:血细胞各部分又会有哪些特殊的功能?由此过渡到第二个知识点:血细胞的功能。

  2.血细胞的功能

  对于这部分知识,我会在多媒体上播放电子显微镜下的人血涂片,提问: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和数量?通过这样的问题带领学生总结出红细胞的特点:数量最多,颜色红、个头小、两面凹的圆饼状。之后我会进一步的追问:红细胞特殊的形态特点会与红细胞的功能之间存在特殊的联系吗?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在交流讨论之间也能加深对该部分知识的印象。之后结合学生的回答,得出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之后出示白细胞消灭病原体的图片和血小板发挥作用的视频,由学生自主思考白细胞和血小板各自的形态特点与功能。有了之前红细胞结构与功能活动的铺垫,学生在该部分能够独立完成知识点的总结,并且在该部分也将课堂交还给了学生,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3.血浆的作用

  考虑到课程的时间安排,血浆该部分的内容我将采取教师直接讲解,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能全面的将血浆的作用阐述清楚,方便学生记忆。当然在最后也会解释血液对于人体的重要性,首尾呼应,从而完成新课的讲授。

  (三)巩固提升

  提问:血浆的成分可能有哪些?这样设计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并进一步强调血液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布置作业

  课下查阅资料,思考:血清和血浆的区别?下节课一起分享。这样的设计可以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并将课堂交还给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节课我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旨在清晰明了地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便于理解和学习,这就是我的板书。

  初中生物说课稿 12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本节的内容为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生命的延续》中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4节《性别和性别决定》。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同时,生男生女的原理的分析又是对上一节《性状的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中遗传图解的巩固,因此,本节内容对确定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说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要求:解释人的性别决定。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知识,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人口教育。并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同时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男女平等”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1、重点: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性别和性别决定》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范畴,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符合课改理念。在前面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本节课重在从人类性染色体的水平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另外基于社会上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把生男生女的责任推于女性,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这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必要通过教学了解科学真相。

  2、难点: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生理上,一对夫妇生男生女的机率如何,在知识联系上属于断层,突如其来,而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确立为难点,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游戏活动来突破这个难点。

  二、学法指导:

  (一)学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征:从年龄特征来看,初二学生平均年龄15岁,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不喜欢死记硬背枯燥的知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注重正确引导学生思维,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2)知识现状:本节是在初二年上期快结束时学习的,学生对生物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学习积极性相对有所降低,为此,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的、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和学生广泛的、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知识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在生男生女的原理中机率是相等的,对个别学生可能会造成认知上的困难,在综合运用上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二)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

  调节学生的心理,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我设计了激发学生参与的学习的情景,通过学生做游戏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真正体验“在学习中游戏,在活动中学习”的新理念。

  (三)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知识建构的方法的指导。根据学生的特点,我采用读图分析、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男女性染色体对比图,生男生女遗传图解分析,并通过让学生参与游戏加深生男生女原理的理解。掌握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生男生女取决于从父亲中的生殖细胞中所提供的染色体,从而培养学生看图、读图能力和生理空间概念。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设计学生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有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又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情趣教学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极积思维、强化训练,倡导合作共学的教学方法。

  (3)游戏法。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

  (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二)灵活教法及促进学生发展的实效性

  通过学生读图、观察分析和学生游戏互动,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学方法又是根据教学的发展不断调整,动态变化的。

  (三)各种教学手段的合理选择及有效运用

  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动画生动形象结合学生游戏让学生动手、动脑,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初中生物说课稿 1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第14章第二节植物的有性生殖,本节是第五单元第14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第二节。本章主要是学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使学生懂得生殖和发育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各种生物体都要通过生殖和发育来维持种族的延续。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内容比较多,安排了两个课时,我说课的内容是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是第二课时。本节课是从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出发,探究它们适应传播的结构,是对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进一步阐述。

  本节课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让学生自己课前收集当地常见的成熟的果实和种子,让学生提前对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通过解剖、观察等试验方法,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最后教师播放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认识不同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具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根据生物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用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及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探究等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认识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

  适应的科学规律,感受生命延续的唯美与神奇。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果实和种子适于传播的结构特点,领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规律。

  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植物为了生存,为了物种的延续,形成了各种各样巧妙的结构,果实和种子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决定了它们的传播方式是什么,才能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规律,理解起来较为抽象难懂。因此,确立为重点。

  二、说教法

  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方式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较少注意果实和种子的传播。因此我在教学中会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植物种子传播的视频资料,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辅以教师的讲解,来突破难点。

  本节课主要是以探究实验为主,教师要转变角色,由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疑、探究、交流和总结来实现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由于果实和种子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好奇、好胜心教强,喜欢动手、动脑和参与小组活动,但分析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不高。因此,在学法上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他们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程序的:

  (一)导课:幻灯片显示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

  引入

  植物妈妈有办法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

  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

  植物靠的是什么办法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苍耳的'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

  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豌豆的妈妈更有办法

  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这样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接着板书: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二)新课讲授

  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1、让学生自己课前收集当地常见的成熟果实,如豌豆、油菜、苍耳、蒲公英等,每组至少两种。

  2.布置学生每组选取一种果实或种子讨论,设计并填写探究方案,期间教师巡视并适当给于建议。

  3.通过解剖、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实验方法,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4.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在全班内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

  5.通过提问:想一想,具有肥厚而且果肉的果实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并教师播放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视频资料,引导题目总结出于其传播方式相适应的果实和种子的一些结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

  巩固与提升

  小组共同完成探究报告及自我评价第二题和思维拓展内容。

  初中生物说课稿 14

各位评委、老师: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学地位

  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乃至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节“生态系统”的学习做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构建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二)、能力目标

  (三)、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二、说教法

  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三、说学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课

  学生课前准备的基础上做“捉蝗虫游戏”:(绿色纸盒中放等量的绿色和褐色纸片,半分钟内从盒中一片片取出纸片,看哪组取纸片多),再引导学生分析取出纸片中哪种颜色的纸片多,为什么?然后引申到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

  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

  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2、新课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解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二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三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

  1)有做事的过程;

  2)有明确的目标;

  3)有明确的结果;

  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

  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初中生物说课稿 1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菌》,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和落实这一理念,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

  《细菌》一节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细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而本节课主要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以及繁殖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为学生之后学习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生物进化、传染病以及预防等内容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生物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维度教学目标:

  首先,我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定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辨别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不同之处;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其次,在能力方面,通过生活实例,尝试推测细菌的来源;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细菌的营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有所收获,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我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1.通过了解显微镜在细菌的发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同‘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的观点;

  2.(并能够)探讨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结合课标,我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定为“细菌的主要特征”,考虑到学生之后学习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我将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设为“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区别”。鉴于细胞个体微小,难以观察,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为“细菌来源的探索历程”。

  二、学情分析

  要把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行动上,教师还必须充分的了解学生。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对细菌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具备相关的前概念。也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

  同时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细菌这类生物既熟悉又陌生,这使学生有足够的热情来学习本节课。

  但由于细菌个体微小,难以观察,这就为学生学习本节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

  三、教法学法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节课我将以情景驱动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思维的起点;以引导、合作、探究,讨论为主旋律,启发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引导学生将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进行对比,抓住本质特征,以达到对细菌结构和营养性的准确认识;并借助多媒体手段,化抽象为形象,最终突破重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提升自身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体。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将以“显微镜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过程中的重要性”为起点,向学生讲述显微镜的故事:“17世纪后叶以前,人们对于事物的了解还停留在用肉眼观察到的层面,直到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发明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人们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科学家观察到了人体以及植物组织的内部结构,还发现了许多‘新的’生物”。并提出问题:“17世纪后叶以后,人们利用显微镜发现了哪些生物呢?”学生能够很容易说出“细菌、草履虫、病毒等微生物,“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显微镜下的一隅,来探索细菌世界的奥秘吧!”,从而导入新课。并进行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突破重难点。

  【细菌的发现】

  在导入的.基础上,我将结合图片,声情并茂的将列文虎克发现细菌的过程娓娓道来,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细菌的发现过程,从而增强学生对科学发现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处于细菌被发现的激情中时,我再抛出新的问题:“那么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并举例‘新鲜的肉汤就会因为细菌而变质’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然后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学生发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思考分析自身假设的合理性,以及该如何验证自己的假设,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随后,我再播放巴斯德实验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细菌来源的认识,驳斥“自然发生说”的观点,得出正确结论“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最后向学生简介‘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的事迹以及成就。加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的认识。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鉴于学生已经知道细菌个体微小的事实,因此我将通过数据对比“大约10亿粒细菌才只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来强化学生认识。然后通过展示几种不同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细菌的形态大致可以分为球状、杆状、螺旋状。

  “细菌有很多种类,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可能不同,那么它们的结构是否相同呢?”我将以此为过渡,引导学生探索细菌结构。

  关于细菌的结构方面,我将设置三个对比环节。

  首先图片展示几种不同种类的细菌,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学生观察过程中,我进行巡回指导,及时恰到好处的解决他们的疑惑,使他们通过观察交流,对比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细菌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基本结构。有的细菌有鞭毛,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

  然后通过动画演示“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来引导学生发现细菌与动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主要区别。首先带领学生回顾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并着重强调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和遗传物质,在此基础上,我将核膜去掉,通过动画使学生直观了解细菌没有核膜,最终得出结论:细菌只有遗传物质,但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最后,图片展示细菌与植物细胞的结构图,通过提示:“植物有叶绿体,因此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来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细菌的营养性,并补充特例“硝化细菌”,帮助学生形成认识——大多数细菌为异养型。

  【细菌的生殖】

  “细菌是由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那么细菌是如何孕育后代的呢?”我将以此为过渡,引导学生回顾动植物细胞的生殖,思考细菌的生殖方式。待学生思考之后我再播放视频“细菌的生殖”,给学生以直观的画面感,这时候,学生将很容易得出结论:细菌靠分裂生殖,分裂速度非常迅速。当学生对细菌的分裂特定有了了解后,我再提出问题:“细菌快速繁殖是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那么当条件比较恶劣时,细菌会不会因此而死亡呢?”然后播放“芽孢—细菌的休眠体”视频,带领学生总结:细菌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在不良环境中,细菌会形成芽孢,暂时休眠。因此它们分布广泛,无处不在。

  【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在讲授完本节内容之后,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要点,并引导学生梳理各要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从而突破重难点。

  为了让学生更加理性的看待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我将给学生提供素材实例,组织“给细菌的一封信”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细菌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同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将采用提纲式板书,按顺序归纳要点,提纲挈领:

  “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须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作为一名即将踏入教育行业的新人来说,我将以此为达到此境界而不懈努力。

  我的说课完毕,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初中生物说课稿 1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济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把“生物的基本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作为刚踏入中学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总结的能力。但是这些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生物的共同特征。因为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4.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猎豹捕获食物

  (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4)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

  (5)狮子追捕斑马

  (6)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7)种子的萌发

  (8)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我们身边的生物图,让学生观察,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

  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习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能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课件的播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资料分析,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生物特征的更深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使学生更加懂得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意义,从而学生的情感教育得到了升华。

  初中生物说课稿 17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知识体系中也占据着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内容包含的一些重要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样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结构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

  理解: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接下来说说教学的重、难点在仔细研究了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本章的重点在于: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四、说教法

  接下来,我简要地说说教法。

  生物是一门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只有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自己的思辩能力。

  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三种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相关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说学法

  学法上

  这节课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突出重点。各项活动的安排也应该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一部分、我们将花(3—5分钟)时间,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在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其次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习的欲望。

  第二部分、讲授新课:这部分将占去大约(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需要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为学生分析教材的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和兴趣化。

  此外还应该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课题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三部分,课程最后需要留下(3—5分钟)、用于小结和强化认识。

  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也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的素质差异,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拉开作业间的难度差异,进行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初中生物说课稿 18

  本节课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式学习,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定的分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5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选自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骨的结构、骨的特性。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动物的运动,而运动与运动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同时本节中涉及到了许多学生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初中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有很强的求知欲望,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骨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但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会在教学中借助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并让学生动脑、动手,发表见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的指挥棒,是课堂教学的指路明灯,我设计了以下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1.说出骨的结构与特性。

  2.通过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总结骨的结构与特性,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3.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感受生物的奥秘。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同时结合知识本身的特点,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骨的结构与特性。

  难点:骨的'特性。

  五、说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因此,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此环节,我首先展示x光下骨折的图片,由此带领学生回顾骨的分类,并提问:骨折时用石膏进行固定后,自身又是如何愈合?这与骨的结构和特性有何关系?进而引入新课。

  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将生活中的现象和生物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后续教学的开展。

  (二)新课教学

  本部分主要讲解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是骨的结构。

  首先我会为学生分发一根一端纵向剖开的哺乳动物的长骨,让学生去观察。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骨的表面,引出骨膜的概念,讲明骨膜上的具有血管以及血管的作用。组织学生阅读骨膜的资料卡片,讲解骨膜上的神经、成骨细胞等知识,补充软骨层的知识。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并比较中间与两端的骨组织致密程度的差异,得出骨密质和骨松质的概念,总结出二者统称骨质。接着借由生活中吃骨髓的经验,讲解骨髓的两种类型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最后组织学生通过快问快答活动总结该部分知识点。

  第二个知识点是骨的特性。

  我先为学生展示一个人体重和骨重的差别,提问学生:骨如此之轻与骨的结构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结合实物和结构图容易得知长骨的骨干中央是中空的。接着我会列举数据向学生说明骨虽轻便但却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继而展示骨质的成分表,并讲解:成年人骨质中水分和钙盐等无机物约占2/3,这是骨具有坚而不重的特性的原因。并补充解释其余的1/3主要是骨胶蛋白等有机物,与骨韧性的特性有关,因此具有硬而不脆的特性的原因。

  为了让学生能够认同生物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观点,我还会呈现幼儿常足内翻却不骨折,而老人却很容易骨折的事实,让学生意识到不同年龄段的人的骨的成分是不一样的,因此青少年要注意坐、立、行的姿势,老年人要注意的行走和乘车安全,防止跌倒。

  本环节中的知识点看似琐碎,但是却有一定的关联度,所以我在讲授过程中十分注重过渡,力求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而且我在教学中呈现了骨的实物、图片、数据等多种资料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从而避免的照本宣科给学生带来的疲惫感。

  (三)巩固提升

  在巩固环节,我会再次提问学生导入中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可以答出骨的恢复是由于成骨细胞的作用。这样的做法可以使整个课堂有始有终,同时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课堂小结

  在小结环节我将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总结本节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本课所学,便于课后复习和巩固。

  (五)布置作业

  课后我还会让学生去查阅资料:骨是如何连接在一起支撑我们的身体的呢?思考该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下节课的重点内容,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板书设计

  最后谈一谈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我采用了如下图文结合的板书形式,简洁明了,使人一目了然。

  初中生物说课稿 19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x章第x节,是植物生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光合作用作为植物利用光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不仅为学生理解植物生存、生长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提供了重要基础,也是后续学习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关键桥梁。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充满好奇,但缺乏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因此,本课将通过直观的实验观察、生动的多媒体展示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光合作用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阐述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及意义;识别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绿体;理解光合作用反应式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数据、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会运用模型、图表等工具解释生物学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团队合作,增强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及意义。

  难点: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以及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光合作用的存在。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自主探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绿色植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及美丽图片,引出光合作用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2、新知讲授:

  讲述光合作用的概念,利用动画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

  分析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理解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等。

  讲解光合作用反应式,强调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3、深入探究:

  分组讨论光合作用对植物自身、动物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

  利用模型或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或案例分析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绿色植物,维护生态平衡。

  作业布置: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不同植物光合作用的特性或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准备下节课分享。

  初中生物说课稿 20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初中生物xx年级上册第xx单元,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础和核心部分。细胞作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结构与功能的理解对于后续学习遗传、生态、生理等章节至关重要。本课旨在通过直观展示和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及其各自的功能,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场所。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在教学中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模型观察、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细胞世界的奥秘。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理解各结构的主要功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生命奥秘的好奇心,树立生命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难点:理解细胞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细胞作为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胞图片、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细胞的结构。

  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细胞实验,亲手操作,加深理解。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细胞各结构的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总结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形成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细胞分裂的动画视频,引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细胞是如何构成我们身体的?”引出本课主题。

  2、新知讲授:

  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胞结构图,逐一介绍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的特点和功能。

  组织学生观看显微镜下的细胞图片,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结果。

  通过案例分析,如“为什么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却能运输氧气?”引导学生理解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巩固练习:设计一系列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检验学生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掌握情况。

  4、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本课内容,强调细胞作为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重要性,以及细胞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紧密联系。

  5、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类型细胞(如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异同点,并准备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七、教学反思

  课后,我将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课堂表现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优化。

【初中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生物说课稿05-15

细菌说课稿初中生物细菌说课稿12-19

【推荐】初中生物说课稿12-10

【热门】初中生物说课稿12-11

优初中生物说课稿01-15

初中生物《鸟类》说课稿02-19

初中生物说课稿【热门】02-16

初中生物说课稿【推荐】12-10

初中生物实验说课稿06-02

初中生物说课稿 15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