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5-17 18:32:56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高中语文说课稿集合七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高中语文说课稿集合七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掌握字词、文学常识、名言名句等基础知识。

  3.学习本文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基础知识积累及应用。

  2. 理解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点。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深入研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过程 是一个“诗的国度”。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题诗。然而,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中国诗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来听听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钱钟书先生的见解。(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 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等。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在其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除了创作出大量的有非凡的思想原创性和学术开拓性的论著,在中国现代史上独树一帜,因而使得研究“钱学”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亦成为反思百年中国人文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主要作品有《管锥篇》《谈艺录》《宋诗选注》及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另有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病逝,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三、 简介背景

  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是作者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的。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源流、形式、意韵、风格以及内容等方面的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是中国较早的中西比较诗论之一。

  四、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文章共有8段,思路如下:

  第1段, 谈“中国诗”的前提与立场。第2段, 中国诗的发展“早熟”的特色。

  第3段, 中国诗篇幅简短,但意味无穷。第4、5段,中国诗的含蓄的特色和形成这一特色所用的手法。第6段,中国诗清淡、安和的诗调。

  第7、8段,中国诗内容上的特色:和外国诗大同小异。

  五、 重点解读

  本文的说理,充满了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且这种幽默风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诨,而是具有高雅的品味,旁征博引,充满机智,充分体现了钱钟书语言的幽默特色。请找出你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注意句不离篇)(讨论)

  示例: 1.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理解:用西方的科学“地心引力”来写中国诗发展的特点,突出中国诗发展的“早熟”与灵动。用印度经典故事来写中国人的聪明。2.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理解:“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所从事的事情是微雕,以此来比喻中国诗人创作的诗歌之精练简短。用生活中的看东西要看得远些、把眉眼颦蹙来比喻中国诗的精练微妙更是逼真,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

  3.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理解:“压得腰弯背断”是一种生活中的具体形象,这里用来比喻思想内容上的“厚重”,化抽象为具体,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

  4.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狂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理解:形象地进行中外诗歌风格的比较。说外国一些诗人的风格是“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十分形象而准确。以“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比喻中国诗歌中的豪放狂歌,既“新”且“准”,妙趣横生中凸显出总体上“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

  5.“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而增添了甜蜜。”理解:结尾引用的这两处比喻,有情有理,点破了比较文学与研究者的关系。切合听众实际,拉近与出门在外的美国士兵的距离,显得温馨亲切。

  6.贵国爱伦坡(Poe)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理解:这里作者的用意在于衬托中国诗的超出想象的短小精练,而不是嘲笑爱伦坡的目光短浅。“太可惜了”,给人以遗憾的感觉。这样说,也注意到了听者的心理反映,让听者有亲切感。

  课堂拓展:钱钟书语言精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除本文外,你还知道哪些钱钟书的趣言妙语呢?请说出几句与大家共同分享。(自由发言)

  示例展示:(1)科学家跟科学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围城》

  (2)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灵感》

  六、教读小结

  本文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得出中国诗的特征。开篇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时广征博引,使文章跌宕有致。

  另外,本文还巧妙地引导美国朋友把目光逐步聚焦在中国的古诗——中国古代的抒情诗——中国古代抒情诗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上,并注意调动听众的知识积累,时不时地进行对比,也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七 、布置作业

  1.把本文所引用的中国古代诗人的诗句摘出,与篇名、作者、朝代一一对应,并熟记。2.幽默风趣是钱钟书作品的一贯特点,我们写作时有意为之,可使作品收到特殊的效果。下面是一篇学生作文的一部分,语句不够幽默,请打破拘谨严肃、死板乏味的人物描写套路,重新写作,使它生动幽默,富有情趣。

  “我的班主任个子较高,身材微瘦,虽然年轻,却已稀顶,幸亏周围头发还算茂密,才不至于让人误认为是一个老头。”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们共同体会《陈情表》中的“孝”

  陈情表 (板书)

  2、解释题目所涉及内容并引出作者和写作背景

  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李密( 224 - 287 ),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李密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如何陈情?

  此处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目的引导学生从课文每一段得出李密陈什么情、如何陈情。引入课文内容

  4、范读正音

  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6、学习过程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强调字音),梳理结构简单赏析(板书内容)。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三是巩固词句、通假字、文言实词。

  7、课堂小结:

  《陈情表》这篇文章,它的动人之处也就在于李密将孝道表达地情真意切。从小抚养自己的祖母已到风烛残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正需要自己养老送终;李密再三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解决办法,还作了“生当陨首,死当给草”的保证,晋武帝终于被李密的苦情、亲情、孝情、忠情深深打动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同学能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8、作业布置: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

  (二)关于考纲:

  根据《大纲》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

  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文言文按时代编排,高一下第五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从语言文字上看,宋朝散文较上册的文言文更为浅显。

  文言文教学,新教材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四)关于学情: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的教学目的、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的:

  ①诵读课文;

  ②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③归纳并掌握“道”“盖”“文”三个多义词的义项及“乃”“然”“其”三个虚词的用法;

  ④体会并借鉴本文即事明理的写法;领会文章所阐发的哲理。

  (二)教学重点:①诵读②积累

  (三)教学难点:①准确判断词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②虚词用法: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诵读能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言语声音形态与情味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从感知的直接性来说,文字不如声音彻底、深刻、细腻。因此诵读法成功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得他滋味”(朱熹语),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否则,仅得其声音,得其字形,充其量也只是“认读”。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读出“情味”来。因此,范读多读显得非常重要。

  2、圈点法。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不然,遇古奥之句,不免上字下读,而下字上读,……”我从两方面进行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圈点勾画的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第一节课,学生主要勾画出疑难处及哲理句。

  3、猜读法。哥德曼认为,阅读过程并非一个精确知觉的过程和系列加工的过程,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和预期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语言心理学的猜测游戏。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后,碰到难词时,教师应引导点拨学生大胆猜测,在小心求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词在文中的含义。这就是“教是为了不教”。学习《游》文,我精选七个重要词语为例让学生猜,点拨指导运用七种方法。

  4、练习法。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设计两套练习,一是课堂巩固练习,重在巩固课文的重要词语;二是课外迁移练习,选用98高考题,进一步巩固准确把握文言词语意义的方法。

  (二)教法:

  1、点拨法:蔡澄清先生大力倡导的语文点拨教学法是根据中国汉语文的特点,针对中学生学习语的实际,为落实启发式教学原则而采取的一种教法。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方法。简单说,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游褒禅山记》中,我主要点拨的是准确理解词语含义的几种方法,使学生学会“猜”,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2、归纳法。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如《游褒禅山记》一文的第二课时,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文”“盖”“道”三个实词义项及“乃”“然”“其”三个虚词用法。兹举一例如下:

  →独体汉字叫“文”→文字

  文

  →装饰→掩饰(文过饰非)

  →彩色交错为“文”

  →华丽,有文采→文辞→文章,文献→文化教育

  四、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猜读训练思维;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强化。在这个思路指导下,《游褒禅山记》一文的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积累;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毛泽东诗导入:“无限风光在险峰”

  学生自读注解①补充王安石相关内容

  2、整体把握:(19分钟)

  (1)范读(5分钟)难读字点拨:褒、华、谬、咎、父

  (2)自由朗读(5分钟)诵读点拨:(略)

  (3)齐读(5分钟)

  (4)全文思路:(4分钟)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选自《论语》,是选修的内容,本文用九则话语阐述了什么是“仁”,怎样实施“仁”。

  2、该课的地位和作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高中语文选修第一单元的四篇讲读课文。单元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尾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

  b.技能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

  c.情感目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4、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二、说学生:

  1.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与必修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来。不过,由于文言文语法较难,绝大部分学生对词语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有相当的难度。这就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相应对策:通过听读、示范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以读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自主地进行文言知识的总结归纳。

  三、说教法: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串讲法,文言文词语的积累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3、学生的互相学习法

  4、探究拓展法:学生扩展阅读的材料,联系显示,巩固所学知识,开拓视野。

  四、说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五、说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说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从孔子及《论语》说起。

  (二)介绍《论语》相关背景。

  (三)整体感知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①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1.听读全文,纠正字音:

  2.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句子,批注有疑问的内容。

  3.再次自读课文,小组互助。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4.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

  (四)学生共互助,理清主旨。

  1.什么是仁

  2.怎样实施仁

  (五)探究拓展:

  现实生活中的“仁”

  我们所知道的“仁”

  (六)课后作业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5

  一.关于教材: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篇。该单元所选中国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 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评价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评价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评价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关键词句的疏通。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教材特点和面临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教学难点,即词句的疏通安排在第一课时中,把教学重点,即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安排在第二课时,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诵读、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

  三.关于学法指导:

  1.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篇课文尽管难度较大,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障碍较大,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上,仍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切合实际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2. 检查学生的预习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由我校的校情、学情决定的。我们华亭一中的具体情况是:高中学生中城镇多农村少,矿区学生多,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必须加强督促。 3. 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积累,犹如堆沙一样,一层一层的积淀。课外的阅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导入和课后作业均要体现教师的这一教学思想。 4.课文的背诵方面,教师要充分把握楚辞的语言特点,比如楚辞作品,包括《离骚》,两句一节,大量使用语音词“兮”以表达情感,调整节奏等特征,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特点的基础上,理解背诵。

  四.关于课堂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导入要求学生列举自己掌握的《诗经》和《离骚》中的名句。明确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2.感知、理解课文。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利用课文注释,力求自己动手疏通词句。

  第一步,范读——让学生耳顺。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正音。

  第二步,诵读——让学生口顺。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情感和节奏,逐步积淀语

  第三步,解难、疏通。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但学生在自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可以提出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

  第四步,课堂练习。可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并动手默写,记清楚难写难读的字。

  第二课时

  第一步,鉴赏课文。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艺术手法和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理解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使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这一点对背诵的指导非常有用)

  2.分析诗中屈原形象。

  3.欣赏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丁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第二步,进一步指导背诵前6节。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可以创设竞赛氛围,看谁背诵最快最好。 第三步,引申、拓展。赏析屈原名句,诸如——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6

  高中语文必修《醉花阴》说课稿范文讲评稿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二.赏析词文: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

  “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

  “瑞脑销金兽”,看着瑞龙脑在金色兽形的香炉里慢慢地烧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2.“半夜凉初透”,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这说明作者思念丈夫,孤寂难眠。

  3.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4.重阳节对这种“凉”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重阳佳节,是夫妻登高求福的好日子,偏偏丈夫游玩不归,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加深了凉意。

  总结:上片写秋凉,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情景交融。这是下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5.下片写赏菊饮酒,并抒发感受,中间作者本人的形象在内,说说词中作者是怎样的形象。

  多愁善感、孤寂无聊、相思情苦、弱不禁风的思妇形象。

  6.烘云托月的手法。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

  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7.赏析“人比黄花瘦”的“瘦”字A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 知识内容

  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 地位和重要性

  《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 教学目标

  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

  1课时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投影可以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鲜明地得到展示。

  三、说学习方法

  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基于此,中学阶段必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鉴赏新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解读新诗的能力。

  “重美读”是新诗的重要学习方法。诗歌的美感是自己体会出来的。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来不断加深、强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找出意象、分析意象。

  诗通过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解读诗歌的关键在于意象的准确把握与深刻理解。意象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一种事物在不同诗人眼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凌霄花”在舒婷的诗中是攀附权贵的象征,是被完全否定的,但其有向上攀缘的特征,完全可以作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象征。意象掌握了,诗歌的大意就可以把握了。

  诗歌往往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含义,挖掘出意象的象征意义,诗歌就完全解读了。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类比式联想,领悟诗歌的情感与主旨。

  四、说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拓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 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3、通过比较阅读《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致橡树》以女性视角否定了攀附、依恋式爱情,不满足于一味奉献式爱情,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而且认为只有在人格价值各自独立上,才能有真正平等基础上的互相理解。

  《我愿意是急流》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终把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为了心爱的人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三)拓展阶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让学生做课本P14第二题。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便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总之,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优化整个教学。

【精选高中语文说课稿集合七篇】相关文章:

精选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07-28

精选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8篇07-17

精选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5篇07-30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七篇07-13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08-15

高中语文必修精选《雨巷》说课稿07-20

精选高中语文说课稿五篇06-21

【精品】高中语文说课稿合集七篇07-18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七篇07-18

关于高中语文说课稿集锦七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