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高中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题目是《祝福》,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说写的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高中语文六册书中,中国现当代小说及外国小说共占两个单元,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二)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分组讨论,师生对话、探究等方式。
三、说学法
(一)预习: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
(二)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拓展思路。
(三)比较阅读: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将本篇课文与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进行比较。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
(一)第一课时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整体感知,梳理情节。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1、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检查预习挑选几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2)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
3、理清情节 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
序幕: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被卖改嫁 高潮: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4、分析人物形象(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
(1)引导学生分析肖像描写
教师提问:本文有几处描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怀疑灵魂——问
5、总结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6、布置作业:
学生课后思考,为下一节的课堂讨论作准备: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3)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高中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第一个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说教材
《生活处处有哲学》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第一个框题,是学习哲学的入门框体。设计好这堂课对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尤为重要。因此,本框题在《生活与哲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
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对待宇宙和人生。
(2)运用:
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2)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重点的依据:只有理解了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才不会对哲学陌生,而逐渐试着去尝试探索。
教学难点: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难点的依据:学生对哲学的作用之前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没有系统地概括,因此不易理解。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哲学是一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并能够加以应用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相应的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得应用哲学是学生自觉的行为,这也将对他们将来的人生产生裨益。因此,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将作为这堂课的中心任务。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参与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体验哲学的魅力,从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锻炼学生思考生活的能力。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课前自主探究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获得成就感,树立信心。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一些的哲理储备,并且中以前的学习中有加以应用,如写作中。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能力,让学生自己阅读来阐释其中的哲学意义。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哲学的兴趣更盎然。
五,说学法
学生学习背景分析:学生在小学开始学习成语,了解了一些哲学道理。高年级之后懂得用这些道理来阐释自己的人生感悟。到了初中以后懂得用一些诗句,长篇来体会人生。到了高中之后,有了哲学,应该能借用这一系统的哲理来体验人生。所以,要做好这个哲学的命题,就是让学生学了哲学之后能够自觉地利用哲学智慧来思考人生,经营人生。
学法的指导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要求。让学生把握一般哲学道理和哲学的不同,进行相应的知识转化。充分利用学生的哲学道理积累,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思维,从而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课后自我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课后探究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辩论赛《笑比哭好哭比笑好》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通过轻松的辩论形式让学生眼前一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设问:笑比哭好哭比笑好你认为哪者更好呢为什么通过设问,让学生思考,活跃他们的思维。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教学过程:(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主要通过个环节进行。第一,对学生作为习作《如果》的点评。第二,思考三幅漫画的哲学道理。第三,总结自己在课后探究——仰望天空中的思考。第四,结合教材事例《烛光照亮小屋》展现哲学的智慧。第五,阐述什么是哲学以及它的作用。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框体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哲学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
(2)哲学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是一种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热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学问。
(2)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课后探究
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我设制了这一探究活动:收集十句影响你人生或者你最喜欢的哲理名言。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收集跟自己有关的哲理,之后通过哲学学习可以更全面的理解它们,乃至以后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那么就能更深刻地领悟它们,这些哲理也将融入生活指引人生,一生受用。
高中说课稿 篇3
一、单元教学理念:
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借鉴吸收,同时进行适当的分析评价。因此,要从文章的内容着手体会作者创作意图和情感。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启示。
二、单元教学思路:
阅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写法和语言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全面涉及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着重就某一方面作出恰当的评价,并从课文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地位与作用:
《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七课,也就是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而老版本教材却将此课安排在第二册。从教材体例的系统上来说,第一册重在“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第二册将“筛选信息”、“研究探讨”、“分析评价”作为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要点;从这个角度上看,教材对散文的鉴赏要求有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新世纪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这个方面上来说,《我与地坛》正处在这个训练体系的较高层级上。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前面已经有了两篇文章对“整体感知”这一训练点进行了铺垫,那么在这一篇文章的教学上就更需要体现出较强的目标训练意识——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到了更高的能力层级,它所要求的综合语文能力更加突出,而不仅仅是一个训练点这么简单。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独到的人生感情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2、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
(设计依据: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启示。)
三、教学重点:
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设计依据:课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义,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对“生命”的疑惑而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
五、文章特点与关键:
《我与地坛》是本学年度最长的一篇课文之一,教材同时将其确定为“自读”课文,在课时的安排上和文章的长度构成了一对矛盾。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疲劳周期较短的现象;而课文说的是一个相对“沉重”甚至“沉闷”的话题。怎样在45分钟里将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吸引到课文本身上来,完成对7000字的文章的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一个有特点,有吸引力的教学切入点是确保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
六、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启发—讨论—评价”的步骤学习课文。
(设计依据:作为自读课文,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鉴于本篇课文所涉及的特殊的“情感”意义,如果能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体会到,完成感情的自我升华,很显然比教师直接将所谓的“经验”“教训”告诉给他们要来得深刻得多。教师如何才能完成这样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问题,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是将学生领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讨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七、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课
(使用依据:本文是通过学生默读、诵读去理解课文,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通过讨论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此在本节课中利用多媒体将几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显示出来,并要求学生紧紧围绕它去思考。)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九、指导学习:课前自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设计依据:根据本文篇幅较长的特点,课前预习,自学是必须的。自学指导的要求是通过作者直接的语言去理解文章。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内容,发挥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十、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挫折对于每个人来说几乎是必将经历的。有些人面对命运中的挫折望而却步,使成功从手中流逝;有些人却能够勇敢面对,昂首前行。这些人最终成为生活的强者,为人们所尊敬,例如:司马迁、张海迪、贝多芬等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在其“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失去了双腿。他历经磨难,经过一番苦苦的挣扎最终成为了一个著名的作家。
史铁生有这样一句话用来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
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设计依据:通过作者自己对名字的解释,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在特殊经历下的特殊情感,使学生感受更为真切。)
2、读准下列字词:
宿命 坍圮 玉砌雕栏 亘古不变 撅捋 蝉蜕 窸窸窣窣
嘈杂 熨帖 猝然 倔强 隽永 恪守 焦灼
(设计依据: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
3、思考问题:
第一部分:
①文中哪几小节是对地坛景物的描写?
②作者是怎样理解地坛的意图?(用文中的话)
③比较3、5两段的景物描写,有无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有,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请位同学朗读课文第5节,其他同学思考)
④在地坛,作者思考了哪些问题?地坛又为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
第二部分:
①如果说地坛是作者精神的家园,那么母亲则是作者生命的航标,是母亲的爱和理解帮他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但这也使得母亲成为“活得最苦的母亲”请你谈谈如何理解这一点。
②第二部分哪几小节是对母亲的描写?
③作者通过哪些场景去描写自己的母亲?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心境?
④通过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我们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讨论)
4、重点研讨,总结评价
①提问:作者逐渐领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领悟到创作也“并不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你认为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②课文最后写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从全文看,此处的“车辙”“脚印”是可以有象征意义的。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它到底象征了什么?
5、课外拓展:如何面对苦难。(举例?探讨)
6、作业:有人说写作是“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堂课的作业就是以《地坛给我的启示》或者《父亲》为题写一篇文章,不计长短,关键要发自于你们的内心。
板书设计:
附一:
我与地坛:绝望——思考——希望(怎样活)
我、地坛、母亲
我与母亲:颓废——理解——坚强
附二:
送“我”——理解——(行为描写)
忧“我”——坚忍——(心理描写)
找“我”——焦急(关爱)——(侧面描写)
高中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叙文的开头技巧》。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效果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在每次月考阅卷时,老师们总是悲愤:学生的作文的开头平淡、与主题无关、入题慢等。《叙文的开头技巧》主要由记叙文开头的技法和典型的开头示例及一篇病文例文组成。主要目的是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掌握方法,根据掌握的方法学写开头。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1、掌握一点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2、提高一点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3、培养一点写作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筛选信息,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及示例,理解并掌握开头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并掌握记叙文的开头技法,爱上写作。
教学重、难点:揣摩记叙文的开头的技法并学会运用。
理论依据: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方法,无疑给学生插上起飞的翅膀。
学情依据:学生通过读导学案上的方法讲解及示例,加上已有的阅读基础,有助于理解相关写作技巧。让学生根据示例学写开头,长久训
练,学生就能掌握技基本的、常用的技法。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1、示例法:直观、形象,引发学生兴趣。
2、穿针引线法:以“记叙文的开头用了什么技法,好不好,为什么”等问题穿针引线,在关键处启发引导,点拨方法。
学法:
1、自主探究法:个人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法:组内合作“练三兵”(兵带兵、兵练兵、兵考兵),组外对抗有竞争。
3、活学现用法
理论依据:新课标要求“老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角”、“ 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和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最适合的教法与学法,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其发展,因此本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上教法、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教你几招,有招数,有示例帮助理解。
理论依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二)、活学活用、理解记忆。
请你品招环节,学生根据学案支的招数,理解、品味几篇作文开头,加深理解、记忆。
2、抢答:小组竞争。
(三)、修改病文,加深理解。
1)、读病文,自己找病因并作修改。
2)、小组合作交流,选出美段落交流。
学情依据:1读病文,自己找病因并作修改,是因为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积累能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没有难点。而在美段落设计合作交流、是因为学生思想不一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交流会丰富学生的写作思路。
(五)、修改自己的某篇作文开头,拓展运用
理论依据: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关注书本到联系平时作文,学以致用,在学用结合的过程中,学生形成能力。
设计这一环节并及时反馈,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小结,谈话升华
五、说效果反思
“品招环节”所选文章开头离学生较远,学生没有阅读全文,不便于学生理解,如果换成所学课文的开头,接近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效果会更好。
高中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58页到59页。
2、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教材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来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使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来描述事物的位置。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与以前所学过的前后左右上下位置关系有一些区别,也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通用。本节课并非单纯进行知识点的讲授,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体会和掌握知识,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辩认方向,建立东、南、西、北的方位观念,感知方向的相对性。
2、认识在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并应用四个方位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能力目标:1、在指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条件下, 会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2、培养学生的方向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情感目标:以小动物迷路为线,教会学生辩认方向方法,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小动物回家。让学生学以致用的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建立自信。
4、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能在给定一个方位的情况下辨认出其它三个方位。
5、教学难点
从实景中的方位感转移到纸面上的方位感。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校园平面图表等。
二.说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小动物迷路的情景)
问题:怎样才不会迷路呢?
引入课题:东南西北
(二) 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活动一 由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使体会到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方向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根据指南针指针所指的方向来辨别南方。根据北斗七星来辨别北方等等。
活动二 辨别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创设情景:今天我们坐在教室里,你能辨别教室的东南西北吗?
问题1、你首先找到的是哪个方向,用的是什么方法?
2、你是怎么根据这个方向辨别出另外的三个方向的?
3、你知道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些什么吗?
( 通过儿歌来帮助学生找到南北两个方向:早晨起来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创设游戏:让学生边示范边说一说。
当你面向南方时你的前面是( ),后面( ),左面是( ),右面是( )。
当你面向北方时你的前面是( ),后面( ),左面是 ( ),右面是( )。
当你面向西方时你的前面是( ),后面( ),左面是( ),右面是( )。
当你面向东方时你的前面是( ),后面( ),左面是( ),右面是( )。
活动三 辨别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课前,我带领学生进一步熟悉了校园,让学生说说校园中的学生以升旗台为中心,先确定操场四周的四个方向,再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物体补充完整。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手绘制学校地图,由于绘制的地图方向不一致,同学们难以根据地图找到要去的地方而产生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必须有统一的方向才使人们看的懂地图,不会混乱。在这一问题矛盾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观察、讨论,最后得出: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明白了地图的规定,再让学生根据这一规定对自己绘制的地图进行修改,实现了从实际方向向地图方向的迁移,注重了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探究。
升旗台
第三个环节 前后呼应 学以致用
帮助小动物回家
我的家在苹果树的北面面。
我的家在苹果树的西面面。
我的家在苹果树的南面面。
我的家在苹果树的东面。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问题: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继续搜集辨别方向的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等。在合理选用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注重让学生体验从实景到纸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四.说板书设计
高中说课稿 篇6
【说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初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基础知识。但其中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及时差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高考试题中涉及此基础知识的比例也很大,这些问题都需要从这里得到解决,所以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直观性,帮助学生彻底解决此基础问题。
【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特点。
2.利用灯泡或手电当太阳,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初步学会利用简易工具换算时间。
【说课程标准要求】
●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说教学用具】
师:地球仪、三球仪、灯泡、简单的课件,时区分布表格(课前发给学生);生:彩色不干胶条、手电
【说教学过程】
一、合格地球人的考查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
2.小时侯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
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
4.你知道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人有何影响吗?
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1.学生都能回答出来。
2.是天动还是地动,这还是个问题呢,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家哥白尼“地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3.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
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
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最后总结出结论。
总结:地球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屏幕给出三幅地图:a.面向赤道;b.面向北极;c.面向南极,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化演示为图示,增强实战能力)并告诉学生:记住极地地球自转方向将是以后解决以极地为中心的习题的关键!
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周期):一天,也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活动二:利用手电或灯泡,观察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不干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说明:这里强调几个时间点:日出(晨)、中午、黄昏、子夜。
学生总结:
1.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体,在太阳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即夜。
2.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上某地依次经历了晨、午、昏、夜的昼夜交替现象。
3.不同的地点经历的时间不同,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处在不同的晨、午、昏、夜等时间,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
教师补充演示:利用书上问和图进行解说。
练一练:给昼夜平面图,让学生判断不同地点的时间,实现从立体地球仪向平面地图转化。
老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强调不是昼夜),各地时间存在差异。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补充下列内容)
小知识:古时人们判断时间,是以太阳升到最高也就是正午时为12点,各地太阳最高时刻不同,所以正午时间不同,所以各地时间就不同,存在时间的差异,人们为了相互交流,人为规定了24个时间,经度每15度为一个时间,叫区时,使用这个时间的15经度范围内的地方叫时区,绘制成地图就叫时区表,要想知道某地现在是什么时间,不需要记忆,只需要使用时区表,如图就可以查出。(下图置于大屏幕上,学生使用简图)
活动三:《教你小技巧》:利用简易时区划分图判断各地时间
工具:时区划分图(教师提供)
第一步:将该表格的时间部分和空间部分撕开(如上图已撕开的时间表)并在时间表上把每个小时的时间都注出。
第二步:求解:明确已知时区和时间,求已知时区的未知时间。
将已知时间和该地所在时区(空间)重合在一起,所求时区的时间就能够从“时间”图上得出来。如图:当北京时间为18点时,纽约时间是当日5点,开罗时间是12点……利用时区与时间的有机组合,你可以很方便地读出图上任意城市的区时(屏幕上老师用课件演示)。
第三步:学生练习,老师先随便出题,给学生练习的机会;根据时事出题,比如德国世界杯比赛时间与北京时间的换算,xx北京奥运会与世界各地小朋友观看时间的换算等等。
整节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最有收获的是?(由学生来总结,往往比老师总结更有效)
课外作业布置
手工制作作业:制作时区盘(给学生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选做)
1)材料:剪刀、彩笔、直尺、硬纸板两张、胶水、子母扣、大头针、钢笔
2)步骤:
(一)将图甲和图乙贴在硬纸板上,用剪刀将图甲按图的范围剪出圆盘(将时钟剪去)。两图中心用大头针穿孔,用子母扣别好,使图甲可以自由转动;
(二)给图甲按陆地、海洋分别着色,将城市用红笔使其突出显示;
(三)在乙图底板的垂直于12点处绘出平行太阳光线,并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四)在日界线处外接一小块硬纸条,延长日界线,在日界线两侧标出今(明)天和明(今)天字样。同样,在底板的24点处延长界线,在两侧标出今(明)天和明(今)天字样。
【教学反思和后记】
本节课内容较多,难度也较大,试图通过直观地球仪演示观察和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解决难点,设计思路新颖独特,操作起来容易出现课堂混乱的问题及时间不够的问题,需要提前考虑对策!
高中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节《电阻》是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六章第三节《电阻》第一节,电阻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以及电流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同时也为学习下一节滑动变阻器打下基础。电阻是导体的重要电学性质,理解这一概念的初步含义及其决定因素,与理解电流和电压的概念一样,是后续学习的必要基础。
本课时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实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什么是电阻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分析、处理得到相应的结论。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本节课的重点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而难点是电阻概念的建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节的教材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阻及单位 2、知道影响电阻的因素
3、知道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自主学习的方法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个量随几个量变化的关系;学习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着的应用,开阔视野
2、让学生建立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三、说教法
采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师生共同分析计论,总结出电阻的概念和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类比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读书自学法等。
四、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学法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充分理解电阻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认识影响电阻大小的四个因素。
五、教学设计
一)说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已对电路和电流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把不同的导体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亮暗或比较电流表读数的大小从而认识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互相交流 知道导体在导电的同时又对电流有阻碍作用的性质,形成电阻的概念,进一步了解电阻单位。 学生已认识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再启发学生从生活中的经验及类比方法进行猜想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观察实验 ,从中体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提出如何用一根电阻丝如何研究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加深对科学的研究方法的理解掌握。从探究得出电阻的大小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有关,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二)说教学流程
1、引入新课
通过图片复习旧知导体和绝缘体,创设问题情景“为什么不用铁做导体”,自然引出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设疑分析,突破难点
围绕“为什么不用铁做导体”这个问题,展开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设疑问一:在电路电压相等的条件下,铜导线和铁导线的电流是否一样,引导学生观察通过灯的电流越大,则灯越亮。
设疑问二:想一想:为什么电压相同时,选用不同的导体,电路中的电流不同呢?
学生纷纷讨论,但所提猜想缺乏针对性,于是教师设置情景,进行诱导。
情景模拟:某车队要从A地到B地,受到沙石的阻碍作用,车流会慢下来。
教师讲述:将电流类比车流,引导学生猜想,造成通过两个灯泡的电流不相等的原因是什么呢?接着指导学生自学课文、分析、比较和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灯泡亮度不同是由于通过灯泡的电流大小不同,而造成电流大小不同的原因是组成电路的导体不同,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从而总结出电阻的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的电阻越大,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致使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小。
教师及时在黑板上板书,同时介绍电阻的符号、单位、单位的符号及换算,水到渠成,轻易化解难点。
3、合理运用多媒体,拓展学生知识面
多媒体展示介绍科学家欧姆 ,展示各类电阻器的图片拓展学生知识面。同时展示常见电阻值,并引导学生分析数据,进行安全教育。
4、运用类比方法 引导猜想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举几个例子,把电流类比车流,引导学生猜想不同的导体接入电路时,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也就是电阻一般不同,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导体电阻大小呢?
附:例子(1)某车队要从A地到B地,一条是泥泞的小路,一条是平坦的水泥路,我想问一下,哪一条路车队走的时候受到的阻碍小?(平坦的水泥路)看来车流所受到的阻力跟地面的组成材料有关。
(2)同样是这车队从A地到B地,当地面都是水泥路面时,一条是直线到达,还有一条是要转一大圈子才能到达,同样到达目的地,从哪一条路走起来比较轻松,也就是说受到的阻碍比较小?(直线到达的比较轻松)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车队所受到的阻碍跟车流所通过的距离的长短有关。
(3)同样是这车队从A地到B地,当地面都是水泥路面时 ,一路很宽,一条路很窄,同样到达目的地,从哪一条路走起来比较轻松,也就是说受到的阻碍比较小?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车队所受到的阻碍跟车流所通过的路的横截面积有关。
接着教师和学生一起做“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电阻的大小与导体材料的关系
要求学生讲解下列问题,逐步概括出结论。
①换接不同电阻时,由电流表示数不同,可得出什么结论?
②你怎样分析得出的?
③我们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保持哪些量不变?想一想结论该怎样叙述?
(通过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问题的层层深入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2、电阻的大小与导体长度的关系
3、电阻的大小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
4、电阻的大小与导体温度的关系
第二、三、四步的分析和第一步一样。在这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控制变量法
5、总结
学生小结本节内容,教师补充. 强调控制变量实验方法。
6、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的方式采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巩固知识
7、播放半导体与超导体的视频,拓展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精华】高中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相关文章:
【精华】高中说课稿范文五篇06-11
【精华】高中说课稿范文合集6篇07-05
【精华】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07-30
【精华】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10篇07-27
【精华】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07-25
【精华】高中语文说课稿汇编6篇07-12
【实用】高中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06-23
【实用】高中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06-16
【精选】高中说课稿范文汇编九篇06-12
【精华】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8篇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