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范文(通用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1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一)说教材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二、说学情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以Webquest为载体,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网络探究的形式。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Webquest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在此当中我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评价、作品与交流。
如何有效的评价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一方面学生可以更为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更有利于对学生的`鼓励和对教学效果的检测。
作品与交流区可以是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重要天地,也是自我才能展示的舞台。
四、说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下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首先在任务中安排的这四个任务就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本课重难点设计的。(展示课件任务)
1、张骞出使西域,此目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课前的预习已基本可以解决。所以出使过程简化,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通过对第三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张骞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启迪,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思想。能自我教育: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2、对于丝绸之路的处理,它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
这里主要从丝绸之路的由来、路线、作用、衰落、启示五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
丝绸之路的路线,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或学生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个同学自己动手绘制,然后展示评比。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为了提高效率,对此我把学生分成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四个组,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指出了方向,另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在某一个方面能更深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中原和边疆,中国和西方文明的交流与渗透。
丝绸之路到5世纪时逐渐衰落,你能寻找它衰落的原因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的进行引导。主要原因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阻碍,中原王朝的盛衰,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当时的世界形势,土耳其帝国当时对世界贸易的影响,环境的变迁和地理因素等。主要材料如楼兰古国,罗布泊等历史遗迹。通过此问题的扩展,更有利于理解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意义,如国力、内外形势、环境自然条件等。
思考探究: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感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把改革开放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你有金点子可提吗?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并交流讨论。此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升华,以史为鉴,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对我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结合所学为祖国的建设出点子,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思想教育。
这一系列的安排层层推进,分解进行,学生在自然当中就会作出一些理性思考。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第三单元第16课,内容分三部分: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三者之间因果相联,体现了中原王朝、匈奴族和西域各族之间的民族关系。本课还与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前后呼应,在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中处于重要地位。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来分析丝绸之路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依据: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难点:张骞通西域。
依据:学生对西域的地理概念陌生;识图难,地名生疏,读音书写难度大,且地名多;张骞出使西域所走的路线曲折复杂,地形地貌多样;两次出使时间长,所经过、出访的国家多,过程复杂。总之,这对七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二、说学情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还比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说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是相统一的。因此,我在本节课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开放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表现欲强,苏霍姆林斯基曾把这种欲望比作干柴,恰当的激发就象火种,所以通过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能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
(一)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
3、教师启发式教学法
(二)学法指导:
(1)课前指导:让学生去网上和图书馆去收集有关本课内容;老师指导学生在所查找的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剔除多余内容。
(2)课堂指导:要求学生读文看图、画图讲图,学会以图代文。指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结合历史知识展开思考讨论问题。
(3)课后指导:指导学生观看有关丝绸之路影视或阅读有关文章书籍。
(一)课前准备(结合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布置)
教师准备:
认真备课。查阅相关的资料,设计本课教学环节和调动、启发学生积极性的一些问题。提前一周布置任务,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书目、资料和网站。对学生的准备工作给予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学生的准备:
预习本课。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搜集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各类资料,老师指导学生所查找的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剔除多余内容。
四、教学过程
(二)教学过程叙述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掀起你的盖头来》,让学生猜一猜是哪里的民歌?
学生:新疆
教师:新疆在汉朝的时候被称为什么?西域。秦汉时期中原王朝派人出使过西域,开辟了一条举世闻名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教师:秦汉时期,北方生活着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变化很大。学生自主讨论后填表。
学生:回答
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汉元帝
汉武帝
汉高祖
秦
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历史时期
战和战和
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过渡:略
二、张骞通西域
1、西域含义
2、汉初西域形势
3、张骞通西域
4、西域都护建立
第一次公元前138年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
意义
公元前60年意义
首先解决西域地理概念上的难点;想象一段张骞与汉武帝的对话,调动学生积极性;看图学习历史,搞清古汉语的异读字;创设问题情境,假如你是张骞,你会遇到哪些困难?借此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过渡:略
三、丝绸之路
1、畅通的原因
2、名称的由来
3、路线
4、作用
南道
北道
首先充分运用多媒体,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嘴、动手的能力;精心设计问题,八十三页试一试,看图归纳总结,提高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讨论法、举例子、探究式学习等分析丝绸之路的作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既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通西域
汉政府在沿途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
丝绸之路的畅通
敦煌莫高窟
楼兰古城
大漠
西域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二、张骞通西域
1、西域含义
2、汉初西域形势
3、张骞通西域
4、西域都护建立
三、丝绸之路
1、畅通的原因
2、名称的由来
3、路线
4、作用
能体现本课的知识结构、突出重点和难点、直观形象、有利于巩固新知识、方便以后的复习。
谢谢!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3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我将通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农远资源利用、说特色等五个环节阐述我对本课的理解。
首先是说教材环节。
(一)课程标准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这将是本课设计的重要依据。
(二)本课选自人教课标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的国家建立》中的第15课。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长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对于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也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三)根据课标要求、初一学生的学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所能利用的农远资源,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
使学生识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使学生正确认识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理解西域都护设置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利用农远资源整合多媒体课件,提供丰富的历史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努力寻找解决历史问题的办法。这是过程与方法目标。
3、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在师生合作、小组探讨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加深师生情感交流。
(四)
1、本课的重点是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我将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辅以图文材料加以突破。
2、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则是本课的难点,我将通过学生模拟导游、播放视屏等方式使学生更好的理解。
二、教法方面
我将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和情感氛围引起学生对学习丝绸之路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同时利用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确立必须依据对于学情的掌握
1、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知识体系很松散,但求知欲强,在教学中将着眼于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方法的培养。
2、针对本课内容较为抽象的实际情况,利用图文等直观材料,使学生通过对材料、图片的阅读和分析,更直观地感受、认识和理解问题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四、说教学过程和农远资源利用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利用多媒体图片展示,比一比,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出图中所画的物品哪些是中原原有的,哪些是从西域传入的。教师不急于对学生的猜测给予评价,而是要求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现答案,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以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张骞通西域
1、西域在何方?
教师提出问题:“西域到底在哪儿?”通过这一问题考察学生对于“西域”地理概念的掌握情况,利用图片结合教材让学生明确西域的地理概念。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结合教材中提到的“玉门关、阳关”,鼓励学生说出相关的诗句,联系诗句简要说说西域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前往西域道路的艰险,过渡提问“为什么张骞还要冒险出使西域?”
2、到西域去!
(1)为何去?
创设情境一。温故知新,结合前一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复习回顾,提出系列问题“汉武帝招募使者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为什么汉武帝要攻打匈奴?”
(2)谁来去?
创设情境二。多媒体展示“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设计汉武帝与张骞在临行前的对话。
(3)怎么去?
创设情境三。利用多媒体设置竞猜题,模拟知识竞答节目,设计四个题目,学生可自由选择一题回答。问题分别为:张骞出使西域的出发点在哪儿?途中经历的那些重要的国家?最远到达哪里?大多数国家位于我国现在的哪个地区?
在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在地图在找出相应的位置,并且作出标记。
(4)能去吗?
结合资料让学生说说张骞去西域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他能去西域吗?、
在教师讲述张骞匈奴的遇到的劫难后,使学生感受前往西域的艰险和不易。鼓励学生说出最敬佩他的何种精神,从而教育学生想要成为成功者说应有的基本素质。
(5)成功否?
教师辅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学会辨证地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因为张骞没有完成出使西域的目的就否定了他的西域之行。由此过渡到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通过指导学生填表对比分析两次出使西域的背景、任务和成果。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西域都护
多媒体展示秦和西汉的疆域图,通过对比,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疆域的拓展,对西域都护设置的重要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过渡到其所维护的“路上丝绸之路”内容的学习上。
丝绸之路
1、路上丝绸之路
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路线和大漠风光,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分别介绍:丝路名称的由来、丝路路线、丝路上的明珠、丝路上的新疆。
给学生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情绪,同时可以找寻导入设问中的答案,让学生体会到探究与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教师的鼓励和积极评价,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实现教学目标。
2、海上丝绸之路
教师提问,“在马来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瓷器,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导出另一条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多媒体展示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加深学生印象。
3、丝绸之路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播放视频。安排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同时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上的重要地位。
班超经营西域
该内容为学生自学内容,将通过布置练习的方式,安排学生课后自学。
(三)网络讨论、课后延伸
设计“畅想丝路未来”活动,假如由你来负责开发今天的丝绸之路,你认为我们可以开发的资源有哪些?开发的时候又应当有哪些注意事项?
同学们可以在课后思考后进行在线网络讨论,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发表在中的指定讨论板块上。
围绕这一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西部大开放的重要性和丝绸之路的现实作用。并且通过丝路古国的兴衰,树立一定要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从而培养“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能力。
五、说特色
如何利用无限的农远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将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校园网资源、互联网资源、卫星资源等整合到多媒体教学中来,主要应做到“选为教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自己的处理,在掌握教材结构和掌握教学重难点后,在农远资源库中选择我所需要的资源,既要做到“拿来主义”,又要为自己的教学所用,以达到拓展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因此,我最终选用了以上所需的文字、图片和影像素材整合到了多媒体课件中。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 地位和作用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初中历史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在我国古代对外交往历史中占据关键地位,展现了汉朝时期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重要通道,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和世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经过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以及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深远影响。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地图等,培养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讨论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历程和意义,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提高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体会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开放意识,理解和平交往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和意义、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对中外交往的意义。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理解古代中西交流的关键。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贸易通道,更涉及到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理解其深层次的内涵和对现代的借鉴意义对于初中学生有一定难度。
二、说学情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历史中的对外交往等复杂内容,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难。他们思维活跃,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兴趣,喜欢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学习历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三、说教法
1. 情境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的壮丽风光、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画面等,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2. 问题驱动法
设置一系列问题,如“张骞为什么要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路线是怎样形成的?”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讲授法
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事件背景等内容,通过简洁明了的讲授,让学生迅速掌握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四、说学法
1. 自主探究法
在课前,布置学生自主查阅关于西域、张骞和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独立探究的意识。
2. 合作学习法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分析丝绸之路对不同地区的影响等,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3. 历史地图学习法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丝绸之路的地图,了解其路线走向,分析沿途的重要地点,培养学生通过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3 分钟)
展示葡萄、石榴、核桃等水果和坚果的图片,提问学生:“这些食物原产于哪里?它们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呢?”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2. 讲授新课(30 分钟)
西域的概念(3 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域的地理位置图,向学生讲解西域的范围,包括今天的新疆地区和中亚部分地区,让学生对西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10 分钟)
背景介绍(3 分钟):通过讲述西汉初期匈奴对汉朝边境的侵扰以及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希望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等内容,为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做铺垫。
过程讲解(5 分钟):结合多媒体展示的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图,详细讲述张骞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被匈奴扣押,后逃脱继续西行到达大月氏的艰难历程。强调张骞在途中所遇到的困难和他不屈不挠的精神。
意义分析(2 分钟):组织学生讨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完成联合大月氏的任务,但了解了西域的地理、物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情况,有何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从对汉朝了解西域、为后续行动奠定基础等方面思考。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5 分钟)
讲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即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并说明此次出使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双方互派使者,往来频繁。
丝绸之路(12 分钟)
路线介绍(5 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的`动态地图,详细讲解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路线。指出沿途的重要城市和地区,如敦煌、楼兰等。
意义分析(7 分钟):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引导学生从经济上促进贸易往来、文化上东西方文化交流(如中国的丝绸、造纸术等外传,西方的佛教等传入中国)、民族关系上加强了民族融合等多方面进行思考。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补充,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意义的理解。
3. 课堂小结(5 分钟)
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过程和意义、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意义等。强调张骞的功绩和丝绸之路在中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加深学生的记忆。
4. 课堂练习(5 分钟)
通过几道选择题和简答题,如“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什么?”“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文化交流有哪些重要影响?”等,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检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
5. 布置作业(2 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张骞出使西域的一个场景,体现张骞的精神;或者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丝绸之路沿线的某个遗址或文物,并简单介绍。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初中历史课程中古代史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生动地展现了汉朝在对外交流方面的伟大成就,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这部分内容将中原地区与西域乃至更遥远的西方世界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历史画卷。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准确说出西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详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经过和成果,明确丝绸之路的起点、主要路线和重要节点,理解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对东西方交流的促进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分析历史地图等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意义的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古代中国辉煌历史的自豪感,学习张骞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积极进取的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和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张骞出使西域是丝绸之路开辟的前奏,丝绸之路的发展又深刻影响了东西方文明的进程,这两个方面是理解本节课的关键。
难点
丝绸之路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古代东西方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交融。由于丝绸之路涉及的时空范围广,文化内涵丰富,初中学生在理解其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上存在一定难度。
二、说学情
初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历史故事和具体的历史事件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本节课,学生可能在之前的学习中对汉朝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西域地区和丝绸之路这样相对复杂的历史概念和跨区域的交流情况,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帮助他们理解,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法
1. 直观演示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与西域和丝绸之路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如敦煌壁画中的商旅图、丝绸之路的地理风貌视频、张骞出使西域的动画演示等。这些直观的资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场景和概念,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2. 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讲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时,提问学生:“张骞的行动对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关系产生了哪些变化?这种变化对双方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 比较分析法
引导学生对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不同情况,包括目的、经过和结果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同时,也可以对比丝绸之路开通前后东西方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四、说学法
1. 自主学习法
指导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如关于西域的历史记载、张骞的生平事迹等,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尝试回答,提高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讨论,如丝绸之路对当今“一带一路”倡议的启示等。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探究学习法
鼓励学生对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如丝绸之路沿途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允许)等方式,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展示丝绸制品的精美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丝绸在古代世界有多么受欢迎吗?它是如何传播到远方的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2. 新课讲授(30 分钟)
西域的含义与地位(5 分钟)
利用地图,向学生直观地展示西域的地理位置,包括天山南北、葱岭以东、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讲解西域在古代中国与中亚、欧洲交流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它是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10 分钟)
背景(3 分钟):结合西汉时期的政治局势,讲述匈奴对汉朝边境的威胁以及汉武帝希望通过联合西域力量来对抗匈奴的战略意图,让学生明白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
经过(4 分钟):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张骞从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遭遇匈奴扣押等艰难过程,生动地呈现出使的路线和艰辛。强调张骞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使命的执着。
影响(3 分钟):组织学生讨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成联合大月氏的最初目的,但为汉朝带来了关于西域的详细信息,对汉朝了解西域的地理、人文等方面有何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从战略、外交等角度思考。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5 分钟)
讲解这次出使的目的是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与第一次出使相比,分析这次出使在条件、成果等方面的不同,强调其对丝绸之路形成的重要推动作用。
丝绸之路(10 分钟)
路线(5 分钟):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详细地图,从长安出发,沿着河西走廊、经敦煌、出玉门关或阳关,分南北两道穿越西域,再通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详细介绍沿途的重要城市、关隘和绿洲,如楼兰古城等,让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路线有清晰的认识。
意义(5 分钟):引导学生从经济(贸易往来、商品交换)、文化(宗教传播、科技交流)、政治(民族融合、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讨论丝绸之路的意义。通过举例说明,如中国的丝绸、瓷器、造纸术西传,西方的香料、珠宝、佛教东传等,让学生深刻理解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大动脉。
3. 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主要情况以及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意义。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重点知识,强化记忆。
4. 课堂练习(5 分钟)
展示几道练习题,如选择题:“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被匈奴扣押了多少年?”简答题:“简述丝绸之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5. 布置作业(5 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一是让学生绘制丝绸之路的简易路线图,并标注重要地点和商品;二是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张骞精神的理解和感悟。通过作业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初中历史教材中古代对外关系板块的重要内容。它涵盖了汉朝时期中原与西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融合的丰富历史信息,展现了古代中国积极拓展对外交往的生动画面,对于学生理解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关键意义。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要清楚西域的地理范围,包括其在历史上所涵盖的大致区域。
能准确描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经过,包括出发时间、路线、所遇困难和最终结果。
熟练掌握丝绸之路的完整路线,从起点到终点以及途经的重要地点。
理解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中的多方面意义,能够分析丝绸之路如何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传播和民族融合。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历史资料、地图等多种途径获取和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地图等,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历史事件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
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如围绕“张骞出使西域对汉朝和西域各国发展的影响”等话题,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交流观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张骞在出使西域过程中表现出的爱国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探索的品质,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
认识到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纽带,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背景、经过和意义,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意义。这些内容是理解汉通西域这一历史时期对外交往的核心,也是进一步理解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基础。
难点
理解丝绸之路作为文化交流通道的'内涵和意义。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物质贸易的通道,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括不同宗教、艺术、科技等在东西方之间的传播和融合,这对于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挑战。
二、说学情
初中学生对历史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汉朝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但对于西域这一相对陌生的地域和丝绸之路复杂的历史意义理解可能有限。他们的思维方式正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的资料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具象化,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说教法
1. 讲授法
对于西域的概念、张骞出使西域的基本史实、丝绸之路的路线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确保学生能快速、准确地获取重要信息。教师通过清晰、简洁的语言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框架。
2. 情境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例如,播放关于丝绸之路的纪录片片段,展示古代商旅在丝绸之路上艰难跋涉的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增强他们对历史的感知。
3. 问题探究法
设置一系列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张骞在出使西域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这些困难对他完成使命有什么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说学法
1. 自主预习法
在课前,指导学生自主预习教材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了解西域、张骞和丝绸之路等基本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 小组合作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7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对内对外关系的基本史实。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丝绸之路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特别重视,这里主要从丝绸之路的由来、路线、作用、衰落、启示五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丝绸之路的路线,不仅通过老师或学生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个同学自己动手绘制,然后展示评比。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动手能力。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安排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中原和边疆,中国和西方文明的交流与渗透。
三、创新与突破点
1、本课的创新点在于充分发动学生的积极性,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让学生扮演历史学家,开展历史讲座;让学生扮演导游,为大家讲解西域的历史和风土人情;进行历史辩论,知识愈辩愈清晰明朗。
2、实物展示,在学生面前展示葡萄和石榴等水果,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故事讲解,在动听的故事讲解中,让学生走进历史人物,感受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上网查询、搜集有关资料,阅读相关书籍,丰富教学内容。
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和班超的`故事,了解关于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
1、导入新课:
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葡萄、石榴等水果,然后向学生提问:是不是这些水果原来就生产于中原。如果不是,又是从哪里传来的?通过学生回答,引出下文、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第一子目:张骞通西域
教师:汉朝时期,关于西域,有怎么样的历史,葡萄等水果是怎样从西域传到中原呢?学习过本课,我们将可以知晓这些问题。下面请我们学习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幻灯片展示第15课课题名
教师:西域是一片神奇、神秘的地方。我们对这个地方,充满向往,下面就请一位小历史学家向大家介绍一下西域。
【今天我是历史学家】:学生讲解西域的历史和风土人情。
教师延伸:匈奴征服了西域之后,与之关系怎么样,同时,匈奴与汉朝关系如何呢,欲知详情,我们再请另一位同学向大家讲解。
学生讲述,突出匈奴对西域各国尤其是大月氏的残暴。
教师衔接:所以大月氏对匈奴有一种仇恨的感情。汉武帝得知此事,于是,他拟定了一个击败匈奴的战略计划。——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师生共说,展示幻灯片)但是,大月氏到底在哪里呢?怎样才能找到他们呢?于是,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下面请大家欣赏历史剧“张骞出使西域”:
【各显神通】:学生表演历史剧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教师娓娓道来: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访问各国。那么这次出使的情况以及影响怎么样呢?
学生回答
教师衔接:和西域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后,汉朝就要对西域进行有力的管理,你认为怎么管理有效呢?
【各抒己见、辩论明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总结:因此汉朝在公元前60年设立了一个机构总管西域事务,名称是?
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这一机构的设立,有何意义呢?
学生回答:这标志着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展示课堂思考题,师生共同研讨
第二子目丝绸之路
教师过渡: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条“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中西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那么这条“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形成后所产生的影响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本课第二部分:丝绸之路
幻灯片展示第二子目
教师:丝绸之路经过了许多名胜古迹、旅游景点,下面大家来设计一个情景,请你以一个导游的身份,设计一段导游词,向大家介绍神奇的丝绸之路。
【今天我是导游】:学生讨论后,踊跃争当做导游,介绍丝绸之路。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的角色扮演很成功,综合两位同学的讲述,我们可以知道,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是和意义是:
幻灯片展示路线和意义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解了路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西汉的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一条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播放相关图片,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感知
第三子目:班超经营西域
教师衔接: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式发送的变化,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以及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首先请同学们先来解释两个成语
幻灯片展示: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今天我来讲故事】: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讲解相关故事,在故事中彰显班超的历史光辉事迹。
老师评价表扬学生的表达水平,梳理故事情节,理清历史知识点,强调班超在西域的辛苦经营,凸显班超作出的杰出贡献。补充甘英出使大秦,以及大秦使臣回访洛阳的历史。
3、通过知识框架来做好课堂小结
4、课堂练习
展示相关的问题,考查对本课重要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锻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它奠定了我们今天“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础。这节课的内容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但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对丝绸之路的路线比较模糊,应该让学生对照地图来学习,从而掌握这节内容,因此本人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把相互有关联的学科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学习。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8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两汉对内对外关系。对内,出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秦的友好往来。本课体现了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很多知识是通过互联网得到的,学生上网应正确引导。
2.初一学生的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强,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的图片或播放影片、音乐,用图表进行对比,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初一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弱,课时指导他们学会看图、识图,利用图文结合寻找更多的`有效信息,帮助他们学会联系各学科知识,培养他们综合思维和能力。
4.初一学生年龄小,接触的历史不多,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足,应注意培养他们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5.初一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初期,适时强化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进一步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总结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
6利用地方史,让学生走近身边的历史,了解身边的历史,激起他们学历史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的史实。
2.掌握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了解班超出使西域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把中原地区治乱兴衰与开发经营边疆地区的背景结合起来学习,培养学生思考认识的能力。
2.通过学习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通过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9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
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又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重要发展时期,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所以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以及对外的交往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本课内容
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进行管辖,这个过程可事先通过学生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通过学习,了解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同时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以及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意识;关于丝绸之路,要掌握丝绸之路的形成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班超出使西域作为自学的知识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第一个重点是张骞通西域。张骞通西域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它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在整个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交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
(二)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历史理论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难点是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六、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联系法。导入新课教学时对旧知识的.回顾;对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涉及到匈奴的势力控制范围。用此法联系前课,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2.跨学科综合法。对于西域的地理概念的掌握,需要用到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
3.归纳法。对于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可让学生看书归纳。
4.讲解法。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地位等需用此法。同时我把本节课设计成多媒体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时间(课时)打破地域界限去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成知识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目标。
(二)学法
有目的有主次的快速阅读能力——训练“会读” 这节课知识容量大。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细读,掌握全部教材内容是不可能的,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启发学生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例如张骞出使西域,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例如班超经营西域,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例如丝绸之路的路线,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例如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教学程序设计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下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
1.张骞出使西域,此目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课前的预习已基本可以解决。所以出使过程简化,但在简化的过程要让学生自学能力的到锻炼,能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所以课前安排了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课堂中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关于张骞的故事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情况)。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学习讨论,使学生从张骞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启迪,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关于西域都护设置,这是一个很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点,让学生从历史上明确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维护祖国领土主权问题上,要有较深刻和正确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上的教育。
2.对于丝绸之路的处理,它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也花较多时间来探讨。丝绸之路的路线,通过多媒体图示讲解,让学生能有更具体的空间概念,加深印象。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这节课的难点。我的做法是三个步骤:先具体讲解再用典型例子说明,最后进行归纳(多媒体文字展示),使理论知识得到简化。
3.班超经营西域这部分内容是小字知识,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按照这节课的安排将它归为学生自学内容。
八、板书设计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张骞通西域
3.西域都护的设置
二、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根据本课的课标和知识的重难点教学的突破将板书设计成以上三个部分,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设计板书时将它们分成两个重要的标题,分别进行详细的讲解,而班超经营西域是小字内容,分离出来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学。这种设计同时也是根据历史事件因果关系进行知识的教学安排,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开辟的前因,同时丝绸之路开通也为班超经营西域奠定了基础。了解历史事件的承继和因果关系,可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10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下面我从教材的地位作用、学生情况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板书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重点课。课本内容包括三部分: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3、班超经营西域。
其中,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重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西域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建设。同时,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课程标准】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掌握的历史知识比较肤浅,尤其对本课的历史地理位置生疏,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避免历史知识过于专业化、成人化,而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三、本课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⑴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描述,使学生体验张骞通西域的艰辛和勇于开拓、不畏艰险的精神。
⑵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认识西汉时期在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发展的交流,以及吸取他国先进科技文化,对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
⑶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讨,汲取历史教训和影响,以史为鉴,强化环境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2、本课难点:
⑴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重要地位。
⑵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让学生认识丝绸之路对当今的启示。
五、说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多媒体教具,递进式层层深入地设计设问,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自然的体现重点突破难点。(详见教学过程)
六、说教法:
1、创设情境,以西汉初期和东汉末期的地图的显著改变导入新课。
2、出示图表,提出问题。师生互动,演绎历史。
3、关于丝绸之路,观看《丝绸之路》的地图及图片,一边跟随学生导游的讲解
4、成语竞猜:先由教师投示成语故事的相关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并引出对班超出使西域的评价。
5、以两汉对内对外关系为主题,由师生概括本课的基本内容。
七、说学法:
1、 预习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信息。
2、从时空上强化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掌握。
3、借助图表帮助学生归纳知识。
4、通过对张骞、班超的评价以及对丝绸之路作用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和开阔视野,提高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八、说教学模式:
导知——导情——导行
九、说教具:
利用多媒体教学,便于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知识,理解教师的要求,将有关知识进行必要的对比使教学形象化、直观化,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十、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本课教学中应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直观生动、可塑性强,注重多学科内容的渗透。以学生为依托,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原则。优化了教学环节,精练了教学内容,简明了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开动脑筋,自觉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深入发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科学的认知结构。学生在课堂中的兴趣得以发挥,主体作用得以展示,思维得以充分训练,情感得以渗透,人格得以升华。在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课堂教育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十一、说作业:
(2——3分钟)评估测试卷第十五课。
以上是我对的说课内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相关文章:
丝绸之路上的西域佛教雕塑10-04
论两汉时期的西域屯垦音乐08-26
初中历史说课稿03-25
名人故事之张骞通西域的历史典故04-06
初中历史说课稿优秀(优选)09-19
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10篇)04-27
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11篇)03-22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优秀11-14
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15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