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语文说课稿集锦八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祝福》。
一、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位置和地位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必修五本书,共有2个单元中外小说单元。一个必修3的第一单元,一个是必修5的第一单元,共六篇文章。(《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祝福》是属于前者。
小说是拥有众多读者的一种文体,它可以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现人物之间的冲突,还可以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生活的环境,因此在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所以学习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也是有助于学生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为将来的小说阅读打下基础。
鲁迅的《祝福》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精品,当中的人物祥林嫂也是鲁迅小说中与阿Q、孔乙己三个最为出名的人物之一。研读好这篇文章,对将来小说的阅读,小说中人物的理解,甚至小说的写作都有深广意义。
(二) 教学目标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 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理清小说的情节。
2、 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3、 分析人物性格的特点,并研究形成的原因。
4、 总结人物刻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5、 体会小说中所描写的中国妇女悲剧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深入认识到造成人生悲剧的社会原因。
(三)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所造任务的方法。
2、 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社会根源的认识。
二、说学法
(一)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于小说并不陌生,相对的也比较喜欢阅读小说。但是学生阅读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所以老师要适时采取情况,引导学生从情节入手,学会归纳总结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二) 学法及确定的依据
A、预习
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
B、对比阅读法
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但是,学生接触鲁迅小说并非第一次,因此。可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进行对比。教师注意突出不同点。在思想内容方面,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相比,其一,虽然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有的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压在底层的一般农民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城市贫民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等级观念和私有制观念的批判,有的侧重于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剖析,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其他三者;其三,虽然主要人物都有共性,但是他们还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比其他三者要恶劣得多,她没有孔乙己好吃懒做、自视清高的恶习,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有闰土、华老栓一样的勤劳,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
在表现形式上,本文与《一件小事》、《孔乙己》、《故乡》等相比,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是,由于各自表现的主题思想存在着差异,各自采取了仅适合自身的故事顺序。《一件小事》以顺叙为主,以此表现"我"的思想认识的进步。《孔乙己》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故乡》顺叙中有插叙,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来突出封建制度给人造成的影响之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笞。
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向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势态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掘进,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C、比较法
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如"决计"、"肯依"等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D、讨论法主要运用在第三课时中对本文主题的理解上。
(2)教师课堂教学中主要使用分析引导、提问法。
三、说教法
编者希望学习这个单元,要着重 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把握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体会不同作者不同的创作风格。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学们接触到的小说其实已有很多,但他们是不是就会鉴赏小说了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所以,我考虑先教给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在方法的指导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鉴赏本篇小说,并争取能够举一反三,用于其他小说的鉴赏中。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二) 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分组讨论,师生对话、探究等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讲述人物遭遇
学生读小说最关注的是情节,所以就从情节入手。让学生讲你知道了祥林嫂的哪些故事。
挑选几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
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
(2) 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
(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
(二)理清情节
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介绍小说的情节大致有几部分,让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
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 :
序幕: 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三) 探讨环境描写在人物塑造上的作用
祝福礼的社会环境的描写
祝福之夜的自然环境的描写
(四) 人物形象的塑造
1、 列表比较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前的三次描写,概括人物形象。
2、 列表对比对祥林嫂眼睛变化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当时不同的内心变化。
初到鲁镇:顺着眼—— 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 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4、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总结 人物描写的几个方面。(还暗含了心理描写)
(五)问题探究
1、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祥林嫂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得出结论: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2、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 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好不好?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总结 人物的形象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三) 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理解人物与环境会互相作用:环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环境,这会使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如果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环境,就造成了悲剧的结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
(3)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怎样为创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4)分析小说的社会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七)作业布置
把祥林嫂丧子之后回到鲁镇的那部分,改写成剧本,并进行排练。
(四) 板书设计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成人高考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现当代散文第四课《泪珠与珍珠》。我之所以选择此课是因为:高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而通过本文研究点在散文教学中发挥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的整合作用,将重点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此外,高考的现代文阅读多是散文体裁的。因此,我主要想通过《泪珠与珍珠》一课时的教学,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认知目标: 整理分析文章中所写的几种泪。2、能力目标:透过字面含义揣摩文句所渗透出的深厚感情。 3、情感目标:感受“泪”的深刻含义,热爱生活,体验人生真情,营造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学习重点是体味眼泪蕴涵的情感 ,学习难点是品味寄寓的人生感悟。
之所以确定此研究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是基于我设计本堂课的教学理念:1、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下,将教师职能转型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散文的人文性特征,让学生通过语言训练体会散文的情感; 3、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补充提供较丰富的相关资料,初步培养学生自主研究与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二、说学生
我所任教的是计算机专业的高二学生,他们的基础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扎实的。下学期结束时他们就会定向选择成人高考或对口高考来达到自己靠入大学的目的。《泪珠与珍珠》是台湾作家琦君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与追求。生活中学生也有流泪的体验,容易达到共鸣。他们已能通过浏览网上资源来完成学案。
三、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学案导学,课堂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浏览展示幻灯片和引导学生口头表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借助合作探究式教学手段,教师点拨帮助突破难点;通过浏览展示有关老师制作的“泪珠”的幻灯片,使学生从中回顾所学的诗词,体会散文的思想情感,赏析经典的流泪瞬间,从中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口头作文,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分析理解鉴赏的能力;作业中通过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四、说教学流程
1、导语
从前几年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琦君的作品导入。
如此设计导语妙处有二:一、开门见山;二,新颖独特,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作者介绍中突出她的“饱经忧患”是为课文张本。突出她的文学史地位是为了激发同学们课外阅读琦君作品的兴趣。这一过程预计2分钟。
2、听读归纳、设计问题
这是本课的关键部分,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琦君写了哪些眼泪?这种种眼泪可不可以颠倒顺序来写?为什么?2、每一滴泪珠深处都有一颗心,分别加以概括。假如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么多颗心,你觉得最恰当的是什么?3、讨论:假如把这些眼泪比做珍珠,那么贯穿起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线,也就是主旨句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一句的,说说看。
设计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即散文的“形”。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把握情感,即散文的“神”,设计第三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走入作者逐步深化的情感世界。
课堂设计问题,预设和生成并重,当然生成更重要。所以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的调控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回答第一、二个问题应该不难。回答第三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这句话从结构上说起着引领贯串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它代表了琦君70年的所有的人生体验,这些包含着人生丰富高尚的情感的泪珠,在琦君老人眼里都已幻化成世间最美丽宝贵的珍珠。以上过程预计用时20分钟。
而自这些泪水中,最让她感受深刻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思乡泪”,齐读第五自然段,体味海外游子血浓于水的望乡深情。一同欣赏《虞美人》(朗读)请同学们用学过的古典诗词鉴赏知识加以赏析,配上吟唱,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达到理解主旨的目的,形成教学的第一个高潮。以上过程预计5分钟。
3、拓展练习
拓展部分,设计三个环节:一、请同学们展示课本中的眼泪,二、欣赏经典的流泪瞬间。三、口头作文。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从中回顾所学的诗词,体会散文的思想情感,赏析经典的流泪瞬间,从中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分析理解鉴赏的能力。
赏析10个经典流泪瞬间,设计了一段背景音乐,目的是渲染气氛,形成教学的第二个高潮。
每一张照片每一个故事都承载了太多真挚纯洁的情感,每一滴晶莹的泪珠都凝结了一段人生深沉的体验和悲欢……不管眼泪背后的内容是什么,只要是真情流露,就一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那么,你可有流泪的经历? 都流过哪些泪?人生感受是什么。进行口头作文。以上过程预计用时8分钟。
4、评价反馈
分4小组组织学生对口头作文进行评价,看哪一组讲得最好。通过网上评价表量化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老师评价来达到了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整合的效果。以上过程预计3分钟。
5、说作业布置
在口头作文互相借鉴,开拓思路的基础上,再以“一次流泪的体验”(何时、何地、为何)写一篇二百或四百字左右的小散文。设计此环节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进行散文初步创作,根据学生情况采取了作业分层法。
五、说教学反思
㈠教学中应将学生的个体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机智灵活地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发现和交流,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给予学生一个自主阅读、交流的空间,让他们提出问题,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调动起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并且还考虑到,就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而言,教学不能太过于随意性,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发的生长状态,而应该给学生以探究的路径与方向,因而分析学生提出的哪些问题能更好的把握文本并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切实的帮助后,确立了共同探究的两个问题“思想内蕴”和“整体构思”,来开展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就产生了矛盾,学生即时生成的学习目标与一个相对稳定的共同学习目标间如何协调一致?比如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题目为何取为‘泪珠与珍珠’,取为‘泪与心’,好不好”,这个有价值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未作以明确的解答,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留下了不解与遗憾。
因而教师需对问题有清醒的判断能力,并合理运用共同完成目标的弹性,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有时提出的问题质量并不高,教师不能把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提到课堂上来讨论,而一旦课堂上出现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意外问题时,可以把一些次要的目标放到课外来实现,使学习过程富有个性化色彩,又能完成预定任务。这样,教学目标的灵动与有序既给学生留下阅读思考空间,又指明学生学习的方向。
㈡教学目标不应只注重“知识目标”,而应关注“终极目标”;不能用“过程目标”取代“结果目标”。
我在研读文本时设计的教学目标为“正确理解‘泪珠’的内蕴和把握文章的思路”,而在整合学生自定的学习目标时,也从大多数同学的表述中将全班同学的学习目标定位在这一内容和形式上的进一步学习上来。但一切教学目标应服从于终极目标,即“精神成人”“精神成长”,并培养学生的自由、独立、创新的思维方式。而“正确理解‘泪珠’的内蕴和把握文章的思路”这样的教学目标只是要求学生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却并未明确规定应唤起他们的精神体验,感受琦君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教师只着眼于学生获得、掌握的知识信息,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文学作品的教育中,不能过多的把眼光放在它的社会意义、思想内容等外部价值,或者段落大意、阅读技巧等的分析上,忽略了文学教育的实质恰恰是向内面开拓,即使学生发现自己、认识自己、鉴赏自己、解剖自己的灵魂。而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读出自己这一观点来指导教学,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泪珠的内蕴外,还必须引发学生的感受力,使每一个学生读出他自己的情感体验。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都有与亲情友情有关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里都可能出现滴滴晶莹的泪珠,这些都是作者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的相契点。因而教学中更应关注终极目标,每一个人天生都有认识自己的精神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应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应反思自己的心灵世界。
再者这两个教学目标只是陈述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后应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对学习结果加以的规定。但阅读教学是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为主,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因而符合阅读教学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是“结果目标”而应是“过程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自主选择、主动发出的一系列行动,应描述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学生才能明确采用何种方法进行自主与创造性阅读。比如可以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感悟课文中自认为最优美的语句;表述自己初读课文的最深感触;领悟作品的思想内蕴;联想到生活中最令自己感动的“泪珠”并加以阐释。这样“过程目标”实现了对标准化结果的主动回避,而让学生能自由自在地彰显自己的阅读个性。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药》是一篇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小说,作者鲁迅以辛亥革命为背景,描写了干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这被当成了平民华老栓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典型事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利用钢刀镇压革命和利用“软刀”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这篇小说主题深刻,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安排精巧,环境描写典型,既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更是作为小说教材的典范。编者把它放在教材小说单元的第一篇对于教会学生如何读懂小说,如何欣赏小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目标
教学《药》这篇小说必须实现以下三方面的目标:一是知识目标,职高学生在本学期第一次接触小说这种文学样式,要求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比如小说的三要素;识记有关文学常识,比如作家作品;积累字词。二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通过分析主人公的言行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小说的主题。三是情感目标,体会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对作品中人物的复杂感情。
三、说重点、难点
《药》是一篇揭露封建统治者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的小说。重点确立在对这个双手沾满了革命者鲜血的刽子手康大叔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上。作者通过对康大叔的肖像、语言、动作的个性化描写,充分表现了康大叔凶狠、残暴、贪婪、无耻的性格特征。丑陋的外衣里包裹着一个丑恶的灵魂,通过人物的性格认识他所代表的阶级的反动本质。教读本文的难点是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复杂情感态度。小说描写了一群人,是一幅社会众生相,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情感态度是不相同的,这跟他所持的立场密切相关,他对当时的社会的认识是入木三分的。作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站到了斗争的最前线,用他那支犀利的笔同旧的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横眉冷对千夫指”,作者在《〈呐喊〉自序》中说,“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分析比较法,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来比较他们性格的异同,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阅读能力较弱,没有课前预习,会浪费很多课堂教学时间,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利用校园网了解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了解作家生活时代的特征,利用工具书识记文本的字词并积累部分词语,了解小说的中心事件和主要人物,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写出你的猜想。在课堂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采用长文短教的办法,检查学生预习后,交流一下学习心得,师生之间共同解答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难,然后就抓住重点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突破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就整篇小说而言,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带有强烈的批判性的,“恨”是作者的基本态度,但是作者对不同的人物恨是不同的,对康大叔是一种阶级仇恨,是憎恨;对华老栓等社会平民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怨恨,对革命者是一种带着悲哀的惋恨。小说的主题也能够通过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表现出来。课后,要求学生完成练习,说说以“药”为题的含义。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4
一、教学目标
因为大部分学生对诗歌阅读感到困难,所以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有意识地降低难度,引导学生对整首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然后重点讲解思想内容方法的知识。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方面的方法,然后利用这个方法训练能力,提高学生在试卷上的得分能力。所以,我的教学目标就是:
1、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出题者的意图,有针对性地答题。
二、说教学方法
学生对古代诗文鉴赏有一定的畏难心理,而且平时在披阅试卷的时候也发现学生这个题目的得分较低。所以,我首先要让学生破除这种畏难心理。只有不惧怕了,才有可能做好。我便在开始的时候给学生讲解高考有关的知识,同时使用风趣的语言。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高考,消除学生对这个题目的畏惧心理,同时放松学生的心态,活跃课堂气氛。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上黑板做题。先不做任何的提示,让学生把自己的错误展示出来,然后有针对性地讲解,以期能突出重点,有的放矢。然后总结方法,方法总结出来以后,再做相关的题目提高能力。体现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自我展示,精讲启发的教学思想。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利用学生对诗歌熟悉的现状进行导入,同是用一个夸张的句子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身体里流淌着诗歌的天赋,然后来一个转折,指出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做这个题目时的困惑。有困惑,我来帮你解决。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授课过程
讲解高考考纲关于这个问题的相关规定。注意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诗歌名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高考题目的相关讲解。首先讲解题目,题目是一首诗歌的重要部分,在很多情况下是诗眼的所在。在这首诗歌里面,题目就给出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这些要素是学生掌握文章内容的一个重要提示。然后重点讲解“故园”、“折柳”。通过“故园”让学生把握诗歌鉴赏中重要字词的作用。重点讲解“折柳”这个词,一个是有关“折柳”的典故,“柳”和“留”的谐音;另一个是关于《折杨柳》这个曲子,以及曲子的内容。
在讲“柳”和“留”谐音的时候,我没有直接把他们的谐音关系说出来。因为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过的知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直接说出来,那么学生就不能够深入思考,没有思考,收获就不会大;也不能够训练他们把已学过的知识和从来没有见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的能力。所以,我就旁敲侧击,说了“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个诗句,侧面点拨,让其有顿悟的感觉。如果学生通过这种联想发现这个“秘密”,他就很有成就感!
再次,针对题目讲解。首先要读题目,在读题目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对出题者的语言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出题者在题目中给你的提示,以及出题者所要考查的方面。然后让学生上黑板板书答案,这个实际上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生的错误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这样可以了解学情,提高讲题的针对性。讲解出学生在答案正确的部分和不正确的部分。重点讲解学生正确的答案是从哪里来的,学生不正确的答案是怎么来的,怎么才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
在讲解第二个学生的板书时,我首先表扬学生的板书,一是鼓励这个学生,二是给其他同学的一个信号,这样的书写就是好的,你应该有这样的书写。然后表扬学生在答题方面的条理性:分条列叙。答题的规范性是回答这类题目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持之以恒地进行培养。
根据我选择的诗歌的不同,我针对各个不同的诗歌采取了不同的策略。第一首诗歌是我重点讲解的,所以,我让学生读诗,然后从题目入手,细致分析文章的内容。然后就题目进行分析和把握。在讲题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拓展,以期学生能够对这首诗有一个全面的把握。第二首我就让学生自己分析,稍微做一些指点,以此让学生掌握刚刚总结出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首诗歌我就完全放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发表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看法。但是,最好的答案我心里是有谱的:只有分析到“梅”与“人”
这个层次,才能说学生把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读通了。第四首诗歌我直接就把它作为了课后作业。这样可以让我把精力集中到重点问题上,又可以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时间和空间。使我的课堂尽可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再一个就是关于课堂上的语言。虽然我平时不是很爱说笑。但是,我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爱这门课的一个前提是使他觉得这门课有意思。我利用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的特点,在课堂语言中尽量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一门多么有趣的学科,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风趣的语言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而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如果对这门课不太感兴趣,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同时,我也是用我的这种语言把一些难以表达的东西用一种客观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本和习题中看到的高不可攀的东西变成自己生活的东西。让学生明白:语文的外延使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更要从生活中学习。日常的积累和观察,经常的反思和总结是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四、说板书
我的板书没有什么特色。但是,我在设计板书的时候注重体现这堂课前后环节之间的紧密联系。一环扣一环,学生看完以后能够回想起这堂课的开始、重点和结束。
古代诗文鉴赏
高考相关内容
试题讲解
找诗眼
方法指导 重炼字
抓名句、含义丰富的重点句
加强练习
五、说达标训练
我的达标训练实际上是分布在课堂的两个训练题目里面进行的。第一个是对所讲方法的训练,是让学生熟悉所学习过的方法。第二个难度稍微大一些,是让学生站在出题者的角度进行一个逆向思维,从而更好地把握出题者的意图,更准确地答题。
六、教学反思
这堂课上我注意环节紧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犯错误的机会,然后针对其错误进行重点讲解。大部分学生能够把握古代诗文鉴赏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方法并在做题的过程中予以运用。学案导学的功能得到发挥,学生听、说、读、写都得到锻炼。在课堂教学中,活跃的课堂气氛,风趣的语言是一个法宝,而我的语言算不上风趣和幽默,确切的说是通俗。我以后应该在这个方面多加努力,让自己的课堂语言风趣起来。下午,我讲课所用班级的语文老师来向我要最后一个题目的答案,说他们班的学生说应该趁热打铁把后面的题目讲完。我没有让这些学生浪费时间,没有让听课的领导老师浪费时间,我感觉就是我的欣慰。
结束这堂课以后我对我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加上其他领导和老师对自己的指点,认识到
我的教学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课堂的时间安排不合理。课堂开始的时候,我讲的过多。到了后来时间就紧张了,学生做题的时间少了,耽误了学生的训练,也使自己的课上的不够完整。课堂的前半部分我应该少讲,学生能够读的让学生读,能够自己看的让学生自己看。
第二,虽然有调动学生的表现,但是调动的不够充分,特别是在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只是让一个学生进行板书,然后按照这个同学的答案进行讲解,那么就等于忽视了大部分同学,而且容易给这个同学造成信心上的打击。因为,这个学生的答案肯定不是完美的。黑板上板书答案在放大优点的同时也放大了缺点,而且,讲题又注重讲缺点,所以,这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以后可以多让几位同学上黑板板书,然后让几位同学进行评分、评价,相互讨论。还可以让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找出他们答案中的合理部分组合成答案,大部分同学都有一种参与的成就感,学习的信心就会越来越足。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文章 《炮兽》。
一、说教材
《炮兽》是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文章,属于小说。《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晚年炉火纯青之作,也是人道主义思想的巅峰之作。主要人物有朗德纳克、郭文和西穆尔登。朗德纳克为解救孩子而自愿落入共和军队手中;郭文不惜把自己送上断头台,放走朗特纳克;西穆尔登在痛苦中开枪自杀。《炮兽》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的开头。描写叛军头目朗德纳克侯爵带领舰队从英国偷渡到法国旺岱地区,企图勾结当地反动武装发动xx叛乱。叛军出师不利,还没到法国登陆就濒临险境,遇到了极大挫折。然而,他以赏罚分明,指挥若定的出色能力使叛军暂时度过了难关。小说中那个被称为“乡下人”的老头,就是从英国去法国组织叛乱的叛军最高统帅朗德纳克侯爵。由于肩负重大使命,他的身份只有船长一人知道。作者也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保持他身份的神秘感。本文就是为烘托朗德纳克侯爵的“出场”而设置的。他将人物置身于一个混乱的危急时刻,考验他的意志和能力,表现他们的精神和性格。在《炮兽》一文里,作者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写,巧妙地烘托出朗德纳克侯爵的刚毅性格,塑造了一个铁腕叛军统帅的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教学目标在于了解和认识场景描写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由三大场景组成,场景中又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是探究场景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以及场景描写的作用,这也是小说的教学重点,而体悟作者人道主义思想在作品中的渗透是本文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响应课改号召,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帆船模型,采用了自主探究学习法、朗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和归纳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自主探究学习法,旨在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探究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朗读便于集中注意力,进而深入文本恰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讨论法,旨在激发学生思想潜能,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比较法和归纳法,旨在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概括和整合能力,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置了朗读导入、温故知新、教学目标、人物赏析、课内检测和课外探究六大教学步骤,将内容集中于8张幻灯片中。
(一)朗读导入选取文中主要人物的语言作为朗读内容进行导入,既创设了情境,便于引领学生进入文章意境氛围,又突出了人物刚毅果断的性格特点。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
(二)温故知新对上节课内容做一简单回顾,既巩固了知识点,也便于深入本文的学习,起到了一个纽带的作用。(三)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这一环节,省时不费力、一笔带过,但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便于教学重点的把握。
(四)人物赏析人物赏析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便于学生对人物性格了解和把握,也便于运用人物之间的对照关系进一步了解雨果“对照原则”在文本中的体现;也便于巧妙运用人物与场景之间的联系,突出场景描写的作用。
(五)课内检测既强调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又借助“朗读”,对雨果的浪漫主义手法有了更深的感受。
(六)课外探究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我进行了分层训练,由浅入深设置了三个问题。既锻炼和考察了学生的概括和整合能力,也考察了他们的应用能力。还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探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七)课堂小结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以把课上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也培养了学生善始善终的性情。各位领导、同仁,以上就是我对《炮兽》一文的教学设想。考虑不周之处,恳请各位的指导和帮助。谢谢大家!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地位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的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学会思考社会、人生等与自己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单元第二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就是一篇著名的随笔。
二、 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根据这些要求,我设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学会对生活现象进行哲学层次的思考。
情感目标: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爱自己的父母。进而敬畏生命,学会回馈社会。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四、 说教法学法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爱的格言、爱的故事、爱的歌曲。
2、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里搜集父母之爱的小事。
3、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形成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4、拓展课堂,结合《诗经》、《论语》中有关“孝论”的阅读,开展“怎样爱父母”的研究性学习。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1、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2、在音乐的旋律在,讲述汶川地震中的一个小故事。
救援人员在一所坍塌的民宅废墟里,搜寻到了一位母亲。她已经停止呼吸,却至死保持着一个姿势:双手撑地,双膝跪地,上身向前匍匐,背部早被压得变形,却依然努力拱着。救援人员见她已死去,转身离开,但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来到这位母亲跟前,将手费力伸进女人的跪姿之中,惊喜地大叫:“有孩子,还活着!”孩子被成功救出。他只有三四个月大,被包在小被子里,在里氏8级的大地震中竟毫发未损,酣睡如初。随行的医生发现被子里有部手机,屏幕上显示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假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一则只有19个字的短信,刺痛了全中国人的眼睛,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则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的理论。文章按儿童成长过程的各个阶段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揭示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
三、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 理清结构,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填写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年龄段 特 征
刚出生阶段
8岁以下
8~10岁
少年时期
成熟时期
年龄段 特 征
刚出生阶段 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时期 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我们通过填写表格发现,这篇文章条理清晰,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过程来叙述母爱和父爱在构成他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课文1-3段是分析成长过程,4-8段是针对情感对象,9-10段总结全文。课文层层深入地阐明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性质以及发展变化。告诉我们,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从对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转到对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最终与他们分离,在自己心中拥有父亲和母亲这两个世界,奠定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在理请了文章的结构后,我们就可以轻松地进入到“问题探究”的环节
2、 问题探究: [10页] [11页] [12页] [13页]这个环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① 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寻找生活中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感情经历。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这样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成熟的爱,是能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的观点并不难,难的是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认识自己情感成熟的过程,从理性层面审视自己的情感。)
② 怎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明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设计这个问题还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成熟的人会融合父母给自己的爱,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懂得爱父母,懂得回报社会) 。
③ 作者认为:“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这个观点你同意吗?为什么?
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④ 文章指出“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也就是说父爱是有条件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见解。
这也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解题的角度同上一题。。
四、 课外拓展
结合《诗经》《论语》阅读,开展对“怎样爱父母”研究性学习。
一、《诗经》中的孝论
《楚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二、《论语》中的孝论
《学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
《学而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如何对父母 “行孝”,《诗经》《论语》中不乏真知灼见,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这些资源,并把它们提供给学生。 要求每4-5位学生组成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并让他们在“怎样爱父母”这个话题中选择合适的角度,在班级的范围里做调查,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指出“中学生该怎样爱父母”,合作完成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7
1、《荷塘月色》说课稿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典雅,艺术技巧纯熟、自然,是一篇经典的美文。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寻求宁静、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学习巧妙的语言修辞,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能力目标:训练朗读、分析、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鉴赏语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四)教学难点:通感的学以致用
二、说教法: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诵读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法: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起共鸣。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三、说学法:教学相长,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 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相关文章,广开眼界,锻炼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阅读能力。
2、 多模仿示范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3、 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导入(2分钟)1、拟用旧知识导入法,让学生列举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2、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为赏析语言美,感受画面美。
(二)4、5、6段课文分析(33分钟)
先介绍作者是为了排遣不宁静的心情,选择了独游荷塘,然后自然过渡到4、5、6段荷塘月色的学习。(一两句简单的过渡必不可少,即可突出重点,又保证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1、朗读训练(8分)
课前预习已整体感知文章,课堂设计配乐朗诵,加深美感印象,可挑选学生代表与老师一起声情并茂的朗读,并进行点评。
2、赏析语言美,品味画面美(25分)
提问:这几段写了什么?都说它美,它美在何处?
理论依据:美感是一种心理现象,美感产生的生理基础有视、听、味、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品味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也需要调动多种感官的想象,这种美的想象属于心理学中的再造想象,即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进行的想象。一句话,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想象,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感受的空间,才能深刻品味到这种美。
⑴语言美
本文语言突出特点,运用大量修辞手法,神采飞扬,其中的博喻、叠词、通感为重点,对此学生却较生疏。
①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使得意象更形象,如文中荷花的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如此光洁、莹润、精致的荷花,你能不多看几眼吗?
学以致用:发挥想象,仿写或扩写,写出你心中的荷花(仿写、扩写是高考考察的语文能力之一)
②叠词
切入角度:用音乐的击鼓打节奏方式领略叠词独有的韵律感,如“曲曲/折折”“阴/森森”“脉脉”节奏分别是……(学生会用手指叩响桌子去感受叠词带来的音乐美感,荷塘月色的灵动飘逸。)
课外拓展:《诗经》中的大量叠词,如“关关雎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③通感:
明确定义和用法,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典型例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让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得到了嗅觉、听觉上的双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隐若现、扑朔迷离。
课外拓展: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通感现象,注意积累。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 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学以致用:当堂造句,巩固消化,锻炼文笔。
⑵画面美
语言的美即表现出了画面的美,详见板书。
根据学生对美的体验以及老师的总结,列出本堂课的主板书,见第3 页。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第21课《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师说》是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 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 关于大纲 《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
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 关于考纲 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
① 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 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 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 关于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
“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 关于学情 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 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 说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①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②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
②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②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 说学法、教法 (一)学 法
① 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② 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③ 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④ 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三) 教 法
① 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 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四、 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 学生齐读注释①;补充作者相关内容及文学常识(屏幕展示)
2、整体把握(共21分钟)
① 教师配乐示范朗诵(4分钟) ②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1分钟) ③教师诵读指导(2分钟)
④学生自由朗读(4分钟) ⑤个别学生示范朗读(4分钟) ⑥齐读(4分钟) ⑦理清全文思路(板书)(2分钟)
3、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钟)
① 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2分钟) ②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6分钟)
③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3分钟) ④学生试背诵第一段(2分钟)
4、课内巩固练习(共4分钟) 出题(屏幕展示) 5、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师 说 韩愈
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 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二段对其子 ——于其身 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医、师、工——士大夫 “智不能及”
三段: 师生,师道关系
四段: 写作缘由
(三)第二课时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用同第一课时的方法学习三四段,并检查课文名句的背诵情况。
其次,进入课文的分析。本课从分析讨论课文的第二段开始。这一段中,对比论证使的手法是教学的关键。我设问[提问]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几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锻炼搜寻有效信息和归纳的能力。要求学生将几方面的对比关系一一列出,并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通过每一组对比得出的结论。从而在诵读与找寻中明确对比论证的使用效果,并鼓励学生在习作中使用。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并背诵名句。第三段,作者用了举例的手法论证“圣人无常师”。在设计中,我设问[提问]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用文中原句回答。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明确所举例子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明确学习应该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背诵名句。最后一段是作者阐述写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点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韩愈写作的原因即可。
再次,全文讲解完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全文,并试着检查名句的记忆情况。加强诵读训练的力度,培养语感。第四步,提出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是前面学过的《劝学》和今天学习的《师说》都是和学习有关的论说文,说明古人很注重学习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学者”与“师”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大家讨论一下。设这个问题,一是让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中,二是促进师生间相互学习关系的发展。
最后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一,抄写积累到的名句;
二,就课堂讨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精品】高中语文说课稿集锦八篇】相关文章:
【精品】高中语文说课稿三篇06-12
【精品】高中语文说课稿4篇06-10
【精品】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10篇07-10
【精品】高中语文说课稿集合8篇06-25
【精品】高中语文说课稿汇编10篇06-24
【精品】高中语文说课稿汇总9篇06-20
【精品】高中语文说课稿集合6篇06-20
【精品】高中语文说课稿汇总5篇06-15
【精品】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7篇07-24
【精品】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