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中说课稿合集八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题为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学好以后的经济常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高中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大气环境是高中地理第三节的课文,这一单元是高中地理中最重要的章节之一,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较多,而这一节又是第二单元的重点知识之一,因此,它是高中地理一个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很容易和我们周围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取材于我们的生产生活,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作为考试的切入点,考查学科内与之相关联的内容,体现综合高考命题方向,因此,这一考点是高中地理中最重要的知识之一,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较多,也是高考热点知识之一。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大气的垂直分层及每层大气的特征,第二部分主要讲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注重学生培养读图分析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3、大气的保温效应。
(2)教学难点 大气保温作用原理。
(3)教学媒体 多媒体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 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问题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1、图导图练法: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等多项措施训练,提出问
题,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并进行归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比较分析法:
将教材中的主要知识进行对比,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3、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课本及补充材料中案例的分析、探究,使学生掌握材料分析题的解题
方法,培养学生材料分析能力及探究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探究学习、课堂小结、巩固训练。
五、 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力求很好地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们在快乐探索中寻找知识,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培养了学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
高中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差数列》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数学》必修5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的方法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不完全归纳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②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教法分析:
对于高一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在初中时只是简单的接触过等差数列,具体的公式还不会用,因些在公式应用上加强学生的理解
三、学法分析:
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首先要学生回忆数列的有关概念,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
高中说课稿 篇4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1、课型:阅读理解
2、教材分析:
1.地位:
本文是该单元“旅行日志”的重点文章,属精读材料。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旅游”,可以说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时尚话题,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作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与喜爱。本单元讲述了一段沿湄公河而下的自行车旅行,主人公“王坤”以旅行日记的形式详细的记录了这一过程。学生通过追随这一段旅程,探讨与“旅游”相关的各种话题,如:如何为旅游做准备,怎么选择适当的旅游方式,怎样确定旅游路线,计划或日程等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不仅可以实使学生学到与旅游有关的语音知识和语言技能,还会使学生对旅游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旅游了解世
2.内容:“阅读”(Reading)部分的题目使”沿湄公河而下的旅程“。文章讲到主人公王坤和姐姐王薇想骑山地车旅行,于是选定了沿着云南西部的澜沧江,也就是湄公河作为旅游路线。他们选择海拔5000多米,空气非常稀薄的高山作为旅行的起点。着注定是一次非常刺激的旅行经历。通过查
阅资料,他们知道了河流的特点和流向,沿途所要经过的地形等等,增长了地理方面的知识,开阔了视野。通过阅读, 教师要让学生学到一些有关地理的单词和短语,训练他们的阅读技巧,还要让他们做好懂得如何做好旅行前的准备工作,例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旅行地点,确定旅游路线,通过查地图等了解沿途的相关信息。这课时主要侧重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多种灵活多变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开展任务型阅读,以任务为依托,激发学生参与主体,从篇章中准确、高效地获取知识与信息。 体裁:旅行日记
3、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了warming-up与部分单词,并且预习了这篇课文,上课会比较轻松,理解也比较容易。 4、教学目的要求:
①语言知识:理解与旅游有关的知识并掌握文中的词汇短语。 ②语言技能:培养阅读策略(跳读、查读、略读与归纳能力);了解旅游常识;学会如何写旅行日志。
③情感态度:感受主人公认真谨慎的态度,养成做事充分准备坚持到底的好习惯。
④学习策略:培养查找旅游信息的能力,出行之前讨论、制定计划、查阅资料等能力。
⑤文化意识: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在旅游中接受异国文化的能力。
5、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本课旅游日记的内容。
6、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理解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与手段:任务型教学法,合作式教学与讨论结合,设计循序渐进的活动,确保课堂的整体性、互动性、趣味性和交际性。 2、教学辅助:多媒体(图片、视频、音频) 三、教学过程 1、Lead-in 导入
⑴播放并齐唱歌曲:《青藏高原》
⑵提一个问题,引入湄公河的发源地,作为热身活动部分,很快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进入与课文相关的情景联想,并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2、Pre-reading 读前活动
⑴看湄公河的图片,并说出它所流经的国家。
⑵提出两个关于湄公河的背景问题,并展示湄公河的地图。 3、While-reading 读中活动 ⑴快速阅读
①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录音时找出每段的大意。 ⑵细节阅读
1.给出4个陈述句让学生判断正误并予以纠正。培养学生发现 判断 处理获取信息的能力。
2.结合课文,完成表格填空。分析人物的性格,这对培养学生阅读中推理和归纳能力非常重要,同时,我讨论分析王薇的人物性格做了铺垫。 4、Post-reading 读后活动
⑴结合表格填空复述课文。回顾课文内容,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领会文章的脉络,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做到从宏观上学习知识和各种阅读技能。
⑵讨论:你认为王薇是一个性格倔强的人吗?
通过对这个人物的分析,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彼此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同学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5. 总结:内容总结与方法总结 通过归纳知识点,使得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6、Homework 家庭作业
通过设计和转换角色 ,让学生作为一名记者去采访王薇或者是王坤,用英语写一篇对话,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而找出文章中的难句的目的是为了下节课的语言学习奠定基础。
高中说课稿 篇5
本文选自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著作《论语微子》。全文虽然篇幅短小,仅有134个字,但却表明了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政治态度,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两家的基本主张,可谓言有限而意无穷。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内,使学生既准确掌握基本字词句,又能较为深刻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成了本课的一大难点。
就基本字词而言,本文的许多地方也不易理解——因语言的长期演变,使得一些字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远远不同于先秦时期,这就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差异,从而导致不能准确把握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如“丈人”、“仕”、“道”等。
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命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及素质的考查,所以课堂上需尽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之积极思考、准确表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教师的主体意识。
基于以上几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准确掌握实词‘为’、‘仕’、‘道’;虚词‘其’、‘而’、‘以’及词类活用”,将难点确定为“对儒、道思想的准确阐述”,教学目的是“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能准确掌握文言基础知识;阐明儒道思想的分歧,使学生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把握高考命题原则,培养其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中以“文言八字教学法”为原则,以学生阅读、翻译、讨论、背诵、练习为主要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在课堂上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以纠正。
1、读。正确的诵读是准确理解的基本前提。所以授课之初,首先要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检查,对需要强调或学生读错的字音及时加以纠正。然后让学生再读全文,体味人物语言的语气、节奏及思想感情。
2、讲。对本课涉及到的重点实虚词,尤其是那些已发生了重大语意变化的词语,须教师明确讲解。如、“丈人”“仕”“道”“而”“其”等。做为教师必须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使之能准确理解古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如、“仕”在《论语》中多为“做事”而非“当官”。
3、译。这一环节主要起疏通文意的作用,让学生结合注解及老师所讲到的部分字词通译全文。为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采用每生一句的方法。具体操作是:先读一句,然后对句内重点字词加以讲解,最后翻译全句。
4、评。对学生的译文教师及时给以评价,指出其译文的优劣所在,并给以明确指导,出示最佳译法。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5、析。采用译一段分析一段的方法,配以合适的图画,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之能进入角色,体悟人物的心理及思想;通过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思考题,充分展开讨论,将深奥的儒、道思想寓于形象幽默的讲解之中。
6、背。传统的文言文教法以背诵为主,是有其道理的。古语云“熟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一个人能将一篇倒背如流,充分体味,把握语气、节奏,久而久之,必会对内容准确理解。现在的学生课程多、作业忙,用于背诵的时间不多是事实,但我们还是应该倡导他们多读多记,尤其像本文这样短小精悍的,更应力求做到当堂背诵。
7、总。新授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总结,这是加深学生印象,突出重点内容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全篇内容教授完毕后,专门设计了一个环节,即按高考考纲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分类总结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给学生明确出示学习文言文及总结所学文言文知识的基本途径。
8、练。“只说不练是假把式”,为让学生做到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必须通过合理的练习,对所学知识强化巩固。为此,布置作业一环,要求学生阅读并翻译同样选自《论语》的其他篇章。
高中说课稿 篇6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函数的概念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函数的概念》。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函数的概念》是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二章2.1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函数概念。函数内容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一条主线,它贯穿整个高中数学学习中。又是沟通代数、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导数等内容的桥梁,同时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函数学习过程经历了直观感知、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通过学习可以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对具体函数指出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进一步加深集合与对应数学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函数的模型化思想,函数的三要素。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值域的区间表示,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函数概念。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以问题为主线,我采用启发法、讲授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提问:关于函数你知道什么?在初中阶段对函数是如何下定义的?你能否举一个例子。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函数概念》。
利用初中的函数概念进行导入,拉近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框架行程知识体系。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法等。
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实例
(1)某山的海拔高度与气温的变化关系;
(2)汽车匀速行驶,路程和时间的变化关系;
(3)沸点和气压的变化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并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函数关系。
预设:①都有两个非空数集A、B;②两个数集之间都有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③对于数集A中的每一个x,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y值和它对应。
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对上述实例的共同点并结合课本归纳函数的概念。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函数的概念是什么?初中与高中对函数概念的定义的异同点是什么?符号“x”的含义是什么?
问题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
问题3:区间的概念是什么?区间与集合的关系是什么?在数轴上如何表示区间?
十分钟过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预设:函数的概念:给定两个非空数集A和B,如果按照某个对应关系f,对于集合A中任何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存在唯一确定的数f(x)与之对应,那么就把这对应关系f叫作定义在几何A上的函数,记作f:A→B,或y=f(x),x∈A。此时,x叫做自变量,集合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集合{f(x)▏x∈A}叫作函数的值域。
函数的三要素包括: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区间:
为了使得学生对函数概念的本质了解的更加深入此时进行追问
追问1:初中的函数概念与高中的函数概念有什么异同点?
讲解过程中注意强调,函数的本质为两个数集之间都有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而且是一对一,或者多对一,不能一对多。
追问2:符号“y=f(x)”的含义是什么?“y=g(x)”可以表示函数吗?
讲解过程中注意强调,符号“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不是f与x相乘。
追问3:对应关系f可以是什么形式?
讲解过程中注意强调,对应关系f可以是解析式、图象、表格
追问4:函数的三要素可以缺失吗?指出三个实例中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
讲解过程中注意强调,函数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追问5:用区间表示三个实例的定义域和值域。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在运用启发性的原则,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动手操作,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和同学之间讨论,加强了学生们之间的交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组织学生自己列举几个生活中有关函数的例子,并用定义加以描述,指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用区间表示。
这样的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巩固,让学生逐渐熟练掌握。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区间的表示。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
1.求解下列函数的值
(1)已知f(x)=5x-3,求发(x)=4。
(2)已知
求g(2)。
2.如图,某灌溉渠道的横截面是等腰梯形,底宽2m,渠深1.8m,边坡的倾角是45°
(1)试用解析表达式将横截面中水的面积A表示成水深h的函数
(2)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尝试绘制函数的图象
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并为下节课学习函数的表示方法做铺垫。
高中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大赛,借此机会与老师们共同交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计算机硬件系统》。下面我就从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简单地阐述。
一、 说教材
教材内容及对象分析
《计算机硬件系统》是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本课主要介绍计算机硬件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发展概况、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学生在以前的上机操作中对计算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了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行硬件设备,还学习了Windows XP操作系统。但是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及计算机的硬件认识还不是很清晰。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将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硬件知识,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与存储设备及输入、输出设备。
初中生对电脑的好奇心很强,并且对电脑这门课有很大的兴趣。但由于以往只注重软件的应用,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却不十分了解。因此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及如何区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就成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观察多发现问题,多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设置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内容与学生特点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与价值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观察实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 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2)、通过观看光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分组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竞赛分组答题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协作和竞赛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我校多为农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了解不多,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组成及各部件的名称与实物的对应;难点设置为:主机中各部件的名称及作用。
二、说教法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资源学习法、创设直观的实物情境法、带着问题学习的任务驱动法和自由讨论学习的分层教学法及最后评分所采用的竞争激励法。
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
媒体手段
1、多媒体课件教学
2、教材光碟
3、教学演示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课题。 (5分钟)
(二)出示教学目标,引导探究新知。(10分钟)
(三)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学习结果,分组评分。(20分钟)
(四)分组讨论 ,做课后自我检测题。 ( 5 分钟 )
(五)总结归纳(5分钟 )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课题。
计算机的硬件就像人的大脑一样,没有了大脑,人就没有了思维。所以说硬件提供了软件运行的环境,没有了硬件软件程序将无法运行。从媒体学的角度讲,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它具备人脑的功能,在某方面比人脑在功能更强大。在计算机已经应用到各个领域的今天,计算机的强大功能是靠什么硬件支持的呢?引导学生联想与思考。
(二)出示教学目标,引导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了解这节课的学习目的,并给学生展示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本课的学习兴趣,我这节课安排在电脑室里,让学生们直观感受计算机的组成。学生了电脑的组成与名称后,再主要了解主机的构成。让学生分组拆机,说出所认识的机箱里部件名称。
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本节课的主题:计算机硬件。这样,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的接受任务,从而乐学,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学目标结合教材自主地学习。
(三) 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学习结果,分组评分
让学生自学教材,了解书中的理论知识,然后分组展示自学的结果。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检验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完成的效果,在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分组竞赛的方式,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种。并且给各小组计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在竞争与合作中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四)分组讨论 ,做课后自我检测题。
为了充分实现分层次教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做课后的自我检测题。在这一环节中通过知识的回顾、体验、收获,自主参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到了一个新层次。
(五)、总结归纳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让学生找出本节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然后请同学们说出自已在本节课的收获。最后我对本节课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做以简单的总结,并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课。
第六部分、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有3个特点。
第一、教学流程设计上符合认知规律。
我采用先介绍主机然后引出外设这一顺序,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参与,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特别是主机部分的设备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第三、分组竞赛答题,体现分层次教学。
通过提问解决了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在竞争中合作意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说课稿 篇8
一、说课标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中规定,《信息技术基础》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是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也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前提,具有普遍价值。《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第一章概述信息与信息技术之后,对人类获取信息过程的概述,主要介绍了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及其优化,旨在使学习者在宏观上对信息获取活动有一定的把握,为后继的学习提供支持,因此本节课属于信息技术课的基础内容,在整个教材乃至整个信息技术课程中都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及授课学生的情况,制定本节课以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体验信息获取活动的共同特征和一般规律,能够总结、推导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掌握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并分析其原因,掌握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法并进行选择,培养分析、比较、规划和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和归纳需要利用信息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尝试设计信息获取的具体方案,并进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4、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信息获取过程的分析和信息获取方案的确定。
5、教学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中的难点为:信息获取方案的设计和优化。
三、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刚入校不久的高一年级新生,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信息技术接触较少,大多数来自市区的学生虽然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但是对于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没有系统的了解,所以总得来说,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不高,遇到问题时缺乏自然而然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更缺乏自觉的信息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设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教材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信息意识。
四、说教法
本节课属于信息技术基础的理论内容,纯粹的理论讲解,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容易使理论与实践脱节。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新课改理念,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分析,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和“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情境问题的驱动下,自觉完成知识的建构,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也发掘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教学中,启发、诱导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五、说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新课程理念也提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5分钟)
首先通过幻灯片展示几幅大学美丽的校园风光,创设情境:假如现在你是一名准备填报高考志愿的高三学生,不了解各个大学的情况,该怎么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指导,指出解决以上问题的过程实际是一个获取信息的过程,引出课题《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此环节中的情境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设置的问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积极探索,精心研究 (15分钟)
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获得所填报大学的综合实力的信息?”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启发学生考虑“在哪里能找到这些信息?怎么找?”引导学生归纳出获取大学信息的简单过程。设计新的问题“班委准备组织同学们周六去本市的旅游胜地古隆中游玩,要了解本市周六的天气信息”,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回答“哪里有天气预报?哪些方法能够获得周六的天气情况?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出获取天气情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找出一般规律,推导出信息获取一般过程的四个环节。
此环节的设计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让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自主建构学习内容。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做适当的诱导,以保证有效的完成教学内容。
(3)深入剖析,知识探究 (15分钟)
结合第二环节的情境,设置新的问题“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了解到周六的天气晴好,可以去游玩,想提前了解一些关于古隆中景点和人文的信息,怎么办?”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分析学生制定的方案,同时诱导学生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优化设计方案。
○1对“确定信息需求”的剖析,主要是让学生根据以上三个信息获取事例中对信息需求的描述,自己归纳出确定信息需求时要包含的要素。
○2在剖析“选择信息来源”时,要求各小组自由讨论有哪些信息来源,并对其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诱导分析各种信息类型的优缺点,指导学生优化方案中信息来源的选择。
○3学生明确了信息的来源后,推出信息获取方法就比较容易了。所以,可以直接让学生自由回答不同的信息来源对应的获取方法,指导学生优化方案中确定的信息获取方法。
○4引导学生回顾第一章中介绍的信息的一般特征,强调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性特征,说明信息评价的重要性,启发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对信息进行评价。
在第二环节学生了解了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任务,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信息获取的过程内化为个体的自然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4)迁移深化,拓展延伸 (10分钟)
要求各小组确定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主题,填写下表:
项目内容
你的信息需求
可能的信息来源
选择的信息来源
可能的获取方法
确定使用的获取方法
完成后各小组相互交换方案,互相品评,相互改进。在课后对方案进行实践。
学习和了解信息获取一般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从问题开始,分析信息需求,从而确定信息来源,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获取信息。在环节的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发掘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信息获取活动,体验信息获取无处不在并进而认识其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
本节要求学生能对信息获取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宏观把握,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产生自然而然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继而引发自觉地信息行为。教学中,通过设置情境,布置任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高,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制定出获取信息的方案。感到遗憾的是,由于时间有限,不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实践信息获取的过程。
【【精选】高中说课稿合集八篇】相关文章:
精选高中说课稿模板合集4篇06-24
精选高中化学说课稿合集5篇06-12
精选高中数学说课稿合集7篇06-21
有关高中说课稿范文合集四篇07-06
【精华】高中说课稿范文合集6篇07-05
【实用】高中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06-20
高中地理说课稿合集八篇06-11
精选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08-02
精选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08-02
精选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八篇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