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
下面是高一语文的说课稿范文《故都的秋》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故都的秋》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篇写景抒情散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2.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散文并不陌生,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指点。
3.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第四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据新对教材、学情以及新课标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文笔的清新、隽永、亲切,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由衷的热爱故都的'秋的美好情感,陶冶情操;并体会作者当时心中的孤寂、悲凉。
4.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文主要描写故都的秋景,以景来抒情,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分析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因为高一的学生鉴赏散文的水平不高,并且又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已远,在把握作者心境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感悟景物中所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活动评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时的现场效果,即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将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并将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请平时不爱发言或能力不足的学生作答,一旦找到了景物,就会即使给予表扬和鼓励。在安排小组讨论时,由于问题都较为复杂,有一定难度,所以主要强调的是合作参与意识,因此我会对学生的积极参与给予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对鉴赏小说的创作手法和深刻主题产生兴趣。
三、教学设计
美文需要美读,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朗读体会法将贯穿本课的整个教学环节。我会努力引导学生在读中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此外,我将采用感受秋景、初读秋景、细读秋景、品味秋景、拓读秋景五个步骤来设计本课。在导入及分品读秋景环节,我还会使用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用直观的方式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感受故都秋景的美丽,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感受秋景
用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同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畅谈感受,回忆或朗诵描写秋天的诗文。引出郁达夫笔下的秋有怎样的特点以及态度。
(二)分享资料,初读秋景
1.课前学生通过预习,解决生字词。搜集背景资料,学生分享,教师补充,在整体上了解本文的情感态度与作者的写作风格。
2. 运用多媒体配乐范读,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概括每段的段意,理清文章总分总的结构。
(三)反复朗读,细读秋景
这一环节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教师适时指导点拨。
1.“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学生找出相应的词语后,屏幕显示“清、静、悲凉”,再次强调文章的基调。体会客观实景与主观情感的融合。
2.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速读课文,读后,自由发言。最后,多媒体展示明确“五幅秋景图”: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3.引导学生学习小院晨景图。体会作者对于冷色调的偏爱,对细微声音的描写,从而体会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通过作者对残缺零落的景物的描写,体会故都秋的悲凉。从而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色彩。
4.学生自己诵读、探讨,研究4-11自然段,进行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分析。重点引导雨后闲话图里都市闲人部分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郁达夫创作思想中的平民思想、平民意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习小院晨景图,主要是为了交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景物进而体会景物所含之情。
(四)品读秋景,体悟感情
学生提出质疑或由我启发提问,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学生自评,其他学生再评。
1.故都的秋景本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
2.北国的秋和故都的秋,都是同一个地点,但为什么要用故都的秋做题目?
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体会“故都”二字深切的眷念之意,感受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进一步的领悟作者心境的清、静、悲凉。培养质疑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拓读秋景,小结作业
1.学生分享本节的心情与体会。肯定“清、静、悲凉”的心境之后,结合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2. 对比阅读刘禹锡的《秋词》,总结意境的异同,并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分析。
3. 最后布置作业:运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写一篇关于自己喜爱的景或物的抒情散文,注意将描写角度放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上。
四、教学体会
本课的亮点在于:首先,为了感悟文章的美,情感的渲染和熏陶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用图片和音乐直观进行直观导入,可以在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进入到秋的“清、净、悲凉”的意境。然后层层深入,由表及里,最后联系实际,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其次,在分析五幅秋景图时,以秋晨院落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鉴赏的方法,重点体会“寄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学生以讨论探究的方式欣赏其他秋景景图,不仅可以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与步骤,解决了教学重难点,还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合作和探索意识。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相关文章:
郁达夫《故都的秋》英译版08-17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08-11
郁达夫经典英译欣赏:故都的秋11-07
幼儿小班优秀说课稿11-03
优秀小学音乐说课稿11-28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春的消息》11-18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春天的雨点》11-12
初中体育篮球的优秀说课稿07-14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垂线》11-11
小学语文《北京》优秀说课稿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