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说课稿

时间:2021-04-03 08:50:30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高中说课稿集合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高中说课稿集合6篇

高中说课稿 篇1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函数的概念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函数的概念》。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函数的概念》是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二章2.1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函数概念。函数内容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一条主线,它贯穿整个高中数学学习中。又是沟通代数、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导数等内容的桥梁,同时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函数学习过程经历了直观感知、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通过学习可以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对具体函数指出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进一步加深集合与对应数学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函数的模型化思想,函数的三要素。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值域的区间表示,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函数概念。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以问题为主线,我采用启发法、讲授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提问:关于函数你知道什么?在初中阶段对函数是如何下定义的?你能否举一个例子。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函数概念》。

  利用初中的函数概念进行导入,拉近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框架行程知识体系。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法等。

  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实例

  (1)某山的海拔高度与气温的变化关系;

  (2)汽车匀速行驶,路程和时间的变化关系;

  (3)沸点和气压的变化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并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函数关系。

  预设:①都有两个非空数集A、B;②两个数集之间都有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③对于数集A中的每一个x,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y值和它对应。

  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对上述实例的共同点并结合课本归纳函数的概念。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函数的概念是什么?初中与高中对函数概念的定义的异同点是什么?符号“x”的含义是什么?

  问题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

  问题3:区间的概念是什么?区间与集合的关系是什么?在数轴上如何表示区间?

  十分钟过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预设:函数的概念:给定两个非空数集A和B,如果按照某个对应关系f,对于集合A中任何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存在唯一确定的数f(x)与之对应,那么就把这对应关系f叫作定义在几何A上的函数,记作f:A→B,或y=f(x),x∈A。此时,x叫做自变量,集合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集合{f(x)▏x∈A}叫作函数的值域。

  函数的三要素包括: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区间:

  为了使得学生对函数概念的本质了解的更加深入此时进行追问

  追问1:初中的函数概念与高中的函数概念有什么异同点?

  讲解过程中注意强调,函数的本质为两个数集之间都有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而且是一对一,或者多对一,不能一对多。

  追问2:符号“y=f(x)”的含义是什么?“y=g(x)”可以表示函数吗?

  讲解过程中注意强调,符号“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不是f与x相乘。

  追问3:对应关系f可以是什么形式?

  讲解过程中注意强调,对应关系f可以是解析式、图象、表格

  追问4:函数的三要素可以缺失吗?指出三个实例中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

  讲解过程中注意强调,函数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追问5:用区间表示三个实例的定义域和值域。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在运用启发性的原则,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动手操作,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和同学之间讨论,加强了学生们之间的交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组织学生自己列举几个生活中有关函数的例子,并用定义加以描述,指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用区间表示。

  这样的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巩固,让学生逐渐熟练掌握。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区间的表示。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

  1.求解下列函数的值

  (1)已知f(x)=5x-3,求发(x)=4。

  (2)已知

  求g(2)。

  2.如图,某灌溉渠道的横截面是等腰梯形,底宽2m,渠深1.8m,边坡的倾角是45°

  (1)试用解析表达式将横截面中水的面积A表示成水深h的函数

  (2)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尝试绘制函数的图象

  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并为下节课学习函数的表示方法做铺垫。

高中说课稿 篇2

  本课构思: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能力是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新课标的需要,也是体现主体性教学思想。本节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运动技能”、“社会适应”、“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为主要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采用了尝试、启发、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对新的动作有个总体的了解,同时根据不同水平,让学生自主选择辅助练习,完善技能的不同的练习方法,尝到成功的乐趣,同时还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超越过去那种授之以鱼”的被动教学模式,更好地贯彻“授之以渔”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会学、会用、会举一反三。通过热身游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跳远的空中姿势

  (2)让75%学生基本掌握跳远动作,并有着参与讨论,寻求跳远动作,发展协调性、灵敏性、增强下肢力量;提高跳跃能力。

  (3)培养学生面对任何困难都不要轻言放弃,勇于向前、顽强、果断的优良品质;且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出最佳的方法与快捷方式,建立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重点:鼓励学生在学习与练习过程中不断的尝试跳越新的障碍。

  难点:腾空姿势

  三、说对象。

  初中学生年龄较小,存在体质普遍较弱、运动技术较差的现象;在体育课中比较易兴奋,又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对于说教过多、技术要求的教学因其理性思维还不完善而不易接受,也不感兴趣;相反,对于直观的、易于模仿的感性思维的体育课比较喜欢,学习兴趣较高。

  四、说教法。

  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本节课教学目标,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障碍练习法运用助跑起跳的方法跳越一定的高度及头碰气球来完成跳远动作,让学生体会跳远的乐趣。

  2、示范法学生自己讨论,进行展示,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

  3、纠正法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老师对起跳腾空的动作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学好规范的优美动作。

  4、游戏参与法将教学寓于“跳绳游戏”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说学法。

  1、大胆尝试练习法学生自主大胆尝试做跳越障碍练习,并体会腾空姿势。

  2、水平段练习法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在练习过程中,移动松紧带或球的高度,体会跳远的动作和空中姿势。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根据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初中生成长的生理、心理特点,按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自主练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锻炼的方法,并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本节课为几个环节教学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教学常规宣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准备活动跟着音乐节奏参与活动做好准备,预防损伤。

  七、主内容教学

  1、学生练习

  2、学生展示

  3、教师指导

  4、游戏比赛

  1)、初步掌握跳远的空中姿势。

  2)、让75%学生基本掌握跳远动作,并有着参与讨论,寻求跳远动作。

  3)、发展协调性、灵敏性、增强下肢力量;提高跳跃能力。

  4)、培养学生面对任何困难都不要轻言放弃,勇于向前、顽强、果断的优良品质;且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出最佳的方法与快捷方式,建立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八、课堂小结

  1、整队

  2、总结本课的学习目的

  3、放松下课愉快下课

高中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跳远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人体运动形式,蹲踞式跳远是跳远中最基础的技术方式。它的技术要求不高,简便易学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是颇受学生喜爱的田径项目。蹲踞式跳远的完整技术包括: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部分。助跑和起跳相结合是本次课的教学难点,助跑和起跳良好的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完整技术,进而提高跳远的远度。

  二、学情分析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由于生理及现在独生子女的特点,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普遍较差;在体育课中比较易兴奋,好表现,精神不易集中;对于说教过多、技术要求较强的教学兴趣并不高;相反,对于直观的、易于模仿的体育项目比较喜欢,兴趣也较高。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蹲踞式跳远是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部分组成,并知道其各部分的动作要领。

  2、技能目标:增强下肢力量及跳跃能力,发展身体协调性、灵敏性。60%以上的学生能初步掌握蹲踞式跳远的完整技术,35%以上的学生能较好地运用蹲踞式跳远的技术进行练习,并有一定的远度。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不怕脏,不怕苦,勇敢果断的优良品质,建立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蹲踞式跳远的完整技术

  难点: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

  五、教法

  (一)、游戏法:通过"老鹰捉小鸡"和"我是一只小青蛙"的游戏,进一步活动学生身体,锻炼学生的灵敏和跳跃能力,提高练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及团队意识。

  (二)、示范法:利用青少年学生模仿能力强,好表现自己的特点,应用规范优美的完整动作示范,以吸引及激起学生的练习兴趣。本课着重采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及讲解相结合,力求让学生多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去体会、了解蹲踞式跳远的完整技术,培养学生动脑和自觉练习的习惯。

  (三)对比练习法:练习中相互观察,提高对技术的认识。

  (四)、指导、纠正错误法: 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通过个别指导与集体纠正错误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学习和规范自身动作。

  六、学法指导

  分层练习法: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与接授能力可做完整动作练习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目的:注重个体差异,做到因人施教,教育学生敢于面对挑战,积极对待每一次练习。)

  七、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体委整队,报告出席人数,师生相互问候。

  2、师生问好,教师宣布课的内容。

  3、提出课堂要求:

  (1)纪律方面。

  (2)练法—主动练习,学法—动脑练习。

  4、见习生安排: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及工作。

  (二)准备部分

  1、绕操场慢跑步3圈600米

  2、徒手操:充分活动开各关节、肌肉,通过原地纵跳、高抬腿、加速跑练习进一步热身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学生:认真对待热身活动,认识准备活动的意义,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基本部分:

  1、课堂游戏:"老鹰捉小鸡"、"我是一只小青蛙".目的是活跃学习气氛,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达到锻炼和增强身体素质、培养优秀品质的目的。

  2、主内容:蹲踞式跳远完整技术教学。

  (1)、完整示范并讲解要领。使学生对蹲踞式跳远完整技术建立一个技术概念,以及了解蹲踞是跳远的技术结构。

  (2)、分解教学

  ①、原地腾空落地练习。

  ②、上1步助跑起跳示范教学:(动作要领)两脚前后站立,摆动腿稍屈在前。动作开始时,重心前移,起跳脚积极向前落地,脚后跟先落地,并迅速滚动至前脚掌进入起跳,摆动腿与两臂配合。

  ③、上3、5、7步助跑起跳示范教学:在以上①②练习的基础上提高助跑距离,进而体会助跑与踏跳的接合技术。

  (3)、完整技术动作示范教学:(动作要领)助跑快速,节奏稳定,踏跳前达到最佳速度;起跳脚上板快,摆动腿及两臂协调配合摆动快,起跳脚蹬伸快;腾空后,起跳腿前提与摆动腿屈膝并拢,尽量靠拢胸部,在空中完成蹲踞式姿势;即将落地时小腿积极前伸,同时两臂由身后向前摆动。落地时身体前倾,屈膝缓冲落地。

  (4)、分组练习。(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助跑距离的练习方式)

  ①上助跳板3—5步助跑完整技术练习。

  ②5—7步助跑完整技术练习。

  ③全程助跑完整技术练习。

  (5)、请优秀学生做完整动作展示:通过对展示学生动作的观摩和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对跳远技术的了解更清楚,对比自身练习情况,改进动作技术,进一步激发练习热情,努力练习。

  (四)结束部分:

  1、通过肢体抖动及拍打肌肉,达到放松的目的。

  2、总结本课的情况:

  (1)提问蹲踞式跳远的完整技术构成。

  (2)本节课学生练习情况与目标达成情况。

  3、组织学生整理收还器材。

  4、师生再见。

  八、课堂效果预测:

  1、掌握知识:85%以上的学生能知道蹲踞式跳远完整技术的构成;60%以上的学生能初步掌握蹲踞式跳远的完整技术。

  2、运动量密度:全课练习密度40—50%

  平均心率125次/分

  3、对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培养情况: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加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

  九、场地器材:

  田径场、沙坑、2块海绵包、1块助跳板、1把铁锹。

高中说课稿 篇4

  1、高中音乐新课程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其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音乐教学中有机地融入人文化元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思考、理解和追求。

  2、音乐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参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学习的本身是创造。

  3、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合理的设计学生律动及创作活动,让鉴赏课不单一不枯燥,同时也给学生足够的音乐发展和表现的空间。

  教学目标:

  1、体验非洲音乐中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了解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2、通过欣赏和体验,理解非洲音乐文化独特的魄力及神秘的宗教色彩。

  3、了解非洲音乐文化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态度理解世界多元化音乐。

  教具准备:鼓、课件、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音乐《绿色的非洲》片段。

  2、讨论:(1)、这段音乐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2)、谈一谈:心目中的非洲音乐。

  设计意图:以听赏非洲黑人的鼓乐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走进非洲音乐。非洲音乐那丰富、多变的节奏;自然、古朴的旋律;清脆、重叠的鼓乐无不吸引着学生的欣赏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学生知识能力学习习惯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掌握,初步了解了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学习习惯比较好,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

  教学目的任务:

  1、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教学环节和活动方式的布局上注意开放性和立体性。

  2、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在美术活动中大胆的采用各种造型方式,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4、学习浅显的人物比例结构知识和面部表情的画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个人教研专题: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习惯意识的培养。

  完成任务的措施:

  1、认真备课、上课。

  2、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活动。

  3、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课时安排:

  第一周:我栽种的植物

  第二周:向动物朋友学习

  第三周:桥我设计的桥

  第四周:立线浮雕立纸浮雕

  第五周:变化的柱子

  第六周:盒子造型游戏

  第七周:综合纸版画

  第八周:冷色和暖色

  第九周:暖色调的画

  第十周:画情绪(一、二)

  第十一周:奇怪的图形(一、二)

  第十二周:画汗衫

  第十三周:儿歌、童话配画

  第十四周:语言、神话配画

  第十五周:陶艺(一、二、三)

  第十六周:现代建筑

  第十七周:我造的未来建筑

  第十八周:中国古代青铜艺术

高中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本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的内容是对上一节教学内容的延续,在上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经济就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为本单元生产与经营提供了一种制度上的保障。因此本框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的。

  本框题的逻辑结构主要是由一条主线构成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什么是我国经济制度的主体,其地位如何体现,它的实现形式怎样→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这一节内容主要是一个总—分—总的逻辑结构顺序,因此本课也可以采用这种总—分—总的方法进行教学。

  2、重难点以及其确立的依据

  重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因此有关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于我们认识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积极参加社会经济生活大有裨益。

  难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以及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学生对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不容易理解为什么股份制会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把握起来有些难度。对与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的问题它涉及到我国的社会性质,我国国情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基本原理,学生分析的时候会有一定难度,因此也把它作为本课的一个难点。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能够识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各种经济成分的含义、地位和作用;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理解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区分各种经济成分,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2)能力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种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及鉴别、思考、判断等思维能力。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原理,并能用它来解释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培养学生一种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够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平等的看待每一种经济成分的地位与作用。

  二、说学法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学法研究的起点,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将采取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和制作学习卡片的方法来进行学法指导。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首先,在初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我国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以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辨证原理的基本内容,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本课的内容,高一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在经过了中考的分流之后,学生已经有了择业意识和前途意识,因此迫切希望了解各行各业的一些基本情况。其次,在能力上,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论概括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教材当中的知识与内容。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原理,这一阶段的学生希望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有这种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才采用了让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让学生进行学习。制作学习卡片主要是为了强化和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本框内容相对抽象和理论化一些,而且本课知识点比较多,层次多,如果按照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的话,必然会造成散乱的印象,重难点容易被弱化。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情景探究法和问题探究法进行教学。首先,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根据本课中设置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再利用多媒体实现情景的拓展与回归,一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进行问题探究时,通过教学生制作学习卡片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方便其记忆。

  四、说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

  首先,将本框题的主要内容划分两块:其中一块是六种经济成分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探究来完成。另一块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这一部分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在为了突破这一部分难点内容时在开展新课之前要给学生介绍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两者联系的知识;以及让学生了解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区别。然后,在课前将学生按照位置分为6组,给学生分发学习卡片,人手一份,最后,准备好多媒体。

  设计意图:节约课堂时间,起到一定的预习作用。可以使学生有准备地进入本堂课,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2、情境导入

  多媒体放映各成功人士附有就业单位的照片,来创设情境,引出本框题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3、新课教学

  在使学生们进入创设的情境之后,积极的引导他们畅想,“自己以后想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引出六种经济成份及各自的含义、地位和作用。然后根据课前分好的组和任务,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要帮学生明确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区别。

  设计意图:倡导学生主动参加与交流合作,变革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如何思考,如何识别信息,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形成了自我学习和探索的精神。

  承接过渡:这六种经济成份各自是否完全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转入到所有制结构的学习。

  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学生归纳得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师要帮学生明确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最后由老师来总结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出发结合书本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承接过渡:放映关于公有制经济占优势及控制领域的幻灯片,引导学生进入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学习。

  设计意图: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拓展学生的思维面和知识迁移能力。

  承接过渡:那么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哪些呢?其中主要实现形式是什么?为什么?(知识补充: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区别。)

  设计意图:转入到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学习。

  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进行讨论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分析问题的实际经验,通过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并吸收他人和集体的智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和教师的引导下加强了对理论的运用和学习,使他们不断提高进行事实判断、经验概括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承接过渡: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这个基本经济制度?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片“牛耕地”、“农业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化温室”主要从我国的社会性质,初级阶段我国的国情,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来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掌握分析与综合、发散思维多向思维等思维方法。

  4、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本板书对教材高度概括,精心提炼,使人感到简明准确,一目了然。把课本复杂知识予以简化,不仅能更直观的反映本课的教学要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此外,学生可以利用板书进行课后复习,缩短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5、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和板书展现本节课的纲要,并指出重点和难点。

  设计意图:不仅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相互连接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进一步强化对重点知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利于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6、课堂练习

  利用多媒体展示由易到难的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并把它转化为读题解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各类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培养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7、课后探究

  联系国家鼓励青年人自主创业的时政热点,让学生课后查阅青年学生创业基金的实施项目,鼓励学生将来进行自主创业。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

  五、小结

  本课教学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2、重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集体思考、知识迁移、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市场经济生活知识来支撑,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自主生成知识,学会学习。

  3.重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愤,激发学生兴趣。精心设计多媒体,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展示,以便于学生记忆、理解、掌握,提高教学效率。

  4、重反馈:通过训练来强化知识,通过运用来巩固和提高,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并形成能力。

高中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内容.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在高中已学习位移、加速度等矢量,学习了力的图示和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些都对本节内容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节内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同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后续课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这节课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启力的分解和力学的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会用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

  B、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探求知识的能力。树立等效观点,形成等效思想,这是非常重要的处理问题的思想。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设疑、解疑、探求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达到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3、教学重点: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探究实验得到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猜想它们之间所遵循的运算规律。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合成的工具,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能接受平行四边形定则就要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去得出结论,这是突破难点和重点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节课选择以探究实验法为主进行教学,同时辅以启发式教学。

  学法:学生以实验为载体,主动探究,互相协作,分析讨论,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三、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为:力的等效——力的替代——寻找等效力——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分成几个层次:

  用简单的生活实例为引入,分析斜拉索与桥墩都可以起到承担桥梁重量的作用。一个大人与两个小孩都可以提起水桶。这里体现了等效替代的思想,近而得出合力、分力、力的合成概念。

  如果要用一个力替代几个力,如何替代。作用效果相同是关键,把同学们的精力集中到寻找等效力,看合力与分力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

  探究实验与提水桶紧密结合。“固定橡皮条的一端,这橡皮筋就相当于那水桶;让它沿一个方向形变,就相当于提起水桶;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动绳套就相当于两小孩提水桶;再换用一个测力计拉动就相当于一个力提水桶。要让这一个力去替那两个力,就要使它们作用效果相同,也就要使橡皮筋向同一个方向形变相同。”通过这样引导,进行对照,学生们通过对熟知的提水桶联系到我们要探究的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上,目标明确,知道自己干什么,思维清晰,步骤清楚。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老师巡视给予指导,发现共性问题时集中分析讨论。

  学生探究成果初步形成,进一步提出问题:“建议同学们把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力的箭头端做连接,组成了一个四边形,这个四边形有什么样的特点?”绝大多数组的同学说是平行四边形。为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又提出:量量两组对边,检验是否是平行四边形。通过连接图形,学生在实验中从感性直觉上升到理性认识。根据同学们的数据汇报,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得到平行四边形定则。

【有关高中说课稿集合6篇】相关文章:

有关高中音乐说课稿集合五篇06-19

有关高中化学说课稿集合10篇06-12

有关高中化学说课稿集合7篇06-09

有关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7篇07-15

有关高中化学说课稿集合七篇07-14

【推荐】高中说课稿集合八篇07-05

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08-02

有关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7篇07-29

有关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六篇07-28

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