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高中说课稿汇总五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分析
《财政收入与支出》是第三单元财政的内容。社会生活中,无论是百姓生活保障,还是国家的政治活动,经济文化建设,都需要依靠国家提供的财力,因此,国家必须直接掌握一定的收入,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国家的收入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国家收入的分配使用有什么作用?这是本课要向大家介绍的有关国家收入分配方面的知识。教材着重分析了三个问题:第一是财政收入与支出,属识记层次;第二实际财政的支出带来的作用,属理解层次;第三是财政收支关系,属分析,理解层次。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财政、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含义,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种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辩证的、全面的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正确分析、观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3、思想觉悟目标: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国家观念,教育学生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
三、说教学重点
理解财政支出和财政的作用。把这两个内容作为重点的依据是:学生在正确认识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基础上,增强学生国家观念,培养学生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
四、说教学难点
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及财政收支平衡问题。把这个内容确定为难点的依据是涉及的观点多,易混淆;涉及辩证联系多,难把握。对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来说,要很好理解和掌握这个内容无疑很难。
五、说教学方法
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教师启发、引导、讨论、练习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学生自学主要运用于内容较浅,学生容易读懂,《教学大刚》只要求识记的知识,力求用较短的时间快速达到学习要求,为重、难点教学留有余地。教师的“讲”对于把握概念、理清思路、弄清前后知识的逻辑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抽象的理论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学生,使其能比较轻松愉快地接受,有赖教师的“讲”。学生的“议”适用于对知识要求难以理解的问题。为达到检查教学效果的目标,及时巩固知识,有待学生的“练”。采用读、讲、议、练相结合的方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说学法指导
教给学生如下思路:1、自学思考问题的思路;2、辨证思考问题的思路;3、分析实例问题的思路;4、运用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七、说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课件,图表等教学手段,以增强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八、说教学内容及程序
本框教学过程安排如下:出示图表,导入新课;出示目标,学生自学;教师提问,反馈信息;重点讲授,寻求突破;课堂讨论,教学深化;学生总结,教师归纳;目标检测,矫正补救;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具体来说,如何实施教学呢?
一、导入新课:
出示长沙地铁工程修建图片,地铁工程预计总投入是221亿元。地铁工程建设耗资巨大,只能由国家出资兴办,国家必须有一定的财政收入,才能保证其各项职能的顺利实施。由此引入新课。什么是财政?政府的资金通过什么形式和渠道来进行筹集的?除此之外,政府还有哪些方面的支出呢?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学习了这个框题,就可以解答这些问题。这样就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同时抓住了学生求知心理,使他们把精力集中到后面的课上来。
二、讲授新课
1、出示教学目标(略)
2、学生自学课文P135-142
3、出示自学思考题(略)
4、教学步骤:
①进入第一个教学内容:什么是财政?这部分内容知识深度较浅,可读性较强,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因此,在教学中我安排学生自学、阅读、归纳回答。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含义,适当点拨,这样,很快达到目标,过渡到第二个教学内容。
②进入第二个教学内容:财政的收入。在讲授时,多媒体出示图表和材料、实例。采用讲解法,举例式、启发式、归纳式教学法进行归纳小结,从而使学生理解财政收入的四大渠道,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样就过渡到第三个教学内容。
③进入第三个教学内容: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这是教学难点。讲解时采用图表法,讨论式、归纳式教学,从而使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得到知识,学生接受容易,并学会了辨证的思维方法。由此过渡到第四个教学内容。
④进入第四个教学内容:财政的支出及支出所带来的作用。在讲授时,多媒体出示材料、实例。采用举例式、归纳式教学法进行归纳小结,从而使学生理解财政的支出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五大类型。并就这五个支出分别归纳出其作用,教师在此时要总结与分析与上一课时财政作用的异同。这样就过渡到第五个教学内容。
⑤进入第五个教学内容: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采用讲解法,举例式、归纳式教学法进行归纳小结,从而使学生理解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尤其是财政赤字时国家的政策要结合时政分析。
5、总结新课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知道了财政收支的具体途径和用途,以及要保持财政收支赤字等常识,认识了财政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总结,使学生再次重温本节课所学的重点、难点知识,理清知识结构。同时,达到了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目标的要求。
6、目标检测,矫正补救。
幻灯投示检测内容,边讲边练,这种教法不仅达到检查教学效果的目的,而且便于学生在检测中查漏补缺,及时巩固知识。(目标检测题附后)
7、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结合当前金融危机,试分析国家的4万亿该如何分配和使用才能实现资源的最合理利用?简要说明理由。
附板书设计:
二、财政收入和支出
1、什么是财政:
2、财政的收入:①财政收入的四大渠道;②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
3、财政的支出:①财政支出的五大类型;②财政支出的作用。
4、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
①财政收支平衡。②财政赤字。③财政盈余。
高中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公民的政治生活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两个单元,本单元在内容上是前两个单元的延伸和深化,也是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本框题的学习是为后一框题作铺垫,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往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了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力和义务。
2、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政治生活的能力;增强收集材料的能力,能够从报刊、书籍等渠道查阅、收集人民代表大会有关资料用于学习。
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加涅"为学习设计教学"的主张(学习放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美国布鲁纳"发现法"(重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主动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
依据:学习的迁移性原则;皮亚杰发展心理学理论,主张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3、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及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依据:本节内容不仅是高考的重点,也是考试易错点。
4、说教学模式:"设疑—探究—归纳—提高".
依据:皮亚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在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到发展;美国布鲁纳动机性原则,教师要充分注重学生的内在动机,这是教学成败异常重要的因素。
二、说教法
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同时,由于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会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四、说教学过程(说下教学流程,如:由人大图片导入新课—学生探究和分组讨论:如,人民是怎样行使国家权力?我国的国家机关是怎样构成的?--教师点评—小结)具体说下好点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三)层层深入,突破难点
(四)归纳小结,交流感悟
(五)课后拓展,注重实践
1、导入新课:(2分钟)
课件展示出:20xx年3月的两会相关图片。 导语设计的依据:以图片和视频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讲授15分钟,学生合作探究15分钟)
(1)人民怎样当家作主(如人民—代表—各级人大—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机关或决定国家重大事务)从这个示意图可看出,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什么?(提问下)
通过学生对学过知识的复习,让学生同桌讨论,总结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
以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考察学生对学过知识的掌握,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通过同桌之间讨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能力及总结能力。
(2)肩负着人民重托(结合他的产生,他的地位,有那些权利,对人大代表是一种责任的理解,什么样的人可当选人大代表?)也可模议:假如我是人大代表?
以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帮助人民解决问题的材料,指导学生总结人大代表和人民的关系及权力和职责。
以给出材料的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并能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可结合今年人大会议议程分析出全国人大的职权?全国人大与其常委会的关系?)通过学生自我阅读教材后,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职权及常设机关,重点讨论其职权。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并,展示所收集的与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相关的图片,和学生一起享受讨论成果。
①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同时以问题教法开始,由易到难设计题目,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
②经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沟通的良好品质;学生的广泛参与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表达能力。
③以图片展示的形式对学生感观上的刺激,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1、 人民——国家的主人,间接行使国家权力。
2、 人民代表——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1)法律地位:
(2)产生和任期:
(3)权力:
(4)义务:
3、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1)地位:
(2)职权:
(3)组织体系:
5、布置作业
针对当前的素质教育理念,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五、效果评估
这节课教学效果好,我通过创设情境作为引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人民代表大会及其职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使情感得以升华,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更强的社会主任翁的意识。
结束:
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高中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本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的内容是对上一节教学内容的延续,在上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经济就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为本单元生产与经营提供了一种制度上的保障。因此本框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的。
本框题的逻辑结构主要是由一条主线构成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什么是我国经济制度的主体,其地位如何体现,它的实现形式怎样→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这一节内容主要是一个总—分—总的逻辑结构顺序,因此本课也可以采用这种总—分—总的方法进行教学。
2、重难点以及其确立的依据
重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因此有关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于我们认识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积极参加社会经济生活大有裨益。
难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以及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学生对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不容易理解为什么股份制会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把握起来有些难度。对与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的问题它涉及到我国的社会性质,我国国情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基本原理,学生分析的时候会有一定难度,因此也把它作为本课的一个难点。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能够识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各种经济成分的含义、地位和作用;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理解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区分各种经济成分,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2)能力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种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及鉴别、思考、判断等思维能力。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原理,并能用它来解释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培养学生一种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够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平等的看待每一种经济成分的地位与作用。
二、说学法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学法研究的起点,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将采取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和制作学习卡片的方法来进行学法指导。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首先,在初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我国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以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辨证原理的基本内容,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本课的内容,高一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在经过了中考的分流之后,学生已经有了择业意识和前途意识,因此迫切希望了解各行各业的一些基本情况。其次,在能力上,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论概括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教材当中的知识与内容。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原理,这一阶段的学生希望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有这种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才采用了让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让学生进行学习。制作学习卡片主要是为了强化和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本框内容相对抽象和理论化一些,而且本课知识点比较多,层次多,如果按照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的话,必然会造成散乱的印象,重难点容易被弱化。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情景探究法和问题探究法进行教学。首先,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根据本课中设置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再利用多媒体实现情景的拓展与回归,一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进行问题探究时,通过教学生制作学习卡片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方便其记忆。
四、说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
首先,将本框题的主要内容划分两块:其中一块是六种经济成分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探究来完成。另一块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这一部分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在为了突破这一部分难点内容时在开展新课之前要给学生介绍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两者联系的知识;以及让学生了解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区别。然后,在课前将学生按照位置分为6组,给学生分发学习卡片,人手一份,最后,准备好多媒体。
设计意图:节约课堂时间,起到一定的预习作用。可以使学生有准备地进入本堂课,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2、情境导入
多媒体放映各成功人士附有就业单位的照片,来创设情境,引出本框题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3、新课教学
在使学生们进入创设的情境之后,积极的引导他们畅想,“自己以后想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引出六种经济成份及各自的含义、地位和作用。然后根据课前分好的组和任务,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要帮学生明确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区别。
设计意图:倡导学生主动参加与交流合作,变革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如何思考,如何识别信息,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形成了自我学习和探索的精神。
承接过渡:这六种经济成份各自是否完全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转入到所有制结构的学习。
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学生归纳得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师要帮学生明确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最后由老师来总结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出发结合书本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承接过渡:放映关于公有制经济占优势及控制领域的幻灯片,引导学生进入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学习。
设计意图: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拓展学生的思维面和知识迁移能力。
承接过渡:那么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哪些呢?其中主要实现形式是什么?为什么?(知识补充: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区别。)
设计意图:转入到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学习。
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进行讨论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分析问题的实际经验,通过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并吸收他人和集体的智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和教师的引导下加强了对理论的运用和学习,使他们不断提高进行事实判断、经验概括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承接过渡: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这个基本经济制度?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片“牛耕地”、“农业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化温室”主要从我国的.社会性质,初级阶段我国的国情,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来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掌握分析与综合、发散思维多向思维等思维方法。
4、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本板书对教材高度概括,精心提炼,使人感到简明准确,一目了然。把课本复杂知识予以简化,不仅能更直观的反映本课的教学要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此外,学生可以利用板书进行课后复习,缩短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5、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和板书展现本节课的纲要,并指出重点和难点。
设计意图:不仅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相互连接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进一步强化对重点知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利于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6、课堂练习
利用多媒体展示由易到难的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并把它转化为读题解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各类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培养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7、课后探究
联系国家鼓励青年人自主创业的时政热点,让学生课后查阅青年学生创业基金的实施项目,鼓励学生将来进行自主创业。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
五、小结
本课教学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2、重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集体思考、知识迁移、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市场经济生活知识来支撑,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自主生成知识,学会学习。
3.重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愤,激发学生兴趣。精心设计多媒体,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展示,以便于学生记忆、理解、掌握,提高教学效率。
4、重反馈:通过训练来强化知识,通过运用来巩固和提高,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并形成能力。
高中说课稿 篇4
我说课的题目是《祝福》,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说写的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高中语文六册书中,中国现当代小说及外国小说共占两个单元,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二)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分组讨论,师生对话、探究等方式。
三、说学法
(一)预习: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
(二)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拓展思路。
(三)比较阅读: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将本篇课文与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进行比较。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
(一)第一课时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整体感知,梳理情节。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1、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检查预习挑选几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2)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
3、理清情节 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
序幕: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被卖改嫁 高潮: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4、分析人物形象(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
(1)引导学生分析肖像描写
教师提问:本文有几处描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怀疑灵魂——问
5、总结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6、布置作业:
学生课后思考,为下一节的课堂讨论作准备: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3)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高中说课稿 篇5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平一中的王雕,我说课的题目是《弹力》,下面我将从教学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学指导思想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精彩的实验设计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让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体会科学的物理思想。 由于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的阶段,所以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但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因此我将这节课设计成了实验探究课,采用“问题→猜想→实验→结论”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弹力》是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通过弹力的学习可以为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打下基础。
2. 教材的特点
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及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要求学生亲身体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三、学情分析
1. 知识层面
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弹力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弹力产生的原因和弹力的方向还理解的不透彻,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弹力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2. 能力层面
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能对实验现象及结果作出初步分析,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3. 心理层面
学生们好奇心强,有实验探究的热情,有通过实验认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愿望,但还不能完整体会出知识所体现的内在价值。
四、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理念和对教材的分析,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形变的概念以及形变的分类
2. 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方向
3. 知道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
4. 能够使用表格、图象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微小形变的实验,让学生体会“放大”思想
2. 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体会等效思想
3. 通过学生演示实验,让学生逐步体会构建物理模型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实验、讨论、交流、展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2. 感受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3.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2. 实验探究弹力产生的过程和弹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
1. 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2. 弹力产生的条件 方向
3.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关系的实验设计
六、教学策略
教法
物理教学以实验探究为基础,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创设情景——观察——猜想——实验——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关系的实验设计,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采用微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进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七、教学过程
为使本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学生体验,导入新课
(课前每小组分发实验器材)
让学生动手体验实验器材,感受形变。
设计意图:学生切身体验各种器材,感受到形变,对本节课的内容充满好奇,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二)师生演示,认识形变
1. 师生演示橡皮筋、揉纸团等实验。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参与实验,亲身体会形变的不同类型,并通过展示图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情感教育。
2. 抛出问题:弹簧的形变是否一定是弹性形变。
设计意图: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弹性形变的概念后,设置该问题,通过教师引导,能够加深学生对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的理解。
3. 学生按压桌面,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到光点的移动。
设计意图:用手按压桌面,手的形变很容易观察到,但桌面是否发生了形变却很难观察,教师采用微小形变演示仪使学生观察到这种形变,从而让学生在感受到微小形变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物理实验中的“放大”思想。
(三)问题导学,初探弹力
1. 弹力的产生
教师抛出问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想做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引入弹力。
教师继续设问: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上台演示橡皮筋实验和学生两人一组演示推手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弹力的产生,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受弹力的同时注意明确弹力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从而为弹力定义和方向的学习做好准备。
2. 弹力的定义
学生阅读弹力定义,然后参与演示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逐字阅读弹力的定义,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弹力,但由于概念较为抽象,因此在阅读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将弹力定义中的形变物体具体化,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弹力的定义。
(四)小组合作,再探弹力
1. 问题探究:弹力产生的条件
5名学生演示实验,教师引导,得出弹力产生的条件,之后引入例题,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先通过观看实验,清楚地感受到弹力产生所需要的条件,之后,师生共同完成练习,在练习中让学生学会利用”撤物法”判断弹力是否存在。
2. 设计实验,探究弹力的方向
设计意图:弹力的方向是本节的难点,为顺利突破,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多个演示实验,通过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归纳总结的探究方法,不但让学生探究出弹力方向,也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培养。
3. 学生展示弹力方向
设计意图:学生虽掌握了弹力的方向,但在具体案例中如何去画弹力的方向仍存在疑虑,通过上台展示,进而组内交流、更正,之后再展示,最终由教师点拨,掌握常见弹力的方向。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五)实验探究,感悟应用
1. 问题探究:弹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实验,总结出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较难回答,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中
亲身体会,得出结论。
2. 进一步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
播放微课,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引入微课,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感受数据处理在实验探究中的魅力。
3. 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弹力在生产和生活当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
(六)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让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教师提出问题:弹簧的弹力与弹簧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留给学生进行课后探究。
设计意图:当堂总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纲要,提高学习的水平,而课后探究实验的设计则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实用的高中说课稿汇总五篇】相关文章:
实用的高中数学说课稿汇总八篇07-31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8篇07-30
实用的高中数学说课稿汇总7篇07-28
实用的高中数学说课稿汇总六篇07-24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07-21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九篇08-08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7篇08-07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9篇08-07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六篇08-06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6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