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中生物说课稿集合七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地位
这部分教材先介绍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再从呼吸系统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引入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的有关知识。即三个中心问题:
1、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
3、人体内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
呼吸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与消化、运动、循环、排泄系统存在紧密的联系,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与物质的交换,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学好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助于对“新陈代谢”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了解呼吸频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掌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及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推理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形成“生物是一个统一整体”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辨证思想。
通过学习人工呼吸,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学习呼吸频率、肺活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肺的结构和功能
2、呼吸运动的过程
3、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
分析:
(1)肺的结构和功能是学习本节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不仅可以使后面的学习比较容易,还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有利于生物学观点的建立。
(2)呼吸运动是本节基础知识的重点。该原理需要通过学生观察一系列的动画之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重点。
(3)呼吸运动解决的是人体外环境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接着要解决的是肺泡与血液之间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如何交换问题,无论从知识的完整性来看,还是从能力的培养来看,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应作为本节的重点。
难点:
1、呼吸运动的过程
2、扩散作用及气体交换的过程
分析:
(1)呼吸运动是负压呼吸,而学生还没有压强的概念,就很难理解空气是“压入”肺内而不是“吸入”肺内。
(2)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扩散作用,而扩散作用这个物理概念要从生物学的角度教给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加上肺泡里、血液里、组织细胞里的气体都是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微观过程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教学方法
自学导思法——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自学导思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运动的演示实验是平面的,不够形象,很难形成知识的迁移。而媒体动画是立体的,直观的、动静结合的,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将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引导到了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学习方法指导
1、指导观察模型、图片和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以后的学习。
4、学会用系统表、表格、图解表来总结,便于记忆。
四、教学程序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应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引言
1、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有哪些?
学生活动:
请学生像游泳时练习憋气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
2、气体的进入是由哪个系统来完成的?通过生活常识来设问,激发了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课题,
新知识学习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设问:
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学生活动:
学生自学教材,观察教材中的系统模式图,观察人体模型,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忆,提醒三点:
① 看书和看模型要联系自己的身体,联系外界气体进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观察
③ 注意喉、气管与食道的位置关系。
合起书看投影图,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实际来学习,使学生感到能为自己的健康服务,从而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的兴趣。
提醒学生观察图形、模型时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依次观察,使观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条理和细致的特点,进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重点突出肺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特点。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辩证观点;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设问:
1、呼吸系统各组成器官有何特点?
2、鼻涕和痰是怎样产生的?
3、为什么呼吸道有清洁气体的作用?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上述问题,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小结。
设问:
1、肺的功能是什么?
2、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猪肺实物,观察肺的层层放大图,自学肺的结构特点,开展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教师评价。
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示媒体动画一
我们进行呼吸,外界气体进入体内的什么器官?
那么气体是如何进入肺的呢?
学生活动:
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如何变化。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和呼气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获取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学习有得必先有疑”,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也是人的一项重要素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新知识学习示媒体动画二、演示实验
学生活动:
观察动画,演示实验,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
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胸廓扩大——rarr;外界气体入肺
胸廓缩小——rarr;肺内气体排出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演示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先让学
生明白是胸廓变化引起气体进出肺的,解决肺的负压吸气问题。再让学生探究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变化的呢?最后综合思维。形成对呼吸过程的整体理解。
与教材相比,这种教学顺序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更容容易接受。
强调学生在观察动画时,要有目的,有重点、有次序、有对比地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变化的呢?
示媒体动画三(侧面观和正面观)
学生活动:
观察媒体动画,思考:
1、主要哪些骨胳肌参与引起胸廓的变化?
2、肋间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肋间肌舒张,胸廓如何变化?
3、膈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膈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示媒体动画四,这里既反映了肋骨的运动,也反映了膈的运动,肺的体积变化也体现出了。
学生活动:
要求学生结合动画,以及前面的观察结果,开展小组讨论后,通过层层推理,依次说出吸气的过程。利用表格来进行总结。
至于呼气的过程正好与吸气相反就可以了。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对比记忆。
学生活动:
呼吸频率:
让学生进行自测1分钟呼吸的次数,并报告结果。让三、四个同学快速做15个起蹲动作,马上测定1分钟内呼吸的次数。请学生概括什么是呼吸频率?
肺活量:
结合体检经验,强调肺活量是在尽力吸气后,再一次尽力呼气呼出的量。讨论为什么肺活量是反映肺功能的重要指标。
人工呼吸:
强调是人为外力完成表格中粗体字标出的工作。再介绍人工呼吸的方法。
通过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呼吸频率、肺活量的基础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新知识学习人体内如何进行气体交换?
(1)由学生实验引入
学生活动:
先让学生来做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的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对比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继而提出为什么呢?(问题产生)
再问:增多的二氧化碳哪里来?
——组织细胞利用了氧而产生了二氧化碳。
再问:肺吸入的氧是如何进入体内组织细胞的呢?体内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排出的呢?(推理分析)围绕氧和二氧化碳的来与去层层提问,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符合探究式学习规律。
学生亲自动手,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2)原理
学生活动:
喷洒空气清新剂,为什么前排的同学先闻到香味,而后排的同学后闻到?
观察图片,为什么在书房能闻到厨房里的香味?
观察动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气体分子由浓度高向浓度低方向扩散。通过一些现象(香味的扩散),这是一种感性认识,再用一个模拟动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3)过程
学生活动:
观察动画,要学生结合动画,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哪里的氧含量高?哪里的二氧化碳含量高?并将气体交换的原理迁移到这里,说明为什么气体扩散的方向是这样的?
应强调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与肺泡部的气体交换相对比地学习,相对比地记忆。
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发生了气体交换后,动脉血和静脉血是如何转变的?加深对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的理解。再结合血液循环的路径,强调气体是由血液进行运输的。从而把气体交换与血液循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对呼吸全过程的整体理解。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与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通过用媒体动画的形式来展现微观的生理动态,突破难点。
这里是用层层提问的方式,侧重的是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体现了呼吸与循环系统的联系。
小结
练习学生活动:
今天我学到了什么?
课外阅读:煤气中毒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指导学生进一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
板书设计: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分三大块。
第一大块是用系统表来总结呼吸系统的组成。
第二大块是用表格的形式来总结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
第三大块是用图解来总结呼吸的全过程。
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练习与评价:
我精心编拟了难度适宜,题量适中的练习,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及时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反馈评价,学生则可以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巩固提高。
在练习的内容上,主要分为基础知识题,分析思考题,综合应用题。层次分明,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能力。
在练习的形式上,让学生以游戏式愉快参与,轻松投入,答对有电脑奖励,答错有电脑鼓励,有的题目还让学生亲自上台来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练习方式,注重学生的认知心理,符合现代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使学生感到学习“易”、“趣”、“活”。
五、教学思想
下面我概要地说明一下,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其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模型、学生实验,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教学设计中有大量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内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首先在节的引言中,明确指出自然界的生物体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得的,没有一种元素是细胞特有的。但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这部分内容较为浅显,但是结论非常重要,对于学生了解生物的物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标: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1)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讲述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地球上的环境千变万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质组成,比如地壳表面的水、岩石以及空气,那么这些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这些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那么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组成?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组成细胞的元素:概述组成生命的元素。结合P17两个饼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缺锌导致DNA复制和RNA合成不能正常进行,胰岛素里有两个锌;缺铁会贫血;碘、硒甲状腺激素不可少)。提出问题:在两个统计图中显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碳在生命物质中的地位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指导学生完成讨论题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以问题引导:你的实验材料选择了什么?你预测你的实验材料含有什么有机物比较多?你选择的试验仪器和试剂是什么?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
4、板书设计
5、布置作业。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细胞的分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六章第2节内容。本节内容包括两块知识,一是细胞的分化,一是细胞的全能性。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是细胞生命中的重要现象。高度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这是细胞的全能性。前面学习了细胞的分裂,它是理解细胞分化和细胞全能性的基础,而细胞分化与后面将要学习的细胞癌变,基因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学好这一课,有利于完善学生对细胞生命现象的整体认识,同时有利于学生对后续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三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阐明细胞的分化;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围绕上述知识目标,本节课将实现以下能力目标:首先通过学生收集分析有关干细胞的资料,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其次通过探究细胞分化的特点和细胞全能性的体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上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关注健康,珍爱生命,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细胞分化是分子与细胞的主干知识,是生物高考的高频考点,所以我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植物的组织培养和动物的克隆,其原理都是细胞的全能性。细胞全能性与生物前沿科学紧密联系,知识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我把它是确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克隆羊的形成过程,前面又学习了细胞分裂,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同时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这节课的成功学习奠定了基础。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基因的表达,所以细胞分化的本质和细胞全能性的体现就显得难以理解,教学中要注意这部分的处理。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课前让学生搜集造血干细胞相关的资料,为课堂上的交流做好准备,同时我准备了胎儿发育的录像,胎儿组织细胞的图片,植物组织培养的图解,克隆羊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在课堂上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知识结论。
四、说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引入设置:播 放“胎儿的发育”录像,录像展示了由一个受精卵细胞发育成一个胎儿的全过程,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求知的*望。看完后,我追问学生: 一个受精卵,如果只进行细胞的分裂,能形成一个胎儿吗?答案是否定的。细胞通过分裂只产生相同的细胞,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细胞的分化。
(二) 新课设置:
1、细胞分化
⑴细胞分化的概念
展示:胎儿和一些组织细胞的图片
设疑:
① 你能据图说出组成人体胚胎的部分细胞吗?
②这些细胞在形态、结构、功能上有何不同?(简述肌细胞、神经细胞,血细胞的不同)它们都来源与一个相同的受精卵,为什么不同?因为发生了细胞分化,那么什么是细胞分化,与细胞分裂相比,它又有什么的特点?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交流讨论,准备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归纳出细胞分化的概念,(体会细胞分化后形成形态、结构、功能不同的细胞)和特点(持久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⑵ 细胞分化的意义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为什么要发生分化?
追问:没有细胞的分化,有人体产生吗?
引导学生归纳出:有了细胞的分化,才会形成不同的细胞,进而形成不同的组织、器官、人体,因而细胞的分化是个体发育的基础。
⑶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
探讨以下问题:
① 细胞分化是否意味着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为什么?
② 同样来自一个受精卵,且每个细胞都携带有相同的遗传信息,为什么还会出现差异?
教师举例:红细胞和肌细胞
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讨论分析出:
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细胞在遗传信息控制下合成特异性蛋白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 细胞的全能性
⑴细胞的全能性实例展示
已经发生高度分化的细胞,还能像早期胚胎细胞那样,再分化成其他细胞吗?
多媒体演示实验过程:
①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养成植株的过程
观察现象: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
②绵羊“多莉” 整个克隆过程展示
观察现象: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发育成个体的能力。
根据上述事例引导学生思考:何为细胞的全能性
思考:高度分化的动植物细胞为什么具有全能性?
教师点明:
高度分化的动植物细胞由于细胞核中具有该物种全套的遗传物质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3、干细胞的研究
我们体内还有没有可以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造血干细胞资料
教师展示图片并提问:造血干细胞有何特点?有何功能?
骨髓移植是什么意思?有何意义?
学生观察、读图,思考回答相应问题。
思考:人体还有哪些干细胞,研究用途有哪些?
教师补充:
将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出组织和器官,解决器官移植治疗疾病的难题
4、设计课堂练习:
设计一道典型的课堂练习题:通过当堂练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反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改进教学。
5、师生共同小结
6、布置课后作业
五、说课反思
1、短时间内准备,能脱稿说课,在规定的时间内说完;
2、说课程序周到全面,在15分钟内将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意图,教学手段的使用介绍得清晰、明确;
3、由于知识点较多,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说完,语速就较快,显得较匆忙,语调无法抑扬顿挫,显得激情不够;
4、在说教学过程时,最好先定好框架,这样便于非专业评委了解你的大致教学程序,在非专业评委面前,说得越简单越好,越形象越好!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第1节。
(二)教材内容分析:稳态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必修3着重介绍的是由个体到生物圈各个层次的稳态。所以一开始就有必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它们是下节课“稳态生理意义”的基础。教材一开始在“问题探讨”中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
讨论。帮助学生认识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生存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教材以“细胞为什么能在内环境中正常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内容。“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教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并且用旁栏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
相联系;pH的概念,教材用“学科交叉”栏目引导学生联系化学知识;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教材则用一句话带过。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则比较复杂,教材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所学过知识,经过讨论得到答案。教材正文后面还
安排了与此有关的技能训练,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既练习、领悟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又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图文转化能力和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4.教学重点及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说学生学情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对生物学问题的分析能力,所以可以将部分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学习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有限,所以多给学生各自资料帮助学生分析,如图形、动画、图表、文字资料等。
三、说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
1.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完成章题的引入。
2.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完成节题的引入。
3.“人体内环境组成“内容很抽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直观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将有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启发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景,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帮学生建立对细胞外液的感性认识。关于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间的内在联系,教材写得比较具体,而且配有插图,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同时参考教科书中的图形,进行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利用动画演示引导学生理解三者间的关系。在看图过程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识别图中各种结构和成分,弄清各结构间的关系。再提供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整体图,有助于学生建立对人体细胞外液的整体认识。
4.“内环境的成分” 比较简单,给学生图表资料后,先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本思考题,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性给出答案,直至师生共同补充完整。阅读课本,明确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的异同点。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一个抽象、难以理解的深层次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资料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等讨论活动,使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在资料分析中,讨论题1和2围绕有关细胞外液成分的问题;讨论题3和4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有关;讨论题5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有关。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再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学生分阶段进行讨论。先讨论1、2题,学习渗透压和酸碱度时,再讨论3、4题,第5题则可以放到“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标题下的“思考与讨论”中去。这样做有利于分散难点,突破每一阶段的重点。
6.“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与学生在必修1中学过的物质出入细胞的内容,及初中学过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知识联系紧密。教材提供了“思考与讨论”和“技能训练”两项学生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相关知识,并建立起与新知识间的联系,从而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学生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是如何完成的?二是选择哪种表现形式来表达。这时他们就会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让学生带着任务参与讨论,讨论结束后,应由同学或老师总结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制作好的范例(见课件)。
7.每个知识点设置练习题及时巩固。
四、说学法
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1. 画出本节课的相关概念和名词术语;
2. 记下重点难点和疑点;
3. 注意分析图形图表;
4. 多将各个知识点进行联系,形成概念图。
5. 整理课堂笔记,课后补充典型例题,课外相关知识。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它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5月版的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第五章第一节。接下来我从以下三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节内容有初中生物学作为基础,与化学也有一定的渗透和联系,因此应做好旧知识的调动和学科之间知识的迁移。这即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动物和植物代谢作用做好铺垫,本章节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主要内容
本章节的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问题式探究模式,以问题为纽带。
本节从开头就创设了“问题探讨”的情境--200多年前斯帕兰札尼有关探究鹰消化食物原理的著名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明确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酶起了重要作用;关于酶的化学本质,教材没有平铺直叙地讲述,而是引导学生对有关前人的认识科学家对酶的认识过程的一系列资料进行分析;最后又通过巧妙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酶的特性,这使得学生基于问题解决构建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本教材的编制合理,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3、教学目标
教育总是具有教育性的,随着生产、科技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教师更应该重视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因此根据国家教学大纲,教材及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认知规律和我国素质教育要求把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a、细胞代谢的概念。
b、酶的作用和本质。
c、酶的特性。
d、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识别生物图的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b、介绍生物实验常用的方法,理解掌握设计对照试验的原则;
c、让学生理解欣欣向荣的生命体所需的能量,需要复杂的化学反应。
(3)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不畏艰辛,追求真理的态度,树立坚韧的人生态度;b、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运用
在确定了教学任务,具备了相应教学内容之后,教法选择成为极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在整个教学中,坚持启发探究性原则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讨论、谈话、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根据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2、学法指导
根据不同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具体学法;通过指导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运用形象记忆、教给学生记忆方法。
三、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主要是围绕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展开的,我分3个层次来设计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言在教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悬念。本节课我采用设疑的方法,提出问题:
(1)人体内每秒钟要进行上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为何能如此快速、高效、有序、顺利进行的呢?
(2)化学反应需要能量,使参加化学反应的分子要从常态变为活跃状态,那么酶是否提供了能量而加快了反应速率呢?
(3)酶是如此的神秘,但科学家们还是揭开了它那神秘的面纱,你揭开它了吗?
2、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引导学生总结酶的作用。
(2)通过形象比喻,使学生理解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3)通过一系列以往科学家的探索过程,解释酶本质及树立学生的人生态度。
(4)通过贴近生活实际的例子和形象比喻是学生理解和运用酶的特性。
3、深入钻研,总结提高
将知识系统化,明确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分解速率快慢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酶的高效催化作用(酶的作用)。
酶的本质。
酶的特性。
( 2 ) 教学难点
酶的活化能降低的原理。
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3)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练习突出最本质、最主要的知识、一句因材施教教学信息及时反馈的原则,再出示练习,分为巩固题和运用题。
板书设计: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活细胞
酶的产生
催化
酶的作用
大多是蛋白质,少数RNA
酶的本质 大多是蛋白质,少数RNA
酶的特性总结:酶和无机催化剂相比有高效性和专一性,但还必须要有一定的适宜条件。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6
在教学程序上的总体思路是: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学校具体情况,增加授课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气氛中掌握所学知识。
一、 以前后为桥梁,精心设计好导言。
用设疑导入法提问"什么是卵式生殖?"然后师生教学精子和卵细胞的特点,展示团藻的有性生过程(教学课件),精子和卵细胞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开始介绍〈〈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板书)。什么是减数分裂呢?这节课以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为例来讲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导入新课)
这样导言,使学生产生一种急需探求的心理,学生学习动机由潜伏期迅速自然进入活跃状态。
二、 新课讲授
1. 本节课共交代4个概念: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减 数分裂。 这4个概念对于理解减数分裂整个过程尤为重要,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肤浅的,只是简单意义上的背下来,并没有真正体会理解,易造成失误。概念清,思路清;概念混淆,则张冠李戴。因此,我在教学中打破课本原有的教学结构,首先明确概念(板书)。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三个概念,老师先讲解演示(模型),再出示目标,最后让学生利用自制的染色体模型,动手操作演示。操作错误的及时纠正,老师归纳总结,提示注意的地方
如同源染色体不可顾名思义认为来源或起源相同的染色体。这样,通过动手操作演示,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训练思维,加深概念的理解,确立正确的概念。减数分裂的概念放在最后学习精子形成过程后,让学生看书归纳总结,这样的目的,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含义,做到真正理解掌握。明确了概念,那么,精子的形成过程又是怎样的呢?2. 过程
(1) 边讲边贴剪贴图,贴图与所讲的内容要相对应(贴图)。在讲解过程中 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利用剪贴图,将染色体动态变化形成具体、形象化的感性认识。通过老师的"讲"与"演",学生的"听"与"看",按老师的叙述、谈话,找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线索,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新的信息进入学生头脑中,并与原知识结构挂上钩,达到知识"提升"的目的,体现老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2) 层层设疑,设置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再逐一解决。如减数分裂第一次分 裂中染色体的变化特点是掌握减数分裂的关键。提问:1联会时染色体复制没有?2复制为何看不出来?3什么叫四分体?4图中有几个四分体5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有丝分裂中期有何区别?6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有丝分裂后期有何不同?7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原因是什么
等等,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也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通过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扩大思维范围,教会学生在广度上学会思维。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激疑、质疑,不断加大问题的难度,教学生在深度上学会思维。
(3) 通过"动乐爱"教学法,动手,动眼,动脑。
1动手操作比较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行为特点。
2动手操作比较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 体行为特点
3分析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另一种情况。
4完成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教师只贴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过程)
"动乐爱"教学法既用"动的方法",贯彻"乐的原则",达到"爱"的目的。此方法提出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提出,陶先生说"在你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动机,教师'费力少而成功多',否则,'教师收效少而学生苦恼多'.此方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尤为重要。
激发快乐情绪,产生兴趣和求知欲,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中体会学习生物的无穷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通过概念(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和过程四个方面操作,人人动手,动脑,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锻炼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如通过动手操作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学生本身产生疑问,为什么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并能加以正确解释。
总之,选择"动"点,构思"动"作,设计"动"法,让学生在"动"中学,便产生了兴趣,"乐"了便从情感上喜欢,由浅层的喜欢日渐发展到深度的"爱".
(4)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始终处于学习情境中,思维性大大调动起来。因势利导,据图观察分析,通过过程讲述让学生总结归纳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规律。及时表扬肯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5)回顾过程,从四个方面范围、时期、特点、结果,让学生看书归纳总结减数分裂的概念。
(6)最后,利用教学软件把精子形成过程完整看一遍。让学生确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思想。(展示)。对过程形成直观化的感性认识,加深记忆。
总之,从概念入手,以过程为主线,重点突出变化规律,最终让学生把知识形成网络。
三。小结:
减数第一次分裂六个字概括:联会、分离、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 四个字概括:分裂、等数。简单明了,记忆深刻。
四。结束语:
生殖细胞除精子外还有卵细胞,卵细胞的形成也经过减数分裂,它的形成过程与精子的形成有和不同?我们下一节介绍,请同学们预习。
五。习题设计
为使知识得到反馈巩固,设置由易到难三种梯度题。填充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略)其中简答题部分,此题选出的目的是
1、强调联会、四分体,联会是四分体的前提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基础。
2、有丝分裂中没有的现象。
3、书中同源染色体概念由此提出。
(六)时间分配
导言2分钟,新知识传授25分钟,练习10分钟,总结2分钟,布置作业和结束语1分钟。
(七)板书设计(教学课件)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的第三章。通过该单元前两章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和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从学习生物的分类,到认识生物的多样性,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本章特别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对该部分要求“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意在使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由于本节涉及的活动多,学生又是初次尝试角色扮演和辩论,所以本节内容将分为两课时进行,我主要讲的是1课时“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动植物的生存现状。
2.技能目标
在“角色扮演”和“辩论会”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语言表达、与人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进一步增强关爱生命、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付诸于行动上。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难点: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语言表达、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说学生。
通过一年多对生物的学习,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语言表达、与人合作等的能力已经大大加强。学习态度更加主动,参与意识有所增强,初步具备了关注生物圈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同时,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断成熟,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有较大提高,渴望表达和被人认可。这些都为自主探究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说方法
1.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资料分析—角色扮演—辩论会"的新型模式。本课活动多,容量大,所以课前分好小组,组织好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是相当必要的,如收集信息,制作课件,小组分工并写好简要的发言提纲等。通过教科书上6幅图片和小组收集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通过角色扮演完成对面临威胁的原因的探究,通过辩论活动,对保护麻雀的方案达成共识,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大意义。
2.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合作探究—自主探究—角色扮演—辩论活动—总结归纳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准备:
教师:1、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2、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分配,共同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
五、说过程
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预热段,临景入兴,激发动机;二、探究段,包括资料分析、角色扮演、辩论会三个部分;三、拓展延伸段包括课上拓展和课下延伸。
(一)预热段。临景入兴,激发动机。
大家对那些憨态可掬的海豹一定不陌生,一到繁殖季节,郑百上千只海报聚集在一起,场面非常壮观,可是你知道吗?现在,今天,海报正面临着灭顶之灾。请大家观看视频,
1.处理:播放海豹被屠杀的视频(组织学生观看)
看完这个消息你有什么感想吗?我请同学来谈谈。。。。。。
我这一段的设计意图是:上课伊始给学生播放热点视频,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新课标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开始就要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态度。
2.教师对谈感想的学生给与激励性评价“同学们都有一颗慈爱之心,都懂得珍爱生命,老师由衷的感到欣慰,当你们有能力保护那些弱小的生命时,你们一定要记得: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其实,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大自然是个和谐的链条,在这个链条上各种生命环环相扣,一物制约着一物,谁也无法独领风骚,但是由于人们随意破坏了这个链条上的某一个环节,失去了某种制约的生物,某些生物就变得疯狂起来,而另一些生物则可能面临灭绝的危机,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出示板书“保护生物多样性”。
我给大家3分钟时间,请各组同学对本组信息进行讨论、完善。请组长将本组的关键信息板书在小黑板上,与大家共同分享。
(二)探究段。
第一部分:资料展示。
1.下面请一组介绍现在已经灭绝的动、植物情况。
(1)组员1简介麋鹿历史;组员2介绍新疆虎等多种灭绝的动植物。组员3对照动物灭绝年代石碑进行交流;
(2)其他组员谈把石碑建在麋鹿苑的什么感想?
我这一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学生将课下收集的资料带入课堂与他人分享,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又锻炼了学生对资料的收集,归纳,整理能力,还使得课堂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质疑2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使学生了解生物正面临着威胁。
学生回答完后进行激励性评价,“一组同学收集的资料太丰富了,不仅有麋鹿失而复得的历史,还向大家展示了多种已灭绝的动植物,最后的感想谈的也很深刻,他们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我们其他组的同学也一定不会甘于人后的,老师期待着你们更精彩的表现。这些生物我们还没来得及认识他们,他们就从地球上消失了,现在我们只有在石碑上才能看见他们冰冷的名字,而在自然界中再也不见他们的踪影,在众多的生物类群中,鸟类和哺乳类灭绝的种类最高。
2.请二组同学展示“对17世纪以来鸟类和哺乳类灭绝的数量的分析”。针对这幅图片,二组同学提出了三个问题:
(1)鸟类和哺乳类灭绝趋势各为什么?
(2)推断鸟类和哺乳类的灭绝原因是什么?
(3)推断为什么近现代鸟类和哺乳类灭绝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请二组的三位同学为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这一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分工合作,使每个组员都能参与到资料的分析整理中来,锻炼他们的资料处理能力。通过图表的分析,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使他们认识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已越来越严重。
同学们,人类文明发展越快,向自然界索取的东西越多,对于自然界的破坏越严重,现在世界上的哺乳动物已经很少了,照这样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些哺乳动物将在一万到两万年的时间内彻底消失。全世界生物多样性面临灭绝的危险。我们来关注一下我国的珍稀动植物。
3.请三组同学为大家介绍我国珍惜动植物现状。3位组员介绍课本给出的6种生物并丰富课本知识,包括20xx年6国科学家搜寻白鳍豚的结果和朱鹮目前的分布情况,其他组员介绍我国部分一级保护动植物的现状。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不仅能使学生在资料收集中了解我国珍稀动植物的现状,完成教学目标1和3,还能训练他们的收集资料、整理信息和语言表达能力。真正达到了师生间,生生间的资料共享,在学生充分体会成功、自信、被人欣赏的喜悦同时,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第二部分:角色扮演。
这部分由其余5组同学从我是森林,我是藏羚羊,我是鱼,我是水葫芦这四种角色中任选一种按要求进行角色扮演
要求:课前以小组为单位,结合95页资料和本组收集的信息,认真讨论,并拟定发言提纲,组长主动征求组员意见,充分发挥组员的作用,讨论后,每组分别推选一位同学,代表本组角色的利益就这种角色的现状,受到伤害的原因,希望得到人们怎样的保护等问题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完后,组长点明该种角色面临的威胁和我们应怎样做。
在这我收录了一篇学生的发言稿【我是水葫芦】我是水葫芦,我不像白鳍豚那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我是新来的,不过我的现状可比他强多了,我喜欢这个新家,在这里我没有天敌,我不担心被消灭,这里的水质污染严重,可对于我水葫芦来说,确实天赐良机,因为那些被污染的水使我们的天然肥料。那些含化肥,有机农药,氮、磷、钾的工业废水污水是我们的最爱,所以,我们疯狂了!我们长满了滇池,入侵了河道,现在连长江都是我们的领地,我们覆盖河面,接受了全部阳光,我们生长吸收了养料,占有了空间,使那些自以为是的土著走向死亡。人们哪!给你们一个忠告:下次再引进物种是一定要慎重,由于缺乏天敌就算在柔弱的生物也可能会对当地物种造成毁灭性打击。
角色扮演的设计意图是:各个学生能力不同,有的擅长表达,有的擅长写,有的擅长分析却不愿站到前排,而“角色扮演”活动注重集体智慧,发挥个人优长。突出学生主体,强化准备意识。给与学生充分发挥才华的舞台,从而更加深刻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性。活动中学生跃跃欲试,积极发言,课堂气氛可以被推向高潮。
活动结束后,学生对以上八组进行自评与互评,通过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发现了自己与他人的闪光点,从而更加信任自己,欣赏他人,能做到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最后请几个学生共同进行归纳总结影响生物生存的原因,并板书。
第三部分:辩论会
以“麻雀是否应得到保护”为题进行辩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参加,抽签决定正反方,给三分钟准备,小组成员可帮忙组织材料,我们先请正方的一号辩手发言。。。
我们的辩论太精彩了,一号同学的发言正中要害,2号同学的伶牙俐齿让在场同学佩服,3号同学理论联系实际,5号同学的反驳,6号的唇枪舌剑都太出彩了,正反有理,反方有据,势均力敌,同学们,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麻雀应得到保护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我们在保护麻雀的问题上应该怎样做呢?我们大家一起提出合理化建议好不好?八位辩手都把他们精彩的一面展示给了大家,在这八位中你最欣赏谁,就为谁投上宝贵的一票吧,我们来选最佳辩手,谁票最多谁就能得到写有老师祝福和全班同学签名的纪念册。这一活动的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能够合理的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拓展延伸段
1.课上拓展
(1)理论联系实际,环保从我做起。
向同学们发出倡导:在我们有限的能力内,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什么?
学生畅谈做法,可以任意举例,例如:不乱摘野菜,不把野生动物当宠物,不吃青蛙,双面使用纸张等。
(2)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执法人员据举报,调查发现餐馆出售的食品中有野生鸟类,他们依据的是垃圾桶里鸟类的足,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推测理由。
2.课下延伸
大自然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它赐予我们生存的条件,我们应存着感恩之心接受大自然的赐予,请大家在课下收集一首小诗,几句语录或用几句话来表达这种感恩之心。让我们把感恩之心落于实践,让它成为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综述
以上是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热切的参与和激烈的辩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语言表达能力。整堂课,生动活泼,学生由始至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自由式板书,这样即能表现本节重点,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能增强参与性,与本节教学气氛相符。
附板书: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2.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的原因:
七、教学反思
优点:本节教材的内容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量较少,我没有拘怩于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学生将知识与问题延伸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信息量。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较强,气氛和谐。本节课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问题进行自主研究,在研究中锻炼自己的分析归纳能力,在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能事先组织学生自己制作PPT演示文稿,为学生提供了一良好的合作交流与研究的平台。
不足:忽视了学生作品制作的质量,以后教学中要注意的。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非常丰富,但是教师要提前阅读指导,进行取舍,以便短时间内把问题的重点交流出来
【有关高中生物说课稿集合七篇】相关文章:
有关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合集七篇08-09
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08-09
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七篇07-18
有关高中生物说课稿5篇07-10
有关高中生物说课稿三篇06-20
有关高中生物说课稿六篇06-19
高中生物说课稿集合10篇07-10
高中生物说课稿集合7篇06-25
有关高中生物说课稿汇编五篇07-18
有关高中生物说课稿合集八篇07-15