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说课稿

时间:2021-03-25 16:42:09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高中说课稿模板汇编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高中说课稿模板汇编8篇

高中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解析我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三个部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达到分析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目的,在知识层面要求明显高于本章其他教学内容描述地球宇宙环境、说出地球圈层结构等教学要求,我认为本节课应该是第一章“行星地球”的中心内容。我们都知道“谈天是为了说地”,在简单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我们从地球运动这一内容入手来向学生描述整个地球的一般特征,回归“说地”这一地理学的本质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高,教材在本节课中知识量极大,安排了很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对地理学习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这对于解决这一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有很大的好处;但是由于高一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对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同时也与在学生心里形成地理课就是简单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的地理学习观念形成很大的冲突。因而如何将本节课的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说理的知识生活化,把知识量极大的教材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模块,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构架下完成相关知识的重构与理解,完成相关教学要求,而不至于让本节知识成为学生地理课程学习面前难以逾越的障碍,丧失地理学习的兴趣将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二、说教学目标

  参考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基本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说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等一般特点,识记太阳日、恒星日、恒星年、回归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基本概念

  (2)通过读图理解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的变化特点和地球公转的轨道以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状况

  (3)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和由黄赤交角的存在而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能够阐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

  (4)理解由于地球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现象和由此产生的地方时和时差现象

  (5)学会运用地方时和区时概念进行简单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6)理解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而导致的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7)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现象及其变化规律

  (8)学会分析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形成的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之间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的机制和由此导致的五带和季节变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相关演示活动的学习,比较并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

  (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动手描绘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理解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过程

  (3)通过对不同区域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发生偏移现象的图像的感知,理解地转偏向力及其作用特点

  (5)通过对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变化的演示动画和日照图的判读,以小组活动的

  形式完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总结,阐述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学习,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与之有关的例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参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并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状况,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异同

  (2)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昼夜交替和地方时

  (4)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5)四季更替和五带

  2. 教学难点

  (1)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2) 远日点和近日点的比较

  (3) 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4)地方时和区时含义和计算

  (5)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6)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说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多元化而且只是目标的层次要求较高,加上教学内容说理性较强,是整个自然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典型代表和教学难点,同时学生还未形成成熟的空间思维认知模式,需要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再次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讲解法:由于本节知识说理性质较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主要知识点给以准确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概念,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2、演示教学法:由于本节课知识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高,因而需要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教具演示的形式对地球运动的方向,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以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理规律性知识进行演示教学,以协助学生构建空间思维的概念。 3、分组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虽然知识的说理性强,但是我们也不能用讲授法进行满堂灌,而应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框架的建构过程中来,对一些地理规律的运用发现教学法进行分组讨论。 五、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内容知识量大,需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多,学生学习的难度大,因而将本节内容安排在三个课时内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内容,第二课时完成“昼夜交替和时差”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相关内容,第三课时完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更替和五带”的相关内容。

  第二课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 1.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16世纪时,“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曾依据相对运动原理提出了地球自转的理论,可从他提出这一理论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理论只能停留在让人们从主观上接受的水平,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用他自己设计的一项

  实验所证实,这就是著名的傅科摆实验。这里我们不再对傅科摆实验作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外进行探讨,今天我们主要来讨论一下到底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通过日常生活的积累和初中的地理的学习,大家能举例说明一下是有哪些现象是受地球自转引起的吗?(3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向学生讲授一个关于地球自转的证明的例子一方面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知道傅科摆及其作用;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入地球自转的影响包括哪几个方面,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以及教师的补充,让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够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解本节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2.新课讲授:

  通过对学生答案的综合,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即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三个内容抛给学生,采用总—分—总的模式进行新课教学,带领学生逐一探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三部分内容,以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1)昼夜交替现象 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现象以及并让其思考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指出一方面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因而有昼夜现象;另一方面因为地球的自转,在地球上任意地点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这里采用多媒体演示不同原因形成的现象是不一样,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然后逐一向学生讲述昼夜交替现象中需要逐一地知识和内容,帮助他们理解晨昏线(圈)、昼(夜)弧、昼(夜)长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太阳日的意义,由于很多内容和知识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新,在这里主要采用讲授法,通过学生观看日照图和对不同的知识概念进行判读的形式完成教学活动。(15分钟)

  (2)地方时

  地方时的讲解是地球自转意义中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因而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用20xx年伦敦奥运会比赛时间安排(以当时间进行安排)的实例承转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指出不同地方的时间是不同的,通过这个实例讲解地方时、区时的含义和计算的相关内容,最后提问学生自己喜欢的奥运会节目是什么,最后分小组对各自喜欢项目的比赛时间表进行时间换算,制定一个以北京时间为基准的时间表,从而完成教学活动。由于地方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很多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时间不一样,因而需要采用讲述法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地方时的第一是在同一纬度上,由于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和日落,因而在人们的心中就形成时间早迟的区别,所以我们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具有的不同的时间称做地方时。同时结合多媒体演示来讲解不同的经线地方时不同这一概念,进而引出地方时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计算不同经线的地方时。然后指出地方时使用不方便引入区时的概念,和区时的计算,并指出一些地区主要的分区计时方式与区时的区别与联系。最后结合例子分组讨论完成案例教学活动的内容。(20分钟)

  具体的教学模式如下:

  教学实例

  由来:地方时使用不方便 解决实例的问题

  定义和计算

  区时

  地方时:定义和计算

  几个重要概念的梳理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通过一段视频资料了解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全球不同地区的事物发生偏移的现象,借视频之口向学生讲述偏移这种现象,进而带领学生总结沿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规律,然

  后让学生完成不同地区物体偏移的练习,熟悉这一方面的内容。(5分钟) 3.课后小结:

  再次总结由地球自转运动引起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三种现象,让学生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其他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提供给学生具体的网址)。 六、板书设计 成因

  昼夜交替 晨昏线(圈)

  太阳日

  地球自转 地方时:定义和计算 时区和区时 地方时 时区和区时 区时的计算 特殊的计时方法:北京时间等 沿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偏移规律

高中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58页到59页。

  2、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教材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来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使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来描述事物的位置。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与以前所学过的前后左右上下位置关系有一些区别,也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通用。本节课并非单纯进行知识点的讲授,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体会和掌握知识,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辩认方向,建立东、南、西、北的方位观念,感知方向的相对性。

  2、认识在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并应用四个方位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能力目标:1、在指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条件下, 会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2、培养学生的方向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情感目标:以小动物迷路为线,教会学生辩认方向方法,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小动物回家。让学生学以致用的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建立自信。

  4、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能在给定一个方位的情况下辨认出其它三个方位。

  5、教学难点

  从实景中的方位感转移到纸面上的方位感。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校园平面图表等。

  二.说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小动物迷路的情景)

  问题:怎样才不会迷路呢?

  引入课题:东南西北

  (二) 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活动一 由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使体会到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方向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根据指南针指针所指的方向来辨别南方。根据北斗七星来辨别北方等等。

  活动二 辨别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创设情景:今天我们坐在教室里,你能辨别教室的东南西北吗?

  问题1、你首先找到的是哪个方向,用的是什么方法?

  2、你是怎么根据这个方向辨别出另外的三个方向的?

  3、你知道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些什么吗?

  ( 通过儿歌来帮助学生找到南北两个方向:早晨起来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创设游戏:让学生边示范边说一说。

  当你面向南方时你的前面是( ),后面( ),左面是( ),右面是( )。

  当你面向北方时你的前面是( ),后面( ),左面是 ( ),右面是( )。

  当你面向西方时你的前面是( ),后面( ),左面是( ),右面是( )。

  当你面向东方时你的前面是( ),后面( ),左面是( ),右面是( )。

  活动三 辨别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课前,我带领学生进一步熟悉了校园,让学生说说校园中的学生以升旗台为中心,先确定操场四周的四个方向,再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物体补充完整。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手绘制学校地图,由于绘制的地图方向不一致,同学们难以根据地图找到要去的地方而产生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必须有统一的方向才使人们看的懂地图,不会混乱。在这一问题矛盾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观察、讨论,最后得出: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明白了地图的规定,再让学生根据这一规定对自己绘制的地图进行修改,实现了从实际方向向地图方向的迁移,注重了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探究。

  升旗台

  第三个环节 前后呼应 学以致用

  帮助小动物回家

  我的家在苹果树的北面面。

  我的家在苹果树的西面面。

  我的家在苹果树的南面面。

  我的家在苹果树的东面。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问题: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继续搜集辨别方向的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等。在合理选用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注重让学生体验从实景到纸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四.说板书设计

高中说课稿 篇3

  一、学生分析

  1、 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思维分析

  本人任教的是普通中学学生,本节内容是高一上学期的教学内容,处于此时期的学生,有意记忆逐渐占重要地位但无意记忆还比较明显,但还远未达到习惯注意的境界;思维上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学习兴趣上大多数学生处于操作兴趣与因果认识兴趣之间,兴趣的稳定性较差。

  2、 学生学习本节的基础知识分析

  (1)牛顿第一定律在初中的学习中已作了介绍,但所任教学生中考成绩分布对于全体学生来说处于中档水平,这部分学生对于原有知识大多停留在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如果你提问学生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吗?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正确答案。但如果拿具体的过程提问,如我们推桌子,桌子就运动起来了,但我们停止推,桌子马上也就停下了。提问学生解释一下这一现象,大都数学生都会回答,推力使物体运动。

  (2)初中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只处于定性理解的层次,惯性由质量决定这一概念将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 学习本节的思维障碍分析

  学习本节的思维障碍主要是先入为主的生活观念形成的思维障碍,错误的生活观念对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正确理解起一定的消极用用。许多学生在学习运动与力之前都有这样的看法,认为静止的物体,用力推动它,它才会动动,力停止作用时,它就会立即停下来,推动物体的力越大,物体运动的就越快,速度就越大。但由于原有的生活观念和经验,往往比较顽固,学生往往不能马上改正,所以学了之后仍有一部分学生受原有错误的生活观记和经验的干扰和影响,不能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其次概念不清也是本节学习的一个思维障碍,很多同学对于惯性的概念理解不清,认为速度大的物体惯性也大。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实验教科书物理第四章第一节内容。

  1、 本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的客观物体及其运动规律。关于运动与力的研究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而近代物理也是以伽利略研究力与运动关系为起点的,所以运动与力在人类的物理发展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运动与力也是一条主线,有人说学好了运动与力就学好了高中物理,可见运动与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而本节牛顿第一定律属初高中知识的结合部。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我们应该以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重点放在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2) 质量是惯性的唯一决定因素。

  (3) 能运用惯性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及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2)教给学生研究物理学的正确方法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

  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创新,以实验为检验科学理论唯一标准的意识。

  3、 重点与难点

  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及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重点,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和理解质量是描述惯性的物理量是难点。

  4、 教材处理

  就三维目标来说本教材相比于旧教材更加重视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这二个维度目标。如关于"运动状态"这一纯知识点内容,用了简化处理。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到牛顿定律的建立,应注重分析思维方式、科学研究方法的变化过程,要让学生了解为常观经验出错主要是科学研究方法的问题,本节课的除了知识主线,还以以科学方法的发展,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初步接触,了解,进一步认识等落实为另一主线。对于理解质量是惯性的决定因数,没有采用课本所用的观察实例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师生共同完成的设计性实验。其原因:1、如果学生以常观的生活经验,因为刹车货车比小车停下慢,所以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那么学生就容易得出,质量为m的本块以V初速度在地面上运动的时间应小于质量这2m的木块以同样的初速度在地面上运动的时间。再则在方法上范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察现象-----忽略其他的可能因素(如刹车的力是不是一样,他们的初速是不是一样等)----直接得陈述性结论,没有用实验加以证明。2、由于学生的思维特点与基础的原因,让学生独自设计是不太现实的,在师生共同设计此实验的过程,学生又进一步理解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运用谈话法(让学生解释演示实验,老师提问)使学生原有的错误知识体系出现矛盾,引起头脑风暴。运用讲授法对牛顿定律的建立过程作介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作模拟,使学生理解理想实验的重要性。对于学习惯性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这一内容 上实行学生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明白质量是惯性的唯一决定量。在各方法的使用过程中注意启发性。

  学法: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特别是运用讲授法教学时,不时地提问引起学生思考避免学生进入被动学习状态。小组讨论、小组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乐于探究。

  四、教学程序

  1、引入

  演示实验(1):推桌子,桌子运动;不推,桌子马上停下来。

  学生动手:推桌上的一本书,橡皮等。

  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从现象得出结论。

  结论:没有力的作用,物体都将停在某一位置。

  原有初中所学知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把学生原来的知识打乱,给学生制造头脑风暴。再运用一句话把学生的思维带到研究物理研究史。其实这个问题几千年来,一直是物理学在研究的问题

  2、介绍关于运动与力关系的物理研究史。

  (1)介绍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方法以及得出的结论。

  介绍亚里士多德注意二点:1、介绍一下亚利士多德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不要让高中学生觉得他是个老范错的笨蛋,其实亚里士多德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2、介绍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结论与研究方法,并让学生明白其实刚才使用的方法与亚里士多德其实是一样的。并且由于这个解释符生活经验,以致他的结论存在了二千年。

  (2)介绍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及成果,以及对物理学的贡献,讨论伽利略研究方法对人们的意义。介绍理想实验。

  介绍伽利略里要注意以下以点:1、突出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精神,引起大家的精神上的共鸣。达到提高学生道德情操的目的。2、重点讲解伽利略的分析过程,以及研究方法,让学生领会这种思维方式,并初步了解他的研究方法。3、介绍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中理想化实验的重要性。4、伽利略的贡献,他用实验的方法代替思辩、演绎的方法是科学研究吏上的一次大的飞跃。这使他成为了现代物理之父。5、强调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对于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3)比较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分析亚里士多德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

  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错误之处,让学生认识到原来出来的由现象得出的结论与理论产生矛盾的原因。进一步理解到原来的思辩方法对于研究社会科学有一局限性。并初步形成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介绍姆潘巴现象介绍,让学生分析姆潘巴现象这一谬论形成的原因,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正确科学方法观形成。

  (4)介绍牛顿的研究方法以及对物理史的具大影响。重点分析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对开普勒、伽利略、迪卡儿等一批前人理论进行分析,吸收了他们的思想,运用数学方法,使物理学成为一个能表述因果关系的完整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他是力学领域的一个集大成者,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理论一度被人们认为是物理学的终结理论。牛顿这种分析综合加实验验证的科学方法在当前的科学研究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让人们认识到可虽然我不是很聪有,但我如果站在先人的肩膀上,哪么一定比他们看得更远,激厉着人们不断前进。

  (5)介绍一下当前关于运动与力研究情况,使学生的学习能面向未来,并初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并对激发部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运用牛顿定律解释前面的演示实验,运用牛顿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1)、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的知识重点,理解和运用牛顿第一定律需要不断的练习加以强化。(2)、所学的知识要联系实际,这样才能使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

  4、对于惯性的理解

  对于惯性的理解分二个部分,一个是对惯性概念的理解,使用方法是先解释生活中的惯性实例(这些实验包括有益惯性和有害惯性),让学生举例,加深学生的认识。二是对惯性大小的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认识,为下面的师生设计性实验,作铺垫。(如在F相同的情况下,使物体停下来所用时间多的物体惯性大,而在时间相同时,改变相同的运动状态用力大的物体惯性大,最后得出。F与T乘积大的物体惯性大,有利于下面,设计性实验的开展。

  5、 学生讨论设置实验,探索惯性与质量以及速度的关系。

  在做这个设计性实验时,应充分体现出老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指导思想。

  教师先强调下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提问---合理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带领学生观看多媒体。再让提问学生,惯性可能与哪些物理量有关。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可能与质量与速度有关。提问:惯性与质量与速度有关吗,是什么样的关系?

  (1)假设惯性由与质量有关

  质量不同的物体以相同初速,用外力使他停下,用实验验证他们的惯性大小。当然我们用相同的力作用,测使其停下的所用时间来比较惯性大小与用相同的时间下,测使其停下来所用力的大小来判断。也可以直接测F与T,用他们的积来判定惯性大小。

  质量与惯性的研究思路,通过老师不断的`启发,学生的思考来完成。

  (2)假设与速度有关

  我们使用同的质量的物体,不同速度下改变运动状态。如2V----V与V----0来比较,测量他们的惯性情况。由于速度2V---V不好控制,所以我们可以用2V----0与V----0进行比较,如果前面所测的F、T积是后面二倍的话,哪么他们的惯性就一样。

  同样分析这个实验设计思路时,应注意方法的落实,与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慢慢形成这种思维方式。而不是简单地由教师讲让学生去理解。重在方法

  5作业设置。

  (1) 一个同学说,向上抛出的物体,在空中向上运动时,肯定受到了向上的作用力,否则它不可能向上运动。试分析这位同学的说法。

  (2) 飞机投弹时,如果发现目标在飞机的正下方才投炸弹,能击中目标吗?为什么?

  (3) 地球在从西向东自转,你向上跳起来后,为什么还落到原地,而不落到原地的西方?

  (4) 课后分小组实验惯性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高中说课稿 篇4

  一、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有关"技术及其性质"中"技术的性质"的学习,力求以通过一个个"案例分析"、"阅读材料"和"讨论"为主线,从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参与讨论和分析,去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概念,在完成教与学的过程中,适时地了解有关的概念与思想,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2、教学目标:

  本节课授课类型是新课授课。根据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技术的价值"的内容,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

  B、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C、理解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D、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几申请方法。

  (2)、能力目标:

  能对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能对技术对伦理的影响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了解专利的申请方法和流程。

  (3)、态度和情感: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技术中的人文问题,培养学生技术责任感。

  (4)、重点和难点:

  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3、教学手段:

  因为本节课的内容以案例阅读分析和师生互动交流为主,如果单纯的口头语言讲授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而直观图片和教具、详实的技术资料的使用可以辅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知识难度,加快节奏,增大课容量,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4、教学方法:

  为充分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

  二、教学过程(主要过程)

  1、组织教学:

  2、复习导入:

  技术的价值体现在那几个方面,为什么技术会有这样的价值。这个与技术本身的性质有关!

  3、出示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知识目标:

  A、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

  B、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C、理解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D、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几申请方法。

  4、讲授新课:(讲授、阅读案例、提问和讨论相结合)

  新课内容:

  一 技术的性质

  (1) 技术的目的性

  (2) 技术的创新性

  (3) 技术的综合性

  (4) 技术的两面性

  (5) 技术的专利性

  讲解要点:

  (1)、技术的目的性:

  技术总是从一定的具体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的方法,从而满足人们的某方面的具体需求。

  「阅读」(学生快速阅读)

  "案例分析"-"助听器的发明"

  「讨论」(师生互动进行,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助听器的发明的目的?解决的问题?满足什么需求?

  「再举例」

  飞机的发明?印刷术的发明?电视机的发明?

  技术的目的性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技术活动中。(让学生举出具体的技术和案例来说明有哪些技术解决了人们的哪些需求和问题)

  (2)技术的创新性:

  ①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

  ②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

  ③技术创新是一个艰难的历程。

  「案例分析」:

  "瓦特蒸汽机与第一次技术革命"

  "显示器的革新与电视机的创新"

  「讨论」

  没有创新,技术的会有发展吗?技术创新有哪些表现?

  (3)技术的综合性:

  ①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让学生举出具体的案例,比如制作一个普通的凳子,椅子)

  ②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侧重认识自然,力求有所发现。技术侧重于利用和改造自然。

  (让学生分别举例说明。)

  ③技术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技术与艺术,技术与工艺,技术与人文

  (4)技术的两面性

  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

  (让学生分别举例说明。)

  「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带来的困扰"

  "决定胎儿性别的技术"

  讨论这些技术给人们带来实用价值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我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让学生举更多类似的例子)

  现代技术的发展,也挑战着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5)技术的专利性

  技术作为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技术发明人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他包含丰富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高中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篮球是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它能发展学生的柔韧性、协调性、弹跳等身体素质。高三年的大部分学生在篮球基本素质方面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本节课主要是通过侧掩护(挡拆)战术配合的练习,加强学生的利于基本素质,并对利于泊基本战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知道侧掩护(挡拆)战术配合的动作要领和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基本能做出“挡”的合理动作、拆的大概时机。

  3、情感目标:通过努力使学生在运动中获得愉悦感、成功感,培养每位学生的表现欲望和信心,得到美的陶冶。

  4、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团结互助,认识自身的价值与能力,学会欣赏他人,增强个人和对集体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侧掩护时脚的卡位。

  依据:脚的卡位是掩护的重要一环,如果卡位不正确或不及时会直接造成掩护的失败,影响整个战术的运用。

  2、难点:挡、拆的时机。

  依据:战术是相对的,时机非常重要,如果挡、拆的时机不好会造成整个战术的失败,而且这个时机是根据实际情况掌握的是不数年变化的,因此它即是战术的关键又是难点。

  说学情: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三年级男生。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趋成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篮球是他们所喜爱的一项运动,有一定基础,但对单个技术的学习并不满足,而对学习对抗性练习特别感兴趣。教学中要让学生把动体与动脑很好地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再认识所学知识,及及创造性应用所学动作的机会,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法,我主要考虑以下五个方面:

  一、讲解法和示范法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形象,启发思维,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

  二、分解法和完整法

  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让学生对整个“二攻二”侧掩护战术有个全面的认识,然后在把整个战术分成三个部分(传球、掩护、分球)逐次练习,简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最后再进行完整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完整战术。

  三、游戏比赛法

  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规定目标,有效发展学生体力和智力,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体育知识,技术和,而且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激发学生兴趣。

  四、预防和纠正错误法

  分析学生在练习中产生错误的原因,选择有效的手段,加以纠正。

  五、电化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以生动形象的画面进行直观教学,以加深学生对体育知识、技术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说学法:

  本节课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一、观察比较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借鉴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分析NBA赛场或其它的篮球赛场去学习新的篮球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篮球知识的题解和掌握。

  二、团结协作学习:

  学生的学习环境是一个群体,,通过小组有协商、讨论;会使原来模糊不清的知识逐渐变得明朗,使问题顺利解决。

  说教法

  一、开始部分

  课堂常规:A、体育委员整队;B、宣布上课;C、师生问好;D、接受报告;E、宣布本课内容;检查服装(保证练习效果及防止练习过程发生危险)F、安排见习生(帮助摆放器材及保护帮助)

  二、准备部分:

  1、热身跑:

  方法:放录音曲子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热身跑,在跑的过程中加上运球练习(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和练习效果)。

  作用:降低肌体的惰性,以及肌纤维的粘滞性,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度,为练习作好充分准备。

  2、定位操:①头颈运动;②体侧运动;③扩胸运动;④正压运动;⑤侧压运动;⑥全身运动。

  三、基本部分

  (一)引入新课:

  首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NBA 中的人和事进行问题设疑——你们喜欢NBA吗?你们了解乔丹吗?97、98年的NBA总决赛乔丹的对手是谁?他们又是用什么手段给乔老爷制造麻烦的?

  ◎精彩NBA赛场回放[动画演示]

  设计意图:创造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增强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感知篮球运动之美。

  (二)分组协作进行理解式练习:

  1、四人一小组进行二对二攻防练习。

  在练习中,学生对理解的侧掩护(挡拆)战术配合加以运用。

  2、交流、探讨

  交流与探讨在练习中运用侧掩护(挡拆)战术配合出现的问题和获得的心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练习中去验证各自的理解,以此发现问题所在,对接下来老师的讲解会有更加透彻的理解。

  (三)进行新课讲解:

  (1)讲解战术的作用。

  作用:“二攻二”侧掩护(挡拆)战术在实战比赛中既是一个独立的战术又是许多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依据:只有了解它的用途,学生才会知道有没有学习的价值。

  (2)一边看幻灯片,一边讲解,明确跑动路线,和每个环节的注意事项,特别对“挡”的正确和“拆”的合理时机要配合动画或力求进行精读,并要突出重、难点。

  方法:⑤号队员把球传给④号队员跑到4号侧后方做掩护,④接球后先向左做突破假动作,然后突然从右侧贴着⑤身体运球突破上篮,⑤掩护后转向切入篮下,5补防时⑤将球分给④投篮。[动画演示]

  特别强调:掩护时(挡)两脚分开一定要卡住防守队员的脚,转向时(拆)要以靠近篮筐一侧的脚为轴,向远离防守队员一侧转体,把其挡在自己的身后。

  作用:让学生了解“二攻二”侧掩护(挡拆)战术配合各个分解部分的动作概念以及完整的跑动路线

  (3)自由组合4人一小组做“挡、拆”的练习,要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一边练习一边探讨,要带着问题进行练习。[动画演示]

  作用: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达到动作定型。

  (4)自由组合的4个小组,2人参与防守,另2人参与进攻。进攻方必须用上本节课学的侧掩护(挡拆)战术配合。注意要在消极防守情况下进行练习,否则初学者很容易失去信心。

  (5)对学生练习中易犯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

  依据:初学者对正确动作,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练习中出错是难免的事情。

  作用:可以加深学生对战术的正确理解,避免错误的动作定型。

  (四)游戏:运球接力

  方法:学生分成四路纵队,每队最后一名队员蛇行运球到排头,用地滚球把球传给后面的同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欢乐的游戏中体验体育的快乐,进一步增加同学们对体育课的热情。

  四、结束部分:

  1、整队放松,放录音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做放松操。

  2、总结本次课优点及不足,并提出今后练习要求。

  3、安排收器材、下课。

  学生身心状态预计:

  整堂课练习密度约为:28-31%,练习强度中等,游戏时强度达最高峰。

  评价分析: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认识学生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密不可分,处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主动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解决;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去拓展。

高中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价格变动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一、首先,我们来认识教材、把握教材

  1、说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价格变动的影响》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1第一单元第2课第2个框题,该框的内容实质上讲的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是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的重点和核心。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的货币的有关知识和价格变动的原因,为本框题的学习作了铺垫,本框题正是承接这两部分(货币的有关知识和价格变动的原因)内容,同时为第3课《多彩的消费》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

  关于本课,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价商品和服务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认真解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懂得价格变动与商品需求量之间的一般规律;面对价格的变动,知道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以及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2)能力方面: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分析相关的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生活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水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关心生活中的小事,认识价格的变动,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树立竞争意识,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3、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难点:价格变动对替代品与互补品的影响

  二、说对学生的分析

  高一学生对经济生活的内容很感兴趣,对经济生活中的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了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我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知识面有待拓展,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我选择与生活有密切关联的、贴近学生实际的事例为主进行分析,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法和学法

  (1) 接下来说说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采用情景探究法。第一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第二步,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第三步,师生互动,建构知识。

  (2) 接下来再说说我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因而我采用了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四、下面我重点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所以我首先在导入时创设情境:

  情景设置一:《美国人梦想的破灭》这个情景讲述的是美国人生来就有这样一个梦想——有房有车。房子要大大的,前有花园,后有游泳池;汽车要豪华加长型,看着气派,跑起来威风,驾驶起来也舒适。然而,美国人的梦想正在破灭。由于次贷危机,即购房贷款不能按时缴纳而面临被银行拍卖,这使前一个梦想破灭;而后一个梦想也濒临灭亡!原因何在?石油价格的上涨(多媒体同时显示:国际油价变动情况简介:20xx年28$/桶 20xx年120$/桶 20xx年82$/桶)。美国人生活区和工作地有时距离上百公里,驱车往返使美国人不堪负重。还有部分美国人不得不辞去在外地的工作转而就近就业,导致部分公司缺少员工,企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为了留住人才,公司增加了外地工人的补贴,使企业的成本增加。由此可见,商品价格的涨跌对人们生活有重大影响,甚至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

  设计此例目的有二:一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美国任何风吹草动都感兴趣,特别是不利的事情;二是此例在第3课《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可继续使用,达到一材多用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本框内容:既然价格变动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这么重大的影响,那就让我们共同了解和学习价格变动的影响(在黑板上同时板书)。

  2、在推进新课时我创设这样一个情景——《请给老师提点建议》

  情景设置二:《请给老师提点建议》:"老师现在需要一个交通工具,可以选择的有小汽车、摩托和电动车。我该怎么选择呢?"

  之所以设计这样的案例,因为他们会觉得:老师也需要我的帮助?继而会以帮助老师为荣,积极的"献计献策",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此时会迫不及待地帮老师进行选择,大部分学生会鼓动老师选择小汽车,首先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我继续介绍相关情况:"家用小汽车售价一般在5到6万元,摩托车售价在5000元上下,电动车大约20xx元。"小汽车老师是买不起的,因为价格太高了。我想其他人也会限于价格而购买者只能是一部分人。这说明了价格影响人们的需求量。价格高,人们减少对它的购买;如果汽车价格降至和摩托车差不多呢?(学生会哄笑"我们都买一辆",有学生会提出异议:不可能,价值决定价格)学生会七嘴八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这,正是我要达到的效果。

  我会在此基础上反问:"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大米的价格也大幅下降,人们对它的需求会不会骤然增多呢?"学生自然知道不会。如果大米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会减少对它的需求量吗?同样不会。于是可以得出结论: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变动,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不降价我就不买了,那我只能在后两种中选择了".

  同时提出两个问题:以多媒体方式显示

  ◆我能不能两个都买?为什么?

  ◆我如果不能都去选择,如果从经济实用的角度考虑,我该选哪一个?受什么影响呢?

  请你提出中肯的建议,并说出选择的理由。

  要求学生用3分钟时间阅读教材P15第3~5自然段。

  同时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内容:"摩托车每百公里耗油量一般3升左右,每升约6元,电动车每百公里耗电量约15度,每度0.56元。"

  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结合课本自觉,他们会帮老师做出正确的选择:只能买一个——电动车。而通过理由的阐述,学生明白了摩托车和电动车是互为替代品,而对于两者进行选择时还得考虑相关的商品,就懂得了还受油价和电价的制约,了解了什么是互补商品,较易得出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会减少,会导致它的互补商品的需求量也减少;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会导致它的替代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样学生就知道了,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自身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这就是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对生产经营有什么影响呢?

  情景设置三:《大蒜价格的变动》。这是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学生有深切的感受,会说出价格:5、6元一斤!引导学生思考大蒜价格的变化情况,学生说过之后用多媒体出示大蒜价格近四年来的变化。07——09.4月间,价格在0.2元/斤,09年5月份以来至今逐渐涨到了5、6元/斤,最高时达到8.5元/斤。

  现在思考:

  ◆大蒜价格的涨落是怎样影响蒜农生产活动的?

  ◆如果我们设想,大蒜价格今后会怎样变化,原因是什么?蒜农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让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用3到5分钟边阅读教材P16边进行讨论分析。由于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对此比较熟悉,甚至自己家就种植过大蒜或正在种植,有切身感受,不难得出结论:面对商品价格变动,生产者一般会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即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要掌握的重点所在,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的比较紧密,理论难度又不大,这样由他们自已讨论得出知识,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自主探究与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让他们学着如何自主探究学习,如何与人合作学习,最终使他们真正会学习。

  在这里,我对课本上的价格与供求关系图有不同意见。我觉得如果把"价格变动"放在两头,效果会更好,也更直观的表现是由于价格的变动引起生产规模的变化。(同时用多媒体展示这一变化)

  3、当堂处理一些练习题,以练习巩固学生刚掌握的知识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这一环节中,我会利用学生手中已有的资料,处理随堂训练。大约5——8分钟。

  4、最后我预留出5分钟时间给学生自由提问,可以是本节有关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是有关的生活中遇到的不太理解的经济现象,我将力求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我也不明白,将如实告诉学生,我会下去查资料,我也要继续学习,提高自己,在下节上课时给予解决。

  这所以这样设计,是要给学生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锻炼发言的能力,同时给学生质疑与拓展开放的时空。我相信学生:我给学生一个天地,他们还我一个惊喜!

  5、作业布置:做《优化探究》最后一个主观题。

  五 板书设计:

  各位领导、老师,我今天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多提意见,谢谢!

高中说课稿 篇7

  一、 教材分析

  (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为高二哲学第四课的第一框,承担着与第二、第三课衔接的任务,是第二课和第三课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延伸,也是整个辩证法知识的最后总结,因此,从理论上讲,该部分内容十分重要。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学生正确地对待人生和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从现实角度讲,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内容结构:

  本框是按照什么是内外-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内外因是任何起到这样的作用的逻辑组织教材的。

  (三)教学目标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把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定性为相互关联的三个层次,即知识、能力和觉悟。根据这一精神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针对学生学习哲学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为了落实双基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目标有)识记两个基本概念:内因、外因。

  理解一条基本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掌握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问题。

  2、 能力目标:(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注重探究学习,结合本课实际,我着重培养学生的)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即"懂"和"信"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会"和"用".

  3、觉悟目标: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身实际,学生成长中的内外因问题,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问题,顺境逆境问题等。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觉悟。

  (四)教学重点

  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之所以把它确立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因为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不仅可以为下一框,更重要的是为下册的教学奠定基础;它既是这一节课中所学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培养学生觉悟的出发点,放在整个的哲学中,它也是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原理之一;从学以致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来看,这一原理是对学生影响极大的基本观点。所以必须作为重点来处理。

  (五)教学难点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之所以把它确定为教学难点,是因为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在理解这一问题时可能会存在许多的疑点,特别是人生前途命运的具体问题,疑点就更多。如果不突破这一难点,下一框关于正确对待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正确对待机遇等问题的教学,就比较难取得实际教育效果。

  二、 学生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二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总体上看,正处于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不成熟且在变化,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获得较好的统一。不进行积极的主动的思维活动,就不能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也就难以从理性的高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法

  根据新课标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的建设,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我从学生身边是事例入手通过设计提问,创造氛围,启迪思维,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和归纳,运用各种具体形象的材料将抽象的哲学原理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学法

  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俗话说: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作为一堂成功的教学课,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学法指导中我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理论联系实际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能从生活中感悟哲理,又会用哲理指导生活。

  思维训练法——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由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首先荣幸邀请到衢州三中的一位老教师来到班级给学生简单介绍三中发展史。以此来导入。我认为这样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来导入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了哲学从生活中来这一新课程理念。

  2、讲述新课

  (1)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老教师介绍完后,我紧接着问:我们衢州三中是在不断发展的,那么三中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我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得出许多原因,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发言后我作适当的记录,并作相应的补充(教学、内部管理、区政府等)。然后我让学生区分哪些属于内部原因哪些属于外部原因。以此自然得出内因外因的概念和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在此基础上我跟踪提问:内外因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那它们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相同吗?这样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继续以三中的发展为例,并设置几个问题:学校是什么样性质的单位,它是朝什么方向发展的?为什么学校会有这样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这样层层设问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回答,我给学生举了个企业的例子,并分析企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通过这样的示范,让学生举一反三同样来说明学校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从而让学生得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又顺利突破了本框题的重点之一。

  (3)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学生讨论过的基础上,我提出凝问,三中的要进一步发展除了教与学等内因,其他的一些外因又起什么作用呢?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我提示,三中的发展能离开区委区政府、区文教局等的支持吗?从而让学生得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这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内容,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确这个"条件"的含义,作为学生帮助者的教师,我为学生准备了一则材料"桔生于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并附以地图说明,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懂,我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淮南淮北不同的气候条件,以及这些气候条件对橘子生长的作用,淮南气候条件适宜,长出的橘子又大又甜;淮北气候不适宜,长出的橘子又小又酸。从而得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我认为这样通过和地理知识的结合让学生来分析外因的作用,既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地位,又体现了文科综合的特点,并以此突破本节课的又一重点。

  (4)外因是通过内因的来起作用的

  明确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后,此时学生也还是停留在知其然,但仍不知其所以然,既不知道外因是如何起作用的,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为此我为学生选择了一副漫画:一个人想跳崖,但是又不敢跳,后来狮子的出现,这个人就跳过去。我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刚开始在犹豫,后来又为什么跳过去了。说明外因是如何其作用的。学生分析后我总结:想条和不敢跳是内因的两个方面,开始时想跳这方面小于不敢跳,因此这个人处在犹豫阶段,既没跳;当他后面出现了一头狮子,既外因,狮子的出现加强了想跳这一方面,从而使想跳大于不想跳,于是这个人一跃而起。从而得出:外因是通过加强或削弱内部矛盾一方面的力量,使得内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从而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

  这样通过漫画材料的分析既形象又直观且有趣味性,使学生学的快,达到轻松学习愉快学习的目的。而本节课难点也突破了。

  至此课的内容上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也为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准备了一个思考题:让学生从内外因角度来谈谈神舟六号成功发射的原因。学生讨论发言后,我进行总结。

  3、课堂小结

  我用课件展示内容框架,总说分说一目了然。这样可以从整体上掌握本框内容

  五、作业

  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哲学原理来指导生活,我为学生设计的课后作业是:通过分析上次阶段性考试成败的原因,谈谈如何为下次阶段性考试作准备。这样也体现了生活中的哲学这一理念。

  六、板书设计

  整堂课的板书,主要内容由课件展示,板书主要用于记录学生讨论的结果。

高中说课稿 篇8

  1、 教材分析

  2、 教学目标

  3、 重点难点(有时根据需要也会说上关键点)

  4、 教法和学法 导入(5分钟)

  5、 教学过程 正体(20分钟)

  6、 尾声(5分钟 )

  自我评价: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_____号考生夏会丽。

  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__》。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______________出版社出版的高中《________》第__册第__章第__节。

  1、本节课分____个部分内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节课贯穿了______以后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快捷操作____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这条基本上通用)

  3、本节课联系了________和_________,在以后学习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4、本节课是在学习______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___________的关键。

  (以上4条,灵活运用,不用全部说上就行。可以参考序言中的句子,主要是说学习本节课的意义。)

  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⑴、 能力目标:(根据需要选择能力目标)

  例如:1、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处理____、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 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的热情。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2、难点:….(对于重点、难点,依然是说出本节课的内容就行,可以参考本节课的题目和各部分的标题)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根据需要任意选取教法。2-3个就行。根据时间自行安排。)

  1、 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 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4、 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学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_几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

  说课完毕!

【【精品】高中说课稿模板汇编8篇】相关文章:

【精品】高中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06-18

【推荐】高中说课稿模板汇编四篇06-18

【精品】说课稿初中模板汇编4篇06-05

【精品】小班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06-09

【精品】小班说课稿模板汇编8篇06-08

【精品】高中语文说课稿汇编10篇06-24

高中美术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07-08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07-07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汇编5篇06-17

【精品】高中语文说课稿汇编七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