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说课稿

时间:2021-03-03 19:26:10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高中说课稿汇编四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高中说课稿汇编四篇

高中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它与本框一起分别介绍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它在第一、二单元介绍“文化的共性”的基础上,过渡到三、四单元“中华文化”的个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学好本框至关重要,它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已经参与了不少的文化生活。但由于其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文化生活的参与还比较盲目,缺少理性思考,本课的重点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包容性;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学生的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所以,在本课中需要充分运用图片、视频、诗歌等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重点】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现。

  【难点】

  各民族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电子白板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演示,同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凸显生本理念。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所以我导入新课时精选了多领域的代表性图片(北京故宫、徽派建筑、针灸、瓷器、《红楼梦》、《淮南子》、戏曲、少数民族舞蹈等等),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给学生留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初步印象,走进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

  1.由于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内容相对简单,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已掌握了较多这方面的实例,所以教师只需注意引导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为重点,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显示国外著名学者的一些评价,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播放《吴越文化》及《滇黔文化》的相关视频,指导学生对这两种文化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进行合作探究,领悟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区域文化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却能和谐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这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为最终彻底解决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做了铺垫。

  3.多媒体继续展示石窟艺术、民族文学等,学生在感受少数民族文化成就的过程中不难得出结论: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由此进入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合作探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分组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

  注意以下两点:首先,从现代找出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开放心态和中华文化非凡融合力的例子。这样可增添几分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实践。其次,在双向互动中,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将以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从而突破难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根据板书回忆本科所学知识,并再次强调重难点知识。

  《红对勾》相应的练习。

  七、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具体设计如板书所示。

  板书设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高中说课稿 篇2

  1教学目标

  ① 知道摩擦力的定义方向

  ②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 知道摩擦力在实际中的意义

  2重点难点

  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摩擦力的定义

  3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班力气最小的女生将要和班里力气最大的男生大力士利用一根不锈钢棒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请二位运动员上场.

  比赛结果:女生获胜.

  [师]知道男同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吗?请大力士自己说说.

  [生]钢棒这端特别滑,握也握不住.

  [师]表面上是老师帮助了女同学,在男同学握的棒的一端事先涂上了润滑油.实际上是谁帮助了女同学呢?是摩擦力!可见摩擦力就在我们身边.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

  [师]请同学们把手掌贴在桌面上,使手掌沿桌面滑动,体验手掌的感觉.

  [生]手掌与桌面间产生了摩擦.

  [师]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讨论某一个力的时候,一般讨论力的什么内容呢?

  [生]讨论一个力的时候,我们一般要了解力的三要素.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演示]

  一长方体海绵,下端间隔镂空,在桌面上推,(分别演示向左推和向右推)底边显示出因受到摩擦阻力而倾斜.

  [师]请同学们说说从演示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摩擦力阻碍海绵相对于桌面的运动,与海绵相对于桌面的运动方向相反.

  [生]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海绵和桌面接触的接触面上.

  [师]大家都同意这两位同学的结论吗?

  [生]同意.

  [师]我们把两位同学所讲的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合在一起,就得到了摩擦力的定义.

  [板书]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friction force)

  [师]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例子.

  [生]人走路的时候要用到摩擦力.

  [生]自行车或汽车在刹车的时候要用到摩擦力,

  [生]扫地、擦黑板的时候都要用到摩擦力.

  [生]滑雪的时候有摩擦力.

  [生]用手抓起东西的时候也有摩擦力.

  [师]同学们知道了这么多与摩擦力有关的例子,太棒了!现在老师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助解决,请同学们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来.

  [投影]

  问题1:小明让妈妈他买了一瓶水果罐头,可小明怎么也打不开盖子,你能帮助他吗?

  问题2:小华星期天要去参加学校的攀岩比赛,你认为小华怎样做才不易滑下来而尽快到

  达终点?

  问题3:小红的妈妈去市场买回了几条泥鳅,可小红怎么也抓不住,怎么办呢?

  (同学们讨论后交流)

  问题1:

  [生]拧盖子时垫上一块毛巾或棉布.

  [生]找一个力气大的人去拧.

  [生]用螺丝刀撬一下盖子再拧.

  [生]用一个工具夹住盖子使劲拧.

  问题2:

  [生]让小华穿上一双有花纹的鞋.

  [生]向上攀的时候用力抓紧绳子.

  [生]戴上有花纹的粗布手套或在手上抹上防滑粉。

  [生]在绳子上打上一个一个的结.

  问题3:

  [生]抓泥鳅时戴上防滑手套.

  [生]抓以前在手上沾上沙子,然后用力抓.

  [生]把泥鳅打死后再抓.

  [生]给泥鳅前裹上一层布,再用力抓.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主意,大致归纳一下,比如垫毛巾和戴防滑手套基本上是一类,可以归纳成几类呢?同学们讨论.

  [生]我们认为垫上毛巾、棉布或在手上沾沙子、抹防滑粉等是增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生]力气大的人或用力抓等是增大了力的作用.

  [师]这种力是我们以前了解的哪一种力?增大力和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目的是什么?

  [生]这种力是压力.增大压力和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师]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要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可以采取什么办法呢?

  [生]增大摩擦时可以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减小摩擦时可以减小压力或使接触面更光滑,因此,我认为摩擦力的大小应该和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生]我认为摩擦力的大小还和接触面的大小有关系.

  [生]我觉得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与拉动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系.

  [师]对于摩擦力的大小,同学们大致作出了四种猜想,你的猜想到底对不对?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我们把同学们的四种猜想分成四个研究课题,各小组自由选取其中之一,探索之后每个课题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研究结果的交流和答辩.

  [师]实验前请同学们注意下面的问题.

  [投影]

  (1)怎样测量摩擦力?

  (2)你计划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自己选择的课题?

  [生]摩擦力不能直接测量出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此时在水平方向上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等于摩擦力,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可知摩擦力的大小.

  [师]哪位同学可以演示操作,并说明操作技巧?

  [生](演示并解释)拉动木块时,木块必须做匀速直线运动,保持弹簧秤的指针不动,这时拉力等于摩擦力.

  [师]第二个问题,大家讨论.

  [生]我们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多个,因此,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某一个因素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即用“控制变量法”.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设计实验及实验数据表格,完成实验后,写出探究报告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同学们的活动)

  课题一: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投影](展示)探究报告

  演示并讲解:首先,在光滑的长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记下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分别将棉布和毛巾铺在木板上,再在棉布和毛巾上分别匀速拉动木块,记下两次测力计的示数,填入数据表格中.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接触面越粗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师]其他课题组的同学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

  [生]问:实验过程中,你们如何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呢?

  [生]答: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使用同一个木块的同一个面作接触面,用相同的速度拉动木块,保证了压力、接触面积等因素不变.

  课题二: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

  [投影]探究报告

  演示并讲解:在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当压力是3 N时,测出的摩擦力是0.8 N,然后在木块上加一个砝码,压力是4 N时,测出的摩擦力是1.1 N.再在木块上加2个砝码,压力是5 N时,测出的摩擦力是1.4 N.分析这组数据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师]其他课题组同学提问题.

  [生]问:为什么在木块上加砝码可以改变压力?压力的大小是如何知道的?

  [生]答:因为木块是在水平面上运动的,所以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就等于物体的重力,因此改变物体的重力就改变了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木块、木块和一个砝码、木块和两个砝码的重力,也就测出了压力.

  课题三:研究接触面的大小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投影]探究报告

  演示并解释:我们将同一个长方体木块分别平放、侧放、立放在同一块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测出的摩擦力的大小基本相同.我们的结论是:在接触面和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

  注意:“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是在“正压力一定”的情况下说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物体相接触挤压时,实际接触部分的面积越大,其摩擦力也越大.而两者的实际接触面积只跟正压力的大小有关,跟它们的表面接触面积无关.在物体的材料性质和表面粗糙程度不变的情况下,正压力越大,实际接触面积也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大.正压力相同时,改变物体间表面的接触面积,如将一块砖从竖放改为平放,由于正压力没有改变,并没有改变实际接触面积,故摩擦力保持不变.如一块砖变成了半块砖,则正压力改变了,实际接触面也变了,那么滑动摩擦力也变了.

  说明:对于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由于要求物体匀速运动.又要用不同的速度拉动,实验难度大.实验效果很难观察,不易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教学中可模糊化处理或放在课外探究.

  [师]我们将各个课题小组的结论归纳一下,能得到什么结论?同学们讨论.

  [生]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师]归纳得很好,同学们再一起回忆一下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师]“控制变量法”同学们已经很熟悉了,哪位同学能进一步说明哪些地方用了“转换法”?

  [生]实验中有两个地方用到了“转换法”.通过测拉力来测摩擦力,还有通过测物体的重力来测压力.

  [师]通过探究实验,同学们不仅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还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现在同学们一起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3.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

  [师]还是老师的这块海绵,想要减小它在运动过程中的摩擦,你有什么办法吗?

  [生]可以在桌面上铺上一块玻璃板,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生]在海绵和桌面间放几枝圆铅笔,让海绵在铅笔上滚动.

  [师]这位同学说的是让滚动来代替滑动.能减小摩擦吗?同学们试试.

  [生]同一个木块,在桌面上滑动时的摩擦力是1.2N,滚动时的摩擦力是0.3N,说明用滚动代替滑动能减小摩擦.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的可以减小摩擦的方法吗?

  [生]还可以用使接触面分离的方法来减小摩擦,比如磁悬浮列车.

  [生]还有气垫船,也可以加润滑油.

  [师]同学们列举出了这么多减小摩擦的方法,也一定知道更多的增大摩擦的方法.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科学世界”,了解更多的摩擦的利用和防止的办法.现在请同学们回顾这节课哪些知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小结

  1.摩擦力的概念.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4.“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高中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地球的自转》。我将按说课标、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环节去说课。

  说课标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是必修1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要求学生从了解层面上升到理解规律和成因层面。本节是主要学习地球自转的特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铺垫,而本节需要掌握的是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和线速度。

  说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是学生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一个平台。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接下来的地理天体计算等的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说学情分析

  学生认知心理特征

  这部分内容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的年龄只有16、17岁,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其认知水平正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入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学中应结合具体事例及直观的表象信息,来呈现学习的内容。

  此年龄段学生还具有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等特点,因此,利用生动的语言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时地改变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知识技能基础

  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的自然现象,并且也有小学初中学过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的知识.并通过借助适当的辅助教学的过程,指导学生参与动手演示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这对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非常有效。

  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定义

  2.能够判别地球自转方向

  3.能够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区分恒星日与太阳日

  4.能够分析地球自转的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计算方法和规律,并应用计算方法计算出某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教材、分析图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体验地理学习的思维过程。

  2.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知道地球自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

  3.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4.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可以形成物质普遍联系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发展观和联系观;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态度;

  学生可以树立起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的信念;

  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通过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特征,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教学难点:自转的周期:太阳日和恒星日的理解和区别。地球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为了能够充分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认为用一个课时去处理比较恰当。

  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说教法及学法

  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多媒体演示法: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地球自转运动。使用多媒体,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教师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教具演示法:课前准备一个地球仪,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

  参观法: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进行推理分析,以把握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性。比如,地球自转方向的标示等,培养学生地理绘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启发式谈话法:根据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设疑启发提问学生,并通过对话方式探讨新知识,得出新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演示法、模拟法、探究式教学法、观察探索法、比较法、分析规纳法和图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

  以上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2 、说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学生应重视图文转化,通过老师给同学们呈现的多媒体图片及动画,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及老师给出的动画,将抽象、深奥的地球运动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首先通过导入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理解周期的概念。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利用教学演示、学生讨论、动手操作及“问题解决式”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师生在愉快互动中共同探究知识。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说教学过程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理论。其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高中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美术欣赏课本中第二章中国绘画艺术第二节“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绘画”之《洛神赋图》。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中等职业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既要利于学生一般职业技能的培养,又要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美术欣赏》是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教材,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净化他们的灵魂,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非凡的。

  前一章节介绍的是远古到秦汉绘画,以人物画的发展作为教学重点;而后面一个学时内容是山水画的兴起—展子虔之《游春图》。本课内容为魏晋时期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洛神赋图》赏析,在教学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受“魏晋风度”的影响,改变了人物品藻的视角和价值准则,不像汉代那样重人物的外在功业、经学造诣,而重于人物内在精神和溢发于表的风度。顾恺之的美学思想和绘画风格与此时人物品藻之风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秦汉时期的绘画没有真正独立的山水画,山水多作为人物画背景而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形象由背景转变为主体,以独立画种的姿态登上了中国画坛。以顾恺之为代表的这个时期的画家们为山水画的形成,付出了重大的功绩。

  欣赏课以“听、看”为主,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展开教学,营造一种较为轻松和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乐于接受艺术的熏陶,发觉自身对美的需求。

  2.学情分析:

  说课对象为中职类高一年级室内装饰专业学生。中职类学生学习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知识储备不足且结构单一。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根据学生的特点筛选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展开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特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实施教学过程时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及时根据学生课堂反馈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措施。

  3.教材的处理:

  ⑴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将复杂的专业概念和理论简单化、实用化,易于掌握。情感设定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做的“以人为本”。

  ⑵教学中所引观点和论据要有严密的科学性。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洛神赋图》的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技法,及作品丰富的背景知识和在我国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顾恺之人物画的艺术特点并掌握一定的欣赏方法。

  3、情感目标:学生感受艺术之美,通过优美的画卷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趣;感受博大精深的国学思想,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

  5.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洛神赋图》的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技法。

  难点:顾恺之“传神写照”的美学思想。

  6、教学准备:

  欣赏课件、图片展示、多媒体教学。

  二、说教法:

  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作品,不断地采用欣赏——设问———讨论——启发——回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说学法:

  1、自主性探究法:课前提出目标,由学生通过网络、书刊等信息来源渠道查阅资料,储备知识、预习课程。

  2、讨论法。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复习旧知(时间2分钟)

  通过复习上课时内容《马王堆一号墓帛画》,让学生们回顾魏晋以前人物画的风格。为对比前后两个时期(战国秦汉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风的转变奠定伏笔。

  环节二:创设意境,导入新课(时间8分钟)

  《洛神赋图》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画卷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通过故事导入是本节课的亮点。教师播放图片,学生根据图片整理并讲述画面上表现的故事情节。

  这个环节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探究的欲望,并通过故事情节获得一定的背景知识。

  故事展开,《洛神赋图》全画可以分为七段:

  第一段:初临洛水;

  右侧,曹植一行由京师洛阳到山东。走了一天,当太阳将要下山时,主仆在洛水边小憩。

  第二段:洛神初现;

  正当曹植一行休息时,朦胧中仿佛看到了洛神宓妃的身影。洛神穿着华丽的薄纱罗衣,高高的发髻,细长的脖子,白嫩的肌肤,欲语的双眸,真是漂亮极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再看看周围的景象,水面在浮动,红日在升起,惊鸿在双飞,游龙在腾空。洛神的身姿愈发娇艳了。

  第三段:神人对晤 ;

  曹植坐在座榻上与洛神见面,他们含情脉脉,若即若离,那一丝情柔,似有还无。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刻!空气中的风停息了,河里的波平静了。各路神仙都来助兴。击鼓的神仙叫冯夷,唱歌的神仙叫女娲。文鱼上岸准备驾车。但是曹植无法高兴,因为洛神的话太伤人了。那洛神轻启朱唇,说:“神人阻隔,无法弥补;青春年华,转瞬即逝;欢乐聚会,弹指一挥。命运是无法改变的。”

  第四段:离别时刻;

  与洛神的欢聚很快就结束了。洛神坐着六龙驾的云车驾向了洛水。在车的左右有鲸鱼和鲵鱼护驾,后面有水族怪物送行。云车异常的华丽,华盖高耸车上,彩带飘舞。六龙驾车而去,波涛汹涌。那洛神回头顾盼。恋恋不舍。曹植望着飞逝而去的洛神,无限的惆怅苦闷。

  第五段:心灰意冷;

  洛神已经走远了,看不见了。但是,曹植一时反应不过来,神情呆滞。仍然枯坐在那里,两只蜡烛还在燃烧,曹植一丝未动。

  第六段:驾舟追赶;

  左侧,曹植终于清醒过来,急忙命人驾轻舟,逆流而上,追赶洛神。船夫用力划桨,曹植坐在船头,心急如焚。大浪翻滚,更能表达曹植的心情。

  第七段:走马上任。

  在曹植与洛神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万般的无奈,只好乘车赴任。画面驷马疾驰,四骑护驾,奔腾而去。曹植仍然心存侥幸,回头顾盼,期望洛神的出现。

  需要学生掌握的背景资料:

  ⑴《洛神赋图》的男主人翁—曹植:曹植 (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也是《洛神赋》的作者。《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

  ⑵《洛神赋图》的女主人翁—洛神:

  甄氏,《洛神赋》文中的女主角;也是《洛神赋图》中那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踏着碧波,盈盈而来的洛水女神。甄洛,字嫦娥(182或183 - 221),别称甄宓,庙号文昭甄皇后。

  在本环节结束后,学生要能对《洛神赋图》中所表述的故事内容有个大概的认识,并能结合故事内容去挖掘画面中的艺术表现方式。

  环节三:知识学习(时间20分钟)

  一、自主学习:

  结束欣赏活动后,对学生提出:“画面上有哪些部分表现的很精彩?为什么画家会这样画?有什么目的?”学生经过讨论后说出他们的看法。从而引导学生自主的发掘画卷中的精彩之处,为进入知识讲解环节做铺垫。

  二、讲授知识

  教师讲授知识点,例举画面中的实例。

  知识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⑴“高古游丝描”的运用:

  图中有大量的对于云和水的写照。画家笔下不同的水势、水态、水性千变万化的组合,使这种种波涛律动的江浪之美又与画中人物的惊讶、激动、惆怅、流连烘托成一体,影响着画中气氛,将画家的情绪传染给观者,使观者一同受到感染,可谓高明之笔。

  本知识点的安排着重使学生对画卷使用的笔法有一定了解,并能说出使用这些笔法是为了烘托画面、营造气氛。

  ⑵画家的奇思妙想:

  画卷中的神仙和奇禽异兽,这些神兽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完全是画家凭想象将多种动物的特征融合成一体而画出的视觉形象。这种高古的绘画技法,烘托出了画面的热闹,增强了故事的传奇性和神秘感。

  本知识点重点是“奇思妙想”,鼓励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者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创造美。

  ⑶“传神写照”的美学思想

  人物面部的刻画对传神十分总要,而面部的传神最关键也是最难的是眼睛的刻画。写行事手段,传神是目的,通过对客体的外在形体的描写进而把握内在的精神实质。

  本知识点在于使学生了解顾恺之的艺术特点,以及影响其艺术表现形式的思想“魏晋风度”。

  ⑷为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汉时期的绘画没有真正独立的山水画,山水多作为人物画背景而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形象由背景转变为主体,以独立画种的姿态登上了中国画坛。在《洛神赋图》中画家表现山水的技法: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为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知识点重在使学生了解本画卷对山水画兴起的影响,为后面山水画学习做铺垫。

  ⑸画家介绍:

  顾恺之(约344年—405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家。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提出“传神写照”的美学思想。

  代表作品:《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烈女图》。

  本知识点让学生全面了解顾恺之这位伟大的画家,并对他其它的画作有一定了解。

  环节四:知识延伸(时间5分钟)

  《洛神赋图》对山水画兴起的作用。

  本环节设定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洛神赋图》对山水画兴起是起了巨大的作用的;从另一个方面也了解到《洛神赋图》在我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环节五:结束课堂(时间7分钟)

  欣赏结束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认识展开综合评述。让学生说说学习体会,说说通过学习后,对《洛神赋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地位的看法,起了怎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使他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系统化。

  环节六:小结(时间3分钟)

  师生共同总结本堂欣赏的内涵和价值。

  本环节重在知识总结,并提出下节课时内容。

  课堂反思:

  ①教学内容要深入浅出,贴近学生,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层层推进。

  ②动静结合,让学生参与课堂,由学生展开故事。

  ③引导学生能发现自我美的需求,才能达到审美的最终目的。

  板书设计:略

【【精华】高中说课稿汇编四篇】相关文章:

【精华】高中语文说课稿汇编6篇07-12

【精华】高中说课稿范文五篇06-11

【精华】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8篇06-25

【精华】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06-23

【精华】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07-25

【精华】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07-30

【精华】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10篇07-27

【精华】高中体育说课稿3篇06-23

【精华】高中说课稿范文合集6篇07-05

【精华】高中化学说课稿四篇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