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说课稿

时间:2021-04-13 19:28:30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高中说课稿模板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高中说课稿模板6篇

高中说课稿 篇1

  一、单元教学理念:

  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借鉴吸收,同时进行适当的分析评价。因此,要从文章的内容着手体会作者创作意图和情感。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启示。

  二、单元教学思路:

  阅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写法和语言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全面涉及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着重就某一方面作出恰当的评价,并从课文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地位与作用:

  《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七课,也就是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而老版本教材却将此课安排在第二册。从教材体例的系统上来说,第一册重在“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第二册将“筛选信息”、“研究探讨”、“分析评价”作为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要点;从这个角度上看,教材对散文的鉴赏要求有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新世纪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这个方面上来说,《我与地坛》正处在这个训练体系的较高层级上。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前面已经有了两篇文章对“整体感知”这一训练点进行了铺垫,那么在这一篇文章的教学上就更需要体现出较强的目标训练意识——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到了更高的能力层级,它所要求的综合语文能力更加突出,而不仅仅是一个训练点这么简单。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独到的人生感情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2、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

  (设计依据: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启示。)

  三、教学重点:

  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设计依据:课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义,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对“生命”的疑惑而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

  五、文章特点与关键:

  《我与地坛》是本学年度最长的一篇课文之一,教材同时将其确定为“自读”课文,在课时的安排上和文章的长度构成了一对矛盾。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疲劳周期较短的现象;而课文说的是一个相对“沉重”甚至“沉闷”的话题。怎样在45分钟里将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吸引到课文本身上来,完成对7000字的文章的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一个有特点,有吸引力的教学切入点是确保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

  六、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启发—讨论—评价”的步骤学习课文。

  (设计依据:作为自读课文,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鉴于本篇课文所涉及的特殊的“情感”意义,如果能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体会到,完成感情的自我升华,很显然比教师直接将所谓的“经验”“教训”告诉给他们要来得深刻得多。教师如何才能完成这样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问题,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是将学生领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讨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七、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课

  (使用依据:本文是通过学生默读、诵读去理解课文,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通过讨论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此在本节课中利用多媒体将几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显示出来,并要求学生紧紧围绕它去思考。)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九、指导学习:课前自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设计依据:根据本文篇幅较长的特点,课前预习,自学是必须的。自学指导的要求是通过作者直接的语言去理解文章。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内容,发挥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十、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挫折对于每个人来说几乎是必将经历的。有些人面对命运中的挫折望而却步,使成功从手中流逝;有些人却能够勇敢面对,昂首前行。这些人最终成为生活的强者,为人们所尊敬,例如:司马迁、张海迪、贝多芬等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在其“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失去了双腿。他历经磨难,经过一番苦苦的挣扎最终成为了一个著名的作家。

  史铁生有这样一句话用来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

  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设计依据:通过作者自己对名字的解释,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在特殊经历下的特殊情感,使学生感受更为真切。)

  2、读准下列字词:

  宿命 坍圮 玉砌雕栏 亘古不变 撅捋 蝉蜕 窸窸窣窣

  嘈杂 熨帖 猝然 倔强 隽永 恪守 焦灼

  (设计依据: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

  3、思考问题:

  第一部分:

  ①文中哪几小节是对地坛景物的描写?

  ②作者是怎样理解地坛的意图?(用文中的话)

  ③比较3、5两段的景物描写,有无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有,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请位同学朗读课文第5节,其他同学思考)

  ④在地坛,作者思考了哪些问题?地坛又为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

  第二部分:

  ①如果说地坛是作者精神的家园,那么母亲则是作者生命的航标,是母亲的爱和理解帮他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但这也使得母亲成为“活得最苦的母亲”请你谈谈如何理解这一点。

  ②第二部分哪几小节是对母亲的描写?

  ③作者通过哪些场景去描写自己的母亲?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心境?

  ④通过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我们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讨论)

  4、重点研讨,总结评价

  ①提问:作者逐渐领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领悟到创作也“并不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你认为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②课文最后写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从全文看,此处的“车辙”“脚印”是可以有象征意义的。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它到底象征了什么?

  5、课外拓展:如何面对苦难。(举例?探讨)

  6、作业:有人说写作是“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堂课的作业就是以《地坛给我的启示》或者《父亲》为题写一篇文章,不计长短,关键要发自于你们的内心。

  板书设计:

  附一:

  我与地坛:绝望——思考——希望(怎样活)

  我、地坛、母亲

  我与母亲:颓废——理解——坚强

  附二:

  送“我”——理解——(行为描写)

  忧“我”——坚忍——(心理描写)

  找“我”——焦急(关爱)——(侧面描写)

高中说课稿 篇2

  尊敬的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羽毛球的正手发高远球

  本次说课主要分为以下几点说明:1、教学内容 2、教材分析 3、学情分析 4、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5、教法学法 6、教学过程 7、场地器材 8、预计效果 下面我分别进行具体说明:

  一、教学内容:

  羽毛球的正手发高远球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羽毛球的第二次课,学的是正手发高远球。而第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正手握拍和反手握拍。羽毛球是一项非常普及而且易于开展的体育运动,深受广大中学生的喜欢。它要求学生要在场上不停地移动步伐、跳跃、转体、挥拍,合理的运用各种击球动作技术和步伐将球在场上往返对击。同时羽毛球后动形式灵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竞技性,青少年参加羽毛球活动,不仅可以使身体得到全面的锻炼,还能培养青少年自信、勇敢、果断等优良的心理素质。本课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主管参与意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本课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技术也是羽毛球运动中一项主要的部分,因此学好该技术对羽毛球运动以后的动作技术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对羽毛球教学,有着很高的学习热情,并且我们知道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接受能力比较强而且快,在课堂上能够自我约束,学生的观察力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但欠缺精确性。

  根据这种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正手发高远球的规则。

  2、技能目标:使90﹪的学生能正手发高远球的技术动作。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自主探究学习的精神和乐观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细心观察能力。

  4、教学重点:握拍的正确、发球的高和远。

  5、教学难点:击球的时机和击球力度的。

  五、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集体练习法。

  学法:模仿练习法、分组练习、自主探究、相互交流

  六、教学过程:

  (一)、常规建设:(1)、集合整队清点人数;(2)、师生问好,布置本次课任务及要求;提示安全注意事项(3)、安排见习生。 (4)教学组织形式为四列横队

  (二)、热生运动:(1)绕田径场慢跑两圈(2)游戏:穿越障碍,增加学生的球感和团结能力(3)徒手操:主要活动学生各关节,防止运动中损伤。

  (三)、基本部分即主题学习和实践部分:1、复习正反手握拍

  2、讲授正手发高远球的动作方法

  组织练习:(1)徒手分解练习(2)徒手连贯动作练习|(3)分组对练

  3、素质练习:羽毛球场地两边线移动。

  (四)、结束部份:1、放松肌肉2、课的结束:学生讨论,教师总结3、师生再见

  七、场地器材:

  羽毛球场地六个、四十把羽毛球拍、四十个羽毛球、两个足球

  八、预计效果:

  本课平均心律:110——130次/分

  练习密度:30——35%

  我的本次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高中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大赛,借此机会与老师们共同交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计算机硬件系统》。下面我就从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简单地阐述。

  一、 说教材

  教材内容及对象分析

  《计算机硬件系统》是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本课主要介绍计算机硬件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发展概况、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学生在以前的上机操作中对计算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了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行硬件设备,还学习了Windows XP操作系统。但是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及计算机的硬件认识还不是很清晰。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将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硬件知识,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与存储设备及输入、输出设备。

  初中生对电脑的好奇心很强,并且对电脑这门课有很大的兴趣。但由于以往只注重软件的应用,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却不十分了解。因此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及如何区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就成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观察多发现问题,多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设置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内容与学生特点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与价值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观察实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 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2)、通过观看光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分组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竞赛分组答题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协作和竞赛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我校多为农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了解不多,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组成及各部件的名称与实物的对应;难点设置为:主机中各部件的名称及作用。

  二、说教法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资源学习法、创设直观的实物情境法、带着问题学习的任务驱动法和自由讨论学习的分层教学法及最后评分所采用的竞争激励法。

  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

  媒体手段

  1、多媒体课件教学

  2、教材光碟

  3、教学演示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课题。 (5分钟)

  (二)出示教学目标,引导探究新知。(10分钟)

  (三)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学习结果,分组评分。(20分钟)

  (四)分组讨论 ,做课后自我检测题。 ( 5 分钟 )

  (五)总结归纳(5分钟 )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课题。

  计算机的硬件就像人的大脑一样,没有了大脑,人就没有了思维。所以说硬件提供了软件运行的环境,没有了硬件软件程序将无法运行。从媒体学的角度讲,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它具备人脑的功能,在某方面比人脑在功能更强大。在计算机已经应用到各个领域的今天,计算机的强大功能是靠什么硬件支持的呢?引导学生联想与思考。

  (二)出示教学目标,引导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了解这节课的学习目的,并给学生展示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本课的学习兴趣,我这节课安排在电脑室里,让学生们直观感受计算机的组成。学生了电脑的组成与名称后,再主要了解主机的构成。让学生分组拆机,说出所认识的机箱里部件名称。

  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本节课的主题:计算机硬件。这样,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的接受任务,从而乐学,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学目标结合教材自主地学习。

  (三) 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学习结果,分组评分

  让学生自学教材,了解书中的理论知识,然后分组展示自学的结果。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检验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完成的效果,在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分组竞赛的方式,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种。并且给各小组计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在竞争与合作中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四)分组讨论 ,做课后自我检测题。

  为了充分实现分层次教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做课后的自我检测题。在这一环节中通过知识的回顾、体验、收获,自主参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到了一个新层次。

  (五)、总结归纳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让学生找出本节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然后请同学们说出自已在本节课的收获。最后我对本节课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做以简单的总结,并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课。

  第六部分、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有3个特点。

  第一、教学流程设计上符合认知规律。

  我采用先介绍主机然后引出外设这一顺序,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参与,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特别是主机部分的设备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第三、分组竞赛答题,体现分层次教学。

  通过提问解决了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在竞争中合作意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 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另外,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2、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

  (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与综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1)重点及其确立依据: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及其确立依据: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二、学法教法

  1、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决定了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为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我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2)启发式教学法:循循引导,启发思维。

  (3)师生合作教学法:师生合作,探究知识。

  3、学法指导

  (1)感悟学习法:引导学生欣赏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真理。

  (2)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质疑和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教学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步骤一:

  导入新课

  1、情境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1、(1)多媒体导入图片:“自然界的运动”、“人类社会的运动”、“思维运动”;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周围的世界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在观看

  中感觉、

  思考、

  后讨论、

  释疑

  1、从现象到本质,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3、导入新课题:物质是运动的;

  4、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运动的含义;物质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方面。

  步骤二:

  突破重点一: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情境教学法

  2、自主探究学习

  3、合作学习

  (1)展示动画“刻舟求剑、惠能的仁者心动”;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刻舟求剑者和惠能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分别犯了什么错误?

  欣赏动画

  思考、

  讨论、

  释疑

  1、锻炼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2、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只承认物质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②只承认运动否认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步骤三:

  化解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情境教学法

  2、合作教学法

  3、自主探究学习法、

  1、(1)展示图片“姑嫂塔、老君岩”;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那些看起来屹立不动的建筑物,它们真的是不运动的吗?

  2、(1)展示图片“刘德华”;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人的一生从幼年到老年,是怎么体现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3、请学生阅读书本“欧布里德”情景,然后思考其中的问题?并快速阅读相关链接

  辨认

  图片、

  阅读、

  思考、

  讨论、

  释疑

  1、让学生在本地文化中探究哲理,丰富其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形成关注实际的习惯;

  2、锻炼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相对静止的两层含义。

  (2)帮助学生掌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3)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①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

  步骤四:

  突破重点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情景教学法、

  2、合作探究学习法

  3、感悟学习法

  1、(1)回到刚开始展示的“人类社会的运动、自然界的运动、人的认识运动”图片;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植物的生长规律、人认识运动的规律。

  (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规律的普遍性

  情感体验、

  思考、

  讨论、

  释疑

  1、前后呼应,让学生明确知识的联系性;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系统理解的能力、综合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规律的含义和特点。理解规律的普遍性

  2、(1)展示图片:今非昔比的青海湖;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青海湖今非昔比的原因。

  1、感染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明确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3、(1)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来的人们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事例如:三峡大坝的建成、胰岛素合成、卫星上天等。让学生举例分析我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如:沙尘暴、洪水泛滥等。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事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1、用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勇气;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和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明确在规律的客观性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规律是不可认识的不可知论;②人在规律的客观性面前无能为力的悲观主义。

  步骤五:

  课堂小结:

  知识小结、

  练习巩固

  1、合作教学法,引导阅读和使用现有资料

  2、感悟学习法,试题精讲

  知识小结:内容见《新学案》

  引导学生小结本框题知识

  概括、

  总结、

  思考

  分析、

  释疑

  1、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对本框题内容有个系统化认识。

  练习巩固:

  展示高考题(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并引导学生分析、解答练习题

  1、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

  四、板书设计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3.静止的含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五、教学设计反思

  通过教学把深奥的哲学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培养了学生一定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在课堂把握上有难度,时间分配应紧凑,并给与学生充分思考空间,这样才能达到较好效果。

高中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今天说课的内容为“指数函数”第一课时。它是在学习指数概念和幂函数的基础上学习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学习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并且为学习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所以指数函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股市的涨跌、服饰的打折和化学中对放射性物质的变化研究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与在专业知识中的应用作用。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职业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维度:初中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 一次函数,上册第三章又进一步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及其通性,并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作了更深入研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能力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其他学科的联系②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③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能力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①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研究具体函数及其性质的过程和方法,如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3)教学关键:

  从实际出发,使学生在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形成完整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

  二、教法与学法指导

  1.学法指导

  由于职高学生大部分数学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同时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严重。针对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借助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会遇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职业高中的数学学习。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在生活实例的课堂导入、指数函数的性质研究、例题与训练、课内小节等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讨论、分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知识为在合作学习的乐趣中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框架和体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4)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小组合作来帮助后进的学生,不同难度的题目设计将尽可能照顾到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

  2.教法选择

  (1)本节课采用的方法有;启发发现法、课堂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2)采用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启发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在概念理解上,用步步设问、课堂讨论来加深理解。在指数函数图像的画法上,借助电脑,演示作图过程以及图像变化的动画过程,新技术、新工具、新模式给了学生以新的感受,从而使学生直接地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准确性。(有条件的可以安排在机房上课,让学生也利用函数作图器作图)

  三、教学设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启发学生逐步发现和认识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①用电脑展示两个实例,第一个是生物中细胞分裂问题(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 个分裂成2 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 x 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x有怎样的函数关系?),第二个是放射性物质变化的例子(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剩留的质量约是原来的`84%,求经过多少年,剩留量是原来的一半,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②组织学生思考、分小组讨论所提出的问题,注意引导学生从定义出发来解释两个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③引导学生把对应关系概括到形式。

  学生活动:分别写出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关系式和剩留量y与经过的年数x的关系式;

  设计意图:①通过生活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也为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准备,扫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识障碍,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②由具体数字抽象概括出指数函数y=ax的模型,为研究指数函数做准备;③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1)指数函数概念的引出

  教师活动:①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函数,寻找他们的特征②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③引导学生观察指数函数与幂函数在概念上的区别。

  学生活动:①学生独立思考并回忆指数的概念;②解释这两个问题中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构成函数,从而归纳指数函数的概念;③理清指数函数与幂函数在概念上的区别。

  设计意图:①引导学生结合指数的有关概念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②注意提示底数的取值范围,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③将指数函数与幂函数在定义上进行区别,加深了对指数函数概念的掌握。

  (2)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

  教师活动:①给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 和 ,并要求学生画它们的图象②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利用列表描点法规范地画出这两个指数函数的图象③利用函数作图器和几何画板作图。

  学生活动:①思考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有哪些?②画出这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图象③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来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作简单的指数函数的图象对深刻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学生完成基本作图之后,教师再利用课前已列表、建立坐标系的小黑板展示准确的作图方法,达到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作图习惯的目的,然后借助“函数作图器”或“几何画板”准确作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图象更精确。

  四、板书设计

  考虑到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功能,本节课我设计了由四个板块构成的板书,

  说明;这册新教材更突出了学生的生活数学,从引入到应用,都围绕着生活数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节知识还提到了函数作图器,相信它比几何画板更容易学,学生对它更感兴趣。

高中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题为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学好以后的经济常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实用的高中说课稿模板6篇】相关文章:

【实用】高中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06-20

实用的高中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07-06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9篇07-20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8篇07-30

实用的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9篇07-29

实用的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8篇07-28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5篇07-25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07-24

实用的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九篇07-24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07-22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实用的高中说课稿模板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高中说课稿模板6篇

高中说课稿 篇1

  一、单元教学理念:

  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借鉴吸收,同时进行适当的分析评价。因此,要从文章的内容着手体会作者创作意图和情感。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启示。

  二、单元教学思路:

  阅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写法和语言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全面涉及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着重就某一方面作出恰当的评价,并从课文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地位与作用:

  《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七课,也就是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而老版本教材却将此课安排在第二册。从教材体例的系统上来说,第一册重在“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第二册将“筛选信息”、“研究探讨”、“分析评价”作为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要点;从这个角度上看,教材对散文的鉴赏要求有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新世纪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这个方面上来说,《我与地坛》正处在这个训练体系的较高层级上。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前面已经有了两篇文章对“整体感知”这一训练点进行了铺垫,那么在这一篇文章的教学上就更需要体现出较强的目标训练意识——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到了更高的能力层级,它所要求的综合语文能力更加突出,而不仅仅是一个训练点这么简单。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独到的人生感情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2、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

  (设计依据: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启示。)

  三、教学重点:

  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设计依据:课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义,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对“生命”的疑惑而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

  五、文章特点与关键:

  《我与地坛》是本学年度最长的一篇课文之一,教材同时将其确定为“自读”课文,在课时的安排上和文章的长度构成了一对矛盾。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疲劳周期较短的现象;而课文说的是一个相对“沉重”甚至“沉闷”的话题。怎样在45分钟里将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吸引到课文本身上来,完成对7000字的文章的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一个有特点,有吸引力的教学切入点是确保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

  六、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启发—讨论—评价”的步骤学习课文。

  (设计依据:作为自读课文,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鉴于本篇课文所涉及的特殊的“情感”意义,如果能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体会到,完成感情的自我升华,很显然比教师直接将所谓的“经验”“教训”告诉给他们要来得深刻得多。教师如何才能完成这样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问题,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是将学生领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讨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七、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课

  (使用依据:本文是通过学生默读、诵读去理解课文,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通过讨论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此在本节课中利用多媒体将几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显示出来,并要求学生紧紧围绕它去思考。)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九、指导学习:课前自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设计依据:根据本文篇幅较长的特点,课前预习,自学是必须的。自学指导的要求是通过作者直接的语言去理解文章。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内容,发挥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十、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挫折对于每个人来说几乎是必将经历的。有些人面对命运中的挫折望而却步,使成功从手中流逝;有些人却能够勇敢面对,昂首前行。这些人最终成为生活的强者,为人们所尊敬,例如:司马迁、张海迪、贝多芬等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在其“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失去了双腿。他历经磨难,经过一番苦苦的挣扎最终成为了一个著名的作家。

  史铁生有这样一句话用来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

  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设计依据:通过作者自己对名字的解释,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在特殊经历下的特殊情感,使学生感受更为真切。)

  2、读准下列字词:

  宿命 坍圮 玉砌雕栏 亘古不变 撅捋 蝉蜕 窸窸窣窣

  嘈杂 熨帖 猝然 倔强 隽永 恪守 焦灼

  (设计依据: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

  3、思考问题:

  第一部分:

  ①文中哪几小节是对地坛景物的描写?

  ②作者是怎样理解地坛的意图?(用文中的话)

  ③比较3、5两段的景物描写,有无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有,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请位同学朗读课文第5节,其他同学思考)

  ④在地坛,作者思考了哪些问题?地坛又为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

  第二部分:

  ①如果说地坛是作者精神的家园,那么母亲则是作者生命的航标,是母亲的爱和理解帮他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但这也使得母亲成为“活得最苦的母亲”请你谈谈如何理解这一点。

  ②第二部分哪几小节是对母亲的描写?

  ③作者通过哪些场景去描写自己的母亲?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心境?

  ④通过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我们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讨论)

  4、重点研讨,总结评价

  ①提问:作者逐渐领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领悟到创作也“并不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你认为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②课文最后写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从全文看,此处的“车辙”“脚印”是可以有象征意义的。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它到底象征了什么?

  5、课外拓展:如何面对苦难。(举例?探讨)

  6、作业:有人说写作是“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堂课的作业就是以《地坛给我的启示》或者《父亲》为题写一篇文章,不计长短,关键要发自于你们的内心。

  板书设计:

  附一:

  我与地坛:绝望——思考——希望(怎样活)

  我、地坛、母亲

  我与母亲:颓废——理解——坚强

  附二:

  送“我”——理解——(行为描写)

  忧“我”——坚忍——(心理描写)

  找“我”——焦急(关爱)——(侧面描写)

高中说课稿 篇2

  尊敬的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羽毛球的正手发高远球

  本次说课主要分为以下几点说明:1、教学内容 2、教材分析 3、学情分析 4、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5、教法学法 6、教学过程 7、场地器材 8、预计效果 下面我分别进行具体说明:

  一、教学内容:

  羽毛球的正手发高远球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羽毛球的第二次课,学的是正手发高远球。而第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正手握拍和反手握拍。羽毛球是一项非常普及而且易于开展的体育运动,深受广大中学生的喜欢。它要求学生要在场上不停地移动步伐、跳跃、转体、挥拍,合理的运用各种击球动作技术和步伐将球在场上往返对击。同时羽毛球后动形式灵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竞技性,青少年参加羽毛球活动,不仅可以使身体得到全面的锻炼,还能培养青少年自信、勇敢、果断等优良的心理素质。本课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主管参与意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本课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技术也是羽毛球运动中一项主要的部分,因此学好该技术对羽毛球运动以后的动作技术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对羽毛球教学,有着很高的学习热情,并且我们知道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接受能力比较强而且快,在课堂上能够自我约束,学生的观察力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但欠缺精确性。

  根据这种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正手发高远球的规则。

  2、技能目标:使90﹪的学生能正手发高远球的技术动作。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自主探究学习的精神和乐观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细心观察能力。

  4、教学重点:握拍的正确、发球的高和远。

  5、教学难点:击球的时机和击球力度的。

  五、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集体练习法。

  学法:模仿练习法、分组练习、自主探究、相互交流

  六、教学过程:

  (一)、常规建设:(1)、集合整队清点人数;(2)、师生问好,布置本次课任务及要求;提示安全注意事项(3)、安排见习生。 (4)教学组织形式为四列横队

  (二)、热生运动:(1)绕田径场慢跑两圈(2)游戏:穿越障碍,增加学生的球感和团结能力(3)徒手操:主要活动学生各关节,防止运动中损伤。

  (三)、基本部分即主题学习和实践部分:1、复习正反手握拍

  2、讲授正手发高远球的动作方法

  组织练习:(1)徒手分解练习(2)徒手连贯动作练习|(3)分组对练

  3、素质练习:羽毛球场地两边线移动。

  (四)、结束部份:1、放松肌肉2、课的结束:学生讨论,教师总结3、师生再见

  七、场地器材:

  羽毛球场地六个、四十把羽毛球拍、四十个羽毛球、两个足球

  八、预计效果:

  本课平均心律:110——130次/分

  练习密度:30——35%

  我的本次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高中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大赛,借此机会与老师们共同交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计算机硬件系统》。下面我就从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简单地阐述。

  一、 说教材

  教材内容及对象分析

  《计算机硬件系统》是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本课主要介绍计算机硬件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发展概况、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学生在以前的上机操作中对计算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了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行硬件设备,还学习了Windows XP操作系统。但是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及计算机的硬件认识还不是很清晰。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将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硬件知识,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与存储设备及输入、输出设备。

  初中生对电脑的好奇心很强,并且对电脑这门课有很大的兴趣。但由于以往只注重软件的应用,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却不十分了解。因此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及如何区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就成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观察多发现问题,多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设置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内容与学生特点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与价值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观察实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 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2)、通过观看光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分组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竞赛分组答题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协作和竞赛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我校多为农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了解不多,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组成及各部件的名称与实物的对应;难点设置为:主机中各部件的名称及作用。

  二、说教法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资源学习法、创设直观的实物情境法、带着问题学习的任务驱动法和自由讨论学习的分层教学法及最后评分所采用的竞争激励法。

  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

  媒体手段

  1、多媒体课件教学

  2、教材光碟

  3、教学演示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课题。 (5分钟)

  (二)出示教学目标,引导探究新知。(10分钟)

  (三)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学习结果,分组评分。(20分钟)

  (四)分组讨论 ,做课后自我检测题。 ( 5 分钟 )

  (五)总结归纳(5分钟 )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课题。

  计算机的硬件就像人的大脑一样,没有了大脑,人就没有了思维。所以说硬件提供了软件运行的环境,没有了硬件软件程序将无法运行。从媒体学的角度讲,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它具备人脑的功能,在某方面比人脑在功能更强大。在计算机已经应用到各个领域的今天,计算机的强大功能是靠什么硬件支持的呢?引导学生联想与思考。

  (二)出示教学目标,引导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了解这节课的学习目的,并给学生展示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本课的学习兴趣,我这节课安排在电脑室里,让学生们直观感受计算机的组成。学生了电脑的组成与名称后,再主要了解主机的构成。让学生分组拆机,说出所认识的机箱里部件名称。

  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本节课的主题:计算机硬件。这样,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的接受任务,从而乐学,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学目标结合教材自主地学习。

  (三) 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学习结果,分组评分

  让学生自学教材,了解书中的理论知识,然后分组展示自学的结果。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检验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完成的效果,在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分组竞赛的方式,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种。并且给各小组计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在竞争与合作中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四)分组讨论 ,做课后自我检测题。

  为了充分实现分层次教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做课后的自我检测题。在这一环节中通过知识的回顾、体验、收获,自主参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到了一个新层次。

  (五)、总结归纳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让学生找出本节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然后请同学们说出自已在本节课的收获。最后我对本节课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做以简单的总结,并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课。

  第六部分、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有3个特点。

  第一、教学流程设计上符合认知规律。

  我采用先介绍主机然后引出外设这一顺序,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参与,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特别是主机部分的设备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第三、分组竞赛答题,体现分层次教学。

  通过提问解决了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在竞争中合作意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 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另外,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2、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

  (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与综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1)重点及其确立依据: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及其确立依据: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二、学法教法

  1、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决定了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为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我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2)启发式教学法:循循引导,启发思维。

  (3)师生合作教学法:师生合作,探究知识。

  3、学法指导

  (1)感悟学习法:引导学生欣赏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真理。

  (2)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质疑和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教学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步骤一:

  导入新课

  1、情境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1、(1)多媒体导入图片:“自然界的运动”、“人类社会的运动”、“思维运动”;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周围的世界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在观看

  中感觉、

  思考、

  后讨论、

  释疑

  1、从现象到本质,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3、导入新课题:物质是运动的;

  4、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运动的含义;物质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方面。

  步骤二:

  突破重点一: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情境教学法

  2、自主探究学习

  3、合作学习

  (1)展示动画“刻舟求剑、惠能的仁者心动”;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刻舟求剑者和惠能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分别犯了什么错误?

  欣赏动画

  思考、

  讨论、

  释疑

  1、锻炼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2、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只承认物质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②只承认运动否认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步骤三:

  化解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情境教学法

  2、合作教学法

  3、自主探究学习法、

  1、(1)展示图片“姑嫂塔、老君岩”;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那些看起来屹立不动的建筑物,它们真的是不运动的吗?

  2、(1)展示图片“刘德华”;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人的一生从幼年到老年,是怎么体现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3、请学生阅读书本“欧布里德”情景,然后思考其中的问题?并快速阅读相关链接

  辨认

  图片、

  阅读、

  思考、

  讨论、

  释疑

  1、让学生在本地文化中探究哲理,丰富其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形成关注实际的习惯;

  2、锻炼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相对静止的两层含义。

  (2)帮助学生掌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3)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①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

  步骤四:

  突破重点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情景教学法、

  2、合作探究学习法

  3、感悟学习法

  1、(1)回到刚开始展示的“人类社会的运动、自然界的运动、人的认识运动”图片;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植物的生长规律、人认识运动的规律。

  (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规律的普遍性

  情感体验、

  思考、

  讨论、

  释疑

  1、前后呼应,让学生明确知识的联系性;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系统理解的能力、综合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规律的含义和特点。理解规律的普遍性

  2、(1)展示图片:今非昔比的青海湖;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青海湖今非昔比的原因。

  1、感染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明确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3、(1)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来的人们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事例如:三峡大坝的建成、胰岛素合成、卫星上天等。让学生举例分析我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如:沙尘暴、洪水泛滥等。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事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1、用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勇气;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和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明确在规律的客观性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规律是不可认识的不可知论;②人在规律的客观性面前无能为力的悲观主义。

  步骤五:

  课堂小结:

  知识小结、

  练习巩固

  1、合作教学法,引导阅读和使用现有资料

  2、感悟学习法,试题精讲

  知识小结:内容见《新学案》

  引导学生小结本框题知识

  概括、

  总结、

  思考

  分析、

  释疑

  1、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对本框题内容有个系统化认识。

  练习巩固:

  展示高考题(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并引导学生分析、解答练习题

  1、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

  四、板书设计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3.静止的含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五、教学设计反思

  通过教学把深奥的哲学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培养了学生一定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在课堂把握上有难度,时间分配应紧凑,并给与学生充分思考空间,这样才能达到较好效果。

高中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今天说课的内容为“指数函数”第一课时。它是在学习指数概念和幂函数的基础上学习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学习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并且为学习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所以指数函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股市的涨跌、服饰的打折和化学中对放射性物质的变化研究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与在专业知识中的应用作用。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职业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维度:初中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 一次函数,上册第三章又进一步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及其通性,并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作了更深入研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能力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其他学科的联系②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③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能力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①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研究具体函数及其性质的过程和方法,如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3)教学关键:

  从实际出发,使学生在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形成完整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

  二、教法与学法指导

  1.学法指导

  由于职高学生大部分数学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同时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严重。针对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借助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会遇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职业高中的数学学习。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在生活实例的课堂导入、指数函数的性质研究、例题与训练、课内小节等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讨论、分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知识为在合作学习的乐趣中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框架和体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4)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小组合作来帮助后进的学生,不同难度的题目设计将尽可能照顾到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

  2.教法选择

  (1)本节课采用的方法有;启发发现法、课堂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2)采用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启发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在概念理解上,用步步设问、课堂讨论来加深理解。在指数函数图像的画法上,借助电脑,演示作图过程以及图像变化的动画过程,新技术、新工具、新模式给了学生以新的感受,从而使学生直接地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准确性。(有条件的可以安排在机房上课,让学生也利用函数作图器作图)

  三、教学设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启发学生逐步发现和认识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①用电脑展示两个实例,第一个是生物中细胞分裂问题(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 个分裂成2 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 x 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x有怎样的函数关系?),第二个是放射性物质变化的例子(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剩留的质量约是原来的`84%,求经过多少年,剩留量是原来的一半,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②组织学生思考、分小组讨论所提出的问题,注意引导学生从定义出发来解释两个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③引导学生把对应关系概括到形式。

  学生活动:分别写出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关系式和剩留量y与经过的年数x的关系式;

  设计意图:①通过生活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也为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准备,扫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识障碍,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②由具体数字抽象概括出指数函数y=ax的模型,为研究指数函数做准备;③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1)指数函数概念的引出

  教师活动:①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函数,寻找他们的特征②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③引导学生观察指数函数与幂函数在概念上的区别。

  学生活动:①学生独立思考并回忆指数的概念;②解释这两个问题中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构成函数,从而归纳指数函数的概念;③理清指数函数与幂函数在概念上的区别。

  设计意图:①引导学生结合指数的有关概念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②注意提示底数的取值范围,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③将指数函数与幂函数在定义上进行区别,加深了对指数函数概念的掌握。

  (2)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

  教师活动:①给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 和 ,并要求学生画它们的图象②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利用列表描点法规范地画出这两个指数函数的图象③利用函数作图器和几何画板作图。

  学生活动:①思考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有哪些?②画出这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图象③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来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作简单的指数函数的图象对深刻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学生完成基本作图之后,教师再利用课前已列表、建立坐标系的小黑板展示准确的作图方法,达到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作图习惯的目的,然后借助“函数作图器”或“几何画板”准确作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图象更精确。

  四、板书设计

  考虑到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功能,本节课我设计了由四个板块构成的板书,

  说明;这册新教材更突出了学生的生活数学,从引入到应用,都围绕着生活数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节知识还提到了函数作图器,相信它比几何画板更容易学,学生对它更感兴趣。

高中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题为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学好以后的经济常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实用的高中说课稿模板6篇】相关文章:

【实用】高中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06-20

实用的高中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07-06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9篇07-20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8篇07-30

实用的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9篇07-29

实用的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8篇07-28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5篇07-25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07-24

实用的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九篇07-24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