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初中化学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在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他是培育学生学习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好的教材,上好本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价知识、化学基础实验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就本节课来说,既是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知识的巩固提升,又是对制取气体知识的构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可以形成初中化学制取气体的完整知识体系,包括药品选择探究等五个方面,这些知识在今后学习相关知识时能够起到全面的指导作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的学习。
重点突破:
(1)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师生共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
(2)学生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相结合,及时反馈矫正。
教学难点:确定实验室取二氧化碳的药品。
难点突破:通过思维的发散和收敛的过程,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选择的探究过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对于气体的制法与收集较为熟悉,知道气体的收集方法与气体的物理性质有关,能生成CO2的反应,想到木炭的燃烧,碳还原氧化铜,碳酸分解,但是没有关于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的知识。一个班学生的基本情况是:素质参差不齐,中等水平学生较多,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近十来个。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学一些基础知识,有关提高部分,可将课后巩固练习题作为提高题。还要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精心组织,如提问辅导,巡回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建立制取气体的知识体系能独立完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操作。
(2)通过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研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主动获取知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索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维的发散和收敛的过程,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选择的探究过程。利用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完成两个探究实验。通过设计的装置的环节提高对装置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2)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合作交流、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法。
2、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教学着重实现了学生的参与性,因为学生主动学习是获得知识技能最佳的途径。另外,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多个探究环节,自然的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很好的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验能力。另外的突破是,多手段实现即时反馈目的。
教学分为三个环节,新课引入、讲授新课、反思提升、布置作业。
一)引入新课。情景引入,在处理大理石制品时出现了意外现象,意外中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学生通过猜想和验证、得结论,完成第一个探究过程。然后再思考,这个实验有什么利用价值?从而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然后板书本节的教学目标,介绍重难点,等待学生完成每一部分板书。
二)讲授新课。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这个环节上面,我采取让学生先发散后收敛的思维训练方式。让他们从已有知识中选择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再通过热烈讨论,从中选出最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一个方法。接下来从几个相似的药品中通过分组实验选择最适合的一个。然后学生完成板书,实现即时反馈与矫正。反应原理这个环节,由于学生没有学习复分解反应,教学时直接讲授,不做过多展开,使教学突出重点。但是尝试了教授反应规律交换思想,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方程。制取气体这个环节,由于已经有氧气制备的知识储备,这部分知识以及比较有基础,简单的复习氧气制备气体装置后,不对二氧化碳再做知识回顾,让学生自己提炼知识点,展开选择和设计,然后通过视频投影展示学生设计,便于发现问题再次实现反馈及时目的。接下来,教学进入演示阶段,请学生代表完成制取和检验气体的操作,检验他们的制取气体的技能。再通过学生对他们的实验过程问题的评价,及时纠正错误,同时也实现了多层面学生的参与性。
三)课堂反思
教师提出问题:上述实验装置反应大现在还没有停止,你对此有什么认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请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原因、制定方案、解决问题,这样实现了知识的提升,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形成善于对实验进行反思的学习习惯。
四)作业布置
配套讲义。
五、教具准备:
仪器:锥形瓶、平底烧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导气管(弯、直)、酒精灯、铁架台、火柴、小黑板。
药品:块状大理石、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
六、教学流程
创设教学情境,组织讨论,确定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反应药品→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及装置,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出示制取二氧化碳的相关仪器,让学生设计、动手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随堂小结,进行练习。→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原理:CaCO3 + 2 HCl === CaCl2 + H2O + CO2 ↑
(二)装置的确定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发生装置:固体+液体——气体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熄灭则满
检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初中化学说课稿2
如何通过试卷评析课使教师对学生前一阶段学习的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教师能反躬自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查缺补漏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教材、试题、多媒体等);利用好生成性教育资源(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问题等),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等、让整个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我的试卷评析课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励志
设计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我对考试的成绩做总的介绍(包括试卷的难易程度、学生错误情况的简单分析以及和其它班优秀率、平均分、高分率的对比。)
设计理念: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原因有二:1、我认为教师自己应该对所教班级的成绩在年级乃至全市的位次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近阶段学习情况。只有这样做,教师才能在后续教学中做到运筹帷幄,正确地帮助、指导学生的学习;2、使学生了解自己在班级、年级、全市的位次,从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骄不躁、不气不馁,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第二环节:爱的互动
得满分的学生、进步的学生以及在解题中间发现试卷有错误的学生、答案有创意的学生颁奖。
每次考试过后,我都用自己的钱去买一些他们喜欢的小礼物,如:文件夹、笔、钥匙链、千纸鹤、鲜花等,还有连同我的拥抱和祝福……一枝玫瑰花、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热情的拥抱常常让学生激动不已。在爱与爱的互动中,我与学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学生绽开的笑验上,从全班同学专注的神情中,从他们眼中闪动的泪花里,我分明的看到了爱的动力,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感动是互动的,它所产生的情感力量是巨大的,这种教育效果是空洞的说教所达不到的。
设计理念: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求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师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最终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个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智慧,也就是对人的理解。教材是“物化”的东西,我们教师应该是“人师”而不是“经师”。教师要知道生个学生都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不是共性的。应该了解你的学生在这一年龄段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生理特征,他或是她最需要什么。
设计感悟:我之所以这样做,因为,我认为,对教育而言,爱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当你找学生谈话时,你那爱的目光,会使他放弃戒备心理,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当学生课堂上因紧张回答不出时,你的爱对他是一种激励;当学生因犯错误而惴惴不安、手足无措时,你的爱对他来说是一种谅解;当学做了有益的事情;你的爱对他来说是一种最好的奖赏;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你的爱会给他增加信心和力量。爱,是照耀幼苗的一缕阳光,是滋润学生心田的一泓甘泉。
记的有人说过: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当我向学生播洒爱的时候,我也得到他们对我爱的回报。学生和我彼此都沐浴在爱的春、夏、秋、冬,伴随他们的成长,我快乐且幸福的生活着……
第三环节:体验学习
设计内容:改变原来由教师一人独霸课堂的局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对于失分率比较高的题,
(1)释疑:让学生自己说出错误的原因,为什么错?是不会、没有审清题、还是笔下误等等;
(2)质疑:接下来对自己的错误有没有怀疑,对正确答案是否理解;
(3)答疑:如若自己无法解决就求助其他学生来解释回答;
(4)评价:让全班同学来评价答疑同学的对错或是优劣。对于一些特殊的题,即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仍然得不出结论的,再由我引导他们找到答案。对于失分率低的题,采用下课单独解决的方法,从而照顾了大多数同学,又可以提高效率。如:在一次评析涉及温室效应的题目时,学生们各抒己见,从温室效应的成因、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如何进行解决,到引发二氧化碳是滞是造成温室效应的唯一气体,还有哪些环境问题我们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等等。使学生享受到了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得到了尊重。
设计理念:我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因为: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有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事物,而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另外,这一环节的设计还借鉴了“洋思教学模式”中的“先学后教”。逐步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设计感悟:通过这一环节的实践,学生经历了“体验性学习”,他们不仅用自己的脑子不想,而且要用耳朵听,用嘴说,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长的需要。
第四环节:悟学
设计内容:根据自己的考试情况写出心得体会。
设计理念:我认为教师需要“悟道”,学生应该学会“悟学”。在现代社会,一个人要想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那么就必须成为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勇于探索的实践者、不断总结的反思者(反思者最可怕)。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逐步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另外,通过写心得体会也锻炼了他们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使我更多的了解学生,便于下一步进行教育教学。
初中化学说课稿3
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6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2总括语
为了处理好教育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要做到精讲精练,还有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开拓学生思维。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的探索发现式学习,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六个环节加以设计和说明。
3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评判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主要介绍了制取氧气的方法,为后面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学习打下基础。
4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制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知道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实验,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产生对化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学情分析
合理把握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初三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有较强的好胜心,因此我会通过小组PK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6教学教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到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够快速提升学习效率。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法为讲授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来进行学习。
7教学过程
充分的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而教学活动的精彩开展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环节。本节课我将从以下4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导入
良好的导入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目光,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中。本节课我将以试讲的方式来进行导入:同学们好,上课。在上课之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多媒体上的这个视频,我们看看视频中讲了什么样的内容呢?视频播放结束了,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他都看到了什么呢?好,就请最后一排靠墙的男同学来回答一下吧。请坐,他告诉我们呢,看到了潜水运动员和登山爱好者都在使用氧气罐来维持正常呼吸。观察得很认真。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气,它非常重要,那同学们知道如何制取这么重要的气体吗?老师看到大家的脸上充满了疑惑,没关系,我们一起来走进化学实验室,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可以将生活和学习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新授
其次我会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自主阅读教材。并找出制取氧气的方法,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和加热氯酸钾制氧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专注力。接下来,我会先进行实验的演示,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并引导学生回答出放棉花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通过我的演示可以减少学生在后面亲自动手实验时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接着我会将全班分为10个小组,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学生在组内进行亲手操作。与此同时我会走下讲台,及时的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提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学生可以通过亲手操作感受到化学的神奇和实验成功的喜悦。紧接着我会进行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拿两个试管,一个只有过氧化氢溶液,另一个在里面加入了二氧化锰,分别用带有的木条放到试管口,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木条在接触到放有二氧化锰的试管处迅速熄灭,知道用这种方法可以检验氧气是否集满。我也会补充相关内容,如二氧化锰可以加这个化学反应,它叫做催化剂。学生通过实验对比和记录,从而归纳出实验的步骤,并能够深刻理解催化剂的作用。最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工业中是否可以使用这种办法来制取氧气?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小结
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我会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来总结本堂课的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
作业
作业环节,我会请学生查阅,是否所有的催化剂都能够加快化学反应,下节课分享。
8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我的板书简单明了,直观易懂,是一节课内容的浓缩,我会在黑板中央的正上方写上本节课的题目,黑板正中央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黑板右下方写上本节课的作业,这样的板书清晰地展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逻辑,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倾听。
初中化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化学式与化合价》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4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质化学式的写法,这位过渡到本课题起到了铺垫作用。为之后学习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化学式的涵义;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能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计算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化学式,知道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2.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
3.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会应用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和物质的微观构成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数字的基本运算能力有一定的把握,这为化学式的有关知识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采用谈话法与讲解法。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面向全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前面学过的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引入: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我们前面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新授
1、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81页相关内容,对于化学式的定义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以H2O为例,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该化学式的意义,教师进行指导并及时指出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讲解,得出化学式的定义及其意义。
讲解结束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并组织学生讨论符号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在学生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我进行归纳总结: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不同,因为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呈现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错误,针对这些错误我进行指导并归纳总结,从而引出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2、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学习了化学式,为化学价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实验测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及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如不是这个数目之比,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在化学上,就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引导学生看课本83页 表4-6“ 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针对表格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问题如下:
(1)化合价有几种?是哪几种?(让学生明白元素化合价有下负之分)
(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多少价?氢元素通常显几价?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
(3)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多少?
(4)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多少?
在此基础上,组织两个活动。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评出“记忆之星”;活动二:让学生编写能帮助记忆的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活动结束后,展示同学们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通过活动,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在学习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之后,应用化合价来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练习的方式完成此部分知识的学习。练习如下: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已知氧元素为-2价,计算二氧化硫(SO2)中硫的化合价和三氧化二砷(As2O3)中砷元素的化合价。练习结束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一般读作某化某,如:NaCl读作氯化钠。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CO2读作二氧化碳。
3.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引导学生复习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了解相对分子质量跟相对原子质量一样,也是相对质量。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讨论,从而引出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关内容。由于计算比较简单,启发学生自己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纠正错误。
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教学完成之后,可让学生传看几种商品(如医药、化学试剂、洗涤剂、食品等)的标签或说明书,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并适当讲解化学试剂按纯度分级的情况。
(三)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化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四)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1、基础习题:完成课本章节后练习题
2、拓展作业:到实验室查看化学药品的标签,了解药品的成分,以及所含杂质的种类和数量,并对其中三种药品的有关情况做记录。
初中化学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而且,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再到看图片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时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1、收集有关材料,对有关知识有初步了解。
2、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
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
总的来说,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可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并以仿照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2、让学生事先收集资料和图片,并根据收集的资料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让学生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照片、漫画、短文等资料,完成有关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绘制图表。
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
2、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讨论与思考下列问题
(1)、该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中的水足量,请问水会充满整个集气瓶吗?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如果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面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不会,因为空气中含有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存在。
第二个问题的结果: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5、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7、作业:完成课本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1空气
初中化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七章溶液第2节《物质溶解的量》的第二课时,包括固体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不可缺少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是同学们经常接触的一类成分比较复杂的化学物质,也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在上册化学就经常遇到澄清石灰水、稀硫酸、稀盐酸等。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没有从化学角度去研究。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酸、碱、盐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是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很好素材,用讨论交流的方法去认识溶解度,享受互助的乐趣,来达到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精神。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建立、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及应用;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二、说教法
授课采用设疑、分组讨论、启发、讲授、归纳、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在“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感性认识,把教与学统一起来。同时在教学中不断地设疑,提问,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以讨论交流的方法来理解溶解度,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此外,其他各种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将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学法指导
在“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指导下,引导学生学习,要让学生明白:
1、在理解溶解度时,只有在一定的温度下、100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才能确定溶解度。
2、某些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
3、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关系
4、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四、教学设计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根据以“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为知识线索,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复习引入
复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冲一些溶液,例如糖水、盐水、葡萄糖等,那大家有没有想过,到底是糖溶得多点?还是盐溶得多点?如何进行比较?这样设置问题让学生感觉惊愕、意想不到,就会积极的思考由此产生了学习动机。
2、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根据各自经验和知识不同,得出比较条件。
3、练习巩固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4、分析比较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再通过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得出,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不同,由此引出不同温度下,同一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5、读图分析
通过溶解度曲线图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再对溶解度曲线进行分
析了解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关系
6、迁移与应用
通过设计一些练习使学生真正会利用溶解度曲线
7、自学
列出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学,再利用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巩固所学知识,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总结自己的收获。
8、布置作业
让学生通过作业,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中,也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本节课的知识能得到延续、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新课内容真正被学生所接受。
初中化学说课稿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第二课时,通过上节课教学,学生知道了生活中常见的盐及主要用途,了解了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盐的某些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这节课主要探究学习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化学学科自身特点可以看出:复分解反应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它要求学生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条件及酸碱盐的溶解性;学会判断复分解反应类型;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
本课学习前学生已知道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化合、分解、置换反应,但对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类型不能做出判断,从而产生疑问,因此,本课学习复分解反应,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似曾相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缓解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紧张情绪,使学生保持轻松、良好的心态。而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又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系统性,渗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理念,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复分解反应作为化学用语中的“高层建筑”,既需要前面基础知识:元素符号、化合价及化学式书写等基本化学用语的辅助,也需要酸碱盐溶解性和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支撑。所以,熟练准确的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无论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是今后化学的继续学习,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综合素养也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说目标
依据课标、教材内容,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复分解反应,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一些常见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2、初步学会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
2、学会运用分类、比较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出反应规律,形成“复分解反应的概念”,通过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体会“复分解反应的条件”、“酸碱盐的溶解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增强了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灵活应用能力,初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网络,感受到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深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三、说学情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化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化学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要求,本课题的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
(1)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本课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如:盐的组成特点及常见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溶解性等,学生已经具备。但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反映的情况看,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基础不扎实、知识不系统、应用不灵活,再加上我校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这些因素都直接制约着学生今后化学学习的提高与发展。因此,本课教学,应采取巩固完善、系统提高、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在回忆、比较、归纳等过程中形成有关复分解反应内容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形象感悟和系统归纳是学好本课题的重要方法。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感悟;采用不同的习题练习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发生条件进行巩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归纳与综合应用能力,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系统建构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本课题所需的知识是将已学的内容进行归纳、延伸,所以,对基础知识应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交流回答,并给予相应的肯定评价,提高他们化学学习的自信心;对具有一定综合难度的问题,让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形成善于争鸣的学习氛围,积极引导他们合作交流、合作探究。使各类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图片,引出盐的组成特点及化学性质,分析归纳熟悉的酸与盐、碱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特点,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2、直观形象,突破重难点
初三的学生,已具有了一些理解感悟能力,为了能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学习器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度。通过flash动画,动态展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相互交换成分”是如何进行的,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两个环节来突破重难点:
环节一,重点突破: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学生熟练书写常见酸与盐、碱与盐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播放flash动画,动态演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
环节二,难点突破: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体会归纳出酸与盐、Na2CO3与Ca(OH)2、酸与碱发生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通过合作探究实验:NaOH能与CuSO4或FeCl3 反应、NaCl与AgNO3、Na2SO4与BaCl2都能发生反应,并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有这些已知反应的生成物特点,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播放flash动画,从微观角度形象、动态地演示复分解反应发生所具备的条件,加深学生对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条件的判断,突破教学难点。
3、归纳总结
通过书写常见盐的化学方程式与置换反应的特点的比较,总结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类型。
4、实验探究
通过CuSO4与NaOH、FeCL3与NaOH、AgNO3与NaCl、Na2SO4与BaCl2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碱与盐、盐与盐发生反应有沉淀生成,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了感性认识,将感性认识转化成理论知识,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必须要“尊重客观事实”、“化学知识以实验为基础”的道理,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认识。
5、拓展提高
通过教学设计中的具体练习,在巩固复分解反应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
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渗透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五、本课教学设计对我的启示
我认为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但是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也是师生相互教育的过程,更是教师自我教育反省的过程,在此才能发现自己的“弱点”,努力挖掘自己的“亮点”。
初中化学说课稿8
一.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化学发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没有改变和增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及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实验探究法。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引导学生,学生经历初次探究的挫折后,分析原因,优化设计,再次探究,最终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示水通电的微观过程,让学生领悟到质量守恒定律的精髓,在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三不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以问题引入课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这样,我以身边的实例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更是为下一实验探究环节提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同走进实验探究环节,老师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有没有变?并让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教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天平的平衡状态,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的内容。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化学变化的实质的复习和水分解的微观过程的观察得出:反应前后质量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讲解质量守恒的原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接下来以问题: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吗?引入后面的两个验证实验,在做实验之前,强调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天平的平衡状态,结果发现这两个实验天平都失去平衡,教师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天平都失去平衡的原因,应如何改进装置?学生很快就有了结果-----反应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最后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课前的两个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 2.为什么铁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知识。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适用范围,守恒的原因以及应用。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当学生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后,就可以利用定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初中化学说课稿9
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实验室制备氧气。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三节《性质活泼的氧气》,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学地位和作用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初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单元所学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性质活泼的氧气”就是我们要仔细学习的内容,本课程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实验来获得新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收集方法和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2)、了解实验室制氧气的步骤及验证氧气的性质。
(3)、知道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4)、认识制氧气所需仪器的名称及知道这些仪器的连接和使用方法。
(5)、知道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制备方法、收集方法和检查气密性的方法。
2.难点:制取氧气的仪器连接和组装,氧气和验满和氧气性质的实验。
二 学情分析
<一> 学生情况
九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特别对于化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所以对于氧气的制取会更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 教法和学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及当堂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这些现代教学媒体和实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上课前,我会用PPT向学生展示几张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工作图片,然后提问:在这类特殊环境下,人们是怎样呼吸的?如果在实验室,我们又会怎样制取氧气?层层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进行探讨。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的水的电解,给予学生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
<二>实验探究,探究新知
我会向学生系统的说明实验室制取气体应该遵循的方法步骤。
实验探究1:学生根据我给的资料卡,讨论出最佳制取氧气的药品和方法: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就能分解出氧气。但是速度很慢
实验探究2:学生讨论: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加快,学生再根据实验室提供的药品,探究实验,相互讨论总结出最适合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在过氧化氢中加入二氧
化锰,并且根据对二氧化锰的后期处理,发现催化剂的存在,并且定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联系生活,扩展新知(5分钟)
让学生根据催化剂的性质,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催化剂,我会适当引导,把生活和化学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 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强烈兴趣。 <四> 科学探究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 二氧化锰制取氧气(15分钟)
实验步骤(多媒体课件演示),根据演示的实验,学生能准确选择实验仪器。(对于一些实验的注意事项,我会正确引导,让学生从这些方面去考虑)
初中化学说课稿10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XXX(不能说名字就省略名字),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常见的酸与碱第一课时)。本节课选自(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一),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有(酸碱指示剂的认识、常见的酸、常见的碱),由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是太强,课题内容较多,因此我将本课题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内容为(酸碱指示剂的认识以及常见的酸)。本课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万能的话],学生在之前学习了(金属、非金属等物质及其性质以后),本课题是进一步学习(以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方式)的切入点,为以后学习(碱、盐、中和反应以及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高中进一步学习(物质分类)等知识提供帮助。因此本课题具有纽带(承上启下)作用。
[过渡句,可以换]初中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因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方面:
过程与方法方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什么什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解释生活问题,培养科学世界观)[万能]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为??,教学难点为??
以下是我的教学过程:
引入部分??(我将采用一个小魔术“葡萄汁变草莓汁再变蓝莓汁”引出紫色石蕊试剂,再通过回忆知识氨水能使酚酞变色引出“指示剂”这一知识点)
再通过化学史进一步介绍指示剂(讲一下注意的知识点)
通过小实验让学生知道酸可以使指示剂变色,提出问题“什么是酸”,进入本节课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板书)
实验10-2让学生知道常见的酸和他们的物理性质
学生之前已经学过铁和酸反应,这是化学性质,引出------------酸的一般化学性质
1、 酸与金属反应
2、酸与氧化物反应(用酸雨引发思考)
3、酸与指示剂作用
之后,由一般到特殊,介绍浓硫酸的性质巴拉巴拉巴拉的??
最后布置作业及时巩固啊
说课完毕╮(╯▽╰)╭差不多就这样,其实很水??就是要装得很高大上
初中化学说课稿11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碳的单质》。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该部分属于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题1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石墨和钻石有所了解,同时对于煤炭燃烧,以及冶炼金属也略知一二,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与生活联系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本节课内容源于生活,了解碳元素组成不同的物质,体现元素的统一性和物质的多样性。能够借助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不同,明确三者物质的性质不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也有区别,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道理。学生学完本课,不仅对碳元素组成的三种物质有了充分的认知,同时能够提升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学生在生活中常见铅笔芯、钻石、玻璃刀等等物品,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储备,便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同时学生在此之前学习过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知识储备也能够帮助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但是学生并不能系统概括金刚石、石墨以及C60的物理性质以及其他碳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因此在讲课期间可以应用大量的图片视频和相关材料,加深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点的认知。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以及生活中对应的用途。
2. 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木炭以及C60的相关图片和实体物品观察与分析,提高观察与总结能力。
3.提高思考能力,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感受化学的奇妙和谐。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碳元素形成的金刚石、石墨和C60及其性质。
【难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了解三者物质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一下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课程开始我会提问同学,生活中的水和氧化碳,分别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学生经过思考能够明确: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进而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物质是否可以由同一种元素组成?进而引导学生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碳的单质》。
此环节能够充分调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储备和知识储备,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
1.金刚石
我会和学生共同了解碳元素组成的第一个单质——金刚石。
首先我会给学生在大屏幕上呈现金刚石的宏观图片和微观结构图片,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对于金刚石的物理性质进行适当了解,随后同学们可以总结出,金刚石是无色、正八面体的坚硬固体。进而提问同学,金刚石是非常坚硬的固体原因是什么?学生能够根据微观结构图,解释是由于金刚石原子是由正四面体堆叠而成,这种结构非常坚固。
随后我会给学生呈现生活中金刚石的使用领域资料以及相关图片,并且引导学生总结出金刚石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生能够回答出:金刚石可以经过打磨和切割,形成钻石,起到装饰物的作用;玻璃刀上的金刚石能够切割玻璃,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这一物理性质等等。随后我会给学生们总结,金刚石其实是自然条件下最坚硬的物体。
此环节利用图片展示金刚石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和微观结构,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能够总结出金刚石硬度大,是无色透明的固体等物理性质以及生活中的利用价值,并且一一对应,提升学生们概括总结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石墨
用相似的方法,先给学生呈现宏观图片和微观结构图,并且给学生同步呈现石墨在工业以及生活中的用途,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生活实际的用途和价值。几分钟后,引导部分同学呈现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们能够总结出石墨的物理性质为:黑色质软、有滑腻感的鳞片状固体,导电性优良。生活中铅笔芯和润滑剂,利用了石墨滑腻感这一物理性质;石墨电极芯则是利用了其导电性优良这一物理性质。进而我会提问同学,与石墨结构近似的木炭,又会有那些物理性质呢?进而给学生呈现一组实验。
我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一个装有半瓶水的锥形瓶,在每一个锥形瓶内加入一滴红色的墨水使锥形瓶内液体呈现红色,随后加入烘烤过的木炭,让学生观察试验现象并且可以讨论原因。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锥形瓶内液体红色褪去,说明木炭具有吸附效果。进而我会总结,木炭的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所以在工业中常常利用木炭的这一性质吸附一些工业产物的色素,除此之外,活性炭的吸附性更强,目前在生活中被广泛利用在除味,净化空气等等领域。
此环节的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们观察能力,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化学知识。
3. C60
此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并不能够找到太多相关的生活经验,所以这部分主要会用讲解法给学生们普及一些相关知识。同样我会给学生展示分子结构图,同时引导学生总结:C60分子是由60个C原子构成,结构类似足球,非常稳定。凭借其特殊的结构特点,C60也会有很多特殊的应用价值。C60被广泛应用在超导、医疗等领域当中。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了解C60的应用价值,所以这部分我会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帮助学生们完成学习任务。
环节三:巩固提高
此环节我会询问学生狗一个问题:战争爆发年间,一些国家曾经使用过“石墨炸弹”,能否用本课的知识解释“石墨炸弹”的危害有哪些?并且给学生发放相关历史资料。
学生经过阅读和讨论能够得出结论:石墨炸弹是大量的石墨粉末经过爆炸散步到空气当中,由于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空气中弥散的石墨粉末就能够使城市上空的电网迅速短路,从而造成整个城市电网的瘫痪,进而切断通讯设备。
这一环节与历史学科联系。摆脱传统教学单一教学的束缚。提升学生灵活使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以及生活中的使用领域。
布置作业:查阅相关资料,三种物质除了本节课提及的生活利用价值,还有那些领域应用了三种物质,分别利用了哪些物理性质?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我的板书直观而简明,请各位老师看我的板书,在我的板书上呈现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内容,学生能够很容易把握本堂课的重点和基本知识。
谢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初中化学说课稿1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叫张锋旺,来自尉氏县南曹乡中心学校。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课程标准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六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溶解度。下面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的设计。
一、教材内容:
溶解度在整个第六章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在学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之后,来探讨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解性的大小,起到呈上,又为下节学习结晶做好铺垫。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学生学起来不会感到吃力,还是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同时,在利用数据研究问题的同时,使学生从中能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学习和研究问题。
结合新课标、本节课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
3、知道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溶解度概念的探究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对溶解度曲线图绘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图的应用;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的概念。
二、学情与学法分析:
经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掌握饱和溶液、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习溶解度知识难度不大。但是初中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教法与学生的实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交流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此做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即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目标导学法、引导启示法、归纳总结法进行教学。
1、目标导学法: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欲望,并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2、引导启发法: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发现归纳,使学生领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
3、归纳总结法:对于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图应用,可以通过阅读、学生间交流讨论,总结。此过程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课时我首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谁能说出二者的转换方法?”学生七嘴八舌的抢着回答。问:“实验证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那些?”学生会说与溶质、溶剂有关,还跟温度有关(打开课件)问:“怎样来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强弱呢?大家不妨讨论一下。”引导学生:物质溶解性是难于直接测定的,能否用一个可测的物理量来表示一种很难测定的物质的性质?用溶解“最大量”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就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办法。这个溶解“最大量”就是这节我们学习的溶解度。接着展示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探讨何为溶解度。
(二)、讲授新课
1、固体物质溶解度:
播放课件:展示三张图片,图片1质量相同的溶剂,一个温度为10℃,一个温度为40℃,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Cl和KNO3。问:能不能比较它们的溶解性大小?学生:不能。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得出:应该在同一温度下。图片2温度相同,质量不同的溶剂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Cl和KNO3。问:能不能比较它们的溶解性大小?学生:不能。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得出:应该在一定溶剂中。图片3溶剂质量相同,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Cl和KNO3。问:能不能比较它们的溶解性大小?学生:不能。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得出:应该达到饱和状态。得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应定温度、定溶剂的量,定状态。学生阅读教材168页内容,(播放课件打出溶解度的定义)注重指出“三个条件”。问:你能理解这样规定的意义吗?学生思考讨论会得出:只有做出以上规定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才有意义。
学生讨论:20℃时KNO3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在20C时,该物质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31、6克。或说:在20C时,该物质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1、6克。
(播放课件)让学生简单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为了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我设计了下面的练习。
反馈练习:
1、某物质在20℃时溶解度为21、5g,其含义是什么?
2、我来当法官:
(1)、在20℃时100g水中溶解了23gNaCl则NaCl在20℃时的溶解度为23g;
(2)、在20℃100溶液中含有溶质23g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3g;
(3)、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g则NaCl的溶解度为36、5g;
(4)、在20℃时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g则NaCl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5g。
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总结(1)(2)(3)句的错误之处。对表现好的小组大家鼓
掌激励。
问:“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怎样表示这种变化关系,最直观、形象,又便于应用呢?”学生思考引出溶解度曲线图。
2、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图:
我们用纵坐标表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画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请同学们认真观看:通过绘制观察NaCl溶解度曲线,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播放课件)学生自己领悟绘制的方法。“学生自己阅读教材169页6——10表格KNO3的溶解度并将图6——15完成,看谁做得又对又好,小组内展评。”
让学生阅读教材169页图16、17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学生相互交流总结出曲线所表示的信息。
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及意义:
(播放课件)请同学们看图a 、b点表示的含义,学生讨论得出:曲线上的点即a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为饱和溶液;b点(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为了增强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然后播放课件中的两题学生交流讨论当堂完成。教师巡视点评。
3、气体物质溶解度:
介绍气体溶解度的概念,(播放课件)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着重指出它们是体积关系没有单位。然后说:大家想一想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的含义是什么?学生会立即回答:在0℃,氧气压强为101kPa时,1体积水最多能溶解0、 049体积氧气。追问:生活中有这些现象,打开可乐饮料瓶盖会冒泡;喝过可乐后会打嗝。谁能解释是什么原因?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气体溶解度的特点:当温度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压强的减少而减少;当压强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少,随温度降低而增大。然后学生小组抢答:1:打开健力宝瓶盖时我们为何会看到有气体冒出?
2:给水加热时我们为何可以看到水中出现气泡?
4、留下问题:
能否将溶解的溶质从溶液中取出来?怎样将溶质从溶液中取出来?这是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结晶。
(三)、(由学生自己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疑惑?
为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又设计了三个达标测试。目的检测学生对溶解度曲线图的应用。由学生同时动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而后统一答案。
(四)、达标测试:
1、(20xx)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中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
问题:
(1)t1℃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g。
(2)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3℃,A溶液的溶质
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假设升温过程中水的质量没有变化)。
2、(20xx)右图是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3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g。
(2)50℃时,将40g该物质加入到l00g水中,搅拌后得到的
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水,饮料大多数是碳酸饮料,其中溶有二氧化碳气体,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有关。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有关。
(五)、作业:教材170页观察与思考,173页4题、5题。
五、板书设计:
溶解度
1、固体物质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注意:条件:一定温度。
标准:100克溶剂
状态:饱和状态
2、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1)、绘制方法;(2)、曲线图表示的意义。
3、气体物质溶解度:
影响因素:当温度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压强减小而减小。当压强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温度降低而增大。
这是我设计的板书,这样设计条理清晰,简单明了,能突出要点,便于学生记忆。这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初中化学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进行化学计算的“中介”,学生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要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而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又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化学方程式是继元素符号、化学式之后又学习的一种化学用语。从本节开始,以后所学的化学反应均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会写化学方程式显的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a、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知道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
b、掌握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具体的化学反应的讨论、分析和解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3)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想一想、猜一猜、试一试、练一练、议一议、做一做”的教学流程中不知不觉获取新知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
三、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教师的职责,是培养能力的关键。本节课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分析,培养其自主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样做增加了学生参与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程序。
第一步:想一想(温故知新)
(多媒体显示)煤饼燃烧后剩下的煤渣的质量与煤饼相比有什么变化?此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你能用化学方程式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吗?
生:变小。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教案--初三化学43.filesimage290.gif"cropbottom="44398f"/>
师:这个化学方程式表明了什么?
生:1、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遵循哪两个原则?
生: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师:教案--初三化学43.filesimage290.gif"cropbottom="44398f"/>是否遵守了书写原则?理由是什么?
生:遵守了书写的两个原则。各物质化学式及反应条件符合事实,等号左右两边C和O原子总个数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想一想,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授知识做好铺垫。通过想一想,把问题做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激情,从而引出----如何写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猜一猜(观察猜想)
(多媒体显示):教材P96图片
师:猜一猜,第一幅图片揭示了一个化学反应是什么?左右平衡了吗?
生:没有。
师:这个式子左右两边H、O原子总个数相等吗?遵守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了吗?
生:氧原子个数不相等。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师:猜一猜,第二幅图片左右平衡了吗?用一个什么化学方程式把它表示出来?
生:左右平衡了。
师:第二幅图中的平衡,是怎样从第一幅图中的不平衡变化来的?什么叫配平?
生:将第一幅图中的H2O的前面配2,H2的前面配2。加在一起就配平了。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前边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叫配平。
设计意图:从图片上形象直观的告诉学生,H2和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如何配平的?学生很轻松的就接触到本节课的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为我们下一步突破教学难点埋下伏笔。
第三步:试一试(自主探索)
师:你们看到过“找错误”这样的电视节目吗?现在我们也来试试。有人说,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这样的P+O2PO2
请同学们找出这个化学方程式的错误有那些?
生1:生成物可能不对,应该是P2O5
生2:没有反应条件。
生3:若生成物为P2O5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师:上述的化学方程式应该怎样改正?写化学方程式有那些步骤?
(学生们热烈的讨论,找错误)
点燃
生1:
4P+5O2====2P2O5
生2:第一步,将磷、氧气的化学式写在左边。P2O5的化学式写在右边。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画一条短线。第二步,配平:因为左边有两个氧原子,右边有五个氧原子,两数的最小公倍数10,所以在O2前面配上5,在P2O5前面配上2。式子右边的磷原子个数是4,左边磷原子个数是1,因此要在P的前面配上4。第三步,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把短线改成等号。
师:化学反应的信息是否都反应在化学方程式中了呢?
演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的实验,有气体生成。
生:没有。
师:能不能在化学方程式中表示出这一信息?
生:在氧气的化学示后面用向上的箭头表示。
师:演示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有沉淀产生。怎样在化学方程式中表示这一信息?
生齐答:在氢氧化铜的化学式后边加一个向下的箭头。
师:是不是见气体和固体就加箭头呢?请你们看书自找答案。
设计意图:强化理解、巩固练习。让学生们自主的去探索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使学生在尝试中知道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步:练一练(讲练结合)
(多媒体显示)
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如不正确,为什么?
点燃
点燃
(1)Fe+O2====FeO2(2)Fe+O2====Fe3O4
2、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铝在氧气中燃烧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水通电分解
(4)一氧化碳(CO)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独立完成,教师来回查看。帮助学生指点、纠正。反馈学生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还存在什么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本节重点。
第五步:议一议(小结提高)
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是什么?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3、写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什么?
(多媒体显示):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口诀):
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写好化学式,记得要配平
短线改等号,条件需注明
气体和沉淀,箭头要分清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师生共同小结。让学生体会要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六步:做一做(课节巩固)
1、教材P98:1题、3题、4题。
2、根据信息写化学方程式
(1)汽车尾气中含有CO、NO等有害气体,可在用铂、钯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一种气体和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一种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在宇宙飞船的火箭推进器中,常装有液态肼(用N2H4表示)和液态双氧水(H2O2),它们混合时发生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学生的做,反馈学生存在的问,下次上课时予以纠正。布置相应的针对性训练题。
初中化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学习单质气体。通过实验感知来获取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氧气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也是很重要的两类化学反应,这些内容都为以后的化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氧气是学生很熟悉的物质,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以实验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将实验探究与思考交流交替进行,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什么是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实验探究,提高观察与总结能力,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
文字表达式的书写。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一下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课程开始我会结合生活创设情境: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必需品?为什么?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氧气是一种能够供给呼吸的气体,进而设问氧气还有哪些性质,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通过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确立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学习思路。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氧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空气一节中有关氧气的部分知识,以及对课本的阅读能够得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过从已有知识向未知过渡,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2、氧气的化学性质
(1)木炭与氧气的反应
我会做一个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对比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紧接着我会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对于这个现象我会进行讲解,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并板书出木炭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硫与氧气的反应
我将演示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对比实验现象有何不同。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纯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且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对于这个现象我会讲授硫与氧气生成的刺激性气体是二氧化硫。让学生在黑板上仿照木炭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出硫与氧气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铁丝与氧气的反应
提出一个问题“非金属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那么金属是否也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观看铁丝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的对比燃烧实验的视频。从视频中能够看出铁丝在空气中加热发红但是没有燃烧,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发出耀眼的白光,并且生成黑色固体。
对于生成的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我会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书写出文字表达式并且让学生根据视频中的内容解释铁丝呈螺旋状的原因,以及瓶底放少量水的原因。
设计以上教学过程是为了通过实验以及视频的播放将抽象的原理形象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4)氧气的助燃性
让学生根据以上三个实验的现象推断氧气还有什么性质。学生根据木炭、硫、铁丝在氧气中反应更加剧烈,说明氧气能够支持燃烧。
3、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让学生观察对比黑板上的文字表达式,学生能够得出共同点均为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并且都有氧气参与反应,在这里我会给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定义。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请学生来解答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这一反应是否属于化合反应,来检验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氧气的化学性质,来说一说氧气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说课稿15
开场白: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初中化学组三号考生,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自己看时间和效率适当加)
铁树老师面试辅导
一、说教材
本节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第一课时。本课题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溶液是一种常见的混合体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初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学习的关于纯净物、混合物的分类,也为认识溶液打好了理论基础。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
(2)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用途;
(3)认识乳浊液,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主要通过情景导入法、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及参与度,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溶液的形成。
而在学法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溶液的性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任选其一)
导入案例一:用投影展示几种溶液,分别是:红色的眼药水,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淡黄色的橙汁,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无色的氯化钠溶液,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学生有趣的观察并回答。紧接着投影展示大海的图片,提问:海水是纯净物海水混合物?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海水和这五种液体都是溶液并板书课题。
导入案例二:(【引入】展示修车工人用洗涤剂、汽油洗手,学生感冒,医生给学生输液的小情景,当中的洗涤剂、汽油、输液用药水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那么什么是溶液?溶液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生活实际引入,以激起学生探究欲,及掌握更多知识的积极性(板书课题:溶液的形成)
(二)新课讲授
【探究活动一】
在探究活动一中,我将于学生合作进行食盐、蔗糖、硝酸铵、氢氧化钠固体物质溶解于水的操作实验,学生进行实验现象观察并进行记录。
我将让学生思考:
1、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吗?
2、为什么这几种物质最终会消失在水中?(并在此再次进行观察食盐溶解的过程。)
在我的提示下,经过小组讨论,总结:构成食盐的微粒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扩散到水分子中去,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溶液。
在此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全面观察实验能力,提升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渗透说明物质在溶液中是以分子或者离子形式存在。
通过实验获得四种溶液,让学生根据实验探究并思考:
1.它们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如果从小烧杯取出部分蔗糖溶液,与原来的溶液相比,它们的甜度、浓度、密度是否一样?
3.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了固体?
经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溶液的概念: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而我特别强调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解释均一性、稳定性)(板书)
在此并通过课件展示几个判断题让学生练习,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以下判断题目可以不用说,优秀教师选拔或者职称需要体现: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溶液。
3、溶液一定是液体。4、把实验溶液倒掉一半后,原溶液变稀了。)
在讲解溶液概念及特征基础上,提问:蔗糖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其中哪种物质被溶解了?
经过讨论总结: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板书】
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物质的物质
m(溶液)=m(溶剂)+ m(溶质)
V(溶液)≠ V(溶剂)+ V(溶质)(语音强调)
此环节通过对概念的分析对比,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实验中总结出概念,便于理解。
在此提出这样的疑问: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
进入探究活动二,乙醇溶于水
此实验不需要详细解释
药品:酒精、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显色)
仪器:试管。
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记录现象,总结得到:溶质不只是固体,液体也可作为溶质。并进一步强调: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并进一步追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我通过举例说明---气体也可以做溶质,例如碳酸饮料中溶质为二氧化碳气体等。
通过以上实验并总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时,量少的是溶质,量多的是溶剂,但如果有水,不管水多还是水少,水是溶剂。
(用水作溶剂的溶液,叫做水溶液,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水溶液。)
我在此呈现练习进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此内容可以省却,职称类、优秀教师选拔适当加入)
氯化钠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硝酸钾溶液、碘酒、稀硫酸、稀盐酸、石灰水、75%的医用酒精、95ml酒精和5ml水、95ml汽油和5ml植物油。
通过及时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并在练习中寻找存在问题解决问题。
在此全面总结:
1、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2、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3、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4、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
我与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内容整理归纳,便于学生的有效记忆。
在此基础上,通过展示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应用,从生活、医药、工业、农业等方面并总结溶液的用途:
①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速率较快
②对动植物生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养料的吸收、O2和CO2在血液中的循环。
③医疗上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
通过提问:餐具上的油污是如何清洗的?通过学生小组进行水和植物油,水、植物油和洗涤剂的混合,进行震荡并观察前、后、静置、倒掉液体后的试管是否干净的现象。思考:所得的混合物是否稳定、均一?是不是溶液?
得到乳浊液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在此进行思考:水、植物油和洗涤剂混合起来,振荡前分层,振荡后形成均一的泡沫,静置后泡沫仍均匀,不分层。倒掉液体后试管较干净。为什么呢?
通过讨论总结得到:洗涤剂的分子结构中有亲水基(喜欢与水在一起的一端)和亲油基(喜欢与油在一起),当它接触油脂时,亲油基就会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这些小油滴不会聚集起来,又能随水流走。化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板书)
在此让学生思考:
1、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
(①用洗衣粉洗衣服。②洗发水洗头。③用洗洁精洗餐效果较好。)
2、洗涤剂和汽油除去油污的原理有什么不同?(汽油去污利用的是溶解原理;洗涤剂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溶解和乳化的区别,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知识的运用能力。
在探究活动四中,通过向装有泥沙的试管中倒入10毫升水,震荡观察现象:浑浊,静止一段时间后分层。从而引入悬浊液认识: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常见的悬浊液:泥水、淀粉水的混合物、钡餐等。
(三)巩固小结
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溶液的特征、形成过程、乳化现象等,我将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进一步强调。
(四)作业布置
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我布置的作业是: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请同学们围绕洗涤用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调查与研究,写成小论文的形式。
六、板书设计
(一)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m(溶液)=m(溶剂)+ m(溶质)
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二)乳化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
【初中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的说课稿11-17
初中化学说课稿06-28
初中化学《氧气》说课稿11-08
初中化学《原子》说课稿08-18
人教版初中化学的说课稿12-02
初中化学空气说课稿11-11
初中化学说课稿04-29
初中化学《离子》说课稿11-19
初中化学《空气》说课稿12-04
【热】初中化学说课稿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