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中说课稿集合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说课稿 篇1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宗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让高中生能在初级剑模块学习中获得运动技能。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突出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及互学、互练、互评的合作意识;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学习。
二、教材分析
初级剑是剑术的基础套路,其内容丰富、结构严密、动作优美、简明易学,组织编排符合教学的规律,全套动作除预备式和结束动作之外,还有三十二个动作,共分四段,每段八个动作,从起式到收式两个直线来回。经常进行初级剑套路练习,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攻防意识,并为学习其他剑术套路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第二十二动作 教学难点:动作节奏有节拍
三、学情分析
高二女子武术班的学生通过以前的武术模块学习都有一定的武术基本功,对学习剑术套路的兴趣也较浓厚,学生比较活跃,具有较强的模仿、自学以及自控能力,又具有很强的学习欲望。教学班的体育骨干能力较强,同学之间团结合作、自主探究学练能力较强。
四、教学内容:初级剑第二十二至二十五
五、教学目标
1、提升初级剑模块所学的前二十一个动作的熟练程度,并提高动作质量。
2、学习初级剑第二十二至二十五动作并逐步熟练。
3、提升对体育骨干水平的培养,让学生之间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练。
六、教法与学法
1.教法: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我采用了结构式教学法、“拍节教学”法、探究法、指导法、评价法等,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积极探索的学习氛围,达到培养实践能力和功防意识的目的。
2.学法:本节课采用小组练习法、小组讨论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交流法等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自练、相互指导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使学生感到“学会”和“会学”的双重效果。
七、教学流程:
1、开始部份
由体育教学班长(轮值)集合整队,报告出勤情况,教师宣布课的内容、任务及安全注意事项,安排见习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进行剑术学习,合理处理教学常规。
2、准备部份
由体育教学班长(轮值)带领,跑操场一圈,进行热身操活动,武术基本功练习
设计意图:发挥体育骨干作用,以学生带动学生的热身活动更能体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减轻体育教师在这个环节的负担。
3、基本部份
(1)复习这一模块中学过的剑术动作
由各学习小组长带领下进行分组复习练习(可根据学习动作套路图示进行),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进行点评以及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一下以前所学内容,并提升动作质量,特别是拍节的掌握情况,发挥各小组相互学习、相互指导、相互促进的作用,通过点评与鼓励,为更好地学习新动作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2)学习初级剑第二十二至二十五
A、教师根据动作学习板的图示,让多位学生模仿图示动作定型并进行动作讲解,让学生有一个看图示跟学生定型动作进行比对,建立动作印象
B、教师进行示范再次讲解,学生根据教师动作进行模仿,跟教师口令与讲解,进行学习练习
C、分小组进行学习与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指导如何去纠正其它同学的错误动作
D、集中进行展示(指定学生进行),教师展示,让学生进行比对,进行点评并提出解决意见。
E、学习小组再次分开进行再次提升练习,根据教师和同学提出的解决意见进行动作掌握的升华
F、集中练习
设计意图:多方位提供学习层面,立体式练习与交流,让学生更好地学会、会学,让学生能通过图示、交流、相互指导掌握武术动作,再根据教师的拍节教
学法掌控动作节拍。相互点评与纠正错误动作,更好地提升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3)所学内容整体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一个整体动作认识,建立动作整体构造,提升动作拍节。
4、结束部份
进行放松练习、呼吸练习来调整身心,进行立体式点评与总结,师生再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做到身体放松,心情愉悦,并用立体式进行点评与总结,达到鼓励学生的目的,并体现出老师的关爱。
八、预期效果
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学生能自主学练初级剑的学习任务;通过“拍节教学”法,能提升学生对初级剑的动作节奏有一个良好的意识,通过展示,学生能相互检验学练成果,体验新学的技术运用所带来的成功感,增强学好初级剑的自信心。
练习密度预计能达到60%左右,平均心率预计125--135%左右
九、本课特色:
1、拍节教学法应用于初级剑教学,丰富了教学方法和方式,使初级剑教学在原剑法步型有名称、进退方向有标准的基础上,形成了动作节奏有拍节的完整教学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2、创设培养体育骨干平台,多方位、多层次进行培养,减轻体育教师连续课堂教学的负担。
高中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今天我上的课文《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18课。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课文根据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分成三部分,我认为课文主要写了雨前和雨后的景色。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单元训练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位美感。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学情特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压”等四个生字,会写“垂”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从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出发,结合教材的内容,我觉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雷雨前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教学的难点在感悟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
【说教法学法】
根据上述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自主阅读”两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我借助学生生活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对文本展开自主阅读。通过读,学生与文本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着课文原汁原味的语言,培养着学生的语言的感觉;通过读,课文规范的语言储藏在了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学着,读着,感悟着语言,仿佛置身与那场雷雨中。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语言,感悟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说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关于雷雨你知道些什么?(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从课堂开始让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话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进入文本,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要让这么小的学生说出课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顺序来写的,是很难的。也容易教死。几次试教以后,我选择了给调皮的课文乱了顺序,请你给他们排排队的这种方式,希望把这种叙事方法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这环节安排指名三位学生读。与初读课文相比较,这次读的要求不但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而且在读的同时给学生布置了听和思考的任务,让他们思考,朗读的课文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我觉得读要体现层次性和目的性,扎扎实实地读好每一遍课文,让学生在每一次朗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三)品读课文:本课时安排了品读雷雨前的段落。
自由读1-3自然段: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雷雨前的天气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黑沉沉的乌云像巨石一样压下来,狂风席卷大地,闪电、雷声也不甘示弱,赶来凑热闹,这种紧张气氛。
试教几次以后,感觉这种气氛真的很难言传。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用得很妙。但小孩子就是感觉不到闷热。我想还是得让他们进入到情景中去。教师用语言去营造这种情景,渲染这种气氛。“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像巨石一样向你压下来了……”“夏天的午后,天气非常炎热,满天的乌云向你压下来,越压越低……”在体会风大这个环节里,让学生角色换位,当一当小树。有经历,才有感受。没经历,就去创造经历吧。我就这样安慰自己。
四)拓展联系,升华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的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在品读环节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希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以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
高中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圆是学生在初中已初步了解了圆的知识及前面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圆的标准方程》,它既是前面圆的知识的复习延伸,又是后继学习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方程写出圆的坐标和圆的半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圆的标准方程的学习,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措施
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理解及运用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求圆的标准方程。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高一年级学生的年龄、认知特征,紧紧抓住课堂知识的结构关系,遵循“直观认知――操作体会――感悟知识特征――应用知识”的认知过程,设计出包括: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内容的教学流程。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以此使学生获取知识,给学生独立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学法上注重让学生参与方程的推导过程,努力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促其在尝试中发现,讨论中明理,合作中成功,让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习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从知识层面上已经掌握了圆的相关性质;从能力层面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对数学问题有自己个人的看法;从情感层面上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但他们数学应用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设计
问题情境引入法 启发式教学法 讲授法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 讨论交流法 练习巩固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导学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回顾复习
(2分钟)
1.观赏生活中有关圆的图片
2.回顾复习圆的定义,并观看圆的生成flash动画。
提问:直线可以用一个方程表示,那么圆可以用一个方程表示吗?
教师创设情景,引领学生感受圆。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主旨。
学生观赏圆的图片和动画,思考如何表示圆的方程。
生活中的图片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园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自主学习
(5分钟)
1.介绍动点轨迹方程的求解步骤:
(1)建系:在图形中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设点:用有序实数对(x,y)表示曲 线上任意一点M的坐标;
(3)列式:用坐标表示条件P(M)的方程 ;
(4)化简:对P(M)方程化简到最简形式;
2.学生自主学习圆的方程推导,并完成相应学案内容,
教师介绍求轨迹方程的步骤后,引导学生自学圆的标准方程
自主学习课本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并完成导学案的内容,并当堂展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合作探究(10分钟)
1.根据圆的标准方程说明确定圆的方程的条件有哪些?
2.点M(x0,y0)与圆(x-a)2+(y-b)2=r2的关系的判断方法:
(1)点在圆上
(2)点在圆外
(3)点在圆内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讨,从旁巡视指导学生在自学和探讨中遇到的问题,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探究成果。
学生展开合作性的探讨,并陈述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合作探究和自我的展示,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的品质
当堂训练(18分钟)
1.求下列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C1: x2+y2=5
C2: (x-3)2+y2=4
C3: x2+(y+1)2=a2(a≠0)
2. 以C(4,-6)为圆心,半径等于3的圆的标准方程
3. 设圆(x-a)2+(y-b)2=r2
则坐标原点的位置是( )
A.在圆外 B.在圆上
C.在圆内 D.与a的取值有关
4.写出下列各圆的标准方程(1)圆心在原点,半径等于5
(2)经过点P(5,1),圆心在点C(6,-2);
(3)以A(2,5),B(0,-1)为直径的圆.
5.下列方程分别表示什么图形
(1) x2+y2=0
(2) (x-1)2 =8-(y+2)2
(3) 《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贾伟
6.巩固提升:已知圆心为C的圆经过点A(1,1)和B(2,-2),且圆心在直线l:x-y+1=0上,求圆C的标准方程并作图
指导学生就不同条件下给出的圆心和半径关系,求解圆的标准方程这两个要素展开训练。
学生自主开展训练,并纠正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巩固所学知识,并查缺补漏。
回顾小结
(1分钟)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3.你体会到了哪些数学思想?
采用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和分析本节所学。
学生思考并从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上回顾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布置
(1分钟)
课本87页习题2-2
A组的第1道题
布置训练任务
标记并完成相应的任务
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主要遵循“回-导-学-展-讲-练-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遵循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讨。
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多思考总结,在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中,要遵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思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高中说课稿 篇4
本文选自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著作《论语微子》。全文虽然篇幅短小,仅有134个字,但却表明了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政治态度,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两家的基本主张,可谓言有限而意无穷。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内,使学生既准确掌握基本字词句,又能较为深刻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成了本课的一大难点。
就基本字词而言,本文的许多地方也不易理解——因语言的长期演变,使得一些字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远远不同于先秦时期,这就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差异,从而导致不能准确把握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如“丈人”、“仕”、“道”等。
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命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及素质的考查,所以课堂上需尽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之积极思考、准确表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教师的主体意识。
基于以上几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准确掌握实词‘为’、‘仕’、‘道’;虚词‘其’、‘而’、‘以’及词类活用”,将难点确定为“对儒、道思想的准确阐述”,教学目的是“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能准确掌握文言基础知识;阐明儒道思想的分歧,使学生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把握高考命题原则,培养其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中以“文言八字教学法”为原则,以学生阅读、翻译、讨论、背诵、练习为主要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在课堂上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以纠正。
1、读。正确的诵读是准确理解的基本前提。所以授课之初,首先要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检查,对需要强调或学生读错的字音及时加以纠正。然后让学生再读全文,体味人物语言的语气、节奏及思想感情。
2、讲。对本课涉及到的重点实虚词,尤其是那些已发生了重大语意变化的词语,须教师明确讲解。如、“丈人”“仕”“道”“而”“其”等。做为教师必须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使之能准确理解古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如、“仕”在《论语》中多为“做事”而非“当官”。
3、译。这一环节主要起疏通文意的`作用,让学生结合注解及老师所讲到的部分字词通译全文。为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采用每生一句的方法。具体操作是:先读一句,然后对句内重点字词加以讲解,最后翻译全句。
4、评。对学生的译文教师及时给以评价,指出其译文的优劣所在,并给以明确指导,出示最佳译法。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5、析。采用译一段分析一段的方法,配以合适的图画,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之能进入角色,体悟人物的心理及思想;通过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思考题,充分展开讨论,将深奥的儒、道思想寓于形象幽默的讲解之中。
6、背。传统的文言文教法以背诵为主,是有其道理的。古语云“熟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一个人能将一篇倒背如流,充分体味,把握语气、节奏,久而久之,必会对内容准确理解。现在的学生课程多、作业忙,用于背诵的时间不多是事实,但我们还是应该倡导他们多读多记,尤其像本文这样短小精悍的,更应力求做到当堂背诵。
7、总。新授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总结,这是加深学生印象,突出重点内容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全篇内容教授完毕后,专门设计了一个环节,即按高考考纲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分类总结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给学生明确出示学习文言文及总结所学文言文知识的基本途径。
8、练。“只说不练是假把式”,为让学生做到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必须通过合理的练习,对所学知识强化巩固。为此,布置作业一环,要求学生阅读并翻译同样选自《论语》的其他篇章。
高中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第二册第8章第3节第2课时。本节课内容是第8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的很好素材。
二、学情分析
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类型》,老师布置了课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成分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各成分的细化和相互关系并不十分清楚。
三、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应用)生态系统的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2)情感目标: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成分
(2)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教学难点:
(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2)生态系统实际例子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法、学法
教法:体验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传统传授法结合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程序(以40分钟计算)
(一)导入
①复习上节课的重点知识,让同学们回忆起生态系统等概念,从而为新课的导入做铺(3min左右)(教学方式:师生共同回顾)
②给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现有以下几种生物:青草、吃虫鸟、蝗虫、细菌、猫头鹰,请运用所学知识,用箭头的形式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特意给出 “细菌”,为强调“这里的食物关系是捕食关系”埋下伏笔。)学生分析并展示分析结果: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其中的各个成分及其作用(因布置了提前预习才可以做这一步)(5min左右)(教学方式: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二) 新课教学(20min左右)(教学方式:教师讲授)
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共同归纳:
①生态系统的结构
1、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光、热、空气、无机盐、水分等系统
2、生产者:能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但光合细菌也是)的结构
3、消费者:初级、次级、三级……
4、分解者:(一般为微生物)
【过渡】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 由此我们需要引进两个新的概念:食物链与食物网
②食物链(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要求:
1、概念上的理解
2、食物链中非生物物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辨别 3、实际例子的分析
【分析】:青草、蝗虫、吃虫鸟、猫头鹰间的食物关系为捕食关系,而与细菌间则不是。 同时特别指出:这是一个食物链,细菌在这种食物链中没有占据相应位置。并写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青草→蝗虫→吃虫鸟→猫头鹰。 说明:食物链的起点、终点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结合老师讲解,共同归纳:
③食物网(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要求:
1、概念上的理解
2、食物网中食物链的寻找以及各食物链中非生物物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辨别
3、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区别与联系
4、实际例子的分析(教学方式: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三)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为下节课“能量流动”内容埋下伏笔(10min左右)(教学式:师生共同回顾)
提问:1、生态系统的组成有几个?分别是什么?
2、食物链与食物网有何关系?
『例题』如图是一个简化的食物网图解,请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中共有几条食物链?
(2)鱼与贝类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该图未体现出来的成分还有哪些?
(四)作业布置(2min左右) 课后作业:
1、P88复习题,
2、自己运用所学,设计一个“微型生态系统”
预习:下节课要讲的内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六、板书设计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1、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光、热、空气、无机盐、水分等生态系统
2、生产者:能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但光合细菌也是)的组成
3、消费者:初级、次级、三级……
4、分解者:(一般为微生物)
(二)食物链与食物网
1、食物链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
2、实际例子的分析:草→蝗虫→食虫鸟→猫头鹰
3、食物网的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4、实际例子分析
七、教学反思
7.1以学生为主体,圆满完成各项教学目标。
本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本节课从一个实际例子引出所讲内容,在讲解知识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帮助学生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关系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学习了相关知识,而且在讨论中充分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学生参与度高,学习兴趣浓,很好的完成了三维目标。
7.2 倡导探究性学习。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探究性学习是贯穿于依照课程标准编制的教材的全部文字和设置的各个栏目之中的,因此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应该落实好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求得结论。因为提供给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其结论在科学上已有定论。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本节课从一开始就通过提出问题产生了悬念,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又引出一个新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循善诱,帮学生将复杂的实验简单化,是他们在探究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在快乐的活动中轻松的解决问题。 7.3充分整合不同版本教材中的课程资源。
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内容,初中教材、原来高中人教版教材、现在新人教版教材等,每一版本的教材都有其长处,我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整合了各个版本教材的优点,尽量将知识和实际例子结合,使其直观化,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7.4不足之处。
本堂课由于相对来说知识点较为分散,而且多为灵活运用性的知识,在学生理解和老师教授过程中均存在一定难度。在选择教授方法时还有待改进。另外还要更注重时间的合理安排。由于教学过程中受课堂教学时间和班级较大的限制,难以组织学生进行室外的调查、探究过程等活动。若有条件,应该组织全班同学把课堂搬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就能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更深刻、更真切的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生态意识。另外,如果时间充裕,老师对各小组讨论结果进行详细点评,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精选高中说课稿集合五篇】相关文章:
【推荐】高中说课稿集合八篇07-05
精选高中数学说课稿集合5篇07-30
精选高中数学说课稿集合7篇07-22
精选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8篇07-17
高中音乐说课稿集合五篇06-11
精选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8篇08-06
精选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08-02
精选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5篇07-30
精选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7篇07-25
【精选】高中说课稿锦集六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